(近来的一些想法综合记录)日剧《住宅区的两人》一播出就在内网持续获得关注,豆瓣9.3的超高评分及清风般的讨论区基本由女性组成,想来很多生存在国内的女性,大都从25岁开始,便进入了永无宁日的被观测以及自我怀疑之中,对年迈后甚至中年生活都充满恐惧与排斥,而剧中两位年过50的女性如春日般温暖的生活日常,确有抚慰人心的效果。
此外,第一集中就多次出现的“韩料”以及“BTS”,又引发了另一思考。
新世纪以来,韩国文娱产业关注青少年女性诉求,日本文娱产业关注中老年女性生活,都在一定程度展现了东亚步入现代文明后的性别权力平衡。
既日本文娱后韩国文娱再次走向世界席卷全球当然也包括中国,而中国对于韩国尤其是韩国男团产业的负面情绪往往集中在性权力剥夺的深层次议题上,极端男性甚至部分女性试图用称谓母亲的方式侮辱韩国男团及韩国背后的一切,可见在权力意识觉醒和寻求平衡上,还要走很长的路。
而在文化输出的部分,更是直至今日也没有意识到,任何成功案例,都不是靠强迫接受和被动教育,而是靠自身价值和主动吸引。
嘲笑和贬低只能显得自身低劣,与进步和文明相去甚远。
看至第六集,写下的文字。
是我想要过的生活——看到小林聪美几乎已有这样的条件反射——她的角色正在过着、或者终会过上,我想要的某种生活。
像《西瓜》、像《海鸥食堂》、像《面包汤》。
日剧/番里面纯粹的夏天的味道,一股是少年的汗流,《木更津猫眼》、《灌篮高手》、《神去村》、《强风吹佛》;一股是少年脚步匆匆经过的溪流——《濑户内海》、《便利屋》、《西瓜》一系列、还有《比海更深》和《步履不停》。
这些「少年」不一定得是真实的十几岁的孩子,而是一股气息,一股想活、想要活得完满的信心——汗水是纯粹的、喧闹的,而溪流,则是“本就安静的青春”、或是被息鼓之后安静下来又随之延绵至今的青春之韵。
《1988》里头把《青春》那首歌唱得很悲——我们花太多时间沉浸在所有人都「正年轻」的1988,便对「现时」的生活产生了微妙的排斥,中间所有的岁月光速般滚过给人带来不可愈合的割伤。
原歌其实更像一种沉静的告诉——时间过去了,以前的事想来也很美好啊——只是时间过去了。
可「现在」,现在的故事讲出来,或许依旧是美好,又或者每一年都像1988年一样、喜乐参半,爱恋与亲友之间的酸涩、时刻发生。
人其实可以一直「年轻」,老去的只是机体——所以我们讲神经可塑,人与时间随行,人的肉体会死,会回到大地、宇宙里去,所有的记忆与念想随之清零重启、是种慈悲。
《团地的二人》讲的大概,就是一个关于「现在」的故事。
——或者可以被当作《西瓜》中马场和早川在平行世界里生活二十年往后的故事。
大概因为岛国普遍有某种信「灵」的传统——「灵」与「佛」给人的感觉不大一样,「灵」好像比较年轻。
岁月和日子也就在镜头和对话中显出一股「少年」的灵气,从2003到2024,你只觉「流」而不觉「逝」——过去的不是死掉,是未来与现在从中不断降生。
与此同时,生活像一个回环(在这里强推《环形物语》),对野枝和夏子都是——从离开到归来,最后归结于继续(在这里插播我对《继续》的至爱)——还有三十多年可以活,想想前一个三十年经过了什么,好像剩下的三十年上下,什么都可以做到——“不过,还是会这样插科打诨地过吧,毕竟是我们啊(笑)。
”从离开到归来,从暂停到继续,从更年期重回青春期——“很快我们会迎来第三个三十年,我很期待。
