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奥运会时正好带女儿在内蒙玩。
同车的还有三家来自山东医学院的家庭。
记得在白桦林公园时正好是中国女排对巴西。
其中一位男医生拿着手机,一边走在白桦林里的木头栈道上一边看直播。
后来干脆坐在石凳上看,时不时发出吼声。
我们也就都坐下来对着小屏幕一起看。
自从2004年陈忠和率领女排夺冠已经过去12年,而里约那届小组赛中女排表现得又跌跌撞撞,所以谁都没有对女排抱有太大期望。
但在白桦林里我们目睹女排赢了巴西队。
虽然很高兴,但还是没有想太多。
过了几天我们到了满洲里,在婚礼宫前又看了女排对阵荷兰。
没想到又赢了!
那场比赛是我女儿了解中国女排的开始。
或者说是拥有中国人共同记忆的开始。
看过千山万水,尝过人间百味。
就会想到只有和家人一起看过,尝过,才是真正的圆满。
但如果有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与亿万人共同拥有,那更是世上罕有的幸事。
中国女排就是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永远铭刻在中国人的心灵。
所以虽然84年五连冠的历史如此遥远,甚至2004年奥运夺冠都没经历,但就因为看过里约热内卢比赛,女排的记忆居然已经镌刻在女儿心里。
这次疫情她最大的遗憾居然是春节期间没法看《夺冠》。
也许中国女排已经融入所有中国人的血脉,刻入中国人的基因。
成为思想钢印,和黑头发黄皮肤一样传承下去。
所以我看到白浪饰演的年轻郎平以标志性的动作起跳扣篮的画面,无比激动。
电影里给了一个瞬间的黑白处理,刹那间将观众拉到了全院子围在黑白电视机前看比赛的岁月。
但这部片子最可惜的是在第一代和第二代女排片段中没有给出姓名,只有号码。
我只能从一些场景里依稀猜出对应的是谁。
比如我猜出了这位是孙晋芳:
陈展所饰演的孙晋芳上网查了一下果然是。
影片里能看到孙晋芳与郎平有一些不引人注目的互动,也比较符合历史。
扮演孙晋芳的是陈展。
两位都是江苏女排。
陈展的颜值非常高,并且我个人感觉和魏秋月有点像。
顺便说一下,江苏女排当年的孙玥颜值也极高。
但女排里颜值最高的当然是魏秋月。
但非常奇怪的是影片里没有出现她。
我在百度里刚敲入“魏秋月”时,居然出现“魏秋月为什么没有出演中国女排”搜索,让人吃惊又感动。
原来魏秋月没有出演这部电影是因为怀孕。
虽然没出演,但大家都为之高兴。
这里放一张史上最美女排队长的照片吧。
魏秋月再说回孙晋芳。
第一代女排时代,我们看的是不到20寸的黑白电视机(差不多是现在的iPad那么大),并且用的是天线,信号不好,有很多白噪点。
再加上经常是几十号人围在一起看,大部分女排队员的面容看得都不真切。
那时候也不像现在还有网络,报纸也看得少。
所以我一直对孙晋芳的面容不是很熟。
直到2004年奥运会女子网球双打决赛,李婷孙甜甜历史性地赢得了冠军那一场,镜头经常会扫到座位席上一位戴着黑墨镜的女士,就是孙晋芳。
那时不比现在,李娜已经赢得三大比赛中的两项冠军。
那次可真是创造了历史。
2004年女子网球双打决赛上的孙晋芳很有感慨,我们能在不同的历史时刻见证女排队员。
她们不仅仅是国家和民族的记忆,更是个人成长阶段的里程碑似的存在。
但片子没有给出第一代和第二代女排的名字,甚至没有给出去世的陈招娣的名字,让人真的非常遗憾。
我甚至认为这对去世的陈招娣非常不敬。
另外,影片没有2004年的惊天大逆转也非常可惜。
那是中国女排陷入谷底后,经过一批批教练和运动员的拼搏终于重新登顶的传奇经历。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女排。
最后一场对阵俄罗斯实现大逆转后,俄罗斯的美女主攻手加莫娃情绪非常激动,热泪飞溅,让人伤感。
郎平说过,中国女排精神不是夺冠。
说得很对。
女排的精神体现在虽在低谷仍勉力前行,身处绝望仍不放弃。
体现在经历过的一次次失败,多年的无人关注。
体现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的被剃光头中,也在加莫娃的热泪中,在所有人类的不屈中。
2004年俄罗斯加莫娃泪洒赛场在婚礼宫前,中国女排赢下了荷兰队。
那天满洲里天高气爽,大家意犹未尽,居然都不想起身去下一景点,便在婚礼宫前继续聊天。
那位山东兄弟是医学院教工排球队的,周末经常组织并参加比赛。
“我是中国女排的忠实粉丝。
” 他默默说道。
满洲里婚礼宫前 中国女排vs.荷兰我们谁不是呢。
年前看的点映,本来已经买好票打算大年初一带爸妈再去看,木有想到。。
现在看来上映遥遥,就直接写个影评啦~首先,整体是个好片。
巩皇演的真像,彭彭憨憨的特可爱,女排姑娘们也都很灵动啊。
尤其是几场大赛的场面拍的相当带感,气氛节奏通通都有。
此外一些赛场外的细节也刻画的很温情,尤其喜欢做头发那段哈哈哈~缺点呢,大概时间跨度太长而对比赛现场的着墨又多,导致影片前后有些割裂感。
大概可归纳为,上半部是彭彭成长史,下半部是巩皇称霸记。
而且,不知道是否由于之前盛传的原因,老女排的戏份能看出删改了许多,陈忠和袁伟民以及老女排一代的名字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偶有几处重新配音也多少有点突兀。
