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松本清张的名作,我先不去讨论故事本身如何,只是看了这个版,还是震撼到了。
虽然一直都不喜欢社会推理,没有本格的故事真的没法回味,但零的焦点,如果不把它当成推理小说,而是视作悬疑小说,那还是相当精彩的。
作为推理,当然还得划分为社会系的话,佐知子的犯罪动机还是不太够成立的…最初对鹈原的犯罪是来源于害怕自己曾经panpan的身份被曝光而影响到现在的身份和事业。
可是鹈原当时的状态是,在东京新婚,准备完全结束在金泽的生活和关系网,彻底走人了,这里看不出他对知佐子能构成多大的威胁。
反倒是后来一系列的犯罪显得更合情合理(用罪行掩盖罪行)。
但电影的戏剧张力是相当强大的,也许是因为中谷美纪的恶女魄力,也许是因为整个北陆能登半岛汹涌的日本海和狂暴的降雪带来的恐怖感和冲击感,总之,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虽然故事的主旨在于思考战后日本社会的问题及女性屈辱于美国驻军的悲惨现状,导致女主角知佐子身上流露着浓郁的女权主义味道(包括贯穿始终的金泽市女市长的政治选举)。
然而恶女始终是恶女,一切由战争和社会现实导致的悲剧让她即是受害者更是犯罪者和加害者。
一开始为了西岛秀俊看的,结果却被他仅有的那几个镜头中,车展送别,给广末凉子一颗糖,和一个温柔的微笑的场面深深地揪住了少女心。
这片子出戏的人不是小女孩气的广末凉子,然而西岛叔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不需要用力演,就那么出戏的一个人。
就像在那样的残酷的加贺地区,如果想起有他的存在,那竟然是很浪漫的。
祯子喊佐知子艺名的时候,影片整个鬼片附体了吓死我了,声音能再凄厉一点,温婉不足阴森有余。
宪一看到美丽的小家碧玉开始期待新时代,却毫不留情地要甩掉身世曲折的现同居女友,戏份虽少却生动地刻画了日本极度重视名誉的社会背景下为了逃离过去不惜抛弃爱人的懦弱虚伪的小男人。
他预期中的假死对痴痴等待的久子难道不是另一种谋杀么?
室长的戏路真是充满反转的魅力,片头铺垫了他召妓到家中和佐知子各种冷战,似乎是强悍企业家夫妻不合妻子知道丈夫有外遇却也不冷不热那种上流社会充满隔膜的家庭氛围,到后面用名誉和生命来维护夫人,不惜顶罪到底是有多深厚的感情才能牺牲至此。
后来能发展到那个地步,估计是两个人的怀疑生隙,即使知道了她无奈的过去室长却才是那个想尽一切办法守护她的人,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太感人了,不得不说我心目中完美的💓爱情又提高了门槛。
此片贯穿始终的线索之一女市长选举,和整个案件相穿插,是整篇唯一让我感到明亮自在的一条线了。
佐知子一方面作为女性因为社会的不平等遭遇屈辱,后半生还要为这种不公赔上爱情家庭和剩余的人生,另一方面又是女性中领导者,奋力开辟新时代,自己至死背负旧时代的枷锁,为了尊严而战,果然不能承受名誉之重。
我承认,海报很吸引我。
打着悬疑片的幌子把一个爱情凶杀片还是讲明白了,金泽也不错,让我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乡村气息。
不想其它装B的日本片子,本片故事讲得很明白,3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情感纠葛,最终以3人死亡告终。
FM的翻译一如既往的烂,パンパン能翻译成熊猫盼盼也是雷死人不偿命啊。
不过还是推荐一下,看看几个人的表演也够本了。
看到都是评价是伤痛和悲剧,但我却被安慰平静到了_(:з」∠)_,虽然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人民尤其是女性被推着没有更多选择地去生活,在所有人口中的新时代到来的时候,宪一有了新生活的选择,(虽然是渣男,祯子最后明白自己是和丈夫心意相通,是真正的夫妻了。
田沼为佐知子的人生献身,佐知子的丈夫居然也是出乎意料的为佐知子的‘清白’自首自尽。
而佐知子也推动了第一位日本女市长的诞生,实现了她从做潘潘女郎时的志愿。