”这部片子无疑承载着更多的话题:老龄化、同性伴侣、闺蜜养老,很多婚姻与女性的困顿也穿插其中,但是不沉重,不强调,只诉说,我一直非常喜欢日剧的这种处理方式,相比美剧向来高举政治旗帜做政治宣誓,日剧更偏向「人」本身:人就是这样五彩斑斓、丑恶与美善并存的生物,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是一样,没有正确与错误,只有生活本身。
看一部好的日剧就像是品尝季初平白无辜只是在煎锅上被做熟的蔬菜们——原汁原味、却清甜馨香,又像在济南做一回清晨去泉边排队装桶的大爷——有时我们忘了质问超市里十几块的高级瓶装水到底值在何处——有时候我们忘记怎样做一个简单的「人」。
世上有人为了名声而活,有人为钱、为了养育家庭的责任,也有人为了某种志向——我觉得最难的,是为了生活本身而期待明天。
隐秘地有志向或是想要做的事情存在,但那些仍旧不及生活本身重要——正是因为有死亡存在,才不能忘掉生活。
要是问我哪个日文的音节组合最为悦耳,当属「na-tsu-ya-su-mi」——「夏休み」——暑假。
夏天离太阳最近,便与生活也最为靠近。
是与童年和少年时代纠缠在一起的记忆、热浪、蝉、棒冰、凉席、蚊香、色素和香精都加很足的食物和饮料、被拉长又挤扁的时间、后来的日子里如影随形。
再活三十年可以把「夏休み」还给我吗?
在用尽力气拥抱现时的生活之时,还是不可避免地想要为「夏休み」的遗失痛哭流涕。
还好女人天生拥有某种福气——耐心。
等待的话会变好吗——等待的话会变好吧——等待的同时尽情地享受每一种经历、每一片感受吧——这些全都是活所带来的某种赐予——死是慈悲,活是福祉。
现如今,我的身体里渐渐地长出了野枝和夏子,我成为她们,她们成为我,她们本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一居一室里生活,互灌烦恼,搭建「幸福」——「幸运地,享有活的福祉」。
只要活下去,就会有奇迹发生——断更的漫画会重新连载,买不到的书会再次出版,喜欢的组合或许会重新站到一起,拉抽屉时会突然掉出遗失已久的纽扣,兜兜转转或许还会再次遇见和重新相爱的人,逝去的无法复活的那些,会突然托梦也说不定。
马场也会出狱,和早川又坐到一起吃饭。
我与我初中时最好的朋友,也会各自从遥远的地方回转到某处就那样生活也不一定——我们不许任何绝对的愿望,说出来常常就不灵了。
多年前读本科时候,我们从不同地方不同学校凑到一起做几天的项目,在她家同吃同住,她的母亲在我们熬一整夜顶着大黑眼圈出房门时候,一边笑话我们,一边指着包子蒸饺叫我们挑选早餐。
我与父母的家庭生活甚缺,她的家是我最能感受到“亲爱”之处。
想来仍像是盗来的日子。
后来我们在疫情、多国流转的日子里一直错过,心理上仍是亲近,只是有某种东西不可替代。
她说想到我,就想到“奇迹的碎片”,我觉得我明白她的意思。
毕竟所有的日常,都是奇迹的碎片。
---秋天,北半球,叶子开始变黄,有的落,有的等一等看。
小日本最擅长拍小日子题材,因为这种剧情放在中国,投资方会问你有什么意义。
中国的发展毫无疑问是建立在对意义的追问之上实现的,只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强大。
有人追求强大就有人追求平凡,这种自由并不见得是理所应当的,经历过泡沫经济的人,肯定更加明白为什么要做无意义的事情,今天的意义在明天都会化成云烟。
意义的定义本来就千人千面,798的创始人天天坐在咖啡厅看书,人们问他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他反问你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
