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了本周全美电影票房第二名的The Ides of March是一部揭露人性与政治黑暗的影片,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美国竞选的阴暗,政客的尔虞我诈,不是男主角们政治理想主义的破灭,而是两个男人与一个美女实习生的关系所引发的情绪以及故事冲突。
电影开始的时候,出现了青春亮丽的美女实习生端着两层装满咖啡的纸盒款款而行,来到竞选总部的一组长镜头,当时让我觉得似乎多余。
因为我一直以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扮演的州长与他的竞选助理(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一起与竞选对手勾心斗角的政治故事。
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我们才知道这部电影与那个美女实习生有着很大的关系,而这两个男人与那个美女实习生的关系也是水落石出而将剧情扭转,人物之间的感情与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从克林顿与实习生发生性丑闻以来, 好像美女实习生都成为了政治电影的佐料。
正如这部电影通过竞选助理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嘴所说:“你可以让一个国家破产,你可以发动不必要的战争,但是你不能睡实习生!
”(you can bankrupt a nation, you can start unnecessary wars, but you don't fuck the intern), 这句话绝对总结了克林顿与布什两任总统的根本不同。
布什让美国破产,发动两败俱伤的战争,但是因为他没有睡实习生,而成为了一个美国政界与人们认可的总统,相反,克林顿在任的八年尽管让美国一跃成为财政最富有的国家,第一次不仅没有赤字,国库还有盈余,但不幸的是他的裤带不够紧,使得他政治荣誉身败名裂成为了美国最让人尴尬的总统。
这句话也多少总结出美国政治的经典,一个总统只要不睡实习生就是好总统,而反之亦然。
在这部电影里, 因为总统经选人州长不小心步上了克林顿的后尘,使得原来在与对方竞选助理明争暗斗的政治游戏中被利用而失去职务的州长竞选助理(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得到了一个卷土重来的翻身机会。
最后,他得到了他从政一生的最高职务总统候选人的竞选主任一职,而州长也得到了美国总统竞选人提名而得以参选总统。
然而,那个因为天真而相信权力男人而被这两个男人都睡了的美女实习生却长眠地下,成为了政治权力斗争最大的牺牲者。
政治和美女在美国从来都是政客们最大的诱惑以及最怕的弱点,而在政治大选中却不凡点缀了演讲与竞选的无聊与郁闷的亮点,那些为了政治理想或者自身价值而奋不顾身的美女实习生们,而她们的下场都绝对不如她们的姿色亮丽,尤其对那些越过男女权力与性的底线的美女实习生们。
正如这部影片中的美女实习生Molly最让我扼腕感叹,一个年轻如花的生命,就这样埋葬在政治竞选的阴暗之中,埋葬在两个男人的互利中,不被人提及,也不为人在乎。
如果没有Molly,也就没有了这两个男人最后取得的地位,也就没有了这部电影的源泉。
然而,这个只有二十岁的女孩子,一个连生命最灿烂的年华都没有经历过的女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成为了男人与政客的牺牲品,能不让人,尤其女人感慨!
在电影的结尾,另一个同样青春亮丽的美女实习端着装满咖啡的盒子款款而来,仿佛是Molly的再生,走在充满尔虞我诈的政客中间,成为了西装革履的男人灰之间的亮色,而这朵鲜花在政治的权力与利益的残酷相斗中,又能绽放多久呢?
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不管美国也好,中国也好,政治都是男人的特权,而女人都是拥有特权男人的玩物。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导演的乔治·克鲁尼想说的,已经不是政治这么简单的事情了,也因此,让我对他的深刻充满了敬意。
这部电影通过政治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权力上面勾心斗角的残酷,为此而相互出卖相互牺牲的野心与欲望,身居要位的男人对于女人的诱惑,婚姻的出轨与自我理想,自我价值的牺牲。
这是一个弥漫着看不见硝烟的社会,一个让人充满悲伤的世界,仿佛暗淡的人生,并不因为璀璨的鲜花的绽放而更加亮丽。
而在这个因为时光流转而显得生命短暂,因为人性的灰暗而扼杀生命的鲜活,从而让人几乎感到绝望的世界里, 女人的价值如果不是通过男人的光彩而体现,就是因为男人的光彩而毁灭!
这个电影还有一个令人难忘之处就是扮演两个男人的演员都是那么的充满了魅力,充满了帅气,不动声色之中控制了整个局势的发展,整部电影的光辉。
尤其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仿佛就是为电影而生似的,在不动声色之中讲演技发挥道极致,在沉默无言的寂静中将气场发挥到极强,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败在这两个男人手中,成为他们牺牲品的女人可能此生无憾吧,由此,恐怕又是导演对今天这个冷酷的社会投掷的无声一笔,愿意为这样拥有权力,样貌的男人牺牲的女人恐怕不计其数,而自己却恍然不知!
想到这里,我不禁心态灰凉。
注:英文片名Ides of March的意思是指三月中旬的意思,Ides 来自于拉丁语,根据罗马日厉Ides 意味着一个月中间的那一天。
在现代英文中, Ides of March通常指公元44年罗马皇帝凯撒被自己手下60名议会成员刺杀的日子。
英国文学鼻祖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朱利亚凯撒其中的那句名言:Beware the Ides of March已经成为英国文学的经典。
现在看来,这部电影以这个名字命名,意味深长。
绝对不是电影的中文翻译《总统杀日》或者《选政风云》那么简单。
在这部电影中, 对政治充满的理想和勇气都因为政治游戏的手段而死亡了,理想主义的纯真死亡了, 对社会与男人充满的幻想的女生死亡了,而这些死亡都是充满着背叛和利用,如同公元44年凯撒议会对他的背叛和刺杀!
