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影子写手

The Ghost Writer,影子灭杀令(港),猎杀幽灵写手(台),捉刀手,枪手,代笔作家,幽灵写手,The Ghost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皮尔斯·布鲁斯南,奥莉维亚·威廉姆斯,金·凯特罗尔,汤姆·威尔金森,蒂莫西·赫顿,安娜·鲍丁,乔·博恩瑟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影子写手》剧照

影子写手 剧照 NO.1影子写手 剧照 NO.2影子写手 剧照 NO.3影子写手 剧照 NO.4影子写手 剧照 NO.5影子写手 剧照 NO.6影子写手 剧照 NO.13影子写手 剧照 NO.14影子写手 剧照 NO.15影子写手 剧照 NO.16影子写手 剧照 NO.17影子写手 剧照 NO.18影子写手 剧照 NO.19影子写手 剧照 NO.20

《影子写手》剧情介绍

影子写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他(伊万·麦格雷戈 Ewan Gordon McGregor 饰)是一个影子写手,一如其代号“Ghost(鬼魂)”一般,他深深躲在幕后,为各行各业的名流捉刀撰写回忆录。一日,鬼魂接到一项新的任务,即帮助前英国首相亚当·朗(皮尔斯·布鲁斯南 Pierce Brosnan 饰)的回忆录作润饰工作。此前,该书由亚当·朗在任期间的助手迈克·麦卡拉负责,然而麦卡拉却神秘自杀。看在丰厚报酬的份上,鬼魂接受了这项工作。在写书过程中,亚当受到战争罪的指控,政治风暴近在咫尺。而鬼魂也开始有意探知亚当不为人知的过去以及麦卡拉死亡的原因,却不知此举将他引入险途…… 本片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的小说《枪手》,并荣获2010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漫漫翘家路甜蜜湾之恋土耳其冰激凌情陷夜中環2心慌方2:超立方体魔医联盟家庭恶魔多哥日落家园第四季无声的证言第二十五季海底大冒险出门在外达子的春天恋恋小酒窝女人30情定水舞间奇遇天缘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极速营救春日浓情爱你是最美的时光红旗谱月光诗篇笑林足球黑钱飞机精灵保姆欺诈计划田耕纪人皮交易罪案终结第六季重启明日

《影子写手》长篇影评

 1 ) Ewan VS Leonardo 硬较量~~~~~~~~~~~~~~~~~

发现有人细致的对比了《影子写手》与《禁闭岛》,心理难免有些感触。

【评分】不得不说,在没有看完影评之前,《影》的情节紧凑感和阴谋论并不让人觉得有太大的能耐,虽然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可能更加符合当今政治真实的一面,但作为一部悬疑片来讲,吸引力明显弱了些,我猜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人把4颗星给了《影》,而把5颗星给了《禁》的原因,毕竟观者被影片情节所带动的起伏不同,说白一点就是不够刺激,因为在第一遍看时也根本无法将影片挖掘到什么程度。

【内容】从内涵和比喻意味上说,《影》的确略胜一筹,导演对ghost的身份及其对影片情节推动作用的设定都安排的极其慎重。

整个影片的政治氛围体现的比较真实,并没有像一般的美国政治阴谋题材大片中那样,将涉足于真相的小人物设计的神乎其神,为了真相,冲破掌权者设下的种种阻碍终于突破一切重围,将事实大白于天下,happy ending 细细想看,当年热播的《越狱》就是这么回事,这种设定的好处就是能让细节足够精彩,有搏斗,有枪战,有飙车,还有阴谋vs阴谋的智慧碰撞,理所当然的就卖座了,毕竟这足够撑的起悬疑二字了。

而把《影》宣称是悬疑片就有点出力不讨好了,我自己感觉《影》更像是一部从小人物眼中洞悉政治的记录片。

【Ewan之演技】鉴于把整部影片的氛围设定的淡淡而从容,就势必得找个有本事的演员让已被精彩视觉宠坏的观众能够将影片看完。

Ewan的出演无疑是个亮点,这个亮点就是让观众既能喜欢上这个角色却又不让整个故事的情节被这个角色的个人色彩所掩盖,为此苏格兰Ewan说起了RP, 让观众知道这是一个性格儒雅,略带幽默的英国人,却不会对他的身份有更多的考量,同时Ewan也不会有过多的个人情感,在洞察到首相夫人和秘书之间的情斗后,Ewan依然选择了不动神色,虽然他听见夫人在啜泣。

被首相夫人夜闯闺房后,Ewan仍表现的性趣缺缺,仿佛是勉勉强强将就了,但好在这次突兀而无意义的裸露成为全片比较跳眼的亮点之一。

尽管被设定成了一个几乎没有个人色彩的人物,Ewan依然能将谨慎,机智,灵活应变的灵魂在必要的情节设定下带入这个面带倦容,紧锁眉头,身着朴素的身躯中。

使得这个角色充分发挥了对整部影片的作用,同时也不与真实感相冲突。

【影片中的Ewan VS Leonardo】如果硬要对比《影》和《禁》,那么两大主角的硬较量便是在所难免的。

如果单从他们对于影片的贡献来说,我觉得是不相上下的,Leo非常善于表现这类苦大仇深,背负使命的英雄主义形象。

他快乐不起来,举手投足之间都渗透出一种危机感与猜疑。

他足智多谋,能与各种潜在敌人斗智斗勇。

正是Leo的所带来的紧张感对情节的紧凑和张力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而Ewan的表现却像是轻轻挥一挥衣袖,并没有猛使力,他性格柔软,能屈能伸,淡淡微笑,甚至有丝倾颓和慵懒。

看到Ewan的表演,你不会觉得心累,只是淡淡地,淡淡地被他牵动,他没有做什么功高盖世的举动,却能动作细微的将影片的速度调整,使之张弛有度。

两个人的表演可以说各有特色,都是根据影片需要所诞生的,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

【现实中的Ewan VS Leonardo】从Leo和Ewan自身的发展来说,我不得不说虽然Leo这些年都红到发紫,但是拍摄影片的形象却越来越拘泥于一种套路之中。

首先是他的鳏夫形象深入人心,禁闭岛,革命之路,盗梦空间。。。

总而言之在电影里,leo的老婆一般都不长命。

这个设定的巧合看似无足轻重,实质上是在为人物的孤单,无助,心中苦闷做铺垫,而leo越来越偏爱这种内心沉重,无法背负的角色,近年来所挑的角色无一不是如此。

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这样用力过猛的演戏,把自己的每一根筋都绷紧了,似乎不使足全力就不敬业一样。

可是我想说的是以Leo的经历和地位来说他已经不需要再在这样奋力的证明什么了,不过或许也可能是他就迷恋和沉溺于这种角色,但是不论哪样,为了回归轻松与自然,为了再次突破这种套路,他能不能轻轻地演戏呢?

