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寒假,一直为之奋斗的人离开了,我的志气一落千丈,第一次我感到自己离死亡是那么的接近,虽然我还有牵挂的人,但我仿佛想到了,如能在高处纵身一跃,我就能见到你了,到时候,我见到你,还能埋怨你怎么不等等我,想起还能闻到你臭臭的口水味,触摸到牵着我瘦骨嶙峋的双手,背过我温柔的肩膀,看到你溺爱的眼神,真幸福。
人的一生啊,没一些羁绊,还有什么意思。
“我和母亲要跨越那海峡才能重聚,我一定要跨越的那个小海峡,那海峡…”触人心弦的词句呀,海峡是男主和母亲之间的距离,童年的隔阂,也是一下子就联想到我和我的母亲之间的距离,那个像海峡一样难以跨越的距离。
虽然说是记我的母亲,但还是拍摄更多生活中的阶段和细节来带入母亲的存在。
那个我们总是会忽略的人,那个我们在自己人生方方面面出现时总会忽略存在的人。
男主在送女儿出国的的轮船上,从妻子那得知原来母亲当年抛弃他一个人,是因为什么。
多么希望所有的误会都会有解开的那一天,让我知道所有的真相,我并不是被抛弃的那个,而是我的母亲爱我,我是受到祝福来到这个世界的,而不是因为需要一个孩子而错生。
我一直都觉得,在没有做好准备前不要轻易生育孩子和养宠物,因为生命需要陪伴和照顾,需要负责任…拼尽全力,竭尽所能。
如果我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我情愿一辈子不生育孩子也不愿意孩子跟着受苦。
电影的整个基调我都很喜欢,生活,质朴,富足,安逸,没有大喜大悲。
死亡也很正常,节日也很通俗。
画面调色都是我很喜欢的,那些房屋建筑自然的令人向往行走其中。
配乐是优雅而悦耳动人。
我看过的很多部日本电影,它们强烈的体现日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谦虚的求知。
就像我信仰佛教,但任何善知识我都会去看,也发现是相通的。
我个人真的很喜欢日本人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生活的美好细节,干净卫生的居住环境,对食物的尊敬之心,服装的舒适与干净整洁…这些都是美好生活的构建。
有一个很值得中国男人学习的细节在这部电影中让我难忘。
就是男主的母亲去世了,陪在母亲身边的妹妹打来电话,男主对妹妹的那段话简直是多少中国女性想从家人那里听到的话呀。
那些话道出了一个女人默默付出,想到得到认可和肯定,知道别人理解自己和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时,那种感动和温暖是难以言表的,一下子就戳中女人的内心!
在看到男主母亲葬礼的时候,我忽然想到,在前面两段葬礼和祷告会上我都没有意识到那是死亡的信息,那是我们生活中少之又少的仪式,我们不愿意也不想多次面对这样的环境,陌生而苍凉。
回想起小时候参加的葬礼,都已经没多少印象了,现在城市很少举办大型葬礼,因为什么,有太多原因了。
我的葬礼又会是怎样的呢?
这是一部好的电影,虽然好像没怎么讲到母亲,但又方方面面体现出了母亲。
高级的电影,高级的拍摄,高级的画面。
有些心结,无法解开,不是因为当事人尘封了记忆,而是因为那些伤口一定需要那么久,才可以恢复,尤其越是年幼,伤痕越深,而恢复期也就越长。
小孩子没有自愈的能力,任其腐烂,就更加难以愈合。
以前看心灵鸡汤的时候,总有人在故事里受伤,说自己像个受伤的小兽,需要独自躲进森林,舔好伤口。
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觉得这个比喻好伤感,可是后来看的多了,就觉得好作。
滥情的下场一定是被当做玩笑,消解了句子本来的意义。
很喜欢日本的电影,不论是北野武大叔的搞怪风格,还是宫崎骏大爷的童真治愈系,可今年愈发喜欢上了日本的家庭剧。
琐碎,温馨,暖色调的电影场景,几乎是我对日本家庭电影的主要感觉。
日本是一个很干净的国家,以前看到过日本关于环保卫生的教育,觉得真是复杂,但又确实很有意义。
小朋友们从上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学习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垃圾,而家庭主妇更是需要天天打交道,甚至于各种垃圾,分类后每周都只有固定的一天收集。
大约是因为一直都知道资源紧张,所以才这么小心翼翼地对待所有被赐予的食物,自然环境。
真是一个值得敬仰的民族啊!