如今,这个社会中,没有背叛的除了死亡的还剩下什么?
主角哥Ryan Gosling一路淡定深邃漂浮的眼神。
几个紧张的情节中,哥忽然接了地气,在一小段时间内表现了些许不淡定。
否则真以为《Drive》里的零下十度表情的司机哥又出现了。
全片用到两计。
第一计,离间计,竞争对手的领队在酒吧摆下一局,约主角哥共议,主角哥赴约,被离间。
胖纸领导不信任眼神无辜而深邃的主角哥,因为胖纸的人生信条是“忠诚”。
遂令主角哥滚蛋。
胖纸领导还落井下石,将此事透露给八卦记者。
失掉工作的同时,主角哥还要面临臭记者的威胁。
主角哥捶胸顿足,慌不择路投奔竞争对手。
熟料对方一脸shit的表情,对不住啊,帅哥,虽然你聪颖异常还能将媒体玩弄于鼓掌,今日之事还是……反正我死活不能用你,个中滋味你自个儿琢磨吧,啧啧,以下省略500字。
帅哥无路可投,昔日信任的领导,所谓朋友的记者,号称赏识的竞争对手……全都反目第二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身。
不巧有个插播情节还木有讲。
主角哥的419对象居然曾经被领导的领导419过,先前主角哥为了领导的领导收拾残局,充分做好了一个下级的本分,可怜姑凉还是香消玉殒诶哟喂。
遭胖纸领导开除后,主角哥只有开挂,只有爆发!!!
- [] - 主角哥深夜前往,威胁领导之领导。
最终主角哥利用其辞掉领导,取而代之。
竞争对手在主角哥智力的猛攻下败下阵来,八卦记者也因消息不实而备受困扰。
主角哥完胜却面带淡漠地竟无语凝噎。
全片完。
《总统杀局》是乔治-库隆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被选为2011年威尼斯影展的开幕片。
整体来说,这不是一部让人太过惊艳、会吓一跳的作品,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演员表现,都比较保守且中规中矩。
然而,这部小规模的片子,在议题和手法上,却又表现出十足的诚意,以最简单和朴素的方式将政治和人性里的冲突展现出来,没有刻意哗众取宠或是讨好观众的矫情桥段,也没有强烈的预设立场和道德批判,因此反倒能引人深入思考。
《总统杀局》改编自一出舞台剧,讲述一场发生在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在俄亥俄州进行初选时的事情。
当时有两位候选人同时角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资格,在激烈的选情下,俄亥俄州成为决定两方胜败的关键地点,谁能赢得俄亥俄州,谁就能出线成为民主党正式的总统候选人。
此外,由于当年共和党的实力不强,因此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这人将成为下一届美国总统。
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这场即将在俄亥俄州举办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初选,便成为所有人瞩目的焦点,也成为两方人马拼死斗争的场子。
影片主要是从乔治-库隆尼所扮演的一方,一个名为莫里斯的州长及总统候选人,的角度来探讨竞选过程中,相关人员在里头所面对的理想与现实、工作与情谊的冲突。
莫里斯是一位态度激进、政见尖锐、强力主张社会公平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候选人。
为了竞选总统,他成立了一个非常出色的竞选团,其中由保罗担任总负责人,负责一切具体事务。
在保罗底下,有个才智出众的年轻人史蒂文,是最为得力的助手,也是选举团里的首席智囊。
《总统杀局》便是以史蒂文的核心,呈现周围人们如何在政治圈里形成一个残酷的食物链,以及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个人必须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最终胜出。
史蒂文是一个典型的政治金童,虽然才三十岁,进入政治圈的时间也不长,但方方面面都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与机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相信理想、相信莫里斯是一个能将美国带向社会公平的政治人物。
史蒂文与上司保罗形成一个非常完美的组合,后者虽然不像史蒂文将理想放在首位,但他助选的经验丰富且老到,深谙各种制胜手段和计谋。
相比之下,他们的头儿莫里斯更是他们当中最讲究原则和理想的人。
当俄亥俄州的选情进入胶着,一个手上握有大量票源、足以左右初选结果的议员汤玛斯,提出以“国务卿”这个职务作为合作的代价。
史蒂文和保罗都希望莫里斯能接受这个交换条件,但莫里斯却坚决不答应,因为议员汤玛斯不仅在政见上与他不合,人品也无法让他苟同。
■影片的转折处发生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对手候选人的选举团负责人偷偷约见史蒂文。
处于激烈的选举斗争中,史蒂文与对手的人马私下碰面是个大忌,然而因为第一时间没能联系上保罗,史蒂文出于虚荣和好奇,结果就毅然赴约。
果不其然,对方提出挖角的提议,还告诉史蒂文,他们已经和议员汤玛斯达成协议,将毫无悬念地获胜并取得总统候选人资格,对方据此更进一步地劝告史蒂文:“想为朋友工作,还是为想为总统工作?
