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皮爸爸》VS《本杰明·巴顿奇事》表现手法类似,现在俗称“致敬经典”但是国情不一样导致需要解决的矛盾不一样一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温饱问题折射出的社会矛盾。
一个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满足后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美使人愉悦的过程称之为审美本质来讲,审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只不过是审美趣味不同使别人愉悦的并不一定也会使自己愉悦。
就比如《脱皮爸爸》这部电影就像片中爸爸说的“要让人觉得讨厌,但是又没有那么讨厌”不知道导演和编剧是不是想要借主人公的台词说出自己的内心表达。
所以整部电影我也是在“实在受不了这部电影”“我要看看你还能耍出什么花样”这种“觉得讨厌,却也没有那么讨厌”中看完了全部。
然后被它征服与感动。
人只有活过了一生,才知道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好。
童年的无忧无虑少年的充满理想青年的斗志昂扬中年的中年危机老年的老年痴呆原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活过认真的,或者随意的快乐的,或者痛苦的都会在百年之后,烟消云散。
那么,现在的你,看过这部电影,这篇认真写的影评,心里是否会有触动?
是继续充满戾气,抱怨工作与生活还是重拾青春活力奔向未来美好世界只愿你,读完这篇影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2014年毕业,满满的正能量,希望大学毕业的我能有番作为,辗转在家乡登封和郑州,徘徊在原地。
突然在就听说初中的同学在哪里哪里发财,瞬间感觉初中毕业的他们离我好遥远,我怎么就干不出点成绩呢?
大学期间,努力学好各种功课,却在毕业时只能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该做点什么?
2015年年底,身体不适就回到了家,回到了登封,我感觉我出不去这个圈子了,只能在登封这个小地方平凡的度过一生了。
我想到了高中时的一句话:不抛弃、不放弃。
加上我大学考研考的是教育学,我想考个教师资格证吧,争取做个教师。
于是就2015年12月份参加了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并顺利通过,接下来在实验高中我的母校实习了一个学期,最终在2016年的六月顺利考试通过巩义市和登封市的招教考试。
长大就是这样,一个人去面对,一个人去接受,一个人去担当,去面对陌生,去应对恐惧,去摆脱曾经的伤痕,自己鼓励自己。
长大就是这样 最后,成了公立教师,接下来就是工作和生活的来回奔波。
很快在别人 的介绍下,我结婚了,成了有了家的人,长大,对我来说,又意味深刻了许多。
家里矛盾和不理解世事的我完全是对立的个体,我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
同事那天我俩聊起来,他的妈妈居然去世了,我才蓦然感到责任的重大,他都 顶天立地了这么久,而我还有时候还在抱怨生活。
或许长大就是这样,一面说着生活 的苦水,一面又得接受生活,继续去过。
相比很多人,我是幸运的,我走的弯路还不 算多,我挺了下来,没有在困难来的时候就此放弃,没有做出过激的行为,没有对 自己听之任之,咬咬牙,虽然现在的我还肚子隐隐约约不舒服,已经三年之久了,可我还要坚持,坚持运动,坚持乐观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决定,走好自己当下的路。
因为,长大就是这样。
爸爸妈妈们陪伴不了我们一辈子,自己或许会像电影的老田一样,每个阶段都有遗憾和不好的一面,但是这就是我,就是长大的我。
含轻微剧透,慎入。
