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了第一部紧张刺激反转层叠的桌面电影模式。
满屏的英文看得眼花缭乱,要从快速的网络搜索中剖丝抽茧有效线索,仿佛是在限时看一部小说。
有一定的观影门槛,起码英语要好。
这一部主题依然是家庭。
爸爸、妈妈、男朋友还有希思律师的身份都在不断反转,由正义到邪恶,由未知到可能。
但最终赢家还是Siri,Google跑了全片的龙套。
爸爸跟男朋友策划了那么久的绑架案,终是闹得人财两空。
最后绑架到自己家的那一幕,不知所云,爸爸的行为难以解释,想要枪击妈妈却又手下留情,想要绑走女儿却忘了防备,智商时高时低,令人费解。
看似是一个愤怒且冷静的复仇者,实际上只是一个歇斯底里精神失常的暴躁分子。
上一部从爸爸的视角看家庭,这一部从女儿的视角看家庭,下一部还可以从家里的狗的视角看家庭。
Love you贯穿全文。
网络谜踪2 (2023)7.92023 / 美国 / 剧情 惊悚 / 尼古拉斯·D·约翰逊 威尔·梅瑞克 / 蒂姆·格里芬 艾娃·扎里亚·李
《网络谜踪2》是一部由庞大的信息量堆砌组合而成的悬疑桌面电影,故事其实很简单:机智聪慧的少女朱恩运用各种互联网搜索技术和工具,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寻找旅行途中离奇失踪的母亲,却于无意间被卷进未知的危险与阴谋之中。
「桌面电影」顾名思义就是整部电影的故事都发生在电脑/手机桌面这一封闭空间内,可以说是因应新媒体发展的独特产物。
它最早脱胎于伪纪录片,同时具备以下特点:1.以第一或第三人称视角为叙事中心;2.主人公的电脑/手机桌面成为主要的叙事空间;3.以各类社交媒体(Facebook、Whatsapp、YouTube、TikTok、Google、Instagram等)、网站链接和窗口为工具推进叙事;4.「桌面」可同时容纳并呈现各类视频素材,如电脑/手机拍摄画面、监控录像、现场直播、网络资源等。
在桌面电影里,摄影机的位置始终是固定不变的(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传统用以探索和表现空间、时间的「推、拉、摇、移」式拍摄手法完全失效。
电脑的光标、窗口、背景等视觉元素成为创作者烘托人物情感、营造故事悬念的重要手段,通过网页缩放、输入文字、打开/关闭软件界面来切换视角,控制影片节奏,模拟出摄影机(人眼)的效果,亦是每个网民再熟悉不过的日常操作。
这种犹如自己在使用电脑的沉浸式体验,却又无时不抽离出来审视自我与现代媒介之关系的诡谲感正是桌面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
因此,不难发现桌面电影通常只适合拍成惊悚、悬疑、恐怖等类型片,此类作品尤其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与强悬念推动,凭借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一波又一波出人意表的剧情反转,拼命留住观众在信息膨胀日复一日的慢性折磨和焦虑中逐渐涣散的注意力。
此外,我们同样难以想像以丰富细腻的情感和心理刻画、自由奔放的肢体接触为核心的爱情片或动作片会跟桌面电影扯上关系,因为单纯依靠鼠标移动、放大/缩小窗口、变更桌面背景等方式窥探到的人物情感与想法是一个陈腔滥调的、单向的形象,它能够提供给观者的只是关于主人公或其他配角的一些与剧情相关联的「信息」,而无法准确捕捉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这是需要透过演员站位、灯光、变焦镜头等具体的「场面调度」来实现的)。
又比如,电脑桌面从旧式Windows升级到苹果Mac系统,如此设计固然反映了影片里时代的变迁,但这种对时间观念的浅显认知不过是为预先架构完毕的叙事框架服务,即观众透过电脑系统的更新迭代,获得的是文本层面的对于每个时间节点的额外说明,而不是从人物内在的情绪涌动去「感知」时间。
进一步言,在2018年《网络迷踪》和《解除好友2:暗网》的昙花一现后,桌面电影未能顺利演变成一种稳定输出作品的影像模式,崮中原因不仅在于可容纳类型的局限性阻碍了其后续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桌面电影中的前置「摄像头」在有限场景内对于空间感、时间感极度扁平化的营造,也让此一模式彻底失却视听层面的趣味性(有人认为在家里观看比在戏院更能沉浸其中)。
观众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桌面电影的快节奏叙事,以及接踵而至的情节反转上面,但是一百多年的电影史难道不是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电影并非只有按部就班的「故事」吗?