”第二件转折事情是史蒂文和手下的一个女实习生莫莉好上。
这件事情本身倒是没有什么,只是史蒂文竟然因此意外地得知,莫莉前段时间曾经和莫里斯发生一夜情,虽然只有一次,但却因此而怀孕,现在急需一笔现金来堕胎。
在这关键的时刻,这种丑闻对莫里斯的选举无疑会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在这当中,史蒂文面对了理想与现实、工作与情谊的冲突挑战。
由于对手已经取得议员汤玛斯的合作,极大可能性会赢得选战,此时如果跳到对方阵营,则代表自己将拿到进入白宫的门票,但代价是必须背叛莫里斯和队友们对自己的信任,以及背叛自己追求社会公平的理想。
至于莫里斯与女实习生莫莉的事情,如果是基于工作和选举,史蒂文应该立即公事公办,让莫莉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尽速拿掉孩子,并在之后立即将她开除,让她从团队中消失。
只是这么做,对莫莉来说,不免过于残忍和现实,毕竟要打断的是她的政治理想和工作前途。
面对这两个心理冲突,史蒂文最终选择了职业操守,也就是将对手约见自己这件事和具体的谈话面容,一五一十地告诉上司保罗。
至于莫莉,则是以顶头上司的身份,严格要求她对一夜情和怀孕的事情保密、私下安排她堕胎、并且要求她在事情结束后立刻离开。
毕竟,莫莉自己犯了错误,做出危及团队和选情的事情,就必须认命地承担后果。
只是史蒂文万万没有想到,在做完这两件事情之后,竟然发生了意料不到的后果和变化。
■在告诉保罗自己私下与对手方见过面后没多久,史蒂文就接到《时代》杂志的记者艾达的电话,艾达表示她从秘密管道得知史蒂文与对手方见面的事情,并且表示如果除非史蒂文说出他们这边与议员汤玛斯之间的谈话内容,否则她就要将史蒂文背叛自己团队的消息登在报纸上。
这把史蒂文吓坏了,毕竟如果消息见报,史蒂文的前途就完蛋了,因此他哀求对方手下留情,还提到自己一直当对方是好朋友,一直非常友善地为她提供各种消息。
不过,艾达很无情地说,史蒂文之所以把她当朋友对待,那是因为她是《时代》杂志的记者,一切都是基于利益的考虑。
史蒂文本来以为是对手方将见面的消息透露出去,不过很快地上司保罗就承认是他透露的,因为这样便能名正言顺地开除史蒂文。
至于为什么要开除史蒂文,那是因为他不能接受忠诚度有问题的下属,不能让相互猜疑的因子留在竞选团里头。
至于莫里斯,他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也非常同意这样的处置方式。
史蒂文简直是气坏了,他立刻就跑到对手方那里,决定加入对方的阵营,还提出自己手上有一个大消息,可以让莫里斯一败涂地。
史蒂文的反应和反击方式,尽管极为情绪化,但也非常人性、可以理解,然而人心的幼稚和自私在此刻却也显露无遗。
当史蒂文最初考虑是否加入敌方阵营、是否无情地打断莫莉的工作前途时,当他人的命运握在他的手里时,他冠冕堂皇地说自己理想高远、道德高超,将职业道德置于个人发展和私人情谊之上。
然而当情势逆转,当他自己犯下危及团队和选情的错误,而别人选择无情地打断他的工作前途时,他就毫无犹豫地将职业道德扔在一边,不择手段地要施以报复。
只是政治这池子的水有多深,史蒂文直到最后的打击降临才彻底明白。
史蒂文在气急败坏和自信满满的情况下投靠对方,却没想到对手方竟然一口就拒接让他加入。
对方很直白地承认,当初之所以挖角他,固然是基于能力的考虑,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要破坏史蒂文和保罗这对黄金组合,如今他被开除了,黄金组合没了,让史蒂文加入与否就不再重要。
而在史蒂文被敌方开除后,我方雇用他就显得很不智,一方面是愤怒的情绪可能会让史蒂文做出错误的决策,一方面是会显得我方收了一个对方不要的垃圾。
在被残酷现实狠狠痛殴之后,史蒂文接着便迎来一个生命的沉重打击—女实习生莫莉自杀死了。
莫莉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女孩,父亲是知名的政治人物和虔诚的天主教徒。
在她独自悲惨地去拿掉孩子,独自艰辛地回到家中后,她一再给史蒂文打电话,想哀求他不要把自己赶走,让自己继续留在竞选团中,但史蒂文始终没有接电话。
而在得知史蒂文被开除后,莫莉彻底绝望了,她知道史蒂文一定会投靠敌方阵营,一定会说出她和莫里斯之间的事情。
如此一来,不仅自己的工作前途完了,自己的人生也彻底完了。
因为这个消息传出去后,自己不仅将拖垮莫里斯的前途,父亲的政治生涯也将受到牵连,而且父亲笃信天主教、生性保守,更是永远也不会原谅自己。
以正义、以道德为名牺牲他人有多容易?
以华丽的辞藻谴责他人有多方便?
但潜在的代价究竟能有多巨大,往往要到实际面对时,才知道自己根本承担不起。
每个人在义正言辞、在冠冕堂皇之际,如果真真切切地抚心自问,除了最迟钝和最无知的人,有多少人真敢说最终不是为了自己?
