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过程我竟然都没有因为这孩子的一系列行径感到生气,只是会去猜想他为什么会这样。
他用他的方式去不断的争取讨好他爸爸的爱,最终失败。
缺乏被爱的人总是很讨厌亏欠,遇到有相似出身的小混混受到“恩惠”,甚至提出要一起生活,对这孩子来说,就像是一种缺失的父爱的补偿吧。
被人“善待”于是就想要奉还,满足他的心愿去帮他抢钱,也许在他眼里这毒贩甚至是个孝顺的好人。
当他跟萨曼莎争执的时候心里一定是充满了愧疚与挣扎,然而又必须要去平衡内心的那份亏欠感,所以才会头也不回的跑去帮他抢钱吧,虽然结果是最终又被毒贩抛弃,拿着钱去讨好父亲以为就能解决他的经济问题让自己与他在一起生活,却因为父亲的怯懦再次被赶跑,但也应该庆幸吧,还有萨曼莎在等他,愿意接受他的道歉,并且帮他承担这一切的后果。
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他的道歉的不是吗,比如被他打晕的报亭老板的儿子。
于是他也终于死心,放弃了“爸爸”这个人,下定决心去跟着萨曼莎一起生活,让自己被她爱护,让自己去爱她。
说出“我无力承担,请你收养他,他会忘了我的”这种话的人,永远配不上爸爸这样的称呼。
希望这种“父亲”一辈子活在自我挣扎的阴影里,愧疚到死。
电影不长,一个半小时,讲述的故事也不复杂。
从电影开始到故事发展了10分钟,我依然猜不出这部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很多电影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果)。
但是看完电影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主人翁西里尔被自己的父亲抛弃了,一个女的理发师收养了自己,西里尔周末就和这位理发师一起度过。
在与理发师的磨合过程中,我们的小主人翁遇到了坏人,也曾经一度被迷惑,到了故事的最后,主人翁与理发师融洽的生活在一起。
电影的名称叫《单车少年》,我估计是因为主人翁西里尔非常喜欢骑单车,而且单车是他的父亲送给他的。
整部电影的感觉,就是讲一个挺短,挺简单的故事。
但是在看完电影的时候,还是会有点小感动。
或许这就达到了这部电影的目的了吧。
如果要评选戛纳影展最钟爱的几位导演,比利时的达内兄弟肯定名列榜单之上,他们的作品几乎每次都从戛纳影展评委手中捧得一个重要奖项,更曾两次摘下桂冠金棕榈奖,不仅是戛纳影展的常胜军,也是双金棕榈奖俱乐部的五名成员之一。
非电影科班出身的达内兄弟以拍纪录片起家,在正式拍摄电影长片之前,曾经以社会低阶层人物为主题,拍摄多达六十部的纪录片。
在进入电影长片时代后,达内兄弟仍旧延续过往的风格,透过紧贴的跟拍镜头,近距离观察某个置身社会低阶层的人物,带领着观众一步步走进影片人物所经历的困境。
达内兄弟的作品没有复杂的拍摄手法、没有宏观的哲学议题,也没有众位电影大师热爱使用、需要进一步解析和诠释的象征性事物。
除了运用得炉火纯青、具有标志性的记录片跟拍手法外,他们的作品总是很简单、很朴素、很直白。
然而这样的作品却倍受戛纳影展和欧洲观众的青睐,除了因为与众不同的纪录片式写实主义风格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达内兄弟的作品抱持着不批判、不讽刺的人文关怀态度,带领着观众去看、去理解某个社会问题之余,进一步打动观众的心,让大家想去关心、想去帮助、想去改变。
换言之,达内兄弟的作品已经超越艺术表现的领域,俨然成为一个社会观察、社会研究和社会改造的工具。
■《单车少年》(The Kid With A Bike)是达内兄弟最新的作品,拿下2011年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
从议题上来看,这部作品可说是达内兄弟夺得2005年金棕榈奖的作品《孩子》的延续。
在《孩子》里,影片讲述一个以偷窃为生的青年狠心卖掉自己亲生骨肉的故事,《单车少年》则讲述的是一个遭父亲狠心遗弃的11岁男孩西里尔的故事。
尽管影片的观察视角从遗弃者转移到被遗弃者身上,但达内兄弟固有的关怀和理解风格却是始终不变的。
《单车少年》的整体色调是明亮的,剧情走向也是残酷中带有美好,然而结局的安排却让人产生无限唏嘘的辛酸感受。
在现实而残酷的世界里,当受害人不惜一切代价都要保护自己的儿子时,没有父亲的西里尔却只能默默地承受迎面而来的伤害,放开被父亲遗弃所带来的挫败与愤怒之际,他也放掉了保护自己、声张自我的能力,有些伤,深入骨。
