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众神之地》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久该如何描述这个纪录片带给我的震撼,印象最深刻的,也许是辽阔壮美的雪山、充满浓郁藏族风情的盛会、又或是野耗牛的迁移与奔腾,永远臣服和震撼于自然的无声与庄严。
当我看到雪山的第一秒,就感觉被瞬间拉入严寒的高原之上,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寒风凛凛从身边吹过,一幅幅壮美和宁静的画面,瞬间把你拉入这片高原与云海之中。
仅仅是这些野牦牛在荒野肆意奔腾的几幕远景,就能让人感受到从屏幕中迸发而出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像远古时代神秘巨大的兽向着远方的埋骨地不知疲倦的奔驰而去...
“野牦牛是广袤天地的点睛之笔,成为这片高寒荒野最满意的设计。
”除了画面之外,台词的设计也很精妙,由《山海经》引入,藏族古歌《斯巴宰牛歌》结束。
满是藏族风情的画面结合着台词,独属于藏族的气息瞬间将我包裹,也让我对西藏这片土地更加充满向往和憧憬。
不管是辽阔壮美的雪山还是充满浓郁藏族风情的盛会,都让我对这个片子接下来的故事充满期待,导演将青藏高原上的故事通过镜头语言表达到极致,让人震撼于荒野的沉默与宏大,衬托出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类的渺小。
20220725 连刷三集,总体感觉画面 海报做的都很赞,只是配乐和旁白加入了过多的情绪,三集纪录片每集都看得我心里很难过。
1.荒野上的轮回 关于野牦牛人和野牦牛的相处,昆仑 断角 跟随保护站长大的小牛 性子刚烈撞车至死的小牛。
一个疑问:为什么没有野狼群捕猎野牦牛的过程呢?
「多数藏族人相信牦牛真正的主人是山神,而不是人,人只是为了对抗残酷的荒野,依靠了牦牛的力量,而这力量唯一的来源同样也是荒野。
」2.粉红色的回忆 关于中华白海豚搁浅泥坑的老白,误入内河久久徘徊不愿离去的又一只老年白海豚。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存留于世的神迹。
众神之地,并非只在冥冥之中,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地球的每个角落,去做维持平衡的一环,就会得到神迹的护佑。
」3.寻找故土 关于亚洲象家族首领老大,调皮的儿子老四,被收容的三叔老三,争夺交配权的老二。
「亚洲下拥有超出人类的记忆力,他们能记得二三十年前的事情,记得他们曾经走过的山川 河流 森林 草地,那是一张真正的大象地图。
」4.山神归来 关于东北虎一山不容二虎,一番激烈打斗后,英雄母亲十月选择了白山。
「雌虎需要挑选最好的雄虎才会繁衍后代,这是自然法则。
」北师大虎豹研究团队自2010年至今,持续不断追踪监测中国境内生活过的东北虎个体,他们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到百余年前的温带针阔混交林,以此来庇护着健康的东北虎种群。
山神的牦牛 众神之地,从历史与人文中寻找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探寻我们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似乎随着人类生活、科技的进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冲突性也越来越强,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好像也越来越困难,但是,这是我们必须要走的一步,也是作为自然的宠儿必须承担的责任。
野牦牛是西藏荒野的精灵和力量的化身,很久以前,我们的祖辈靠他们走上了高原,现在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他们?