或是实质的利益,或是光大了自己的形象,或是显摆了自己的知识和道德水平,在牺牲他人时,人们最终总能收获这些东西。
而当易地而处,却没有多少人真能毫不犹豫、毫无怨怼地让别人牺牲自己。
人都是自私的,只是包装方式不同,自我欺骗程度不同罢了。
■被视为朋友的记者要挟和侮辱、被莫里斯和保罗开除、被对手方算计和玩弄,在经受这一切后,再加上莫莉的自杀所带来的深切打击和自责,史蒂文终于明白什么叫做理想、什么叫做现实、什么叫做责任、什么叫做情谊,这一切都是假的,完全看自己唱哪出戏码、演哪个角色。
只有自己内心那赤裸裸的企图心是真的,只有自己想飞黄腾达是真的。
既然想出人头地,就不该惺惺作态、自欺欺人。
于是史蒂文先找上议员汤玛斯,然后便直接找上莫里斯,以莫莉的事情为由与他私下谈判。
史蒂文告诉莫里斯,说莫莉临死前留下一份遗书,可以证明她和莫里斯之间曾有过一夜情和怀孕的事情,以及证明莫莉为了莫里斯堕胎和自杀。
作为保守秘密的代价,史蒂文要求两件事情,第一件是开除保罗,让史蒂文取代他的位置,第二件是答应议员汤玛斯的条件,用国务卿的职务换取在俄亥俄州的选票。
莫里斯虽然不相信莫莉有留下任何遗书,但他最终还是答应了这两个条件。
在隔天的记者会上,莫里斯热情地拥抱那个理念与他不合、但双方进行了违法交易的议员汤玛斯,然后用最慷慨激昂的语气呼喊着他的伟大理念,以及对美国宪法的绝对拥护--理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只有它有足够的亮度,能遮盖住最赤裸的野心。
《总统杀局》对美国政坛做了非常露骨的讽刺,揭露政治人物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公开地说出各种公平、正义和道德的主张,但私底下却是不择手段只求当选。
而且政坛就像野生丛林,依靠的是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越是跻身食物链上端的,越是虚伪狡诈。
就像影片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史蒂文、保罗和莫里斯,史蒂文原以为理想与道德是政治人物的重要品质,时时将之宣讲和表现出来,便能获得应有的认同和肯定。
但他的上司保罗就实际许多,明白理想只是一个空话,如果不能博得上位,再美好的理想也得不到实践。
表面上,保罗之所以将史蒂文开除,是因为他的忠诚度有问题,但实际上是考虑到史蒂文的表现过于出色,已经威胁到自己的生存,必须尽快将他除掉。
至于莫里斯更是虚伪狡诈,即使在自己人面前,也是坚称自己对原则和理想的坚持,直到关键时刻才以被迫妥协的姿态转换立场。
其实,人心多少都是自私自利的,也多少都会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对这种自私进行包装。
我倒不认为政治人物就特别自私或邪恶,无论是各行各业,要想取得过人的成就,便必须比一般人更聪明和更实际,更懂得权衡形势,以及更懂得自我包装。
只是政治这个行当,因为必须时时出现在公众面前,必须不断宣讲自己的理念,必须取得大众的好感,因此就更加凸显出表里之间的巨大差距。
而且,因为政治上头涉及巨大的钱权利益,吸引更多聪明绝顶的人进入,也就加剧了当中的尔虞我诈和权谋算计。
然而,民主制度的一个好处就是,不管政治人物所说的政见主张是否出于真心,一旦上台了,便必须全力实践自己所说出口的竞选承诺,否则民意支持度便会直线下降,那么就没有再次当选的机会。
因此,政治人物是否虚伪并不那么重要,只要他们能至始至终都抱持同样的虚伪就行。
■《总统杀局》除了对美国政治人物的虚伪和贪婪进行批评,还对美国的间接选举制度做了讽刺。
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里,候选人必须获得各州党代表人的支持、从党代表大会中胜出,方能代表各自政党角逐总统宝座。
在第二阶段里,候选人必须获得各州选民的支持,进而获得所谓的“选举人团”票。
这种间接而复杂的总统选举制度,有其生成的时代背景,在立宪之初,因为担心百姓素质差异太大,以及国家幅员广阔、交通不便,因而制定了选举代表人制度的间接选举模式,后来更因为政党的形成,而最终形成这种两阶段的间接选举制度。
这种间接选举制度一直以来都为人所诟病,留下了候选人与代表人之间进行利益交换的空间,也形成两党独大的必然局面和“选举人团”这个畸形构造,更成为美国民主进程上的一个缺陷。
尽管选民直接选举总统的素质问题和交通担忧早已不存在,而相关的改革呼声也从未断过,但这个跛脚民主制度却因为既得利益者的护航,始终得不到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就像影片中所指出来的,俄亥俄州并非美国人口最多或最有政治影响力的地方,却因为选举制度和机缘的关系,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进而赋予该州某些政治人物一些不相称的谈判筹码。
候选人为了胜出,便不得不接受政治勒索。
《总统杀局》里头对美国政治里头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属于某些政治意识持有者所喜爱的片型。
但是必须提醒的是,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里头存在缺陷,不等于所有总统选举制度都有问题;美国的民主制度存在瑕疵,也不等于所有民主制度都有问题。
退一万步说,纵使所有民主制度都不免有缺陷、有瑕疵,也不等于民主制度就和集权制度一样差。
就像上市场买水果一样,除非彻底不买,否则在烂苹果里头,总要买一颗比较不烂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就爱吃烂苹果,或认为自己的体质不佳,不适合吃太好的苹果。
黑色气息的政治题材作品,关于一个政客幕僚的残酷成长,以一种卑微姿态展示了游走于伟岸与卑劣之间的利益游戏。
纵然制度民主,依然尔虞我诈,权力滋生的除了梦想和欲望,亦有阴谋和丑闻。
冠冕堂皇的救国良策,不过是个人上位的砝码。
无辜牵连的人和因此黑化的人,都是斗争背后的牺牲品,卷入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谁都无法全身而退。
政治自有其道,想做好人那就远离政治,还有远离女实习生。
影片所要呈现给观众的仅仅是一场政界的游戏,而不是其他,而影片也完美的达到了这一目的,片子的前半段有些沉闷,然而越往后看就越会发现其精妙之处。
配乐和影像、节奏都很赞,是为了政治题材影片而生,安静凝重地讲述政治的无情与人性的黑暗。
看完才知道导演是乔治克鲁尼 作为一个知名(老)帅哥演员导演出这样的片子还挺惊艳的故事是个男版美版政治版甄嬛传 一个年轻美好的理想主义者如何在残酷的现实污浊环境下放弃理想 然后不是逃离可怕的体制而是尽可能在体制里活的更好最初steven是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 竞选阵营里的二把手 对付媒体游刃有余 自家老板既正义伟大又胜券在握 不出意外就能去白宫干活 加上金发实习生妹子还主动投怀送抱 真是顺风如意 谁知一夜之间才发现妹子怀孕 上司怀疑 对手妒才陷害 手握老板丑闻 之前的一切美好未来泡泡都啪的破了不如退出政坛去咨询公司拿高薪做无聊的工作一辈子?