对于西里尔的父亲抛弃孩子的行为,《单车少年》与达内兄弟的其他作品一样,没有任何批判或谴责,只是透过镜头静静地述说,有些人,就是无法当个好父亲,与其不停地责怪这些人,不如细细凝视那些遭到遗弃的孩子,让这些孩子的经历说出自己的痛苦,当所有人感受到这份痛苦后,兴许能在里头找到理解和出路。
面对父亲的遗弃,就像大部分人在面对巨大的心理创伤时一般,西里尔先后历经了否认、愤怒、交涉、消沉和接受等过程,而且因为年幼,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他既无法理解,也无法排解,于是愤怒的情绪只能导向自己,结果便是用种种行动伤害自己、损毁生命,任由周围的堕落与危险迎面撞来。
在此之中,别扭性格与失足行为随之产生,唯有包容和耐心才能为他张开保护的伞翼,让他从悬崖边上安全地降落到平坦的地面。
但影片的结局却也指出来,虽然有社会福利院、有沙曼莎这样的善良人士伸出援手,对于像西里尔这样遭遇的孩子,伤害是被深深地刻画在心里,必须有更多的关怀才能使之愈合。
无论成因是什么,有些社会问题就存在那里,需要人们去看、去听、去关心、去理解、然后去改变。
透过《孩子》和《单车少年》这两部影片,达内兄弟指出来,一个缺乏责任感的父亲不仅会陷入堕落之中、成为社会的负担,还会将伤害带给下一代;而一个失去保护和关怀的孩子,则容易受到堕落的吸引,最终成长为一个缺乏责任感的父亲,将伤害不断延续下去。
在这当中,社会问题就像一个痼疾,一个纠缠难解的圆环,很难找到最初开始的点。
我们虽然无法找到问题开始的起点,但也正因为如此,只要在这个圆环中的任一处切入,将伤害就此愈结在当下,这个恶性的循环便能就此打破。
■就剧情和议题来说,《单车少年》只是《孩子》的延续,并没有太多超越前作的地方,然而在跟拍镜头的运用上,达内兄弟在《单车少年》里展现了更上一层楼的表现。
在影片中,西里尔骑着单车不断地在生活中来回冲撞,试图在当中找回逝去的父爱,在处理这些动态画面时,除了一贯的紧贴人物、配合人物动线的镜头调度之外,达内兄弟还将动态跟拍、定点转动和固定镜头结合起来,烘托出一个11岁孩子被遗弃在人海中的慌乱心情。
当西里尔骑着单车时,常常是从正面的动态跟拍开始,镜头紧贴着西里尔一段距离后,在转弯处便突然停止移动,只让镜头随着西里尔的大角度转弯而转动,最终镜头则固定在西里尔渐行渐远的背影上头。
在这个过程之中,透过最初的正面跟拍镜头,观众被深深地带入到西里尔的环境中,深切地感受到他莽撞焦急的心情,但在急转弯后,镜头不再向前移动,观众也被滞留在原地,只能透过固定镜头张望西里尔那远离的瘦小背影,在心里为这个年幼的孩子感到担忧和唏嘘。
在《单车少年》中,达内兄弟罕见地使用了配乐,对于配乐的处理上头,我个人觉得是减分多过加分,贴近现实的记录片跟拍手法已经很足以将观众带入影片的情景中,再用cut in方式数次重复切入带有惊恐氛围的贝多芬乐段,不仅未能进一步带动观众的担忧情绪,反倒是产生了吓人一跳的突兀感觉。
喜欢达内兄弟,从十几岁开始每有Jean Pierre Dardenne et Luc Dardenne的字幕在片尾黑色的荧幕缓缓出现,就涌出活着真好的感觉。
他们的作品始终是闪亮而幽暗的人文主义精神悄悄升腾的时刻。
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拍到2024的当下,达内兄弟一直用最质朴的电影语言讲最简单的故事,讲比利时、讲法国电影的一种简单但深刻的表现方式。
乍一看这是被父亲抛弃的叛逆少年惯常走上犯罪道路或被善良救赎的故事,但事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随着影片的逐步展开,心会随着Cyril产生变化,这是一个情感多充沛的孩子啊。
男孩倔强的眼神,红色的衣服,瘦弱的手臂,金黄的头发,像一个符号,一种青涩坚硬的力量。
一个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思考什么,依靠什么,用成人的眼光去看,会有多少误解。
很多人会质疑Samantha对男孩的爱出自何来,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不必有因,善意隐藏在社会的每一处。
就如同对父亲的冷漠无法理解一样,人性大多类同,不用有太复杂的因果。
拍摄手法方面,还是质朴无华,胶片摄影的色彩为影片的质感服务的,是为表现故事本身为目的性的,房屋的结构、在街道的运动,都跟随人物而动,在奔跑和爬树时的尾随视角忽然在骑行时变成平行。
达内兄弟的手持也是干净利落,像是完全的旁观者。