拥有博士学位的野枝因为流言蜚语从距副教授一步之遥到变成兼职讲师再到不被续签,如果她是一个紧抓学习的意义的人,站在超市收银台的时候她回看自己这一生,绝对要高声呐喊一句“读书无用”,不过更可能的是她拉不下面子去做收银员,于是成为家里蹲,最后孤独死。
小区里好像总会有那么一两人,年纪不大却不上班,穿着普通的衣服,每天休闲地晒着太阳,不知是靠什么生活。
野枝的青梅竹马樱井提前进入了谜样阿姨的状态,年轻时是插画家,没有横空出世的才华,在AI取代她之前,她选择了回到住宅区,过上自己的隐居生活。
两人都经历过没有任何结果的恋爱甚至婚姻,当55岁重新在住宅区聚首的时候,身上的头衔都要加一个“前”字,这一生的意义唯有他俩知道。
生活的意义是,他们都曾经为某人心动过,又在相处中知道自己原来不擅厨艺,原来自己会过度地配合他人。
曾经雷厉风行,所以如今更想在工作日闲坐垂钓,再无聊的事情只要有闲情逸致都会变得有趣,试想一下在工作日的下午吃着松饼喝着咖啡,和周末在人挤人的咖啡馆里做同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心情相同?
身边发生的事情总让我深感意义本身的意义,某位很努力研究AI的朋友在我的鼓励下把自己应用的成果写成了论文,论文发出之后他转发到自己的linkedin上,这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了吧?
结果某品牌驻海外的总监看到,问我朋友发这个东西有什么意义。
不知道朋友是什么回答的,但是这位总监第二天也注册了那个论文发布的平台账号,还在xhs写了一篇关于AI的笔记。
如果没有意义就不去做一件事情,那我们不应该做的事情实在有太多。
回看住宅区的两人,可谓这两人的无意义人生纪录,最好的朋友小全得重病离世;初中临时做情人节巧克力结果最后自己吃掉了,活活浪费了两情相悦的初恋;和山东大叔对抗救助流浪猫;帮新搬来的春菜打蟑螂;帮新搬来的辣妈融入小区;还有安抚恋人离家出走的插花师,插花师这份职业可谓意义感低中之低。
在讨论区我看到有人觉得野枝和樱井的努力大半辈子结果却还是回到原点,可谓失败或是不够努力,可是如果原地虽不是罗马但足够美好,又为何一定要离开呢?
回头想想那些中年被裁要死要活的人,为何得不到旁人同情,因为他们不甘心过的却是大部分人都在过的普通日子。
夕日野小区位处东京,阳台大得可以放得下小桌子和两张折叠椅,而且客厅和房间都有阳台。
步行距离有便利店,便利店的店员还是颜值和性格都同样高的韩国留学生,稍微走远一点就有咖啡馆,单车可到的距离有钓鱼场,放在中国哪一个城市,要三者兼得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小于30岁看不懂这部剧很正常,如果您愿意,希望您过了35岁再来看一次。
向往的老年生活,不婚不育,有从小玩到大的发小住在同一个小区,每天可以一起吃饭,一起去咖啡馆,一起去钓鱼,一起去处理邻居们遇到的问题。
没有孩子的烦恼,没有孙子需要带,没有糟糕的老公,没有房贷,即使不工作也大丈夫。
很温馨,很治愈。
おばさんたちの精神状態が羨ましいです。
金句好多:过了30岁就是余生
回忆起年轻时爱过的人 大概已经挂了吧
被爱比爱要幸福
我们会一直住在这个住宅区吗?