但是他也不想这样做 即使他看到了所在的政坛多么污浊他还是想呆在这里 这里太高端 刺激 有压力又有奔头 哪怕低头去求对手阵营 或者拿手里的丑闻逼迫前任老板 这么难看的手段都拿出来了虽然莫里斯不相信steven手里有实打实的证据证明丑闻 但是他还是接受了他开出的条件 为什么不呢 steven的才华让对家都妒才陷害 不逊于现任经历paul 他能帮他拿下选票走进白宫 Steven也明白哪怕清清楚楚看到莫里斯是个道貌岸然的人渣 他依旧是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条路 这两人若不绑在一起就都各自陨落 所以只能看穿了对方的不真心不正义仍然这么心怀不轨的一起演戏所以故事的最后steven对着镜头沉默许久 导演没拍他是继续演戏还是说出真相复仇 但我想想steven是继续演戏 复仇?
什么仇呢?
开除之后回归挤走了上司 新的实习生会代替旧的 依然年轻漂亮又充满活力 像是不曾见识或者思量过政治的险恶 而最关键的是steven依然渴望权力名声地位竞选班子和白宫路 这大概就是现实了但他理想主义的心应该是死了 若是没死那这部戏是算白拍了 或者是最极端的理想主义?
PS政治圈的牛人真是太高端太酷了 K街百万年薪的咨询公司轻松无聊又失败TATPPS克鲁尼好帅 镜头光线配乐控制的很棒啊 作为导演一点都不显得手生 各种演讲 对峙 都很有戏 高司令怎么越来越鞋拔子了但是还是很帅!
Paul和那个女记者都很抢戏 对记者说的“你一直是我的好朋友”很直观的揭示steven性格想法最终走向腹黑
乔治·克鲁尼扮演的俄亥俄州州长莫里斯,是竞选总统的候选人之一。
瑞恩·高斯林扮演的史蒂芬是竞选团队的第二号人物,是保罗的助手对方竞选阵营的一号人物达菲,打电话约史蒂芬见面,在酒吧对他说,想挖他过来。
史蒂芬其实非常忠实于保罗,觉得这件事不告诉他,自己心里不安。
可是这件事不知怎么就被媒体知道了,准备对此大作文章。
史蒂芬怀疑这是达菲想借此整垮自己的团队。
没想到保罗却对他说,是自己捅给媒体的。
因为你去见对方,本身就是对我的不忠。
所以就立即开除了史蒂芬。
史蒂芬的委屈很自然。
可是保罗的行为就不可理喻了。
如果对方想搞垮你的团队,你更应该向外界展示自己团队的团结和强大,同时揭露对方的丑行,这才是正道。
所以保罗这个人格局太小,他的下场也是他应该的。
政治人物最重要的是公众的信任。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光明的一面和阴暗的一面,“一阴一阳谓之道”,就看那一面占上方。
每个人都会有过错,你可以坦诚地面对,积极地去弥补。
但如果你用卑劣的手段来掩盖自己的过错,那就不可原谅了。
史蒂芬抓住了莫里斯的把柄,借此敲诈他,显示了这个小人物内心的卑鄙。
而莫里斯接受了史蒂芬的敲诈,则显示了这个未来的总统更加卑鄙。
如果执掌一个国家的政治人物,都是这样一些卑鄙的小人,我们怎么能信任他们?
【内容简介】 故事以克鲁尼饰演的完美的民主党政客迈克·莫里斯为核心,他天才、帅气、野心勃勃,充满领袖气场,他向公众保证他会诚实于自己所言。
斯蒂芬(瑞恩·高斯林饰)则是他竞选班底中的媒体发言人,这个新兵的势头几乎盖过了竞选班底中的老头目保罗(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
不过政治总会慢慢显示出其自身的险恶。
斯蒂芬与前来实习的大学生莫莉(埃文·蕾切尔·伍德饰)发生了一段恋情,却不经意发现了莫里斯与她有过一夜情,而莫莉还怀上了孩子。
随后,斯蒂芬与莫里斯对手的竞选主管(保罗·吉亚玛提饰)私下会面被曝出,他被迫辞职,而莫莉更是因此自杀……幕后制作【一句话评论】虽然克鲁尼送上了一出精彩、好看的电影。
但还是应该说,这部电影太过于商业化。
在威尼斯,它多多少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卫报》影片的成功关键,在于一群配角演员的表现,他们完全烘托出了整部影片的气氛。
他们的存在,使得这部电影更具有说服力。
——《邮报》技术上的专业性和精准性,让克鲁尼把很多元素融合在了一起,拍摄了这部纯粹、直接、简单的电影。
——《好莱坞报道者》【幕后制作】导演自述《总统杀局》改编自比卢·威利莫的戏剧剧本《法拉格特北部》(Farragut North)。
当读完了剧本,格兰特·赫斯洛夫和我都被这个漂亮的剧本打动了。
随后,在2007年,我们开始了影片的前期制作。
那个时候,奥巴马刚刚被选成美国总统。
突然间,制作这么一部政治片似乎是不合时宜的,每个人都很期待奥巴马的执政,所以我们把影片的拍摄日期退后了。
也就在一年之后,人们对奥巴马的乐观主义渐渐消去,所以这部电影也便找到了合适的时间开拍。
应该说这不是一部讲述政治的电影,而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如何在高层获得成功的故事,他的成功让他付出了自己的灵魂。
这是一个发生在政坛的关于道德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灵魂人物是瑞恩·高斯林,没有人能比他更适合这个角色。
保罗·吉亚玛提和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的演绎也很出色,他们的配戏使得高斯林的表演更有说服力。
埃文·蕾切尔·伍德是我心中的莫丽的唯一人选,值得庆幸的是,她对我说了Yes。
玛丽莎·托梅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可以说她做的每一件事,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
这部电影里的艾达也不例外。
我在电影里的角色是一个政府官员,这是我扮演过的最政治的角色。
作者:云起 政治作为背景 即使不在好莱坞,乔治·克鲁尼对政治事业的热情也是出了名的,他除了积极参与各项政治活动之外,还积极帮助某些参议员拉款,甚至还拍摄过政治题材的电影《晚安,好运》。