不过整体来说还是挺合格的体育片,八分不亏。
希望早日上映呀~
对比起陈可辛以往看似擅长的题材,乍一看《夺冠》里好像都没有,那种在《甜蜜蜜》《金枝玉叶》缠绵的爱情,还有《中国合伙人》里的那种精明,更可能是《亲爱的》中的那种悲情。
《夺冠》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这点其实根本不需要怀疑,因为无论从任何方面来说,这样的题材的共性都是一样的,靠谱的演员,良好的剧本,场外的热度和题材一起,都足够让电影本身就拥有着优秀的“天赋”。
但是陈可辛不这么认为,他把中国女排的故事打乱,揉成一团纸,告诉编剧:“我要的不是女排的故事,也不是大家都知道或者稍微挖掘一下就有的料,而是一双鞋子,穿进去合脚,走起路来也舒服。
”于是我们知道陈可辛说的根本不在故事,而是把痛苦,煎熬,都最先体现出来,让观众觉得这不是比赛,这是折磨。
确实,对于这些运动员来说,运动生涯就是折磨,早早透支掉的身体,无法释放的压力,我们看到,不是荣誉,不是付出即回报。
是无可奈何,是迫不得已,还有侥幸胜利。
所以你看完电影会满怀眼泪,会在听一首国歌中感动——不是赢得胜利的激动,不是家国荣誉的高光,这些是因为你也知道,这首歌在有些人的生命里,一等就是一辈子。
新瓶装旧酒的「情绪电影」。
调动观众泪腺的究竟是「爱国主义」精神还是体育电影本身的紧张曲折?
时间来到里约奥运会,黄渤面前那台九十年代的电视机还是露了馅,所谓女排精神,不过是画幅以外那个属于上世纪的陈旧外壳。
剧本写作不可谓不工——前半段突出八十年代「老女排精神」的无名/共名特质:队员被介绍时全部用号码和个人技术特点来概括,集体以外,没有什么会被正面曝光。
教练的指导则几乎全在精神层面和超出限度的加练;后半段则力图凸显新一代人的「个性」,不仅奥运夺冠的每位队员姓名都出现在荧屏上,也全部使用女排队员本色出演。
然而侧重个人、个性化的战术、人性化的管理究竟也只是诓骗不懂行的观众——这些「改革措施」如能实施,也只不过是以新的规训手段代替旧的,权力借此渗透到了毛细血管处。
真实的情况则是,场内、场外两方面复杂的现实被缩减到了场内的一个小层面:领导支持、专家反对,郎平的境况简直不要太好;屡战屡败,依然能获得体谅和信任,这是很多名教都不敢想象的待遇。
至于「改革」走到拐点,又要靠「唤醒初心」来加油打气,实在显得有些滑稽。
女排终究是因为在三大球里热度和普及度最低,联赛运作过程中,各路资本进入的程度着实有限,因而多年来面貌没有过多的改变,只要将二十多年前的小集体换成大集体,仍旧是姐妹几个一起谈谈心切磋切磋技术,还能适应世界排坛大局势。
如果用足球加以比较,则会发现一切脉脉温情的集体主义叙事在这项已经全球化和商业化多时的运动里几乎荡然无存。
10、14两年笑傲世界杯的西班牙、德国,无不是以一个以本国球员为主的成功俱乐部及其打法为核心,统合整支队伍。
甚至在足球世界里,很多球迷的关注重点从不在国家队层面。
如果仔细思量一项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则首先绝非国家队的建立,而是随着规则逐渐确立,民间参与的热情高涨和专业比赛的渐成气候,随后才是运动跨越国界之后,成为权力借以形塑民族主义与国家形象的工具。
中国国内现代运动则在没有获得普及性之前先被国家收编,长期以来专门教育层层选拔的制度成为「输送人才」「为国争光」的最好路径。
运动员「奉食于官」,如同拿不到劳动合同的工人,只能委身就食。
整套体制则高度内向封闭,闭门造车,只要「大赛检验」合格,车轱辘就能继续转下去。
然而在符合运动自身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国家层面的竞技锦标在竞技水准上的缺陷已经越来越突出——如任何一场NBA比赛的技战术水平都要高于绝大多数国家队比赛。
而这种缺陷因国家队按期集散和只能选用本国国籍运动员的特性,更被放大。
国家层面体育竞技的政治性与象征性着实大于竞技性。
然而菜鸡仍然要互啄,权力在考量结果时决不会相信「友谊第一」的说法。
正如女排不能完全代表中国体育,「新女排精神」是对「老女排精神」的「新瓶装旧酒」而非解构和覆盖;如将中国男足数十年来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导致的长长的多米诺效应细细加以考量,则会发现,当一项世界性运动在全世界人口第一的国家始终发展坎坷,而其国家队层面的成绩又尤其与「体育大/强国」形象不相称时,对竞技结果的渴求终于战胜了「必也正名」的虚情假意。
在「中国队一定代表中国」的自我安慰和最高指示的不断催促下,在中国足球短期内即将青黄不接的深深忧虑下,中国足球终于走向了归化提升即战力之路。
归化对集体叙事的解构与破坏才是致命的,不再是看似个人vs集体实则两者同出一路的「新女排精神」和「旧女排精神」的小打小闹。
在不久的将来,也许电视机前的观众会惊讶地发现穿着国足球衣的是一群陌生的外国面孔。
如若风云际会,中国男足在将来某年依靠归化球员打入世界杯决赛圈甚至最终摘金夺银,我不知道那时被塑造出来的「男足精神」会是什么样。
在一个欠缺故事的集体里,想塑造一种「精神」作为「主旋律」是十分困难的。
不过,如果你强如梅西,也就根本不需要什么故事——球到脚下,一切都顺畅无比,还需要什么精神和故事吗?