单从所求得所梦来讲,最后能跳出桎梏,朝闻道夕可死的梦想实现,这个结果真的很喜欢。
他和她重逢的那一刻,和煦的阳光,明朗的笑容,仿佛天使重新回到人间,这个时刻将永远铭记在她的脑海中,直道她惊觉这一切某中意义上其实只是幻像而心如死灰向死而生的那一刻。。。。。。
这是一场短暂爱情的开始,也是一场大悲剧结局部分的开始,同时也意味着另一场更大悲剧的结束,而这场更大悲剧的始作俑者,正是日本这个国家自己。。。。。。
嗯,怎么说呢,整部剧前半段很枯燥,以至于不是很清楚地知道在讲什么,后半段开始慢慢初现眉目,中谷在里面真的气场超强,至于广末就真的有点弱了,文文静静,反倒后来让我觉得和剧中饰演中谷的弟弟完全可以配一脸啊,全局围绕一个男人写出事情经过,原以为会和广末一起幸福生活,结果还真是个渣男,失夫之痛与回忆之痛相交织,一直在想中谷为什么杀那么多人,难道仅仅不想让自己以前为潘潘女的事情败露?其实不然,更多的是,她其实是想杀掉过去的自己,抹杀掉过往的不堪回忆,获得新生,剧中,中谷演讲的那段不就是她一直梦寐以求的时刻吗,是啊,我们的时代到了!
如此振奋人心,可欣喜之余更多的却是伤痛吧。
女人之伤日本之痛真是原原本本呈现于眼前啊。
最后想说,剧中中谷的老公是真的很爱她啊,为了她自己顶替自首,最后自杀,无不体现对心爱女人的责任与担当,这部分还是很让我感动的,希望她能够知道吧。
讀完松本清張原作,自己很失望,覺得這個故事不僅敘述方式全不扣人心弦,而且最終揭露的懸疑很是平庸。
「名流夫人為了保住過去做過妓女的名聲,先後殺了原憲警、他哥哥、還有無名實之髮妻」,讀揭露真相最後十幾頁就好了,禎子目睹室田夫人自漾小舟葬身海中,雖然不太現實 (電影版改掉了,成為油船發現的),卻有一種罪與罰的畫面美。
另一部主題相似的《人間的條件》,我卻很是喜歡,分析區別,主要在以下幾點:1.《人》採多線敘事,有東京的棟居查索被刺死的黑人的一條線,有大洋彼岸紐約Ken探員訪查黑人Johnny Howard父子的一條線,有小山田追蹤杳無痕跡的妻子的一條線,還有八杉恭子、郡陽平、郡恭平家庭倫理的一條線。
《零》卻只有新婦尋夫的第一人稱單線敘事,導致信息缺乏、對被害人和犯罪者的了解都寥寥,直接剝奪了讀者多面向感受的可能。
2.《人》中不光集中在案件上,每每迸發出一些穿透人性的金句描寫,如棟居的不信任人類、郡恭平叛逆又無能被同伴女孩點破、Ken對Harlem區的複雜思考,也常常岔到支線,如老人中山種與新子的年輕時代都活力滿滿、嚮往鄉鎮外的大世界,對比中山種的孫女那種安分知足,妙趣橫生而發人深省;《零》卻只有表面的單調敘述,大量重複信息吞吞吐吐的案件進展令人不耐(也許更符實際),對角色各自的心思也沒有深度探求。
3.由於多層次的視角與豐富的背景信息鋪墊,《人》中的人際關係要展現得迷人、繁綜。
刑警棟居由於幼年創傷而對犯人懷有的一種私人情結、郡陽平與八杉恭子對孩子的虛偽冷漠與特權作派激起新子反感、《草帽謠》暗示的戀母線索,在在生動可信地增加讀者對人性的認知;《零》卻頂多寫出本多對禎子懷有的暗戀,宗太郎與久子的死只讓人覺得奇怪,根本召喚不起深度的同情,最後揭露出的室田夫人犯罪動機雖然可信,但亦不過自保自私之舉,難以令人動容,禎子對亡夫的了解都不深,案件追蹤從頭到尾都是讓人迷惑的成分多過於激起人非了解不可的慾望。
因為少了對犯人和被害人的描寫,連差強人意的《砂之器》中對和賀英良與成瀨里枝子、關川-三浦惠美子-宮田邦郎戀情關係的同情之理解都沒有。
明明不用刑警作探案主角的《零》可以在犯人、被害人與受牽連的探案人之間的關係上作出錦繡文章的。
電影改編就不一樣了。
《人證》的電影把9分的故事改成6.5分,《零的焦點》的電影改編卻是把6分的故事升格為8分。
比較原作,多了「憲一參戰,在パンパン女處尋找慰藉,終於被禎子改變了不願結婚的心態,在新時代準備重啟人生(憲一也帥氣許多,精英態不復原著小說裡平凡工薪族貌)」 「佐知子有一個必須照顧的弟弟,為了戰敗後照顧他而不得不做娼妓」 「身為美軍娼妓的久子和佐知子本是相識的好朋友Marie和Elly,且與鵜原有過刑警庇護パンパン女的故誼。
