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病情那一刻 病痛是多么可怕的东西 悄无声息带走了一切美好▶️儿女的后知后觉 我给了你生命 却不能参与你接下来的人生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 对爸妈好一点 ▶️痴呆奶奶 “留你一个人在世上太苦了 跟我一起走吧 别连累家人了” 担心奶奶没人照顾 想带她一起离开 浴室的对话 天天辱骂的反而是最亲的人 原来不是母亲最喜欢花 而是婆婆喜欢花▶️反目成仇的弟弟 不管如何的误会仍为他做好了一切的打算 希望他好好的活着 告诉弟媳永远陪伴他 他好像再怎么讨厌姐姐 也依旧记得她最爱吃的东西 还是会为她的离开大哭▶️父亲 第一个得知病情的人 作为医生 想尽全力治愈可惜无果的无奈 懊恼没有给她更好的生活 带她一起在美丽的地方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 过了她想要的生活 在他眼里 你永远是最美的 电影情感表达细腻 每一个人和母亲的关联串接起来成她的一生 构成世界上最美丽的离别
片头好美!电影一般。
这家人感情真奇怪,除了冷脸、遇事莽撞的爹,对这个生病的女人,大家都挺漠视啊。
娘都病成那样了,儿女居然不知道什么病。
都快死了还要喂婆婆吃饭,其他人桌上吃饭都不管。
连个保姆都不请就算了,还不留个人照看下要死的人,起码那个痴呆的婆婆得有个人看着吧,让个拖着病体要死的人照顾个疯婆子,这都什么禽兽。
就算儿女不知道是癌症那么厉害,老娘看着那么虚弱也应该多帮着做点事情。
我只能理解为这家人天生冷漠、自私。
至于说那个医生老公、女儿的伤感描写。
我觉得是还是个自私,都是从自己角度出发,从来没有从这个要死的女人角度考虑能帮她做点什么,什么拼命的请求给妻子治疗做手术、请求院长让自己在医院多待几天,说白了就是怕生活再变得比现在更糟,变得一无所有(他身为医生不是不知道这个病无法可治,还会让病人更痛苦吧),怕自己大家长的面子不保。
不知道这个自私、压抑的家怎么可能有个好脾气有爱心的母亲,现实中好脾气早磨没了吧。
我相信有这样的女人,但是我不觉得有这样女人在的家庭会是这样的气氛,我只能认为导演有点作得过头了,用这样的氛围来烘托戏剧矛盾很失败。
另外,弟妹演得很好啊,每次看这个女人演戏都很抢镜,但是为啥总是不红呢?
当花瓣离开花朵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鲁莽但却温暖的经历,仅仅因看了关于家的一篇美文或者一部电影,便不顾一切直冲冲地跑回家,面对父母的不解,从不解释,只有婆娑的泪眼。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该由衷地庆幸自己还有年轻人独有的冲动和勇气,如果没有,那么《世界上最美丽的离别》或许会给你这样一个机会。
老套的故事情节,俗气的背景环境,不算漂亮的演员,可是为什么会让自己在深夜哭湿了枕巾,只是被家的温情所感染,泪啊,怎么都止不住。
普通的中年家庭主妇,喜欢把花瓣小心翼翼地摘下夹在书本里,然后布置在家里的各个角落。
她身边,有一个因事业受挫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一个爱上了有夫之妇的女儿,一个险些当了爸爸的未成年儿子,一个老年痴呆只知闯祸的婆婆和一个吃喝嫖赌的弟弟,和万千的家庭妇女一样,她用心操守着这个家,正如绚烂的花瓣。
平淡无奇的日子随流水悄无声息地流逝,直到她得了癌症。
一切的改变似乎从此开始,丈夫丢掉了抑郁和舍弃了男人的女儿一起为新房子而精心布置,儿子也开始承担起成长的责任,闹腾不休的老人也似乎读懂了她的绝症,满脸的心酸,重头开始的弟弟扭捏地感谢自己一直误解的姐姐。
当她即将走向人生尽头时,这个家,又回归了温情脉脉,只不过,这一切都那么后知后觉。
如果因为永世的离别才会让这个家变得完整幸福,使周围的亲人开始互相呵护取暖,那么,这样的离别是否显得过于沉重和不值得?
