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给了4星,8-8.5分。
这部剧很难评,因为看之前,我完全无法想象要百年孤独搬上荧幕会是什么样的。
先前的几个预告片看下来,感觉味道是对的,看完正片表示,基本符合我对小说的印象,能如此呈现本身就值得8分起步。
本作最大的优点是相当还原小说,最大的缺点却也是过于还原小说了,乃至于看完后感觉很空,毕竟仅前3话故事内时间跨度就30年,我原本以为拍到行刑队就差不多了,结果拍到了国王葬礼还没完,一直拍到了上校即将打回马孔多。
只用8集表现,故事内的时间太长而细节密度就太低了,我的感觉是空旷感。
整体看来前几话有点僵,中间几话相当的精彩,最后一话类似赶工。
这部剧剧情、表演问题都不大,但细节打磨有不少的提升空间,可以发挥但没有发挥的太多。
部分角色过于工具人,人物弧光不够,几处名场面渲染以及情绪调度没拉满。
说几个我看过之后比较在意的地方。
1,雷梅苔丝的出场太普通了,她们一家坐着马车来到马孔多,要是我拍,一定把她的脸藏到最后一刻,再用上校的视角呈现,加上巨量的柔光。
雷梅苔丝去上校的工作室也太平淡,我的想象里,阴暗的工作室会随着她的进入洒满阳光。
最后雷梅苔丝死的表现也很草率,原著里可是疼了三天三夜死去,从死状看大概率死于砒霜,参考李煜还有武大郎的死状,应该表现的更惨烈。
总之雷梅苔丝就是我前面说的过于工具人化。
2,何塞·阿卡迪奥比奥雷良诺个子矮,这是我不大能接受的,我的印象里阿卡迪奥的外形参考魔山。
小说里奥雷良诺起义之前并没有去找阿卡迪奥邀请入伙,这段加的不是不行,只是非要让阿卡迪奥说自己记得小时候兄弟俩深入交流过“地震”,非要提前透露出兄弟情很败笔,小说里把阿卡迪奥对弟弟的感情一直藏到劫法场明显更高明。
如果我来导演,我会让阿卡迪奥什么都不说,只扔一把枪给奥雷良诺。
劫法场那段拍的也很随意,就是感觉什么都拍了,但总觉得不对味,我想象中他大踏步的劫法场如同杀神降临的气势没出来。
死后血液穿街过巷的情景也略平庸,甚至有点破坏想象。
3, 阿卡迪奥被枪决的时候那段想到雷梅苔丝的心理没法呈现了,暗黑向解读者可能不喜欢哈。
但“你们这批王八蛋,自由党万岁!!!!”的呼喊挪到了医生那里,给这个不太讨喜的角色整的连高光都没了。
4,阿玛兰妲这个人物很难评,要结合往后的剧情再说了,她的感情在小说里是藏的最深的,但目前剧情表现里是一点点提示都没给。
她跟奥雷良诺儿子的那段其实有点出戏,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出她一生都在拼了命克制自己的欲望。
5,乌苏拉演的深得我心,无论是年轻还是老年的演员。
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年轻的演员太过冷静安静了,我的印象里应该是更大大咧咧的,而且更加轴的人。
卡都雷回来参加葬礼说出了“我来参加国王的葬礼”没拍,很可惜。
6,关于上校,小金鱼出现的太早,在上校小时候潜水的时候就出现了,我认为正确的第一次出现应该就是雷梅苔丝进工作室的时候才对,这样小金鱼才跟雷梅苔丝强绑定,乃至于老年的上校反反复复做了熔、熔了做小金鱼,他无时无刻不再幻想着雷梅苔丝推开门的那个下午。
乌苏拉去探监送枪的情节去掉了,这算是可以接受。
7,皮埃罗特用那么长的刀割腕太缺乏美感,原著是“伏在店后的写字台上,两只手腕已经用刀片割破,双手插在一盆安息香水中。
” 何塞·阿卡迪奥找皮埃罗特说要娶蕾贝卡,删了劝他考虑阿玛兰妲的话挺可惜。
乌苏拉为了将皮埃罗特安葬墓园跟神父吵架也没拍,其实这里对乌苏拉的人物塑造是有助益的。
8,蕾贝卡不够漂亮,她父母的骸骨只埋进墙里,后续我记得小说里有下文的,剧中这个情节直接断头了。
美人雷梅苔丝也不符合我的期待。
12月11日本来兴致勃勃来看百年孤独的,看的一些短评恼火。
一是什么《百年孤独》只属于文学,您这边写影视短评干嘛?
而且你看完了吗?
找什么存在感,您去亚马逊那边写哥伦比亚🇨🇴短评啊,建议您看原著,避免翻译又开骂。
二是能不能别像传统父母一样,非要打压孩子凸显自己高贵对吧,给什么🤢表情。
能不能打字说话,不然我以为是哪个小猫小狗🐕玩手机。
把问题指出来,比如这电视剧哪里有问题,您原本想是什么,指责哪个都会,我见过有涵养和文化的人,都不会这么浅显寒酸的表达。
三是我看过汉译原著,现在看到了第六集了,感觉整个画面和情节都可以,特别转场,很美洲。
昨天刷了四集,很好看,画风很美,独白有点像马尔克斯这个有趣小老头在跟我讲故事。
导演对角色把握还是很可以的,其实阅读书📖,特别是前几章,自己更多的是沉浸在角色故事中,但我看电视剧时,第三、四集特别是他们一家吃饭时,才发现他们是这么大的一个家族,这是其中一个发现,还有很多,比如哥伦比亚🇨🇴的人文,角色房间的布置,真的有心了(这里不免像再吐槽一下这些短评,这些您们画面情节可以通过书能够想象出吗?
