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之家
Sieranevada,耐人寻味的追悼晚餐(港),失控的晚餐(台),Sierra-Nevada
导演:克利斯提·普优
主演:米密·布勒内斯库,朱迪思·斯泰特,博格丹·杜米特拉克,达娜·多加鲁,索兰·梅代莱尼,安娜·琼泰亚,罗兰多·马特桑格斯,卡特琳娜·莫加,马林·格里戈利,塔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法国,波黑,克罗地亚,马其顿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16
简介:巴黎《查理周刊》袭击三天后,也是父亲去世40天,拉里,四十岁的医学博士要在周六参加一次家庭聚会,共同纪念亡者。然而,事情的展开却与预料中不同。被迫面对恐惧与过去,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他开始讲述自己那部分真相。详细 >
自从《冬眠》之后,发觉自己还是很喜欢看话唠片的
这种日常撕 竟然能撕出种史诗的厚重感…男人们负责侃大山吹牛逼和讨论不完的怀疑论 女人们负责挑起抓马的大戏 剪不断理还乱 这种感觉也太过熟悉了…配合幽闭空间的调度和幽灵的视角有种坐在奶奶家热炕头看大戏的错觉…
一个房子内的调度太强了,还要塞进政治、信仰、伦理、家庭,能把这体裁拍成这样,很厉害啦; 镜子,离开的站位,很琐碎冗长,但也没有不喜欢的东西,虽然也没有那么天才灵感的地方
難得看到IMDB和豆瓣評分差這麼多的。技術上很厲害,可對觀眾實在不友好,晦澀,從電影院出來感覺像搭了三小時飛機……
为历史与当下赋予具体而微的肉身,普优在逼仄窄小的公寓里展开对于日常生活的琐碎叙事。而他的高明之处,则是将冷眼旁边有效地提升为一种介入的方式,“跟踪者”美学赋予观众咀嚼与评判的权力,而导演超强的场面控制力与编剧水准则让将近三个小时的影片充满趣味与张力。
Puiu怎么搞的,不是墙上的苍蝇,像个擅闯民宅的青少年,这儿看看那儿瞅瞅。而且很多时候声音过份跟着镜头,好像一走开屋里的人就静止了,不知道是混音剪辑的问题还是导演偷懒,有损即兴效果。
罗马尼亚人喜欢随地吐痰
没能坚持看完
唠唠叨叨 毫无看点
3/5 --- 2016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入圍 / 2016年金馬影展 / 家族聚會上所發生的一齣大鬧劇, 將信仰、政治以及情感觀點赤裸探討和批判, 以似舞台劇方式密閉式空間鏡頭調度, 誠厲害可惜吵雜又冗長令人昏昏欲睡、屁股無法安靜. 可謂平庸之作。
非常精彩的一出家庭闹剧,90%的镜头就在狭小的房间里游走,创造一种类似沉浸式的观感,撕逼从宗教、政治到隐私、丑闻,美中不足就是两场室外戏显得突兀。
这么久才吃上一口热菜,是个人都要疯。3.5吧。有几场的镜头调度还挺喜欢的。
开场即是远景、摇镜,再次印证“最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远处”的现实主义准则;逼仄空间内的镜头调度可谓匠心,大量台词涉及罗马尼亚社会百景,也是下足了功夫;冗长,琐碎。
一家人饭前准备,从家庭琐事谈到政治宗教,罗马尼亚一个国家的缩影,在破碎里寻找幸福,继续生活。
普优征服了我
单看名字不错,剧情无法融入
一场永远无法开始的宴席。开场就用一个长镜头秀了下导演的调度,以及为影片定性(我仍是那个生活流、长镜头写实的罗马尼亚新浪潮导演),之后则更多以密闭空间的家庭抓马戏去写这一家的亲情与冲突。以及那条隐藏的亡父线索。
我居然看完了……真如评论区所言:第一我绝不会看第二遍,再一个就是,学会了一个新概念,幽灵视角
看前半段还以为是《等待戈多》式的漫谈,但其实又不是那么空的。虽然人物关系是各种乱话题又广泛,但是收束到一起还是对现实政治议题和公民生活的关注。普优拍的群戏就像自然而然发生的一样,以及好朴素的转场,调度方法像达内。想必这样拍片一定很省钱。
封闭空间做到了演员和运镜的顶级调度,《杀戮》《起名风波》《酒会》《完美陌生人》话唠程度加起来不及它的十分之一,基本上五分钟一小吵、十分钟一大吵。应该算是后继无人。但才华还是有点跟不上野心,且不说人物众多带来的塑造难,封闭空间+长镜头调度让镜头衔接处变得很出戏。秘密是覆盖在家庭上的白雪,时间沉淀后变成雪山,而后一有呐喊便是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