有人说练武功都是从轻到重,再从重到轻,能重者自然是高手,但能轻重自如者才是真正的大师。

Ewan想必已经了解了这个道理,虽然他的红紫程度没有到顶级,但他却能轻松地控制自己,从极端怪诞的猜火车,到奋力狂躁的天鹅绒金矿,到置身事外的影子写手,再到维诺小受的我爱你莫里斯,他能轻能重,能攻能受,发挥自如,而戏中,他也有他一直坚持的部分,就是爱裸地嗜好始终如一。。。

=。

=b 但我们对这种爱好只能是喜形于色。。。

说跑题了,最后,我很期待leo能继续演他纠结的角色,但希望他偶尔也能拍一部轻轻使力的角色,让我们也好好轻松一下。

 2 ) 枪手的阴谋

1969年,取材真实政治事件的法国影片《Z》获得获得戛纳评委会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确立了政治惊悚片在影坛的地位。

1991年,奥利弗•斯通用《刺杀肯尼迪》证明: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的幕后黑手是美国政要,警察、联邦调查局、黑帮均参与其中。

容忍并捍卫民众质疑、诽谤、造谣中伤政府(官员)的权利,是民选政府的职责之一。

不怕血本无归,你拍一部外星人刺杀肯尼迪的电影也没问题。

亚当•斯密《原富》关于政府应以守夜为天职的论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政治文明。

美国一些科学家成立的名为“揭露‘9•11’真相的学者”的组织,出版了一系列论文、书籍和影碟,以证明美国政府一手导演了“9•11”事件。

任何人都可以论证他们的观点有何等荒谬,惟独美国政府没有置喙的余地。

为避免政府这个守夜人监守自盗、贪污腐化,美国制定宪法的总体精神,如易中天所言:“防官如防贼,防权如防火,防权力滥用如防洪水。

”饶是如此,尚且出了水门、军火门、拉链门,不把政府看紧些,那还得了?

2007年6月27日,迫于外界压力,美国反恐战争最坚定的盟友布莱尔,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递交辞呈,结束了长达10年的首相生涯。

艺术家们不依不饶,当年就计划拍一部电影献给他。

2009年5月,罗曼•波兰斯基影射布莱尔的政治惊悚片《枪手》(影子写手)完成了拍摄;9月27日,瑞士警方根据美国1978年发出的时效31年的通缉令逮捕了76岁的波兰斯基。

金牌大导演在通缉令眼看就要过期及其针砭英美政府的电影即将公映之际被捕,顿时轰动全球,成为影片千金难买的最佳广告。

今年2月,处于软禁状态的波兰斯基,凭借《枪手》摘得第60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

与其说影片有多么优秀,不如说它契合了欧洲反战的潮流和对政府阴谋论的想像,尤其是导演戏剧性地被捕,几乎是“阴谋论”的又一个注脚,获得普遍同情。

《枪手》里的英国前首相亚当,为布莱尔量身订做:都生于苏格兰,学生时代都喜欢美女、运动和戏剧表演,从政后都热衷于美国的反恐战争;两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妙笔生花的布莱尔,1988年就在给《时代》周刊写文章,无须雇佣枪手代劳。

今年9月出版的自传《旅程》,全部由布莱尔亲自操刀。

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不遗余力地支持美国反恐战争的英国首相,都像是白宫的“枪手”。

然而,英美相同的价值观和历史渊源,使得阴谋论很难成立。

一战,英国向美国所借的10多亿英镑,因为三角债等原因,至今未还;二战,没有美国的横刀立马和大量军援,没有《租借法案》和《大西洋宪章》,英国早已沦陷。

战争过后,英国经济濒临崩溃,美国提供了43.4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270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再一次挽狂澜于即倒。

2006年12月,英国总算还完了1940年代向美国借贷的78亿美元,英国财政部发表了兴高采烈的声明:“我们终于实现了承诺,偿还了美国60年前给予我们的支援,这些支援对英国打败纳粹德国及确保战后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我们今天支持美国,就像他们当年支持我们一样。

”最有力的支持,莫过于像当年并肩打击法西斯一样打击恐怖分子。

亲美的布莱尔尽管屡遭国民抗议,但支持者同样人多势众。

否则,他不可能连续赢得3界大选,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连任的工党首相。

美国高官策划刺杀肯尼迪算什么,知道英国为啥对美国亦步亦趋?

1970年代中情局就收买了英国首相及其夫人,这两口子是中情局的卧底!