」這幾個故事背景,並補充了精彩的跳崖戲和隨後的室內自殘戲,表現了久子崇高的犧牲(原著對久子全無描寫)與室田佐知子內心的撕裂(不全是自保,她對憲一也有愛,還同時是替被辜負的久子復仇),讓人物形象立體起來,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原著「新婦尋夫」第一視角單線敘事的局限性。
知道了佐知子並不是一意為己的假面名流,觀眾也能投入更多同情。
雖然我覺得《人間的證明》電影版把名流夫人的自私心改成愛子心是劣筆,但因為《人證》本身的豐富背景以及富豪家庭親子問題的冷酷刻畫,使得其不如本就缺少動力張力與層次廣度的《零的焦點》一樣適合於訴諸同情犯罪者的改編。
而且<この道>童謠的加入,發揮了一種「題眼」的作用,雖不比《草帽謠》動人切題,卻有精神上的美學昇華效果。
原著裡「在這海邊的墓地裡!
In her tomb by the sounding sea」沒得到發揮,是個遺憾。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零的焦點》裡做過妓女的污名也好,《人間的證明》裡和黑人有過孩子也罷,其之所以逼的兩個女人競相殺人,到底是因為社會對於女性名聲的刻板見解。
若是社會與丈夫能以開放的眼光看待她們的經歷,就不會有此悲劇展開了。
最後,我想日式推理的一大魅力在於有格調的犯罪往往有不完美的弱點,這弱點常常是犯罪者自己佈下的一個罩門,卻需要查索者極大的努力才能探明。
不管是《人性的證明》還是《零的焦點》,犯罪者都沒有在法理上被斷定其罪行的證據,而是在查案者鍥而不捨的追蹤下,自承其罰,這罰,可以是坦白被捕,也可以是駛舟投海。
生物本性自私,生存是最高目的。
但文明中生活的人能違悖本能,在美與良心的閾值達到之後,自損獻身。
纪念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
第一次接触社会派推理小说,明显感到与金田一和小五朗等注重推理悬疑的本格派不同,社会派把故事融入大的时代背景,更有真实感,也通过故事对历史和人性进行反思。
这个版本的零的焦点虽系翻拍,但拍得相当不错。
画面很有质感,故事也设置得很好,虽有还是有些bug,但有那么一些市川昆的金田一系列的感觉。
人物改编的失败与伟大新婚的板根贞子刚度完蜜月,丈夫鹈原宪一便离奇失踪。
贞子远赴北陆,同丈夫的同事本多一同寻找宪一的下落。
然而,似乎知晓内情的宪一的亲哥哥竟然在金泽遇害,而逐渐接近事情真相的本多也在东京被杀…… 《零的焦点》改编自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的同名代表作。
松本清张是成为继柯南道尔。
阿加莎·克里斯蒂之后的世界第三位侦探小说大师。
他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而且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作家。
读他的作品让人们认识人生百态和日本社会的本质,因此社会派推理小说成为一本精彩迭起的日本国情教科书。
所以,作为“松本清张三大杰作”之一的《零的焦点》也不例外,它将战后的社会百态通过一宗罕见的失踪案把战争带给日本人心理和生活的那深不见底、难以愈合的伤口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无限悲凉。
看过小说之后发现,本片对于人物的改动是最大的。
由鹈原贞子,室田佐知子,田沼久子这三个女人的命运和追求所交织出的《零的焦点》,注定是一部彻彻底底地女人大戏。
我们从导演选角方面就可看出此间的分量,这三个女性角色分别由日本著名影星扮演,任凭哪一个都是有实力又不失人气,称演技又极具美貌的气质女星。
欣赏这三个女人同台飙戏必定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视听享受。
影片的编导把这三个女人都赋予了一个主题,分别是家庭、事业(也可以说是地位)、爱情。
这三个主题生生把这三个柔弱女人变成了三个超级女战士,而家庭、事业和爱情是她们毕生的信念、梦想,亦是武器,在必要的时候可不惜一切代价为之奋斗到死。
这一点是本片在人物改编上比较独到,清晰的地方。