2020-10-08 剪辑是真好,135分钟还感觉不够看;但细想好看的部分都是比赛,甚至同伴在中段吐槽催促“怎么还不到比赛,别铺垫了“,比赛部分确实紧张刺激,作为非排球体育观众来说看着十分带劲,剪辑功力可见一斑,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记分牌,全黑背景大字幕展示比赛得分变化倒是真第一次在大银幕看到,太震撼了,每一下都有爽到,个人对体育电影兴趣不大,但陈可辛没让我失望。
故事稍弱了,被强塞进去的几句主旋律口号和混乱的视点冲淡,导致视点人物太散;中国女排作为原名确实欠妥,他们只是上面要求的宣传符号,作为陈忠实的男一也因戏外原型人物的抗议而有所淡化,甚至从未提起他的名字,只有郎平,才是全片贯穿始终的主角。
个人不认为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主旋律电影,即使创作初心和目的是,但经过陈可辛的巧思和原型人物的传奇色彩加持,一个原中国女排冠军队员+教练带领美国女排国家队打败母队后重回中国女排国家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接轨国际体育思想带领中国女排走出低谷重返王座,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故事。
国庆节太忙,可惜没有看到CINITY 48帧版。
80年代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可以说是一个神话,相比国家队小球的绝对优势来说,在不景气的大球局面上,中国女排是唯一的希望,更是由此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无论是五连冠的80年代,还是10年代重返世界之巅。
神话也有灵魂人物,那就是铁榔头郎平,如果说中国女排是个神话,那郎平就是中国女排的神话,更是女排精神的代表。
这三十多年来,中国女排的所有荣耀几乎都与她息息相关。
从作为队员的80年代开启五连冠的神话,到作为主教练带领中国女排夺得2016里约奥运会的冠军,期间她所经历的不是身体上负荷,更有心理上的负担,对于荣光和骂名,她都从容面对,她对中国女排的热爱已融入她的骨血中,哪怕一身伤病也从不后悔。
郎平,值得观众30多年的顶礼膜拜,她用一生创造的神话时光也一定总会记得。
不知道你现在是否还记得,在年初我们的生活还没有被永久改变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消息说:《中国女排》可能要被撤了!
当初流言四起,一会陈忠和不满意片中形象,一会排管高层不满片中内容,一会女排队员不乐意署名了,等等等等。
虽然后来好像一切都平稳解决,只不过影片的上映被另一件事都耽搁了,但看到现在的这部《夺冠》,我不得不说,那些你曾经听到的关于本片的每一个负面流言都很可能是真的。
影片明显有大量重新剪辑、重新配音的痕迹,涉及到黄渤扮演的陈〇和的部分更是连名字都没有提,曾经被屡屡提及的“抢鸡腿”片段也根本没看到,我甚至感觉到有一处有个非常明显的剪辑错误。
但对于期待本片的观众来说,本片真正的问题甚至还不在这里。
陈可辛做了与李仁港一样的事,在一个比李仁港还要严重的场合。
在最该讲究集体主义、金牌体制的一部电影里,陈可辛在旗帜鲜明地反集体主义,而且甚至还动用了大量女排队员来参与他地这次“反叛”,不得不说真的很有种。
当然,相比较确实能力有限的李仁港,陈可辛将他的观点包裹得非常严密,乍一看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我相信在那些会用放大镜看八佰的人眼里,这部片以及陈可辛一定也会被同样批倒批臭。
好了,下面我们回到电影。
后 有 剧 透影片以彭昱畅饰演得陈〇和视角代入,作为陪练的他来到了福建漳州的中国女排集训基地做培训,在这里他结识了那一届女排的姑娘们,以及其中那个年纪最小的郎平。
在吴刚扮演的教练领导下,女排姑娘们帮中国赢回了来之不易的世界杯冠军,至此第一部分结束。
第二部分时间直接来到2008年,在中国本土进行的奥运会上,陈〇和率领的中国女排败在改由巩俐饰演的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手下,最终遗憾只夺得季军。
第三部分从2013年起,郎平走马上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对女排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成功带领中国女排夺得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冠军。
影片重点也表现了三个时间段里,中国对日本,中国对美国,以及最后中国对巴西三场比赛。
其实影片并没有按照通常体育片打怪闯关或者大Boss似的去展现这三场比赛,甚至可以说一直都没有怎么把这些对手当作“对手”去描写,第一场比赛后还有美国队的海曼来示好。
那么显然我们该知道,真正的“对手”另有其人。
影片在2013年前的部分里,除了比赛的片段外,节奏都非常糟糕,表达也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影片一开始,好几层字幕走完后,直接就打了女排精神出来,然后彭昱畅走进集训室,马上就看到吴刚开始了上价值、灌鸡汤,流血不流泪什么的哗哗都整上来了。
我一下有点愣住,这也太急了吧?
