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5水泥逻辑凌乱,亦或是理解能力不足。
喜宴“你有像爸爸一样优秀吗?
”“我们喜欢做梦,因为简单如[爱],在现实里也变得过度复杂。
”Good Take白兰花,是留住你最美好样子的坚持,奈何人终有一死,烈士暮年终无可避免。
不一定要把人当人,别当狗。
吓鬼老港片的各种元素汇聚。
恐怖的小街,睿智的大叔,浮夸的老板,无厘头的混仔,皆大欢喜的结局。
BGM就足够了。
《拍得不错(good take)》五个小故事,拍得不错。
第一个水泥,其实还是挺直白的,前世仇,世世报。
而且跟小时候看香港杂志里面的恐怖故事套路如出一辙,甚至说有点老土,不过叶童描述被水泥杀死的痛苦的一段甚为精彩,你能感受到小警察的恐惧。
第二喜宴,有人解释得很复杂,冥婚又啥的。
但根据一个中二病没毕业(我)的想法推断,导演只是单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解释这个婚宴,妈妈再婚,爸爸还爱着妈妈却没有办法,孩子的思维就是用动画片和游戏里面理解的被反派捉走的理解,和变强(爸爸升职还外派美国)的爸爸把妈妈救回来合体(一家团聚),但现实就是现实,最后一张全家福框住的卡牌写着大意就是“新开始”“我们不能重新开始,但我们能有个新开始。
”<图片1>然后喜宴没人或者虚无的问题,估计也是从小孩的角度看,毕竟小朋友对着一堆不认识的大人会自动忽视,只记得自己的亲人(父母、肥姨)。
不过这段的确太隐晦了,玩弄意识流过了头的感觉,好不好见仁见智吧。
第三个good take 我觉得是拍得最好的故事,无名小演员到老不得志,唯一支持他的爱妻忽然去世不能接受一直把尸体放于家中,却在一次入屋劫持演了一场最棒的戏。
心酸悲凉的却有点温暖的故事。
第四不一定,李灿森的演技啊,真的贱得想揍呢!
这部的调色几乎都是灰的冷的,只有后来红色是原色,红色应该就是女主的欲望吧,红色的漂亮裙子,红色的名贵跑车。
最后,在欲望的洗礼下,他们都变成了没有人性的疯狗。
第五,有点麦浚龙《僵尸》的味道,吐槽落魄的香港恐怖片的喜剧,里面好玩的梗要是以前不看TVB和老港片,估计一定觉得莫名其妙,一个玩情怀和玩老梗的电影,也注定了可能不被新观众和其他群体理解。
这部电影还是很有意思的挺有想法的,看了这么多纯粹把好卖的东西塞一起的大片,这样有自己表达的电影其实挺珍贵,香港现在处境尴尬(这里不多讨论了,大家懂的就行),恐怖片不能进大陆院线,市场非常有限,连带此类电影都带着苍凉悲惨的味道,也算是香港电影人独特的抱怨方式,于我也算在这些电影里,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水泥》。
我一直很看好曾国祥,但是这次有点失望。
母女俩浇水泥的时候一直有个问号,多少给点线索才看得下去。
好奇心就像狗一样,诱饵不够近就不跟过来。
方中信的大肚子也有点出戏。
《喜宴》看到宣萱和张兆辉同框,简直要唱一曲《天地男儿》的主题曲——雪凝和大飞哥。
稍微朴素了点,动画片也有些摸不着头脑,宣萱和张兆辉有些小表情很动人《Good Take》有点《僵尸》感,男人老了好惨,曾国祥演得不错,只是藏尸的暴露太没力度了,冲淡了戏剧性。
《不一定》。
超级像设计精心有点想法的学生作业,没想到居然看到戚美珍。
色调摄影太刻意了,故事还是讲得挺好。
《吓鬼》最喜欢,被戳中港片情怀了嘛。