在好莱坞中,他算得上是最有政治积极性的电影人,一项民调表示,如果下一任美国总统出自好莱坞,那么乔治·克鲁尼则会坐上总统的宝座。
这么关注政治的导演在拍摄《总统杀局》时,也曾对政治有过戒备心理。
2007年,克鲁尼和格兰特·赫斯洛夫一起改编好了本片的剧本,但是当时奥巴马竞选成功,全体美国人都沉浸在了欢乐之中,因为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人们对他抱有乐观的想法。
于是克鲁尼便决定停止这部电影的制作,等到热潮过去再说。
一年之后,人们看到奥巴马与其前任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所以群众的乐观的情绪也便烟消云散,克鲁尼这才把剧本拿出来拍摄。
不过,克鲁尼本人却并不觉得这是一部“政治电影”。
他说:“政治在这部电影里只是一个背景、一个舞台而已,并没有起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
这个故事,更多的还是关乎道德,关乎一个人是不是能面对自己的灵魂的。
所以,把剧本改编到华尔街,或者是其他的任何背景里,都能成立。
不过,我确实偏爱那些极有权势的人,他们有权力和力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达到一些并不道德的目标。
于是,影片的政治背景绝对提升了电影的档次和品位,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选择和表现才有最典型的意义。
我觉得,人们在政治的中的行动是一如既往的,从尤利乌斯·凯撒时代开始就是这样,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变过。
” 其实,影片中的政治性在克鲁尼看来,只是一种必然的内容,因为美国社会的发展和电影的题材,都和“政治”相关。
他说:“我是那种成长在70年代的人,看着很多与政治相关的电影长大。
那些伟大的导演拍摄的伟大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社会问题:公民权、女权运动、嬉皮士文化、反战、美国梦等等。
我觉得我很有必要拍摄这么一部电影,来反映当下的社会问题和症结。
我在电影中讨论了一些诸如权力过大、政治内幕、打击报复等等内容,当然,我没有给出什么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因为我只想在影片中讨论和展示这些问题,而不是给出解答。
” 大腕班底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乔治·克鲁尼前前后后花掉了4年时间,而且还自己到处为影片找钱。
因为这并不是一部会在票房上有太好表现的商业电影,而且影片的题材敏感,所以即使是2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也让克鲁尼捉襟见肘,叫苦不迭。
不过,即使只用了200万美元,克鲁尼还是成功地找到了瑞恩·高斯林、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玛丽莎·托梅、保罗·吉亚玛提、埃文·蕾切尔·伍德这样的奥斯卡级别的表演班底。
谈及是如何找来这些主演的时候,克鲁尼说:“我很幸运,因为我手上的这个剧本正好是他们都想来拍摄的。
于是,在好运的驱使下,我得到了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阵容。
很多演员都很主动和积极地要求加入到剧组中来,在创作剧本的阶段,我们对主演有很多设想,但是到了真正的寻找演员的阶段里,目前的这些演员几乎都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尤其是瑞恩·高斯林,他是所有演员中最积极的一个,我能感觉到他很想参演这部戏的激情。
在有了这样的阵容之后,做导演就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了,而且创作的乐趣也就渐渐显现了出来。
而且,指挥这些演员表演,比我自己在摄影机前表演要有乐趣的多,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体验。
” 谈及影片以及和克鲁尼的合作,瑞恩·高斯林说:“这的确不是一部政治片,而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惊悚片。
影片里面没有任何政治性的暗指也没有什么隐喻,政治在这里只是一个背景和舞台。
我觉得,这个故事发生在华尔街、好莱坞或者是什么工厂里都可以。
可能这就是这个故事本身所带有的戏剧性的缘故吧。
克鲁尼是一个很好玩的家伙,他每天的工作都是满满当当的,他不停地表演、修改剧本、导演、制片、筹钱等等。
休息的时候,他会和我们打打篮球之类。
”埃文·蕾切尔·伍德说:“首先我很喜欢我在片中的人物,这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角色,其次我也很喜欢这个带有政治味道的惊悚片,因为很难得有机会能出演这么一部题材与合作伙伴都很杰出的电影。
我很喜欢克鲁尼,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家伙。
他也是演员,知道什么地方适合演员自己发挥,知道什么地方要导演的剪辑来展示。
所以和他合作很简单也很愉快。
”【花絮】·影片改编自百老汇的舞台剧,其原名叫做《法拉加特北站》(Farragut North),是美国新锐剧作家鲍尔·威利蒙的代表作,他曾参与过2004年的美国大选,并从中得到素材和灵感创作出了这部百老汇舞台剧本。
