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咒,Incantation

主演:蔡亘晏,黄歆庭,高英轩,林敬伦,温庆禹,彭海义,黄玲,宋燕旻,陈昭妃,谢采洁,林义钦,常在兴,洪毓璟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年份:2022

《咒》剧照

咒 剧照 NO.1咒 剧照 NO.2咒 剧照 NO.3咒 剧照 NO.4咒 剧照 NO.5咒 剧照 NO.6咒 剧照 NO.13咒 剧照 NO.14咒 剧照 NO.15咒 剧照 NO.16咒 剧照 NO.17咒 剧照 NO.18咒 剧照 NO.19咒 剧照 NO.20

《咒》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六年前,怀孕的李若男(蔡亘宴 饰)、陈立东(林敬伦 饰)和陈振原(温庆禹 饰)秉着破除迷信的态度进入了陈家村,据说那里供奉着不可冒犯的神明。陈立东和陈振原因为传入了祭坛所在的禁地而招致了灭顶之灾,李若男虽然逃过一死,精神却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此事过后,李若男生下了一个女儿,因为怕触犯禁忌,李若男将女儿寄养在孤儿院中。之后,李若男一直接受着心理治疗,一晃眼就是六年过去。当李若男觉得一切都已经平息之后,她将女儿陈乐瞳(黄歆庭 饰)接回了自己身边,哪知道女儿刚到家没多久,家中便屡屡出现可怕的异像,年幼的陈乐瞳似乎和曾经陈家村所供奉的神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全世界唯一的你粉红三角架哭泣的男人米基丢心无名当铺女王的教室学园孤岛兵变1938真心话大冒险乡村爱情小夜曲战争机器一百万分钟我是大明星杜兰餐馆:黑色传奇那孩子出生了……彩虹特殊保镖3小林家的龙女仆怨屋本铺季节与季节之间第九个寡妇钻石王老五的艰难爱情舒尔茨的忧郁艺伎回忆录毒枭矮子第二季一家人暴走武林学园我怕来不及希德尼娅的骑士编织爱的行星

《咒》长篇影评

 1 ) 以恐惧献祭那名为“神”的怪兽/聊聊我看到的“秘密”

写在开头的话:“火佛修一”算是导演给非闽南语地区的朋友开的一个玩笑,不用太觉得晦气,这个所谓咒语其实就是最简单的“谐音梗”,甚至都不是标准闽南语,至少了解闽南语的朋友看到那里会拍着大腿笑自己没反应过来。

也就是说,这个晦气毫无意义,希望诸君莫因为电影的诡叙而愤怒。

(提示:内含剧透,请看完电影再读)这部电影可能对我来说比较适口,至少我看完觉得四星有余,身边朋友有的觉得节奏无聊,有的觉得巧思虽有但是略老套。

而我觉得这部片子像是一个影视版的诡叙和一个局中局的故事,在恐怖之外更多的是人性的极端自私,而很多人因为情节和节奏会错过一些有趣的部分。

看完这部电影,很多人直呼上当,觉得导演搞暗示欺负观众,或者用电影下降头,说晦气的人数不胜数。

想着想着,觉得大家还真是正好中了导演的圈套,大呼晦气的时候,这部电影的“恐怖”才真正成立了。

一切起源似乎是一个满怀愧疚而慢慢习得爱的母亲,她为了救女儿,折腾了一堆事情,祸害到许多人,而最后的最后为了女儿,她不惜前往当年恐惧的源头,欺骗所有人,也要完成最后的仪式以期救赎幼女,最后却不幸被诅咒吞噬。

但是,这好像有哪里不对?

假如尝试复盘故事就不难发现,母亲一早就应该知道(6年前怀孕时,男友死后她已经去了云南),所谓的咒语不是祝福是分担诅咒,母亲也一早就知道自己和孩子失去名字不可以再使用,孩子出生不久就在育幼院里长大,她甚至不熟悉自己(被失去)的名字,假如没有回到母亲身边,她会不会逃过诅咒拥有自己的人生?

那么,李若男为什么还要把孩子执意带回家?

用爱包装,看似关怀,孩子似乎中邪的时候也依然选择不告诉任何人,教孩子熟悉自己的名字?

这六年里,她的父母意外身亡,她经受大量的厄运,楼顶还供奉着许多民间信仰的神像(楼顶的神像是传统的关公和三太子类,属于常规的民间信仰,而孩子在供奉的房间里发现DV也说明神像是为了镇住DV内容),这一切的一切都无不表示她深深的相信这个诅咒和邪神都是真实存在并伴随她的,那么,她为什么不惜一切还把女儿带回自己的生活?

不知道有人注意到没,开场的所有DV镜头的记录、录制,母亲都展现出神经质和疯狂的状态,但在关键的时候,她又展现出极其的冷静清晰,知晓进退、毫无慌张和神经质的状态,比如不经意在录制时流露的冷静,鬼打墙前带路的时候和最后前往山洞的时候,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李若男?

最后前往诅咒村庄的时候,她在视频中说欺骗了大家,希望大家为了救她可爱的女儿而给予一点分担的善心,这里或许有不少观众会感到不适,但那个当下,她依然看起来像是一个走投无路的母亲,究竟有多少观众会想我不要,有多少观众会想反正是电影玩一玩,又有多少观众看着佛母的空洞觉得晦气和恶心?

但假如,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骗局呢?

因为她为自己蒙起了一块红布,如果她早已是个走投无路为了救女儿铤而走险的母亲,她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所有的故事,源于李若男处心积虑的谎言,她深深的相信这诅咒的一切,所以她在六年来计划着用一个苦情救女的故事,欺骗所有哪怕有一点善意的人(包括观众),相信她的人们,全都死掉了,比如寄养父亲和亲近的社工。

她从开始就表演出了神经质和易受惊吓的状态,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无力的母亲,她事无巨细的记载着一切的生活,笨拙的母亲,拥抱新生活的辛苦,可爱又不合群的女儿,危险又无力的日常……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这个学会爱“女儿”的母亲显得格外让人信任,也让观众们相信,她需要借助力量来逃离厄运。

假如是这样,那么整个故事似乎真正的闭环了起来——这一切都是李若男剪辑和选择给我们看的,她早就是一个熟稔的影视博主和从业者,她策划设计了整个故事呈现的走向,她开始先用“祝福”设下种子,然后设计出了所有观众最吃的那一套:可爱小孩和无助母亲,她带着我们偷窥她的生活,感受她的无力,忏悔她的莽撞,所有那些过往的故事,细节的片段、看起来多余的行为逻辑、生活的阻碍和苦难危险,都在她的设计之内。