配乐基本为无,只在三处还是四处出现了短暂的弦乐,其实用不用作用并不明显,反而片尾的音乐让人心动。
另外,结尾处Cyril的爬起,独自走出树林扶起单车抗上木炭离去的处理特别棒,真是神来之笔。
达内兄弟一以贯之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们能把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呈现得那么立体而质感,而且诉说的视角永远是客观冷静的,他们对准的是各种普通人,不表达立场、不表达对错,而是让观者自己去感受,每个人去体会和共情。
看完这部片子,偶然会想起自己的少年时期,爬树、翻栅栏、翻墙、下河、废墟探险、扎入树林,似乎哪里幽密哪里危险就喜欢去哪儿,那种自己不知道的孤独和身体里无尽的能量都是少年特有的质量。
孩子的世界是没有规则的,和成人世界的那些规则完全颠倒,如果你用自己童年的眼睛去看Cyril的话,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最后,虽然是中年妇女的身材,但Cecile de France真美。
关于这部电影,我依稀记得当年先看的dvd版,还有那年戛纳,达内兄弟左右环绕着主演男孩Thomas Doret,背景全是海上桅杆的情景。
我在那张新闻图上感受到了洋溢着自由气息的欧陆名利场和松弛快乐的矛盾性,一晃眼十二年过去了。
之前我不明白什么叫没有一个镜头浪费的电影,这部电影给我做出了解释。
男孩西里尔被父亲安置在儿童福利院,父亲本来说一个月就来接他,结果他发现父亲卖了车子和他的自行车离他而去。
就在西里尔不顾一切寻找父亲的时候,一个原先的邻居萨曼莎出现了。
她帮忙买回了西里尔的单车,并且愿意每周末带西里尔回家,然后收养他。
可惜西里尔不是个顺从的孩子,用我妈妈常说的话形容就是“哎呦,愁死我了”。
萨曼莎和西里尔一起去找他爸爸,好不容易父子相见,西里尔这个时候表现的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对父亲的依赖和讨好,在他幼小的眼中显露无疑,这在平常事看不到的,在儿童福利院时他的眼里只有愤怒和不信任。
而爸爸则不耐烦的想让西里尔离开,后来最后竟然跟他说,你走吧,跟着萨曼莎会比跟着他幸福,还跟萨曼莎解释了一通,全是不想负责任的话,如果我妈看到这又会说“哎呦,愁死我了”。
西里尔很是为此伤心,萨曼莎也是在那时坚定了收留他的愿望。
可是事情并没有想象发展的顺利,西里尔又碰到了不良少年,也许同龄人对西里尔那么好过,不良少年几个小小的花招就将西里尔招致麾下,让西里尔帮忙打劫报刊店老板,西里尔竟然说他什么也不想要,就只是为了他去打劫,因为他对他好。
看来没有得到过别人信任的人在突然得到信任后真的会义无反顾的用尽自己的力气。
可惜在得知他被报刊店老板还有儿子看到脸的时候,不良少年绝情的将西里尔赶下了车。
西里尔拿着钱不知去哪,突然想到父亲就是因为缺钱才把自己放在儿童福利院,于是拿着钱去找父亲,没想到父亲却也像看到瘟神一样将他赶了出去,并说:“你会害我坐牢的!
”,看到这我妈又要说了“哎呦,愁死我了”。
而萨曼莎也因为西里尔和不良少年交往头痛不已,为了阻止他和不良少年见面,萨曼莎没少费心,可惜西里尔因缺少关心,根本不把萨曼莎的警告放在眼里。
萨曼莎为了寻找深夜未归的西里尔和男朋友吵翻了,男友问她是要自己还是要西里尔,萨曼莎竟然想也不想就选择了西里尔。
为了阻止西里尔去见少年,萨曼莎和西里尔扭打在地上,西里尔用修指甲的刀子扎伤了萨曼莎。
即使是这样,萨曼莎也没有想放弃西里尔。
看到这我也忍不住要说了“哎呦,愁死我了”,这个萨曼莎简直就是仙女姐姐下凡啊。
故事就是这样,再简单不过,说白了还是一个古老欧洲童话,不听话的小孩子受够了苦,没有人爱,遇上了一个仙女姐姐,愿意疼她,爱他,可是因为太久没有尝到被爱的滋味,孩子似乎不领情,又碰上了坏人,在吃了亏之后才明白仙女的用心,回到仙女身边。
故事不复杂,但是能把简单的故事讲得平心静气却是需要本事的。
所谓没有一个镜头浪费就是意味着不会有什么为了镜头而镜头的镜头。
所有你看到的画面都是为了故事发展,可能在场景转换的时候会有一些慌神,但那绝对不是故弄玄虚,因为在下一秒钟你就能找到画面出现的原因。
男孩在电影里的眼神十分出彩,让人想起了《四百下》里的小男主角。
电影里三次出现的配乐也是叫人觉得意外的地方,突然却不突兀。
虽然这是部出色的电影,但是有时候太完美也会让人觉得无趣,可能是这部电影唯一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吧?