预告说,马尔克斯儿子有参与这部电视剧制作,所以能不能别凸显您的高人一等了,多些欣赏的眼睛,睁眼看世界吧)。
《百年孤独》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通篇阅读至少有五六遍了,2022年1月26日在豆瓣里发现了《百年孤独》(2024),我们约定在上映时一起看。
2年后的年今天我终于如愿看完了8集的美剧《百年孤独》,只是只能如愿未能如约,我在孤独的岭南孤独的看完了百年孤独。
电视剧版高度还原了原著,5分好评,酣畅淋漓,美剧该有的水准,唯一感觉遗憾的是,结尾做了改编,把布恩迪亚上校改编成了战争怪胎,故事以布恩迪亚上校为布恩迪亚家族的诅咒的怪胎结尾,没有继续讲述布恩迪亚家族第4、5、6、7代人的故事,这个结尾与原著中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不是很匹配。
原著里布恩迪亚上校在出生入死征战多年后,感到了战争的疲惫无聊,感应到了父亲神志不清时一直追问的问题“我一直不懂,两个原则相同的人,竞争有什么意义?
”。
于是,变回到马孔多把自己封闭在实验室重复着做金鱼-熔掉-做金鱼- 熔掉……的循环,直到死亡未踏出实验室的门口。
而布恩迪亚家族的诅咒是在第七代出现的,应验了老梅羊皮书的预言与乌尔苏拉母亲的担忧,因为近亲生出了猪尾巴的后代,而这个后代正在被蚂蚁啃食,可笑的是,这个后代是唯一一个布恩迪亚家族中真正因为爱情而出生的孩子。
一阵飓风后马孔多被吹散,不复存在,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
百年孤独的故事以哥伦比亚殖民初期时代为背景,以一个家族100年里七代人的故事,呈现了南美洲大陆原住民与政府(自由党与保守党)的抗争史,以及最后被殖民的悲凉结局。
或许孤独是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无法逃过注定的失败的一种解释,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爱情,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在追求自由中表现出的韧性与坚决恰似人类祖先的奋斗史,几百万年来,人类也没有逃出过战争、杀戮、爱恨、情仇……在一个又一个的百年里孤独的轮回,从未停止过,也从未胜利过。
又或许这份孤独就是一份诅咒,人类一直在逃脱这个诅咒,如此,孤独和逃脱孤的循环独成了人活下去的动力,稳定和追求自由的轮回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
(《百年孤独》截影)你可能没有读过《百年孤独》,但一定在哪里见识过这句带有“魔力”的文字。
它精妙地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将过去、现在、未来结合在一起,预示着一个家族在漫长岁月中经历的沧桑巨变与悲欢离合。
(《百年孤独》剧照)这部近30万字的小说,因其宏大的历史脉络、复杂的人物关系,被业内不少人士称为“最难影视化”的作品。
当然,最大的阻碍其实是原著作者马尔克斯,他生前一直极力阻挠《百年孤独》影视化。
(作家马尔克斯与日本导演黑泽明)早年有人开价100万美元想要买断改编权,马尔克斯立马涨到300万来吓退对方。
在马尔克斯心中,只有黑泽明才能拍出《百年孤独》,其他人都不配!
而当黑泽明去世后,马尔克斯则彻底放弃了这一念想。
直到2018年,马尔克斯去世四年后,网飞才终于用“钞能力”说服了他的家人,拿下了《百年孤独》的影视版权。
2024年12月11日,剧版《百年孤独》终于在流媒体平台与观众见面,很快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收视热潮。
《百年孤独》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剧集开拍前,有人就曾断言,“要么是神作,要么烂穿地心”。
至小派截稿时,该片豆瓣评分9.1,IMDB评分8.5,烂番茄新鲜度85%,可见大多数观众还是比较认可网飞剧版的。
(《百年孤独》剧照)本期影评,小派将结合原著、历史科普一些原著的知识,并且对剧版给出评价,希望能为大家刷剧提供一些辅助视点。
01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1927年,马尔克斯出生在哥伦比亚一个名叫阿拉卡塔的小镇上,由其外公外婆抚养长大。
(幼年马尔克斯与青年马尔克斯照片)外公尼古拉斯·马尔克斯·梅西亚是一个自 由 党 激进者,参加过两次内战的退役上校。
他深爱自己的外孙,经常带着年幼的马尔克斯出去散步,讲述战争故事,传授自由派思想。
外婆则是一位喜欢占卜的老太太,她经常为年幼的马尔克斯讲述各种各样的奇幻故事,为他的童年种下了天马行空的种子。
(《百年孤独》截影)多年以后,马尔克斯功成名就时,就曾坦言道自己的文字继承自外婆的语言。
《百年孤独》有着很强的家族传记色彩。
上校与神婆、革命与迷信、杀戮与亡灵,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魔幻,外公外婆的双重影响,建构了马尔克斯后来的创作倾向与审美思想。
(《百年孤独》截影)除了外公外婆潜移默化的影响,《百年孤独》成书的另一大功臣是马尔克斯的太太梅赛德斯·芭莎。
1965年夏,马尔克斯与梅赛德斯去度假的路上,突然来了灵感,于是二人迅速折返。
(马尔克斯与太太梅赛德斯的合照)此后十八个月里,马尔克斯全身心投入到写作当中,梅赛德斯则是操持着家里的一切。
在花光所有积蓄后,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梅赛德斯典当了自己的首饰细软,来维系家中花销。
待全书完成后,夫妇俩几近破产,家中的钱仅够邮递一半的手稿,于是他们只好拆开包裹,先寄出了一半的手稿。
后来才发现,他们寄出的是后半部分的手稿。
几天后,电话铃声响起,编辑催促马尔克斯将另一半的手稿寄来,他们可以提前预支稿费。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再往后,《百年孤独》一经问世便火爆异常,几个月内便卖出了百万册。
这场堪称文学史上“最破釜沉舟的写作”成了!