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广阔,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狭窄,纪录片中野牦牛对牧民的影响,与其说是野牦牛的闯入,更应当是野牦牛的回归;人类得到了自然的馈赠,也回馈给了自然许多,也许当我们弄清自然是如何运转后,会给自然带来许多有益的变化,但是显然,我们也带来了许多的破坏,自然对我们的约束力越来越小,我们对其他自然的孩子(其他种群)带来的破坏却越来越大,人类的发展是如此迅速,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改造性也越来越强,而原始的自然生态形成稳态的过程却是缓慢的,因此我们发展必然急剧的影响自然。
从现在的事实来看,我们带来的影响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实在太快,破坏性也实在太强,既然这些影响必然会发生,那让这种影响的破坏性更小一些也是我们施与者应当承担的责任。
这是一个难题,但我们必须探讨; 荒野生存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谁也不可阻抗。
但人类作为超越其他种族发展的一个群体,我们面对的是超越这种底层逻辑的复杂关系。
人类必须发展,但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最终还是要作用到人类自己身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当人们短视个中关系时,便会造成无穷无尽的灾难。
我们必须跳出一心求发展的逻辑,找寻新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也许发展会慢一些,但的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我是一个喜欢看自然纪录片的人,也是一个喜欢将各种动植物拟人化的人;这种拟人化的行为,恰恰是我们超越了其他种族的证明。
我们通常认为我们的情绪是超越了其他任何生物的,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的确是如此,但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们与其他生物间的情感,也应当当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看待,这种情感是复杂的。
我们对牠们有着源自血脉的崇拜,也有着来自强者的悲悯,更有着相互冲突的憎恨,从牦牛昆仑的眼神和被交易的小牛的血液中我分明看出牠对我们也是充斥着各种情感,也有不屈,也有悲悯,也有憎恨;也许很多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和牠们共情,也许终有一天,我们还会像我们的祖先一样,需要靠牠们站立在自然界的疾风骤雨中;
牦牛昆仑——人类,真的需要感谢自然的馈赠,用实在的行动。
关于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泪目。
整体下来,就像一位老者坐在我的对面,缓缓讲出他的故事,他的坎坷,他的灵动,他的难言,他的坚持。
他是世界上的所有自然生灵共同发出的声音,是之为“神迹”他一共分为四集,分别讲了西藏的牦牛,海边的白海豚,西双版纳的大象,东北的东北虎。
一部关于大自然的纪录片,那么最重要的就在于他的画面。
这部纪录片在画面的精致和构图上其实是无可挑剔的,包括其解说词和音乐的搭配,不仅使这部影片讲解的很完整,也更容易让人动容。
每一个部分的结尾,就像《教父》的结尾一样,给一个大刀。
以至于让人觉得前期的所有铺垫都是为了讲出的最后的遗憾,这种遗憾的气息透露在片子的每一个画面里。
这种遗憾,不是人类个体中的单个情感,不是两人之间的友情或者爱情,这种遗憾,是整个自然界的叹息。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觉得我会因此触动,甚至觉得这是无为的道德负担。
