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无理之人

Irrational Man,情迷失控点(港),爱情失控点(台),非理性的人

主演:艾玛·斯通,华金·菲尼克斯,杰米·布莱克利,帕克·波西,伊桑·菲利普斯,大卫·阿隆·贝克,梅瑞迪斯·海格纳,本·罗森菲尔德,索菲·冯·海索博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无理之人》剧照

无理之人 剧照 NO.1无理之人 剧照 NO.2无理之人 剧照 NO.3无理之人 剧照 NO.4无理之人 剧照 NO.5无理之人 剧照 NO.6无理之人 剧照 NO.13无理之人 剧照 NO.14无理之人 剧照 NO.15无理之人 剧照 NO.16无理之人 剧照 NO.17无理之人 剧照 NO.18无理之人 剧照 NO.19无理之人 剧照 NO.20

《无理之人》剧情介绍

无理之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贝(杰昆·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饰)是一名风度翩翩的大学哲学教授,深受同学和老师们的喜爱。每天和自己的本我超我打交道,使得阿贝难免会陷入虚无主义的危机之中。某日,他的课堂上来了一位名叫吉尔(艾玛·斯通 Emma Stone 饰)的女学生,吉尔热情而又开朗,她的诸多哲思和阿贝不谋而合,师生之间很快就发展出了浓浓的情意。 某日,阿贝和吉尔正在餐厅吃饭,无意之中听闻邻座抱怨某位法官使她失去了孩子的监护权,让吉尔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她便看到了这位法官的死讯。吉尔左思右想,觉得此事和阿贝有着脱不清的干系,同样对此心知肚明的还有阿贝的同事丽塔(帕克·波西 Parker Posey 饰),然而丽塔却有着自己的打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欺骗的救赎欢喜社区渺渺致命助理混乱之子第一季爱欲焚身刹那间猫王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第四季LoveLive!Superstar!!39度青春我们在路上发现了什么爱情无线牵十日好人情圣来了东北传说之猎狐动物僵尸圣母青柠男女童话西游放学后海堤日记我的奇妙室友墓地邂逅再见圣诞夜谁来拯救草食系男子安妮·雪莉猎鸟暗金丑岛君3爱情进化论七年之痒

《无理之人》长篇影评

 1 ) Irrational Man

石头姐真的是一个完全没有长在我审美点上的女演员:感觉她演不了美国甜心,因为没有Anne Hathaway甜,没有Megan Fox美,没有Lindsay Lohan有个性;演不出风情万种,还是因为不够美,不如Blake Lively和Jessica Alba能给人无限遐想;演不了超级英雄,Scarlett Johansson和Gal Gadot已经做得够好了,Brie Larson的口碑都稍有失衡,Emma Stone应该不想在和她们的对比中失色;更演不了超级反派,因为没有Charlize Theron飒和坏;戏路宽广也不及Jennifer Lawrence……倒也不是说女演员一定要长得美,只是气质接近角色,观众更容易被说服不是么?

而且个性是好事,能让人一提到某个标签就能想到你,但Emma Stone老是欠火候。

所以私认为她在电影里的角色多用来衬男主而不是做大女主,表演也有很重的匠气。

菲尼克斯的角色就像他本人,变态和荒唐、颓废又清醒被诠释得很好,好像能理解为什么他可以演继希斯莱杰之后的小丑了。

哲学教授为了快感杀人还要用一堆道理解释自己的动机和世界观,真是狗屎啊哈哈。

最后结尾好评,看伍迪艾伦的电影,有时候真会觉得人生就是一出荒谬的戏。

 2 ) 理性的三重否定

年前看完伍迪·艾伦的新片《无理之人》,大感老头功力不减,一如既往地大段台词,一如既往地绕来绕去,仿佛是总有说不完的话一般。

想想也着实为难主演此片的演员们了。

不过,看完以后,长久思索的一个问题是:谁是无理之人?

这还不简单,不就是男主角亚伯·卢卡斯教授吗?

看他没来由地就乱杀人,还差点把女主角也一并干掉,这么疯狂的人,当然就是片名标题中的“无理之人”啦。

这么说,当然没错,但未免简单了些,照我看,片中三人都是“无理之人”。

1、“无理”的吉尼。

吉尼作为全片的女主角,同时也是站在作为反派男主对面的人,是以一个典型的非理性形象呈现的。

吉尼的非理性或反理性表现是双重的。

一方面,她在有男友、且明知自己爱着他、男友也爱着自己的情况下,却狂热地陷入对教授的迷恋中,这在道德上,是有违理性要求的;而另一方面,当她得知教授的罪恶时,又无法做到始终如一的遵从自己先前的决定。

这就是说,吉尼两次打破了理性的不矛盾律——爱着男友,就不应同时爱上教授;爱上教授,且教授的罪行并未被发现,就不应去揭发其罪恶。

如果要将吉尼的表现做个界定的话,应该是从“迷狂”转向“理性”。

事实上,影片一开始,就在营造着一种“迷狂”的气氛。

教授亚伯·卢卡斯在尚未踏上校园土地前,学生老师们都在谈论着这么一个“传奇人物”。

从主角的各类八卦消息中,甚至从亚伯在开车时打开酒壶的动作,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逐渐弥散开来的迷狂。

2、“无理”的丽塔。

丽塔的非理性表现与吉尼同样是用感性/感情来对抗理性,但也有些许不同。

丽塔以有夫之妇的身份,先是在欢迎会上极力暗示,又是在雨夜送酒,甚至委身于人,只是无奈亚伯教授的阳痿症未愈,让她的百般心计无处落脚。

要论起来,她的表现与吉尼对教授的痴迷,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思考,丽塔的行为更多体现的是另一种的理性——逃避现有生活。