02家族架构《百年孤独》最令读者感到抓马的,应该便是其庞大繁杂的人物关系和家庭架构了。
尤其是其人物命名经常出现重复的现象,几代人都用相同的名字,非常容易让人搞混。
(《百年孤独》剧照)剧版这个问题稍微减弱了一些,但考虑到许多观众反映的脸盲和演员多次更迭的问题,小派还是要再重理一遍布恩迪亚的家族架构。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家族族长,马孔多的创立者。
妻子乌尔苏拉·伊瓜兰是他的表妹。
(何塞与妻子乌尔苏拉)第二代有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拉美一般会让长子冠父名,翻译为中文则为小何塞或是何塞二世);二儿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养女丽贝卡;小女儿阿玛兰坦;二儿媳蕾梅黛丝·摩斯科特。
(大儿子何塞与二儿子奥雷里亚诺)第三代的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何塞是大儿子与二儿子的私生子,他们都是占卜师庇拉尔所生。
原著中二儿子奥雷里亚诺上校在外征战时,还生下了17个私生子,但在剧中并未展示。
(《百年孤独》截影)《百年孤独》第二季应该会以布恩迪亚家族后几代的发展变化为主线。
百年间,布恩迪亚家族见证了哥伦比亚的沧桑巨变,内部不断斗争,自我毁灭与重生。
一个家族其兴也乎焉,其亡也忽焉,真让人唏嘘不已。
03剧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完成一部文学巨著的影视化改编,最难的点在于,既要满足大部分读者心中根深蒂固的文学想象,又要迎合广大观众对于视听建构的审美期待。
(《百年孤独》截影)创作者一开始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改编得好就是比巨人还要高一级;改编得不好就是被巨人衬成了侏儒。
《百年孤独》原著的繁杂庞大,打乱时间的跳跃超然,绝不仅仅是8集就能完美呈现出来的。
应该说,剧版抓住了骨架,削弱舍弃了部分毛发和血肉,有遗憾,但也完成了将文学想象具象化、可视化的任务。
虽不完美,但也难能可贵。
(《百年孤独》剧照)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更便于大家去理解这部文学经典。
许多无法通读原著的读者,通过这部剧也终于能理清故事脉络了。
吉卜赛人的通灵寓言、亡灵起死回生、肆虐的失眠症、近亲结婚导致的猪尾巴、遥视未来的能力......这些离奇的荒诞事件发生在拉美这片土地上,竟然令人一点也不感到突兀。
(《百年孤独》截影)小派虽不像一些原著党那样苛刻,但对一些选角确实无法get到点。
比如丽贝卡的饰演者,魅惑有余,却被称为“全镇最美的姑娘”,从东方审美角度看,明显没有阿玛兰坦长得更好看嘛。
(丽贝卡与阿玛兰坦剧照)马尔克斯如果还活着,看到这部剧,不知是喜欢还是讨厌呢?
图源于网络/ 图片石安浅 / 作者
去年年底,网飞推出的改编自马尔克斯的同名文学巨著的剧集《百年孤独》火了。
截至撰稿,剧集IMDB评分高达8.5,豆瓣评分冲上9.1。
剧集掀起的拉美文学热也引发人们再次思考这片大陆背后的沧桑历史《百年孤独》中马孔多小镇的兴衰变迁,确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亚非拉地区诸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挣扎。
书中马孔多原本的宁静与和谐,恰似那些在全球化浪潮前,依循自身传统与文化维系社会秩序的古老文明。
外部制度嫁接到马孔多的悲剧触及现代化转型失败的根本问题:制度兼容。
哈耶克认为,自发秩序有别于人建构的秩序,其存在无须为我们的感官能力所及,因为它有可能是以那些只能被我们从心智上加以重构的纯粹的抽象关系为基础的。
哈耶克以“乡间小路”为喻,揭示了自发秩序不是由哪个权贵有意设计出来的,也没有经过集体商议和规划。
这条小路在许许多多的个体选择中慢慢浮现出来,是一种自然演化的结果。
因此,社会无需外部权力介入就可自行调适。
马孔多本不需要宗教,不需要民主,不需要政治立场。
自布恩迪亚家族的一代何塞发现并建立小镇以来,马孔多就是一个有机的、自由的世外桃源,居民们通过日常习俗,口头契约和互助网络生活。
然而,当外部的现代化制度——政党政治、垂直式管理等被强行植入,马孔多便陷入了无尽的动荡与衰败。
选举引发了族群间的对抗,外来的里正削弱了社区的自治能力,上下级的权力关系也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自奥塔里亚诺上校走后,家族第三世的何塞·阿卡蒂奥更是从教师顷刻间变为独裁者,从自由民主的拥护者黑化成其对立面。
权力催生人性之恶,阿卡蒂奥六亲不认、实行暴政——他多像是杜瓦利埃、特鲁希略、阿明、蒙博托等一个个来自南美洲、非洲的臭名昭著的暴君。
与此同时,意识形态对立也带来了暴力的恶性循环,人们为了所谓的信仰而自相残杀。
于是,小镇在秩序混乱的泥潭中永劫不复。
这实际上隐喻了亚非拉国家在主动或被动(多数为被动)寻求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因政党制度的不成熟或制度难以充分嵌入文化背景而陷入“民主失灵”。
这不禁引人深思,为何有些国家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实现繁荣发展,而另一些却在引入所谓先进制度后,愈发步履蹒跚,甚至走向衰败。
现代化并非普世良药,对于许多国家和民族而言,它可能是一剂猛药,甚至是一场灾难。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其本土政治生态。