《网络谜踪2》几乎是对第一部的如法炮制(第一部主人公的经历在续集里被「改编」成脍炙人口的Netflix剧集),影片的核心主题依旧是主人公熟练操作网络搜索工具,从海量数据中寻找失踪人口留下的蛛丝马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重新认识一度变得陌生的至亲、修复不愉快的家庭关系。
当然,续集还是有一些肉眼可见的变化。
除了寻人故事的重新编写,界面和社交媒体紧跟时代潮流(苹果和谷歌产品、Siri、加密通讯软件成为主流)之外,信息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时俱进的Z世代更是造就了比起前作更加「疯狂」的蒙太奇剪辑与画面/界面切换频率。
所以,第一部的父亲约翰·赵在面对浩瀚无边的网络世界时偶尔(经由桌面调度)表现出的些许笨拙与迷惘,在《网络谜踪2》的朱恩身上已经不复存在,后者需要处理的信息和数据量更是前者的数倍之多,而这也似乎意味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可怕事实:人物(面孔)将更为彻底地被难以抵挡的流量和数据所替代。
这或许是续集(甚至是桌面电影本身)于不经意间流露的隐性建构:不受束缚的信息流将人们从过去资讯闭塞的专制时代和地区解放出来,获取知识的工具、获得的知识量从未像现在这般富饶;与此同时,人们旋即被囚禁在技术主宰的「圆形监狱」,划时代的科技造物——平板电脑/手机/手表等便携式设备——方形大小的平面之内,再编织成一张又一张被无限增殖的信息紧紧包裹起来、高度数据化的精致面孔。
人物们深陷大数据时代的悖论漩涡之中。
一方面它声称,每个人都能在互联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可以偷窥他人的过去及私生活而不被揭穿;可以在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情况下发表言论,不论善恶。
然而,这恰恰又是最不自由的体现,因为这代表着窥视者/发言人的私生活也极有可能暴露在他者的目光窥伺之下。
一旦在网络世界留下少许踪迹,就相当于没有隐私可言,《网络谜踪》系列得以成立的基础正是来源于此。
续集甚至呈现出一条相对完整的「偷窥链」:朱恩在网络的重重迷雾中深挖母亲和她男友不为人知的过去;幕后黑手监视着朱恩的电脑桌面;而知道更多的观众则在窥探朱恩和真凶的一举一动。
朱恩的面孔被死死地钉在了充斥着图像、文字、视频、声音等各种「信息」的电脑桌面,这可谓《网络谜踪2》里最具象征意义的画面: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信息传播技术完全取代了基督(上帝)的专制地位;点对点的数据链则构成「祂」俯瞰众生的黑色眼睛。
故此,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身份)反转实际依循的是这样一种逻辑关系,人物在现实生活的面貌先是被互联网的冲击波所瓦解,而后在浏览痕迹、聊天记录、密码破解、定位追踪等类型繁多的数据流的编码下,人物获得新的面孔、新的踪迹、新的身份;这个新的面孔或身份又会在网络上受到质疑、有人极力掩饰,然后被揭露;再编码、再质疑/掩饰、再被揭露......而有份推动这场伴随着多重反转的寻人游戏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亦为后真相时代的显著特征——事实和真相被「残忍」地肢解、碎片化,甚至沦为次要,各种似是而非、断章取义的偏激解读占据各大社交媒体,以达到绝佳的引流效果。