脱皮爸爸看完了,怎么说呢,这是一部不应该单纯以好片或者烂片来评价的电影,它荒诞离奇也温馨可爱,能够看出在努力表现出田力行所说的“真实又魔幻”,可也许是因为要表现的东西比较多,于是还是没能在每一阶段都深刻流畅,不知道是后期删减导致的还是什么原因,有一些地方本该出彩,却显得单薄苍白了些,而本来应该在煽情处达到一个情感共鸣的地方却因为拖沓导致了没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但依旧不影响我的喜欢,就连我觉得拖沓的地方也奇怪地认为真要舍弃竟不知道该剪掉哪里。
电影中有三处最为喜欢,第一处是体育场,父子两个人对着无人的场地表演,冰菠萝和甜辣鸡爪,这场戏像是飙演技,但又完全不过火,从表演上来说都演的极为真实,恨不得叫观众一起酸倒了牙齿和满嘴酱香。
古仔是那种自然的真实,吴妈是那种带着几分夸张的真实,这里也是有原因的,因为父亲要带动儿子的情绪。
第二处是一长段的两部分,田力行说“就算是一张皮我也不会把我爸丢在街上”,然后他出去找他爸爸,用布包起来抱回家,擦干水挂在柜子里,之后和他爸爸打架,在灵堂前,他因为身体的摇晃,眼底的一汪眼泪跟着晃动,而后大滴砸下来。
我一直认为古天乐太适合哭戏,他的哭是一种快速并且及其深刻的扩散着悲伤和无力,无论是从视觉效果还是从心理感受能够让人最快速度地感同身受,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第三处也是一个长段的三部分:六个爸爸一桌吃面,费曼和古仔穿插表演儿子(这种方式从给妈妈买葱蒜回来上楼梯时开始,表现手法不新颖但是效果极好),还有古仔去厨房叫妈妈说自己做的不够好然后又开始哭的地方。
吴妈的演技在单独扮演每个年龄段的爸爸时已经令人惊叹,但真的在一场戏出现则叫人爱惨了他,其中最爱的还是赛场爸爸,有一种别的爸爸没有的魅力。
其实这部电影我一开始以为是单纯的魔幻喜剧,后来发现其中的恐怖元素有几处较阴阳路系列更为惊悚,而脱皮的过程表现和人物当时的状态总感觉像终结者又像异形,古仔在房间讲述幼虫的时候灯光也给出了舞台剧的效果。
所以说它包含了很多东西,看的时候会禁不住一一联系想要找出来,这些复杂的架构给了影片很多层次感,让整体显得更为丰富多彩,但是如果时间再长点把所有细节都展现的更详尽就更好了。
还有一处细节特别赞,就是田力行后脑勺上的一撮呆毛,从一开始直挺挺立着到中间没那么挺了到最后完全没了,很符合人物心理变化了。
片尾曲的每一张图表现一个叠纸飞机的步骤也非常好评。
再夸一下我古的外八字跑起来嗷嗷萌。
So这也是我觉得不能单纯说好和烂的原因。
其实你喜欢就是好,不喜欢就是烂,也没什么原因。
但古仔和吴妈的演技,纵使国语配音让我出戏,可我依然会力挺。
改天去看粤语版。
最后有两个问题: 1.爸爸左眼受伤视力下降,是剧本的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总感觉和费曼眼睛受伤有联系。
2.为什么老婆那么好看却要找个很难看的出轨。
“蝉脱壳是为了飞向南天,爸爸脱皮是为了让我成长。
”原本以为是无厘头欢乐式电影,结果哭了我半场时间。
香港人口老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许多电影也关注到这一点。
失败的人生和老年痴呆的老爸,是那两父子也是香港的缩影,刚开始半小看得有点小尴尬,结果从父子两一起到大球场回忆小时候的球赛我便专注起来。
吴镇宇与古天乐演技没话说,春夏只要别瞎折腾好好拍电影我还是很喜欢她的,眼睛太灵动了。
费曼好可爱我私心给他+半颗星
当时选择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确实有点犹豫,面对好莱坞大片与宝莱坞大片,我最后还是选择了香港电影。
说实话,影片的故事是相对老套,也就是当你看的时候没有什么闪光点,这就是港产片,看的也就是情怀。
故事剧情也就简简单单的,主角失意,经过一连串的奇怪的事情,对父亲改观,自己也重新振作。
就是猜都能猜到的剧情,才能考验演员的演绎。
吴镇宇饰演一个脱皮的父亲,从79岁的痴呆到60岁、52岁、37岁、28岁、19岁,一步步重现父亲人生的阶段。
作为儿子的古天乐在隔壁和父亲回顾他的一生,好像在回味当年父亲的日记一样。
慢慢了解爸爸这一生都是围绕着家庭在转,从而对爸爸有着不同的看法。
古天乐的演绎表达出他对父亲又爱又恨,怀念起与父亲去看足球比赛,一起吃零食。
口口声声说父亲当年去玩女人没好好养家,可是最终还是放心不下他。
最后当看见母亲和父亲相恋的时候,儿时开心的时候就是一家人坐着吃面,也找回当时一家人的幸福感觉。