当现代化制度与本土政治生态相契合时,便能如好的疫苗,激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推动国家走向繁荣;反之,若强行植入而不顾及本土实际,便如同劣质疫苗,引入病毒,引发社会的混乱与动荡。
正如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其著作《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所说,如若不能解决制度供给的问题,其后果是制度引进或制度移植后会越搞越糟。
这种“疫苗”好比一场“历史的休克疗法”,在笔者看来,疫苗无罪,罪在郎中。
任何疫苗都需要依托细致的诊断、医护和治疗,确保接种者能适应疫苗,否则便是无病引病。
韩国和新加坡等国的现代化路径展现了制度适应性的力量。
在这些国家中,威权政府在现代化早期通过强有力的国家能力推行经济改革,同时与本土文化和社会结构相协调。
以韩国为例,其经济发展由政府主导,结合儒家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了既尊重传统又能推动变革的独特模式。
新加坡则通过强势领导实现了多种族社会的有效治理,避免了族群冲突对现代化进程的干扰。
相比之下,非洲和拉美一些国家的经验则显示了制度不兼容的破坏性。
例如,非洲的许多国家在独立后引入了欧洲式的议会民主,但由于社会阶层分裂和部族矛盾,这些制度在实践中往往被用于巩固精英利益,导致民主转型名存实亡。
同样,拉美国家在军事独裁结束后实行民主化,但贫富差距和政党体系的脆弱使得政治斗争频繁,经济改革进程受阻。
《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一直是一个培养对现代性渴望、渴望与外界连接的地方。
一代何塞对吉普赛人和他们的发明的到来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马孔多曾主动寻找“现代文明的疫苗”,但当疫苗真的降临,马孔多却走向悲剧。
这也提示我们,现代化制度的成功植入需要本土政治生态的“抗体”,需要小心翼翼、对症下药地在外来制度与本土环境之间实现平衡,否则就是庸医误病、自我摧残,不如留在洞穴不见光明。
良性疫苗的关键在于渐进性和本土化。
例如,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并未简单复制西方政治体制,而是将其与日本固有的君主制和社会结构结合,形成了一种混合制度。
同样,中国的改革开放采取了渐进式改革路径,避免了急剧转型可能引发的社会动荡。
与此相对,劣质疫苗往往表现为制度与社会基础的严重失调。
例如,伊拉克在美国入侵后实行西式民主制度,但由于部族矛盾和宗教分裂,该制度不仅未能带来稳定,反而成为社会撕裂的催化剂。
类似地,许多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民主转型因缺乏强有力的国家能力和社会契约而陷入恶性循环。
即便从终极意义上认为克服制度兼容的困境是必然可操作的,但制度变轨伴随的风险仍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成功的现代化转型必须经历历史的阵痛,牺牲一代或几代人,那么这个牺牲是对于此民族必要而可接受的吗?
对于现代化的疫苗是否为文明进程的必需品,笔者难做定断。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现代化转型的阵痛可能远远超出了共同体的承受能力。
尽管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审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我们要对生产力发展的黎明充满信心,人们在漫长的黑夜之后有相当几率收获更高的生产效率、更广泛的社会福利和更开放的文化氛围。
但是,剧烈的变革风险反映了代际的不公。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现代化转型的代价更加持久和惨痛。
多代人承受贫困、失业、社会动荡等痛苦,会对社会心理造成深远创伤,且再也无法重塑曾经稳定、原始、自然的政治经济生态。
无数非洲国家如《百年孤独》的马孔多,没能走出阵痛,反而罹患了制度失灵的慢性病。
在阵痛期如何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决定了这种代际牺牲是否正当,以及是否更有益于确保阵痛能换取共同体的合理补偿和长期收益。
《百年孤独》用失眠症的奇幻故事为人们对待时代阵痛的态度提供了一种解释:“遗忘”是失眠症的后果,现代化必将冲击旧的身份认同。
当一个共同体实现了现代化,他们的后代是否会忘却历史里前人的苦难和压迫?
在笔者看来,铭记阵痛期的牺牲,也许正是现代化这支疫苗为了让一个民族真正成熟而馈赠的免疫力。
这两集的名场面:蕾梅黛丝亮相、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精神失常被绑在树上。
这集的矛盾更多指向人物的自我认同,向外界索取关系的举动实质上都折射出他们内心的不安。
故事层层递进,每位家庭成员孤独感的来源都有了更合理的解释,但个人观感上有些无聊。
截止发稿时人人评分已经由8.9降到了7.5,大概褪去名著滤镜光环认真观影后,很多人和我一样感到了制作的力不从心,诸多经不起推敲的细节逐渐暴露。
第四集前半部分,简直可以改名为马孔多之春。
导演安排奥雷里亚诺、丽贝卡两人亲口念出情书,无疑极好地增强了爱情的疯狂的表现力。
包括后面丽贝卡再次食土呕吐,下一个镜头巧妙地切换到奥雷里亚诺醉酒而吐,两相呼应,令人惆怅。
古老羊皮纸上的家族成员在爱情中也面临相同的命运。
发现了吗?