戏中,当朱恩发现在哥伦比亚被绑架的「母亲」原来只是一名受他人雇佣,渴望成名的业余演员,并向警方和公众揭发后,网络上一时间铺天盖地出现了「受害者与男友自导自演绑架案」的阴谋论调,还受到一部分网民的追捧。
编导在叙事编排上同样遵循了将事件碎片化的法则,事先在电影开头引入一段遭到截取的家庭录像,观众会先入为主地认定这不过是类似于首集那样讲述主人公痛失亲人,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例牌情节,紧接着出现的裁剪视频、放入文件夹等片段,以及作为画外音的安慰话语,都在暗中强化悼念逝者的既定印象。
透过这种刻意「混淆视听」的剪辑手法,编导成功使观众带着「偏见」继续观赏接下来的剧情。
朱恩在调查母亲失踪的过程中,对人物和事件不完整的理解会连续产生出新的偏见,而对应到被怀疑/挑战的对象身上则建构成一种临时性的身份与认知,观众也在随着故事一路推进,不断在建立偏见——出现破局线索——推翻偏见(惊人转折)的剧作程序之中获得快感。
由是观之,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便成为让这一切能够流畅运转的重要场域(要从一堆「无用」信息中抓取支离破碎的「有用」线索,还原事件真相,难度可想而知),编导也在其中找到了让时隔五年的续集再次受到关注的唯一诀窍:剪得更零碎的事件,疯狂增殖的信息量,制造更多的反转。
在如此情况下,人物在片中为数不多的面对摄像头的情绪流露也彻底沦为一场惊天阴谋的可怜陪衬,因为每当朱恩仍未从前一刻的变故或震惊中冷静下来时,迎接她的立刻是开启下一段更离奇剧情的转折。
《网络谜踪2》在某程度上也解释了桌面电影难以发展成稳定类型模式的困境,归根究柢,这是只为网络世代而生的特殊产物(见证了这些年网络生态的变迁)。
尽管它仅仅依靠电脑桌面就讲述了一个信息量很大、扣人心弦的好故事,但电影从来不应该只有精巧算计的剧本,还要有人物持续变化的情感、身体与运动;探索开拓空间和时间全新可能的场面调度;以及游离于讲求效率的故事文本之外,在深邃的影像长河自由自在地遨游,非理性、无意识、转瞬即逝的眼神、话语与印象。
这些在科技发展中拒绝被测量被化约的「无价值」之物,却是一部电影最为珍贵的价值所在。
本文首发于「虹膜」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受到第一部启发而拍的模仿片。
但剧本远比不上第一部,太多不合理剧情。
1, 为了制造悬念误导,让女儿先破解Kevin的账户。
而母亲的账户连尝试重置密码都没有。
而且破解Kevin的gmail也没走google安全验证,而是用了Kevin公司的网站维护公司。
很奇怪这公司为什么能重置Google账户密码。
这部分比第一部差远了。
2,Kevin莫名其妙在哥伦比亚被杀了。
如果说是他害怕重回监狱自杀,也有可能吧。
但可以说出真相再自杀也行吧。
剧情硬杀居多,强行断线索。
3,律师被杀在加州美国本土,加上媒体关注,警察应该很快能破案。
办公楼电梯监控,嫌犯的车,总之线索很多。
而且之后警察也开始在女儿家门口保护直到找到安全的地方。
结果凶手来了门口一个人都没有。
4,说母亲的资料要花一周解封。
结果直到出现凶案到被绑架,资料还没解封?
一解封马上就能锁定嫌犯了。
5,剧情设定应该是Kevin帮前夫James找到母亲和女儿,然后帮着绑架了母亲。
但加密通话为什么Kevin和律师还有联系?