冯淬帆出来就截图不能停。
黄精甫当年拿最佳新导演时说知道这部戏(《江湖》)让很多人失望了。
从此鲜有长片,多见这个名字出现在预告片剪辑一栏。
这部片算是不错的功课。
苗侨伟的娘娘腔还不够癫,后面的设计虽然还是老人老梗,但是仍有可爱之处,可见电影并非全拼故事或者概念,最终要落在讲故事的方法上。
时隔几年又看了一遍,我印象里几个故事好像还不错,我当时给的是3星,今天又想重温一遍,因为知道每个故事的结局,反而发现好几个故事都是完全没达到该有的水平。
看完了倒又扣了一星水泥,这是唯一有鬼的故事,也是拍的最传统风味的,不跟你插科打诨,故事倒也比较简单,就是个你杀我一世,我杀你生生世世的故事。
不过有点故弄玄虚了,既然母女俩本就是引他来杀的,一开始又干嘛不开门。
喜宴,这故事同样故弄玄虚,大家的理解各不相同,只有站在小孩角度想让父母复合这点是一致的。
拍的不错,卢海鹏饰演一个过气的绿叶,他对自己年轻时没拍完的那场开枪戏还是放不下,自己多年来也不被重视,一直支持他陪伴他的老伴近期也死了,他同样无法放下,还和尸体同吃同住,这一天碰上黑帮要债,本就准备烧炭自杀的他,奉献上了自己一直想要的那场表演。
——这个故事作为点题之作,创意很好,整个这部片,一众香港过气老配角也贴合这个故事,(与之类似的《奇幻夜》《迷离夜》《僵尸》其实也一样),结果,却真的没表现出来,他对老婆说这是他最精彩的戏,但是,他却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他只不过扮演一个传教的牧师,对着小弟啰啰嗦嗦几句,拖延时间等警察,引得林雪扮演的大哥忍耐不住用枪指着他,他只是在搅局拖时间。
而最后拔出小弟的枪打了墙,吓跑要债的,起关键作用的分散注意力这个契机,也不是他主导出来的,而是发现屋主被老婆用塑料袋套着藏在柜子里闷死了这么个变故,很有无厘头的感觉。
最重要的在于,镜头最后只是停留在他跪在老婆床前,并没有展现出他因此走出心结,放下执念,接受老婆死了的现实。
戏与人生,还是没有合二为一。
如果结局是他终于把几十年来的遗憾一扫而空,抱起老婆的尸体,回到现实,那这段经历对他才是真正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一定,这故事就没什么好讲了,烂俗的女人复仇的故事,唯一的亮点是没有把女主设置为被强奸之类的受害者,她也不是啥好鸟,只是嫖资没给足。
所以她最后取走肾也不是以一个胜利者的高姿态侃侃而谈,而是说“我们才是狗”。
吓鬼,这也是个要吐槽的故事,本可以好好拍的,结尾却拍这么2。
这故事是想当喜剧拍的,这没问题,故事无非是收楼的被鬼屋吓住,这些困难户保住了居住的地方,但是,最后却变成了闹剧,装鬼的直接跑出来打架了??
苗侨伟跟她打的赌是,如果住不了一晚,整条街全给她,那这个结局岂不是更二?
苗侨伟都喊了“装模作样”,明知道这些是假鬼,他凭什么来个“愿赌服输”?
这才几点,随便叫点小弟,楼都能给她移平了,竟然明知假鬼还认输?
而且还不是少收她一栋楼,是整条街送给她,这得多少钱?
看看这一幕多2???
面对这些堂而皇之跑上街的假鬼,你还送一条街?
你完全可以正正经经的拍啊,喜剧,搞笑可以保留,但是剧情上必须是至少天亮前没有穿帮,苗侨伟派去的人,硬是被吓得没敢呆一晚,这才能叫赌赢了。
甚至可以无中生有,本来装鬼的,快要穿帮了,女主的外婆帮忙显灵,真的吓跑了苗侨伟。
总之,哪有你这么反过来真戏假做的?
装鬼装了一半,直接跑大街上打架了?