她从一开始就骗了所有人,她从一开始就就把孩子当做工具,虽然一路有意外,但故事似乎依然按她的设计一步步走下去。

所以她才会让孩子记住自己的名字;所以她才会“放心”的自己去和中介谈事情,而不把孩子带在身边;所以她才会在家里已经出现不明动静的时候,依然让女儿独自入睡;所以当诅咒来时,她才不愿意让孩子离开自己身边;所以她才要刻意的从医院中带走孩子,又因为拿东西消失,让寄养父亲找到孩子;所以在明知道宫庙祭祀七天不能吃东西时,依然去喂孩子菠萝罐头;所以她才会特地录了那么多并不是给未来的“朵朵”观看的内容,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欺骗“观众”。

她深深的相信着诅咒,于是这个念就化成巨大的缠绕,灌进她生命所有的缝隙。

她坚信她遭遇的一切都与诅咒有关,于是她把更多的人卷进诅咒里,而最后她企图蒙上眼睛,用自己的解脱,躲过那个巨大的诅咒。

可惜,恐怖的不是咒语和佛母的脸,是她早把自己作为祭品,献祭给某一个恐惧的时刻。

代表恶意之神的佛母,怎会没有脸呢?

或许是因为那张脸,已经换到了李若男的脸上。

PS:假若我的推断成立,这个坏人演的精彩,是华语电影里难得的形象了。

 2 ) 走近科学: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公摊面积算进去了吗 我不嫌晦气,来说说《咒》。

被很多网友唾弃晦气的电影,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其实该说的早已在微博说了,这里再跳出电影说一点,比如电影类型的趣谈,再结合同类型的《灵异咒》(日本)、《灵媒》(泰国)来讨论片中的祝福/诅咒。

没有任何恐怖的文字或者图片,请放心阅读。

《咒》是一部“伪纪录片”,这个题材,决定了电影的呈现格式和内容诉求。

有人说,只要架起摄像机,真实也就失去了一半。

纪录片就是如此——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一种形式。

可见,或多或少是有艺术加工的。

这就是为什么叫“纪录片”而不是“记录片”,如果想看完全真实的那种,去找偷拍,保证真实。

而“伪纪录片”,是在表现方式上模仿纪录片的电影,而且依照影视分类,可以分为好几种。

★其一叫Docufiction,纪实文学类,比如《上帝之城》,电视剧《征服》(萨日朗!!!

)。

★其二叫Docudrama,实景重现类,比如《血腥星期天》,以及《法治进行时》里的各种“案件回放”。

★其三叫Mocumentary,虚构伪装类,就是我们最常见的伪纪录片,也是本文要说类型(如下提到的“伪纪录电影”,都泛指这一种)。

头两种都是基于真实或者真实改编,最后一种则是完全虚构,但用纪录片的形式包装,追求真实感,从而提升观影效果,这跟写小说时主角是第一人称的写法是一个道理。

但是,看过纪录片的都了解,大部分比较闷,很容易看不下去,因为意在呈现“真实”会代入感不佳,而欠缺蒙太奇也让情绪比较“平”。

“伪纪录片”也是如此,所以这类电影,会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做文章,突出猎奇和夸张,来弥补这些问题,这也是同类电影恐怖片或者猎奇向电影之偏多的原因,假如一个生活片拍成伪纪录片,不是不行,而是没必要。

可见,这类片子伪装成真实的电影,靠“真”这个噱头来吸引观众。

直白一些讲,伪纪录,所有的一切都是幌子,根据目的在于“骗”。

了解这个基准点,就会理解,《咒》这部电影为什么要这样做。

传统意义上的伪纪录作品诞生很早,上世纪20年代就出现(据说第一部伪纪录是1922年的《女巫》,但这个俺不确定),但过于小众一直不温不火。

影史上伪纪录电影发展有三个节点:★1938年奥逊·威尔斯的广播剧《世界大战》,用模仿新闻播报的方式“报道”了火星人入侵地球,让大部分听众信以为真,导致国民恐慌,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而奥逊·威尔斯因此成名,开启了他“玫瑰花蕾”般的电影之路,可以说没有这件事,就没有后面的《公民凯恩》。

这个现象,也挖掘了伪纪录作品的第一大特征——传播性。

就是营销,用各种手段伪装真实,目的是为了易于传播。

★1980年意大利电影《人食人实录》,一帮精神小伙深入亚马逊丛林,企图寻找消失的食人族部落,结果有去无回,然后有人发现了他们遗失的录影带,内容让人大吃一惊。

这部恐怖片同样以DV的方式拍摄,当时也很多人信以为真,甚至如今还有人觉得这是真的。

这个现象,也挖掘了伪纪录作品的第二大特征——写实猎奇性。

比起火星人入侵地球,这种食人族啊,探索鬼屋、民间传说啊,更容易让人相信。

★1999年的《女巫布莱尔》,前期用各种营销手段(寻人启事、虚假网站等)报道女巫事件吊胃口,最终使得该片6万成本获得了全球2.48亿的票房,但由于内容太“真”了,全片女巫的鬼影都没有,大部分时间就是跟着DV在森林里瞎逛,导致观众大呼上当,差点就要往电影院里扔砖头了。

这个现象,也挖掘了伪纪录作品的第三大特征——欺骗性。

具体可参考《走近科学》。

PS,《女巫布莱尔》虽然不是第一部伪记录,却堪称当代同类作品的起源+模板,该片之后伪记录才被发扬光大,以后大部分伪记录都是如此格式,而很多观众明知是假的,但依然乐此不疲。

相比之下,《咒》是相当良心了。

上述三大特征,《咒》全都有。

但该片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可以看做是巧思,或者投机。

★首先电影“不太真”电影有着明显的剪辑痕迹,用蒙太奇的手法,将破鬼队探索村落与母爱桥段进行了穿插,所以电影可以见到明显的两条叙事线,故事性很强,这在伪记录电影里是非常少见的。

当然最后我们也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女主角故意剪辑成这样的。

★其次是“交互性”伪记录作品强化主观感受,但电影终究不是游戏或者VR虚拟等让玩家参与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该片在开场就与观众进行了“打破第四面墙”的互动,这样的好处,想要增强同类电影不佳的代入效果。

但并没有什么卵用,电影有着伪纪录的特征/通病,用各种纪实影像的强化真实感,欠缺蒙太奇效果和单一视角导致代入感不佳,所以前半段还是磨叽。

★最后是“诅咒性”电影的故事非常一般,剧情还不如《致命录像带》里一个小故事,但特色就是把这个“连锁信”一般的老套模式,“受身”主体从电影中的主角转变为主观视角。

就好比,《午夜凶铃》中的录像带,看录像带受到诅咒的不是电影中的人物,而是观众。

电影中主角看完录像带了之后贞子从电视机爬出来把丫抓走了。

但问题是,录像带的内容,观众也确实看过了喽,怎么不担心贞子从你家电视/电脑里爬出来??