我没有答案,只有困惑。
当我们的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沉重的时候,不会因为一颗甜甜的糖果、一句扉页上温馨的祝福而幸福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几乎忘记了最开始的初衷,人们总是习惯于去追求更美好的东西,999朵玫瑰必然比一朵孤零零的玫瑰要好,璀璨夺目的钻石必然比用狗尾巴草编制的“戒指”要珍贵,可是,同样习惯疏于珍惜的我们真正得到之后,我们会更幸福吗?
只有身边来自家的温情,其实才是最初最简单的幸福,只不过,别总是等到离别之后,我们才渐渐地懂得。
她终究还是离开了,在那个雪花纷飞的冬天,像她手里用心雕琢的花瓣,无奈但却幸福地离开了她至爱的花朵,仅有一丝暗香默默存留,或许,她应该感觉到幸福,因为这个家,给了她最后的慰藉。
价值观极度扭曲刘慧芳似电视剧,女人做了一辈子好母亲,好妻子,好儿媳,却没有真正做过自己。
这种片子中国不是多的是,母亲总是和伟大 无私奉献挂钩。
妈妈做到90分还是刚及格,爸爸60分就是好男人了。
妈妈每天下班马不停蹄的回家,一下都不敢歇。
爸爸每天回家之前还要在车里矫情的坐一坐,说唯有这十分钟是属于自己的时光。
不要再歌颂母亲了,把母亲的标准降低一些吧,让女人们喘口气吧。
给女人一些自由。
哎呀,我去,这个离别美在哪里啊?
看的时候气得要死!!!
这个看完,完全会有不想结婚,不想生小孩,绝逼不能做全职家庭主妇的想法。。。。。
这妈活得也太憋屈了,生活得那么累,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与爱,家人对她的付出全都是一副理所应当的态度,这妈还自我感觉良好,我看得满眼凄凉,老公,儿子,女儿, 弟弟,还有个得老年痴呆症的婆婆酗酒老公的对她不闻不问,漠然儿子的嫌弃,小三女儿的无视,窝囊赌棍弟弟的无赖,还有个一言不合就开打开骂撒泼揪头发的老年痴呆的婆婆,身边一帮子亲人,集体忽视她,正常的全都自私得要死,(除了弟妹)不正常的只会找茬,即使生病后也没差多少,一直到快去世前才被人些许珍惜,开始集体表现各种伤感与不舍,混蛋们稍微一丢丢表现,观众就集体慈悲心了,NND,三观差点碎了这美,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美个屁啊!!
这种因为“死亡“来集体被迫去改变的值得去歌颂?
用自己的死换来一家人开始好好生活?
所以好欣慰?
什么鬼啊因为老婆,母亲还有姐姐的离开所以得到成长了,用这样的氛围来烘托温情与伤感还有温暖??
真的合适吗?
这也太失败了,想要告诉我们应该要珍惜?
可煽情,没找对点啊我只看到了悲剧,作为一个女人一生的悲剧!!
跟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一样,价值观就是有问题的,这绝不值得赞美,更不应被歌颂与圣母化,或许我是一个自私的人吧但我宁愿自私一点!
槽点太多,已经无力吐了,拍得画面再好看有个屁用哈PS:据说原著作者写书是为了纪念母亲的,没看过书,不知道电影是不是曲解了一部分,或者是表现差池了,以上观点仅仅是针对这电影而言!