又是一部非常喜欢的达内兄弟的电影。
看的过程中,时而为西里尔的遭遇和处境心酸难过,尤其是父亲对他说“不要再来见我了。
”,这对一个11岁的男孩来说是多么残酷,时而又为萨曼塔和西里尔之间的亲情而感动。
西里尔的父亲之所以抛弃他,不完全是他的冷酷,还因为他的处境是艰难窘迫的,他自己生活已经非常艰难,需要变卖各种东西来糊口,承担不起照顾一个孩子的责任。
西里尔执着地寻父,后来把偷来的钱给父亲,体现了他对父亲无限的眷恋和爱,但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他是非常创伤和受挫的。
西里尔去当“毒贩”的犯罪工具,不接受赃款,在被对方问到为什么这么做时,回答说:“为了你。
”西里尔甘愿为毒贩冒险犯罪的动机,或许是因为他由于缺乏父爱,在对方前期的诱骗中误以为获得了抚慰和关怀。
当对方知道自己可能被暴露时,立刻凶相毕露,抛下西里尔扬长而去,这对西里尔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父亲不接受他的钱(爱),再次赶走他,他骑着单车在黑夜里狂奔,孤独又悲壮。
幸运的是,萨曼塔收留了西里尔,她对西里尔是充满了温柔和关爱的,她照顾他,认真教育他。
从后车座拍摄萨曼塔和西里尔之间温馨的互动,让我想起了达内兄弟在《孩子》中以同样的视角和手法来表现那对儿年轻情侣的相爱。
在男友要萨曼塔在自己和西里尔做选择时,她选择了西里尔。
她呵斥男友没有权利要西里尔走。
她选择了西里尔,就坚决不放弃他。
对于二者的关系,达内兄弟说:“我们的社会太过关注个人,也许正是这促使我们回过头来关注亲缘关系。
萨曼莎和西里尔之间并不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亲缘关系,但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彼此的依恋也是一种亲子关系。
”达内兄弟表现出,亲情的必然性,是可以通过选择和建设来实现的。
即使两个人没有血缘关系,也可以构建出亲情,这种亲情不比血缘关系差。
衡量亲情的标准,不是只看血缘关系。
在这部电影里,达内兄弟少见地运用了配乐,目的是为了抚慰西里尔。
达内兄弟说:“在一个故事里,一定有某条线索贯穿始终,带着情感和推进。
在我们看来,某些时刻,音乐像爱抚一样可以给西里尔以安慰。
”色彩角度,西里尔总是一身大红色,既表现出他热血、莽撞、勇敢的生命力,又表现出他的人生会有无限可能和希望。
最后的摔伤看得人揪心,担心西里尔出问题,幸好这孩子皮实,啥事儿没有。
这个摔伤的处理类似于《年轻的阿迈德》。
通过偶然性的摔伤,西里尔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质的改变,他推车远去的背影显示出一种成熟和坚决。
单车男孩讲述了一个被父亲抛弃的男孩西里尔的一段儿时经历,影片的导演是法国的达内兄弟,达内兄弟擅长用记实记录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经历与人生轨迹,不同于其他导演复杂的叙事手法与渲染,达内兄弟的电影更加真实简单,是一种纪录片的手法去表现电影的人事物。
一、影片画面景别的组成(中景叙事、特写重情)1、这部电影采用人物交流来展现故事发展,所以在交代人物交流中更多的采用了中景。
这一景别主要主要表现人物上半身的行为动作,构图的重点更多的是人物半身形体关系、情绪交流、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所以在整部电影中中景占了很大比重。
片中以西里尔的视角为叙事模式与父亲,养母萨曼塔,坏小子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普遍采用这种景别。
给观众更真实,更有距离感的体验。
也更加符合导演所惯用的“跟人物走”的记录理念。
此外,中景在画面构成中也考虑了环境,大篇幅的使用也不会因此失去环境存在感。
2、除了叙事使用的中景之外,特写镜头是穿插于故事核心中的另外一种镜头语言。
特写镜头的画面极具造型渗透力和表情性质,能传达叙事情节,从而影响观众的心理。
通过人物面部表情的表达,能够揭示人物形象更深刻的部分,反映人物更丰富的情感。
片中西里尔的内心与情绪变化更多的就是靠特写面部表情与眼神来表现。
那种带着恐惧、不舍、坚韧与无助的表情,都是通过特写准确生动的刻画出来的。
在整个画面中细节在视觉上就达到一种强调突出作用,还因为主人公的不同变化起到影片节点的作用,体现出西里尔这个孩子简单而又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对观众的心理暗示作用明显,让人感觉自己身处其中,视角完全跟随于这个孩子。
影片以中景及特写这两个景别为主,中景着重讲故事,特写表现第一人称西里尔的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的变化,虽然没有复杂的镜头语言,但仅仅这两种镜头的交织就足以将我们带入西里尔的世界。
二、影片中镜头的使用以及映像图式(动静结合)1、影片的视点从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点展开。
所看到的完全是一个孩子的视角,没有导演的自我添加,没有观影者的相似性想象,这是一个孩子在用自己的经历讲故事。