毕竟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了
#住宅区(团地)的两人#日式鸡毛蒜皮生活剧又添精品。
尽管依然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却能让人听到呼啸的海浪声。
所谓“团地”,是日本政府战后进行城市重建,为容纳大量的劳动人口进城谋生而在市郊修建的大型住宅区。
剧中的“夕日野团地”,建于1960年代,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旧式小区,如今已经60岁“高龄”,远离市中心且设施古旧,慢慢成为老年人社区和生活不宽裕家庭的过渡性住宅。
这样的小区,在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里也出现过,但电影明显更写实的镜头下,显得更加老旧而斑驳,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痕迹一览无遗。
而在这部剧里,这个社区美丽温馨到近乎梦幻,以至于在最后几集里,提到它过于陈旧以至于面临拆迁计划时,竟有一种残忍的夺舍感。
这样的岁月静好,自然能够最大程度地包裹起团地两姐妹那平淡的人生,日常琐碎仿佛清风拂过静水,时不时激起生活中鲜活然而并非无忧无虑的涟漪。
尼采写有一名句,大意是:只有作为审美对象,世界才是可以被忍受的。
尼采相信,只有否弃掉形而上真理的确定性,在一个流变无常的世界上才可能发现一种美的拯救力量——美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主观生命在固定运动之外的能动建构,或者说,是人的强力意志对世界的创造性征服。
镜头语言,是一种美学表达。
“夕日野”的夕阳下,一切昭和式的激情与繁荣随着原住民的老去而消散,只剩各式各样的玩味。
代际之间有种不言而喻的默契,第一代居民在缅怀昔日荣光的同时不得不面对衰老与死亡,第二代居民在父辈余晖里平衡并维系着新旧交替,第三代居民们,把这陈旧的社区看作一种古老的新潮,用社交媒体来使其焕发生命活力……团地于是便成了一艘厄休斯之船,在被不断注入新事物的同时又不可抗拒地衰老着,但又被小心翼翼地景观化着。
而“景观”是不能被一笔勾销的,无论它被怎么删改,它的意义就是它的存在本身。
夕日野团地最后被开发商放弃,是因为它已经不具备被重新开发的商业价值。
房地产最蓬勃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不再被大时代背书的小时代,已然开启。
于是剧终的新年夜,两姐妹互相依偎着看日本春晚红白歌会。
没有大家庭的阖家团圆,没有都市的时髦派对,拆迁“警报”已然解除,只有蜗居里的两人,50年的至交,走过嫌隙悲欢,最后在温暖的被炉里,一起为自己的小时代翻过新的篇章。
电视机突然坏掉又怎么样?
有50年的回忆作伴,没有人会担心在自己的舞台冷场。
从讲述“值得喝彩的人生”到“可以忍受的人间故事”,霓虹用它螺蛳壳里的美学,将平淡进行了漫长而复杂的再创造,把最寻常的生活深邃却圆润地表达出来,慢慢成为一种玻璃罩里的景观,你知道它并非真实,但你又并不为它被抽离的一切感到遗憾。
这大概就是一切厄休斯之船上存在的人间值得。
《宅区的两人》,主打温暖治愈,但也带点生活的苦涩。
两位主角的互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各种经典美剧里的友情,但这里没有那么多的戏剧冲突,更多的是在小事里找到深刻的共鸣。
目前豆瓣 9.2分。
故事的主角是两位年过五十的女性——太田野枝和樱井夏子。
她们不仅是儿时的发小,还是一起在同一片住宅区长大的邻居。
虽说年过半百,但她们的生活绝对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平静。
野枝曾经是人人羡慕的“学霸神童”,现在却变成了一个离过婚、靠着兼职教书过活的中年人。
夏子呢,是一个前插画家。
