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得很美很漂亮,但是个很差劲的爱情故事。
令人费解,大为不解……一个很?????
的故事。
拍的很漂亮但是感觉应该放在三十年前,可能比较适合那时候的思想。
我很不能适应。
这故事看起来好像要搞纯爱但没成功,甚至觉得男女主完全不适配,从思想上到行为上。
男主明明喜欢但是一次次拒绝,虽然想的是为了对方前途好,但是你不说出口只自己心里这么想只会让人觉得很幼稚不成熟。
女主表现得特别长情专情但是理由很站不住脚,因为男主的行为一开始就很恶劣粗暴,无论是语言上的嘲讽还是行为上推拉拽人头发,都很像小孩子才会干的通过破坏故意找存在感。
所以毫不明白为什么夏芽那么执着喜欢阿航……而且这个小镇就因为被“爱”而给了夏芽两次那么糟糕的回忆,很难想象她还会那么坦然地去“爱”一个男人,这之间的气氛很割裂,那两场qj戏好像就为戏而一样,男女主的分开根本提现不出来是因为这件事,这种毫不在乎让我很震惊是出自一位女导演之手。
前后情节仿佛是两个导演拍的戏。
电影处处透露出一股子高高在上毫不掩饰的男性凝视,和把男凝当真赞美的拧巴女性。
看不出来女性意识流露在哪,感觉导演已被这个男权世界同化思想。
结尾可能是整部电影最明亮最青春的地方,拍得很美很美但是感觉很没必要,因为他们看起来不想藕断丝连,而是彻底被分割在小岛和东京,这是一条非常分明的界限沟壑,在电影里跨越不了。
不过也可能私心里我就是觉得他们俩一点都不合适,所以觉得他们不必要出现这种场景。
像是在纯爱里非要插进一把血腥杀鱼刀。
剧情的曲折度有了,但是前后照应的非常凌乱,像在把所有的一下子材料都倒进锅里糊弄成一盘菜。
风景很漂亮,色调构图很小镇很清新,插曲很元气好听。
我很偏爱这种独立于世界之外的美丽小岛设定。
但是故事和人设很难评,选角也很不行,妆造特别是发型,难绷,最后,前面的那些可能也没那么糟糕但是导演一拍一组合就变得非常差劲。
优缺点都特别明显。
前半部,国中时代的拍摄和剪辑简直一塌糊涂,如果不是知道若干年后在real life,苏打和小松菜奈真的结婚了,那段故事里的相遇,追逐,莫名其妙的留意,相处,或者没有相处,都让人觉得,除了青春的画面,原来一无所有啊。
即使有些极端,所谓“向死而生”,也依然不是什么灵魂的吸引啊,只是无聊而已吧。
进入高中时代,故事的交代才因为男二的正常而清晰易懂起来。
关西jr不好么,这是一个再标准不过的备胎设定,但如果我是夏芽,我不会对那个使劲唱着“我攒够了钱,要在东京养头牛”的男孩说no。
但这是命运,如果这种祭点,神明,大山,秘境之海,森林古杉的设定放在漫画里,放在小说里,特别是后者,我会拥抱接受。
但青春电影,配乐又是indie感满满的少女rock,违和感太强烈了。
事件的最尾声,这种虚实交叉,如梦似幻的设定我是很喜欢的,所谓意识流,但在这里,如果那段舞不是苏打跳的,我真不知道它渲染的氛围到底能让人忍到何时。
可画风一转,夏芽获奖电影里两人在机车上驰骋的虚幻画面又那么肆意,那么美好,那么轰轰烈烈地用你来我往的单词填补了所有的荷尔蒙,回忆和爱情,天哪,太好哭了。
这就是一个没有看过漫画原著的人的纯粹的观影体验。
很撕裂和不稳定的剪辑和呈现,算是救回来了,导演多少得好好感谢两位主角。
菅田将晖和小松菜奈才是闪闪发光的。
第一次看的时候 只顾得上那段闪闪发光的“你是我的神明”的台词和闪闪发光的阿航 以及骄傲的少女少年间的羁绊 第二次看是在「热情花招」之后 发现了山户结希用了相同的「花招」 男女互相追逐 奔跑 喊话 连同着肢体带动着城市或自然景观的呼吸 将那些语言吐出来 同样的高速剪辑 同样的在经历破碎之后 以声音和其他镜头的重组呈现“不拍性爱场面的性爱过程” 都有合唱KTV从而把话说开实现两个人的“重新开始” 男女主一定会说“请看着我吧 我会看着你变强...看着你拿下这个世界 同时更爱我”..有迹可循的技巧。
初看只看到了少女漫改的“少女” 第二次 看到了骄傲被打碎的少年人 自我放逐 收起锋芒 逃避却依然痛苦 也因为彼此面对痛苦而得到献祭一样的成长...这成长的代价如此大 好在他们再次紧拥着破碎的彼此站起来 重新发着光
そのごろ私はまだ15で、全てを知ることができる。
全てを手に入れることができる。
全てを彼に差し出し、ともに笑い飛ばす権利が自分にのみあるのだと思い込んでいた。
私が欲しているのは体を貫くような眩い閃光だけなのだ。
目が回るほど、息が止まるほど、震えるほど。
那时我才15岁,可以知道一切,可以得到一切,可以给他一切,觉得只有自己有权利与他一起笑对人生。
我想要的只是能够穿透身躯的耀眼光芒。
让人头晕目眩。
让人忘记呼吸。
让人浑身颤抖。
电影名字出现的一刹那,女主人公夏芽如是说。
背景乐喷张而出,我的毛孔一下子被打开。
《溺水小刀》,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青春电影”。
1989年出生的导演山户结希被誉为是日本最受瞩目的新锐天才导演,中学就开始都很多哲学类书籍,大学专攻伦理学。