·影片上映的时候变成了《总统杀局》(The Ides of March)。
据说索尼公司为了影片的名字和乔治·克鲁尼发生过争执。
因为舞台剧的原名在美国享有广泛的知名度。
不过在克鲁尼的坚持下,影片最后还是以The Ides of March为题发行。
·The Ides of March的字面意思是3月15日。
在历史上,这一天是尤利乌斯·凯撒的遇刺日。
在莎士比亚的剧作《尤利乌斯·凯撒》中,一个预言者告诉凯瑟,要“当心三月十五日”。
所以The Ides of March的片名是一个象征,暗喻着某种争执上的阴谋和诡计。
·影片在标题时间的前一天,3月14日开拍。
·影片原计划在2011年的12月举行小规模的点映。
可是由于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口碑不错,索尼把影片的公映时间调整到了2011年的10月14日,后来又提前了7天,放到了10月7日。
·影片得到了意大利电影频道的投资。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放弃了主演一角,不过他还是担任了影片的制片人。
后来克里斯·派恩也曾是主演的人选,只不过最后瑞恩·高斯林得到了这个角色。
·布拉德·皮特曾经是扮演保罗·萨拉的人选。
后来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代替了他。
揭露美国政治的竞选的本质,表面上为民族为国家的道貌岸然的政治人物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光明磊落,而搞权术,搞政治不是基于信任、忠诚那些大义,而是讨价还价的本钱,是竞争实力和制约对方的能力;我想国际政治也一向如此。
我一向不太喜欢政治题材影片,但因为Ryan Gosling看了这部电影。
应该说我不觉得Ryan Gosling长的很帅,长长的脸尖尖的有点上翘的下巴,但是他的表演很细腻,能扮演不同角色,并没有脸谱化。
这部电影里,当他和女实习生吃饭时,情不自禁的时不时在对方的眼睛和嘴唇之间游移时,那种情欲呼之欲出,想要一吻芳泽的心态表现的十分到位,而且传神。
他的微笑的样子很迷人,怪不得那么多女影迷喜欢他。
看过他在“Crazy,Stupid,Love”里扮演一个play boy;正在看他在Drive里扮演一个默默不爱说话但坚毅义气的修车工兼赛车手,可以说我相信他会是实力派影星,期待他更多的精彩演出。
Paul对steve说的那段话在政治界什么都信不过,知道什么东西最宝贵么?
Loyalty还有一句好话women always let you down ,soon or later导演说他并不是在拍一部政治片,而是想表达诱惑对一个人的作用弗洛伊德说性是一切的的原动力,性会转化为权利,美色,金钱来诱惑你。
让你抛弃道德,友情,亲情。
就像吊丝们说的:“矮丑穷是原罪,沾上一条这辈子就完了,其实我们吊丝的女神眼界都很高的,人家想要的,我们拼了命都给不了,可是只要高帅富一个眼神女神就愿意跪舔”大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懂,关键是你怎么办世事总是让你失望,消极的面对一切,不看好任何事情,不相信任何人。
是的,大多数时间你会正确,因为失败的几率确实很高,何况你一开始就消极面对。
有道是难得糊涂,大智若愚,这样的想法未免不是积极的。
就像乔帮主说的:Stay foolish,Stay hungry。
与君共勉。
我没有看到影评里有人提到 所以想写一下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排在第一的影评虽然字很多 但结合他的论点和分数我不觉得他看懂了这部电影 也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点赞同)(本来4星的,但还是打个5星,高司令这部演的真好,感觉评分应该再高些)① 结合电影所述,结尾可以理解成 经历了 被视为朋友的记者背刺并威胁、被自己忠心耿耿对待的上司和“老师”联手解雇、气愤的奔向对手阵营却被拒绝并得知这是对手做的局、情人或女友关系的实习生可能因为自己的疏忽(没接电话)而服药自杀以上,终于成长起来,懂得政治的真相,没有朋友没有老师只有利益,自己才30岁,不想就这么被灰溜溜的赶出局,手握把柄 威胁BOSS 成功回归,结尾也必定是结合着 “BOSS向大家吹捧Thompson参议员(电影中期BOSS一直说不肯和他合作因为人品和政见都不合)让各位看到了正直,学会如何立身处世” 的背景音,男主Stephen面对镜头,熟练的打起官腔,接起话茬,顺势圆满结束这次初选。
② 结尾也可以理解成幼稚天真非常具有理想主义的男主在经历了视为朋友(一厢情愿)的记者Ida告诉他,相互之间只有利益(作为泰晤士报的记者可以写出更好的报道,有更高的曝光度),Stephen当时的表情是难以置信的(go fxxk urself)
自认为忠诚的他告诉“老师”Paul(在和女实习生约会时说出了自己为Paul工作,而Paul为BOSS工作,所以他忠心于BOSS是因为老师Paul)自己和对手阵营的智囊Duffy有过私下见面,却被Paul以他不忠诚不再被信任的理由解雇,并且是得到BOSS首肯的(25分左右BOSS问Stephen是否单身,回答是我献身给竞选了)
愤怒的跑去对手阵营寻求东山再起,却被Duffy教育,自此彻底明白政治/人心的险恶,进一步黑化“献身”给20岁的女实习生Molly,在得知其竟然和BOSS有一腿后还是决定保住BOSS,给Molly钱去堕胎并驱逐出竞选团队(48分左右得知这一消息Stephen双目圆瞪极其愤怒,身体也在发抖“Jesus fxxking Christ”。
但问询了她是不是喝醉回答是not that drunk不是特别醉,也就是说不是被qj而是半推半就所以决定的是保住BOSS)