这两镜打光方向刚好相反。
门后的悸动。。。
炽热的爱恋陡然急转直下,对丽贝卡等信不得的痛苦挣扎缺乏有力的交代。
没有铺陈,从此窗景移开后下一镜马上接她再次食土,略显突兀,观众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物此时的感受,不明白她寻死觅活的背后也反映出自我价值的缺失。
调琴师补全了她自身缺乏的部分,带领她感受外界文明的浮光掠影,因而他的离去对于体系尚不健全的她来说无异于天崩地裂般空虚。
等信不得,丽贝卡伤心欲绝复食泥土。
原著中极其精妙的一句,爱是生理的痛。
为什么奥雷里亚诺在被对蕾梅黛丝的爱情冲昏头脑时,第一反应是找占卜女皮拉尔释放兽性和肉欲?
第一,蕾梅黛丝是一位幼女。
意识到对她的感情后,奥雷里亚诺的身体开始产生最直接的痛觉,但他极力地压抑着生理的反应,一面无力拒绝她强烈的吸引力,一面怀疑爱上少女的自己是否不够具有成年男性气概。
在这样的割裂中,他因扭曲而窒息,他的人格在谈判搏斗。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对蕾梅黛丝的渴望属于奥雷里亚诺的“本我”范畴,而“超我”则涵盖了他道德上的自我谴责,此时他的“超我”部分无法抑制本我的原始冲动,使他在痛苦中几近失常。
他迫切地需要一位风韵犹存的成熟女性帮助他解决无法自洽的困惑。
上一集中我们也看出奥雷里亚诺天性敏锐但优柔寡断,在朋友的撺掇下初次招妓却没有下手。
此处的道德感不能一概而论,世俗的道德并不能阻挡他后来乱伦的行为,与其说凌辱命运凄苦的雏妓为他的价值观所不容,不如说这不符合他对正义感的投射,英雄救美完成了他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皮拉尔兼具哥哥的情人这一重身份,导致在证明奥雷里亚诺男性价值时没有比她更好的人选。
“超我”本身就是对父权文化规范的内化,和长兄扮演的角色作用相似。
通过在兄长的情人身上攫取快感,奥雷里亚诺终于以侵略的姿态实现了从男孩到男人的成长转换,所以他起身离开时步履是轻快的,因为他真正认可了这一时期的自己,短暂地从本我和超我冲突的孤独失衡中出逃。
多年前长兄第一次向他描述云雨之情似乎就注定了今日的结局。
阿玛兰坦对丽贝卡的幸福充满了毫无遮掩的妒忌,她选择采用最极端的方式毁掉姐姐的婚姻,那就是残杀。
阿玛兰坦的孤独来源也明白无误:爱情的错付。
在疯狂的杀戮中,她能确认自身在世界中存在的位置。
当镜头拍到她在手腕上割出条条血口时,她嘴角闪过的疯狂的笑意分明是一种自我认可的满足,她在自残和残害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扭曲的圆满。
暴力的种子自从第一代布恩迪亚杀死普鲁希奥后就明白无误地植根在了所有家族成员的基因中,宛如无可逃避的命运。
孤独的妒忌。
这个晾衣服的窥视场景设计真是神之一笔。
一家人仅有一次的合影,车窗莫名呼应相机的取景框。
也说明阿玛兰坦永远无法真正融入家庭,甚至引起了悲剧。
从这一集开始,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着迷的事物变成了机械小动物。
我们能从八音盒身上感觉出他对时间、永恒、生死和精密的狂热痴迷,纵观他之前沉醉的事物无一不具有以上特点:大海、炼金、上帝,虚无缥缈、遥不可及,却离理想离得够近。
沉迷看似没有意义的事物是他对抗孤独的独特方式,当然走这条追寻无意义的道路也注定着余生不断加剧的不被理解的孤独。
他疯狂的天赋和野心与蛮荒之地劳碌的小民格格不入,狭隘荒僻的马孔多容不下抽象理型的追寻,所以一代创业天骄如陨石一样坠落天际,晚年以疯人形象被绑在树上直到死去。
他自始至终拒绝走“正常”的道路,所以老死在树下是否达成了他内心的平静和圆足,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观察姿势从黑夜到白天,未有停歇之意。
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死无疑动摇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信仰支点,原来打倒不死之身只需要河中洗澡一次轻微的疏忽,他开始怀疑还有什么是能够相信的真实。
这个结局对于全知全能的先知来说无比荒谬,再一次突显了魔幻现实主义有意为之的头重脚轻的特征。
有学者认为,梅尔基亚德斯的死亡隐喻着现代文明常见的遗忘。
马孔多日渐兴旺,不再有人盼着吉普赛马戏团的到来,人们被铁路转移了注意力,忘记了小作坊里的科学家。
曾受万人敬仰的先知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死亡终于姗姗来迟地发现了马孔多这个边陲之地。
普鲁邓希奥再次来临,这次两人相见时已不复仇恨怨怼,反而有一种天涯觅知音的解脱。
由此可见,此前布恩迪亚心头积压的孤独是多么深重啊。
镜头在左侧时,两人正相拥。
镜头转到右侧,普鲁邓希奥已经消失,一切都是布恩迪亚的幻想。
一个细节观察:乌尔苏拉离家时,家中镜头调色全部偏暗沉发灰,只有在她归家时才恢复了饱和度高、鲜亮的色调。
乌尔苏拉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作为主母,她操持着家中所有人的一切,没有人见过她示弱,作者在她身上显然寄寓了繁衍多子的地母形象。
然而初次目睹被绑在大树下狼狈的丈夫,她的泪水顷刻止不住地流下。
如有神助,这时马孔多下起了雨,寓意母亲是滋养万物的甘霖吗?