这就是常规恐怖电影与伪纪录恐怖电影最大的区别之处。

《午夜凶铃》的录像带你也看过了,你咋不觉得晦气?

就凭《咒》里女主角冲着镜头说那两句话,就觉得晦气了?

而且到了最后,观众会发现《咒》解决了同类电影“死到临头还不忘拍视频”的缺陷,因为全片是女主精心策划,各种场面就故意拍给你看,各种暗示,为母心切与孩子遭遇拼接的剪辑手法,诱导式的强化同理心,到最后一击达成。

气氛渲染到位,但不恐怖是该片最大的原罪(吓人镜头全在预告片了),好在做到了“膈应人”,观众看完生理不适也好,骂人也罢,至少电影的目的达到了,所以才叫“伪纪录”哦。

可见,《咒》的导演柯孟融,深谙当代伪纪录作品的三大特征:传播性、写实猎奇、欺骗性。

该片可以说是近几年将“伪纪录恐怖”理念贯穿最透彻的电影。

最重要的是,虽然这类电影的本质有着“欺骗性”,但该片并没有故弄玄虚,各种民俗揭秘、邪物探索,最后还给你“佛母脸”看,虽然不算恐怖吧,但简直干货满满,非常良心有没有。

至少要比《女巫布莱尔》这种只会营销造噱头,全程故弄玄虚、啥也没有的纯骗子电影强吧。

当年《昆池岩》炒作那么火,结果发现也是挂羊头卖狗肉,还涉嫌抄袭《墓地邂逅》。

你们浪费时间看这种烂片不觉得晦气吗?

还是那句话,我国宝岛台湾,是华语恐怖片的最后一片净土。

近几年来的恐怖电影质量虽然参差,但至少没有被干扰。

所以,《咒》是一部伪纪录电影,电影的特色和所造成的观影效果,是完全的题材限定,这类电影就应该这么拍,觉得受不了,可以不去看。

或者,以后估计想看也看不成了。

如今我们的网友,生活在“和谐”的文化环境里太久了,“建国以后不能成精”、“射击游戏的血不能是红色”……打开电视清一色的PPT水光剧、字幕里都是各种“口”人、大银幕上也是越来越多的主*旋*律。

稍微有点出格的类型片,就觉得受不了,可以理解。

但是……

还是知乎一位网友说得好:“公摊面积你们都默默承受了,公摊点诅咒算个屁啊。

”退一步讲,这部电影的受众是正规渠道观影的群体,要诅咒也是诅咒他们啊,看个盗版的还叽叽歪歪的。

佛母说了,一帮白嫖的,咒你们老娘还嫌晦气呢。

完了,并没有,下面就是《走近科学》时间。

★电影中的大反派——大黑佛母这玩意是电影原创,现实里没有这种东西,但有原型,叫做“大黑天”。

大黑天神是佛教与印度教都有的神,在云南十分盛行,尤其是大理、洱海地区。

因为大理白族的本主黑天,来自佛教中的一个门派一一“密宗”。

佛教密宗中的大黑天神,叫摩诃迦罗(Mahakala),是湿婆神的化身之一。

在当地是救民于瘟疫的守护神。

去过旅游的朋友肯定见过类似的佛像。

一首六臂,额间尚有一眼,三目暴张,宽鼻美髯,犬牙外出,神情凶忿。

《咒》中的大黑佛母是根据大黑天神原创的,而且也是来自云南,通过性别扭转,把守护神就变成了诅咒神,连手型的反转了过来(里世界?

★《咒》,其实借鉴了日本恐怖片《灵异咒》。

拍摄于2005年的《灵异咒》,是亚洲伪纪录电影的代表作,推荐观看。

电影中也是涉及到诅咒方面的内容,叫做“祸具魂”。

祸具魂起源是日本古代有一个名叫“鹿毛村”的地方,是下荫流法创造出来诅咒他人死掉的人造巫术,主要原材料是死去动物幼崽(如猴子、狗)的怨念和具有通灵能力女性的精神力加持。

但这种大杀器造出来就后悔了,发现控制不住,诅咒无差别传递,所以只能封印,就是电影中需要每年举行“鬼祭”,将此诅咒压制。

而主持封印仪式的就是代代相传的主祭者--石井一家,在每次祭典中将扮演驱鬼者与祸具魂。

但如今这个村子要被水库淹了, 村子里决定最后搞一下“鬼祭”plus版,希望将祸具魂永久封印,结果失败了。

祸具魂跑了出来,就附身在仪式上祸具魂的扮演者石井大姐身上,但折腾这么多年比较虚弱,就操控石井帮自己收集“灵力”——找各种非法堕胎的婴儿,以及有通灵能力的少女。

为了以防万一,祸具魂还找好了接班人,就是石井身边的那个小男孩,是非常理想的“容器”,祸具魂下一个附身对象。

看《灵异咒》里祸具魂的起源和发展,是不是跟《咒》里大黑佛母很像,包括诅咒传递、封印仪式、灵媒、容器、小孩接班人……

虽然电影故事完全不同吧,但反派设定上,该片应该参考了《灵异咒》。

或者说,这种邪门歪道的东西都有类似之处,万变不离其宗。

★诅咒预防术比较有意思的是,《灵异咒》里提供“拒绝”诅咒的方法。

因为祸具魂是需要灵媒精神力加持的,所以它收集灵力的时候影响到了很多灵媒,其中一位叫做光男的神经病,就感受到了祸具魂和诅咒,所以他把浑身包裹上了铝箔纸,来保护自己免受祸具魂的影响。