因为发现了这个惊天秘密,两个“枪手”先后死于非命。

影不惊人死不休的波兰斯基,比斯通走得还远,将阴谋论推向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哑然失笑之余,“枪手”的阴谋论亦有其价值。

妖魔化政府,是为了促使其向天使靠拢。

有了学者、媒体、影视无微不至的“关怀”,政府、政客的每一个行为都被无限放大,在假定其存在“阴谋”的基础上张开想像的翅膀,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迫使“守夜人”在牢笼里行使权力,不敢越雷池一步。

(原载《看电影》9月)

 3 ) 相信几个阴谋论才能生存--全面解析剧情(剧透慎入)

Lang是个一直蒙在鼓里的花瓶首相,他觉得自己美貌与智慧并重,但其实在政界他是个傻白甜白痴,他的政治生涯是美国CIA精心挑选和操控的,他懵然无知,连睡在枕边的太太都是CIA的雇员,他一无所知,他被迫辞职前夕党内关于他被美国操控的流言甚嚣尘上,他感到受辱和气恼,这是他想写自传青史留名的主要原因。

直到他忠诚的幕僚,笔杆子,迈克抽丝剥茧发现这个惊天大秘密。

迈克告诉他,他不愿相信,更多是不愿面对自己半生竟然如此傻逼。

迈克死后他更烦躁了,似乎迈克说的是对的,于是他对太太也起了疑心,这就是为何Ghost writer观察到Ruth对Lang的建议语气时,问她,他似乎很看重你意见,你似乎参与他的政策挺多的,Ruth对新的ghost writer说,他以前挺听我的意见的,最近不听了。

因为Ruth的任务就是让丈夫听自己意见。

Ruth参与他的治国理政并不稀奇,也不会令人觉得突兀,因为Ruth也算是工党内高层了。

其实从Lang决定写自传起,整件事就被CIA安排了,以Paul为首的CIA这帮人得知Paul要写自传时心想妈的,这傻逼真多事儿啊,乐呵乐呵就下台得了,还真当自己牛逼啊。

于是他们安排了整件事,通知知名出版社的线人去承接出版任务,安排人提供自传所需的资讯。

把他们困在一个波士顿附近的岛上完成自传以便控制内容安全。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Lang找了迈克代笔,迈克是个非常严谨忠诚的幕僚,他在二审校验时发现了一些时间对不上,由此开始,加上党内流言的启发,他发现了这个惊天大秘密,这个秘密太大以至于根据自己的政治直觉他觉得自己会被谋杀,迅速联络了Lang在党内的对头,前外长莱因哈特,因为他比较谨慎,在没有百分百确认前,没有直接告诉他他的发现。

他把这个秘密以藏头诗的形式写在自传稿里。

干死迈克后,CIA不得不更深度插手这件事,Lang的太太Ruth给他推荐了Ghost,说他更合适写你的自传,你需要的不是深度,是文笔。

Ruth之所以选Ghost是因为她以为Ghost是个职业影子写手,拿钱润色干活,不署名,主要服务客户,为钱,没啥傻逼作家操守。

不会那么严谨再去核对资料啥的,哪知这个Ghost出于对客户负责和对自己枪手的职业尊重,还挺严谨,并且无意中发现了迈克留下的重大证据:Paul和lan的合影,以及莱因哈特的电话。

当他酒酣耳热,拿这张照片给Ruth看时,她大吃一惊花容失色,当然,能被CIA选中那演技必须一流,她大叫一声:天哪,Lang背着我干了多少坏事儿啊,不行,我的心好乱,我得出去静静,我得打给他。

于是她跑到室外,大雨中迅速打给自己上级Paul拿对策,Paul大概对她说,别慌,先稳住他。

回到房间她不得不使出第二招:睡了Ghost。

哪知她遇上了个一根筋,拔吊无情,风流一夜后他穿戴整齐说,不行,我得回酒店干活,不能在您家干,我怕我忍不住您的美色诱惑,影响我专业精神。

Ghost一到这个美国东岸的小岛就觉得好多事不对劲:这个岛上的别墅里的工作人员,都非常奇怪,厨师只会做三明治,妈的一天三顿三明治,这个亚裔中年妇女一言不发,像个鬼魂一样无声无息忽然出现又忽然不见了。

别墅里的园丁一看就是没干过活的,妈的刮着大风还他妈的扫树叶,硬扫了装进小车--同学们,这里我给大家科普一下,像这种海滨别墅,拿吹风机把树叶吹走就行了。

不需要扫,即便是扫也不是装trolly里而是装袋子。

以他职业敏感度,他觉得必然有个巨大的阴谋。

于是处处都留了个心眼儿。

Ghost的调查发生重大突破,他首先借了自行车骑到迈克遇害的海滩附近,遇到了个当地居民,老头说,老弟,其实呢,这人不可能是淹死的,淹死的冲不到这儿啊,Ghost说,卧槽,是啊,这他妈的是上游啊。

那你有没有告诉警察?

老头说:老弟,你当我傻逼吗?

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这种事儿啊,见的太多了,我啥也没跟警察说,你看隔壁老太太就江湖经验不足,她对警察说她看到手电光,现在她“被跌落楼梯”植物人儿了。

Ghost的行踪引起了Ruth的极大恐慌她派人驱车把他弄回去了。

结果Ghost的好奇心被勾起,开着别墅里“专门给客人用的宝马”出去继续探索,BMW的新智能系统可以存储上一程的路线,他于是跟着迈克死前最后一次驾车的导航,开到了Paul的深山大宅里,Paul一开始不愿意见他,烦死了,小弟太不给力,连这个逼都搞不定。

后来Ghost说我有张你的照片哦。

他不得不让他进来,然后一问三不知:不知道,不清楚,我和他不熟。

Ghost从他敷衍但警惕的回答中印证了迈克的猜测。

Ghost知道自己会变成另一个被自杀的迈克,使出吃奶的劲儿躲过了追杀(CIA小弟确实比较屎,BMW确实比较给力),期间他联络了莱因哈特希望得到帮助,莱因哈特告诉他迈克死之间打给他说秘密隐藏在开篇里。

这时Lang打给他说私人飞机马上来接他。

不一会儿harthton的私人飞机降落接上了Ghost,ghost在飞机上告诉Lang他的发现,lang再次发怒(不愿面对自己被蒙蔽了整个任期以及半生生活的残酷现实),但他这时基本已经完全相信了。

Lang一下飞机就被安排好的刺客刺杀了(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因为Paul没有追杀成功Ghost,只好下令把Lang干掉。

Lang的遗作自传发布会上,lang的秘书阿米莉娅邀请Ghost一同前往,她是真心爱Lang的,做了他的幕僚和秘书多年,但她和Lang一样对自己被操弄的事一无所知。