看的真是尬的不行。
总而言之,水泥还好,喜宴含糊不清,拍的不错差了口气,不一定太波澜不惊,吓鬼好开头烂结尾。
每个故事多加把劲,完全可以4星的。
真的一星也不想给,不想聊香港电影情怀,不想聊什么这个导演那个演员,香港的影视界一定是固化了,所以拍的真的越来越垃圾,咱们别抬高自己,就是这片到底吸不吸引人吧,这一点,我觉得貌似大家都是正常的。
我实在是想说,这特么到底演了个什么玩意,要剧情没剧情,要串联没串联,说恐怖不恐怖,说搞笑不搞笑,等反转等的我都快哭了最后套个情节,如果不是对香港电影期待过大,也许也不会这样一般失望太过吧
这个片子与14年传说要拍的《澳门街》有一段渊源,那部片子原定由黄进、钟楚乔、郑思杰、曾国祥执导,陈冠希、郑佩佩、曾志伟等人主演,讲述关于澳门的四个不同故事。
其中黄进的《Good Take》得以用于《拍得不错》,而另三个故事就没那么幸运了。
大概是意识到自己形象走不了偶像派,要做实力派的话演技也有限,还不如乃父之十一,所以曾国祥想做导演来出头,或有可能成为一位还OK的导演,毕竟有强力老爹的人脉支撑。
黄精甫,曾经被视为香港新导演的希望之星,可惜与拍档李公乐一样渐渐被淹没。
这次明显因为监制曾志伟的缘故而有机会拍一个单元,当年正是曾志伟力挺他执导《江湖》和《阿嫂》,掌门人爱才,无奈黄精甫才有所不逮,被错爱了。
黄智亨是最视觉效果(也就是特效)的,这算是导演处女作,奇怪的是拍的故事居然只是有一些二维动画,看不到特效的实力,也许是成本决定。
杨龙澄,广告及MV导演。
黄进,是11年香港鲜浪潮计划的得奖新人之一。
这几人都算是香港导演的新生代,未来应该有一两位成为中生代的代表人物。
五个故事。
《水泥》里那个中年女鬼很惠英红,竟然是叶童。
《喜宴》讲前妻结婚,片名是照抄李安成名作,当然你可以说是致敬,但故事有点普通。
《Good Take》就看林雪对飙卢海鹏了,都是老戏骨,有点《三更·回家》的意思。
《不一定》的故事张力最足,应采儿演得最好的一个电影角色了。
《吓鬼》的情怀拍打得还行,故事就扯了,恐怖不恐怖,搞笑也不搞笑,两头不到岸。
香港的演员很乐意低片酬去拍一些本地电影来支撑产业生存发展,内地电影要真正百花齐放,也需要这样的行动。
1.《水泥》 TOP1从开篇的生拨田鸡就奠定了影片的基调,视听语言点个赞。
Bug点再于为什么方中信会疯?
导演想要阐述的是人世间的“轮回”吗?
2.《喜宴》 TOP3前夫带着孩子参加前妻的婚礼。
唯一的亮点在于制造了悬念点,引导观众往错误方向走。
原来不是肥姨结婚。
3.《Good Take》 TOP2致敬不致敬到没有看到,只是……难道那幢楼里住的都是有恋尸癖的人?
不过了老戏骨就是老戏骨。
戏真好。
个人以为如果泰勒不是一个恋尸癖患者,用另一种方式讲述泰勒原来是一个失败的演员会更好。
4.《不一定》 TOP2护士→妓女→偷肾贼?
导演想阐述的是主题在于万事皆有可能吗?
应采儿的角色是丰满的,但是,其他人的动机显得就很牵强。
5.《吓鬼》TOP4也许导演想要表达,老一辈的香港演员与导演都十分赞,但新一辈的演员为了利益都跑到内地来拍片了。
结构是有,但不够巧妙。
老实讲,香港电影这几年的动静大家有目共睹,“港片已死”这句话已早已司空见惯。
因此,对于看这部电影,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理由无非系咁。
我倒不是说我唔中意同埋唔支持香港青年导演,他们的确是在进步,在思考,在为香港电影做着自己的贡献。
抛开有陈可辛作监制,曾国祥导演的的《七月与安生》不谈,事实上如黄修平、麦浚龙之流的《狂舞派》、《僵尸》,作为独立电影,也的确令人印象深刻。
但除此之外,其他独立电影人呢几年拍的作品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老笠》、《死开啲啦》这类电影试图将各种类型糅杂在一起,向着B级片的路线而去,但结果也真的只是差强人意。
讲到短片集则更甚,前有《你还可爱吗》这样的生活絮语,后都有《十年》这样的激进宣言。
我都睇过几部,质量大多参差不齐,真的不容乐观,尤其是旧年嗰部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实在当之有愧。