但在诊所时Stephen对Molly说他会回来找她最后一根稻草在于 在酒店里助手对Molly说Stephen被解雇了,要去找Duffy,已经完全失控并且说会把所有人拉下水(1时07分 he´s taking everybody down on his way out. Morris, everybody.)结尾着重又强调了一遍everybody,
Molly问他什么时候的事(此时声音都变小了),助手说 明早就要开始及时止损。
Molly会认为自己在先被逐出了竞选团队,而现在又出了这一档子事,在接连打了几个电话男主都没回复后,Molly觉得自己作为Stephen的谈判筹码肯定是被抛弃了,不谈她的父亲,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堕胎无疑是完全禁止的,此事被披露,自己也活不下去了。
刚堕完胎,身体的虚弱,外加精神的折磨,所以选择了自杀。
男主见到女主死去的这一幕,并且听到了语音信箱后,彻底黑化,一是因为由于自己的一部分原因(驱逐出竞选团队,去找Duffy而没有回复电话)导致Molly自杀,自己心中有愧。
二是因为这一切都源于周围人的背叛,不然现在可能继续做着BOSS的智囊,和女友调着情,年仅30入主白宫,有着光明的未来。
所以决定复仇。
整部前中后都有相应的暗示,开头(10分25)记者Ida说“无论谁当选,草民还是像往常一样生活”,以及“Mike Morris是个政客,他是好人,他们都是好人,但只要是政客,迟早会让你失望”
中期(33分30)BOSS在 不断抖动 的飞机上问Stephen觉得竞选怎么样,Stephen回答我觉得我们坚不可摧(I think that we are solid),对话说完飞机又不稳定了。
中后期(59分18)借着Molly之嘴说出了”I hate this shit”(我恨这 『一切』),男主的回答是“I'm gonna come back, and this is all gonna be over.”(我会回来的,『一切』 都会结束的)。
Molly相信了他,说了“yeah”,Stephen亲吻了她并离开。
后期(重要转折)(1时14分20秒)Stephen在车内听着语音信箱里的Molly说“I'm not going away.”(我不会离开你的)
(1时28分)Stephen和昔日尊重的“老师”Paul交谈,Paul说他会去K Street(电影前期提到过一次)一家不错的咨询公司,年薪百万美金。
Stephen回”Sounds relaxing”(如释重负),Paul反问“Doesn't it?
”(你有么),
Stephen没有回答。
原因是他最后要干票大的,所以也就是结尾-采访BOSS的背景音“Because that's what this integrity, who we are”(正是因为这种正直,才让我们称之为人)在第一种理解这里是反讽,政客面对镜头句句假话面不改色而侃侃而谈,这里则是他看惯政治黑暗百态后真正作为“人”的一次反击。
背景音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本片的最后一句台词“Stephen, can you give us some insight into how this whole thing unfolded?”(Stephen,能详细跟我们说说这 『一切』 是如何造就的?
)所以男主面对镜头将要说出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你们问我倾向于哪个结局,
前一個小時我一直以為Stephen是gay,他深愛著Morris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的演的很好,其他没什么亮点
剧情有些弱啊
弱瘫了。
乔治克鲁尼戏份不多,倒是赶脚瑞恩高斯林要火了,对白比剧情要精彩
不懂怎么得的奥斯卡剧本提名。导演也很差。Gosling泡妞眼神一流,演黑暗角色也可胜任,但怎么也“精明”不起来。后段与克鲁尼撕逼的对手戏里,还是一昧坚持用着那纯真的小眼神儿,也是够让人迷惑的。这部片唯一值得看的是泡妞段落,和1小时25分左右的处理(Paul上巷子里的黑车)。
尼玛看不懂。突然起音乐,突然发怒,突然伤心。
又是一部不好不坏的作品。政治游戏这样拍实在乏善可陈。
不喜欢的政治~还是为了RYAN看完了
我喜欢
政客从来就没有真话. 乔治克鲁尼导演功力越发成熟 还有瑞恩高斯林正在向好莱坞一线男星迈进
『因为你破坏了政治的唯一规则,你想当总统的话,可以发动战争,可以说谎,可以欺骗,甚至让国家破产,但是你绝对不可以搞实习生。』成熟商业政治片,万人迷克鲁尼导演处女作,故事流畅,节奏也刚合适,高司令又出彩了,还有各种大牌和戏骨打酱油。豆瓣的傻逼们却只爱文艺片。四星。
20分钟后关掉播放器删除,我讨厌政治片,连高斯林和克鲁尼这样的帅哥也无法让我看完政治电影……而且剧情让我昏昏欲睡
我一定要再看一遍这看不懂的政治权利欲
没看懂,是因为对美国的政治太不了解。。选了政治营销学,相信学完了就能看懂。。
克鲁尼很热爱政治啊。不过因为他是猪皮的好朋友,所以哪怕他改变世界我都觉得他是烂货。物以类聚嘛~
无力吐槽的电影,又是灰蒙蒙的话题。找不出第二个比克鲁尼更适合演花瓶的帅叔了...不懂政治,疑问,这么滴水不漏的竞选过程,因为某件事逼的手下和自己互掐到绝路不是很危险?还是大家都习惯用这个思维完成自己套路。
很讨厌Evan Rachel Wood 不过还好她屎了,真开心……开心个p其实根本就讨厌看这种题材……┐(´ー)┌
CINEMATHEQUE 040212
不能再标准的美式政治片,说是反映利欲和名声的暗斗,其实还是闷闷的政治课。好在“老奸巨猾”又“野心勃勃”的乔治·克鲁尼拿来是的改编以后的故事,不会有大缺陷;而且找来众学院派撑场,光辉熠熠;好得也算是欣赏了一场表演的饕餮。就凭这点,我真是不得不又多喜欢乔治·克鲁尼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