从影片的后半部分,我们得知,丽塔不介意教授是否杀人,甚至愿与其远走他乡。

可也正是在此处,我们同样看到了,丽塔更深层的目的在于,逃避感情破碎的丈夫和无聊沉闷的学院生活。

也就是说,在丽塔身上,理性——不可发生婚外情(一种道德的理性)——遭到的反对,虽然表面上看是非理性,而实际却是更深的理性。

理性遭遇了自身的反对。

3、“无理”的亚伯亚伯教授的非理性与前两者不同,也是最为复杂的。

影片开场,亚伯对存在主义者有这么一段论述:“存在主义者认为,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直到你打他们的屁股”。

从他其后的行迹来看,我们可以断定,这位教授所持有的恰恰是他所谓的“存在主义”态度。

海德格尔认为,人之所以倍感痛苦,根源在于,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一个“虚无”的世界,只有我们建立了与虚无世界之间的联系,才能稍稍缓解那种与生俱来的痛苦。

有点佛家所言“色即是空”的味道。

海德格尔的逻辑在于,某件事物,乃至推及整个世界,对于某个个体的“意义”,都是由这个个体自己去建构的,举例而言,我用来写作的电脑,对我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用敲出这篇影评并且存储它,而一旦它坏了,或是我买了新的电脑,它对于我的“意义”就可能会归于零。

恐怕亚伯教授是深中其毒,这也就是为何在全片的前半部分展现出如此颓废的形象。

感情低谷,加之身处新环境,他与周遭事物的联系,都亟待建立新的关系、赋予新的意义,否则,一切都是无“意义”的。

而面对丽塔的投怀送抱、吉尼的热切仰慕,对亚伯来说,也仅仅是似曾相识,却不能将他拉回到一个有意义、尤其是对自己有意义的世界中。

但是,当他在动起谋杀念头的一瞬间,并最终决定付诸实行时,他突然好了,就像行走在黑暗中的人,看到了一丝微光,阳痿症好了,人变得开朗了,与所有人的关系都变得融洽了,甚至开始了自己长期以来一直抗拒的师生恋。

于是,策划杀人并施行它,就这样帮助亚伯找到了与这个虚无世界的联系。

然而,通过这样一种反道德方式建立的联系,显然是脆弱的。

莎士比亚曾言“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以罪恶将其巩固”。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段时间以来,颓废的亚伯似乎在用一种非理性来对抗理性,但是,当他毅然跳入以这个世界的联系之后,他便必须遵从世界的理性规律,要么背负起谋杀的责任,要么用另一件谋杀来掩饰这一件。

另一方面,亚伯也聪明利用了理性的漏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倾向于排除偶然性。

虽然,在影片中,并未展示探案的警察们是如何工作的,但是,我们从结果推想他们工作时的情景,定然是通过圈定嫌疑人,然后再逐步排查作案动机的大小、作案后的获益程度,以及诸如不在场证明、现场犯案的痕迹等。

这一系列的动作,归结为一点,即排除偶然性,最终确立一条从原因到结果的、清晰可见的逻辑链条。

而让所有人都无法预料的是,教授的做法让警察在第一步工作——确定嫌疑人——这一点上,就犯了打错,以致其后建立的推理关系统统无法成立。

邓晓芒曾说,在西方哲学历史上,理性主义是主流,而与此相应的,则是非理性主义成为一支重要的支流。

而当这条河流行至现代时,支流逐渐壮大,大有取主流而代之的趋势。

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既有社会变迁,也有思想体系的演变。

理性对抗非理性,并非是一场非此即彼的决斗,而更可能是包含与融合。

应该说,伍迪·艾伦个人似乎总是很偏好此类神神叨叨的题材。

科纳尔和斯考伯曾经编过一本书,用以讨论哲学家们何以偏爱伍迪·艾伦,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老头的片子“有料”,足够哲学家们琢磨那么一阵子。

 3 ) 发生

伍迪艾伦可能自身对哲学有一种幼稚的期望,觉得它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介入现实世界,或者希望它能够解决一些自身困境的问题。

事与愿违的是,可能这种活动反而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难。

主角在说,他想写一本关于海德格尔与法西斯问题的书,然而却毫无头绪,可能这本身就是导演对哲学的一种失望。

在男主角真正地犯下法西斯罪行的时候,他又突然找到了一种行动和生活的动力,思如泉涌。

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正如同杰昆杀人一样。

有某种对称,不同的是海德格尔的哲学完全不是纳粹的(这种否定更加深了这个事件的复杂性),而杰昆在片中表现出来的幼稚哲学观念却存在着某种极端。

巴迪欧在恐怖袭击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如下:当今的问题不仅仅是穆斯林的,而是整个资本主义和企业统治的,然而这就意味着从新思考一种共产主义(因为这些穆斯林在利润机器中是没有位置的,他们是无用之人)。

这听上去似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思想家的天职不就是和不可能做无限的斗争吗?

从哲学这个概念的诞生上,也就是Φιλοσοφία,σοφία指的是智慧,Φιλο的意思是朋友。

哲学家从来就只是智慧的朋友,哲学家要干的无非就是“理解”,理解他的朋友,而利用他的朋友做些什么这不是哲学家的本质工作。

回过头来,作为一个哲学家来说,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对不可能或者难题的信仰。

然而,杰昆在遭受失败之后,把这项事业贬低为一种消遣和慰藉。

比如,他说康德构造的道德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差的太大。

显然这只是他由于自身的困境而对哲学的失望而已,他同样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把自己从事的反思工作当做一种可以操作的客体来运用——如果无效,那它就是一通鬼话。