在剧本上面一昧进行空想,想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却只能成为一场激进的煽动与空谈。
究其原因,一则成本有限,使得不少导演只能向着噱头片以博取人们的猎奇心理,二则青年导演常常以西片为模仿对象,便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正确方向,即使是剧本扎根本地的,也常不合时宜的嵌套着国外电影的叙事方法,便失去了地气,因此,这些作品处处暴露着青年导演的自我主义,好似一个个都很有想法,便可以全然不顾观众的感受,有的人还美其名曰独立电影的“艺术”,实在为人所不耻。
那么说回这部电影,抱着没多大期望的心去看,倒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电影原计划叫做《澳门街》,由曾志伟监制,十个导演分别拍摄十个不同类型的短片,故事全部发生在澳门。
最后不知怎的,那部电影被一分为二,一部成了《打开我天空》,另一部,便是这部《Good Take》。
一.《水泥》曾国祥导演的这部短片,留给我影响最深的,是它在氛围上的把握。
周柏豪和方中信在街边吃饭,街道后面打光的蓝黄光不一,积水的地面反射出阴郁的光。
以吃蛙开场,将肢解蛙身展现给观众,已经具备感官冲击。
再到周柏豪出警的那段戏,澳门市井气极强的住宅区,几组俯视的镜头,将几层楼一下子摆入同一个画面,形成一种空间上的紧迫感,再加上黑夜的底色和对灯光的暗化处理,一种死气沉沉的凶宅感便呼之欲出了。
最后是叶童针织机钉手,以及用水泥活埋周柏豪的那段,管子触碰牙齿的声音,水泥的搅拌声,周柏豪的呼吸声,随着音效的逐步增强,压抑与惊悚,给人一种强烈的窒息感。
因此,在氛围凌驾一切的时候,这个故事要讲的罪恶循环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无谓这出《水泥》是否故弄玄虚,曾国祥的进步,比起《醉后一夜》,实在令人惊诧。
周柏豪被针织机钉手二.《囍宴》先说一句,这部短片和李安的那部金熊奖无关。
黄志亨的这个故事,讲得最平淡,也最有生活感。
讲述父亲带着儿子去参加前妻的喜宴,导演在这个最短的故事里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父亲与儿子的“交涉”上,父亲为了不让前妻看不起自己,不厌其烦地要求儿子熟记那一套“爸爸现在过的很好”的说辞。
但装的再好,可到了最后,儿子的一句“黐线啊你”最终出卖了爸爸,前妻笑着说:“一定是跟你学的啦。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离异夫妇的纠缠,只有一个有点爱逞强的男人,和一个最懂他的女人,即便现在不在一起,但依然和谐如初,是为最令人动容。
但是,这段最大的毛病,在于它插入的几段动画。
即便你可以说这些动画是配合人物的心情与剧情发展,但始终免不了炫技之嫌,倒像是处心积虑,为了动画而动画。
宣萱和张兆辉饰演离异夫妻三.《Good Take》黄进的《Good Take》,相比前两个短片的黑色与温情,则尽显误打误撞的黑色幽默。
虽然是短片,却也有着二段式的结构,一层在于铺设的人物背景,即痛失爱妻的老配角,二层是老演员面对暴徒急中生智,一展演技。
可以说,如果只是第二段,这个短片可以说平平无奇,最多落入个《老笠》式的俗套,但加上了第一段的前提,则一切便全然不同。
首先,不受重视的演员身份使他在第二段的无痕演出中大放光芒,骗倒了凶徒。
其次,唯一懂得欣赏自己的妻子逝去,才推动了老演员准备烧炭自杀,从而撞上劫案的发生。
最后一点,老演员面对凶徒手枪指头的傲气,让人分不清究竟是演技还是一心寻死的意愿,引起观众思考。
但这个故事的败笔,在于前后叙事的不完整性,它的最大优点也成了最大的问题。
另外,误打误撞的情节设计过于简单,才只言片语便草草了事,实在不够尽兴。
最后的尸体从柜中掉落,不把故事说清楚,也只是徒增了观众的理解困难。
卢海鹏感化古惑仔曾国祥四.《不一定》杨龙澄这段是我觉得五个故事里最差的一个。
视觉风格上学足《罪恶之城》,不仅如此,应采儿的角色设计甚至都有点《蛇蝎美人》里伊娃格林的感觉。