《记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部干净,繁琐的电影。
讲述一个因为战乱曾被抛弃了三年的孩子,一生为此耿耿于怀,却终于在老年痴呆后的母亲那里释怀的故事。
被抛弃的孩子们,都很敏感,而这敏感并不是天生的。
曾经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个犹太人父亲教育自己的儿子。
他先是让儿子爬上屋顶,然后站在下面,对儿子说,你跳下来,我一定会接着你的。
儿子很相信他,就真得跳下来了,可这个时候,父亲却闪开了。
儿子重重地摔到了地上,哭着。
父亲让儿子自己站起来,告诉他:记住,这个世界上,即便是父母,也不是完全可以信任的。
一个被抛弃过的孩子,因为知道父母不是完全可以依赖的,就很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完全不再相信父母。
他出于小动物的自我保护意识,会开始对周围的环境,人,保持高度的警惕,而因此也就愈来愈敏感,愈来愈坚强。
《记我的母亲》里面的作家伊上洪作先生如此,《无人知晓》里面的福岛明更是明白。
能够很轻易地就信赖别人,很容易在新的环境中放松的人,是幸福的人,他们一定被珍爱过。
因为相信自己被遗弃过,作家伊上洪作甚至不愿意去探究内情,只是单纯地认为自己在母亲心中没那么重要。
甚至于,那个讨厌的母亲,老年痴呆后,选择性遗忘时,偏偏遗忘的是关于抛弃自己的那段回忆。
他不愿意相信母亲可能有别的考虑,就这么固执地,守着自己心里结出来的厚厚的痂,让他们长成铠甲,帮自己抵挡一切迟来的解释。
就如他女儿琴子所言,作家伊上洪作很爱自己的母亲,而作为儿子的伊上洪作恨自己的母亲。
也许,就是那种不愿放下的恨,蒙蔽了自己的心眼,看不到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自己的爱,但也正是这层蒙蔽,这层在那段被抛弃的日子里长出来的膜,让他坚强地度过那段时光。
性情坚强的人,注定是要承受更多的重。
电影最终还是让母子释怀了,尤其是儿子。
可是现实中,有些遗憾可能是一生的,迟来的道歉总是意义不大。
生离,或许可以再见,那些精彩还可继续,甚至被演绎成电影;但死别,竟是终生的隐痛。
20230503私人电影院观影之《记我的母亲》这是我今年到电影院观看的第53部电影,也是在私人电影院观赏的第106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赏的第630部电影。
今晚这部日本亲情电影吸引了七男两女共九位影迷观赏。
这是根据作家井上靖的回忆录改编的电影,作家五岁时被母亲留在日本,母亲则带着两个女儿去台湾陪驻扎在宝岛台湾的日本少校老公去了。
所以作家一直很记恨他妈,后来他母亲老年痴呆了,作家慢慢发现其实他母亲一直很爱他,他选择了和解。
作家的5岁到13岁这8年实际上是一个“仓库阿姨”带大的,孩子其实很简单,谁把他带大就跟谁亲。
尽管扮演他母亲的树木希林演技很棒,演活了一个老年痴呆的老太婆,尤其是她趴在背她的儿子背上那个姿势和神态简直是毫无表演痕迹,但是从剧情来看,又不是很让人信服,片中老年痴呆的老母亲还能背诵作家儿子的诗作,这点打动了作家,但我认为这个情节可能只是作家自己编造的。
而且这首诗也写的很烂。
女星宫崎葵戏份很重,不过我实在get不到她的颜,太一般了,搞不懂这为啥她曾经在日本红透半边天。
总之,这部电影想强行煽情,却没感动到我。
精彩台词:你去过的地方都可以画成地图了。
有爱才会有牺牲,有牺牲才会有爱。
《处女泉》?
你们居然去看色情电影?
你那时等于是抛弃了我。
要是你上了天堂,有人抱怨你没回包怎么办?
5岁开始跟曾祖父的情妇(小妾)生活了8年?
不过我还是没有原谅妈妈哦,她把我一个人丢在了汤之岛。
佣人说话怎么大声?
戴绅士帽的都是间谍!