父母也就这样走了,父母也作出最后的教育,自己也该好好振作起来了。
吴镇宇演绎起6个不一样的父亲,从青年时的壮志凌云,恋爱时的羞涩,中年时的犯错,初老的回归家庭,年迈的糊涂和痴呆,都表演得无可挑剔。
觉得不足的地方可能是化妆和特技上没有体现到他越来越年轻。
当他意识到自己老了,自己犯错了,反省过后就要好好照顾好家庭,偷老板的球票和儿子去看足球比赛,仿佛是想让自己心里好过一点,也就成了父亲与儿子之间浪漫,虽然没有说我爱你,可是每个件事都是为了儿子开心。
6个自己聚集起来吃着面,互相责骂自己哪个时期的自己多没用,可听到爱人一句话也一同闭嘴安静吃面,那也是典型的爱妻子尊重妻子的表现,无论什么时期的自己表现都是爱着妻子。
春夏的镜头并不是特别多,也没有几个阶段的演绎,就与吴镇宇的初见和相恋的时期,可是这写镜头都足够觉得影后的实力。
可能是气质的问题,那股浓浓的乡村气息确实能看到一个农村少女的清纯可爱,到了对自己儿子的教导,这个跨度比较大,可是依然可以看出春夏的慈母的演绎。
不知是不是吴镇宇与古天乐的电影看多了,已经习惯他们的演绎觉得还可以更好,所以觉得春夏的表演会眼前一亮。
电影剧情是比较老套,可是就有一种情怀吸引着你,平淡但当中有你,已经足够。
总体而言电影还是很有诚意的,开头的节奏略微有点拉,后面渐入佳境。
尤其是不同年龄段的吴振宇在一起飙戏,表演的难度,场景的调度,可以说是近年来看到的港片当中最出彩的一段戏。
故事主要是讲古天乐饰演的田力行人到中年,面临种种困境,却在濒临绝境的时候经历了一场与父亲不断和解的奇幻历程。
你可以认为整个过程都是儿子的幻想,也可以认为是父亲在弥留之际给儿子上了最后一堂课。
爸爸脱的皮是故事的外衣,其实映射着父亲不断自我剖析的过程,借此给观众抽丝剥茧的呈现了一个男人一生的跌宕起伏。
影片开始,力行对父亲充满不屑与怨恨,认为父亲一生碌碌无为,毫无用处。
父子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与隔阂,甚至可以说古天乐将自己失败的人生归咎于父亲。
影片的立意起点很好,因为每个人其实都在受着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好也有坏,但是随着影片的推进,我们会好奇父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鸿沟与隔阂究竟从何而起?
父亲第1次蜕皮成为六十多岁的老者,原来这个时期的父亲虽然到处欠债,但是父亲依然活在当下,没有抱怨,默默承受着生活的冷与热。
第2次蜕皮父亲变成了一个似乎洞穿世事的中年,我们看到一个父亲陪伴儿子度过了他的青葱岁月,他们一起看球吃小吃,一起跟母亲打打闹闹。
年幼的力行甚至快忘记了父亲作为一个男人曾经也是对家庭有所担当的。
父亲教导力行不要总说对不起,不然的话,讲多了就会变成口头禅,忘记了自己也应该对这三个字负责任,慢慢的对不起这三个字。
父亲告诉儿子:为人处世要做到几乎就让人讨厌,但又没真到这个地步。
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你。
可以说父亲一辈子都在遵循这样的人生准则。
确实父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成功的人,但是并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从这里开始古天乐对父亲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3次蜕皮,父亲变成了蛇形刁手里成龙的模样,那是七十年代香港的黄金时期。
他每天拿着小吉他,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甚至想和儿子的妻子和情人组建乐队。
原来,父亲有自己的才华和梦想。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变成了后来这个样子。
影片给了伏笔,那就是一个发夹。
虽然父亲很满意自己这个时期的皮囊,但是力行坚定地告诉父亲,即使只是一张皮,他也不会让父亲流落在外,于是冒雨捡回了父亲的皮。
这段剧情是在隐喻儿子对中年时期的父亲十分尊重,因为这个时期的父亲给了儿子重要的人生经验。
但是接下来剧情就直转之下,力行忆起了自己小的时候父亲的堕落。