但是,无论视效多么好,剧本差,一切都是空谈。
无亮点,也就不点评了。
被玩烂的胯下镜头五.《吓鬼》选择用黄精甫的这个故事为这部电影收尾,确实不无道理。
其原因就在于,这个故事最像80、90年代的那些个港片,有对经典的戏谑,有无节制的恶搞,有五花八门的糅杂,也有最重要的,情怀。
一群曾经的黄金配角们演绎着一群过气的演员,并指出香港电影当下的现状,自嘲道:“香港以前十部鬼片九部都要找我们拍,回归后大家都跑去拍合拍片啦,就没人拍鬼片,所以我们只能跑到澳门来啦。
”这不禁令人想到《僵尸》里的钱小豪,同样是把真实的人变成电影的人物来混淆视听,又不失对当下港片未来的反思。
尽管澳门这个地点的设置,却丝毫不影响电影大肆贩卖香港电影的情怀。
《狮子山下》依旧在该煽情的地方冒出来,《大内群英》的主题曲也被用在金刚饰演的“大胆”出场戏上(真的很像彭浩翔《大丈夫》玩的那段《书剑恩仇录》)。
而中国僵尸、日本贞子、辫子姑娘、绿巨人的设计,正对应了我上文所说的糅杂性,这些乱神怪力的B级造型,也一直是导演黄精甫的热衷,从他上一部B级风满满的《保卫地球》便可管中窥豹。
最后还得再提一提情怀,从选角,配乐到风格,无一不显现出香港电影曾经的气息,或许在数码时代下这份情怀已经有所变质,但心怀期待,对港片的热衷,这份心始终是不变的,活在当下,而非空谈未来,光凭这一点,便足以甩那部《十年》几十条街的了。
袁祥仁扮僵尸但说句实话,香港电影的复兴,绝非只靠贩卖情怀或者大喊口号,还需要真正的行动,近年来杜琪峰导演的“鲜浪潮””大力培养新人,也是尽心尽力,苦心栽培而成的作品《树大招风》也令人对港片重拾希望。
即便是短片也好啊,每当这样想着,尽管我先前喊过多少次“港片已死”,都不得不再次在心中暗自喃喃,其实我又怎舍得你死呢?你可知,对你的每次叹息,都是一种期望,一种不舍。
香港电影,你死咗未啊?
昨晚无聊,找来这个片子看。
如果你还没看本片,暂时不要往下看。
(此处建议大家在观看本影片前一定不要看影评!
不要看介绍!
)(此处建议大家在观看本影片前一定不要看影评!
不要看介绍!
)(此处建议大家在观看本影片前一定不要看影评!
不要看介绍!
)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故事由五个部分组成的。
1.看到第一个曾国祥执导的《水泥》<图片1>演员有方中信、周柏豪、叶童等。
讲述警员9413(周柏豪饰)前往报案地点查案,但却被一妇人及一少女打晕,醒来时被水泥封住半身。
其同伴接报到场,却只发现9413遗下的手机、一妇人及一少女的骸骨。
从时间或是从剧情上推断都十分可疑+诡异,按照时间推算,前后不过一刻钟左右,警员失踪后经过被一妇人及一少女用水泥封印杀害,但妇人和少女在案卷中却是早已失踪,探案人员破除地板发现了墙壁内的骸骨,警员定性为失踪警员的上司引咎辞职后不断刷寻人启事希望找到警员却未果,终有一日见到与失踪警员长相一样的男子,竟与害死警员的妇人及少女在一起,令人不禁联想起《万能钥匙》的桥段:人恐到寿命后灵魂无所依附,于是采用换身体的方式续命。
(这只是一个猜想,另影片中有线索说之前失踪男子照片竟与失踪警员长相一样,大家可以尽情推理)2.导演黄智亨的《囍宴》<图片2>讲述一个小孩跟爸爸(张兆辉饰)一起赴妈妈(宣萱饰)的新婚囍宴,童真与成年人的无奈都尽在心头。
在开头没有故事背景的情况下,只是爸爸和妈妈打电话,孩子又和母亲对话被嘈杂声打断,此时孩子妈妈表情略显波澜,让人意识到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婚礼。
场景的设置和气氛渲染让人产生一种无力感、惋惜感,同时又有温情和无奈,孩子的童真就像一缕干净的阳光穿插其中,将阴雨般的氛围照的明亮温暖。
穿插在影片中的怪兽大战机器人游戏也在不断透露一家人的关系微妙变化。
整体看起来设计精微,小演员表演非常到位。
3.黄进执导的单元《Good Take》
甘草演员泰勒在年轻时演戏中有一句:总有一天,我要将我失去的都本部分由卢海鹏、曾国祥、林雪、焦姣演出。
这是一个向资深电影从业员致敬的故事,甘草演员泰勒(卢海鹏饰)准备烧炭,与去世的太太一起长眠,却遇上邻居被恶汉追数,泰勒以其精湛演技化险为夷,其后发生更荒诞的事。