美国派来的间谍。
留学三年换了三个男朋友。
豆瓣评分8.7分,我给7.0分。
家庭剧,我看到现在日本电影首屈一指,从小津到是枝裕和,都是拍家庭剧的高手,为什么他们喜欢拍家庭的作品,一个说明家庭在国家构成中的重要作用,比如战争的发动,理由之一是保家卫国,看《清日战争》书,日本对战争准备之充分是清朝所不能比拟,哪怕到现今,我们还有差距,其中讲到对军人的通信保障,战争打到哪里,就建立战地邮政系统,当时还是以书信为主,保障军人与家庭的联络,作为稳定军心的一个重要措施。
反观我们,最近去一个革命圣地,据讲解员说当地为了革命死了3万多人,但知道名姓的不足万人,一方面说明这些人不为名利,为了过上新生活甘当无名英雄,让我们这等过上幸福生活的人唏嘘不已,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对人命的不重视,要知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庭的支柱和全部,家庭里失去任何一人,都无人可替,重视每个军人的生命,才会有人卖命,看美国、欧洲等战争片,每个军人都有贴身的牌子,人死了,就有战友把牌子摘下来作记录,所以他们不存在一场战役打下来不知死伤多少,和哪些人死伤或者失踪了。
我们的《集结号》也有类似的描写,但方法差了许多,靠每天的印象记录,所以我们的伤亡统计都有不准,也是有其原因的。
《拯救大兵瑞恩》是美国输出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在二战时期,用8个人的生命去搜救一个人,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为此美国作出了一个人性化的决定,家里有兄弟几个的,参战时必须有一人留在家中,(按此要求我们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将无兵源可供,所以这也是放开二胎的一个重要原因。
) 另一个家庭才是一个人记忆最为深刻的地方,比如本片描写儿子和母亲的点点滴滴。
从儿子怨恨母亲从小就送给别人抚养,到母亲老年痴呆,依然能背诵儿子小时的诗作,深悟到自己误解、亏欠母亲许多,它道出了每个人心里都有的心结,无以回报,只有深深的对母亲的记忆。
还有影片拍得很美,把春、夏、秋、冬的山林、小溪、草木等多姿多彩的风貌以及一尘不染街道、庭院展现在我们面前。
标记想看已经蛮久了,今天终于看了电影《记我的母亲》。
看之前以为是讲母亲的一生,原来是心有芥蒂的儿子和日渐失忆的母亲的和解,是一家三代的相处,平淡却动人。
中年作家因父亲病重从东京返回,在和妹妹们的闲谈中,想起的却是自己被母亲遗弃的童年过往。
年老的母亲逐渐失忆,忘了很多事情,忘了很多人,有些话要说很多遍,性情固执而古怪,给照顾她的女儿带来很大困难,最后不得不被儿子接去。
在相处中,对遭遗弃耿耿于怀的儿子,却渐渐发觉他一直以为的并不是全部的真相。
而另一方面,从强行打断准备摄影作品的女儿,到阻止女儿看完心爱的影片,日渐长大的女儿们和父亲专制的爱冲突不断。
随着作家逐渐老去,曾经的厉声斥责终于也慢慢柔和了起来,女儿们想留学、想和司机谈恋爱这些意愿,最后都得到了尊重。
最后,母亲在儿子愕然中背出儿子写的那首诗,那首连儿子自己都忘了的诗,从手包里翻出干黄的信纸,儿子泪目。
原来母亲什么都知道,可她没有说。
而在海滩边儿子背着母亲涉海一幕,终于为母子和解画上句号。
也在此后,老迈的母亲终于平和了下来,走完了自己的余生。
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想,倘若妈妈有一天也这样了,忘了一切,无法自理,又该怎么办才好。
只觉得无力。
情节设计差强人意。
老戏骨的戏不错。
但还是做不到戏比本大。
温吞水看下来,没有特别的让人眼前一亮的部分。
要当凤头自然说不过去。
但也不差到哪里。
毕竟有老戏骨撑场,戏份在那摆着。
又总觉得有点隔靴瘙痒。
btw,征男朋友。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情投意合为最佳。
小津安二郎曾经将日本家庭电影拍到极致,但对家庭关系的讨论始终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题材,经久不衰。