这么早开始煽,那观众的情绪根本起不来啊,这不是陈可辛的水平啊!
越看,越糊涂,吴刚煽情着鸡汤着,第一段就这么结束了,我就更看不明白了。
经历了一个让人崩溃的2008年后,一直到2013年郎平上任主教练,从她和体育局高层商谈改革开始,影片文戏的节奏才开始好起来。
然后看着看着,我就渐渐发现了,为什么前面的价值要上那么急,是因为有批判的意思在里面。
吴刚这位教练作为经历浩劫十年的幸存者,已经牢牢被困在集体主义中无法自拔了,他对待女排姑娘们的态度甚至已经显得有些病态——我们当然都知道这是铁血教练要出成绩,我们要知道后来这批姑娘们确实都成为了传奇,但是在片中的那个时候,她们的未来还是未知的。
那段原本在预告片里令人无比振奋的话「18岁我就把你招进国家队…」如果和后面郎平带队时对队员们的态度进行对比的话,其实能看出作者的倾向是负面的。
这些东西的集中体现自然就是郎平的遭遇了。
2008年,郎平率领美国战胜中国以后,陈可辛特地拍了几位辱骂郎平的老哥,这意思就很明显了——脱离了这个集体,你再厉害你也不是我们的英雄,你就是XX贼。
当郎平回到美国以后,有一段她在超市购物的蒙太奇,就像在说排球依旧深深融入她的身体里。
当她走出超市,一个老外来找茬你怎么停车在残疾人车位啊,结果她拿出证明结合后面的剧情,我们知道她有60岁的心脏和80岁的骨骼,脖子以下没有一块是好的。
这些就是她为排球的付出,为集体的付出,但当她因为出于一个排球人的职业精神带队获胜的时候,因为带的不是美国队却被人骂了XX贼。
那你说,排球到底对于她是什么呢?
排球对于她而言是一切,集体对于她而言也是一切,曾经她也是被这样灌输的,但是后来她才发现这两个是无法并存的,如果做个纯粹的排球人,在背离集体的时候,她的感觉并不好受。
紧跟着后面的剧情就讲了,她在美国的家里吃饭,家人看着比赛,议论纷纷,有一个女人说了一句:排球就是个游戏。
到这,郎平的心态到底如何已经全体现出来了——注意,我说的是片中的角色,并不是真实的郎平。
后面我们注意,郎平回归体制回归集体的原因,其实是一位老队友的临终嘱托,真实故事改编,但是那段拍得看起来有点尬,我觉得陈可辛想拍出一种“道德绑架”的感觉:我都要死了,求求你就听听我的话吧。
所以郎平才回来了。
但她回来,也一定要带着她的价值观回来,她要改革,她要抛弃旧的那些东西——这里还有一个颇藏坏心的地方,作者为了凸显集体主义的落后性,故意隐去了2004年陈忠和率队夺冠的事,显得片中这位陈〇和好像真的没什么才能,更要表示他那套传承自老教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落伍的。
郎平改革这段拍得其实很好,甚至可以说全片最好的文戏就在这了,但也还是能明显感觉到有海量的删减,因此价值观的表达也断断续续,不成体系。
陈可辛比李仁港鸡贼的地方在于,他明明实际上在否定旧有的女排精神,但他通过陈〇和这个角色的调和作用(老漳州基地那场戏),使得表现起来像是在继承并革新女排精神——可明明连大方向都变了,这要说是革新也未免太革了吧?
然后就如同八佰里不愿意升旗的逃兵一样,本片里也出现了自愿退队考大学的队员,从各种细节都能看出来作者的表意:她们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女排的队员。
很有意思的一场戏,就是那两位有代沟的队友的交流,你的心里是谁啊?
是郎平,因为郎平是榜样是楷模啊,那我的心里是谁啊?
是我自己,因为我就是我自己——就这两位对话间,作者意思都出来了,而且他也并没有让两种价值观对立,他没有直接讲两者间的矛盾,而是给了他们一个共同目标,然后让观点共存。
无论是花猫还是黑猫,反正现在都要去抓老鼠的。
到后来在对朱婷的鼓励上,作者的意思就更明显的了,朱婷(这里显然说的还是角色,绝对不是说她本人)背负了太多,她不是为了自己打球——就一如当年那个18岁进国家队集万众期待于一身的郎平。
所以当她从事这样一份激情的工作做着主攻手这样最激情的角色时,她都还是闭着嘴的,她无法释放自己的情感。
郎平发现了,郎平逼着她一定要释放自己,这一段被剪进了预告片,也算是文戏里除了美国那段之外难得的精品。
最后朱婷终于在郎平地引导下释放了,高声吼着我要成为你,此时已经离郎平想要的那个答案只差一步了。
在最后的比赛里通过那场短信来说出最后那句鸡汤,完成郎平的说教,朱婷的彻底蜕变也就完成了,成为那个纯粹的主攻手朱婷。
当然,还是剪太碎了,而且感觉缺了些平滑过渡的内容,所以只能说看到作者表达的意图,却没有做到及格。
对了,提到两支女排的对比,郎平在中巴赛前那段在体育馆的回忆也很有意思,观众以为女排们还在训练,郎平仿佛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队友们的影子。
结果画面一闪,发现不过是郎平自己的幻想,这显然也是作者的表意。
最后,这批为了自己而打球的全新女排队伍们,战胜了东道主巴西后,一路砍瓜切菜最终夺得了冠军,虽然这里好像也结束得太过突然,好像就一下子突然:完了?