但是除了这一点,我认为大多数的人物改编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
这里我来举几个例子,首先是整个案件的幕后主使者室田砖厂的社长夫人——室田佐知子。
她是本片最为复杂的人物,也是真正的幕后真凶,为了隐瞒自己曾经是“伴伴女郎”的事实,保住自己的家庭和地位,而不惜杀死四条无辜的生命来做代价。
小说中的室田夫人是到第四章才出现的,到了小说的三分之二处才仅有三场戏。
佐知子的第一次出场,松本清张在书里是这样描述的:她的容貌算不上国色天香,但是皮肤白皙,给人以好感。
而且她笑起来的时候,眼睛会眯起来,越发觉得亲切可爱。
种种情况表明,作者想要极力的让读者忽视室田夫人的存在,就算你怀疑谁也不会怀疑室田夫人。
可是电影中的室田夫人却与小说大相径庭。
我们来看看佐知子的第一次出场,贞子和本多先生为了寻找失踪的鹈原宪一,第一次去拜访鹈原宪一的重要客户室田仪作导演可谓是绞尽脑汁让佐知子的登场华丽而隆重,首先是一个急速行走的女人的脚的运动镜头,穿插在一场砖厂开除员工的残酷场面当中,这双脚上穿着白色高跟鞋,裤脚是白色针织面料的女士西裤,暗示出优雅与干练。
接着是一袭高贵洋装的女士从黑暗中走出来的全景,然后紧接着女士脸部的特写,周围的灯光随着女人的脚步逐渐亮起,我们看到了她精致而冷峻的面容,直到她悄然地走到工人们中间站住,这组运动镜头才结束。
从旁边的工人下意识的给女人让出位置这一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女人在这家砖厂中的特殊地位。
她的来头一定不小,有慧根的观众可能已经猜出了她老板娘的身份。
这样一位美人的出现与工厂正在进行的压抑、残酷、悲凉的“开除大会”在表面上有些不协调,但是这组运动镜头的运用又使这个女人的内在气场与整个事件的气氛不谋而合。
之后,随着剧情的发展,室田夫人的戏份在不断的增多,我们看到她作为本市名流,为了金泽第一女市长而劳心劳力、热情高涨、无所畏惧,虽然她并不抛头露面,但是她却是这场选举的绝对幕后推手。
她做这些似乎不仅是为了自己,她甚至有着和马丁路得金一样伟大的梦想,就是想要真正的改变女人在日本社会的地位,实现女人当家作主的日本新时代。
所以,她想要极力掩盖曾经做过“伴伴女郎”的不光彩的过去,在这样一个完美而强大的女人身上,她的过去就像是“阿克琉斯的脚踵”不可触碰。
她不愿就这样被遗弃在历史的烂泥澡里,她要挣扎,要斗争,要挺胸抬头的走下去。
但却终究逃不过命运那不怀好意的微笑,让她遇到相知的故人。
于是这一场与命运的生死较量便由此开始,只是一旦开始,便回不得头,收不了手。
如果说小说中的佐知子,野心是藏在心里的,那么电影中的她的野心却是赤裸裸的摆在外面的。
其实电影编导有改编原著人物的权利,而且《零的焦点》这种程度的改编也绝对没有越线,甚至还比较丰满、流畅。
但是编导你难道忘记了吗,本片是一部悬疑片耶,观众要的就是永远猜不到的结局和让人瞠目结舌的真相,就像《小岛惊魂》,就像《第六感》那样不可思议。
其实小说在室田佐知子的问题上已经给了编导一个很好的悬疑范例,就是让她深藏不漏,虽然她才是这个具大漩涡的中心,但却永远像个局外人,带着端庄的微笑观察着故事的发展。
如果是我,我就会参考原著小说来塑造人物。
但是本片的编导和室田佐知子一样有野心,给这个故事冠以一个时代的大背景,给这个人物赋予扭转时代更迭的重任,使之不得不站在风口浪尖,从人群之中走到银幕之前。
只可惜加重了戏份和厚重感的人物势必要削减神秘和悬疑的初衷,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正是这个道理吧。
因为本片是女人戏,所以男人角色的塑造似乎比女性角色更加难以拿捏。
就知道他难,所以编导终不能幸免,其中室田仪作就是个败笔中的败笔。
在小说中,本多对室田仪作的第一次评价:室田先生是个好人。
他为人亲切,乐于助人,所以在本地很有威望,兼任好几个社团的名誉理事,是本地的名流。
但是在电影里,在室田仪作未出场前,本多向贞子介绍这个人时却是这样说的:室田仪作从九州的碳矿町流落至此,白手起家,因为是那样一个人所以有点儿手段强硬。
若是用平常手段是不可能获得如今的成就的。
