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Liam采访时说过他很乐意继续在Taken后一直扮演这类退休特工大叔一人削翻一票坏蛋拯救小萝莉的角色,现在片商找他就发挥他运动员体格,高大上加点文艺范的气质,成天都是颓废老特工老骥伏枥再接再厉狂打一通,层层解密,拯救小女孩的套路。
看着不难看,主要悬疑做的还是不错的,虽然格局小,但是灯光师和摄影、音乐水准很高很高,Case也算强大,好歹找来个影后来配戏,不过几个配角脸蛋长得过于漂亮,一看都不是一般人而是演员,乍一看像戏剧。
总体4星,这个短信催死人的格局还是挺有意思的,加上大叔乒乒乓乓砰的那些Pose和眼神,值得一看。
密闭空间的戏不好拍,但这个拍的还算比较有悬念。
尽管某些地方解释的不是很明白,比如两个有预谋的劫机犯他们的目的,我听得就有点匪夷所思。
而且高潮部分,飞机被炸裂,拼死迫降成功的剧情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不过,这样的戏码,现在不管好莱坞大片还是中国制作,不也这么搞过无数回了么?
反正观众也习惯了,谁也不追究有没科学可行性依据,是否够真实了。
单说连姆尼森这个我喜欢的演员,他这些年,虽然年岁越长,银幕英汉形象却越发突出了。
《飓风营救》系列就要出3了,还有前不久的那个失忆杀手,都演的深入人心。
自从我钟爱的尼古拉斯凯奇烂片接的越来越多之后,观赏作品更多的反而是这位曾经的“辛德勒”先生了。
他的打斗身手自不必说,尤为喜欢的是他欲言又止,甚至有些无奈的神情,深沉而内敛;关键时刻却又果敢过人。
等着看他的《飓风营救3》吧。
这是唯一一个看之前没上豆瓣看评论的。
我看有人说情节抓人,前半段我是没感觉到,可能是柯南什么的看多了,主角还很暴躁,第三个死者吐白沫之前我已经感觉到无趣了,还想半路走来着。
正当我在座位上嗜睡的时候,一个钢瓶朝主角抡过来,顿时我就清醒了,后边不错了,够紧凑够刺激,那显得怯懦的戴眼镜的我倒是猜到了,虽然在那之前我怀疑过副机长,但是没想到还有个同伙,这样倒是使得剧情走向更有说服力,实施难度不大,不存在上帝视角的问题。
这两人的作案动机有些让人无语。
最后的飞机俯冲迫降够给力,就是停的太突兀,而且发动机上还没有火。
迫降之前也没给乘客指示,也许他们以前都经历过这种迫降。
想看空难,建议看看国家地理的空中浩劫,好几季,各种原因都有,那个也很抓人的。
1、2号空警只是被要挟,但并不是劫机同伙,为什么白粉里有炸弹,难道空警就真的这么白痴分不清炸弹与白粉么,这么贵的东西难道就不验货么。
2、把炸弹的压力感应吹得那么神,难道飞机极速下降时机内的压力变化不会提前引爆?
难道机上就到不到一个不太大的硬质箱包等类似容器把炸弹放进去再缠死胶带一脚踢出现飞机去。
3、中间有一次机门被打开,有一个镜头是一只手举起来按了某个键,这个梗居然没有下文了,莫名其妙的变成了机长倒在控制台上,机门到底怎么开的也没有个合理解释。
4、机长怎么中的毒还是没交待清楚,到底谁到卫生间去吹的毒箭,好像只有2号空警有机会,又回到第一个问题,2号到底是被要挟还是干脆是同谋。
5、上级和男主角的沟通太逗逼了,根本不是什么不与恐怖分子谈判,要知道警方在面对劫机时第一要务是保持沟通,不进行无原则的妥协而不是不谈判,而片中的逗逼上级干脆是要把主角逼上绝路,如果是真的恐怖分子只怕马上就要杀人立威了。
我看片的第一感觉就是该上级是个官僚分子,不过面对一百多条人命官僚到底的神经该有多么粗大啊。
6、在已经通报机上有炸弹的情况下,机长要求空管安排一条不威胁地面的8000英尺民用航线就那么难么,冰岛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有多少楼能给飞机撞啊,这些空管和男主的逗逼上级一样是猪生的么。
7、那个医生说是什么分子什么医生反正很高端,但在机上唯一的作用就是不断的宣布死亡,哦还给某二逼警察正了一下鼻梁骨,哪呢?