“上帝不能无所不在,所以他创造了妈妈。
”几年前自己在摘抄本写下过这句犹太谚语。
先说弟弟,开始妈妈说教我学电脑吧,他说:再说吧。
妈妈知道自己生病了快要死了又问,他说:下次再说吧。
这两句台词时我记得很清楚,下次吗,每次说下次的时候也许真的没有下次呢。
再说说姐姐,喜欢上有妇之夫,病了的妈妈看到自己女儿所谓的男友一家三口欢笑的样子该是怎样的心疼,“等他离婚吗”,看着聪明的姐姐其实还是一直幼稚着呢。
得知妈妈会死后一夜长大,打那个电话的时候,忍着泪,我也看哭啊,谁会视你若珍宝,是爸爸妈妈啊。。。。。。
写到这儿,脑子里一片混乱。
也许自己家里就是我,弟弟,爸爸妈妈的缘故,这个电影看得我哭个不停。
你在睡懒觉的时候,妈妈准备早饭,洗衣服,做好了一切该做的事。
你在看书玩游戏上网的时候,妈妈还是忙个不停。
你约着朋友一起出去疯玩的时候,在家里担心的默默等着你的是妈妈啊。
妈妈,是谁,是看着你有一点不舒服你还没哭她就哭个不停的妈妈,是晚上你出去疯玩回来后把你冰冷的脚抱在怀里的妈妈,是在你熬不下去的时候说你只要开心我就放心的妈妈。。。
婆婆也是妈妈,以前同学开玩笑说我会和我婆婆的关系很好,因为我对待人很真,不知道为什么,刚开始很讨厌这个婆婆,尤其是边脱衣服边跑叫媳妇追的那段,当时的背景音乐听得我急得哭了。
后来也就理解了,十五年,照顾老年痴呆的婆婆,不为别的,因为婆婆在自己的妈妈死后扮演了妈妈的角色。
直到后来自己用被子捂着婆婆,“我死了,谁照顾你呢,那么你和我一起死吧”。
最后说丈夫,最近自己在看《浮生六记》,看到那句,“布衣饭菜,尽可终身”,平平淡淡也许才是真的好。
为什么是最美的离别,因为最后一切回归最初,回到了原来的平平淡淡。
诗歌中呤唱的死生契阔这一刻在这些安静的对白里变得苍白无力。
电影能够教会我们的只是珍惜眼前人的这句话吧。
只有经历过离别的人,才会在每一个泪点释放自己。
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下,我们习惯了身边人的存在,身边人的付出。
就像电影里的情节,妈妈几十年如一日对婆婆细心的照顾,对老公孩子的念叨,都当做了每天的重复,没有人会关心老年痴呆的老人,因为这一切都有妈妈。
是呀,谁会没事就想如果没有妈妈会怎么办,没有人会这样想。。。
那个男人是痛苦的,当他清醒的时候,忽然发现这个家是这样的难打理,妈妈的病态,孩子的不懂事,当然还有身为医生的自己对老婆的无能为力,他终于醒了,他开始尽他得所能,让这个照顾了整个家族的女人走得美丽。
女儿是痛苦的,当她最需要那个有妇之夫的关心,可是却得不到时,她也清醒了,当下最无私疼爱自己的始终是自己的亲人,她还会去指望谁呢。。。
妈妈,世界上所有的妈妈在身心受到病痛的折磨时,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忍耐。
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
大学毕业刚工作那会,有一股子青春热血,因为在外地很少回家,一次偶然回到家忽然发现家里竟然没有人,一会爸爸回来说,走,我带你去个地方。
我当时还弱智的认为他们在哪里玩。。。
车径直的开到了医院,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一定不要是妈妈。。。
进病房,一屋子满满的都是人,我只看到了那个病床上,身上插着很多管子的妈妈。
我咬着牙告诉自己不能哭,不能刺激她,可是眼泪就是这样不停的流,止不住,那个时候的眼泪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催化剂,因为那个人是我的妈妈。。。
我一边走过去一边还想努力的笑出来,当时我说,你怎么这么淘气,都弄到医院里来了。
她只说了一句话,她说,只有我女儿一进来就开始哭得。。。
后来知道手术早就应该做了,是妈妈一直忍着,等我不回家的时候悄悄做,以为我再回来就会好的,没想到我半路杀回来了。
所以看到剧中妈妈忍着上厕所的疼,一直说不疼不疼,我就心疼不已。。。
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好。
我一直都记得爸爸的一句话,他说,就算是植物人我也希望她活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多少人追忆不已,又有多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妈,既然您终将弃我而去,您又何必送我到这世界上来走一遭,让我备受与您别离的创痛?