相比野枝的“大大咧咧”,她性格更加细腻、做事也一丝不苟。
这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生活,怎么看都有点“不靠谱”。
事实上也确实是,比如换个纱窗都能引发一场深夜的哲学讨论,让人哭笑不得。
她们一边互相吐槽、一边互相关心...看似日常的对话,却总能戳中观众的笑点。
当然,这部剧也不仅仅是轻松搞笑,还在反映现实问题。
日本正面临严重的老龄化和少子化,剧中住宅区的景象也很典型,老旧的小区里住满了老年人,年轻人纷纷搬离...而这也是我们正在面临的状况。
但值得称赞的是,整部剧并没有在抱怨和大灌鸡汤,反而是以平缓的叙事方式展现她们如何在日常中寻得快乐。
面对孤独和老去的过程,幽默和友情也可以抵御生活的寒冷。
整部剧在逗你笑的同时,又轻轻地告诉你,人生不论年纪几何,生活依旧可以充满爱和希望。
真的不得不说,这种温暖细腻的日无疑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喜欢这个类型的剧迷可以去下载看看。
怎么形容这部剧呢是冬日的清晨,和煦的光缓慢且悄摸地爬上我的脚丫子,等我意识到时,已经被暖意笼罩住了,真的不想动弹,还想时间过得再慢些,让我能再多享受这偷来的悠闲。
尽管,阳光会褪下,暖意会溜走,然而身上还残留余温,足够支撑我度过这个冬天。
这是怎样的世界呢是55岁依旧只能坐小孩那桌的小大人(有图有真相);
是今天不回家吃饭,依旧有妈妈--还是白发苍苍,对着自己说:“早点回家哦”的安心和幸福;
是即便相处了半个世纪,依旧会跟老友闹别扭冷战,是只有在你面前才会出现的任性、耍赖和自在,因为我知道,你始终都会包容我的,就像那碗足足摆了三只炸虾的面,以后还有无数顿饭要一起吃的;
是有好吃的煎饼,能八卦互助的邻里,是有着空阔的绿化带和幼儿玩闹区的环境,是到了炎热的夏天就有夏日祭、子弹汽水和暴晒一天后拂面吹过的风,得是西瓜味的。
是冬天把脚伸进暖桌里面,拖拖拉拉、懒懒散散的生活,是暖烘烘热乎乎的橘子,也是暖烘烘热乎乎的 饭菜 ,工作、二手交易、电影和电视,一切都是暖烘烘热乎乎的,这才是生活
孤独、衰老、分离、疾病以及死亡,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小奈和野枝枝告诉我,不要焦虑,更不要急。
慢悠悠地去干吧。
不要害怕皱纹,那是岁月的沉淀和证明;不要担忧孤独,那是为人一生所需要做好的功课;不要恐惧死亡,要知道计划躲不过意外……懒懒散散,也挺好的,不是吗。
人生之路,仍很漫长…呢
之前看《西瓜》时就在慨叹,可惜这样一部神剧没有后续,没想到啊没想到,近21年后居然来了部《住宅区的两人》,那个夏天里未完成的故事,终于在一个温暖的秋日里,找到了它完美的结局。
两名主演小泉今日子和小林聪美再聚前缘~依然是好朋友,齐心协力在小区里在小区换窗纱,吃黄澄澄香喷喷的松饼,有一搭没一搭地瞎聊天。
情节依然是那么搞笑无厘头,好喜欢她们的对话,能get到笑点的都是有趣的人~小区的日常,用音乐比喻的话,大概偏向The Beatles后期或The Stone Rose早期的那种略带朦胧感的英伦小曲;如果是画作,大概是类似莫迪里阿尼的作品,主色调是温暖的橙黄,如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落在地面上的斑驳光影,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永恒的微凉初秋午后。
尽管已经开始步入老年,实际上她们还是给我一种小女孩的感觉,依然会为好吃的食物雀跃,齐心协力帮忙找彩票,照顾流浪猫,害怕曾经有好感的男生的中年潦倒,为便利店的韩裔男生敷面膜等等。
食物永远是日剧的重要元素,看着她们就算吃个简单的炒菜,不知为什么就觉得充满温情。
好笑的是原来今日子高中居然没给喜欢的男生送巧克力,因为小林聪美做得太好吃所以自己偷偷全部吃掉了哈哈哈~看着她们的生活,似乎年老没有那么可怕,一个人生活也很好,没有梦想也可以,就是普普通通的生活,零零碎碎的快乐和烦恼,喜欢这样的平淡。