正骨?
你确信这不是一根银针走天下啥都会治的老中医!
8、老话说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这片里的某不知名毒素更厉害,在注入人体后不会引起其他不便,而是在精确到秒的一段时间后马上发作,立刻死亡,太神奇了啊,果然是杀人放火必备良药啊,请问哪里有售啊?
9、眼镜男在故意吸引男主抓住自己的时候还要进行栽赃和杀人,果然是玩心跳的高手啊,只是这样的情节安排有意思么,有道理么10、此片劫机者计谋策划之精细,节奏安排之紧密,介入控制之恰到好处,完全是神级的计划与执行,以至于我干脆怀疑是男主的那个逗逼上级在幕后安排,不然情节不能贯通啊。
最后跳出来的居然是两个神经病,叫人情何以堪啊
晚了5年看,发现疑点(解决不了就是槽点)挺多,希望能人能帮帮忙:1)炸弹在35000尺扔出窗外要爆炸是因为内外气压差太大,那么飞机立刻下降到8000尺再扔出窗外,气压差应该不大了应该不会爆炸吧?
何况即使在窗外爆炸,总好过在飞机尾部爆炸吧?
2)国土安全局调查了所有乘客但这两个劫机犯的背景都没调查出来?
至少那个白人劫机男的军人背景怎么可能被略过?
3)男主说服黑人劫机男的过程堪称强行洗脑……4)到底两劫机犯有没有想清楚35000尺跳伞的风险?
是早就计划要飞机降到8000尺再跳,还是没想清楚?
为什么黑人劫机犯一犹豫白人劫机犯就开枪了我觉得这里简直疯了!
他直接毙了男主才是要紧事好吗?
5)两劫机犯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是钱,那么不管什么账户,总能追到,并且要用男主的名义开这么复杂的账户,前期准备肯定很多,两陌生人真很难做到,这不合理。
其次,如果是钱,玩什么20分钟杀一个人干嘛,太容易玩脱了吧!
直接说有炸弹不就好了?
这样更容易逼地面转钱,不然20分钟杀个人这种把戏,逼着人家觉得你在开玩笑啊。
第三,如果钱转账了,飞机还炸不炸?
这是我觉得最奇特的问题。
如果不炸,说明目的只是钱,那挑个菜鸟乘警值班的航班好了,何必要挑男主这样一个武艺高超的(他有男主那么多信息可以开信托账户难道不知道男主以一敌四勇猛无敌?
)?
6)说到底,两劫机犯根本不用上飞机,因为炸弹也不是他俩带上去的,直接在地面威胁就行了。
7)最后也没说清楚进商务舱卫生间弄死机长的到底是谁?
7)破产律师衣服里突然多了一只手机和被扎了一下为啥没反应(我们能理解,一般除了主角和反派以外,其他人都猪得无法无天)?
那个破产律师随时弄一下衣服发现一只手机故事可就玩不下去了呀!!
这可是白人劫机犯在被男主拎起来的同时既把手机放进人家的口袋又扎了人家一阵(我认为是这时候扎的),这手艺也太高超了吧?