然后监控系统是前夫在用,但却是Kevin的邮箱注册。
总之我是一点没被感动,也没被悬疑到。
观影体验和第一部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最感动的就是最后揭晓妈妈为女儿做的一切。
让女儿相信她曾有一个深爱她的父亲,总好过让她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一个毒贩和家暴瘾君子。
她把录像剪掉最后一截,好让女儿每次抱着录像回忆的时候却不知道背后丑陋的真相。
还有很讽刺的一个情节:家暴只能使对方做一年不到的牢,搜到毒品才判了十二年。
这种人渣出狱果然死性不改,绑架了前妻和女儿。
受害者即使改名换姓也很难逃开追踪。
其实美国有狱中教育计划,有点像jimmy假扮church guy说的那样,一对一帮扶,让他们意识到错误。
但很明显这种计划没什么用,增加刑期才是唯一的办法。
这个电影各种反转好玄乎,剪切极快,很多人都没看懂,下面是具体分析和剧情整理。
1、动态照片太搞笑——这是全片最搞人的剧情!
旅游第一天妈妈发的照片,女儿竟然不点开看看?
妈妈失踪后,女儿竟然也不第一时间仔细回看下这些照片分析分析?
凯文(女儿母亲网络男朋友)既然参与谋划绑架这个事,假旅游发的第一张忽悠女孩的照片,怎么可能不认真检查而直接把动态照片发出去??
直到电影最后阶段,女儿才发现这是个动态照片,这是影片第一个超级反转,当时看的时候还蛮惊讶!
哇,这编剧太有创意了!
但花10秒钟想想,呃。。。
玩呢?
之前渲染这女孩好像超级聪明计算机天才,一顿操作猛于虎!
搞半天最关键最简单最基础的线索没看到?
这个傻姑娘!!
2、一顿操作猛于虎,一个视频全白费——电影前面大半部分渲染女孩各种网络操作闪瞎眼!
炫酷至极!
好容易找到情人桥景点监控发现她妈妈,真厉害!
但,但,但这时FBI已经收到绑架视频。。。
那么,这女孩之前各种找妈妈的电脑操作有啥用啊??
还不如一个不懂电脑的女孩坐在家等这个视频出现呢,瞎忙啥呢?
3、凯文这个坏人是来搞笑的吗?
——她妈妈的男友凯文,其实是和她老爸一起坐牢的狱友,一起策划了这次绑架。
但,但,但凯文,你是来搞笑的吗?
行动一开始发个照片发错成动态照片直接露馅!
😅还好遇到个傻女儿,一顿操作猛于虎但就没发现这个破绽,让凯文混过去了。。。
然后找了个替身女人假冒她妈去旅游,给这个女人钱,还让这个女人免费旅游吃吃喝喝,这女的竟然半途不干跑了?
凯文,你这是怎么谈的和签的合同啊?。。。
还有,这替身女人肯定是用的女孩妈妈的护照坐飞机的,这个护照凯文肯定要严格管理好啊,怎么会给替身女人随便拿着让她轻松坐飞机跑回去呢?。。。
还有最后,凯文你被警擦包围,最多就是个参与协同绑架罪,至于拔枪和警擦对攻被击毙吗?
凯文,你到底在干啥啊?
黑色幽默呢?
4、愚蠢的爸爸——女儿爸爸一看也是电脑高手,你既然一直都在监控女儿电脑的一举一动,发现女儿很擅长电脑,而最核心的关键信息都在凯文的gmail邮箱,那就应该第一时间要凯文把邮箱密码改了甚至删除里面关键邮件啊!
而且女儿母亲的gmail也很重要,那正好已经绑了前妻也有前妻手机,应该把前妻的gmail也改了啊,同时你自己监控你女儿的监控设备系统密码和用户名,也应该改个新的啊!?
你这监控的啥啊。。
5、FBI除了耍帅,其他时间在摸鱼是吗?
——其实这个案子极其简单!
首先应该第一时间审查女儿收到的所有妈妈和男友的信息,如果能第一时间发现动态照片是替身,知道女儿母亲没有去哥伦比亚旅游,那这案子就破了一半了啊!
然后就是既然母亲没去哥伦比亚,那最初接他们的优步车应该查啊,如果这个车牌查了应该也能知道他前夫嫌疑了吧!
还有抓凯文的时候,怎么还把他打死了呢?