2、构成镜头主体的人物位置,以西里尔所处环境为核心,她在镜头中位置始终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西里尔独特的自我经历,在影片中,大部分的交流与追逐场景,所以前后排列与对面排列占据了大部分幅面。
西里尔的位置不是刻意而为,而是镜头追随西里尔的方式,是一种记录他生活的最真实最自然的形态,所以观众的视点始终聚焦在西里尔的身上,不会被其他视点所吸引开来。
3、这部电影采用了更多的动作镜头,而在关系镜头与渲染镜头的使用上比较少见。
也是有这个片子的记录特性所决定的。
动作镜头强调加强故事的连贯性,更加强调人物在影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也随之变少,也使整个电影没有刻意的间隔与停歇。
动作镜头在视觉表达上具有可看性。
镜头排列中对叙事基础(对话)、叙事重点(动作细节)、叙事渲染(动作方式)都有强化作用。
影片中交流对话是最主要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就知道了西里尔的经历与故事,在细节上更是描写内心的重点。
从片头开始,站在楼下不断地按着门铃,敲门到骑车找父亲再到给父亲送钱被父亲拒绝,这一系列的人物动作,就已经很生动的表现了西里尔对父亲的爱,是一种无言的付出。
影片中动作镜头也很注重动与静的配合。
性格激烈的西里尔好动、狂躁。
安静的西里尔孤独、寂寞,对任何事情的抗拒。
运动镜头不仅仅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也随着镜头一步步进入西里尔的生活与内心。
抗拒的西里尔永远在奔跑,安静的西里尔总是那么的抗拒。
直到得到关怀与经历了挫折。
三、影片的构图与摄影机运动(奔跑与飞驰的单车)1、《单车少年》属于纪实构图风格,以故事的发展带动构图的进行。
以人物心理情绪变化改变构图形式,带来节奏的变化,突出故事的戏剧性变化。
2、男孩的单车是故事的线索之一,正是这架单车,让整个影片的节奏变化不一,也让整个影片动了起来。
不断地骑车运动始终穿插着画面当中,但很多都是有倾斜角度的运动轨迹,它代表着内心激烈的西里尔。
奔跑时也是带有对角线方向的跑动,由此将画面分割开来,形成视觉冲击,打破平静故事的平衡,反映人物内心的变化过程。
当心情不错的西里尔骑着单车的时候,则是悠然的,平行与画面的骑行,画面就是通过骑行角度的不同展现了男孩的心情与态度。
通过构图的巧妙设计就掌握了人物的内心,也是导演讲这个故事的亮点。
脑海中永远是骑车飞奔的西里尔。
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构图与运动带来的差异性。
3、影片中的运动使影片的节奏形成。
运动的镜头是主要的拍摄手法。
导演大量的使用手持拍摄,造成的不稳定感使故事更加真实,表现方式也更加丰富。
而当人物运动,摄影机固定的时候,节奏随之变慢,就将整个影片节奏控制下来。
4、大量移镜头的使用。
为了配合快速运动的单车,横移与客观性镜头的跟拍组合成一组连贯的镜头。
除了速度与手持跟拍以外,与画面构图的结合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影像故事。
而结尾的横移加长镜头的组合,平稳而带有柔和的感觉。
这样速度的变化其实就让影片有了特殊的味道。
5、片中长镜头的运用。
片子很多地方对西里尔使用了长镜头的跟拍,多是快速的跟随他奔跑或是街上单车的骑行。
快速,景别也有变化,丰富了这个人物运动时的画面感。
而长镜头也是对人物心理描写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让观众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男孩内心的狂躁与内心想法。
影片的不断深入,西里尔也在一直改变,越来越慢、越来越稳定的镜头表现,也是对这个男孩最重要的刻画了。
四、声音表现西里尔的内心世界(以孩子的逻辑与认知理解世界)1、跟拍与更多的对话交流镜头带来的是环境声与人声充满与整个影片。
言语的断续与连接是最简单的展示情绪的方式。
爆发与沉默相对,西里尔所展示出的爆发力更多的体现在前面部分,这与对父亲对单车的爱有很大的关系。
后面爆发点与沉默不语更多的是内心孤独落寞与信任问题的斗争。
导演用最没有变化的环境人声表现着这个孩子对人、事、物的态度。
孩子则用自己的行为逻辑表达一切。
这才是这部影片最真实的视角。
2、配乐的使用。
达内兄弟很少在电影中使用配乐,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却突破常规,加入了一段有着小高潮感觉的音乐。
在配乐的使用上面,篇幅不大,共有四个时间节点中加入了配乐。
分别是找不到父亲无助的躺在孤儿院的床上、听到父亲亲口对自己说不要再找自己、父亲拒绝了他偷来的钱还有结尾与萨曼塔骑车。
很显然都是在情绪爆发点使用的这段配乐。
配乐虽没有过多的含义,但却有着强化情绪表现力的作用。
配乐的出现,让观众吃惊,甚至是让观众突然从故事里起了波折。
但对主人公来说,这四个时间节点,则是这段儿时经历中最重要的部分,让他懂得了很多,长大了很多。
从无助到幸福,他的经历还有对自己的改变都是令人吃惊的,也让很发人深省。
五、色彩对影片的突出色彩在影片中的大部分都是自然而朴实。
但对核心人物西里尔来说,始终是那件红色的衣服。