乌尔苏拉健全而强大的表象下依然有其避无可避的孤独,她从不向现实生活低头,面对孩子的无理、丈夫的怪癖,她一律采取强硬手段待人。
那颗从不示弱的心下隐藏了怎样的孤寂,我们同样不得而知。
想起这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
”这里采取了一个固定机位,全景式地勾勒了树下相守的夫妻,渐行渐远的孩子。
他们忘记了时间般紧紧相拥,一如马孔多尚未开创之时那对篝火边起舞的年轻眷侣。
骤雨。
事先声明,我绝不是原著党。
1. 丽贝卡找何塞.阿尔卡蒂奥没那么主动,是欲拒还迎的意思。
2. 奥雷利亚诺没有领导马孔多暴动。
3. 阿尔卡蒂奥在奥雷利亚诺走后才看上亲妈。
4. 第七集最不行:一是克雷斯皮的死不该拍的那么主动视角。
浪漫也不够。
割腕倒下不如被人发现双手浸在盆子里。
二是zf军没有大肆屠杀(起码书里没写),拍那么多战争和屠杀场面有点谄媚观众、媚俗了。
三是阿尔卡蒂奥书中英勇多了,并不是一味逃跑的懦夫。
四是临刑前,那句女儿应该取名叫蕾梅苔丝没拍,实在是败笔。
延伸至第8集,乌苏拉对奥雷利亚诺流泪说,为什么取名蕾梅苔丝,变成苦情戏了。
跟原著中乌苏拉凭自己的感知猜到阿尔卡蒂奥的遗言,高下立判(你如果了解老马的外婆、母亲、老婆,那才是乌苏拉的性格)。
消解和庸俗化了老马。
5. 我一直觉得《百年孤独》不难拍,完全可以在影视上呈现。
但是光看个电视剧就以为领略了全貌也是不够的。
光是气味,克雷斯皮死后的香味、何塞.阿尔卡蒂奥死后的火药味,影视无法呈现,偷懒的主创干脆也就没提。
最后,编剧们就别乱发挥了,你们还能比老马高明?
《百年孤独》就被世人视为是“无法被影视改编的小说”。
因为原作者马尔克斯曾经说过,有资格有能力拍《百年孤独》的导演,全世界只有一个人——黑泽明。
传说中马尔克斯和黑泽明曾在1990年的新拉美电影节见面,两人十分投缘。
可惜,黑泽明在1998年9月离开了人世,《百年孤独》电影项目却未见踪影。
就算能拍剧集什么的,改编难度也是地狱级。
1927年出生的马尔克斯最后在2014年4月也离开了人世。
而在1998年到2014年间,已获诺贝尔奖的马尔克斯一直拒绝出售《百年孤独》的影视版权,哪怕世界电视电影行业在这个时期突飞猛进。
他给出了拒绝的理由。
“只要我能阻止,就不会发生。
我喜欢在读者和作品之间保留一种私人关系。
比如《百年孤独》 我更希望读者继续想像书中的人物,想像成他们的叔婶、他们的祖父祖母或者他们认识的和理想化的人物,同时创造我的作品中的人物的形象。
我认为,故事一旦被搬上银幕,它就会大逊其色,而形象在强加给观众时会比书中的文字更有影响力。
它会对观众说:‘不,请注意,人物不是像你想像的那样,而是这样的!
他有这个演员的面孔。
’我认为这就完全破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
”不过,马尔克斯曾透露过《百年孤独》影视化的设想,他说那会像是一部放映十年的电视连续剧。
《百年孤独》讲述了在19世纪哥伦比亚,关于布恩迪亚家族的传奇故事。
一讲就讲了7代人。
加上角色的名字大多都十分地长,而且有一些后代沿用父母姓名的情况,作者又偏偏采取非线性叙事,于是许多读者很容易傻傻分不清这个大家族中的人物。
所以网络上有许多关于《百年孤独》的资料,总是离不开一张“人物关系图”。
(图片来自知乎用户@陈古)时间跨度长,角色众多,光是这两点都已经够接手改编项目的电影人受的了。
况且,更难的是:1.如何表现小说中的“跨时空叙事”?
小说的第一句话就相当惊艳:“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是在说未来,同时也是在说现在和过去。
换成影视作品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着行刑队,一个推镜头找寻他的目光,然后一个叠化剪辑,来到了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但这样的话,就变成了“倒叙”,而不是小说文本中的“预叙”。
唯一可行的方式,大概只有用旁白或独白了。
没有这种(在当时)前所未有的叙事手法,就不是《百年孤独》了。
所以导演编剧必须找到一个适合的方式来安排叙事。
可以参考的影视作品其实也有很多。
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就有模仿过这种叙事,就是张国荣说的那句台词,“很多年之后,我有个绰号叫做西毒。
”这倒有一些“预叙”的感觉。
美剧《西部世界》是非线性叙事的成功案例。
如果同时讲述未来和过去,乔纳森·诺兰做出了一次很好的示范。
不管最后会是哪种方式,叙事方式将会直接决定剧版《百年孤独》的成败。
2.伦理道德问题《百年孤独》中,存在着许多“禁忌之恋”。
但如果直接搬到当代影视作品,而且还是小荧幕,还要是人人都可以看的流媒体,就必须考虑到对当下世俗观念的影响。
那直接删减不就行了?