这一类家长里短的治愈系日剧真是神奇的存在,像是有人悄悄地跟正发誓奋发向上却刚刚又拿起手机的你说:没关系,这样的你也很好~当然,温情背后,剧集巧妙地触及了一些社会议题:少子化、老年空巢,如何面对失去等等。
说到底,所谓幸福,就是一点点接纳自己,对生活持一种坚韧而又柔软的态度吧。
小林聪美的剧似乎都很治愈,她的剧完全值得重刷一遍~话说《西瓜》星光闪耀,大家记得凡是有市川实日子、 罇真佐子、片桐入这三个人的剧集切记万万不能错过(还有黑木华)。
这几年类似的还有《0.5的男人》、《蔚蓝海岸》、《古泷兄弟与四苦八苦》等等。
英剧的话我想到的是《万物生灵》(All Creatures Great and Small)。
另外,说到《西瓜》,想起来之前看过一部韩剧《闪烁的西瓜》,时空穿越讲儿子和爸爸音乐梦想的,也还可以(跟西瓜没啥关系,节奏有点慢)。
逢年过节,最害怕听到那一句熟悉的问候:什么时候成家立业?
为了逃避催婚催生,我们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和家中斗智斗勇。
但各位是否有想象过,如果真的到了老去的那一天,生活会过成什么样子呢?
是否会像催婚催生的人们所说那样,孤独终老?
亦或者是,会有怎样其他的活法吗?
最近就有一部新剧,直接拍出了我的理想生活——住宅区的两人団地のふたり导演:松本佳奈/金泽友也编剧:吉田纪子/藤野千夜主演:小泉今日子/小林聪美/丘光子/由纪纱织/名取裕子首播:2024-09-01(日本)集数:10单集片长:49分钟
片名中的住宅区,实际为“团地”。
在6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时期,为了解决大量新增人口居住问题,而在城市里大批建设的廉价集合住宅,类似于我们熟悉的“廉价公屋”。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从小就在团地里长大的好朋友。
家住隔壁楼,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在一起上,是绝对独一无二的最佳发小。
高中的时候,她们分别去了不同的学校之后,人生之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野枝考上了博士,当上了大学教授,结了婚,也离了婚。
喜欢画画的小奈则当上了插画师,有过一段很长的同居生活之后,又回到了最熟悉的老家。
回到团地之后,野枝还跟父母一起住,每天通勤往返4个小时,在大学做讲师。
早出晚归,熬夜备课,结果还碰见学生不好好听课都在睡觉。
即便是这样也不敢发火,如果被投诉为职权骚扰就麻烦了。
相比之下,小奈就比较自由。
没有跟父母同住,也不需要上班,只是找她画画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少,收入也非常不稳定。
但生活再糟心,幸好她们能拥有彼此。
下班之后,野枝便会跑到小奈家中。
一起吃饭,一起喝咖啡,一起看电影,一起聊聊天。
快乐得就像小孩一样。
就连野枝的父母都忍不住吐槽:“那两个家伙到底怎么回事啊,又不是女子学生了”
作为已经认识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好朋友,她们总是能第一时间参透彼此的想法。
野枝在吃饭的时候,总是不经意地就开始吐槽没赶上公交车这件事。
负能量即将溢满全屋的时候,小奈一句话就立马让她安心了下来。
而当野枝准备回家的时候,小奈才一语道破:“你今天肯定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对吧?
”
反过来,当小奈经历了非常波折又心累的一天之后,已经没有力气再做饭了。
见到下班回来准备一起的野枝时,只好很疲惫地说抱歉,希望好朋友能谅解。
就在同时,野枝立马掏出新买的三明治,还是在电视上看到、一直想吃的那一款。
小奈突然激动了起来,“我好像又有力气了哎!