后来我们看到了这位社长果然又高又硬,在跪在地上请求不要开除自己的员工面前冷酷无情地点燃香烟,第一次见到合作伙伴的妻子(贞子)就无礼的上下打量着她,还当着员工的面嘲笑鹈原宪一的失踪,公然在妻子面前把其他女人带进家里,还不止一个,活脱脱的臭流氓一枚。
让我觉得室田仪作娶佐知子就是为了报复她。
记得潘桦在《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解读》中这样写道:人们在生活中往往重视第一印象,相信直觉,因此影视剧抓住人的先入为主的心理。
在室田以作老流氓的形象深入我心时,编导却给我来了一次大反转,一直在背地里默默调查着自己妻子的室田仪作,竟然为了能够彻底隐瞒佐知子的过去,成就妻子的一番霸业而选择用枪爆头!
这让人家情何以堪啊。
在小说中室田夫妇可谓是相敬如宾,两人感情非常好,尚且没有做到谁为谁牺牲性命,何况电影以这样一种几乎可称之为“畸恋”的状态来成全室田仪作的自杀,实在是不妥。
其实我了解编导的用意,编导是想要塑造一个复杂而悲情的伤心男人形象,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却发现妻子的心根本就不在自己和家庭身上,他是个远近闻名的成功人士,却发现他根本就hold不住妻子的心,他对妻子的愤怒,报复,恨只不过是虚伪的表面,在这样一副钢铁般冰冷的表面下隐藏的是一颗充满爱意的心,所以最后作为知情人之一的他选择了利用死亡这种极端又安全的方式来成全深爱的佐知子。
可是当我懂的这些用意后不免更觉编导这个人物在把握上的无力,编导没有给我们看到情感路线的过程就强迫观众去接受如此突然地结果,大家当然不会买账。
就像气球,如果你不给它充足的氢气,它是无法顺利升上蔚蓝的天空的。
不知是不是编导嫌这部戏阴盛阳衰,太过阴柔,所以在戏里凭空添加了一个室田佐知子弟弟的角色。
可是这个弟弟的加入,在我看来则是画蛇添足。
弟弟是个颓废的画家,总是酩酊大醉的回到姐姐家里。
每天看着姐姐、姐夫相互折磨过日子,出场次数本就不多,还有一些镜头拍出了些许不伦的调调。
他的出现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在贞子发现一切后向贞子诉说佐知子青少年时家庭的不幸遭遇,为的无非就是想要博得观众对佐知子的同情,这一番真情诉说在我看来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一场戏与之前那一场“回忆伴伴女郎生涯”的戏作用雷同。
因为那场追忆当年凄惨生活经历的戏份已经做得很足了,也达到了编导的目的,而弟弟口中的“童年故事”就像弟弟本人一样,在小说中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他们的出现均达到了破坏影片完整性,起到了电影“小累赘”的作用。
弟弟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完成佐知子的人物画像。
之后我会讲到这幅肖像画的作用,还是很奇妙地。
但是抛出上一项毫无用处的作用,单靠着“为画作而生”的人物设置目标,还真是单薄了许多,这样的一个人物真的不足以称之为是成功的人物改编。
细节处理的失败与伟大原著小说有二分之一的内容都是是存活在贞子脑海里的推理过程,所以这部小说的改编难度实在不浅。
有一句流行很很久的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
”我认为用来定位此片的改编成败上最为合适。
贞子不是一般的女人,她缜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推理能力堪称女版柯南。
如果谁碰巧娶到了贞子这样的女人,那么你这辈子都别想在外面偷腥儿了,因为你的老婆必会拆穿你的一切谎言,定位你的所有行踪,然后准确无误的找到你,把你与小三一网打尽。
因为就连自己的丈夫鹈原宪一和久子的丈夫曾根益三郎是同一个人贞子都推理出来了,当我看小说看到此处时不免感叹贞子的聪明智慧。
同时也很赞赏编导在此处的处理方式。
存在于意识中的想法怎样物化成银幕上的画面让观众来理解呢?