但是当我看见,那只意外死亡的海豚,在她的体内甚至还有一只未见天日的孩子,那群脱离大群体的大象,在慢慢工业化的森林里慢慢消散。
我真的会因此落泪,这是我作为自然界生灵的一员对自身同伴的惋叹。
但是这部片子又是在给人希望的,有人会放弃出去的机会,坚持拯救白海豚,检查站的人会那只小牦牛到处做工借牛奶,那位“象爸”会一遍一遍地呼唤犯错的大象。
将明为明,隔纱观月,虽遗憾却仍有希望,虽艰难却依旧坚持。
那些愿意为这件事努力而人的心灵才是真正的“众神之地”
“当世界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到冈仁波齐时,便有了第一头牦牛”伴随着神思者的配乐,镜头像过电影般缓缓划过,一幅幅壮美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一瞬间就把人拉进这片高原,把你带到那些你曾去过和未曾到过的地方。
当山上刻印的野牦牛图腾随着镜头的转换映射到真实的野牦牛身上,灵性与神性同时降临,仿佛看到远古时代作为山神的家畜它们不屈顽强的模样,广袤的荒野如神般赋予生灵生命,而生灵则也为荒野带来生机,物种的衍化自有它的道理,也许只有始终心怀敬畏才能与万物同在。
就像片中牧民智达家养的混血小牦牛顽强抵抗绳索,山上的昆仑也勇猛而壮烈的向它奔赴而来,最后又仿佛用自己的离开规劝小牛放弃挣扎,而荒原之上落单的小野牦牛因为得到巡护员的救助得以健康的长大,逐渐变得和人亲近,矛盾与和谐在这片土地上同时存在,当自然(动物)的神性、灵性与人性碰面、交织、摩擦,其实我们早与自然休戚与共,祸福相依,千百年来一直如此。
我想看过的人都没法不为自由的灵魂、本能的善良、不屈的精神所动容,不去思考这片子背后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存留于世的神迹。
”来自一个学弟的推荐,是一次跟人全程交流且他懂我在说什么的观影体验。
就是说,在身边人中碰到纪录片同好太难得了,第一次嗷这部片子是我看完之后真的会感觉拍得很好的自然人文类纪录片。
野牦牛,那头出现在《极地》开头戏份不足五分钟的野牦牛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时的遗憾在这里得以补偿。
一整集都在讲野牦牛,看多了真的觉得肌肉发达的他们也极其眉清目秀让我觉得伤感的是那只在卡车上挣扎撞断自己的角而大出血的小牦牛,他身上有野性的基因,他不甘自己被装在一个小笼子里卖掉,他的勇气是令我肃然起敬的。
我国对于白海豚的保护,算是些许治愈了我当初看海豚湾的的创伤,在我们国家的东海南海地区,渔民喜欢他们,有志愿者保护他们,在近海的海域,在他们的家,与人类和谐相处,真令人开心。
就是吧,那个白海豚观光旅游服务,真的不会惊扰他们的正常生活嘛?
如果可以尽可能少打扰,是不是会更好一点?
亚洲象这一集,刚好最近在看《王朝》2,和非洲象一比较,就会发现生活在西双版纳的象群,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会有人记录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偷吃农民的庄稼很少有人因此伤害他们。
作为一种生活在离人很近的地方,很容易与人类发生冲突的大型动物,他们在努力生活,人们也在努力给他们提供更适合生存的环境,来自护林员的关爱,很温暖。
呜呜最后是大脑斧,我好喜欢大脑斧!
今天,东北地区的脑虎越来越多了,他们回来了,他们重新在这里安家,诸山皆有虎,多美好吖
牛的眼睛很漂亮,妈妈对我说,牛的眼睛是有感情的,以前姥爷养过牛,就养出了感情。
那只被救助站收养的小野牦牛,眼睛圆圆黑黑的,很温顺很可爱。
而野牦牛昆仑的眼睛,却庄严、平静,即使是在准备与牧民战斗的时候也是如此。
凝视昆仑的眼睛,似乎能感受到来自山神的凝视。
小牦牛死掉后,牧民弹着吉他唱着古老的歌曲,他也知道自己的残忍和无奈“野牦牛真正的主人是山神,而不是人。
人只是借助野牦牛的力量来对抗荒野。
而这力量也来自荒野。
”这一集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牛的眼睛,很美。
温顺活泼、被人照顾的小牛的眼睛,万物有灵。