”
能够有这样心灵相通的好友陪伴身边,就算已经年过半百,也丝毫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能够活着并且感受这样温暖的生活,只是看着都让人感到幸福啊。
在一众思考人生、悬疑犯罪的凶猛剧集中,也难怪这样的清流能够杀出重围。
豆瓣9.2,说是「年度最佳」也丝毫不为过。
娓娓道来,清风徐过,每一集的故事总是那么地轻,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曾经非常热闹的小区,如今却变得格外冷清。
越来越多的人家都搬了出去,小区里不再有孩子的嬉笑声,只剩下老人家们早晨的运动音乐声。
就连流浪猫的叫声,都会打扰到老人家们休息。
早已年过半百的野枝和小奈,也成为了小区里稀有的“年轻人”。
还做起了帮小区里的独居奶奶们换纱窗的工作,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小区里所有的奶奶都来找她们帮忙了。
小区里的现状,也等同于最为残酷的社会现实:严重的老龄化。
老龄本身,似乎正在与死亡画等号——绝对的安静,老旧的规矩,病痛的折磨,以及退化的一切。
野枝和小奈,也曾在年轻的时候,离开过这个渐渐衰败的小区。
经历了起伏与动荡之后的回归,更多了一份从容,与得之不易的活力。
就像小区里新搬进来的,那一户又一户的家庭那般。
有一个孩子,在晚饭时间误闯入了野枝家中。
对于这个老旧的小区而言,孩子的存在是多么令人惊讶与宝贵。
而小区里对于这个单亲家庭,更是议论纷纷:爸爸与孩子关系不好,好像是家暴……就在晚上,正在喝咖啡休息的野枝和小奈听到了孩子的求救声。
她们二话不说,就拿着棒子冲进了屋子。
结果是一只蟑螂。
恰巧碰上了孩子的爸爸回家,才解开了关于那个流言的误会。
在野枝哥哥的介绍下,有一户很新潮的夫妇也住进了小区里。
小孩子的吵闹声,两公婆的吵架声,再加上年轻人让人难以理解的时尚,立马就收到了各方的投诉。
为了解决这一家子扰民的问题,哥哥把他们托付给了野枝和小奈。
不管是吵架还是生气,老婆总是会充到小奈家大发雷霆,接着又被小奈的手作美食迅速治愈。
跑到最后她忍不住说,“好奇怪,只要来到这里,心情就会变好。
”
原来“老龄化”,并没有世人所想的那么绝望嘛。
所有的人都在不停地为了前进而前进,埋头苦干,突破自己的极限。
但时间不会停止流逝,没有人能够阻止变老。
原本充满的活力的妈妈也会突然变老,一夜之间忘记儿子的名字;曾经的不良少年也会逐渐成长为可靠的社长,留下那么多中二的“vintage”。
相信爱情永恒的少女也会突然醒悟,大哭一场之后,选择回到可能会充满流言的老家之中。
如果死亡与老去都无法避免,那么唯一能做的,似乎就是把乏味的生活,过得更加精彩一些。
世人眼中的失败又如何呢,都是会过去的。
活在这一刻,与好朋友还能嬉笑打闹的这一刻。
活在因为卖出了陈年“文物”而小赚一笔的这一刻。
所有的幸福,其实都在手中,就看你怎么定义。
《住宅区的两人》真是好伟大的一部剧!
中老年人是绝对主角,但生活情致依旧自在。
老年人拍照手指很容易挡住镜头,这种细节;五旬青年组合被邻居误认为是拉拉情侣,万般羡慕,这种《西瓜》🍉粉丝狂喜的情节;儿子想接年迈的父母同住,全家人的第一反应是要看儿媳妇的意愿,这种态度……
友情的默契,人的优点与缺点,身体的困境,环境的无奈变迁,全都顺其自然地呈现出来了。
最重要的,小林聪美和小泉今日子这两位五旬老太(五旬青年)真的好可爱!