在每一个画面中都很刺眼,不仅仅他是故事的核心,而是每一次的矛盾冲突都是以他为故事点。
红色是激烈、激情的代表。
而西里尔内心也是这样的红色也是这样的突出。
冲突与矛盾就是围绕那一种红色来描写。
随着故事的发展,最后倒在树下的西里尔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骑上自己的单车远去。
仿佛这时候红色都停止了流动。
有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也是他内心平静的表现。
他完成了救赎,完成了对别人表示的歉意。
红色不再激情似火,而更加单纯。
《单车少年》如此的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经历,也许对很多人来讲这是不可思议的,不可理解的。
他的想法看起来是那么简单,但是他却是那么的执着,这一切都不是一个成年人能理解的了的。
因为这是一个孩子,西里尔的视角,这是他的内心他的故事。
导演阻止了一切成人思想对孩子经历的影响,毫无添加个人因素在里面。
在我看来,也许这对每个人来说都算是一种回忆,一种回味。
当你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现在想想也有很多事是你现在理解不了的行为。
那时的孩子,单纯,简单的内心就是执着于自己的想法。
当你看这部电影时,回忆你的过去,你就可以得到一个与西里尔一样的答案——童年的故事。
之前对达内兄弟不甚了解,对我而言,这个缓缓道来的故事吸引我的,并不是达内出品的头衔,也不是越来越有票房号召力的西西•迪•法兰丝,而是小男孩的出色演技和以下:看完后查了点影评资料什么的,才知道对达内而言,这次使用配乐是个很大的突破….影片中有4段配乐,都是同一个调调,出自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用得恰到好处,直逼泪点,让人哽咽,正如我标题。
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这4次配乐的情节 都是由两个场景组成的,非常有意思,当然也包含了出色的长镜头,那么我就来很业余的谈谈感受吧。
第一次 一动一静故事开头非常直白,达内兄弟简略写实地直击要点。
从11岁的男孩Cyril几个动作和对话就交代了他是被父亲留在收留所的孩子,但Cyril不愿意相信父亲抛弃他,于是寻父开始…就在几分钟处,两个辅导员制止他外出,男孩与他们反抗,此时配乐第一次响起,偏执的男孩想摆脱,双脚乱蹬,只为找到爸爸…随后场景切换,Cyril安静地躺在枕边,给了数十秒的特写,这两组场景反差很大,不禁让我想起以前遇到不开心的事,经过一番强烈的挣扎,最后不得不躺在床上默默抽泣…我们中的很多都可以理解他的感受。
很少有哪部电影让我那么快就入戏,而达内兄弟只用了几分钟。
Cyril是个性格复杂的孩子,而这段凸显了执着背后的无助感。
第二次 一静一动Cyril遇到了好心的理发师,她收留了男孩,两人去店里找他的父亲,分别时男孩给了爸爸电话,并天真的以为他会在周末打来,哪知父亲根本就不想再见他,在理发师的促使下,父亲当面对男孩说了实话,“以后别来了,我不想见你”…男孩在车中,由冥想到转身到自残,但 他没有哭,理发师把他抱在怀里,配乐第二次响起,多了份悲壮…那一刻 是多么安静,母爱也跟着音乐一起泛滥。
之后镜头一转,小男孩在骑车 当然 也清楚地看到他略显倔强的脸庞和脸上的伤痕,又是手持 又是长镜头 看得心疼…那辆单车,别人告诉Cyril 是爸爸卖给了别人,孩子不信,他总是那么单纯 只信爸爸是爱他的,后来得知真相,还是把单车当做宝贝一样…这段配乐的场景透露Cyril性格极端但渴求呵护。
第三次 一慢一快Cyril后来和邻居学坏,偷了别人的钱,然后去爸爸的店,想把钱款都给他,因为知道父亲是因为没钱而抛弃他的,多么单纯的动机Cyril说“我不会告诉警察的” 爸爸说“你这样会害了我的”瞧这位自私的父亲 和男孩一比 是多么卑微。
“我不会说的”“住嘴,往上爬,跳!
”砰的一声“你没事吧?
”“没事”“不要再回来了!
”这 就是电影中父子最后的对话,他们之间只隔了一面墙,又何止一面墙?
有些残忍,更残忍的还在后面。
男孩缓缓地拖着车走向马路,配乐第三次响起 配着孤单的背影 镜头又一转,男孩骑车,越骑越快…Cyril在深夜狂飙自行车的长镜头印象很深,足足60多秒,已然可以看出孩子眼中的不平与坚强,这可比父亲的冷暴力残酷n倍,就好比遇到了伤心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才能淡忘,这对一个孩子来说 太难了 心灵是有多么强大,男孩内心的隐忍一窥而至,不用过多描述。
第四次 一结一尾曾经Cyril因为“单车事件”把一男生逼上了树,片尾那男生开始报复,这次是他把Cyril逼上树,然后,我们可爱的男主角被石子击落,当男孩和父亲商量着怎样撒谎脱罪时,Cyril醒了,随着一声电话铃声。
或许促使他醒的动力 是他以为爸爸来电话了,但是他没有看手机,在被父亲抛弃的日子中,他学会坚强,继续活着,不为父亲 为自己,他拒绝了父子的帮助,表情一脸无辜单纯地说“不需要”语气坚定,随后默默地扶起倒地的单车 踩踏板 上档 直行 转弯 配乐最后一次响起,那么及时,合着男孩慢慢远去的背影,影片结束...没有什么比如此干净利落的结尾更突显Cyril超强的意志力。
年纪小小却被生活逼着要如此坚强…怎样让一个孩子去承受这一切?