光有内心独白是没有力度的,此处编导利用了一盒糖来解决这个问题。
贞子在火车站送别鹈原宪一最后一次回金泽办事处交接工作时,鹈原宪一坐在靠窗的车厢里,贞子站在窗外,两人情意绵绵、依依不舍,鹈原宪一安慰新婚妻子说很快就会回来,并在自己的上衣兜里掏出了一盒软糖(类似于瑞士软糖的那种)倒在贞子的手里一颗,贞子幸福而害羞地微笑着,丈夫挥了挥那盒软糖向贞子告别,软糖在晃动的盒子里发出了饱满、沉闷的沙沙声。
而当贞子来到田沼久子曾经的住处,进而发现原来自己的丈夫在过去的两年里一直以曾根益三郎的身份和田沼久子同居时,糖盒又一次出现了,它空空如也的被遗弃在田沼久子家的地上,随风飘落在贞子的脚边。
糖果是甜蜜的,在第一次出现时,满满的装满糖盒,鹈原宪一把糖给了妻子一颗,它象征着丈夫对妻子的爱。
而第二次出现时,糖盒象征着鹈原宪一,空空的盒子随风飘逝,暗示了鹈原宪一已经死亡,而它出现在田沼久子的家里,也正暗示了曾根益三郎与鹈原宪一其实就是同一个人。
之前说过,设置佐知子的弟弟这个角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完成这幅画。
弟弟是与这幅姐姐的画像联合出场的,当时贞子第一次去佐知子家里,看到了这幅完成了一半的画作,接着就看到了窗外醉酒回家,也在注视着她的弟弟。
弟弟画姐姐,画出了姐姐光鲜的外表与错综的内心,画出了姐姐的隐忍与残忍,也画出了对姐姐的痛惜与怜爱。
当最后因亲眼见到旧友久子为了自己跳崖自杀后回到家里大哭大喊、情绪失控时,她无意中用玻璃划破了这张画,正好划在自己的脸上,这一刻的癫狂则是佐知子人性底线的全线崩塌,这一道伤疤就像是点睛之笔,而这一幅画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
所以这幅肖像的完成与佐知子悲剧命运的形成是同步的。
当一切都尘埃落定,日本早已走出了战后的萎靡与阴霾,我们看到银幕上出现了飞驰而过的新干线、高楼林立的街区、熙熙攘攘的人群。。。
眼前的一切完全是一幅繁华、气派的国际大都市景象,然而就在观众快要从遥远的雪国北陆被拉回到温暖平和的东京时,镜头却带着观众来到了一面橱窗前,橱窗里面正是那幅残破的佐知子肖像,当之前发生的一切已封尘海底,当眼前的一片祥和已拒绝往事重提,这幅画作就像一道伤疤,提醒着这个民族,你可以选择隐藏、忘记或是抛弃你的过去,但是历史却永远不会弃你而去,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
另外,我总觉得编导有点儿想要丑化男人的心思。
影片中一共死了四个人,分别是鹈原宪一、鹈原宪一的哥哥,本多和田沼久子。
贞子第一次被叫去认丈夫的尸体时,导演给了从高高的悬崖上跳下来,已经被摔得面目全非的尸体一个中景镜头,在鹈原宪一的哥哥死的时候,导演让其死得甚是惨烈,脖子上爆着青筋,嘴巴里吐着白沫,庞大的躯体瞬间倒下。
本多先生的死相也不输前两位,他被室田佐知子用短剑一般的东西钉死在田沼久子家的窗户上(小说中是毒死),几天后,附近的放学回家的小学生发现了窗户上本多那一张面目狰狞到扭曲的脸。
似乎除了久子这一女性死者外,前三个人的死亡过程,导演都刻意用专属于B级片的视觉冲击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种处理手法实属低级段位。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影片开头交叉剪辑的那一段侵华战争的纪录片镜头,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史实镜头的插入是为了增加影片的历史厚重感,进而提高影片的艺术档次。