小林聪美主演的剧不可能只有社会问题,做饭、做早操、钓鱼、吃松饼、逛打折零食店、突然放声唱歌,熟悉的“乐活”气味,而且今年是长篇!
我好喜欢,日后必定重复观看。
看了第一集,看不下去
今年最喜欢的日剧,是那种好久未见的琐碎的、温情的、轻松的、不和你讲大道理,但是突然一个眼神一句台词就把你击出眼泪的柔软日剧。虽然刻画的是偏理想化的生活,但一张简单的餐桌一支黑白的画笔,就足以告诉我们平凡的老去也一点不恐怖,55岁也可以像小学生一样拌嘴,随意活着也能体会生命的全部有趣。真的很喜欢。
我只有一种感觉就是deep fake,一层样板壳
看不进去……
谈不上9分佳作,顶多7.5分左右。这剧的成片背景不用多说,少子化+发达国家,促成了失业不着急、有空在家咵天的日常,跟中国人天天忙着上班赚钱、绞尽脑汁给子女高质量教育日常成镜像对比。日本这套东西不适用欧美,也不适用东亚,只属于日本大和族,所以很少共鸣点。
没什么情节,人物也没什么成长,没什么所谓弧光,它甚至不相信改变,不变最好,50年住在同一个住宅区最好,按传统剧作眼光看,是个松散得不行的本子。为什么能给人安慰呢?在原子化的自由社会,反而向往过去的紧紧相连的田园时光。
是梦想式的中老年生活,到了五十多岁事情的重要顺序都要重新排列了啊,看了下导演的作品表,得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才能拍出那么多日常力量的剧啊
《西瓜》的二十年之約,特别特别治愈人的和谐女缘关系😇我的理想中老年生活be like:和老闺蜜子搭伙过日子,给彼此做香喷喷的健康晚饭,一起在小区里打太极,在夜晚的阳台上忆往昔。
人生很短又很長,可能還有一半多的人生
一天看一两集来平衡快工作节奏是很舒服的,看多了就无趣了。
一般吧,最近高评分的日剧都爱走这种台词风吗?我就想看一部剧情精彩的日剧qaq
仲村亨好帅啊
比较中规中矩的团地命题作文,过分夸大了团地人情味儿,虽然时不时有非常接地气的细节亮点,但更深刻的思考倒也没有,整体偏鸡汤。
EP6 青春期&更年期 目前最喜欢的一集 生命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啊
每一集都很好看,非常纯粹的日常,充满了幽默和艺术感。虽然我非常非常喜欢《重启人生》,但现在突然发现,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一部,毕竟幻想设定是自带爽文性质的,严格来讲,这两部风格不同。最后,感谢对中老年女性的刻画。
女导演女编剧女主演强强强组合的中老年日常,看到了自己(小林聪美)的今天和明天🤣 团地不翻修大家不搬走太好了。我有小泉这样的朋友会更宠她😆 在等更的间隙重温了《西瓜》,还是《团地》更好
看这个好的评分就知道。现代成为社会毒瘤蛀虫还喜欢自嗨的女人实在太多了只想着自己想要的只想着索取的女人一辈子都只自嗨。就算遇到好人也只能昙花一现。最后因为你的自私要么对方得到自由要么相互折磨一辈子。
男配角戏份过多、过于美化,日剧一如既往的传统昏恋观输出在这部里比重启人生里更多、更潜移默化。双女主的相处拍得很自然,整体来说还是女角色多于男角色,纯女群像的部分比较温馨下饭,男的一出现就有种回到现实感🙄
前三集四星,然后开始无聊,最后两集强制光明结局终于彻底毁掉了这部剧。可惜,越卖力地展示美好让一切反而越不美好,就像总在强调自己过得很好的人,往往其实过得并不好。哎,前三集真的是很不错,可惜只有前三集……
這是我的夢想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