对抗牧民、野生野长的昆仑,具有神性,也透露着「自然」对人类的包容和无奈。
白海豚篇太让人心痛了,那只还有三四个月就可以出生的小白海豚真的很可惜。
“每一个经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留存于世的神迹。
”要保护中国白海豚,最重要的是了解它。
建立某一物种的认知体系要靠很多人的努力。
成千上万只海鸟在一起捕鱼的场景真是壮观,也很美,很震撼。
亚洲象的故事真的很有趣。
看到大象们侧躺在草地里,把高高的草压扁,觉得这样一定很舒服吧,想变成象感受一下。
结局老二的意外死亡让人心痛。
后来这一象群再也没有小象诞生,原本的观察员也被调派去观察另一个象群。
它们的故事似乎结束了。
长尾林鸮的眼睛真美啊…幽黑圆长,没有感情。
那只在雪地里被冻得浑身颤抖的小老鼠很可爱很可怜。
雌性东北虎十月值得被记住,片中研究人员形容她为“英雄的雌虎”。
因为她的到来,东北虎的情况转好。
在她出现在镜头里的那一瞬间,虎啸声让我打了个颤。
雄虎与雌虎平日并不多见面,只有在发情期时才交配,等到小老虎出生,雄虎便离开,将幼虎留给雌虎抚育。
幼虎成年后,若是雌虎,便留在母亲身边,若是雄虎便出走寻找自己的领地。
乍一看有的人或许会感觉雄虎作为父亲失职,但自然的生物就是这样的。
雄虎仅仅提供了基因,没有资格去抚育、拥有幼崽。
幼崽是只拥有母亲而不拥有父亲的。
和现在的人类社会不同,不会被冠以父姓,不会成为“父亲的后代”,母亲的生育成果不会被雄性窃取抢占。
真是羡慕啊。
如果要选择变成一种动物的话,我希望变成老虎,不仅仅是仰慕它们的外型与能力。
有点羡慕也有点好奇那些拥有信仰的人们的生活。
之前在某个播客中听过蒙族满族的萨满教,这次在这部纪录片中也看到了。
那位女性萨满将仪式需要的衣服制作完成、穿戴在身上,抬头看向镜头的时候,你觉得她心中是有坚定的力量的。
那个镜头很美,女性的意志、信念之美,神秘的信仰之美。
终于看完啦,最后一句旁白“山神归来”,当时就是因为东北虎十月的镜头和这句台词产生了兴趣。
这部纪录片很通俗有趣,值得一看。
之前收藏了一堆待看的纪录片,基本上都是B站的,周末大雨时,随缘找了一部名字较为吸引人的——《众神之地》开始看了起来。
首先就被画面给冲击到了,纪录版的画面极其唯美(特别是用大屏幕看,极度震撼),差不多每一帧都可以直接做为壁纸使用,感觉已经有BBC的水平了。
第一集讲的是西藏无人区的野牦牛,故事线虽然是多头并进的,但每一个都好完整。
原来在藏人心中,牦牛是山神的孩子,他们被分成了两类,一类下山被人类驯化,然后帮助藏民更好的生活;而另一类则继续留在山上继续守护着大山。
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者生活的区域边界越来越近。
对于这些自然界中级别比较高的动物,他所谓的天敌——狼群会帮他们淘汰掉一些弱小者,而老病者也跟不上队伍时,自动离开群体安静的死去。
本着动物界优胜劣汰的原则,发情期的一些公野牦牛是得不到交配权的,一些脑子灵活的就会来到牧民养殖的家牦牛群中,凭着比家牦牛大一倍的体型,它很自然就成了这个群体的王者,不但能轻易取得交配权,甚至还能拐上几只母牦牛回去。
因为牧民信仰它们是神的孩子同时还是国家保护动物,所以牧民能做的只是找一些人将其驱赶出养殖区域。
杂交的好处是可以抵消家养牦牛遗传中逐渐弱化的不抗寒不挨饿的基因,坏处是生下来的部分小牛野性十足,总想去外面的世界找寻爱和自由,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片中正处于青壮年的“昆仑”是刚烈的,虽然它只是一个在交配权争夺战中的失败者,与家牦牛相比,它依然将自身的野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处于老年期的“断角”则学会了怎样与人类和谐相处。
原来牧民的放生不是放到野外,而是像之前一样养着但不再售卖和屠宰了。
片中还有一个人类抚养的、在迁徙中掉队的小野牦,节目组贴心的连名字都没起,因为之后还要放回大自然,就在担心它是否还能适合野外生活时,片尾,有一个疑似是小牛妈妈的野牦牛出现了,这好像才是最好的归宿吧。