但是导演既然把品味拉了上来,又何苦要亲手推下去,这种云霄飞车似的影片定位实在有些不靠谱。
其实导演可以学习一下他们国家的电影界老前辈黑泽明先生,用一些留白的拍摄手法来表现惊悚的死亡,只制造触目惊心的气氛,让恐怖的画面产生于观众的想象,并震慑在观众的心底,也许效果会更好。
《零的焦点》中三个女人的命运因为一个男人牵扯在一起。
新时代的女子广末凉子的梦想是和丈夫好好的生活,而她的丈夫偏偏是旧时代的过来人,有着难以言语的陈旧心事,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目睹过许多死亡,回到家乡做警察时又遭遇美军的管制,直到遇见纯洁的小妻子,才开始找寻到新时代的生活意义。
故事从丈夫的失踪开始进入高潮,小妻子踏上寻找丈夫的旅程,一篇曲折的小说章节由此拉开,旧时代的两个女子,一个积极为新时代到来努力的社长夫人,扶持女市长上任;另一个则是毫不起眼的前台小姐,她们和失踪的丈夫之间有着共同的过去。
原来这个沉默的旧时代男子有过不同常人的过去。
化名和前台小姐同居,想以假死离开旧情人,反倒被谋杀,一切皆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战后的心灵创伤,渴望新时代到来的梦想,可能是导演想要着力表达的主题。
只是片中情节没有处理得太合理,比如社长为什么要为社长夫人背负杀人的罪名?
为什么要自尽?
哪怕这对夫妇之间看起来并没有太多的感情演绎,令人莫名其妙。
时代成为片子表达的主题,故事反倒被淡薄了,三个女人的戏,有点遗憾。
熟悉的广末凉子和中谷美纪还有不熟悉的木村多江
三星半吧!其实中谷美纪的演出绝对有五颗星的。稍后把感触写入评论!
摄影美术剪接教科书
不敢相信是犬童一心导演。毫无亮点
难得女演員們都是我喜歡的。。。。。木村多江適合各種善良的角色和中谷形成鮮明對比。。。。。
姐以后再也不看由社会派推理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了,压抑得要死啊!广末凉子整个一花瓶,真搞不懂之前对她莫名其妙的好感哪里来的,难道是入殓师么。。。
没有悬疑剧的感觉,后面揭秘的太快了,前面铺垫还不够。
????
相比饥饿海峡,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名过于实,想必野村芳太郎的版本会更好,中谷美纪在本片中的确无敌
历史
这……
更野村芳太郎的版本比起来简直俗气得不忍直视,简直像电视剧导演逞强拍电影似的
广末凉子是粗犷版万绮雯。
背負著沈重的過去,誰也無法往前行、獲得新生。一碰就支離破碎。但過去的人生不是想斷就能一筆勾銷的,不是娶一個讀著夏洛特勃朗甯的女大學生就可以遺忘的。PS:小廣的推測力未免太強大了,有點讓人難以信服。
中谷美纪长的好像吕丽萍哦……
这个算不上推理,只能说是三个女人的苦情故事。特别是有钱人丈夫的结局让我很不爽,这就是爱他的妻子了?
松老最没印象的一部,确定是看过的,一点也想不起来😅那必然是剧情有大问题吧
在中谷美纪面前,谁敢自称女主角
小日本诠释推理悬疑依旧抽丝剥茧,渐入佳境,原著小说本就张力十足,此番新改编,胜在演员选择精准。中谷美紀的气场忒强大了,强大到部分特写镜头堪比女鬼!相形之下广末凉子显得更小女人了,木村多江亦完美呈现底层零教育背景、善良质朴的女人。而大部分画面阴霾、漫天雪花与战后日本大背景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