这本身就是反哲学的。

男主角非常信仰偶然和随机性,帮助他走出这个怪圈的也是一种随机性——偶然听到一个离婚家庭的对话。

这加深了他对自己理论的信念,他认为就是这种偶然,或者说是一种理性的狡计,加深了事件非同一般的意义。

于是,这里有一种非常矛盾的观念:男主角没有做到一个哲学家应该有的,对不可能的信仰,或者说他的信仰被现实打败了。

但是,他却依然有着对偶然的信仰,这种偶然和前者那种哲学家对于的不可能的信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奇迹的信仰——他拿着左轮玩俄罗斯转盘,不管死没死,都是一种奇迹,这就和尼采的骰子一样。

然而,他遗忘了前者,而觉得后者是非同一般的:这件事是一个机会,帮助我重新找到一个生活的意义。

这样的错误无数哲学家在认识论上犯过。

男主角其实是把自己的事业孤立在生活之外(前面已经说过了),而生活在这种孤立产生的畸形观念之下:两种偶然的断裂。

这和笛卡尔到黑格尔之间的哲学家做过的事情性质上其实是差不多的——完完全全先设置了一样东西,从而证明有一个“世界”是作为现成的,而独立于它,外在于它。

这个错误在本片的体现不完全就是:我信仰偶然,但我不相信不可能。

所谓偶然和不可能都是殊途同归的。

他既然都说出海德格尔的名字了,那是不是该注意一下《sein und zeit》第一篇,第六章的第四十三节a里,海德格尔写了同样意思的的两句话:“Der 'skandal der philosophie' besteht nicht darin,daß dieser beweis bislang noch aussteht,sondern darin, daß solche beweise immer wieder erwartet und versucht werden.”(哲学的丑闻不在于完成这些没完成的证明,而在于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尝试它们)以及:“Dergleichen Erwartungen,Absichten und Forderungen erwachsen einer ontologish unzurreichenden Anstezung dessen,davon unabbhängig und 'außerhalb' eine 'Welt' als vorhandene bewiesen weden soll ”。

(类似的期待,目的和要求却产生了一种本体论上,毫无理由地设置的一个东西:应该证明有一个现成的“世界”是“外在”和独立于它的。

)正是因为生活,使得主角把哲学和日常生活做了一个对立,觉得它是一种外在于生活的某样其他事物(那种对思想断章截句的抽象误解),并且毫无用处,只能以一种特别畸形的存在主义方式去思考实践生活。

哲学本身就是一种问题——我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它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杰昆在观念上的矛盾又深刻的影响到了他在实践上的矛盾:在观念上,他感受到了的无力,于是只能用一种极端的办法来解决。

这和当时希特勒上台,德国半数知识分子加入纳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施密特在为法西斯政权辩护的理由就是:这种例外状态是可以和法保持一种最基本的关系。

从而调解魏玛共和国作为民主政体的失败。

杰昆这样子走上歪路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内心里就是有一种虚无主义作祟,并且以自己畸形的理论去尝试着调和这种极端。

这就和施密特把例外状态纳入到法的范畴中一样。

(后者的尝试显然深刻的多)他觉得对于难题来说观念已经无能为力,只剩下这种极端行动,这和纳粹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一样的,屠杀又变成了一种现代人的畸形逻辑。

“存在先于本质”,如果存在是一个动词的话,行动就成了首要的东西。

回忆巴黎的五月风暴,布朗肖这样描述了群众的运动:“它不是一个简单地夺取权力并用某个别的权力取而代之的问题,不是占领巴士底狱或冬宫,或占领爱丽舍宫或国民议会,或所有不重要的目标。

它甚至不是一个推翻旧世界的问题:关键是让一种可能性显示自己,一种通过让每一个人欢欣鼓舞的言论自由,在博爱当中恢复一切平等权利的——超越一切功利主义得失计较的——共在的可能性。

”五月风暴又表现出了一种让人焦虑的自由,这正和主角的焦虑一样,无法为自己的生活找出养料养活自己对智慧的信仰,从而导向一种探索“可能性”的幼稚尝试,这在实践上的后果,值得深思。

然而在这里,导演用坠落消极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但不管任何一个流派的知识分子,真正重要的是自己追随的理念,能够在任何困境中给予自己勇气,而不是像本片可笑的主角一样。

 4 ) 平庸之恶与智慧之恶

小老头的又一炒冷饭力作 - 用知识分子才能看懂的梗讽刺知识分子,配上颜色鲜艳好看的光线画面和巴赫和各种爵士配乐营造的轻快气氛,外加靓女一枚。

哦,Emma Stone 那看起来智商不高的迷离眼神和语速飞快又精辟的声音一搭配,真是棒极了。

另外每一套衣服也真是美,嗯,美。

男主又一个伍迪艾伦电影中典型的大卢瑟形象:通博古今形而上,你们都Low我独醒。

貌似看透一切而失去了生活热情的存在主义拥趸。

自恃通达所以所谓维持“普通人”生活动力的一切都无法让他开心振作。

教学、美食、写作、多情熟女、年轻少女,在他看来都无所谓。

满口各路哲学思想,虽然教育学生们“哲学观点和事实相差甚远”,“哲学只不过是语言上的自慰”。

自己独有一套道德体系,而且听起来貌似还是很可信的。

迷恋他的Jill说,“是无法用中产阶级的道德观来评价他的。

” 似乎这位哲学教授的知识和智慧带领他能完爆用来稳住愚蠢中产阶级的种种社会准则。

“他棒极了”。

女主又一个伍迪艾伦电影中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形象:漂亮,聪明,而且自己完全确信自信这一点。

她会嫌弃身边踏实爱她的完美男友“不够有意思”。

会在男主说自己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时,陶醉在他的眼神里说她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作品。

会利用超强逻辑与联想力连接种种小线索热衷于破案般的探求事情的答案。

会对颓废丧气但又满口哲学思想的老男人产生一种为之辩解,随后圣母心与挑战欲相互纠缠的强大复杂情感。

这情感让她无法抗拒的迷恋上他。

与其说他送了她一把手电筒,不如说他其实是她生命中的enlightment,照亮了她不曾到过的地方。

她觉得她自己终于明白什么叫爱了,“她棒极了”。

似乎因为,伍迪艾伦对女性总是更加尊重加宽容的吧。

故事的结尾男主终于没能如愿,女主幡然醒悟。

与整整10年前的《赛末点》的故事看似相似但实则非常不同,这次随机与命运终于没能垂青自大的那一方。

男主彻底成了大卢瑟。

这或许可能也是这十年来伍迪艾伦自己人生境遇与人生感悟的变化吧,我们也无从得知。

但这次的作品伍迪艾伦好像从一个纠结的愤青(愤老?