这一招还真管用,可见铝对于诅咒力有免疫作用。

但后来当他被抓进精神病院之后,没有了这身保护,祸具魂果然还是找到了他……所以看完《咒》觉得自己被诅咒的,可以试试这一招,铝箔纸很便宜的,走在街上绝对拉风。

★用通俗的方式解释一下祝福/诅咒祝福/诅咒,完全相反,但本质是一样的。

以《咒》和去年的《灵媒》为例。

电影《咒》中的“大黑佛母”,与《灵媒》中的“巴扬神”类似,比后者更加邪祟。

其实二者都是一个类型,宗教头衔只不过是幌子,不是什么神仙啊,也不是妖怪啊,总体就是东亚/东南亚那种非常原始的自然崇拜,类似于“万物有灵论”。

所以你信仰的东西或许不是什么好玩意,可能是流氓头子可能是恶黑势力,甚至是个从外地跑到这里“在逃犯”,反正都是狠角色。

但对于民众来说,只要按时交保护费就行,大部分可以保一方平安,而有的也会变本加厉,不断上调保护费,后者就比较讨厌了,不讲武德。

《灵媒》里的“巴扬神”就是当地一个地头蛇,按时收保费,并且“保护”地方安全(电影里暗示过,不交保费后果很严重)。

但没想到从外地来了一个更狠的。

《灵媒》里解释,是灵媒家族与诅咒家族的结合,把诅咒之神带来了这里,导致两个流氓抢地盘,地头蛇打不过人家。

但这个时候,假如当地民众都站在地头蛇这一边,继续信仰“巴扬神”,没准我方流氓会看在保护费的面子上,跟对方拼了。

(电影里巴扬神都给灵媒托梦卖惨了,目的就是在多要点保护费,哪怕组个啦啦队助威也行啊,给点动力,否则真顶不住)。

结果片子里大家一看这种情况,呼啦一下全散了,保护费也不交了。

这时候谁还去顶啊,所以地头蛇当然跑路了(电影里显示,神像的头掉了,说明神力消失了)。

结果新来的这位不讲武德,压根就是个强盗,打砸抢一票,片子里全部都遭殃了(片子里显示,没有了巴扬神的“庇护”,诅咒家族的被曝光在恶灵之下,之前被狗贩子杀得狗灵或者一些什么低级动物的灵,都附身于人了)。

搞笑的是,巴扬神跑路之前大概率还圈了一笔保护费。

就是片中敏的妈妈,从信仰基督教临时改成了巴扬神。

病急乱投医,那最后招来什东西那就随缘了,就算真的是巴扬神,能保护你这种墙头草才怪呢(基本上是捞一票再走人)。

《咒》的情况类似,只不过信仰的这位“大黑佛母”不是什么地头蛇,本身就是外来的强盗,甩不掉。

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个强盗来到这里作威作福,保护不保护的再说,反正保护费照单全收,而且变本加厉,民众上缴的辛苦钱越来越多,就撑不下去了。

这个时候,对于这种无耻之徒,当地民众其实可以选择反抗,打跑这个强盗。

电影里也暗示了,这个强盗来自云南(我是云南的?

之所以流落到这里来的,大概率是被昔日民众打跑的。

但到了这里,本地不知道是曾经反抗无效还是怎么着,反正只能逆来顺受。

这种情况下,民众只能一边稳住强盗,一边选择了一个比较缺德的做法——忽悠更多人来交钱。

用《咒》中的解释,将佛母的诅咒散发给其他人,越多人承担诅咒的力量,诅咒就会稀释。

换句话说,我们忽悠更多人来给这个强盗交保费,那么我们就可以少交一些,强盗也容易被满足,没准一高兴人家还能设施点给我们。

你如果打不跑这个强盗,就只能这么做。

从这个观点来看,保佑和诅咒,“阿弥陀佛”与“火佛修一”,本质上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传播。

这其中关键在于信仰。

这部《咒》,以及《灵媒》,乃至罗泓轸的《哭声》,以及安东尼·霍普金斯的《仪式》,主题都是类似——强调信仰的力量。

信仰不坚定可以让经验老到的灵媒阴沟翻船,信仰坚定可以让刚入道的菜鸟牧师一个人干翻地狱领主。

而且信仰别去深究,你相信什么,那就是什么。

《灵媒》中的灵媒都说了,信仰动摇之后,有的时候自己都不确定是否真的有巴扬神(或者说,我们信仰的到底是不是“神”)。

你信仰某菩萨,但对方保佑你了吗,诅咒你了吗?

都不知道,但起码保护费是一直交着。

所以说指不定你信仰的是什么东西,传递出的是增强保佑,还是稀释诅咒,都不知道。

但你别去刨根问底,非要搞清楚这到底是什么东西,结果会越陷越深,因为会发现——“这些的东西都是虚拟的,我怕你把握不住啊孩子,这里面儿水很深...嘎子!

关于影视,那些你不了解并很有趣的故事,第一时间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WX工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ilm

 3 ) 没有超自然力量,只是养蛊翻车

火佛修一→福祸相倚大黑佛母的脸→虫巢佛母→一种母虫,只会主动寄生女性所以小女孩叫女主不要进密道,给她喝酒是杀菌,出来之后她没事,男的有事了密道中,男的把包着母虫的头发吃了下去,立即引发子虫群暴动,尸体手臂垂下来是因为里面都是子虫。

女主最后吃下了小女孩的耳朵,也是把寄生虫过给了自己。

各种幻觉、诡异的行为、脑部疾病引发的瘫痪、全身细菌性感染→虫子入脑从东南亚传到云南:这两个的地方以巫蛊之术出名,且原住民都保留了母系氏族的社会形态。

朵朵在被怀上时就献给了神:胎儿时就已寄生虫入脑,是母体,七天七夜不吃东西不喝水可以饿死母虫,但宿主朵朵也会没命,两个大师因被子虫攻击全身感染而亡。

女主和女儿的关系,与剧中母虫子虫互为映射,正是骨肉连筋祸福相依无法割舍同生共死的关系。

念咒平摊业力:与虫族中心集散式发展壮大族群的生命形态是一样的。

朵朵的那游离外在的非亲生爸爸:在虫族社会中,雄虫的唯一功能就是配种。

怎么说呢,就是一群邪教徒养蛊还根据虫子的特质编出一套神话故事和全套仪式的这么一回事。

又:看到有其他影评说是孢子,深以为然,一切魑魅魍魉都有科学道理啦。

 4 ) 激动个啥晦气啥?

人家给你看了?

这部电影一开始就没准备要让大陆观众看 就连线下也是上网飞 你怎么上的网飞 怎么上的油管推 你自己不知道啊。

玻璃心别看了吧 笑死人 贞子听了都要在井里跳芭蕾 。

大陆都拿不出恐怖片 双瞳也是香港的 双瞳当年在大陆公映了吗 真觉得内地好多网友玩梗和素质真的下头 评论区恶臭 外面的社区网友理性讨论我都怀疑他们是不是机器人 显然人家素质普遍高 是咱们的影迷素质太差

 5 ) 关于佛母的一些猜想

会不会佛母原本也是怀孕的母亲,因为被同村的人迫害导致流产而含恨而终,最后变成了邪灵。

所以她诅咒村里的人,必须要她们的孩子来供奉自己。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佛母的肚子那么大,还有孩子在旁边。