第二集讲了海豚的故事,第四集讲了东北虎的故事,讲的是动物的故事,又不全是,除了动物之外,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有人类通过对环境的保护使得自然环境越来越好,从而使得山神的孩子又重新回到了合理的地方。
第三集有点传统国产记录片,以设定好的故事来凑影像的味道了(参见《他们来自中国》),片中的亚洲象是一群因人类原因失散的一个群体,其父系主导的特征属于特例(正常的亚洲象是母系主导的,成年的公象来脱离队伍独自生活的),而记录片以特例为基础讲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中国王、后宫、王子、以及挑战者之间的爱恨情愁。
当时,一些常识还是介绍到了,比如野生大象的寿命有七十年,智力相当于四岁小孩的水平,记录力及好,一件事能记三四十年等。
所以,只要注意到这是个特例就行了。
总体而言,这部记录片还是值得极力推荐,片子即有BBC中的那种绝美场景,又不是纯粹的地理型、动物类纪录片,还以国人的思维通过地理上的众神,从民族的前史、文化的源头,讲到了因为生态破坏致使东北虎在国内完全灭绝,再到现在重现“诸山皆有虎”的传说。
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听着像是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的事,但其实并不是,人类处于生物链之中,若是某个环节的物种灭绝,那必然也会影响人类。
人类大力发展工业、养殖业、旅游业,人类的生活在短期来看似乎变得好多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更加多样的美食,却不知我们在伤害着另一个物种。
不论是野牦牛还是白海豚,我们不断挖掘他们的价值。
利用野牦牛的优势基因来育种、售卖,利用白海豚的观赏价值逼迫它起舞。
我们在无知无觉中伤害着它们。
野牦牛那一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只十分有野性的野牦牛被捆绑上车,它仿佛提前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不断用身体撞击汽车,试图挣脱束缚,获得自由,最后头破血流的死去。
白海豚那一集,人类试图拯救白海豚,把它带离淡水,但是它求生意志不强,不愿意回去。
大象被关在保护区绝望的眼神。
难以解决自己发情期的老虎。
因为人类自己的利益,我们剥夺了其他生物的天性,新道路的修建、各种横断的桥梁,被破坏的生态,动物的生存空间不断被缩小,找不到自己的同伴,生命难以延续。
所幸,还是有人在奉献他们的一生,去为地球的其他物种提供更好的环境,而我们能做的是通过观看纪录片去了解其他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以此来警醒自己不要为了自身的享乐去伤害别的物种,我们可以影响其他物种的命运,有这样的能力就更要谨慎的对待一切!
生命很脆弱也很渺小,我们只能期盼在最大的“利他”行为中不断获取生存的空间。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留存于世的神迹。
众神之地,并非只在冥冥之中,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地球的每个角落。
去做维持平衡的一环,就会得到神迹的护佑。
这一集主要讲述“中国白海豚”。
中国白海豚小时候会从深灰变到浅灰,壮年呈现灰白,到了老年,则基本变为白色。
本集以颜色为时间线,一方面拍摄白海豚的一生,一方面抽丝剥茧般的展现出,人类活动导致的白海豚的生存环境每况日下。
神话 07:46 本集最惊艳我的地方卢亭:半人半鱼的族群国风式动画+刘琮配音=神话感拉满(琮爷yyds,太对味了,求求他配一辈子的纪录片!
)很好的叙述方式,像是在讲述白海豚的“前世今生”一样,国风动画引人入胜,生生不息的鲜活生命,娓娓道来的声音,融合度100%
和谐渔民用延续了千年的仪式,祈求神灵庇佑此次出海收获多多,也庇佑众生来去平安。
过去的渔民都知道,哪里有白海豚哪里就有鱼群;现在白海豚也懂得有渔船撒网的地方,会有鱼吃。
可如今,人类真的在与白海豚和谐相处吗?
为什么白海豚会追逐捕鱼的船只?