)变成了一个谆谆教导排队在他身后的不羁不吝年轻少年的老先生。

有种,你们真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的感觉啊。

看完《无理之人》有种看伍迪艾伦电影少有的三观被正了的感觉。

影片开头,男主讲康德的道德理论,说康德认为一个绝对道德的世界是不允许谎言以任何形式存在的。

哪怕杀人犯问你他要杀的人是不是在你家楼上,你也应该实话实说是的。

这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说是否因为哪怕门只是开了一个缝向一个非道德的世界,那么你就等于接受了一个非道德的世界。

恰好结局与此相呼应。

男主因为自以为正确的道德准则(杀掉法官是道德的,因为去除了一个他所谓的”坏人“ - 拥有他所谓”平庸之恶“的人),而向普世的不道德世界开了一个门缝 - 杀人是不道德的。

随即不得不向这个不道德的世界打开更大的门。

就如同Jill说的,”一个谋杀总是引向另一个谋杀。

“ 所以,与平庸之恶相反的,就没有智慧之恶吗?

我想一定也有的吧。

智慧本身是美好的,但智慧之恶一定是伴随着自大而来的。

当智慧之人失去对其他人、这个世界与所谓普世道德准则的敬畏之心,他就变成了最可悲最愚蠢的人。

在《子弹横飞百老汇》中,受了刺激的伪艺术家男主最后跑到已经和他最好朋友厮混在一起的前女友那里激动地说”我不是艺术家,我爱你!

“ 《无理之人》中的Jill,似乎也意识到自己其实不是能让颓废大叔重新振作的缪斯之神,就差喊出那句”我不是女文青,我不迷恋你了”。

但其实我想,不管是真艺术家还是伪艺术家,真女文青还是伪文青,人人都是万分值得被爱的吧。

只要你都有一颗真诚去爱的心。

 5 ) 剧中的一段台词很好的总结了这部电影

剧中台词:he writes very well, very lively. But it's a triumph of style, the substance just doesn't stand up to scrutiny. His ideas are romantic, but so flawed. 电影的剧情看似吸引人,实则经不起推敲,台词一个劲的强调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太过于生硬,好的剧情发展应该是自然地流动,不用太多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导演太过于一厢情愿。

为了把这样的一个故事表现出来,反而用力过猛,让人很快看不下去。

 6 ) 存在主义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值得一看

伍迪艾伦的新片,《无理之人》讲述了一个没有灵感也没有热情的哲学教授从一桩看似正义的谋杀中重新获得生命激情的故事。

每年秋天伍迪艾伦的电影如故人拜访,没有惊喜却有足够温情。

虽然还是更喜欢伍迪和黛安基顿在一起时拍的安妮霍尔,曼哈顿,尤其是爱与死。

子弹横飞百老汇和开罗紫玫瑰也值得一看。

这部新片讽刺了各位哲学大牛,从康德、海德格尔到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是被奚落的重点。

而困难之处在于他既讽刺了只说不做的书斋型学者,又不留情地讽刺了想要做点什么以证明自己存在的盲目激情。

比较有意思的点是,如何为了善而作恶,一旦作恶是不是就要用无数的恶来掩盖恶,谁来定义善,谁来判定正义,为善的动机到底是利他的还是利己的?

如果康德、边沁、马基雅维利等人一起看这部电影,看完会不会打起来?

脑补一下最可能的场景也许是伍迪艾伦被他们一起群殴。

而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女文青被男文青迷倒、犯罪几率这些传统的伍迪艾伦元素一个没少。

熟悉伍迪艾伦的人可以看出罪与错、赛末点的影子,是老爷子用电影再度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次神交。

电影结尾的转折点也扣人心弦,尤其比较于他近年偏于温和的电影来说,这一部有着上世纪伍迪艾伦的凌厉风格。

然而不得不说这一部基本没什么回味,即使是有哲学但也只是非常浅显的运用,问题的探究也不深入,不过反正伍迪也没有那个心思所以也不必追究。

 7 ) 伍迪艾伦,芬芳可口的毒苹果

一话痨伍迪艾伦的电影,累的是眼睛,长串的字幕跟上不容易,而且还老是逼格很高地出现康德克伦剀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之类不想让人弄明白的名字。

虽说年纪大了,对金发姑娘的爱却一如既往,艾玛斯通告别蜘蛛侠,在伍迪艾伦的镜头下与中年大叔眉来眼去,已接连出演两部,极为得宠。

十年前老爷子宠过斯嘉丽,下部新片又要翻暮光女的牌子...那话怎么说的?