嗯,在床上呆了以要做毕业设计翻译的借口在床上躺了一天,恍恍惚惚玩了一天终于耐下性子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总是以自己奇特的方式去是否掉眼泪,去决定一部电影到底是不是好电影,然而看完之后只有右眼掉下泪水简直奇怪。
大概到现在会觉得最痛快地事情就是在受过太多委屈之后,终于被澄清的那一瞬间最如释重负。
自己奇怪的泪点也总是停留于此不再移动。
电影前半段平淡无奇的在酝酿着铺垫着情节的发展,直到男主大叔在与犯罪者的短信交流中以二十分钟死一个人的节奏开始,电影才开始有点看头,在寻找犯人的过程中,大叔每每找到一个犯罪嫌疑人时那么这个人就会以过敏啊中毒的方式死去,看到这,心里真的好想说一句,大叔啊你的手是不是有毒啊哈哈哈。
其实看到电影结束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导演机智的没有将犯罪者最精彩最难搞定的犯罪经过用镜头展现出来。
为什么会知道俩个空中乘警的电话,为什么直到其中一人包里装着白粉,怎样将炸弹放入白粉之内,怎样怎样杀死机长,怎样杀死那名无辜乘客等等等等当终于乘警和犯罪者正面对峙开始,真正引起我思考的点才出来,犯罪者说:‘’每个登机的人都相信国家会拯救他们,因为国家的失误死了3000人(应该是911事件)包括了自己的父亲,所以他去参军去找那群胆小鬼去真正的打一场,结果却打了一场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为什么要打的仗,退伍之后发现这个国家一点都没有变。
看到这里我忽然有点感同身受。
忽然就在想到底我们现今的这个世界里,那么多犯罪案件,到底有多少是因为个人的原因,有没有可能有一部分的案件是因为国家的错误。
古往今来多少国家灭亡又有多少国家出现,我们每个人都是组成这个国家的一份子,但好像我们又从来没有与国家在同一地位上,事实上从封建压迫开始的国家制度,到现今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我们在人民始终会处于一个最不利的地位的笼子里始终没有出来。
从小就被教育者,个人利益要让位于集体利益,但多少事件告诉我们,国家亦或是代表国家的某些人以这样的借口一次又一次的让我们受委屈。
哪怕是事后道歉也罢从来没有。
韩国电影《潘多拉》里最后总统向全国人民道歉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当人民的生命与国家的稳定相权衡的时候在现实的生活中究竟会有哪位领导人可以这样做。
让自己感动流泪的是我们电影的男主大叔在被全世界怀疑误会之后自己也深深感到了那种委屈,而电影最终终于让大叔清白,在看到机长马克打了私人电话向大叔道歉的场景眼泪就不由自主的从眼角掉下来。
自己恐怕是个很奇怪的人,因为总是想要掉眼泪真的是想不通,总感觉大哭一场会很舒服。
之前错过在电影院里欣赏这部动作惊悚悬疑片,实在有点儿遗憾。
虽说不是头一次看到类似题材的影片,多年前Jodie Foster主演的Flight Plan和另一部Wes Craven导演的Red Eye均已在同样的密闭空间里做过精彩的尝试。
这部胜在悬念设计得很巧妙,简直是一场心惊胆战的智力游戏。
导演对飞机上的布局、设施等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得相当逼真,与时俱进的还引入无线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这些推动情节变化的关键因素。
演员方面,Liam Neeson已是第二次跟这位西班牙导演合作,塑造的角色也是他近年来银幕上反复出现的慈父英雄形象,新鲜感欠缺。
不过对于这种题材来说,这一点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了。
有精心设计的悬念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已经足够。
影片还会有续集的,那个穆斯林才是劫机策划者,从他哪诡笑,本来以为他给光头纸巾上下药了,结果不是那么回事,再到飞机迫降几个镜头多对着他,他在跳下滑梯前摘下白帽,是为了隐藏他的嫌疑,美国对待穆斯林还是存在偏见,或者说提防,在影片种就有体现,从滑梯下来直径往反方向走出,就不会遇到盘问搜查!
也是为影片续集埋下伏笔!
当舍身为国的保护者们被说成是罪犯,那么将乘警污蔑为劫机者也无可厚非。
这大概也算是一种创新吧。