— 因为白海豚越来越难以获得食物。
不仅如此,和白海豚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岩鹭,也生存在因人类活动而被驱赶的恐惧中。
他们迫不得已,在每一次徒劳的捕食中,艰难的生存。
有的得以生存,而剩下的,无声无息淹没在大海里,掀不起一丝波澜。
就像人类对白海豚的救助一样。
广海镇的村民,在烈日下紧紧的拖住被退潮困住的老白的躯干,甚至为其挖出一条泥泞的水道,祈求奇迹的发生。
而另一边,误入内河的另一只白海豚,尽管人们依旧奋力援助,尽管它已经“回头”,也许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生命奇迹,也许是神明的玩笑,三天后,它依旧没有回到属于它的地方。
人们把它葬在沙滩上,无声的的演绎“每一只死亡的海豚都会被大海送回陆地。
”
海洋是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缩影。
一条从深海延伸到陆地天空的食物链,将所有物种串联在一起。
处在金字塔顶端的生物被一层又一层底层生物支撑起来。
他们用自己的存在,昭示着环境的健康程度,一旦顶层生物的存续出现危机,就意味着区域生态已经失衡。
而我们,或许唯一能做的,就是怀着敬畏之心,让白海豚乃至每一个物种,与我们真正的和谐共处。
第一集不错,其他的一般,文案有点矫情充满着人类的自我感动,背景音乐加太多了
挺好看的,但感觉缺点什么又多了点什么,不太中立。掺杂了作者本身的情感和价值观,动物本身的声音听不到了。 结构略混乱,台词功底也不是特别好。总是在说“据说”“也许”“听当地村民说”这种话,作为纪录片调查验证好信息数据,别总用这种模糊不清的话逃避责任啊。生殖崇拜严重,第三集父权思想贯穿全集,大象明明是母系社会。作为景色宣传片不错,作为纪录片完全不合格。
非常惊喜可以看到如此优质的国产自然纪录片,虽然BBC那些神作有一定距离,但是无论是故事结构,拍摄手法,后期制作无一不是精品,而且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真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作品!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留存于世的奇迹。
感动
没撑下去,解说词太过于自我感动了。
真的哭死。。。。。看不得看不得。。。。
这样的人文片不是我的菜。我的槽点有点忍不住。。。镜头剪得稀碎且有时候和旁白不是很搭,第一集牦牛里莫名其妙出现了几秒藏狐的画面,也没有配任何旁白,很脱节。。。这部纪录片镜头能讲述出来的故事真的太有限了,全靠文案。旁边有“据说,这些年野牦牛下山的数量增多了”这样的话语,总让我觉得怪怪的。最好笑的是一些自我感动?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尤其是在我刚看完《地球改变之年》后。片中时不时还有微博互动话题提示,怎么纪录片剪得和综艺一个样?旁白说小牛“死了”的部分,配的画面明明是还在喘,牧民也说牦牛装车经常口鼻出血特别可怜,就硬编故事嘛?白海豚中间突然穿插的鸬鹚只是想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说什么“会潜入人类饲养生蚝的区域”。神tm“对陆地有好感”哈哈。
以前体制内上班生完一胎巴不得产假延长,巴不得哺乳假物尽其用,现在婆家上班生完二胎,变成恨不得早日恢复、月子里就去上班,恨不得早出晚归、小孩喝奶粉去,工作时间也压根不会想到摸鱼,一空下来就找之前项目资料翻阅,或者找婆婆拼命打听各种相关情况流程和人际关系,也不像以前期盼周末恐惧周一,而是感激爸妈阿姨会帮我带好俩孩子,我能安安心心一周工作七天。给别人打工和给自己打工态度完全不一样啊……
解说真好啊真好啊。
极佳的立意。在人逐渐征服自然后,人类社会曾经对神性的推崇已消失大半。我们不仅像现代故事里的文明人,更像失去野性的牦牛。
剪辑比较零碎,特别是后两集,东一锤子,西一榔头,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牵连。更要命的是,解说/旁白太主观、不讲科学、甚至宣传迷信(有些观点根本就是在瞎扯,比如说老虎是一片森林社会的大家长。。。yue,研究员想表达的意思可能是保持了生态平衡,但这样的类比,不知道食物链下层的动物是否会谢谢你呵)。
我最讨厌的纪录片类型,过多的价值输出和根本没必要的人文探索,充斥着制作组自己为是自作聪明的“才华”
有点bbc nhk那味了
很棒。有人说不喜欢这种人类视角,觉得人类过分介入了,但事实就是人类密密麻麻占领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如何平衡人和自然的关系才是我们永远要学习的课题吧。
太少了
亲身去到荒野会感应到自然的神性 万物有灵 众神之地 这立意好
利他即利己。良好的生存环境应该要有一条可循环的生物链,物种的存在情况,透视着生态环境是否健康。
还以为和脉动地球那样呢
做的第一个作品终于播出了,5星给自己鼓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