发布会上Ghost把那份害死了两个人的手稿带过来送她说,你这么严密的保护这个手稿,现在书出版了,送给你做个留念吧,同时Ghost也注意到Paul出现在发布会,奥米利亚擦干眼泪说,我其实一点也不在乎这书稿,那只是我的一份工作,当时我那么紧张都是美方要求的,她也提到了迈克死前说秘密藏在开头。

Ghost作为一个职业写手,在这一瞬间忽然明白藏的意义,他赶紧找了个空房间,把开篇每个段落的开头串联起来,组成了一句话:paul作为CIA的高层招募了Ruth。

至此,最后一个秘密也被解开。

但是,他没有闷声大发财,也是为了验证,他把这句话写在纸上让人传递给正在代表亡夫发言的Ruth手上,Ruth再次花容失色。

匆匆下台告诉Paul,Ghost已经破解了她们的秘密。

Paul果断下令。

Ghost在发布会门口被疾驰的车撞死,这个惊天的政治阴谋永远埋葬。

这部戏让我想起《唐人街》,令人赞叹编剧的高超,情节细针密线又处处留下线索。

让人回味无穷。

他们都是讲一个惊天的政商共谋背后的一系列为掩盖阴谋的杀戮。

看到最后回头发现处处都是伏线。

去招募Ghost,出面的是Ruth派去的律师,律师还故意给了个假手稿Ghost并安排他被打劫,为这本回忆录在岛上完成找到合理性。

接下来,整个岛上别墅都是在CIA严密监控和安置之下的。

从笨手笨脚的园丁,表情极不自然的厨师。

到岛上唯一酒店里,Ghost是唯一的住客,他发现自己房间被翻了,跑去问前台有没有人去过我房间,前台头也不抬:没有。

这些都不是正常的反应。

Ghost之所以能活到最后是因为连杀两个ghost writer用意太过明显。

最后他被撞死,不会有人把他和lang的自传联系起来,因为他签了保密协议并且是匿名做枪手的。

故事和演技上本片是一流的,即便从真实的现实政治看,也有颇多值得思索之处。

显然这个lang的原型是托尼布莱尔(片中美方的副总统应该是国务卿,黑人女性,莱斯)布莱尔的确年轻英俊,并且是名校高材生,年轻时还组过摇滚乐队,那几年的确是如宋丹丹小品里说的:海湾那疙瘩挺闹心,美英合伙欺负人。

至于他是不是被CIA操控蒙蔽,不重要了,但为掩饰一些巨大的阴谋杀几个普通人再栽赃嫁祸或者让死者被自杀这些年已经见的太多了。

人活到四五十岁,悲哀的发现年轻时嘲笑的阴谋论都他妈是真的。

这时你就具备了片中老人的智慧,趋吉避凶,无奈但坦然活在政治阴谋的刀光剑影中。

 4 ) 《影子写手》:波兰斯基的太极

作为当今影坛仅存的几位大师级人物,波兰斯基的每一部作品总是能引起众多的关注,执导几十年来,其佳作名作不乏少数,而围绕其身世经历的各种或褒或贬的争论让媒体趋之如骛,但真正能读懂这位大师的人又有几个?

2005的《雾都孤儿》之后,波兰斯基给我们带来了《影子写手》,这部他在软禁之中完成的电影自然也被炒的沸沸扬扬,摒弃这些浮躁的舆论,平心静气的来看《影子写手》,不禁感叹,大师还是我们的大师。

虽然《影子写手》没有《钢琴师》的深刻,没有《水中刀》的惊艳,平心而论,《影子写手》也至少是一部波兰斯基正常水平下的作品。

作为波兰学派的活化石级代表人物,78岁高龄的波兰斯基秉承了波兰学派风格的内在特质,基耶斯洛夫斯基辞世后,世上也只有波兰斯基了,60年代东欧文化修正主义大潮压制了波兰学派电影的发展,但是波兰斯基把它带到了美国,并在美国强大电影工业的基础上,发展了其具有个人独特气质的波兰学派电影艺术风格,波兰斯基灰暗的童年印记和黑色的生活经历无疑影响、深化了其电影的风格特质。

熟悉波兰斯基的观众应该能感觉到波兰斯基的电影之中总是弥漫着一股低沉、阴冷的气质,即使是在《雾都孤儿》中,这种感觉仍旧隐隐约约的存在。

波兰斯基电影的另外一个让后辈难以企及的地方是其电影内在功力的深厚,一是在镜头、光、机位和一些基础电影蒙太奇组合等电影技术层面上的完美表现,另外是波兰斯基对于电影气质、节奏的强大把握能力。

就《影子写手》而言,虽然题材老套,但是除此之外,几乎找不出什么毛病来,此片还是波兰斯基招牌的绵长而冷峻风格,低沉之中见杀机。

政治惊悚类电影的佳作名作也颇多,面对后生晚辈,波兰斯基的想法或许没有他们多,但是在电影的掌控能力而言,大师终究是大师,电影内功这东西,是需要多年慢慢修炼出来的,招式再多再花哨,内功薄弱,终不能成大事,老波兰斯基玩的可是内功深厚的太极。

波兰斯基的电影,我很乐意冠其 “古典电影”之名,个人认为古典电影更多追随的是电影内涵的表现,是通过执导者内在深厚的电影修养去探索电影语言,接近追随电影本质。

而波兰斯基的作品便是符合这种古典电影之风,古典电影很多时候追求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展现,而是一种电影综合艺术的展现,但是要想做到这个可不容易,这是正是前面所提及的内功,这是无法投机取巧的,伴随着电影技术和电影商业化的发展,这种内在的功力已经被人所淡忘,一部部流水线上出来的“精致”作品冲击着电影市场,快餐式的生产、消费着,而此时电影艺术性和厚重性的一面却被忽视了,电影的本质被很多人所忽略。