这部根据井上靖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正如巴赫的音乐那般触及我们的心灵。
小津能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导演之一,也很说明日本人以家庭为价值中心的常态,这也解释了片中原型井上靖这个经常把家人写进小说的专业作家,其严肃文学作品何以畅销到能养活一大家人。
这位信奉“有奉献才有爱,有爱才有奉献”的硬派家长伊上洪作,上要处理和老年痴呆日益严重的母亲的关系,下要处理和三个不断成长的女儿的关系。
故事跨度从1959年到1973年底,传统的桑子顺利结婚生子,柔弱的纪子从指责父亲反对她看伯格曼名片《处女泉》开始反抗父权,居然也勇敢走出家庭,去了夏威夷留学,而从小就叛逆的小女儿琴子(宫崎葵饰),反倒是最懂事最了解父亲和奶奶的人。
她一针见血地指出父亲对家人的付出是为了赎罪,因为把家人写入小说犯了七宗罪里的偷窃罪、骄傲罪;她也酒后吐真言,说父亲对奶奶的怨恨是他写小说的原动力——观众看不到他的小说,但是他的学生兼司机濑川说过一段分析:老师写的爱情,是无意间的心灵交错,阴差阳错,擦肩而过,想要细水长流,在肉体上确认了爱时,恋爱就终止了。
没错,这正是母亲对他的“抛弃”导致的爱情审美观。
洪作5岁那年,被母亲“抛弃”在汤之岛,跟随母亲她祖父的小妾生活到8岁,而两个妹妹却跟随大家庭去了中国台湾。
他从不避讳自己对母亲的怨恨,而母亲,即使老年痴呆,选择性记忆严重,都会一直纠结此事,因而做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甚至不断提及“弃母”。
但儿子与母亲之间,没有抛弃。
影片几处伏笔,提及母亲在默念一首小诗,直到母亲已不认得儿子的时候,眼中含泪地当面背诵她珍藏一辈子的儿子在童年时写给她的那首小诗——母子情绪冲突达到一个小高潮。
直到洪作妻子告诉他真相:为了延续血脉,母亲被迫将长子留在家乡,而不告诉他真相,也是为了他能拥有持续不断的创作灵感源泉,哪怕是仇恨自己——洪作与险些走失的母亲在海边重聚,驮起母亲的他,终于与她和解。
如海般深沉的母爱,溢出海、天、人构成的大画,主旋律音乐配器极简,巴赫的韵味,不煽情胜煽情。
此片有丰富的日本风俗礼仪展示,而伊豆等地美丽的乡土风光、男女交往风气在时光中的演变也很有看头。
细腻精致、令人感动、毫无废笔的诚意电影。
亮点:琴子对濑川表白,让他选择要她父亲还是她,这场戏干净,纯粹,决绝,令人意犹未尽;交代剧情的细节很丰富,比如仅“蜗牛的濑川”这个小称谓,便泄露出洪作发脾气后也为女儿弥补了过错;色彩和谐,音乐绝美。
你还可以看:小津安二郎的家庭电影本文发表于《环球荧幕》12月号。
我的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时至五月,又到了一年母亲节的时候。
这一天为了歌颂母亲辛苦孕育生命,教子成长,屋外草长莺飞,屋内笑语盈盈。
但与我而言,每每到了举家欢庆的时刻,总会令我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
自小与父母并不亲近的我,虽说不至于做出离经叛道之事,但与家人在一起,却也总显得格格不入。
长大后,虽知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却又总是无法自然地表达情感。
临近母亲节,本来心想着到底该买些什么礼物送给母亲呢,一来二去,竟有种做任务的感受,心中不免难过起来。
带着这种忧愁,不禁让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部关于母亲的电影——《记我的母亲》。
再次看完这部与此刻心情遥相辉映的电影后,心好似被什么温暖了,原本一直紧紧不放的执拗好似松了一些。
《记我的母亲》记述的是畅销作家伊上洪作在父亲去世后,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
由原本执着的认为母亲抛弃自己,到误会解除,母亲离世,整个故事简单却又深刻,让人不禁反思母亲对于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在人终有一别的已知结尾中,又该如何与母亲度过剩下的时光呢?