甘草演员泰勒早上醒来,他他太太还未醒,但见枕边有花朵(白兰花),后泰勒做早餐,与太太谈天,突然一个镜头转向收拾桌子,此时才知道他太太已经去世,无人伴他早餐。
之后他继续幻想,与太太跳舞谈天,为了留住太他的身躯到处找白兰花,奈何这个季节没有白兰花,他于是心灰意冷,欲与太太同去,却突然遇到楼上邻居被恶汉追数,他于是演技爆发,报警999同时进到邻居家以神父布道名义拖住坏人,为警察争取了时间,最后一枪镇住歹徒,也算完成了他之前龙套的命运,这次他真的用自己的演技拯救了邻居也如他所说,拿回来了他失去的一切。
4.杨龙澄执导的《不一定》
泽少(李璨琛饰)被舞小姐芳芳(应采儿饰)扣在床上导致遍体鳞伤讲述泽少(李璨琛饰)被舞小姐芳芳(应采儿饰)扣在床上导致遍体鳞伤,原来背后有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故事。
芳芳原是护士,在医院照顾病人的日子让她觉得无聊,她向往灯红酒绿的生活,终于在与朋友夜蒲的时候认识了泽少,泽少的粉色跑车和芳芳的粉色大衣浑然天成,在暗黑色背景下格外抢眼,也暗示着迷离的少女在想要的生活上的加速,在路上撞到一个人,泽少说是狗,芳芳认定是人,回去看时,泽少指人为狗,芳芳说一次“是人”,泽少就打她一次,终于把芳芳从内心驯服,一夜过后,芳芳无法回到以前的生活,泽少却将芳芳当做妓女处置,给了她500澳门币,芳芳歇斯底里。
画面转回,芳芳穿上衣服,泽少满脸满身枕头上都是血,经芳芳独白表述才知道距离他们第一次见面已经过去很久,而这次,芳芳取走了泽少的肾,用她的话说:我一直留着你给我的500块,现在我收下了你的肾,谢谢你的30万。
(不看到最后不知道结局的翻转不一定系列)5.导演黄精甫的《吓鬼》<图片5>由蔡卓妍、苗侨伟、卢大伟主演。
故事讲述Charlene(蔡卓妍饰)挑战鬼屋一夜游,遇上中国殭尸、长髮贞子和辫子姑娘,过程又惊又笑。
开始觉得是个简单的鬼屋式恐怖故事,看到中间竟然充满温情,Charlene回来收外婆的楼,楼内却有各种鬼怪:中国殭尸、长髮贞子和辫子姑娘(最后还有绿巨人女版),原来大家是在导演的组织下扮演各种鬼怪防止最后的居所被地产商收走,Charlene知道实行后决定绝不会卖掉外婆的楼,坚决保障各位的住处。
此时田氏地产来收楼,Charlene表示楼内有鬼,地产商与Charlene打赌,找大胆人住在楼内一晚则收楼,否则,整条街送给Charlene。
入夜,地产商找来两位自吹大(S)胆(B)人士,进到楼内听到导演的恐怖背景音就要吓尿,而后各位鬼怪各就各位,类似于成(da)人(ren)版小鬼当家,不,大鬼当家,与两位大胆人士发生各种趣事,最后女版绿巨人终极大招KO,将两位大胆人士轰出窗外,掉落楼下。
地产商完败,按照约定将整条街送给了Charlene。
故事在笑声中结束,大家合力保卫了最后的家园,Charlene在剧中表现不俗,依旧是能量满满的阳光少女形象,感觉非常棒。
我个人最喜欢第3个故事《good take》,也是最完整的一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水泥》,拍得最有感觉,气氛烘托,镜头运用都挺有味道,拍出了那种惊悚的感觉。
很多人都在追问,《水泥》到底在讲一个什么故事?
我想,这可能就是导演曾国祥故意所为,好的导演,不会把片子拍死,应该尽可能交代故事背景和线索,然而不要直白的把故事结尾告诉观众,好的电影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不同的人生。
比如《水泥》,其实主线很简单,20年前,新华大厦7楼7单元B室租住着母女两人,母亲的男朋友柯嘉明在工地负责水泥施工,好赌欠下了高利贷,也许是激情杀人、也许是过失杀人,总之,将母女两人杀害后,用水泥封于租住的房间地板之下,母女两人失踪后,警方也将其列为最大嫌疑人,但因一直找不到尸体缺乏足够证据案件一直搁置,柯嘉明本人也于半年后在一起车祸中重伤身亡。
20年后,警员罗天彦接到报警例行去新华大厦查看,被母女两人用水泥活埋于同一地点,同伴警员拨打罗天彦手机,发现在地板下传出铃声,才找到失踪母女两人骸骨。
很多人用逻辑来分析这个故事,发现处处讲不通,为什么警方后来找不到罗天彦,又为什么方中信后来在街上偶遇罗天彦,而且那两个母女还同坐一车?