于是人们对于古典电影的印象仅仅存在于那几张CC的碟,大师们的一个个离去愈发使得古典电影孤寂无援。

回到《影子写手》本身,电影故事并没有什么新意,波兰斯基的表现手法才是电影最值得人去关注的地方,波兰斯基的电影有个特点:留白,电影的留白和书法、美术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一部电影的留白怎么样很多时候可以反映导演的功力如何,《影子写手》的留白即是大师级的留白,而这种留白又不同于欧亨利的结尾,而是整个故事不同架构段落中的精巧安排,而不只是最后的惊鸿一瞥,《第九道门》的留白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波兰斯基式电影留白,看完让人回味无穷。

但既要做到留白,又要让电影完美,这就是一门大学问了,波兰斯基可谓是这种学问的一个集大成者了,《影子写手》讲的是一个捉刀者故事,捉刀者既是Ghost,而ghost的任务既是去以模糊的存在复原一个本不存在的故事,这种模式使得故事的叙述变的大有可为之空间,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讲法,而如何去处理又是另外一回事,波兰斯基显然不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他并不善于叙事结构的精妙经营和逻辑置换,波兰斯基的解构手法较为的简单直白,但是在氛围和故事掌控的范围上却很细致,秉承了其一贯品质。

一个小人物面对国家阴谋、利益集团的明争暗斗能做什么?

波兰斯基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捉刀者的存在本身就是个悖论,而捉刀者自身的任务即是架构虚无,这种剧情架构使得影片的剧情变得隐晦有层次,当卑微的小人物接近到阴谋或者是利益核心之时,一般好莱坞大片会就此大书特书,追车、枪战、最后打翻大boss,但波兰斯基可不吃这一套,作为一个电影风格较为灰暗的现实主义者,波兰斯基注定会抹去这个小人物,ghost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事物,他的不存在可以让一切事变得顺理成章,前首相夫人可以继续风光、政客可以继续他的谎言,人们可以继续如无其事的生活,一切都如此有秩序,而破坏这种秩序的人必须死。

这种双层的架构便是这个故事最有意思的地方,不存在者架构的不存在的故事并无意发现取了“不存在”的阴谋,当ghost想让不存在变成存在之时,作为一个小人物,他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要么缄默,要么变成真的幽灵,这就是现实。

影片之中不少段落会让人会心一笑,一些对于时政的讽刺和波兰斯基对自己的嘲讽在电影中都有表现。

总之,All in control。

波兰斯基还是我们的波兰斯基,鉴于大师年事已高,其现在创作的每部作品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馈赠,不要在大师辞世后才开始抱着大师的CC合集惋惜、缅怀,此时便是向大师致敬的时候。

祝大师长寿。

 5 ) 写手不是关键,有思维才是关键

看完全片,很少再看如此烧脑的影片,但看完后大有收获。

收获的来源主要在于思维以及思路的拓展。

一位写手,叫做幽灵,专门写书。

从写作上来讲,一位写手的写作如同侦探一般,要从庞大且细碎的证据中寻找到一系列的线索,这个过程熬人。

没有坐的住的功夫是无法成为一位优秀的作家。

说点不一样的,用写作的眼光来看这部影片,这确实是一门手艺,这门手艺隐藏在文字之中。

首相妻子与写手上床后,想从自传中发现相关的线索,奈何最终没有发现。

而写手的系列动作以及对于证据链的完整寻找,最终导来自己的身死。

如同一位幽灵,最终消失在世界之中。

写作何其相似,从硕大的材料中寻找相关线索,抛弃掉对自己无用的证明,只为排列文字,输出真相。

其中,文字的思辨性进一步拓展带来思维上的进步,这是文字的力量。

影片中的其它剧情不谈,单单写作的手艺就值得称赞。

这是打破砂锅,刨根寻底的方法。

唯有用此方法才能更加深刻的提升自己的思维与境界。

史蒂夫·乔布斯曾言:在你说“是”之前,创新就是对1000件事说不。

或许,可以加以修改, 在你说“是”之前,写作就是对1000件事说不。

 6 ) What If

其实电影本身的拍摄技巧都在其次 最重要的就是剧情 虽然polansky是个卖点 但是主要剧情是根据原著改编的 会出现这样的小说多少说明英国人心里的一些微妙想法玩政治等于玩命 这在中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但中国的政治无论如何内斗 国家领导人是个外国间谍 仍然是无法想象的 换位思考 英国人和美国人对于这部片的接受程度有很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我们可以用这都是虚构的来安慰自己 但真的是虚构的吗? 且不说从scottish到大学毕业后才开始从政 从俊美的外貌到剧变的人气 这千条万缕的细节 就算后面的某个情节明显是虚构的(虽然我很怀疑这么明显的虚构是为了缓和其他细节惊人的相似)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虽然真实情况是怎样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 甚至可能就是真的)这个时代包装甚过本质 很少有人能透过花花绿绿的外貌看出一个人的心 这 才是真正恐怖的地方imdb上英国人还是习惯性地指摘演员的口音 或者和英国现实有出入的细节 其实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他们对这种猜测的接受度如何 当然他们的拿手本领就是人前的矜持和人后的八卦 也许选举结果可以从侧面反映某些看法作为悬疑片 无疑不够悬疑 还有饱受诟病的结尾(稍早那个作家的愚蠢举动) 但政治背景才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所以去看这部电影之前稍微了解一下相关的人物和一些历史事件 不然很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

 7 ) 政治才是真正的鬼

近年来波兰斯基的电影并不多,但是The Ghost Writer大概算是其中最具其个人风格的一部了。

这是一个关于政治阴谋的悬疑惊悚故事,波兰斯基用了大部分的片长来铺设悬念和细节,不时用黑色幽默调节气氛,而更重要的是刻画男主角身为“外来者”和“替代者”心理状况的变化,这与他1976年的作品《怪房客》几乎是如出一辙。

Ewan McGregor饰演的英国作家自打一开始就不是很想接下这个工作,若不是因为高额薪水他绝对不会为了给英国前首相Adam Long编写传记而跑到美国境内的一个孤岛上。