不得而知;男孩在最后的拐角处又会遇上什么样的世界?
可想而知;在这个故事中,男人是否找到些许自己成长的影子?
不问也知。
达内兄弟非常客观地描述故事,配乐便是“活生生”,长镜头便是“眼睁睁”。
残酷而温情。
世间竟有此般少年 如此单纯而复杂 如此脆弱而坚强 如此让人心疼而心生敬意…. 人生已如此坑爹,有些事何必看重?
每一个男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少年。
如是说。
片子开头,西里尔乘电梯去寻找抛弃他的父亲,镜头的特写,男孩倔强的神情,那种近乎于愤怒的眼神,生冷的,让心都硬着疼。
很多个场景,听到这个所谓的叛逆少年大声说 :NO!
寄宿学校的辅导员叫他不要再打那个早已打不通的电话,他说不要,门卫一遍遍的告知他,他的父亲一个月前就搬出去了,他不要相信,直到翻遍了家里的每个角落,他还是相信并且渴望得知关于父亲的一切,他不要,不要相信父亲真的不在了,不要。
Samantha告诉他单车是从别人那里买回来的,他固执的相信那是别人偷的,并不是父亲卖掉的。
他不要,再看到父亲贴出的售卖广告上,出售一辆绿色宝马和一辆儿童单车时,他还是不要相信,直到他的爸爸告知,我没有办法。
他还是不要。
收养他的Samantha要他不要跟那个街上的混混接触,他不要。
倔强的少年在任何人面前都执拗的倔强,只有在他父亲面前,那个没有勇气承担责任,生活压力的男人,倒不如说还是个孩子的父亲面前,他从来都温顺,从来都没有大声的抗议:NO!即便父亲对他说,不要再来找我,我不想看到 你,不要。
主观来说我并不想破骂这个父亲有多狠心,每个人要选择怎样的生活,我们管不了。
欣慰的是少年并没有变的阴郁,片子当中,少年暖色调的红色外套,骑着单车飞速的身影,像一团跃动的火苗。
我倾向于他所带来的温暖,在人性的恶劣,生活的压抑面前。
片尾,导演不动声色的煽情,沉默式的结尾,延续了达内兄弟一如既往的风格。
虽然它只是一部电影,我还是祝愿少年还有少年的父亲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辆“单车”。
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的比利时电影导演兄弟,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被认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在当代仅有的延续,不妨称其为新新现实主义,他们用写实却灵动的影像,根植现实却超越现实的故事,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是当之无愧的戛纳的宠儿。
生猛倔强的《罗塞塔》陷入了生活的绝境,最后得到了救赎,和她的朋友和解,生下了一个《儿子》,他的父亲想把他卖掉,却又因为良心将其赎回,这个《孩子》长大了,变成了我们眼前的,如同《罗塞塔》一般倔强,眼神凌厉的《单车男孩》。
《单车男孩》是一次达内兄弟电影创作序列的合理延续,又伴有着超越。
《单车男孩》延续着之前的平民视角,讲述着只关于一个人的简单故事,人物经历着对于社会群体来说细碎微不足道,但是对个人而言痛彻心扉的矛盾和痛苦,影像上达内兄弟采取的是长镜头跟拍的办法,但是在剪辑处理上尽量使得镜头之间的连接流畅连贯,不影响故事的发展。
与之前不同的是,《单车男孩》第一次使用了无声援,烘托气氛的音乐,虽然音乐出现的很节制,只有每一幕的高潮出现,但是音乐的出现却标志着达内兄弟从新新现实主义往前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现实主义流派的电影最注重的特质是还原,最大限度的尊重客观现实,使用自然光,不封闭构图(...开始背书了),音乐的使用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使用音乐时一定要有现场的声援,拒绝情节剧似的,使用外在的音乐进行煽情。
达内兄弟这次使用音乐,在形式上是对于现实主义的背离和反叛,但是这个音乐和《情深深雨蒙蒙》随处可闻的音乐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区别,我们下面详谈。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就慢慢销声匿迹了,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干将导演们也都纷纷走向了自己的道路。
费里尼一步步走入自己的梦中不可自拔,维斯康迪更是成为了彻底的唯美主义。
新现实主义的突然销声匿迹和它的突然兴起的原因都是同一个,当时的社会环境。
新现实主义的伟大之处,即是它不可辩驳的真实性,它简直是对当时社会的记录和反应。
而随着恶劣的社会环境消失,经济复苏,人民安康了,新现实主义变不再具有合适的土壤,自然会顺势枯萎。
当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时往往会产生伟大的文艺作品,这么说好像很二,但是事实如此......痛苦是艺术家创作最好的题材和无穷的灵感源泉。
比利时的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一直呈上升态势,这也对达内兄弟的创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是要求新求变的时候的,但是方向在哪里?