男人的爱最稳定,永远的十八岁。

二好了,说电影。

哲学教授卢卡斯的问题不是中年危机,而是存在的意义,理论已修炼至巅峰,却找不到经世济民的途径,入世不得其门的困境倒推回来,又彰显出理论的瓶颈,半生皓首穷经,竟是白费精神。

纠结于此,纵然有徐娘少女次第投怀送抱,风流成性的教授竟无心床第之欢,何况灵魂的痛苦影响到肉体,不举已一年有余。

伍迪艾伦显然没打算在这里谈哲学,哲学课上的惊人之语仅仅是为了铺垫出教授的困境,不举加真枪实弹的俄罗斯轮盘赌不是风流报应或耍酷,而是实实在在的心灵创伤,唯有哲学的升华才是救赎之道。

于是,筹划一次无人受损于人有益的谋杀,成就了理论也成就了教授,他找回灵感,雄风再起,灵魂肉体都迎来第二春。

三伍迪艾伦宣称“绝不加入有像我这种人加入的俱乐部”,其对中产阶层和知识精英的嘲弄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于世有益的谋杀是否道德不是问题的核心,伍迪艾伦质疑的是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存在的意义。

在他眼里,这个代表时代精神的群体沉醉在小圈子里的各种空想和良知冲动中,既无力干预政治腐败,又缺乏援手底层苦难的诚意。

我们后来看到的就是这样,要么和女大学生叨叨克伦剀郭尔一辈子阳痿,要么杀个人奉献爱心把命搭进去。

当卢卡斯教授果真给吉尔情诗的时候,我觉得伍迪艾伦就是这么认为的:给姑娘写情诗,做她的桂冠诗人,而不是关注政治哲学人类,知识精英才能人畜无害地活着,不会把事情弄得无法收拾。

当然,这事得抓紧,阳痿之前就得办。

四结尾把自己搭进去的桥段是赛末点的风格,犀利简捷的黑色调,但似曾相识的感觉多少让人腹诽,老爷子未免懒了点。

这些年伍迪艾伦一年一部地高产,略显才华透支,情节少了点压迫人心的凌厉,虽说话里话外总透着诛心碎骨的刻薄,但色调节奏都是怎么温馨怎么来,小资文青爱极的调调,象女巫的毒苹果,致命,却芬芳可口。

五没人会愤世嫉俗一辈子的,即便是伍迪艾伦。

年轻时发誓要做一个时代的牛虻,但怎么叮咬,马还是跑不起来,老爷子的心理,多半和卢卡斯教授一样无聊。

然后呢?

总不能寄望于过去,没有一辆老爷车能载着老爷子的抱怨驶向过去的黄金时代。

何况,无论老爷子怎么瞧不上这个时代,都无法避免自己成为奥斯卡和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甚至桂冠诗人,后来的愤世嫉俗者,会因为伍迪艾伦的存在,渴望回到这个被他所憎恨的时代。

话说回来,如果《午夜巴黎》是写给上世纪初的情书,我们这个时代其实也有资格得到一封,毕竟,和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时代伟大的人文精神相比,我们发明了更实用的伟哥。

六对了,伍迪艾伦是这么解释自己的刻薄的: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妈妈带我去看白雪公主,人人都爱上了白雪公主,而我却偏偏爱上了那个巫婆。

老爷子的毒苹果,其来有自。

 8 ) 《无理之人》:哲学传说的自由落体运动

有个古老的哲学传说,要让哲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不过,这个传说更多时候是在糊弄。

《无理之人》会告诉你,激进的人如何利用这种糊弄。

然而,你也很可能意识不到这种糊弄。

哲学传说的自由落体运动——《无理之人》与反哲学文:空语因明俗世越充实就越虚幻,哲学越空洞就越真实。

但真实不能让人满足,虚幻才让人趋之若鹜。

引自:《哲学改进论》第一页巴儒可·斯滨挪扎(著) 《无理之人》以欢快的文艺剧情方式,讲的是个生存主义的反哲学故事,也是反反哲学故事。

里面堆砌了很多来自生存主义哲学常识的台词和名字,比如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

汉语中常用的“存在主义”标签是个非常别扭的称呼,但似乎又恰巧符合这种哲学的虚夸特色。

你以为它讲的是存在,可它的核心论题并不是存在;你以为它讲的不是存在,可它又确实讲存在。

《无理之人》谈到很多哲学,但它又是反哲学的。

可能是为了符合反哲学的特点,也可能是为了避免过于无聊,《无理之人》的哲学谈论几乎停留在引用“名人名言”的层次上。

这些引用更多地是用来营造男主角的形象:一位持有生存主义立场的哲学教授的角色。

但这个电影更加关切的主题,却在这个角色的行动中,这个行动构成了一个反哲学或反哲学反讽的论题: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是荒谬的。

或者说,刻意而偏执地将反哲学推行为一种生活方式,会比无聊的生活更荒谬。

不过,叙事电影的传统并不缺乏荒谬,相反,电影传奇正是像生存那样漫布荒谬的地方,因为电影传奇往往接近生存主义。

为了瞥视荒谬,需要合理的支点。

在《无理之人》里,合理支点是靠近实用主义立场的女主角。

男主角是个持有生存主义[反]哲学立场的哲学教授,在他自由地决断了罪恶的事情的意义上,可以把他看作是个海德格尔式的人物。

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最富盛名的哲学家明星[之一],被太多学者奉[承]为“大师”,也被某些哲学家批评和嘲讽,而这[可能]正好反映了哲学的堕落,或者说自由落体运动。

像海德格尔,男主角“总是能用言辞让所讨论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女主角评价他的话),“他的文章写的很好,很生动,但这只是形式上的成就,内容却经不起推敲。

他的想法很浪漫化,但有太多缺陷”(女主角妈妈评价他的话)。

他觉得,他写的那本关于海德格尔和法西斯主义的书不会改变世界,可能海德格尔也觉得他写的那本关于尼采的书不会改变世界。

他们都相信非理性的决定,都不想让哲学停留在话语阶段,想让他们的哲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想要付诸行动,甚至改变世界。

海德格尔由于类似想法而卷进法西斯主义运动中,这个电影里的男主角则因此谋杀了一个法官。

他们觉得,自己因为这样做就超越了那种停留在空话阶段的哲学,他们的反哲学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从而会让世界变得更好了。

但他们都忽略了,在他们把自己的反哲学转化成行动之后,现实发生的事情却更加荒谬了。

《在无理之人》中,这种荒谬表现为:由于男主角的非理智谋杀,警察很难将他看作涉案罪犯,但是警察会根据能找到的“理智线索”去确定谋杀犯,就是把无辜的人枉作罪犯。

男主角的谋杀行为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和它的实际效果是两码事。

他们会觉得自己错了吗?