电影《记我的母亲》改编自日本作家井上靖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我的母亲》。
导演原田真人与原著作家共同担任电影编剧。
剧中演员表演细腻精湛,深深打动观众的内心。
电影画面绝美,每一帧停顿都足以构成一副美丽的风景画。
配乐优美而舒缓。
电影更是获得第36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的提名。
豆瓣评分高达8.7分。
01.母与子
二战期间,母亲把年幼的洪作留在伊豆上学,由亲戚代为照顾,而自己带着两个女儿远赴台湾去找丈夫。
这件事,洪作从小认定母亲把自己抛弃了,所以一直耿耿于怀。
即使,洪作已到中年,母亲老去,渐渐变得健忘和无理取闹,两人间的关系还是充满了疏远和小心翼翼。
有人会觉得洪作对母亲的态度太过小题大做,太过不近人情。
但是,洪作这种感受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真正地感同身受。
我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爸妈在我成长的路上不曾出现,不论以前亲戚开玩笑说我爸妈不要我了,还是后来自己长大慢慢觉察出自己被抛弃了,即使是现在回想,那种无助的感觉都是足以让人心里难受。
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被抛弃了这件事,即使是看起来什么都不懂的孩子。
所以,这也是我与父母无法亲近的根本原因。
02.和解母亲渐渐老去,慢慢地洪作发现当初他一度坚信的被母亲抛弃的真相。
原来母亲一直很害怕大海,当母亲带着妹妹们乘船去台湾时,冒着炮火,做好了可能会被翻船的准备。
为了洪作不会有事,母亲才忍痛把洪作留在了伊豆。
两人第一次和解,是记忆衰退的母亲,在洪作书房中喃喃自语,慢慢地背起诗来,从口袋中拿出旧手稿。
而这首诗就是连洪作自己都忘记的小时候做的第一首诗。
“雨停了,校园里积了几洼水,太平洋,地中海,还有日本海,好望角,还有我坐的那个秋千,它们都那么美好,但却比不了我一定要跨越的那个小海峡,我和母亲要跨越那海峡才能重聚。
”母亲之所以铭记,是因为这是洪作表达对母亲深深思念的诗,那时,洪作还没有恨母亲,心中藏着对母亲满满的爱。
第二次和解,是母亲健忘越来越严重,想着出门去海边找走丢的洪作。
小女儿找到奶奶后把她带到海边,而洪作已经等在海边。
当儿子背起年老睡去的母亲时,二人从来没有靠的如此近。
这时,洪作和母亲已经跨过二人之间的海峡,终于团聚在一起了。
而我与母亲之间关系缓和的原因来自于我女儿的降生。
成为母亲后,越发能体会到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多么的细腻而深沉。
我相信,没有一个母亲会不爱自己的孩子,会愿意错过孩子的成长。
慢慢地,我会开始站到母亲的角度去思考,想象原本就毫无主见的母亲,在当年面对父亲提出去外地发展的要求,即使心中万般不舍,也只能选择默默忍受跟随。
也许,母亲承受了更多的痛苦,这时,我与母亲之间的海峡也渐渐缩小了。
03.死亡
当父亲去世时,洪作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道:父亲去世以来,我在某些瞬间察觉到自己和父亲相像的部分。
从走廊去庭院时用脚摸索木屐的样子,躬着背看报纸的时候,摆弄香烟盒的习惯。
自己与死亡之间突然毫无阻隔,觉得接下来就要轮到自己。
然而母亲还健在。
死亡之海的一半,因为母亲而被遮住了。
死亡与我之间的隔阂,真正消除之日便是母亲不在之时。
电影的结尾,母亲去世了,洪作把一直带着的牌子留给了母亲,就像当初母亲留给他一样。
而随着母亲的离世,洪作也要开始直面死亡之海了。
心里想着,也许母亲就是那个把你带来人间,注定与你牵绊一生的人。
而时光终将带走一切,不论爱还是恨,毫无例外。
这样,对于过去的事情,好像就不再那么执着了。
当我开始发现父母已经老去时,才懂得“时光易逝”的道理;当我从女儿变成母亲,才更懂得了“为母则刚”的坚强与辛酸。
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妈妈,今生有缘你我成为母女,那就尽今生的孝,如果来生还有缘,我们再继续“相互折磨”。