他拿家用去赌钱,每天喝的醉醺醺的,只有靠自己的妈妈打工挣钱维持这个家。
父亲甚至还养小三,这些记忆都令力行痛苦不已,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不思进取,为什么会堕落。
他所有的怨恨几乎都来自己于父亲这个时期的不堪,两人矛盾激化,打起架来……现实中,儿子被债主威逼,父亲为解救儿子困境完成了第4次的蜕皮。
一句始终无法说出口的对不起,更让我们看到了父亲身上那种坚韧执着的一面。
即便父亲没有为这个家拼尽全力,但是看到自己身陷困境的时候,父亲仍然会挺身而出,父子感情升级。
在危难之际,父亲第5次蜕皮,变成了壮硕的青年。
这个阶段的父亲是充满迷茫,充满困顿的。
他和力行母亲从大陆偷渡到香港,为了一口吃的,活得毫无尊严,也由此变得玩世不恭,郁郁不得志。
但此时我们仍然无法得知父亲为何沦落至此,剧情在父亲第6次蜕皮之后开始揭开谜底。
父亲变成了十几岁的少年,原来父亲口中的天路式战斗机曾真实地属于他的人生,并不是力行以为的吹牛。
曾几何时,父亲也曾翱翔于天际,可因为一次偶然事故,也就是那个发夹,导致了自己左眼失去了二成的视力,从此再也无法成为飞行员。
影片通过古天乐的视觉,详细的介绍了父亲如何坠入爱河,曾经是多么的意气风发。
至此,故事基本讲完,但是导演又安排了6个时期的吴镇宇互相飙戏的桥段,也可以算是影片的华彩篇章。
6个父亲代表六个人生阶段,每个阶段的父亲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缺憾,他们相互推诿责任,追咎着不完美人生的原委。
但是古天乐的母亲表现出了对父亲极大的包容,因为她原谅、接受了父亲所有的缺点。
自大也好,固执也好,倔强也好,幼稚也好,堕落也好,母亲始终如一的陪伴着父亲,陪伴着力行,陪伴着这个家的起起落落。
由此力行也明白,一个家其实不需要多么辉煌多么富贵,两个人的相濡以沫,执手偕老,才是幸福才是成功。
6个父亲最后再次登上飞机,向终于成长的儿子挥手告别。
回顾父亲人生的同时,影片也穿插了古天乐个人的人生经历与感情纠葛。
原来他曾经是一名导演,红极一时,但是随着影片不再卖座,人生的剧本也急转直下。
面对女人的诱惑也没有把持住自己,整个片场也因为一把火而燃烧殆尽。
这是为什么妻子执意要离开自己。
不是因为他人生困顿,而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再振作起来过。
在亲历了父亲的人生后,他决定重新开始,签署了妻子给自己的离婚协议,跟着又拿出了结婚申请,并且郑重的向妻子说了那句对不起。
这个时候的对不起已经具有不一样的意义,他代表古天乐将为这三个字负起责任并从此开启了新的人生。
古天乐在此片中贡献了较为出彩的演技,但是和吴镇宇充满层次,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的表演相比,还是逊色不少。
尤其是6个时期的父亲,虽然有化妆和特效的加成,但是每个时期那种感觉还是拿捏的很精准的。
少年时期的懵懂青涩,青年时期的迷茫困惑,中年时期的浪荡不羁,壮年时期的成熟洒脱,还有老年时期的睿智淡然,最后是临终前的神志不清,都演绎的十分具有辨识度。
我个人感觉豆瓣的评分偏低了,略微看了一下影评,大致的意思就是说这部电影拍的过于直白。
确实,影片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就艺术价值而言,影片确实无法达到世界级电影的高度,格局还是偏小,很多地方似乎是怕观众看不懂,还要去解释。
比方说有一段古天乐的独白,十分清晰的表达了影片当中知了这个意象的隐喻,在我看来虽然不突兀吧,但是略有些尴尬,和剧情的缝合不是那么的自然流畅。
总的而言形式很新颖,但是故事内核是十分老套的。
无非讲了一个失败的男人,通过追溯父亲的人生历程得到了自我救赎的故事。
但我想说的是在近年来,港片逐渐式微的大背景下,依然有导演愿意如此用心的去讲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我十分感激这样的初衷。
我还是那样的观点,真正具有电影情怀的人一定会抱着宽容之心去看待每一部电影,只要这部电影是用心去拍的,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拿它去对标世界顶级?