妈,您过去老说:“我不能死,我死了你怎么办呢”?
妈,现在,真的,我怎么办呢?
一个因无能而抑郁得有些冷漠的丈夫;一个动辄打骂患有老年痴呆的婆婆;一个不学无术吃喝嫖赌的弟弟;一个跟有妇之夫纠缠不清的女儿;一个差点儿当了未成年爸爸的儿子。
这就是主妇金仁姬的全部生活,琐碎艰辛乏味平淡的生活。
--直到死亡来临-仿佛影片的前半部是一场浑浑噩噩的梦,下半部所有人都醒了过来。
丈夫为自己长久以来的忽视而悔恨,通过回忆的叙述知道了婆婆原本是面冷心热,弟弟开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女儿尽管痛但坚决放弃了畸形的爱,儿子也成长得更有责任感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可能以死亡的代价换来身边人对生活的珍惜和热爱似乎重了些,这种离别之痛也着实让我整整消耗掉了半抽纸巾,但我依然能够理解“世上最美”的说法。
佛说,这是一个娑婆世界,娑婆即缺憾。
在这苦不堪言的娑婆世界中,能于此生结束前被各种爱意环绕,绝对是“世上最美”难出其二。
P.S. 韩国一向在家庭剧上在行,当年100多集的《看了又看》、《人鱼小姐》都能吸引住那么多的收视率,可见无论是剧作家、导演还是演员在细节上的把握都是非常细腻到位。
—观《世上最美好的离别》 读《恩宠与勇气》<图片1>
<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人类压抑最多的是死亡,而不是性,死亡是最终和最大的禁忌。
写在前面:电影《世上最美好的离别》:母亲在婆婆身患老年痴呆后辛苦照顾她15年,只身挑起家中重担,为一家人操劳不休。
而家庭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有各自的烦恼各自的事情,都对母亲态度冷淡。
母亲被查处患有末期膀胱癌,家中每一个人的态度都发生了改变…《恩宠与勇气》: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喜结良缘。
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姻缘,引发出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
我觉得宇宙突然变成了薄纸,有人在你眼前把这张薄纸撕成了两半。
我因震惊过度而有一种非常坚强的感觉,这份坚强感来自彻底的冲击和茫然失措。
(肯·威尔伯)*为什么?
—被意义定罪的可怜人儿不论一个人得的是什么病,他必须面对两个不同的实存。
第一,面对疾病的整个过程。
即承认患病这一既定事实。
然而,一个病人还需要面对他的社会和文化赋予那个特定疾病的批判、恐惧、希望、神话、故事、价值观和各种意义。
通常表现为,病人自问,为什么是我?
我做了什么错事吗?
…崔雅细细回想,罗列各种致癌理由,甚至划分各自占比。
母亲啜泣,“曾经发誓过服侍您一辈子,最后连那一点都没做到。
肯定是因为这个原因,遭到上天给我的惩罚。
”我们宁愿被冠上有害与负面的意义,而不愿什么意义都没有。
其实强行找理由无疑是继续在自己身上制造“癌症“,可又有多少人直到最后一刻仍纠结于此。
*阴阳价值观—宽恕自我阳性价值观:总要做点什么,无法只是存在。
阴性价值观:拥抱当下,接纳每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本身,而不是他做了什么。
(《恩宠与勇气》)崔雅总是无情贬低自己,感觉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凡事都要自己做,怕令他人失望。
她否定、压抑自己阴性的一面。
母亲用瘦弱的身躯撑起整个家庭,悉心照顾患老年痴呆的婆婆。
甚至在自觉时日无多时,想要婆婆和自己一起死,不再让孩子们辛苦。
不论男女,人价值的衡量多是向外,赖于他人、社会。
因此不难理解病人对患病前后生活状态的变化所表现出的极大不适应。
但此时,不必囿于固有观念。
死亡虽意味着价值的终结,但它本身并不可怕,只是趋向死亡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令人感到恐怖。
而宽恕自我,只是存在,不必每天都在做事,减少自我批判,无疑会减轻这一过程的痛苦。
*死亡意识—有?