而且佛母的“脸”有点像产道,产道是生命的通道,生死相依。

最后,若男所做的事情本质也是一样的,利用别人的生命来守护自己的孩子。

参考:导演在近期讲出过去没人注意到的重点——佛母有孕。

在执导过程中,临时改变神像的外表也让美术组伤透脑筋。

他强调:佛母是怀孕的母亲,不能看见的脸,则是产道,这里的产道代表通道的意思,有着进与出、生与死的双向意涵。

“我想塑造出黑暗母亲的概念,为了爱孩子做一些事,也为了保护孩子伤害他人。

 6 ) 骗术高超的导演和他的《咒》

伪纪录片,大家也该都不陌生了。

其内核意义,就是通过“纪录”的手法,增强影片的真实感。

伪纪录的手法+恐怖片,直接将恐怖片的恐怖程度提升了一个层次,使用这种方法拍摄影片的目的,就是让观众信以为真。

国产的《中邪》和国外的《墓地邂逅》就是很好的先例。

《墓地邂逅》

《中邪》 但毫无疑问,《咒》将伪纪录恐怖片拍出了新高度。

操作很简单,与观众互动,令其也参与进电影。

这同时也体现了导演的骗术真的高超。

影片一开始。

导演就让观反跟着一起念“火佛修一,心萨呒哞”这一八字咒,告诉观众们,这是祝福,记在脑子里就不会有事。

什么也不知道的观众当然在脑子里会跟着念,就像获得了一个护身符。

接着,导演把与“看过视频的人都死了”的相关视频放了出来,让观众们见识到了这诅咒的威力,害怕被咒的观众自然会将“护身咒”多念上几遍,牢记于心。

然后片中就不断地出现这八字咒和“护身符”图案,主角李若男也总是在提醒观众一同念咒,以此护体。

结果呢?

大家看过电影的一定都知道了,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与陷阱,“护身咒”就是诅咒。

这时的观众们想必一大部分都“大受震撼”了。

不得不说,这就是导演的目的。

恐怖悬疑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曾回答过一个问题:如何令观众感到恐怖?

“让观众痛苦”。

这就是导演的小心思,但也着实让一部分观众十分痛苦。

相信了剧情,十分代入其中的观众,可能会十分不安,很容易想到开头和片中的“自杀视频”,从而感到痛苦与恐怖。

这都是导演的手法而已,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被“诅咒”了说《咒》晦气。

(让观众感到心里不踏实,这也证明了《咒》是成功的。

恐怖片,不恐怖,不有点后劲,又怎么谈得上是优秀的恐怖片呢?

)导演在咒语、图案和大黑佛母的设计上保持原创态度!

(所以不用害怕被咒了,都是导演编的哈!)

“护身符”

“护身咒” “让观众分担痛苦”这种恐怖片拍法似乎也很熟悉。

《真心话大冒险》的结尾也是主角传播诅咒,但效果却远不及《咒》。

原因很简单,《真心话大冒险》的拍摄方式不是伪纪录。

也就是说,《咒》的结尾能做到令观众“大跌眼镜”,也得益于伪纪录的拍法。

真心话大冒险 其实,《咒》塑造的恐怖环境也很成功。

李若男的住宅,不是很大,家具却很多。

灯光被设计的昏暗,晚上开灯的情景显得十分苍白暗淡,一种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强烈的压迫感令人感到人心惶惶。

神秘村寨内,天色一直偏暗,又仿佛雾蒙蒙的,增强了整体的神秘感。

地道内,空间狭长,物件不多,明暗适中,又不过分突显阴暗与照亮处,恰到好处。

环境氛围重要吗?

固然重要,恐怖片的基础之一就是一个不安、恐慌的氛围,氛围到位了,必然引起质变。

李若男非常爱陈乐瞳,毕竟是亲生女儿,从台词与行为都可以看得出来。

虽然她是一个好妈妈,但仍然被观众骂得很狠。

这重要吗?

不,这不重要。

《咒》是一部恐怖片,它本身的核心卖点就不是李若男与母爱,这一点要认清。

它让你感到恐怖了吗?

感到不安了吗?

感到被“咒”了吗?

如果你有这种感觉,那么这部《咒》就是成功的。

狭长的地道

村寨

压迫感十足的屋子

灯光暗淡的卧室 《咒》,很难得,记得珍惜。

 7 ) 另辟蹊径的聪明手法

《咒》,先说结论,我打四星。

以我庞大的恐怖片观影量,我个人认为,它应该是近年来最好的话语恐怖片。

不过,不怎么恐怖,最多算是压抑,结尾还有点晦气(这个晦气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涉及到剧透,放到最后说。

)如果是冲着被吓来看的,可能会有点失望,反正我从头到尾没有一次被吓到了,当然这有可能是因为我看的恐怖片实在太多了,阈值太高,客观说有几处片段还是会吓着人的。

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很陈旧了,且一般都有镜头乱晃、剪辑混乱、旁白乱入的缺点。

这部电影比较聪明地在开篇就以强互动性的手法,直截了当地拽观众入局:女主对着镜头和观众说话——这也是整部电影的主叙事线,也就是说整部电影都是女主剪辑出来的各种片段组成了一个故事,观众从头到尾都参与其中。

(和我讲的小说怎么写开头真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这种强互动性,观众会想,我参与进女主的对话中,要去做什么呢?

一好奇,就上钩了,被迅速拉入了故事设置的情境里,代入感强,便能够忽略许多违和,会不由自主地跟随女主说的话,一起去念那个奇怪的咒语;会看着女主想让你我看的画面,看到眼前一片光影眼睛都花了。

恐怖片吓人的手法就那么些,这些年大家也都看得多了。

但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不太有机会看到我们自己文化背景下的民俗恐怖。

台湾省这些年也拍了不少,18年的《粽邪》,20年的《粽邪2》我都看了,后者我当时的评价是亚洲民俗类恐怖片之最,但我也只能给五分,其核心原因就是无法代入。

毕竟我国地大物博,民俗和民俗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观众无法带入其中,就无法信任其真实性,心里不觉得真实,恐怖就大打折扣,民俗也就成了一个元素而已,无法根植到观众的灵魂深处,到达一种共鸣的恐惧。

《咒》也是一个民俗恐怖片,就势必会涉及到这样的问题,毕竟你我没有生活在那样的环境,如何能够被感染呢?

伪纪录片手法+强互动性叙事是一个方法,这里有另一个聪明的地方:以母爱这一普世情感抓住观众的情绪。

(又和我讲怎么写小说开头底层逻辑一致了。

)故事开篇就以主叙事方式+略微混乱的过去式剪辑,告诉观众,六年前女主身上发生过可怕的事情,她身边亲近的人都死于非命。

紧接着,我们知道了,她要去福利院接回六岁的女儿。

母女关系背后代表的普世情感,很容易让人对女儿的命运感到好奇和关心:为什么女主六年前刚生了女儿就离开了?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现在女儿回到她的身边,还会继续发生什么吗?