既然都锁定凯文了,直接趁晚上他睡觉时候抓了啊,干嘛搞成枪战?。。。。
还有最关键的,FBI肯定是知道女儿爸爸是坐牢刚出狱的啊,而且凯文也是有前科的并且和他爸是狱友,这警察都应该是很容易查到啊,那么他爸就有很大嫌疑,如果能去他爸房子搜查一遍,不就很容易破案了吗?
而电影中FBI啥事都没干。
总结下。。。。
一个傻姑娘一顿操作猛于虎其实都是瞎忙!
二个笨贼一顿谋划猛于虎其实啥都没做好!
一帮FBI全部摸鱼但最后竟然成功破案得来全不费工夫!
一部电影各种电脑应用操作闪瞎眼!
其实漏洞百出烂七八糟。
所以有网友问为啥不拍成一个正常电影?
现在知道了吧,这漏洞百出剧情,只有拍成这样闪瞎眼的电脑操作方式把人弄晕,才能唬人啊!
要不这8分怎么来的?
说明好多人都给闪瞎了眼啊🤩🤩🤩😂😂😂
第一部《网络谜踪》是父亲寻找是失踪的女儿,开拓了“桌面电影”的先河,用笔记本电脑、手机、监控录像等等素材平凑起真相。
而在第二部里,主线变成了女儿寻找失踪的母亲,也同样利用了以上的素材,但是由于有第一部金玉在前,所以对于观众而言新鲜感已经散去,而且相对而言这部探索真相的逻辑也没有第一部严谨,有时候为了补充故事细节,不得不采用电脑前置摄像头的素材进行补充说明,这已经部分脱离了第一部对素材试用的规则,显得有点黔驴技穷的尴尬了。
本作的结构和上一部类似,也是引导---误导---反转---反转真相。
故事主线围绕母亲和她的新男友的社交信息展开,抽丝剥茧,层层排除,最终找到两人。
在故事的开头,编剧花了大量笔墨去构建母女的情感关系,这是整部影片女主行为的驱动力,所以必须在开场就夯实。
而搜索的过程就显得有些过于炫技了, 基本把平常用的APP所有能想到的细小不经意的功能都罗列了一遍,而且在此过程中没有丢失故事的节奏,人物的塑造也相对比较丰满,尤其是最后反转那一下,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视听层面,由于受限于类型,所以基本放弃了镜头语言,纯靠剪辑构建的节奏来营造惊悚和悬疑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音响的应用还是比较巧妙地,在几个关键的情节点推动观众的情绪,或者让观众的注意力更集中。
总的来说,创作这类“桌面电影”的难度非常大,首先是需要用不多的技术手段抓住观众情绪,然后带着他们探索真相,而真相本身的设计又需足够离奇,意料之外。
所以从文本到拍摄剪辑对导演和编剧的要求非常高。
听说第一部的导演光剪辑就花了3年,可以想象素材量之大,以及后期对节奏的要求之高。
《网络谜踪》系列的第二部,依然选取了一个相当精彩的故事,当然跟第一部雷同的是依然是一个失踪案然后引出了整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网络社会里想要隐匿一个人真的是痴心妄想。
主角朱恩通过一台电脑和一台手机,真正做到了侦探级别的操作,通过各种细节性的东西去深挖每个人企图隐藏的秘密,不论是她母亲,她母亲男朋友,还是她的父亲,都想要隐藏一些东西不让朱恩知道,但是在亲情面前激发了朱恩无与伦比的灵感,也告诉我们每个人,不要试图去抹杀事实的痕迹。
期待网络谜踪系列的下一部!!