而正是因为他对政治的不感兴趣和绝对局外人的身份,让他得到了这个工作。

也就是说早在上岛前,男主角The Ghost就已经有局外人的心理了。

而这项工作本是属于一个叫Mike的人,他同时也是Adam Long亲信,可他却在孤岛上的海边意外死亡,于是男主角也就“意外”成了过世之人的替代者。

在《怪房客》中,因为前房客跳楼自杀,男主角Trelkovsky也“意外”成为替代者住进了过世之人的公寓。

The Ghost Writer中虽然The Ghost一开始仅仅是接替Mike的工作,自己一个人住在孤岛上的小镇旅馆,但在后来也搬进了Mike的卧室。

波兰斯基镜头下的主角总是被社会影响被周围的人无形控制,《冷血惊魂》女主角对男性的恐惧心理即是来自当时的社会背景,《怪房客》男主角Trelkovsky因为口音问题造成归属感的缺失,加上周围的人都把他当做替代者看待,其实无形之中让他从身份的替代逐渐畸变为心理的替代,最后“被迫”走上前房客自杀的道路。

The Ghost Writer中的男主角The Ghost因为英国口音几度被岛上居民指出是外地人,并且从头至尾都没有人叫他真名,取而代之的是称其为Ghost并多次暗示他仅仅是过世之人Mike的替代者。

Adam Long说,要是Mike还在那有多好;女秘书Amelia Bly看到The Ghost写的新闻稿后说,你或许可以成为下一个Mike;甚至园丁也坚持让The Ghost开Mike生前常开的宝马车...直至最后走上Mike被杀的道路。

The Ghost几乎就是另一个Trelkovsky!

同样在生活中常被人指使,为了生存必须服从,却在无形中被周围的人推上了那条不属于自己的死亡之路。

在刻画男主角心理状况的同时,波兰斯基没有忘记铺设丰富的细节和悬念,成功营造了悬疑的氛围,最终真相大白时也让人感觉在意料之外回想剧情后却又发现是情理之中,这其实是一部悬疑片的成功要素,而The Ghost Writer非常出色的做到了。

影片最后的解密部分节奏非常快,有好几场戏个人都非常喜欢。

例如The Ghost和Adam Long在飞机上的对峙,两人精彩的表演让这场对手戏张力十足,尤其是Pierce Brosnan让我惊喜;之后发生的刺杀更是精彩,仅仅几个镜头完美营造惊悚气氛,剪辑非常棒;最后的新书发布会自然是全片的高潮段落,无论是The Ghost将传记原稿的前几页摊开在桌子上时,还是那张神秘的小字条在众人手中传递时,摄影技术都让人眼前一亮。

最令人过目难忘的当属最后一个固定镜头,被风吹得满街飞的专辑原稿给人一种凄凉无奈的感觉,而左上角是Adam Long的宣传画像在微笑并冷漠的注视着这一切。

“The Ghost Writer”的表面含义是代笔作家,秘密写手,指的是男主角的职务,其中Ghost一词暗示了男主角的替代者身份。

通过这个片名波兰斯基可能想问的是,仅仅只有男主角是The Ghost Writer吗?

他在帮人编写过去,谁在帮他编写未来?

也许是那些无形中让男主角变成第二个Mike的人们,他们或许就是男主角的The Ghost Writer。

但其实故事还有另一个主角,那就是政治。

这个叫政治的人从头至尾都在片中却始终不露出真面目,他在背后操控着所有人,虚伪的墙头草Robert Rycart,被Adam宠信却最终背叛他的Mike,毫无破绽的藏在丈夫背后控制英国外交的Ruth Lang...就连唯一可能真正正义的Adam Long最终也死在这个叫政治的“鬼”的枪下。

所以The Ghost Writer指的不仅仅是男主角,不仅仅是他周围的所有人,更是在幕后导演这一切的政治游戏。

The Ghost Writer细节方面虽然比不上波兰斯基自己的前作,但已经非常不错。

影片中的摄影剪辑配乐还有表演均全面出彩。

是值得一看的政治题材心理悬疑片。

PS:Ewan再一次背面全裸了!

喷鼻血

 8 ) 局外人的下场

局外人,西方文艺作品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题目。

一个本不属于这个圈子的人进入了这个圈子,他的下场只有两个,让人笑死或者让人害死。

我认为最经典的当推《堂吉诃德》,堂是那种想入非非的小人物式的局外人,堂的结果既是让人笑死的,也是让人害死的。

直到加缪,他将局外人的状态用存在主义理论阐述,名作《局外人》,便是揭示了“人类冷漠的理性以非理性的状态存在着”。

也就是说,局外人这种现象是世界本身固有的。

在当代电影中,众多导演都乐于挖掘这个本质。

波兰斯基的电影《影子写手》也道出这一本质,并探究误入者的下场。

片中,伊万·麦克格雷饰演一个影子写手,一如其代号“Ghost(鬼魂)”一般,他深深躲在幕后,为各行各业的名流捉刀撰写回忆录。

直到一天,鬼魂接到一项新的任务,即帮助前英国首相亚当·朗的回忆录作润饰工作。

此前,该书由亚当·朗在任期间的助手迈克·麦卡拉负责,然而麦卡拉却神秘自杀。

在写书过程中,亚当受到战争罪的指控,政治风暴近在咫尺。

而鬼魂也开始有意探知亚当不为人知的过去以及麦卡拉死亡的原因,却不知此举将他引入险途……从这个角度来看,同种影片还有很多,比如黑泽明的《影子武士》,同为“影子”的主人公,下场倒都是一死。

其实,波兰斯基的《钢琴师》和《影子武士》很像,只不过,一个说的是误入战争的钢琴师,另一个是误入战争的武士。

而《影子写手》终归不是战争电影,而是动智商的“悬疑片”,绕弯子讲故事,制造阴森的气氛——到底还是波兰斯基的功夫深。

在一个荒凉的小岛上,一个作家和一群心怀阴谋的政客会有什么好玩的吗?