其实,你不要把这个故事当成一个现实的案件,当成一个灵异故事就完全能说得通了。
其实,这是一个冤鬼复仇的故事。
两个被害的母女,被硬物击打后脑,后被水泥活埋,通过电影里母亲活埋罗天彦时给罗的两个选择来看,母亲被埋后还是活着的,是体验到无与伦比的痛苦后死去的,用俗话说,是积攒了极大的怨气死去的,极有可能变成厉鬼,电影里,就是这样的,母女俩死后,果然变成厉鬼,回来索命了。
第一个被索命的就是杀人凶手柯嘉明,在影片最后,警方在案情通报那段,里面有一张当时柯嘉明车祸的报纸,仔细看了,就能发现,大标题写着澳门装修工车祸当场惨死,下面正文里写着,柯嘉明于凌晨两点驾私家车外出,突然车辆失控,撞击到灯柱,人如炮弹飞出,撞击在灯柱上,死相极惨。
为什么车辆突然失控?
可能是打瞌睡,也可能是母女来索命了。
20年后,警员罗天彦被活埋,为什么,当罗天彦和柯嘉明两人照片放在一起时,你就明白了,两人一模一样,再联系影片结尾方中信看到的极像罗天彦的人和母女两人同坐一车,你就明白了,这是母女两人变成厉鬼回来复仇,不仅索一世,而且只要长得像的人都是她们的复仇对象。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欢迎讨论)说回来,还是说说我最喜欢的第3个故事,《good take》,一个过气的龙套演员,唯一欣赏他的爱妻又去世了,却舍不得让她离开,藏尸家中,与其同眠,哪怕尸水一地。
然而导演却将这个可怖的故事拍成了一个温情、伤感的文艺片。
一辈子龙套没有人赏识的过气演员,终于拥有了一次最精彩的表演机会,楼下一户人家被高利贷追债上门,卢海鹏 饰演的过气演员,挺身而出,装扮成一个神父,机智的解救了被挟持的母女两人,里面有两句台词,我非常喜欢,一句就是扮成神父的他,为拖延时间等待警察上门,与追高利贷的小混混没话找话,当小混混为自己行为辩解说,我努力过的时候,老龙套回了一句:“人只要还没有死,就没有资格说自己尽了力”。
我觉得这句话说的真好,我想应该是导演借他的口,说出了当下香港、澳门这一代生活在底层的民众的心声,这些年,香港、澳门好像过气的老龙套一样,风光不在,生活艰难,然而,只要没死,就不停奋斗的那种意志还在。
另一句台词时,追债的两个混混走了以后,老龙套回到自己的家中,跪在死去老伴的尸体前,温柔的说道,可惜你今天没有看到我演的最精彩的一出戏。
几十年前,在片场,当个龙套,拿个假的手枪手都抖,结果被导演骂,如今,在现实中,演出了一场好戏,救了两个人,黑色意味好浓啊。
整部片子其实还要很多线索,比如林雪演的混混,讲的那段话,十年前,自己如何如何风光,如今沦落至此,是不是多少反映了回归后,香港澳门部分人失落、埋怨的心理?
还比如,枪响后,衣柜打开,从衣柜里掉出被追债人的尸体,恰恰楼上也还有一具尸体,为什么都选择将尸体藏于家中?
影片没交代,然而背后隐藏的深意,不忍深思。
第2个故事《喜宴》,我觉得是演员演得最好的一部,可惜故事不够,所以没有张力。
第4个故事《不一定》胜在画面,但也中规中矩,应采儿在这个角色上有突破。
最差的就是第5个故事《吓鬼》,我感觉是一个剧外花絮,甚至在剧中直接用故事中的角色说白了,这帮鬼都是香港当年拍鬼戏的主力班底,现在没戏拍了,沦落了。
甚至还直接用了一句台词点题:“就当为了支持香港电影工业吧”!
看了,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