我其实也没想到,陈可辛会把1.0体育片的内容抛弃得这么彻底,竟然敢连决赛夺冠时刻都跳过不拍。
你说,陈可辛把好好的一个运动题材主旋律片拍成这样,到底图啥呢?
完成度高低且不说,毕竟被剪碎成这样,作者已经不只是被阉割了,我们只谈意图。
其实当把个人脱离出集体来讨论的时候,我们就能较为准确地发现核心所在了:女排夺冠,其实只是观众们想要消费的一种情绪罢了。
当时代变了,女排夺冠后人们不会跑上街欢呼了,女排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片中的郎平告诉我们,可以让女排成为姑娘们自我实现的工具,可以成为一个“农村人”阶级跃升的途径。
这样至少当不在聚光灯下的时候,还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地活着。
关于这部分我就不过多展开了,毕竟退一万步说,陈可辛这次确实也没有讲多好,仅仅是比李仁港的水平高,还没到值得特地讨论的程度。
最后再说说影片最大最大的优点——比赛场面吧。
比赛场面确实是拍得最精彩最惊心动魄的地方,我一直觉得如果电影拍体育赛事再拍不好那就别拍类型片了。
竞技体育本身的魅力之外,你还可以用运镜和声音去尽可能放大每一个动作的张力,影片里赛场上带着呼吸感的手持镜头,配上女排姑娘们帮帮帮的暴扣,看得人确实十分过瘾。
我看的那场,甚至有人为一个精彩的扣杀鼓掌。
说到这里我又想吊打一下让人失望的《绝杀慕尼黑》,无止尽地暴扣暴扣暴扣,肤浅地就好似《黑子的篮球》,他们在用外行看来最有魅力但实际上最无聊的表面刺激来抹杀这项运动本身的生命力。
篮球的魅力在于樱木花道“左手只需要轻轻扶着”。
同样,排球的魅力只需要忠实地去放大比赛本身,提炼比赛本身就足够展现了,就像陈可辛做得这样。
但是我还是认为,应该还可以做到更好的。
最后做一个总结吧,如果说李仁港是完全没什么政治敏感度,而管虎是一个技术力加强版李仁港的话。
那陈可辛可以说确实从作者表达上又前进了几步,而且还做了足够合理的“模糊化”,期待本片成为大爆款什么的是不可能了,现在就期待少点极端如马前卒这样的把他给批倒批臭吧。
毕竟拿着主旋律项目还敢这么搞的人是真的很稀有了,看看刘伟强把川航8633这么好一个题材拍成了一坨四平八稳的屎,我觉得还是多期待一下能拍出不一样东西来的人吧。
在观影前你需要知道三件事。
一、竞技体育非常残酷,成王败寇,搞竞技体育,太苦了。
二、1981年的排球规则,发球方才能得分,接发球方需要首先拿回发球权。
如果对方发球,需要“得两分”才能加一分。
所以可想而知当年的夺冠有多难,而且1981年至1986年,是五连冠。
三、中国女排是中国三大球中唯一夺冠的项目,而且不止一次。
说实话,看电影基本整个过程都在流泪,太激动了。
新老女排,一种精神,两种传承 很多年轻人对上世纪80年代的女排并不了解,甚至对当时中国的国情都不是很了解。
那个时候刚刚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状况还不是很好,那时国人的心态正如片中吴刚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要赢,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
”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当年的老女排的训练场景,简陋、严苛、强度极高。
后面说郎平脖子以下都是不好的,这个一点都不夸张,这种强度的训练,让中国女排当时的队员的身体都存在极大的损耗,可以说,为了争一口气,为了夺冠,为了国家的荣誉,老一代女排人付出的太多了。
有人会问:这值得吗?
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只能让那些亲历者们来回答,其他人都没有这个资格来回答。
我能回答的是,女排的比赛,很神奇。
它能让全中国的人,守在电视机前。
在观看比赛的那些瞬间里,我们所有人的感情都是共通的,即使是在那样物质匮乏的年代。
影片中体现的各个工厂,大院的人们整齐的坐在一台很小的黑白电视机前看比赛的场景,让人动容,这可以说是关于时代的记忆了。
所以那个时候的女排,肩负了更大的国家责任以及历史使命,那时的女排,象征着这个那个中国的希望。
影片中体现的很多场景都透露出当时女排的训练强度,比赛要跟男排打,打完比赛还要加训,看到这些场景,感觉女排真的不只是在打球,而是在战斗,为了夺冠而拼命。
而现在,时代变了。
我们比以前条件好了,也强大了。
甚至有人像是影片中黄渤所说的那样,说赢了又能怎么样呢?
也对,赢了又能怎么样呢?