比较常见的搜索引擎有百度,必应,Yandex。
然而,现在各个社交媒体的搜索能力比百度更加强大。
例如,前两天就有必应可以帮找序列号激活Win11热搜基本的搜索技巧:电影里June展示了多种搜索技巧。
1,利用凯文个人社交媒体的资料重置了他的Google账户的密码。
2,使用google翻译,在没有专业翻译的情况下和哥伦比亚当地人实时交流。
——我们这里是百度翻译(有道翻译),能互译全球200多种语言,必要时还有人工翻译。
3,使用google地图追踪妈妈的足迹。
——我们这里是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能身临其境查看街道全景。
4,直接使用凯文的电子邮箱就能搜索出他的网络历史踪迹。
5,直接使用个人网络昵称Bunnycake310找出其Ins账号6,使用凯文的假名加双引号,精准搜索出凯文的联邦法院判决书。
——“关键词加双引号”是搜索引擎精准搜索功能。
我们这里的背景调查有爱企查,学信网,中国裁判文书网(债权债务纠纷),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
7,使用关键词搜索“tourist destinations romantic”找出寨城爱情索桥的目的地。
——搜索引擎中“空格”代表“逻辑与”,并且的意思。
8,国外旅行景点的攻略,我们这里有穷游网。
9,June使用“搜索历史”功能查找出凯文曾经找过加密通讯软件guise。
——百度有搜索历史功能。
本身浏览器也有搜索历史选项。
10,百度的下拉推荐词是根据搜索量从大到小排序的。
11,June的电脑似乎被黑客入侵,尽管她使用了VPN加密通信。
前面June使用加密通信软件guise,联系女律师的时候突然闪退,说明已经被对方发现,但是我不知道对方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方式侵入June电脑的。
然后,我重新看了第二遍,凯文进屋和June聊天,“How's the old computer running?”这二手电脑送给June之前就装了后门。。。
12,June在整个调查的过程中使用了社会工程学技巧。
关于这种技巧的电影是《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猫鼠游戏》 ,《逃离德黑兰》,社交工程学的书《线上幽灵:世界头号黑客米特尼克自传》最后,结局还是非常感人的。
June通过不断地搜索,发现了妈妈对自己真正的爱。
其实百度不仅仅是一个搜索引擎。
点击页面的左上角“更多”,解锁更多功能。
国外是习惯用Gmail,Outlook,我们是用WeChat,其实微信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隐藏小技巧。
比如。。。
看《网络谜踪2》时,我也在影片中段怀疑过妈妈,这可能是妈妈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戏,我也被导演这样成功地误导了。
不过与其说这是悬念的一环,不如说这些胡思乱想才是悬念片的精髓。
原来母亲会是一个道德暧昧的人物?
这种充满新奇感的猜测过程是偏离和打破传统人物形象的。
看到豆瓣热评“我怎么会怀疑妈妈,我真该死!
”时,我也下意识地愧疚了一下,当时没有进一步深想,为什么荧幕上的母亲形象总是不被动摇的,美国电影叙事中家庭秩序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怎样一种正确,以及它又和社会文化建构的女性形成了一种怎样的互文。
影片结尾当然是母女团圆,人渣父亲绳之以法是一种爽感,可我又因前面放肆大胆的想象而失去了另一种爽感,而这种怅然若失却没有第一时间被我自己发现。
发现美国电影里许多隐蔽的主流意识形态叙事像是一个解谜过程,社会文化中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都有起因和历史。
老师说“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未必不比这里严苛”,这一点我十分想被证明。
这出戏的目的是什么?
一年前就已经找到母女俩,却花费这么长时间布局,让母亲重新坠入爱河。
极具耐心的靠爱情这么不可控的事情主导后续发展,和真面目暴露后的穷凶极恶气质极度不相符。
外出旅游失踪,同性的Kevin必然是重大嫌疑,那如此处心积虑的制造假象和让Kevin避开绑架嫌疑究竟哪个更好?