本来国产电影起步相对西方而言就较晚,就好比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年,我们见过中年的睿智,就一定要苛责这少年的幼稚么?
如果我们希望这少年健康成长,难道不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与关心吗?
我给这部电影打4颗星。
为着人到中年,还在苦苦力撑香港电影的吴镇宇和古天乐。
当然春夏饰演的母亲角色也非常出彩。
本片在故事上有点致敬《返老还童》的意思,但在故事内涵方面比大卫芬奇的《返老还童》相差太大。
而在叙事上也不是以返老还童的为主线,更多的是在讲如何让吴镇宇饰演田一雄如何修复和古天乐饰演的儿子田力行之间的父子情。
本片主要看点是吴镇宇一人饰演多个角色,挑战不同年龄层次的角色,吴镇宇演技充分发挥了。
但无奈故事太垮,很多剧情莫名其妙,很尴尬。
就算浓墨重彩的父子情,也在本片中显得不感人。
本来像这种感情饱满的剧情电影,所展现镜头应该是非常贴近生活的,让人看就能从内心发出感慨,这是我所经历的。
不知道是不是看的国语版,感受不到本片任何港味。
费曼出场的几段戏还是算不错的,吴镇宇父子同台,很和谐。
田一雄这个角色给人的启示就是,年轻吊儿郎当,老了还是一样吊儿郎当——《脱皮爸爸》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更多朋友关注我
这是一部看了简介就能get到大致故事脉络的电影,但却还是挺有意思,古天乐在见证吴镇宇返老还童的一次又一次脱皮后,不仅了解了自己老爸的一生,还悟出了努力奋斗的道理,成功解决了自己遭遇的中年男人危机,这个危机就是工作高不成低不就而被迫失业、婚姻平淡又经不起诱惑面临离婚、母亲去世后父亲老年痴呆家庭压力大等等,春夏虽为女主,但是戏份主要在后半段,以鬼魂的形式(或者说是以回忆的形式)出现,我个人认为她的出场是完全挽救父子关系和激励儿子奋发图强而设定的,不是特别出彩的感觉,也有可能是吴镇宇太抢戏了吧。
整片立意比较明确,推荐如果有粤语版的还是看粤语版的吧,中途很多演员的个人魅力发挥是配音演员无法表达得出来的,使人容易出戏。
大梦一觉浮生尽。
1212121212121212121345467987978946978549987694987613245136499755431998755548979973315245123162451211312549436798000046 4881557518867648454379976467687675764949480400。
首先,电影的叙事手法很特别,在片尾看到是根据舞台剧改编的,虽然不太习惯但是能理解也能接受其次,吴镇宇的演技真的是没的说,六个阶段都演得很好。
惊喜就是Feynman和春夏小姐啦就是昨天看到有人描述春夏小姐出场的那个情景,就让我坚定了去看的决心,我在的区域排片真的超级少,这几天好像就今天下午的一场,但我还是去看啦好了言归正传,我觉得这个片子表达的主题就是父子之间的感情喽。
父子之间的感情很复杂,有爱也有恨,有时是父子有时也可以是兄弟有时又是仇人片中母亲的形象几乎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就一直是一个温柔美丽的女性形象,这也象征着母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
一直在变的就是父亲的形象,每一次脱皮之后的父亲也就是父亲的不同的阶段,古天乐饰演的角色田力行和每一个阶段的父亲争吵,再和解。
最喜欢的印象最深的场景莫过于六个爸爸坐在一张桌子上吃竹升面的场景啦,在这个场景里可以看到不管哪个阶段的爸爸,籽苗妈妈都是很理解他很爱他的,所以她对每一个爸爸都很温柔很耐心,当然从吴镇宇的表演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很爱籽苗,虽然有过犯错,但心中最爱心中一直念着的都是籽苗。
籽苗妈妈真的是超级温柔超级美丽了,她对田力行说其实最辛苦的是爸爸,因为他遇到许多困境但他都挺过来了,这个场景应该使他真的理解了父亲,也从心底原谅了父亲还有一个场景就是妈妈和六个爸爸坐上了天路式飞机,然后和田力行挥手,田力行也向他们挥手告别,这个场景表达的就是父子间的告别吧。
也是田力行放下过去的表现最后,飞机着陆,可以是坠落也可以是降落,但重新起飞,就是一个新的开始。
很高兴,田力行最后也有了自己新的开始!