谢谢你,带我来到这个人间,看尽世界缤纷。
我相信,终有一天,时光会填平你我之间的海峡。
原田真人最好的作品。
井上靖确实提供了足够文学基础,在一个大的柔板情绪下,整体叙事结构平仄各致,个别的插叙显得还算有节制,虽然还是令人有主流叙事的引导之嫌,但并不太影响整体效果。
老中青三个主要人物的主导形成一个有机的层次,而三位主要演员的表现都令人信服,特别是树木希林,基本总在演母亲角色,但每次都是不同的感觉。
当然也很感谢影片所展现的母子情感,在某方面对我自己也是种疏导,有些怀疑还是存在,但至少令我看到了如何走出的希望。
幼儿时予他哺乳,少年时予他关爱,成年后被其误解,老年时成为他的写作素材。母亲之于老登,无外乎如此
温情脉脉,细水流长。
母子之间不感人,一点都不感人
工工整整的日式家庭温情故事,用千篇一律形容自然不妥,然电影中对话场景、埋伏的细节线索,与同类片并无不同。或许日式亲情戏并不能以好不好看形容,而是看完能否平复心境,重新获得感受细微的温度能力。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故事,影像很复古。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中既有生命的细水流长,又有情感的惊涛骇浪。役所广司和树木希林的表演,早已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矣。
文学性极强的一部电影。一方面是立足于真实生活里的真实人物,一方面是对真实生活片段极其精确地抓取。整部电影时光流转,从父亲的病故一直写到母亲的葬礼,时间跨越多年,中间每一次生活的横截面,都能做到看似随意,却又饱含况味。更厉害的是,整个群像,甚至那个未曾出场的仓库奶奶,所有角色都有血有肉,鲜活饱满,只出场一个片段,却能折射出背后极其丰富矛盾的人物关系。这些人物是无法通过编剧编造来创作出来的,但编剧对这些真实人物“动作”的抓取,笔法既凝练又准确,让人叹为观止。
看见别人写井上靖很贴切:“主人公有奇特的与亲人疏离的倾向和对一切都毫不在意的可恶本性”。他并不是赤子之心,也不是一心温柔,只是在不在意与疏离的过程里恰巧撞上了隧道尽头的光明。母亲用最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的方法表达了只有母亲才能做得到的事,只有母亲才会在意才会珍惜的事。
解开跟母亲的芥蒂,亲情溶于水呀。好多日本片子都拍得跟画似的,很美。
父亲去世以来,我在某些瞬间察觉到自己和父亲想像的部分。从走廊去庭院时用脚摸索木屐的样子,躬着背看报纸的时候,摆弄香烟盒的习惯。自己与死亡之间突然毫无阻隔,觉得接下来就要轮到自己。然而母亲还健在。死亡之海的一半,因为母亲而被遮住了。死亡与我之间的隔阂,真正消除之日便是母亲不在之时。
树木希林,专业母亲
cgv日本电影展/除了老婆婆以外,所有演员虚浮的表演配上空洞的内容,喜欢不来
跟步履不停有些相似吧,但细节上大概不如前者丰富。片尾曲真好听
演技是没得说,奶奶每次演戏都让我有毛骨悚然的感觉,不得不说我真的很恐大家族,只能看到女人的惨
20120803 On flight from Hong Kong to Nagoya
永远也不要和母亲有隔阂
抱歉 真的没品出一点深意.. 同样平淡温情的片子「步履不停」、「东京家族」都看得泪目,对这部却爱不起来;两星给摄影,当风光片看非常好,日式庭院、山峦海岸,美不胜收,优雅质朴的日式居家风格配色,随便截张图都可以做样板间了,不懂为什么MUJI要走北欧路线,日式传统家具不更能体现格调么
真不知道为什么评价这么高,白开水一般絮絮叨叨无重点
薄い味で極普通な家庭像に見えるかもしれないが、結局溢れて満ちるくらいの愛は家族みんなの心の底にちゃんと跡がの残っている。心を軽く掴んで放して最後、切れない関係がまた代々末なく。
还以为井上靖是一个日本当红的年轻作家……没想到他老人家91年就去世了。
故事横跨十四载,导演用细腻的镜头记录了祖孙三代间情感的微妙变化,温馨而不煽情,家常里短间更见人生哲学。影片的剧本十分出色,许多台词和细节都非常精彩。树木希林饰演的母亲并不苦大仇深,也不温柔和蔼,她时常忘东忘西,却能清晰地背出儿子幼时写的诗作,就像一个真实平凡的老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