父亲、女儿、儿子对母亲的态度前后反差巨大,如此情节设计放大了家人没有或是没那么明确有死亡意识这一事实。
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人该是这样的。
不必急着用“未知生,焉知死”来反驳,这么讲并非否定“图个吉利”,而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只有接受死亡,才能找到真正的生命。
存在主义的哲学家曾经指出,逃避死亡导致人生更加消极,因为生与死是手牵着手的,你否定了死,等于否定了生。
如果惧怕死亡,我会非常担忧,所以我愈是怕死,就愈是恐惧人生,如此一来,就无法全然地活着。
我最重要的人不止一位长过不那么乐观的肿瘤,我也在很久以前就不断提醒自己做好准备,可我也知道,到了那一刻,依然会惊慌失措。
—教我电脑吧。
—再说吧。
—等妈妈死了以后吗?
—妈妈怎么会死呢?
—也有可能呀!
—妈妈才不会死。
*拥有活下去的欲望,又能在大限来临时放下一切。
崔雅决定要走了,虽然医理上她可以多活几个月。
她从容地和丈夫、家人、朋友告别。
劲风裹挟着伟大的灵魂消逝,四周静谧一片。
父亲陪着母亲在她期待已久的新居安静地度过最后的时光。
翻看旧时照片,静观雪花纷飞,动情紧紧相拥。
他为她重操吉他,恍惚间回到从前,母亲倚着沙发沉沉睡去。
平静、祥和把恐惧、焦躁一点点融化。
无论是《奇葩说》关于“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生命,我们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
”的讨论,还是白百何在《滚蛋吧!
肿瘤君》中的精彩出演,都在有意无意地引导着我们去思考这个最大的禁忌。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缓了好几天才稍稍平复心情,不得不说韩国电影在对人性的处理方面确实很好,他们总是能轻易地触动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影片围绕着一个母亲每天琐碎的日常而展开,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还要照顾身患老年痴呆症的婆婆,一个人挑起家中的重担,一年到头操劳不休。
而家里的其他成员,她的老公、女儿还有儿子,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烦恼,没有人帮她分担,理所当然享受着来自妈妈,来自妻子的这种好。
她的丈夫是一名医生,对这些琐事毫不关心,连他出门时打的领带、穿的鞋子都必须她准备好,甚至在她提起自己身体不好想去自己老公上班的医院检查时,她的丈夫却因为薪资低没面子直接让她随便找个社区医院看看就行,她的女儿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成了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她去女儿上班的地方,想约她一起吃一顿午餐,哪怕只是一碗简单的乌冬面,女儿却忙着跟情人约会借口工作忙推脱了她,儿子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每天饮酒作乐,好不惬意。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她被查出身患膀胱癌晚期,这一刻,这个女人突然成了家庭的焦点,每个人都在自责,怨自己为什么平时不分出多一点时间来陪陪自己的妈妈,自己的老婆,可是就像女儿说的,他们也很自私,因为他们想得最多的是没有妈妈的以后,该怎么办?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是啊!
妈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可我们却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些,却没想过,妈妈她也曾向往过拥有自己的时间。
这位母亲第一次半夜吐血的片段是整部影片最催泪的地方,她痛得嚎嚎大哭,她开始惶恐,开始害怕,怕自己再也没办法好好扮演好妈妈的角色,怕自己没办法再陪陪家人,甚至差点闷死婆婆就是为了怕她一个人留在世上受苦,怕以后没有人愿意照顾她。
可是后来她愧疚时哭喊着的那一句“妈”直接让我泪奔了,这里面包含了多少愧疚和不舍。
她放不下一切,可是她已经没有时间了,她担心丈夫以后生活没有人打理怎么办?