当然没有,身为局外人的“影子写手”,无法与岛上任何人正常沟通,包括英国首相。

他为英国首相写自传,然而这个工作实在无聊,先是首相极不认真的态度让他反感,接着他住的酒店房间被人偷偷翻查,紧跟着他搬进首相的别墅,住在首相的前一个“影子写手”的房间(这个代笔者已死)。

他收拾房间时发现一包相片,接着他被首相夫人色诱,这一夜情之后,他又决定住回酒店。

故事到此,这个作家都是很想赶快写完这部自传的。

他尽管处于局外人的位置,却并没有主动想要介入这一团体,他只是无法安心工作。

他越是想要尽早完成工作,越是困难,他从相片中发现了一些秘密,但他不能明确这些秘密是什么,他感到迷惑,他离开小岛驱车拜访相片中的人,却被人跟踪,他摆脱了跟踪,却天色已晚无法返回小岛。

走投无路的作家打通了照片后面的一个电话,接下来,他知道了所有的秘密……(悬疑片总是在结尾给出答案)知道得太多未必是好事,尽管在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里,主人公仍然将寄托放在“好奇”上。

看上去最无所事事的局外人,却成为真相的解密者。

荒诞,在于主人公发现秘密后表现出来的冷漠的理性;而合理,又在于他戳穿秘密的感性行为。

在电影的最后,影子写手应邀参加“自传”发布会,他竟然将秘密写在纸条里,传给了那个最想掩盖秘密的人,这一行为既可笑又可爱。

他这么做心里颇有些得意,之后他奔向大街,好像重新获得自由一般,这种失重的自由状态正好应了加缪的一句话:“多少人犯下罪行仅仅因为无法忍受邪恶。

”然而,马上,他也被暗杀了。

《影子写手》中其实不是表面上看到的一个关于捉刀人的故事,甚至,它不是一个故事。

一个不存在的人讲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故事。

波兰斯基所要传达的主题隐藏在每个小细节和每句对白中——他想要说的很多,但是肯定不是这个故事本身。

电影中的秘密是什么呢?

我看我该住嘴,知道得太多未必是好事,加缪把人类的秘密都给说了,问他去吧。

(刊于《假日100天》)

 9 ) 《影子写手》剧情梳理(严重剧透)

故事应当从首相第一任写手写作中发现首相的叙述与资料记载相矛盾说起,首相以为是23岁认识他的妻子,应当是1977年。

但是从工党会员证件上看,1975年时候,首相已经是工党成员了(影片结尾,在飞机上,首相说明了,他记错了时间,他应当是不晚于75年认识了她的妻子)。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写手做了许多求证,发现一个另外的秘密:首相的妻子是中情局的特工。

美国人耶鲁毕业生(后来的哈佛教授)艾略特1971——1974年间在中央情报局工作,在这几年中他在英国剑桥读博士,发展了后来的首相夫人露丝成为中情局的特工。

他们认为当时年轻有魅力的郎(后来的首相)有政治潜力,以美色引导他进入政界,所以在1975年郎加入工党,投身政治。

在成为首相之后,他的政策深受夫人影响,为美国利益服务。

艾略特后来成为哈佛的教授,并成为首相夫人的导师,这应当是为方便联系而后来设定的身份,在此之前,71——74年间他们已经是上下级关系了。

首相年轻时候与艾略特同台演出,并有合影,但是两个人并不熟悉。

第一任写手知悉情况之后,把真相以每章首字藏头的方式隐晦的写入了首相的自传,并且对自传加以严格保密,不让首相夫人接触到全部自传,并且告诉首相秘书,自传中有重要秘密,在每章的开头部分(beginings,秘书显然也没有查看自传)。

与首相的政敌现任外交部长联系,这是以备不虞的方案,只是告知中情局人员渗透到决策层,但并没有具体说明是谁。

第一写手可能意识到如果暴露真相对英国的形象极为不利,所以始终没有对首相明言首相夫人是特工,只是侧面影响首相。

在一次影响未果的时候与首相发生了剧烈争吵,第一写手认识到必须要把美国势力从首相身边铲除,所以驱车前往首相夫人的上级特工哈佛教授艾略特住处,大概用意是指出已经知道首相夫人美国特工的真相,希望他们主动撤出,以避免两国之间的尴尬局面。

但是显然中情局不想如此,于是在他回程途中杀害了第一人写手。

在杀人之后,美国意识到自传中有秘密信息,首相夫人无法接触自传,所以她们就选个第二任写手,首相夫人接近并且勾引这个写手,以接近自传。

继任写手同样发现了首相叙述的矛盾处,以及第一人写手留下的资料,认识到首相转入政治的不正常,但是不知道首相夫人是特工。

在与首相夫人发生一夜情之后,首相夫人看到了自传,但是没有发现秘密何在。

继而写手要离开别墅,想带着自传去旅馆完成写作。

如果这样,中情局等于达到了目的,因为自传已经面目全非,秘密无从知晓了,所以他顺利的走出来。

因为他与前任写手共用一辆车,而前任写手最后一次驾驶该车是去中情局特工、哈佛教授艾略特的家里,车载导航记录了行程,因为此后没有人用过该车,所以当继任写手上车之后,导航再次启动,将写手引导到艾略特的家中。

在此继任写手其实并没有准确知道事情背后的秘密,只是知道事情与艾略特有紧密关系,但是这已经不能容忍了,所以艾略特派人追杀继任写手,好在继任写手聪明,侥幸逃过。

继任写手出于恐惧吧,联系了现任外长,并且得知自传的秘密在begining部分(其实应当是beginings,大概一直是电话联系,外长没有听清),于是推论首相是收到中情局特工艾略特的招募的错误结论。

首相意外被刺身亡之后,自传出版,已经不是当年第一写手的面目,秘密不能被知道了。

只是由于首相秘书无意说出是beginings,而不是begining,继任写手才最终得知秘密,但是最终也被杀害了,知道这个秘密的只剩下全世界的观众了。

电影中保存秘密的方式是每章藏头连缀,这个方式是在是小儿科的很,太俗。

 10 ) 颇具希区柯克遗风的悬疑佳片《影子写手》

这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悬疑片佳作。

观影的经历只能用一句话形容。

"I enjoyed it tremendously."就如Roger Ebert 评述的,它顺畅、平静、不动声色但又信心十足地构筑了悬疑,而不仅仅依赖于恐怖和打斗。