春夏小姐出场时睫毛和脸上挂着冰霜,真的很美!
饭桌的那段戏精彩,前半部分似乎还没找到最合适的形式,“不要轻易说对不起,如果改不了的话,就对不起“对不起”了啊”
脑洞大开的奇幻构思,演技精湛的演员,然而《脱皮爸爸》最终却并没能如很多的同类佳作那样动人以情,导演对节奏把控的不善,不仅令其有着颇为刻意尴尬的舞台剧痕迹,同时过于直白的说教,也令本自慰籍心灵的感动,变成了索然无味的空洞。
被温情风的海报骗了,真·难看。剧情混乱又老套,毫无跌宕起伏,三观不正,把春夏拍的一点也不美,而且看完之后竟然莫名讨厌吴镇宇。香港电影可不可以不要一次又一次的令人失望了
sb片竟然有久违的ufo气息!是霓虹舞台剧改编,李公公还是汉化到不违和。非洲巨星面对靚坤影分身,演技没有被压制…虽说是“爸爸”,但这其实是给妈妈的一封情书啊
有新意,没故事
吴镇宇挺惊艳的,古天乐很克制,3分及格吧,感觉提升空间还很大,可以更好。
不知所云
结束后访问时得知原剧本为舞台剧时顿时恍然大悟。舞台剧的场景感比比皆是、用在电影里就显得略为跳脱,司徒慧焯无法完美驾驭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很多片段还是很精彩很感悟。吴镇宇十分出彩。
喜欢设定也喜欢舞台剧的表现方式,可是导演能力真的真的不够,古天乐的表演也觉得不够
春夏真不愧是金像影后
影片讲述一个身欠巨款的扑街,不去工作、妻子亦想与之离婚。后来扑街返工,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这和作为主线的他爸,没有一毛钱关系。两个男主演技集体不上线。编剧单薄的功力使影片背后的时代感单薄如纸片。剧组灯光真该去下油锅,该死!!!
导演的能力确实太有限,想表达的太多,但真正能展现的又太少,浪费了吴镇宇和古天乐两个男神,多加一星给演技炸裂的吴镇宇。。。
@东京国际电影节 想象一下六个年龄段的自己互相对话,即使有再多不好的地方那也都是自己,每一个其实活得都很认真,很不容易。印象最深的就是不要把对不起当口头禅,因为一旦说了对不起就要负责任,一般道歉说不好意思就够。以后道歉再也不说对不起了。笑。
后面那段6个爸爸齐坐一桌的桥段还是挺有趣的,让我想起《玛格丽塔小镇》。但总感觉整部电影的节奏把控得不太好,刚有点感动,还未来得及酝酿就滑到下一个画面了。
片子不错呀,评分太低了。
看着有点乱 我不喜欢这题材
一部舞台剧。创意不错,设计很巧,六个爸爸同坐一堂戏份很有趣,不过说教有点生硬。感觉风格也不太统一,剧情过半那次“惊悚”的变身感觉破坏节奏。古天乐的哭点让人带入不进去。好感来自于吴镇宇不同时代有鲜明特点的几个角色。题外话,开始几次让我觉得古天乐扮演的是毕志飞。。。
良心之作的临终电影
舞台剧拍摄手法,不错。另类励志片,细腻的亲情感动。
8/10 春夏小姐一出場就給這分, 蔡小姐田小姐也不錯, 但資金問題影響太大, 這樣二丁目黃昏的故事卻沒錢拍懷舊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