女儿连个大酱汤都煮不好以后怎么过日子?
儿子这么优秀,真想看看他以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可能我一直写这位母亲会显得比较片面,毕竟还有影片其他家人的付出和情感不是吗?
我只是觉得,所有的这些,比起妈妈的爱,真的是微不足道,她平时被忽略得太多了,若是之前的关怀多一点,是不是结局就会不一样呢?
烂片,女人活成这样,死了确实比活着美好,一点也不感动,本来家人的关心就是必然,应该的。
看不下去太煽情了
韩国人民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弟弟在看到姐姐的保险那里的转变不错。室友在旁边哭的稀里哗啦,可惜我又看无感了。。
又是一枚催泪弹,怎么煽情怎么来,浩浩荡荡,满满当当,用某人的话来讲,不哭的不是人。哈哈。
后面哭惨了
放中国又能“轻松筹”了
一家子疯子,把我也逼疯了
妈妈真辛苦,泪点比较多,这么任劳任怨的妈妈真是太少了。
且不说韩国电影的煽情功力已是童姥级别,光是演员的卖力就已快把观众的心给掏空了,他们就厉害在角色怎么难受你就会跟着怎么难受。女人最伟大的地方莫过于耗其一生将芳华抽尽,压制成干瘪的花签夹藏于家人的记忆相册里,家人看着她老去枯萎,但那馨香已深深得烙印在这个家的每一个角落。
韩国就是有本事把故事拍得这么感人
儿媳跟妈的互动倒是很有趣的。
又乱又吵,看了一半忍不住关了
细节很动人,主题没表达好。
冷漠的丈夫、老年痴呆的婆婆、当小三的女儿还有混混的儿子,复杂的家庭,又添加了患有癌症的妻子。不过妻子半夜发病跑到厕所,吐血那段确实很震撼,虽然从电影一开始我就已经猜到了结局,两个小时着实有点太长,不过相比韩国可以把它拍成电视剧来讲,也算精简了。
别的不说,泡菜煽情功力果真是神级别!神级别!
韩国的片子我已经get 不到泪点了
一堆泪点,只是我不相信这个故事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女同志们都加油自虐吧,家人赌博的时候不要拦着,嫖妓了也要任劳任怨哦,谁让你不会生育,子女丈夫冷漠没关系老子用圣光照耀你们,婆婆说的话就是真理我要无条件遵从,那也真是很棒棒,死了连尸体都要用来感化周围人让他们觉得“温暖”呢,做不到?那你哭个屁
可能国情不同吧,实在是气到想哭。这电影要在中国得被骂死,哪里是世上最美的离别啊?完全就是被压榨的苦难的母亲的一生!一家人简直绝了,完全把妈妈当奴隶一样使唤,毫无尊重。可怜的妈妈当牛做马一辈子,为这个家付出了所有,还被各种忽视,全家地位最低,都临死了在家还要照顾痴呆的老人。丈夫只会无能狂怒,女儿一门心思小三上位,儿子光顾着当二十四孝好男友,弟弟就是条烂赌城性的的疯狗……各个自私冷漠,没有一个人想着帮帮可怜的妈妈,妈妈要死了才哭了,愧疚了。绝了,太绝了!上辈子是做了多少孽,这辈子要当这家的主妇。而且通篇都是没有一点遮掩的男权主义,病情瞒着妻子,不能做手术了非要做,承受不住化疗了还要化疗。作为一个医生,偏执得不可思议,生怕老婆死得慢!别扯什么最美的离别了,每个镜头都是女人的血泪啊我去!人间惨剧!
消极的同情,女性的奴性,剧情老套,除了残酷的现实给人点警醒外就没多少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