一说起飞机这个空中密室,往往最先想到的不是侦探和密室杀人犯的智计角逐,就是探员同劫机者的勇者游戏。
本片属于后者。
只不过,《空中营救》这个电影不走寻常路,没有让乘警和歹徒直接较量,而是设计计谋使飞机这个大密室成为乘警的个人舞台,他们仅仅混在人群中,冷眼旁观,三言两语就搅得飞机上鸡犬不宁,乘客们像热锅上的蚂蚁,而主角则像猴子一样上窜下跳,并一步步坠入他们布好的圈套。
当国安局主管彻底认定主角就是劫机者的一刻,阴谋得逞。
不过,电影就是电影,就算正不压邪,大不了同归于尽,本片没有避免落入主流结局的俗套,并且,电影最大的毛病也尽在于此,这个结尾没有足够的电影细节信息来支撑,显得很扯很突兀。
不过整体来说,尤其是站在电影的娱乐性观赏性来说,本片是在合格线以上的标准的工业流水线产品。
电影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前半部分是歹徒周密的简讯联络作案时间,后半部分则是主角被陷害后的紧迫脱罪时间。
歹徒通过网络传简讯给主角,告诉他每二十分钟会杀死一个人,于是主角一边寻找歹徒一边防止乘客被杀。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杀死乘客的恰恰就是主角,至少看起来,几位乘客的死都与主角有关。
而最重要的陷阱则是歹徒要求汇款的帐号,竟然在主角名下。
至此,构陷主角的阴谋。
这一部分,几乎都使用简讯联络,所以台词较少,大部分时候都是将短信内容呈现在画面中。
画面跟随着主角的行动和视线而不断移动与切换,悬疑感很强,极具压迫感和代入感,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唯一一场格斗戏发生在厕所这个极度狭小空间,是全片动作精华凝聚,节奏迅猛,动作凌厉,大有《飓风营救》的写实动作风格。
当地面的电视新闻也将主角认定为劫机者后,电影进入第二阶段,如何重获信任,并抓捕凶手,是主角的难题。
就在此刻,飞机事件中最重要最俗套的道具——炸弹,闪亮登场。
然而,本片再次不走寻常路,没有让主角顺利拆弹或者将炸弹摆脱,而是用了空中应急措施来应对炸弹危机。
最终炸弹爆炸,飞机紧急迫降。
通观全片,本片有两点做的极好。
一是节奏的把握和氛围的营造,短信博弈和三次死亡事件快速推进,让氛围不断高涨,在主角被构陷的一刻达到高潮,又在炸弹危机开始再一次加强让观众将心提到嗓子眼,最后飞机成功迫降才放下心来。
第二,这是笔者认为本片最成功的一点,整部电影的设计像是密室逃脱,一条一条的线索不断被抛出,只要细心寻找蛛丝马迹顺藤摸瓜就能找到答案,没有无关紧要的冗余信息来故弄玄虚扰乱视听,这是编剧的高明之处。
这样做,可以让主角专注于剧情主线,增强电影的节奏感和悬疑氛围;也能让观众们的注意力保持在谜题上,加强了紧迫感和代入感。
而电影的动作风格则继承了《飓风营救》系列。
甚至笔者感觉本片就是空中版飓风营救,所以片名的翻译中才会有营救二字。
硬派,写实,凌厉,简练,没有多余的动作,也绝不拖泥带水。
电影是工业产品,而本片就是一个合格的流水线爆米花电影,剧情上的硬伤和漏洞,本就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在这一百多分钟的时间内,你能够跟随连姆尼森大叔的脚步,感受着压迫的氛围,同他一起找寻线索,解开这密室谜题,度过一段紧张刺激的时光。
热门美剧《24小时》一直传言要出大电影,一传就是七八年,至今还是没影。
不过现在看来,不用出了,权把本片看作《24小时特别版:急速天劫》即可。
全片接近实时推进,尤其中间那几个20分钟的循环,几乎是编剧为了让人注意到银幕上下时钟几乎保持同步而特意设立的。
其他地方有些跳场,但你可以想象成是“插播广告”,而且即使算上“广告”,加起来篇幅也比两集《24》要丰富。
密室空间是拍实时推进影视剧的最佳题材,《24》最精彩的若干集,都是小强在封闭空间(大使馆、飞机、大厦)的冒险。
《急速天劫》的空警主角和小强一样,突然遭遇身份不明的恐怖分子挑衅司法,一面是将之当做全民公敌的执法机关,一面是被误导和操控的底层人民,幸得一直信任他支持他的好姑娘(请各自对号入座)相助,才能力挽狂澜。
由于尼森大叔近几年出镜率颇高,一度让我觉得这是《飓风营救》的外传:试想,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飓风》那位特工老爸忙于工作不顾家人,导致惨剧,之后意志消沉加入空警,通过解决一次危机得到救赎……恐怖分子策划周密,每一步都考虑在主角之前,展现一次相当精湛的象棋大师布局。