女排赢了世界冠军既不会让你我飞黄腾达,也不会让你我平步青云,你我只是一个观众,只是一个普通国民。
但万事万物如果都这样讲,就彻底堕入虚无了。
这才不是内心的强大,请不要偷换概念。
内心的强大,指的是能够承担胜利的喜悦,同时也能够面对失败的挫折,这叫强大。
能够持之以恒的追求更好,追求完美,也能够持之以恒的甘于寂寞,忠于平凡,这也叫强大。
而唯独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什么时候都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抛出一副“又能怎么样呢”这样的嘴脸。
当然,你也有这样生活的自由,毕竟,社会发展了。
真正的新生代,应该是像影片中讲的那样,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做一件事的真正动力,然后成为我们自己。
这是新一代女排的特征,也是新一代年轻人的特征,自我,但并不意味着堕落与放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但不意味着要轻言放弃。
我们不再提倡为了国家要完全牺牲个人意愿,但尊重个人意愿,同样可以取得胜利,同样可以夺冠。
而这一切都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先行者将历史的重担背到自己身上,让新生代放手去拼。
女排精神在传承的同时,也得到了升华。
事实上你我都忘不了很多瞬间的,我记得2004年大梅的最后一扣,我甚至记得当时俄罗斯队主攻手加莫娃的眼泪。
我记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朱婷横空出世,彷佛大魔王一般,我们在客场拿下了实力强劲的东道主巴西女排,最后夺冠。
我记得2004年我学会了很多新词:“背飞”、“背飞”、“二次”等等。
而2016年,让我真正的认识了那个传奇一般的人物:郎平指导。
教练与教练,教练与队员,队员与队员 仔细想一下,其实影片中主要就这三层人物关系。
不管是新女排、老女排,两种主要身份:教练、队员。
影片中教练和队员的关系有一定的演进,过去的那种严师出高徒的方式逐渐变化成新时代的亦师亦友。
而教练与教练的关系,其实说到底,也就是队员与队员的关系,只不过他们都已经人到中年,成为了教练。
如果仔细观看影片,在老女排时代,教练与队员的关系其实也是亦师亦友的。
彼时的教练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严师,但是他也有非常温情的一面,安排家人见面,与队员们促膝长谈,给队员们讲自己的经历,讲胜利对所有人,对这个国家的意义。
在那个时代里,教练自己也抛弃了自己,一切都为了国家的荣誉。
而如果真如电影中所说的那样,如果真的有郎指导问队员为什么打排球,允许队员退队,挖掘队员自己内心的力量。
不得不说,郎指导真得令人敬佩。
与此同时,她的三点建议也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专业性。
由过去的落后,只能拼命,到现在可以讲方法,可以用科技,这说明我们的国家在发展。
只是在个别事情上的思路仍需要转变,要大胆创新,小心求证。
尤其看到影片中,老女排时代,李现所说的可以用电脑来分析运动数据,在2016年的奥运会上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武器,我感觉非常欣喜。
被新生代女排在赛前晚上的促膝长谈,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特点与自己对自己的期望。
从整个电影上来看,在队员与队员的关系上,像是一种总分总的结构,一开始只有集体,没有个人,然后个人、个性凸显出来,最后再揉到一起,重新成为集体。
这一次促膝长谈,就是由分再到总的一个情感铺垫,过渡地非常好。
而如果所有电影中讲的事情如果都是真的,那我对于中国女排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巩皇在本片中饰演郎平指导,没什么别的可说的,一个字:神。
如果你去看电影,可以留意一下,甚至连声音都很像!
演的真的是太好了,实在找不出什么词来形容。
表情、动作、台词,情绪的传递,所有的一切都表现的太完美了。
在预告片里能够听到的那句:“只要我们能坚持到第五局,我们就有机会!
加油!
”真的是听一遍热血沸腾一遍,真的是太燃了。
还有影片中巩皇不停的问朱婷:你打球是为了什么?
那一段,都让人印象深刻。
另外,本片中用了很多熟悉的素人演员,其中有郎指导的女儿白浪以及现役女排国家队的队员们。
所有人演的都非常好。
很高兴能够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是一部出色的国民电影,而又不止于体育题材本身。
通过女排精神映照出时代精神,通过竞技体育中的争取胜利来引发思考。
究竟什么是集体,什么是个人理想与信念,什么是女排精神,相信看完本片,你也会有自己的体会与理解。
中国女排加油!
祝中国女排再创佳绩!
强烈推荐片尾曲《生命之河》
9月25日,陈可辛的电影《夺冠》上映,作为一部晚上6点才开始上映的电影,短短几个小时拿下了5500万票房,初战告捷,口碑炸裂,领跑国庆档。
千呼万唤始出来,《夺冠》从立项之初就备受关注,今年1月19日就举行了首映,口碑很好,随后疫情到来,经历了8个多月的难产,多次调档后才和观众见面,其中的百般滋味只有主创才能体会,导演陈可辛就表示,这是他经历过的最煎熬的日子。
我第一时间带着妈妈去电影院看了本片,记得上一次带她看电影还是19年的春节档,不同的是当时是她陪着我凑热闹,这次是她主动要来看的,因为她有浓浓的女排情节,来到电影院才发现许多人都是拖家带口来看影片的。
我不得不感慨,什么火箭少女101,什么乘风破浪的姐姐,都往后稍稍,中国最强女团还得是中国女排,这个IP的影响力无可匹敌,几乎是全体中国人的集体回忆,听到中国女排这四个字就有热泪盈眶的冲动。
拍中国女排的题材很容易吸引眼球,但想拍好这个电影却非常难,因为女排的故事早就深入人心了,你想拍出新意实在太难了。
所以找陈可辛来拍是个很明智的选择,一方面他是个香港导演,还没有被内地主旋律的东西给浸染,能提供更新鲜的视角,这其实是有很多先例的,比如香港导演刘伟强拍摄主旋律影片《建军大业》,比如香港导演曾国祥拍摄了内地校园题材的《少年的你》,都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另一方面陈可辛长期居住在北京,已经算半个内地人了,而他的电影最擅长描摹细腻的情感,温情不滥情,拍《夺冠》这样的电影最合适不过了。
实际的成片中可以看出,陈可辛真的很有功力,给我们拍出了一个又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女排,熟悉的是赛场上攻城拔寨的女排姑娘,陌生的则是她们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陈可辛从不同的视角,截取了1981年、2008年和2016年三个时代剖面,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光荣团体,而巩俐、吴刚、黄渤的出演,女排队员的鼎力加盟都让这一切更加撼人心魄。
不知道各位观影感受如何,反正我至少看哭了两次,很多场景都看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而老妈感情内敛,走出影院眼圈也是红红的。
这种情感的撞击是如此简单直接,以至于说到观影感受,我只有简单粗暴的三个字:爷青回!