强节奏是另一个优点,很快就给了观众答案:嗯哼,女儿回来的第一天就发生了诡异事件。

伪纪录片拍摄手法加强真实的代入感+女主与观众对话的主叙事模式加强观众的参与感+女主与女儿之间的感情勾住观众的情感+时不时出现的恐怖片段勾住观众的好奇心。

随着故事的推进,观众甚至会情不自禁地觉得,我说不定真的是在帮女主救女儿呢。

诶嘿,妙不妙?

最妙的是在结尾还给了一个膈应人的反转。

好了,以下涉及到剧透,不想被剧透的同学可以看到这里为止了,毕竟整个故事结尾的那一下真的是神来一笔,如果想保持观影体验,建议还是不要剧透为好。

不过,这个神来一笔,确实也晦气,就我看电影这两个多小时的功夫,豆瓣评分下跌了0.5,我猜就有这个晦气的“功劳”。

看到最后,你发现女主一直以来跟你说的“祝福的咒语”,其实是“我愿意分担诅咒”的意思,女主的本意的越多人念了咒语,越多人分担诅咒,诅咒的力量就会被分摊得越薄,女儿得救的概率也会越高。

也就是说,整部电影从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套”,当你看完电影,你就是一个被邪神诅咒的人了。

——当然,没准你真的为救下一个六岁的孩子出了一份力呢,参与感还能更强一点吗?

可是谁愿意有被诅咒的感受呢,于是觉得晦气也是正常的。

所以必然会有观众骂,也会有观众骂完以后再赞一句有意思,比如我。

写到这里我想到我七八岁的时候,某天门缝下塞进来一封诅咒信,限时多久内抄写多少封散发出去,否则就会如何如何。

这是相当古早的一种诅咒方式吧(后来QQ群广为流传)。

那时妈妈真的害怕了,照做了——不过打了折,一则是时间太短了来不及抄那么多份,另一个原因是在散发的时候妈妈心里不安只发了几封就放弃了。

当然,我们一家也没有被诅咒。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城里娃,我都有这样的经历,可见这种类似的经历和情绪应该是相当普遍的,观众的参与感够强,情绪够强,导演也就成功了。

封闭小山村里的诡异感和窒息感呈现得还是很到位的,不过,年轻人的愚昧不怕死不要命惹出来的祸,已经是这个类型的通病了。

好在导演对母爱的描绘比较克制,没有什么刻意的煽情,甚至一直到结尾,女主还在说,她并不是生下孩子看到的第一眼就爱她,她当时只有害怕。

她此刻也并知道自己爱不爱孩子,如果爱,她是哪一刻爱的,她想救孩子,是因为爱还是愧疚。

不刻意煽情,不按头灌输情绪,给观众思考的空间,才能达到细思极恐的效果啊,毕竟全片最后一个镜头真的是去他妈的。

哈哈哈哈哈。

以上。

 8 ) 如何解开“冒犯性”电影的诅咒

非影评,有剧透,有佛母,无剧情解析。

只是看完《咒》的一点儿想法。

我身边的人看完影片后,或多或少都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用一句更为通俗的话,就是“被冒犯感”。

“冒犯”一词在电影史上并不算罕见,《看电影》杂志曾在05年总结过一期“100坏电影”的榜单,从意识形态冒犯的《意志的胜利》,到各类黄暴禁片《不可撤销》,《索多玛120天》,《深喉》,《罗马帝国艳情史》,从让人绝望的《绿洲》,《我要复仇》,到风格癫狂引人争论的《天生杀人狂》,《罪恶之城》...

而这些电影或多或少,在题材,在剧情,在视觉呈现上,都冒犯了观影者的某些边界,可以说三观不合,亦可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触犯或许正是导演的本意,将原先“循规蹈矩”的题材向外延展一点,以引发争论或引起深思。

不少影片籍此获得了不菲的票房,也有更多因其试图阐释道理的复杂与深刻而成为了各类榜单的常客。

《枕边书》里同样身上写字,观感完全不同我记得最近的一部广受争议的影片,还是18年在戛纳放映的《此房是我造》,因其对于连环杀人犯作案与精神世界细致的描摹,不少观众表示不可忍受,而纷纷提前退场。

确乎,影片中那种变态的想法,固然留下不少值得挖掘的内涵,但对大多数心智正常的观众而言,这样的影片绝不讨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令人作呕。

《咒》同样是这种“冒犯性”的电影,但其冒犯的手段则非常不同,影片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力图呈现一种真实感,代入感,并让女主与女儿在镜头前的亲情传递出一种无害化的伪装。

但整部影片看到最后,我们发现这竟然都是一个局,《咒》是用这部影片作为媒介,给所有的观影者下了诅咒。

从开篇就开始呢喃的祷辞,做出的手势,频频展现的符号,在女主摄影机的引导之下,观众会以为这仅仅是一种祈福,一种祝愿,甚至是一种护身符象征的行为,电影里面的女主还煞有其事地与观众互动,撺掇大家和她一起默念这些咒语,记住那些画符,做出那种手势。

接着,她告诉你,你们也成为了被诅咒的人,你们会分担她女儿身上的厉咒,在这一辈子都将被邪神所注视。

其实恐怖片如许之多,也有不少延展于影片之外的余韵,很多恐怖片的结尾便用某种意蕴深长的方式暗示邪魔不曾被驱散,甚至在最后一刻打碎第四面墙,让观众见邪魔真容,让观众也进入诅咒本身。

可那些电影的这些伎俩,充其量算是某种惊吓观众的电影技巧,电影仍聚焦于其所陈述的故事本身,它们并不像《咒》这般,以其欺骗的手法与观众互动,让观众入局,并自发地完成这场诅咒的闭环。

于是,《咒》就以这种明目张胆,开天辟地的方式,通过对观众下咒,下降头,下蛊的方式,完成了对观众情感的冒犯。

固然影片在剧情之上,融合中国民俗的驱魔,加入克苏鲁般不可知晓,不可见,不可听闻的未知元素确乎构建出自成一派的恐怖氛围,并与女主救女的亲情融合得不错,但当电影开始剥离剧情变成一介诅咒的毒坛淋向观众时,前面所搭建起来的恐怖性便土崩瓦解,变成了一种恶意。

还记得开场那个所谓“意识”影响视觉的图吗?

还记得那副黑底白字的咒语留在视网膜上的映像吗?