后者从看监控画圈圈隔离到找疑犯求助黑客,全在预料之内。
我们情知他是白费功夫,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看着干着急。
找不对真凶,皆因不知道动机,所以按照查案的常规办法处理,只会适得其反,其实编导相当聪明,动机在影片第一台词就提出来了,就看谁能联系上。
片中动作戏不算多,基本上是一出当代技术的大侦探密室破案,但不同于古典侦探,老尼森没有侦探权威,又有时间死线紧逼,被凶嫌多次栽赃且在社交网站一通黑,加上很多时候冲动得不像话(空警一滴酒,乘客两行泪),惹来群众不信任和不耐烦,徒增阻力。
但他对此毫无怨言,勇敢地承担起公务员作为人民公仆的职责。
算起来,最先给老尼森惹事的是一个黑人小伙,说谎、抗拒执法,之后发现是个偷拍猥琐狂,但根据经验,黑人一般不可能跳反,果不其然,后面还帮了主角一把。
为了让老尼森晚一点发现真凶,编导煞费苦心,故布疑阵多姿多彩,无奈都不给力,黑人,穆斯林,绝症女人,大腹便便的律师,一个比一个像真的,大叔也认真一个个盘查摊牌,看得我真着急:大叔啊,你动作片看得不够多啊,这群疑犯,除了明显的障眼法,就是电影里为了政治正确的保护对象,在此类故事里,要从低调无辜又有存在感的白人找真凶,包你一找一个准。
好在影片还是有些打破常规的安排,不至于全然落入窠臼,不多详述。
虽然上述吐槽口无遮拦,但我得说,其实《急速天劫》铺设悬念称得上可圈可点。
大家知道,但凡悬疑片,都没法避免硬伤,资深影迷懂得客观看待,明白硬伤和质量不能划等号,但不少观众意识到了硬伤就难以忍受,从而降低了对影片的好感。
所以如何巧妙引导观众忽略硬伤存在,是电影主创百多年来重点研究的课题,《急速天劫》展现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
通常来说,本片从开头15分钟,已经迅速将所有观众带入超然理性的状态,开动脑筋察觉察任何细微之处,此时如果犯弱智错误,肯定要叫人抱怨,最后真凶露了马脚,这时故事硬伤才浮现出来,不过此时悬念已经被动作对抗盖过,大家凝神等着看爆炸和迫降呢。
《急速天劫》的上述结构,点明了动作类悬疑片的普通法则:当观众全神贯注时,编导必须步步为营,实在绷不住必须解答,也要靠多挖坑搪塞过去;等观众情绪释放,休息脑细胞的时候,有的是机会把漏洞都糊弄过去。
虽然剧本的严谨程度是一样,但把硬伤安置在何处,观众感受会有云泥之别。
归根到底,感性和理性都是增加电影吸引力的武器,但什么时候推理谈判,什么时候挥拳开枪,要做好精致的调配。
(文/方聿南)
密闭空间内的波云诡谲甚好,推理的节奏也不错,可惜罪犯的揭晓有些令人扫兴,动机的牵强以及逻辑的硬伤把电影拽回到了娱乐片的层次,当然如果权当是动作片消遣的话还是值得推荐的,比《不明身份》要好,连姆·尼森演这种落魄英雄也是手到擒来。
3.5星就是这电影最好的归宿,比一般商业片强一点的戏剧张力,但归于流水线套路。
好看!
Taken 3.Liam Neeson越来越会演打戏了,大小姐美的不像话。两劫机犯要花大半天来吐槽,理由太坑了,导致结尾泄气,故事也圆不上了,之前的铺垫和节奏把握多好
尼森大叔又一部烂结局电影
全程无尿点,虽说剧情确实有几个地方经不起推敲,但不妨成为一部称职的动作片
前半比后半强。
包袱抖得生硬了些,揭得也不太聪明,动机更是敷衍,连姆尼森老师隔两年就有一部这样凑合的电影。
前排你吵到了我,还安踏non-stop. 一年,免费电影票,不要在电影院里吵闹,please。
有点虎头蛇尾……
看到一大半曾一度误以为这是经典,结果劫机者动机一出立马就泄气了......片子整体还是很有诚意,就是编剧前面坑挖得太大故事讲得太tricky,最后自己都不好把故事说圆了。编剧故事讲到最后泄劲了,但态度还是要肯定的!#唐顿家大小姐出境,朱丽安摩尔老得不像样子了#
非常类似当年朱迪福斯特的空中危机,只是恐怖主义的因素更多,节奏也更快。看了这片,就又想长途飞行了~ 空中吃吃喝喝看电影还是挺有趣的。:)
Peter Russo 又出来打了一把酱油,看到大叔你这么卖力却还在打酱油,我简直不能心疼更多。此外尼森大叔你是逗比么,一开始办事就没用脑子吧。
前一半以为出了个惊世骇俗的密室逃生惊悚神片,到最后二十分钟急转直下,各种狗血无逻辑都出来了……
标准美式爱国片
老套的故事
年纪这么大的空警不该如此冲动鲁莽,换个小年轻也许更合理
本来五分的,可是最后两个劫机犯有点无脑啊……那个黑人,决定干这么大一票怎么最后突然就怂了?严谨了这么久,功亏一篑啊……
论人民战争
老师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