真不行。
故事中的“禁忌之恋”是紧扣“孤独”主题的,这些情节是必须的,删去会影响马尔克斯原先的表达。
比较可行的方案是,用一些难以言喻的象征手法,配合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将角色之间的禁忌关系呈现出来。
只是一旦过于隐晦,观众看不懂,又影响了影视作品的“流行性”问题。
反正面对原著故事比较“敏感”的桥段,主创肯定会十分矛盾和头疼。
(来自俄罗斯文学插图:《百年孤独》)3.演员问题演员问题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年龄”问题。
因为每个主要角色基本上都是在故事中走过了一生,如果要拍很多季的电视剧,是一个演员一直演下去,还是每一个年龄段换一个演员。
让一个演员一直演下去是最理想的情况,但从实际情况考虑,让不同演员诠释同一个角色可能性更大,《王冠》、《我的天才女友》等剧集已经做出了不错的示范。
但这就要求导演能够明确“谁是谁”的问题,不然观众还是傻傻分不清,分分钟只会弃剧。
第二是“演技”问题。
《百年孤独》非常难演,难在每布恩迪亚家族的角色,几乎都是孤独的。
演员需要在无形之中表现出这种孤独,而且是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表现。
讲真,美国的影帝影后们都不一定能有这样的把握能演好。
(新晋奥斯卡影后主演《王冠》第三季)4.如何表现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开创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先河,什么是“魔幻现实”呢?
就是虚假幻想的部分作为一种“现实”出现。
像歌舞片,就可以理解为一种“魔幻现实”,歌舞的部分是“魔幻”,故事的部分是“现实”。
当然《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深不可测,比如里面有一段情节是,某个角色忽然飞上天空,消失了,无数读者是难以理解其含义。
那变成影视作品,要怎么呈现这段情节?
直接“加特效”吧,观众肯定搞不懂。
不搞“魔幻现实”吧,又肯定不行。
然后主创又会在“商业”和“艺术”的选择上矛盾重重。
当然如今魔幻现实主义已经不是那么罕见了,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就是魔幻现实主义。
而日本电影《再见箱舟》则被视为是《百年孤独》的一次宽泛意义上的改编,影片的表现手法与小说类似,甚至故事也有部分雷同,只不过是导演把片中的南美场景做了日本本土化。
其实加西亚·马尔克斯本人并不拒绝影视作品,他的另外一本名作《霍乱时期的爱情》就在2007年被改编成电影,主演还是奥斯卡最佳男配哈维尔·巴登,当时马尔克斯还在世。
那是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要改编也并非易事,最后的成品也没能“匹配”上原著。
就是远没有《指环王》“匹配”上《魔戒》的水准。
对于影视这一块,晚年的马尔克斯有时会参与一些编剧的工作,不过对于《百年孤独》,他至死都坚持,这只能是一部文学作品。
文学和影视,是有界限的。
既然影视无法百分百地表现文学,那不如不拍为妙。
但是,马尔克斯的儿子们并不认为父亲是“顽固不化”的,他们认为父亲拒绝《百年孤独》影视化的原因有两点:1.不能在故事片的时间限制下制作2.不能用西班牙语言制作这两点,现在确实已经基本解决了。
第一,Netflix有时间有资金制作一部史诗长剧;第二,以前南美电影不发达,美国人或许不愿意听西班牙语。
但现在人们看“外语片”已经是家常便饭,《我的天才女友》是意大利语,照样大热。
如今确实是剧集的一个黄金时代,邀请世界一流影人参与不再是难事。
只是这并不代表《百年孤独》变成了一部完全适合改编的文学作品。
就如马尔克斯说:“我有讲故事的爱好。
这是我真正的爱好。
所以,我既在电影上讲,在报纸上讲,也在小说里讲,但是每次都是根据各自的品类讲,绝不把它们混为一谈。
所以当我的电影导演朋友们要求我把我的某本书改编成电影时,我便对他说‘不行’,这些书是文学,不要去改变它们。
如果你们希望我们一起拍电影,现在我就有我认为更适合拍电影的故事,我们可以直接把它们拍成电影。
但是不管怎样,如果一位导演非要把我的文学故事拍成他的电影不可,那他就是继续坚持要电影附属于文学。
我认为必须反对这种做法,因为这样做对电影没有好处。
我不知道我这种态度是不是错了。
但是,我不记得哪一部好影片是由哪一部好小说改编的,然而,我确定记得有很多很好的影片是从拙劣的小说改编的。
”Netflix能搞定《百年孤独》的影视版权,对影视界来说是立了大功。
但是!
如果不“小心”处理,很容易就会落得“毁原著”的下场。
据悉剧集《百年孤独》将主要在哥伦比亚拍摄,预计2020年上线。
Netflix真的能在一年左右的时间炮制出能够“匹配”原著的佳作?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大的问号。
人不是从娘胎里出来就一成不变的,相反,生活会逼迫他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
——《霍乱时期的爱情》
Purpose of Magical RealismMagical realism serves several interconnected purposes, each contributing to its distinctive role in literature and art:① Highlighting the Extraordinary in the Ordinary② Cultural Expression③ Critique of Societal and Political Realities④ Subverting Western RationalityBy blending the mystical and rational, magical realism challenges Eurocentric, linear notions of truth and reality, offering a pluralistic view that incorporates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realities.⑤ Creating Emotional Resonance The juxtaposition of magic and realism often evokes powerful emotional responses, inviting readers to connect with characters and themes on a deeper level.⑥ Exploring Existential and Metaphysical Themes Magical realism allows authors to delve into existential questions about life, death, love, and destiny in a way that realism alone might not achieve.What Happens If We Remove the Magical Factor?If the magical element is removed, magical realism typically transforms into straightforward realism. Here’s what would be lost:【Loss of Metaphoric Depth】 The magical often operates as a metaphor for complex ideas or emotions. Without it, the narrative may lose symbolic richness and layers of meaning.【Reduced Cultural and Spiritual Representation】Magical realism often integrates folklore, myths, or spiritual beliefs into its fabric. Removing magic erases these connections, leaving a less culturally resonant story.【Flattened Emotional Impact】The surreal aspects create moments of surprise, awe, or poignancy. Without them, the story may feel less engaging or evocative.【Limited Critique of Rationalism】The genre’s power lies in its ability to question rigid notions of reality. Without the magical, the story may conform to conventional, often Western, frameworks of understanding.【Simplified Narrative World】The tension between the magical and the real creates a dynamic narrative. Stripping the magical reduces the complexity and uniqueness of the world-building.【Missed Exploration of the Unseen】Magical realism enables the exploration of intangible aspects of human experience (e.g., collective memory, love, or trauma). Without magic, such exploration may become more abstract and less accessible.Illustrative Example: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s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In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the magical elements—flying carpets, ghosts, and rain of flowers—are integral to portraying the cyclical nature of time and the surreal history of Latin America. Without these magical elements, the story would lose much of its allegorical power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becoming merely a historical narrative.In summary, the magical aspect of magical realism is not just decorative—it is a vital tool for exploring the intersection of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culture and modernity, and the rational and the spiritual. Removing it undermines the genre’s essence and diminishes its ability to evoke profound truths and emotions.OpenAI. (2024). Purpose and effects of magical realism. Retrieved from ChatGPT on December 27, 2024.