后者Kevin甚至可以作为Grace最亲密的爱人,在惊惶无措的June那里影响她寻母的走向,不是更容易完成目的么。
说一个谎言圆一个谎言,为了让人以为Grace失踪在哥伦比亚,你们雇人假扮她,雇人演绑架戏。
结果逃回国被抓的被抓,不结尾款让人捅出去的捅出去,反倒让事情变得败露。
而Kevin甚至连那个雇来假扮Grace的调酒女都不如,人家还是在逃回国的飞机上被抓的,你甚至都逃不出哥伦比亚。
从父亲各项监控女儿巨细靡遗以及Kevin就拍这么几张照片就因为动态模式穿帮来看,显然父亲才是网络高手,那这样Kevin的存在就真的没有意义。
如果说有,那就只有留下诸多痕迹,能让女儿一步步剖丝剥茧的发现真相。
电脑桌面类惊悚电影的内核本来就是《后窗》,腿折石膏出不了屋只能举着望远镜东张西望就象今天的一切问题都被限制在电脑屏幕中去解决,而侵入他人账户寻找答案则相当于凯莉冒险攀墙入室寻找婚戒。然后在此基础上,本片又激增了更多希区元素,而这显然与导演新人的学院派背景有关。比如,用前科华裔(为何偏偏是个华裔?嘿嘿)替自己实施对妻犯罪的念头来自《电话谋杀案》;以女替身瞒天过海则来自《迷魂计》;女儿一度怀疑失踪母亲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可真相大白后发现原来一切为了保护她免受那个失控男人的威胁……这个部分粗归《艳贼》。两星半。
女儿找妈妈的能力杠杠滴
如法炮制第一部,几乎没有什么惊喜。好在水准尚在,节奏紧凑,框架清晰,只是有些地方让人觉得桥段设置地未免太过“精巧”。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的记忆点,可能就是揭示母亲秘密时的那种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这孩子可以直接入职FBI了
虽然我挺喜欢桌面电影的,不过当下再看新鲜感大不如前了,而且相比第一部而言,这部在看的过程中情感上很难引起我内心多少波动。另外,因为巨大的文化差异,片中的很多内容和细节其实很难有效捕捉,主要还是在感知主线剧情,所以非常期待能有本土化的桌面电影。在新型类型片的探索上,中美的差距还是很大,这样的电影有很强的当下性,是很有意义的。最后电影的结尾我觉得处理得很一般,以及太多的贼都会犯这种类似的错误,我讨厌蠢贼。
上一部是家长找孩子,这一部是孩子找家长。你真的了解你的家人吗?谷歌功能强大,关键时刻能救人一命。各种设备互联,信息共享,强大的互联网,使用者也很厉害。
出乎意料的惊喜和好看!在延续第一部经典桌面电影风格的基础上,更加入了悬疑、犯罪和大量的电影感实景。整个UI设计重做的也更震撼和流畅,苹果这波软广不亏,期待未来拍个siri拯救全世界!
屏幕时代,社交平台眼花缭乱,信息过度膨胀爆炸,人类渴望爱的联结,希望交付信任,变得比过去更脆弱,因为要承受更多未知的风险。一旦脱离屏幕奴役,社交、情感、自我认知很难单独存在。
很精彩,让人被吓得凝神屏气的地方挺多的,但是略生硬,比如最后打电话给哥伦比亚大叔朋友求救,明明尖叫救命比较有用,在这么危急的时刻还解释抱歉,有种滑稽的感觉。那个律师姐姐真的让人感动,但是有点剧情杀了,明明带着警察马上保护女主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妈妈有必要瞒着女儿吗?这个丈夫一旦出狱绝对会对母女俩造成威胁,女儿不知情的话被骗走的几率大大增加,为了女儿的安全着想也应该早说了。
我倒是希望能以这种形式拍一部网络犯罪的电影。
隐姓埋名为了避免被找到,然后上社交网站交友。。。。。
库克投资了吗
看完后的感受:男人不如Siri、手表要买带sim卡的、好想买台MacBook。但是海报上居然没有8美元跑腿大爷!人家可是MVP!
比第一部差,剧情和镜头的运用都差一些
看完第一时间在房间里说hey siri 播放我的电台,我和家属手机上的siri都亮了一下,然后hompod的siri回应说,请问你是哪位…(这么多年了到现在我的siri也就天气预报不会错)
苹果宣传片啦
他老爸有这个聪明劲干点啥发财不好,非得找这俩烂货。
大型苹果设备广告加外网寻人大科普,看完发现apple watch也不是一无是处
警察不如电脑玩的溜的青少年。看完后另一大感想:高科技社会毫无隐私
成熟的玩剧本的商业大作,每一步都在算计观众,抛出假凶手,验证并排除,连续两次,最后三个女人连成环,大战吸毒家暴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