我想起了小时候同学们恶搞送出的诅咒小卡片,前面是一堆甜言蜜语,后面却是一些诅咒。

哪怕我们心知肚明这些都是虚假的,但还是会感觉有些糟心,心里不舒服。

而这部电影正是用这些幼稚且欺骗性的手法,完成对观众的误导与狩猎。

倾注情感后感情却被随意玩弄戏耍身为无关看客却被无端地恶毒诅咒这大概是很多人反感这部电影的原因我理解这部电影试图通过这种与观众互动的行为,来超越电影本身的二维媒介,达到更瘆人的效果,可当一部电影选择了这样一种标新立异的手法,也就必须承受观众对其反感引来的骂声。

看到这里,如果你依然对于被《咒》这部电影下咒而感到心有戚戚,只要你关注点赞二连,那么这部电影带来的一切霉运都会随之消散,出门不会被蚊子咬,演讲不会被霰弹枪打,所有诅咒都会反弹回去。

我以佛祖之名保证,我这篇文章解咒的效力和电影的诅咒同等有效。

(写在结尾,最近我在构思一系列鬼故事的小短篇,豆友们如果有什么想要分享的鬼故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非常感谢)

 9 ) 你相信祝福吗?

有雷(微剧透)影评,还沒看电影的朋友慎入。

咒 / Incantation剧情结构其实很简单,或许不是最吓人的恐怖片,但绝对是最有新意的恐怖片。

女主角开头直问观众「你们相信祝福吗?」、「你的意识,决定你的命运」、「其实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相信我们的意志可以带来好的结果」,女主角一度说服自己「早就不怕了,所以这些东西都不会存在」、「想着最喜欢的事情就能不去想那些恶」、「凤梨、兔兔、汪汪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经验,例如平常关灯都沒事,但不知道哪根筋不对,突然想到关灯后会有鬼,当下就不敢关灯了,或是夜里平常一个人搭乘电梯都沒事,但是突然想到鬼片的片段,当下就突然害怕搭乘电梯,或是平常大半夜一个人走在沒人的路上都沒事,突然一个意念偏掉想到会不会有鬼,最后整段路都一直念咒语加速跑走,这就是信仰的本质,因为相信,所以一切才会有效果或有影响。

例如「你相信有主,就会相信能够永生或能够进入天堂」、「你相信佛,就会有相信为善能够前往极乐世界」,因为相信,所以存在。

或许是预告的太勐,导致有些人看完电影给的初评是「沒有很吓人」,但对于《咒》这部电影我不会把它跟其他电影比较吓人程度,《咒》的本质不是吓人而是内涵,Jump Scare (利用音效突然大声或突然冲出来的吓人拍摄手法) 这种电影到处都有,随便一部恐怖电影或是爱情片,只要把音效突然放大,都可以达到吓人程度。

吓人的电影可能只能看一次(因为不会再被吓到第二次),但有内涵的电影就是看完会觉得意犹未盡,至少我是这样認為。

剧里的美术、音效、视觉我觉得都很高级,有些电影是直接借镜现有的信仰取材,但凭空创造一个信仰并且让观众有带入感是很难的,咒语、手势、符号、祭坛、祭祀现场、圆头小孩像、焚尸、佛母的真面目….等等塑造出来的形象我都非常喜欢,就如同我喜欢着”埃及”那样,什么都看不懂,但就是这种神祕感而让人着迷。

女主角和男友才几分钟沒见面,男友就突然离世,甚至立即被焚尸,黑暗的空间里一群人跪在地上忏悔,唯一的光源是被焚烧而烁亮的尸体,整个意象是很震撼的。

影片除了利用「摩天轮的转向」、「火车的行驶方向」这种视觉错觉的创意让人体会所谓「控制意识,去达成某种影响」,更特別是有一段整个画面的黑白符咒,仅以红色字幕在中间跑,最后画面突然只剩白底,让人在专心看着字幕的时候,视神经的反射影像停留在白色画面,达到视觉暂留的效果,这种感觉挺有趣的。

伪纪录片拍摄手法也非常巧妙的制造一个陷阱,把电影院里的每一位观众变成传播诅咒的法会现场,本以为只是女主角在介绍自己这段灵异的遭遇,到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女主角为了传播咒语的力量,而欺骗观众不断重复剧中的手势、符号以及你以为只是类似「基督教的哈利路亚」、「佛教的阿弥陀佛」的咒语「火佛修一,心萨呒哞」,最后更迫使观众看了不该看的”佛母”面目,虽然在现实里这些都是假的,但观影的当下还是会让人有「可恶,被骗了」的想法,这就是这部片最邪门的地方。

如果说《萨满》是让观众信仰崩坏,《咒》就是直接下降头给观众。

「不信邪的若男和男友等人组成影像团队,四处到鬧鬼场景拍片破除谣言,六年前,他们大胆闯入邪教仪式中的禁地,触怒了沈睡的邪灵,诅咒在世间蔓延。

男友当场猝死,其他成员接二连三的发疯、离奇死于非命,唯一生还的是因脚伤而未进入的若男。

六年后,她女儿竟画出当年仪式的符号,不仅时常对着无人角落说话,更出现奇怪的皮肤病,牙齿变得畸形、发黑掉落,都是当年的邪灵作祟!

若男为了拯救女儿不惜一切代价,决定冒着生命危险重回禁地,找出诅咒的秘密。

」9/10#咒#Incantation

 10 ) 《咒》观后随笔(含剧透,介意慎入)

从某天我的小红书上突然充斥着满屏“《咒》上线Netflix”的新闻时,我的兴趣就被勾起来了,因为各式帖子下基本上都是“这部影片好看”、“保密工作做得好”之类的评论,鬼使神差的,当天晚上就找到资源把它给看了。

其实我对恐怖片一般都不太感冒,因为害怕…鬼怪啥的我还好,我就是受不了断手断脚,所以我一直都很拒绝《电锯惊魂》这类电影。

扯远了,记录一下我看完《咒》后的一些想法吧1.其实整部电影恐怖的镜头不多,但氛围营造的真是没话说,反正我是在全程精神紧绷、全程抱着我的抱哥并用它的小手手帮我挡恐怖镜头的情况下看完的。

让我印象最深的,感觉最邪门的镜头就是朵朵一个人拿着录像机到天台, “架”好机位后,在“佛母”的指引下开始搬板凳、翻越围栏……当时,我的脑子里都构建好了接下来的画面:“砰”的一声(朵朵坠楼)→若男惊恐的喊叫声→救护车由远到近的警报声…就在我这么想着的时候,他喵的她竟然反手爬上来了,震惊!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感受到深深的凉意。

这之后朵朵就不能走路了,我觉得是她跳楼导致她物理性的无法行走,至于她爬上来看起来“正常”完全是佛母的力量。

2.剧情中间也有两段亲情片段,说实话,那一段“爸爸”和若男一起带着朵朵开车走的那一幕我真的差点儿泪目;另一段,若男偷风筝陪朵朵玩那一段虽然明确让人感受到了“刻意”煽情,但我很喜欢那一段的拍摄手法,也让我联想到了《花束般的恋爱》海边的那段。

3.视!