这部《夺冠》讲述的是女排近40年的辉煌历史,勾起的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无论你是几零后,中国女排夺冠几乎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BGM,观影过程就像和那个青春时代的自己打个照面。
1.白衣飘飘的记忆最让我妈兴奋的是1980年代的戏份,那时候她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母上大人看到这里立刻活跃起来,时而被剧情感动的泣涕涟涟,时而萌发少女心,她对袁伟民的扮演者吴刚颇有微词,和我一个劲儿抱怨:“达康书记根本没有袁伟民本人帅,袁伟民是运动员出身,当教练时才40岁,气质太好了”,还拿手机搜出袁伟民的照片要我拿他和吴刚比颜值,搞得我哭笑不得。
其实我也能理解,那时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海量信息涌了进来,人们从精神的贫瘠到撑得消化不良,反而有些迷茫,这时候女排姑娘异军突起,而且是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杯上,以七战七捷的战绩拿下冠军,决赛还是在日本的主场赢了东道主,极大振奋了人心,“铁榔头”郎平一举成了时代偶像。
而我爸妈那时候还在谈恋爱,家里没电视,整个家属院的人都是跑到一楼有电视的邻居家看比赛,大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实在太棒了,在那个物质还有些匮乏的年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难怪我妈会成为袁伟民的迷妹。
2.折戟北京2008年那一段从煽情效果来看不如其他两段,但从立意来看却是最深刻的,在一部主旋律电影里,陈可辛用郎平的例子和我们很好地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那一年中国经济早已腾飞,但精神还不够自信,用影片中郎平的话说就是我们自身不够强大,所以才把一场排球的输赢看得那么重。
08年奥运会,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把金牌看得很重,有两幕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幕是刘翔退赛,被国人追着骂是骗子,直到现在刘翔的微博都不敢开通评论功能。
第二幕是郎平率领美国女排淘汰了自己的祖国,被观众骂是叛徒。
在《夺冠》里花了很大篇幅表现了这种纠结,郎平赢得了比赛却没有赢得尊重,她在中国观众的嘘声中离开了球场。
其实现在来看,大可不必,郎平能以美国女排教练的身份战胜中国女排,其实就是最爱国的行为,她用最酷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运动员的职业素养有多高。
当年刘翔和郎平都是被一群爱国贼给道德绑架了,我当年也不太理解他们,对刘翔和郎平颇有微词,还在作文里疯狂吐槽,现在真想向他们说一声抱歉。
3.闪耀吧,里约!
08年奥运会后中国女排陷入到了历史低谷,直到2013郎平接过女排教鞭才一步步重回巅峰。
但重建的过程是痛苦的,郎平大胆改革,成立了“最严女排筛选标准”。
80年代,女排一个队就是五六个人,可是2013年郎平成为教练后,实行了国际上流行的“大国家队”计划,招募了50人,甚至100人,用末尾淘汰制激发队员的上进心。
这套方法好处是能够形成鲶鱼效应,保持队伍活性,还能形成多套阵容,灵活应对不同对手。
但缺点就是新老交替容易滋生矛盾,而磨合过程漫长,要交不少学费,比如有一段时间国家队15场比赛换了13套阵容,输掉了大部分比赛,郎平却云淡风轻地说输得还不够。
那时的国家已经足够强大,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强大。
中国人对金牌不再有执念,国家也努力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过度。
这是这种变化帮助女排完成了涅槃重生,有了强大的国家后盾,女排的训练环境越来越先进,到后期郎平已经凭借AI技术指导比赛了,而有了宽松的舆论环境,郎平麾下的女排也能不断进行试错,一步步走上正轨,最终,女排姑娘在一阵短暂的阵痛后,闪耀里约,战胜强大的巴西,最终夺冠,重回巅峰。
电影在表现这一幕时极具戏剧张力,而更让我惊喜的是女排姑娘倾情出演,朱婷在银幕上落泪,你根本分不清这是演戏还是真情流露。
我现在还记得女排决赛那天正在104国道长途骑行,骑到一荒野处,没地方看女排比赛,就找到一块空地,用流量见证了女排夺冠,比赛结束后朋友圈被刷屏了,我这才知道,女排精神从未过时,它换了一种全新的面貌继续激励着中国人。
总之,《夺冠》中有太多的记忆触点激发观众找回记忆中的那一份感动,它是国庆档里少有的老少皆宜的“合家哭”式电影,哭过之后你会感觉到一份温情长存心头。
我看好《夺冠》,祝它国庆档真的夺冠!