看完八集,总是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找书重新来读,异样感的来源慢慢显现。
整个布景的质感不对。
尘土、血流、汗水、蚊虫、爆裂到令人晕厥的阳光、肌肤相接的战栗、充满各色精巧舶来品的土耳其大街、沾染着泥土的栗子树都只存在于书里。
剧里的马孔多眨眼之间拔地而起,植物太翠绿,房屋崭新无比, 本应围绕着村庄,拥有史前巨蛋似的鹅卵石的河流也不见踪影。
很难让人相信马孔多根植在哥伦比亚大地,相反,它带有再明显不过的好莱坞影棚的质感。
人物的服饰、房屋的内饰、锅碗瓢盆都来自于现代工业化社会,并不肮脏或粗粝,也丝毫没有岁月痕迹。
书里的人物似乎都带着一种出神似的平静。
一切精神都漂浮在半空,跟随着命运的指引轻盈地流动。
甚至于死亡在宿命感之下都变得不那么伤痛。
而剧里的人物坍塌进了现实,怒目圆睁,带着紧张和严肃,用力扮演那些一半清醒一半做梦的角色。
吸引人看下去的是剧本本身的伟大。
再者就是一些忠于原著的魔幻场景的复现。
比如何塞阿尔卡蒂奥的血精准地找到乌苏拉,以及老何赛去世之后马孔多花如雨下。
这些片段激起了我作为一个读者对马孔多的乡愁。
也许是我们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的最伟大的影视化作品之一
第一集感觉不错!先打四星以观后效
儿子长大了,居然跟自己闺蜜在一起了,还生了个孩子。女主生女儿,丈夫居然视而不见,更在乎自己居然炼出了金子。
多年以后,面对铺天盖地的争议,网飞高层们将会想起买下《百年孤独》版权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就是我想象中百年孤独的世界的模样!把魔幻的剧情拍得那么真实,演员都好棒。迫不及待想看第二季了。
无需多言,能拍出来就是五星
老何塞死的那一段开门进入各个不同的世界真是拍的太好了
能看到百年孤独改编也确实很有勇气,不过总体来说可看性一般。
读过原著的都清楚拍摄难度有多大,一板一眼的照着书拍也是种安全策略,虽然差点少点灵性,也算是不公不过地完成任务。
一星给镜头,一星给虚名,这剧情是怎么成为世界名著的???三集没看完就脑壳痛
我一直在等待或者是说容忍,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磁场一样,人与作品的磁场也是很微妙的。在《百年孤独》这部作品中,乌苏拉这个角色是这部作品的灵魂,支柱,选角出来之后我还是蛮失望的,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但女演员也在努力的表演,我愿意给她机会,愿意给这部作品机会,我想看它稍后的发展,开始大量的裸露戏份让我非常的不适,看书的时候完全没有不适的印象,随后如流水席般的走过场的剧情慢慢展开,书中大量人物的出现及剧情的叙述方式还是没法让我改变之前的观点,等到丽贝卡出场,开始让我的忍耐变成了厌烦,怎么可以做到每一个选角我都不喜欢,看书的时候并没有对人物有这么强烈不满的感觉,只是精彩之处就每每都停下来惊叹一会儿,作者好会写,显然剧只演出了皮没有魂。
非常好,剧集配得上原著在世界文学名著里的地位。对于这样的名著,没有大刀阔斧的删改,从选角到剧情都高度还原,更不用说网飞的高成本制作让这部剧从影视艺术角度上的精美让书里的文字都得到了视觉和听觉化的重生,用电影特有的蒙太奇手法来表现只属于语言文字的魔幻现实主义,以达到那种在文字里才能感受到的“只可意会”的场景和氛围实在是精妙绝伦!相当期待第二部,希望早日播出。网飞这次的改编质量是真的让人惊艳到了,马尔克斯也一定会自豪的!
母性力量和兴衰史 确实是比看书容易不少
我说句实在话,像百年孤独这么魔幻的小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更不要讲拍电视剧了
看不太进去
看了两集看不下去,毕竟是世界名著,不继续看下去是不是损失了一个亿,但是就目前这两集故事真的太平庸了,好矛盾
沉闷冗长,精神病反智不适合打工人观看
拉美版闯关东
为什么……一点质感都没有?哥们看不下去啊
并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都适合被影视化,如果影视化要分电影和剧集处理,很显然这种魔幻风格更适合电影语言的表达。以及影视化不是一味地扒着书展示ppt,该有的情节起伏、矛盾冲突还是应该尽可能设置出来。总之期待满满,听到旁白心就灰了。不好看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选角失败,乌苏娜和瑞贝卡尤其(会看完……一星是loo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