觉!

暂!

留!

虽然这一点很多人说到,但我还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这手法其实比较常见,但我还真是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呈现,特别是搭配此篇的整体氛围和若男的“意图”,真的是让我开了眼了,在心里默默给导演竖大拇指。

4.因为电影题材涉及民俗、小孩子、邪神这些元素,所以在看的时候我马上就联想到了慈姑观音那部游戏。

加上我在台湾待了6年,对于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还是有一些亲身体会的,因此影片中时不时冒出来的闽南语都会让我倍感亲切。

5.有些地方,和你气场明显不和,要让你感受到不舒服的时候,马上离开!

看到若男在进入村子前就感受到不舒服来看,她们一行真的应该及时止损、赶快离开的。

我印象很深,在台中,有个地下的玩具反斗城,我一去就浑身不舒服,脑子嗡嗡的,但是只要一上到地面就会恢复,真滴邪门呀!

而且我也是真的很不能理解表弟的所作所为,真的没有一点儿敬畏之心吗?

到处刻哪些乱起八糟的图案是中二病犯了吗?

6.我看到一半,我妈妈就过来瞄了两眼。

第二天,她想看,于是问我这个片子叫什么。

我了解她啊,所以我说:“你确定要看?

这部片子有点儿邪门,有宗教信仰的最好不要看。

”听完这话我妈秒变严肃,然后说:“那你也别看这种片子了。

”其实,我在看之前也挣扎过要不要看,但还是败给了好奇心。

后来又看到了两个观点,释怀不少:a.下咒哪有这么简单,真的下咒应该是需要你的姓名、生辰、八字、头发、指甲等东西吧,哪有看个影片就被下咒了的;b.你就把它当成小时候看到过的“恐吓信”就可以了。

7.这部有个别镜头对我这个深度密恐患者真的不太友好,现在有时候想到都会头皮发麻,但如果再次滑到还是会点进去看,人就是贱啊!

8.最后一点无关紧要的感想:真的感觉全程在看海清演戏,完全没有感觉到女主像刘若英。

《咒》看完之后让我翻来覆去想了好久,网上对于这部片子的影评也看了很多,没想到恐怖片也可以这么好看,也可以拍的这么优秀。

后来又看了中岛哲也的《来了》,虽然网上好评一片,卡司也基本上都是我很喜欢的,但剧情稍显一般。

不过画面真的是美,色调搭配也是一如既往地中岛风格(我很喜欢),也有可能是因为很久以前我就看过这部的几分钟看完(但我是看到一半才想到自己有看过这部的解说)。

结论:对于一部好的电影来说,几分钟看完真的不可取。

但反过来想,如果一部电影可以做到剧透丝毫不影响其精彩程度的话,那是何等的牛X啊!

《咒》短评

海边那段简直太暧昧了。喜欢这种克制、点到为止有想象空间的安排。

4分钟前
  • lana-
  • 推荐

吻戏呢?!

8分钟前
  • bringIhomeshaw
  • 还行

😭

12分钟前
  • 力荐

能够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为假期和夏天的流逝而哭泣,我们永远拥有这个夏天的回忆。她把生蚝放生回大海里,而她摘下蛋糕顶上的两张巧克力面具。经历了一无所获的戏剧节,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剧作。「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17分钟前
  • 桶裝豆腐
  • 力荐

这段感情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假期是美好的,但是也会有结束的那天

20分钟前
  • Fliesh
  • 力荐

两位老师化学反应太好了☺️

21分钟前
  • 上世纪老人家🍦
  • 推荐

好好看😭 双女主的互动是主线,不算爱情片,但很多细节比爱情片还要浪漫。女主一长得有点像aloïse sauvage,走到哪儿都散发着姬崽的自由随性能量,一点点磨掉对方的冷漠和戒备心。她给所有人带以温暖,结尾的时候却只有她暗自伤心。她编导的儿童话剧没有得奖,评审团指责她改编的爱情故事剧本不适合儿童来演,而且缺乏情节起伏和冲突🤷‍♀️(在俄国播女同电影想必导演她也有类似的崩溃心情)然而我就喜欢这种叙事风格,不想要过多的抓马。结尾女一和孩子们谈心,隐喻双女主线,有don’t forget,remember的感觉了

23分钟前
  • 九安
  • 力荐

把记忆封存在草莓蜜酒里,它会永远属于夏天

25分钟前
  • 832w
  • 推荐

高潮是你和她在一起高兴的快要死掉的那种感觉年上莫名有咩姨的感觉

30分钟前
  • Felicia帆
  • 力荐

美好又落寞的回忆

31分钟前
  • BurgerQueen
  • 推荐

好喜欢

35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哇哦

37分钟前
  • 彼岸night
  • 还行

战争与和平改成和平,罪与罚改成与!非常好电影!

39分钟前
  • 滥人
  • 力荐

颜值都很在线 年下自由文艺会撩 年上也好宠她啊 结局很好品 “你知道她眼睛的颜色吗” 结尾那首歌好听的 不过吻戏是一点没看到啊 是我看的版本问题吗 对了年下好像年轻的kate box

43分钟前
  • 用户5516611016
  • 推荐

相处短短五天,暧昧氛围拉满。至少我们拥有过完整的回忆。老鹅能不能先从崆峒山上下来会儿,会拍多拍点?

45分钟前
  • audicious
  • 力荐

本片最喜欢的剧情:要吃蛋糕上悲伤的和快乐的两张面具

49分钟前
  • 是火
  • 推荐

一部小片子能探讨这么多东西,真的很值得推荐。从剧本到演员,整体上都很精巧、很用心,台词也设计得很有心意。虽然偶尔画面比较抖动,但仍然瑕不掩瑜。[剧透警告⚠]塔尼娅的个人魅力,两位老师之间陡然上升的感情,青春期无疾而终的恋爱,在儿童剧比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大人世界,看完心情有些淡淡的忧桑……只能说毛子在这方面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还是很多的。

50分钟前
  • B-Rabbit
  • 力荐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52分钟前
  • PUPPuff
  • 力荐

「One Last Kiss」剧本和现实的穿插非常非常好,戏剧和电影的情节和真实的我们活的现实。海边的假期如耳边的一首歌,爱是耳边的歌曲。今后的日子里海浪扑上石子滩的声音还将不断回响。那些澎湃的短暂真实。你感受到活着的时刻。就着自己的垃圾俄语和讯飞听见勉勉强强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和她们回程路上的心境如此相似。

54分钟前
  • Willa
  • 推荐

小红书推荐过来看的,因为是俄拍的更好看了哈哈哈,眼睛是什么颜色的?故事简单,也还行吧,有时候心照不宣也挺好的,注定是be啊

56分钟前
  • Gi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