应该不会,因为他们自以为所作的是一种美学行为,超越了对错。

海德格尔应该不会觉得自己错了,而是觉得现实的可能性打败了德意志的法西斯主义。

不过在美学解释之外,纵使有很多支持者的浪漫化清洗,海德格尔仍然摆脱不了法西斯主义的污点。

在《无理之人》这个电影里,男主角的结局虽然不符合他的希望,却倒挺符合他的[反]哲学。

当女主角劝说男主角去认罪时,男主角想到的是为自己辩解:“我总是教你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并非所有事都能由理智掌控。

如果感觉它是对的,那么它通常就是对的。

这就是我一直追寻的有意义的行动。

…希望算什么?

希望算个屁。

要知道,你必须采取行动”。

相信直觉!

多么符合非理性的生存主义美学。

可,正是女主角的直觉表明男主角做错了。

之后,他选择求生而决定谋杀女主角的行为,在偶然性的事件中失败了。

女主角的幸存,“不是运气,是偶然性,我们都得听任偶然性的摆布”。

男主角在偶然的自由落体运动中回应了他关于偶然性的观点。

最后的结局表明,偏执地把哲学行动化为生活方式的想法会显得多么荒谬。

男主角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课堂外,都执迷在生存主义的反哲学里。

但这类反哲学的主张并不是要反对哲学本身,而是要反对那种被标签化为抽象的和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由此复兴那个似乎失落了的哲学传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哲学应该行动,而不只是反思和空论。

男主角在他的课堂上说,“应该明白,许多哲学就是中言语自慰而已”。

这句话改自天朝的首席哲学护法,卡尔·马克斯说过的话:“哲学和现实世界的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自慰和性爱之间的关系一样”。

需要注意,这里男主角说的是“许多哲学”,而不是指哲学本身。

类似地,马克斯大法师在说出那个著名的话的时候,针对的是他那个时代的某些学院哲学学者的态度。

而且我们护法的这句话近乎于骂人或诅咒,因为要是真像他说的那样,他自己完全不该那么在意哲学了。

实际情况是,那些对哲学的咒骂,所针对的都是个别的某些伪劣哲学产品,某些被认为让人消极的哲学,某些将哲学传说遗弃了的末端。

马克斯大法师也想改变世界,想要让哲学行动化为生存方式,社会存在方式。

但这正是另一种空想呀!

真地强制实现的话也会结果很丑陋!

比海德格尔更厉害,马克斯大法师成了更加举世瞩目的明星,但也在导致着荒谬。

事实已经摆着了,除了我们天朝能够用太极要义将其转化外,再无更高能的招式。

那些被反哲学咒骂的,执迷于理想世界的哲学,并非真的与现实世界的事情无关。

在《无理之人》中,它嘲讽了康德的“理想世界道德观”:在一个真正的道德世界里,绝对不应该说谎…在理想的世界里,你不能撒谎。

这个观点肯定不是为了成为一句空话来说的。

实际上,这个观点只是对“真善美的统一”理想的具体化。

我们不该忽略,这个观点里已经强调了,是在“真正的道德世界”,并不是在现实世界里。

现实并不是真正的道德世界。

我们在现实世界里却常常看到“真善美的统一”的论题,并一再被论证。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论题“有用”,能为你的虚幻生活营造舒适的氛围。

事实上,当你认为世界已经丑陋虚伪到难以忍受了,连生存都难以忍受,还有什么值得度过的生活可言。

那种和现实生活紧密贴近的行动化反哲学,实际上只是在冒充哲学,而且也不会真正改进世界。

这种反哲学只是激进到了掩盖庸俗欲望的程度。

像海德格尔的所作所为,只是把哲学传说歪曲到符合世俗政治的疯狂而已。

在《无理之人》里,男主角也只是以他的激进反哲学去获得自己的心满意足,在非理性的疯狂里心安理得。

海德格尔似乎把存在和生存搅和得混乱不堪,却让人以为他澄明了存在。

相应地,《无理之人》的这个哲学教授把直觉和感觉迷糊起来,为自己的非理性行动营造烟雾。

反哲学不是完全拒绝哲学,而是按照激进和不怎么严谨的方式去改进哲学。

然而,在反哲学以为可以让哲学升华的时候,它却是在让哲学堕落,让哲学传说作自由落体运动,让哲学真理粉碎成俗世的虚幻气泡。

《无理之人》提供的就是这样的案例。

不要以为《无理之人》里的哲学教授在说:哲学只会空谈,完全与生活无关,撇开哲学就能更好生活。

可是,这个哲学教授更像在说:只有一场哲学行动能产生最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无理之人》塑造的这个哲学教授不是哲学的冷淡者,而是哲学的狂热者。