在《单车少年》中,达内兄弟走出了自己的方向,现实主义与神话原型的结合。
《单车少年》总共分为四幕,尝试逃跑为序幕,找寻父亲到被父亲抛弃为第二幕,被人利用被判了爱自己的人最终陷入绝境为第三幕,被仇人杀害复活为第四幕。
这是一个普通的少年的成长经历,也同时是一个史诗故事的原型:被限制的男主角,找寻宝藏(爱),遭受了小的磨难(被父亲抛弃),得到了帮助(被人收养),被伪善的人蛊惑(被人带去偷钱,刺伤收养人),被严重的伤害,最后得到拯救。
这是一个完整的神话故事的脉络,尤其是结尾的被人杀死和复活,更是对基督的直接重述。
但是,神话原型在本故事中却并没有走到台前,喧宾夺主。
记得胡琦师兄说他不喜欢霸王别姬,小豆子唱《思凡》那段,认为隐喻太过露骨,确实,《霸王别姬》那一段的隐喻就明显的站在了现实的台前。
小豆子那时真的唱的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小豆子对于自身性别困惑的寓意。
《单车男孩》却与此不同,全片的现实脉络是明晰的,某时某刻,单车男孩就是在骑车,就是在抢劫,发生的故事一直是现实的。
神话的一面并没有和现实竞争而使得真实性减少,相反神话的一面和现实的一面贴合在了一起,这使得它的真实性和隐喻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扯了这么多,回到音乐的地方,片中的音乐到底与电视剧中无时不在的配乐有什么不同。
不同就在于,《单车男孩》还是拥有极高的真实性的,它的情境也是格外真实的。
因此出现的配乐,是在单车男孩的世界里真实出现的配乐,这是神恩的反应。
每一次配乐的出现,都反应了神的怜悯。
配乐,是对配乐出现的那一刻,神恩的确实再现,而不是强加。
这就是达内兄弟对于新新现实主义出路的答案,扩大再现的事件的范围,用现实主义和神话原型不冲突的结合。
因为俺作为达内兄弟脑残粉,本文有些强词夺理之处。
但是,真正感人的艺术,从心底里,我还是认为必须是关于人的,必须是人道主义的艺术。
最后不写点视觉的对不起丘老师啊。
骑着单车的男孩在片中一直身着着鲜红色的T恤或外套,这是内心创伤的外化表现。
参看其他人的着装,都是或白或蓝或黑,都是为了凸显出单车男孩刺眼的红色。
单车男孩开始包裹在被子里不愿出来,也可看做不愿出来受伤的佐证。
其他的...本片大部分地方的打光很现实范儿,少部分稍微有点小清新。
同題材來講普通。
大部分时间这个男孩的遭遇可谓悲惨,被父母遗弃,亲自听父亲说不想要他,遇到坏朋友参与打劫,对收养他的好女人动武,生活真是一片灰暗!只是闷到顶点的时候下一个镜头竟然就是大转变,被打劫对象原谅了他,开始有了小朋友,开始了有妈妈的生活,法国人怕自己故事讲的让人寒心才有了这样安排吧
可能是因为我是女的所以有点难以理解小男孩的世界。
男孩好难养··
一方面很写实,一方面挺无聊。可以说好,也可以说不好。不过人总是在慢慢长大不是么。
很煽情,可是没触动。
不喜欢
好残酷 个人不喜欢这个风格的电影
倒更像纪录片,这样的平实在欧洲电影屡见不鲜。偏激的问题少年有着善良的本性,但一件事让他有如此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我仍觉有些突兀。极低成本小品而已,体会人性,看看无妨。
我不喜欢这样的大内 总是微微感觉假大空
如果生在中国,西里尔早被“黄金棍”打得不成人样了吧?多么高兴最后他没有死,只有萨曼莎的电话能唤醒他,我想,大概是因为他认真地答应过要和萨曼莎一直住在一起的。他是风在中疾驰的一抹明艳的红,又凌冽又温暖。
4.9 我只想疯狂甩他耳光,然后我会原谅他
最打动我是他被两个“父亲”抛弃后骑车的长镜头(结尾反倒“好”的太标准了)
实在看不懂法国电影,无高潮无泪点,到底在感动个什么劲儿。。。
这个倔强的令人又讨厌又心疼的男孩子一生都会得益于自己的坚持,是这份叛逆和坚持让他遇到了萨曼莎。你的11岁过得太痛苦太波折,但还好,无论你在外面受到什么伤害,都会有位“母亲”打电话提醒你回家。
小清新
不知道讲什么
嘎納獎認可的影片關於人情關於成長關於小男孩騎車尋父的故事。黨媽的爲何不要自己的女兒曾有部電影裏這麽說因爲女兒長大就會走自己走過的老路犯自己犯過的錯。而這部片子裏爹一而再抛棄送上門的兒子顯然是要推卸這樣份責任。有點音樂有點煽情。
就是看的眼疲劳
男孩意识不到父亲根本不想要他,也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现实,还是要拼命找到他,直到父亲决绝地对他讲出不要再来找我了,但没关系,莫名其妙母爱泛滥的圣母女主角永远给男孩兜底,甚至为了收养小男孩连自己男朋友也不要了,完全不能理解这种圣母行为啊,看完更讨厌小孩更厌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