在美国,残疾人车位都是在离商场、超市等的最近位置。
《夺冠》这部电影的主角- 郎平教练在美国加州居住时,去超市的时候就是停在了残疾人车位上。
在加州,如果有以下身体缺陷就可以申请残疾人车内标识/残疾人驾驶证:1) 无法使用一条或全部的腿,或双手。
2) 得了严重影响行动力的疾病。
3) 没有辅助器械无法移动。
4) 有视力缺陷,比如视力低下或弱视。
根据资料,郎平教练曾经做过两侧髋关节置换手术。
虽然手术成功了,但她走路的时候还是会有些蹒跚,应该是属于第2种身体缺陷(行动力受阻)。
在申请残疾人车内标识/残疾人驾驶证时,大部分申请者需要提供残疾医疗证明。
证明需要由有资格证书的内科/外科医生、医师助理、护士、助产士、矫正医师、或眼科医生提供。
如果申请者是第1种缺陷且直接在车管所里申请就不需要提供医疗证明了。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https://weibo.com/u/3179898575 参考资料:https://daydaynews.cc/en/entertainment/556921.html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ng_Pinghttps://www.dmv.ca.gov/portal/vehicle-registration/license-plates-decals-and-placards/disabled-person-parking-placards-plates/
7分可以有。剧作其实挺厉害的。陈忠和这一出倒是让影片歪打正着坐实了新旧时代-绝对的个人与绝对的集体的对比主题,老女排里只有郎平有姓名,对应的视听上只有郎平有POV视点(其实小陈教练还有至少一处);其余老女排全部只剩代号,正如袁伟民陈忠和连名字都不能提。所以症候性在于,即便是13年回来的郎平仍要从老女排那里回收某些话语(也“再利用”了后半段补锅匠一样的黄渤),用以化解绝对的先进理念下绝对的个人叙述。另外怎么能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剪掉呢???陈可辛调教素人真是厉害,朱婷她们值得一个特别表扬。
被剪得支離破碎,情緒和節奏都連不上。音軌臺詞重新配就算了,最諷刺是葬禮一場戲手刻意擋住遺照上的名字,在全片都刻意尋求一種真實的語調下,這一刻「真實」反而成了最大的避諱
最燃的是片尾。
像是大纲,没有血肉。台词让人尴尬太口号鸡汤了。后期改了好多词,都对不上口型。巩俐好啊。
黄渤依然在演黄渤,而不是陈忠和。
是中国女排好看,而不是电影好看。
快忘了郎导本尊长啥样了,感觉就长巩俐这个样😂
时间线太长了,塑造的角色有点空洞,立不住。而且,陈忠和就是为了衬托郎平,看着就很尴尬。
喊口号的电影在现实中也会翻车的。
情绪抓的很好,只是总感觉味道不对,7分吧。
陈可辛还是那个陈可辛,善于用大的时代背景描写调动起观众高涨的情绪,选角太赞了,巩皇出场后我一度认为她就是郎平本平,纯方法派的幕后练习,对演员的演技要求相当高,还有青年黄渤真就是彭昱畅呗。说一下败笔在于时间跨度跨度过大带来的人物性格扁平流于表面,人物心理挖掘不够,主线散乱没留下太多印象,尬煽大于说服力,比赛镜头很一般不如去看录像来的带感。最后为女排精神鼓掌!
看这样的的片子还不如看奥运会纪录片来的感动,一星的片子,加一星给女排精神。
这算电影吗?说它是一部大型MV倒更合适些。如果是一部外语片你们给它什么评价?没有给一星是因为赛场部分至少还有可看性。
这几年的主旋律影片,越来越没有下限了。说它是电影,拍得跟纪录片一样流水账;说它是《郎平传》,它又没拍郎平为什么去美国、为什么回国;说它弘扬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它在片尾中从郎平嘴里却说出了“体育精神”的字眼;说它是为了展现中美关系中中国的反击,它在片中却出现了美国汽车品牌“凯迪拉克”的两次新款车型正面镜头(凯迪拉克没充值算我输),那么这个电影究竟想说什么?
人物没立起来。太悬浮了。个人不咋喜欢
前半段不停地在训练、喊口号、比赛、喊口号之间循环。人物性格不饱满,剧本张力不够,充斥着简单粗暴的价值观宣导,纯靠音乐烘托气氛。彭昱畅太呆,吴刚总有股陈萍萍的阴森劲儿,一直入不了戏,也就两星……后半段巩俐和黄渤出来好多了,演技在线终于能看进去了,尤其是巩俐,说话声音都很像郎平,加一星!对于非专业的女排姑娘们来说,这演技也算可以了,冲着女排精神再加一星!
作为电影来说属实不行,几乎是全靠比赛本身的紧张感看完了全片。如果不是女排主题我真的要大喊“好难看”。
第一次带妈妈去电影院看电影,她挺喜欢。
拍得太差了,剪辑差,配乐差,叙事差,台词差,而且为什么从头到尾都在灌鸡汤和说教。。。
当成一部纪录片看还好,巩俐太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