然而,我们应该通过《无理之人》去警惕这种狂热。

反哲学非要把哲学给行动化,但这样复兴的却是一个具有欺骗性质的哲学传说。

因为,二十世纪的这些反哲学,就只是在煽动非理性。

如果说保守空谈的哲学是一种疾病,那么反哲学来源于另一种疾病:一种偏执地想要改变世界的疾病。

《无理之人》是一个以欧陆哲学为素材的反[反]哲学电影,相对而言,《深度谜案》是一个以分析哲学为素材的反哲学电影。

在那些对哲学没有多大兴趣的观众看来,这样的电影应该是比较无聊的。

它们得到的评分仅仅是及格而已,《无理之人》可能是由于文艺范的缘故,比《深度谜案》评分稍微高一点。

两个电影的共同主题是如何应对哲学迷雾中的实际生活,又分别对应两位非常流行的二十世纪哲学家明星: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

通过他们俩的情况可以看出,空谈的哲学并不是必然导致消极,而行动化的哲学也未必真的积极,极端的积极反而比消极更可恶。

某种看起来积极行动的哲学立场很可能并不符合哲学精神,而是为俗世的偏执欲望营造的美化面具。

海德格尔的哲学立场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据说,维特根斯坦仅对海德格尔评价过一次,他在那段话里对海德格尔说:你这笨蛋,不要胡说八道了!

即便如此,海德格尔依旧流行,在哲学家的聚焦堪比爱因斯坦在科学界,或者毕加索在艺术界。

难道哲学已经无法辩识海德格尔式的扯淡了吗?

似乎,这正标识了(偏文学化的)哲学的迷失。

附:哲学叙事的扯拉和自旋运动——在非生活和反哲学之间【略】

 9 ) 存在与阳痿

首先,评论这个电影之前,想先说一下演员和导演。

对于伍迪艾伦,我之前没看过他的任何一部电影,从网上偶尔读过他写的一些东西,觉得他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人。

对于哲学,在有一定的基础上,他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

在看了伍迪艾伦的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这部具有讽刺意味的商业喜剧非常有意思,笑点很多,剧情也很好笑。

不过在整部电影里洋溢着一种伍迪艾伦特有的逼格,让我觉得不太舒服。

因为这部电影无疑不是浪漫的,而是讽刺和搞笑的。

如果总是看这样的电影,无疑,我肯定会阳痿。

对于艾玛斯通,我前段时间看鸟人,是第一次看她的电影。

她的大眼睛让我印象深刻。

这部电影是第二次看她的电影。

或许是因为喜欢她的眼睛,我愿意为这部电影提高一点评价。

谈谈电影。

《非理性的人》这本书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拿起来读过,但是当时对于存在主义只是一知半解,对哲学也并没有太多接触,所以完全没有读懂。

后来也没有再拿起来读。

这部电影的名字或许是来自这本著作。

之所以这样说,也是因为这部电影中很多地方提到了存在主义。

在影片中,哲学系教授男主在最初陷入了一种生活的绝望,这种绝望源于对生活的脱离。

男主并不参与到生活中,不参与选择,默默的观测世界,而不去改变任何事情。

因为他认为即使做任何事,也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即使改变,也不会变的更好。

(比如他对于他正在写的关于海德格尔与纳粹的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选择创造出一些确实有价值的东西,正如存在主义者所相信的。

因此,他决定去杀一个恶人。

他也真的这样相信了,他相信自己的存在主义比之前的生活能带来更多的意义。

在做出选择之后,他的生活竟然真的改变了,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他不再阳痿。

他热爱生活,他乐于周旋于一段三人恋爱之中。

这里,很值得一提的是,或许伍迪艾伦认为是康德哲学让他阳痿,而存在主义的思想治好了他。

在存在与阳痿之间,似乎有一条隐秘的联系。

作为一个理性存在者,用理性去思考生活的他,阳痿了。

而当他成为一个非理性的人,他便不再阳痿。

这就是我认为伍迪艾伦这部电影最想谈论的问题。

对于这部电影所想要谈论的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无聊。

因此,我并不觉得这是一部值得高分的电影。

当然,电影里有很多有趣的对话,搞笑的环节。

但是在伍迪艾伦的逼格之下,这些优点不值一提。

 10 )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救赎

总有一些导演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好莱坞工业体系中存活下来,并因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受到观众的欣赏与推崇,伍迪•艾伦便是其中之一。

如果说约翰•福特因其对宏大场面超凡的调度能力成为西部片的代表人物,希区柯克因其对悬疑与众不同的理解以及杰出的剪辑技巧而拥有众多拥趸,那么伍迪•艾伦则因其广泛而极具深度的涉猎在喜剧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正如法国评论家所言,他绝对是与好莱坞工业流水线划清界限的“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

已经年满80岁的伍迪•艾伦在去年推出了他执导的第46部电影《无理之人》(Irrational Man)。

该片依旧延续了伍迪•艾伦式的黑色幽默与对白风格。

和2005年的《赛末点》相同,《无理之人》继续着伍迪对于犯罪题材的挖掘与探讨。

作为具有欧洲气质的美国电影导演,伍迪•艾伦一直有着像英格玛•伯格曼那样拍“严肃电影”的心愿,所以在他的喜剧当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些不是那么“喜剧”的桥段。

这一点在《无理之人》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众所周知,伍迪•艾伦喜欢在自己的电影中探讨诸如爱与恨、罪于死等等哲学问题,而在《无理之人》中,伍迪索性塑造了一位性格抑郁的有着自虐倾向的哲学教授形象。

《无理之人》从根本上说是一部探讨人生意义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名为亚伯•卢卡斯的大学哲学教授如何解决自身存在主义危机的故事。

伍迪以角色的切身经历诠释了哲学并不是一个空洞虚无的字眼,而是存在于生活之中的真实经验。

亚伯是一位生活的“受害者”。

12岁时母亲喝漂白剂自杀、妻子和最好的朋友共同背叛自己、作为战地记者的好友在战争中死亡……种种不幸的经历使亚伯变得抑郁孤僻。

他想改变现实、拯救世界,却无能为力。

同为大学教授的同事丽塔有着与亚伯相似的人生经历和世界观,她实则是亚伯过去生活的某种延续。

而学生吉尔却有着与他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差别的人生阅历,这也是她得以走进亚伯世界的原因。