演员们完美塑造出了充满谜团的人物,让人不由得想探秘。

整个氛围——冬雨中Martha's Vineyard(美国新英格兰的一个岛屿,度假胜地)--给人以不祥、灰暗的寒意; 别墅内部的装潢同样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

有人说青灰色是国画中最富于表现力的颜色。

这不仅是国画家们钟爱的颜色,更是不少电影的主色调,譬如《福尔摩斯》,又譬如这一部。

这种色调完美的渲染了神秘、压抑的气氛。

音乐除了烘托神秘的基调气氛,随着故事的推进还不疾不徐地积蓄起观众的紧张感。

演员们的表演都很出色,出色到让人忽略掉人物性格设置上模糊性的缺陷。

悬疑片就不剧透了。

只是看完后不明白为什么会让我那么投入,投入到迷失。

今天读了Roger Ebert 的影评,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部影片处处可见希区柯克的影响,比如主人公与一个年老的当地人的谈话、一些阴森森的海边场景。

在视觉效果上,那张重要的字条几经转手也颇具希区柯克遗风。

就像Roger Ebert 所说:“The Ghost Writer" is handsome, smooth and persuasive. It is a Well-Made Film. Polanski at 76 provides a reminder of directors of the past who were raised on craft, not gimmicks, and depended on a deliberate rhythm of editing rather than mindless quick cutting. The film immerses you in its experience. It's a reminder that you can lose yourself in a story because all a film really wants to do is tell it.”评分:9 out of 10

《影子写手》短评

5/10. The storytelling isn't impressive, and it doesn't bear close scrutiny. But I love British accent.

5分钟前
  • Ken Wu
  • 还行

政治片我最看不下去了就算他打着惊悚片的名头

6分钟前
  • ys
  • 还行

通篇都打着罗曼波兰斯基的label,电影语言上那是没的说了,可惜故事太渣。

7分钟前
  • dizzydancer
  • 还行

Roman Polanski是一个很隐忍的导演,总能徐徐讲着故事,然后在最后大爆发

8分钟前
  • 石小po
  • 力荐

节奏控制相当赞,看到完就没冷场过。人物对白看似随意却句句推动剧情发展没有一丝多余。这明显就是披着悬疑片外衣带有浓重黑色电影风格的侦探片啊,更让人赞不绝口的是,它拥有一个十分地道却不那么聪明的主角。

9分钟前
  • Suito
  • 推荐

哪个狗日的加的“惊悚”标签?哪里惊悚了?只是一部很一般的悬疑片,让人犯困

12分钟前
  • REX
  • 还行

政治的黑幕下 幽灵无处不在 万能的权利是 让其中任何一个消失 都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整体看似一般的原因是因为前期铺垫太多/ 结尾必须追加一星/ ❤ offscreen/伊万你个裸体控/看完这个片儿 就知道波导必定不是因为三十年前的猥亵案而锒铛入狱的

16分钟前
  • 憬年
  • 推荐

藏头的诡计太无聊。一星给结尾。

19分钟前
  • Trouble
  • 很差

伊万很帅 可是结局很让我意外

22分钟前
  • A
  • 较差

最后的大揭秘很过瘾,结局纷飞的纸张很意境,but~整个电影有点闷,可能很多政治讽刺和隐喻我没能力去看懂吧

25分钟前
  • fefe
  • 还行

故弄玄虚,只有最后一个镜头好看

29分钟前
  • leonid
  • 较差

四星半,波兰斯基回归悬疑,以政治悬疑为外壳而不加掩饰的影射托尼.布莱尔。具备了导演典型的风格,音乐非常出色,MacGuffin抖得也好。最后五分钟真像希区柯克拍的,替人写自传不署名的幽灵写手不过是个“幽灵”,最后结局也让他成了真正的幽灵。

3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罗曼波兰斯基永远成不了大师......那是首相夫人吗?那是个婊子!说什么叙事技巧, 把《阿卡汀先生》、《大卫戈尔的一生》往哪放,即便是许鞍华的《疯劫》都不弱于。。。 最大的秘密竟然是靠Google搜索解决的,滑天下之大稽。天降神兵式的结尾更是弱

33分钟前
  • 翟墨子
  • 还行

结局是不是暗示,人们对政治NEVER GIVE A FUCK,而关心的,只是人。BTW,是不是女特工都要睡?太。。。

36分钟前
  • lucaisyoung
  • 较差

波兰斯基的新作 除了气场一样 故事真的很不咋的

38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还行

原著本身即悬疑为主,观片亦只需牢牢抓住露丝与其一夜温存突兀这点,便可分析出最终谜底。波兰斯基此片获奖,节奏却明显有问题,前半部分拖沓,最后十二分钟紧凑,一顺到底,却难掩结局伪英雄就义之无力。有人拿本片与禁闭岛相比,也不过岛而已,别的部分全不似。此类政治阴谋论太过幼稚:书稿密码亦同

40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说实话我没怎么看懂- -... 我就看着伊万老帅....

44分钟前
  • 人类学科研究员
  • 还行

2010.07.27 @ Home我想给4星半的 剧情紧凑 Ewan从娇羞小受瞬间变身。看到Roman Polanski就知道肯定不会难看了。前面大笔的铺陈 就是为了结局揭晓的那幕。 痛快淋漓

48分钟前
  • C.
  • 推荐

很公正,但是对波兰斯基的要求应该更高,这片不及格,虚张声势的配乐配合不上拖沓的剧情,政治惊悚的气氛以及深度全部缺乏

53分钟前
  • 达到厂
  • 还行

题材很严肃,包袱抖得格外冗长,最后手稿漫天飞舞的画面很好

58分钟前
  • 孙道德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