集才华和不幸于一身的亚伯代表了女性的某种浪漫幻想,丽塔和吉尔都被他深深吸引,正如吉尔所说,“他是如此迷人,又如此脆弱”。

然而性的满足和事业的成功都无法给亚伯带来任何安慰,他找不到活着的理由,即使“偶尔记起,也说服不了我”。

亚伯同时也是一位绝对的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者们解决困境的方式常常趋于极端,而亚伯选择了谋杀一个不公正的法官作为灵魂救赎。

这个决定使得亚伯突然感到了人生的意义,“策划一场完美的谋杀让我有了活着的感觉”。

这很容易使人想起《出租车司机》中的特拉维斯,两者都认为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没有丝毫负罪感。

正如伍迪•艾伦所言,“笃信宗教的人相信做善事的人死后会上天堂,做恶事的人死后会下地狱,这看似没有任何理性依据作支撑,很疯狂,但就是因为他们信奉它,才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如果他们没有这种信仰,生活将会充满焦虑和不安,而且非常空虚。

”纵使违背道德和法律,亚伯仍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能让世界变得更好,这个绝对的理想主义者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无理之人”。

不同于《赛末点》中罪犯最后的逍遥法外,《无理之人》中的哲学家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伍迪•艾伦善于运用巧合来增强电影的戏剧张力。

在片尾与吉尔的纠缠中,亚伯最后因踩到了自己曾为吉尔赢得的手电筒而摔下了电梯。

同样是运气的象征,《赛末点》中的擦边球变成了《无理之人》中的手电筒。

亚伯的死并非是伍迪•艾伦在做道德审判,而是对于人生可能性的一种思考——这恰恰是伍迪电影的迷人之处。

哲学家们常常表现出对于伍迪•艾伦的欣赏,视其为当代一位伟大的哲学人物。

也许没有哪位导演能像伍迪这样将哲学表达得如此幽默与轻松。

《无理之人》也许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从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个80岁老头释放出的源源不断的创作能量。

《无理之人》短评

伍伦艾迪的套路虽在,但是依然受用。

5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还行

未出场先闻声,各种铺陈为塑造偏执的哲学教授立功不小,杰昆·菲尼克斯演绎这等颓唐的神经质简直手到擒来;再次致敬陀老,平庸是一种恶,而凌驾于众生之上更是一种恶,辩驳“现实生活和哲学世界有区别”苍白无力;结尾的“失足”似乎参透,又仿佛如鲠在喉。

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舌尖上的哲学,酒杯里的文化······所谓的知识分子,借助于话语的修辞,游离于现实之外,却无时不刻自我禁锢在意义的樊笼之中。

11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哲学就是虚无,手电筒就是实用,师生恋就是要命…

15分钟前
  • junepig
  • 还行

伍迪艾伦的无理之人简直无理取闹

20分钟前
  • 家JIN
  • 较差

作为哲学系学生觉得非常难看。完全不同于往日的伍迪,当流派和主义脱离了日常活动的语境,就只剩下空洞乏味的符号。

21分钟前
  • 雲裡有星
  • 较差

教授Joaquin(。。)通过哲学思考(以及把妹)了大半部电影悟出了合理犯罪的道理,但是我不想管那些,听老头的各种机灵话就够,一个半小时嗖地一下就过去了。石头真的已经开始完全搭入了老头的节奏,眼珠滴溜溜地转,就是各种点子,衣服一套套地换,真是夏天最美的风景线啊~~

2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导演把自己脑袋里没有答案的复杂问题,通过剧情把思考的事情一句一句展现出来。精彩。看他的片子可以感到他渴望被爱,喜欢在雨天和爱人散步以及胡扯,厌恶自己的还有所有文艺青年的虚伪,害怕被年轻的妻子抛弃,想要杀掉坏人,以及用爱拯救妓女。

25分钟前
  • 郭七七
  • 力荐

所以说对人的相信要适可而止

30分钟前
  • su
  • 还行

伍迪艾伦有三宝,犯罪,出轨,绿茶婊。

34分钟前
  • 李拾肆
  • 推荐

他再一次重申了他在Match Point的觀點,運氣決定你上天堂或下地獄,人生轉折就是機運與偶然所推動,哲學不過是打嘴砲的工具。什麼都諷刺了一點,但都不深入,感覺他近幾部甚有疲態

37分钟前
  • 裘笛
  • 还行

一本正经充满哲学道理的杀人

42分钟前
  • 五色风马王灰狗
  • 推荐

多次表示不喜欢老伍迪,但是出片又要看,又再次觉得剧情跳脱。

44分钟前
  • 巴别塔的光芒
  • 较差

宁愿老头子少拍几部精拍一部,也不要这么一年一部赶节奏似的,质量参差不齐。

46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伍迪再希一点,中产怎么讽都不够

48分钟前
  • 吹热风的野草
  • 还行

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告诉你,为什么女性千万别有“渣男情节”。

53分钟前
  • E
  • 较差

你们还正常吗?

57分钟前
  • 高压电
  • 很差

伍迪.艾伦这回拍的很希区柯克——谋杀与爱情。尤其是在借鉴了《辣手摧花》,不仅饭桌上研究“完美谋杀”是借鉴《辣》姐夫和同事的谋杀讨论;吉尔愈加怀疑卢卡斯也是学习《辣》小查理怀疑大查理;结尾那段电梯凶杀戏更加肯定了我的想法。影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华金·菲尼克斯的肚子!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全程看腿。

1小时前
  • 流弊
  • 很差

噗 我想到了会被反杀 但没想到是这么搞笑的方式

1小时前
  • 刹那。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