本想做学者的她,某一天忽然意识到“言葉だけでは表現できないものがある(有些东西无法仅用语言来表达)”,于是开始进入“映画研究会”,通过自学拍摄了『あの子が海辺で踊ってる』。
这部作品一下子在第24回东京学生映画祭上获奖,山户结希也由此真正走上了商业电影拍摄的道路。
山户的作品以表现“少女过剩的自我意识”为主,在由少女漫改编的《溺水小刀》里,这种少女心思通过绮丽的景色和我不知道怎么形容的超级酷的背景音乐被描绘得绚烂至极。
主要的演员的选角也十分贴切。
从小立志做模特的女主人公夏芽的扮演者小松菜奈,她的眼神总是让人觉得冰冷又无助,这次她终于不是《近距离恋爱》里无表情脸了;追求自由狂野不羁的阿航的扮演者菅田将暉,演技派不用多说;配角杰尼斯系重冈大毅演技在线;上白石萌音更是好可爱嘤嘤嘤。
四位主演都是完全的九零后。
之所以说这部“青春电影”与众不同,是因为它用一种十分意识流的方式,拍摄了一部“壮烈”的青春恋爱电影。
故事的情节一开始好像还是蛮老套的,可是唯美的画面和拍摄角度配合我提到的不知道怎么形容的不按常理出牌的背景音,让整个观影体验都充满了感官的享受。
因为父亲要继承老家的旅馆,小学毕业的夏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少女模特事业跟随家人回到了浮云町。
在这里,她遇到了阿航。
相遇的瞬间,两个人都被彼此身上的强大的力量所感应,闪闪发光、目不能移——这恐怕就是一见钟情吧。
说起一见钟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李子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和朱丽叶透过鱼缸看到彼此,眼波如鱼游走后荡漾的水光。
很小的时候在电视看到这个场景,以后就再没有忘记过。
夏芽和阿航,两个人的第一眼不像罗密欧和朱丽叶一般柔情似水,他们的眼神交汇是一种攻击和挑衅。
十几岁的孩子,好像还不知道内心忽然出现的强大冲击是什么。
两个人更像是对手,要相互证明自己有多厉害。
阿航是当地名门望族的继承人,他相信有神灵,却可以不顾诅咒在神之海域游泳。
他说“不管高山大海,都任我把玩!
我都可以随心所欲!
”少年的狂妄呼之欲出。
夏芽也不甘示弱,接受了著名摄影师拍写真集的工作。
两个自尊比天高的孩子一言不合就开始日剧跑,相互追逐,没有理由。
野生的、肆虐的、妖娆的、纯真的、凶残的。
他们开始了最原始的相爱。
可是相爱怎么能一帆风顺呢。
狂热的粉丝意图侵害夏芽,阿航却被粉丝打倒在地。
阿航没有能第一时间保护夏芽,深深的内疚让他开始堕落成为街头混混,随时拿着一把小刀,好像这样就可以不再发生痛苦的事情。
夏芽也还是个任性的小孩子,“你是我的英雄啊。
你为什么没能保护我。
”两人一起掉进海里,那把锋利的小刀随着他们对人生的绝望、对自己无力的失望一起沉溺入大海……进入高中,大友走进了夏芽的生活。
如果说阿航是大海,蓝色的忧郁。
大友就是山茶花,红色的热情。
大友说“我会让你笑的。
”哎,可是傻孩子,能让她哭泣的人才是她真正爱的人啊。
夏芽还是决定回东京继续发展演艺事业。
回去的前夜,又是一个火之祭。
那个可怕的粉丝又一次潜入夏芽的房间,这一次阿航及时赶来,粉丝抢过阿航的小刀自刎而亡。
画面一转,阿航在祭祀上舞动着火把,夏芽在自己的房间睁开眼发现刚才的危险好像只是一场梦。
但是,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梦境呢。
也许梦见粉丝死掉,只是夏芽潜意识里为了自我解脱而做的一场梦。
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用那把象征着青春无畏、放荡不羁的小刀,手刃他们的仇敌。
只有这样,她才能原谅阿航,让阿航解脱,让自己解脱。
漫画作者说,小刀象征了“十几岁孩子的自我意识”。
锋利、有攻击性、不把世界放在眼里,觉得自己可以看穿一切,以为自己可以主宰一切。
但是当成长到一定年纪,经历了一些事情以后才发现,自己何其弱小,甚至没有办法保护自己和心爱的人。
溺水的是小刀,失去的是年少轻狂的棱角。
小刀被抛进冰冷的海水。
我们学会了用曾经不屑的方式去生活。
多年以后,夏芽在电影节获奖。
她身着长裙,在聚光灯下收放自如地回答记者的提问。
她已经知道怎么用“大人”的方式去表现自我。
回看自己主演的电影,男演员在夏芽的目光里变成了曾经的阿航。
“天空!
”“白云!
”“石头!
”“大海!
”“……”两个人在风中呼喊一个一个可爱的名词。
词语接龙?
不。
是属于青春的辞藻。
“傻瓜!
”“呆子!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看着你的背影继续前进。
因为你一直是我的神明啊。
夏芽终于用一种成熟的方式去原谅了阿航,宽恕了自己。
她看起来仍旧闪闪发光,但终究不是15岁时,可以为了眼里闪着光的人而不顾一切的少女。
夏芽想象中的自己和阿航骑摩托进入一片黑暗的隧道。
夏芽说,「神さん、私の神さん。
」“神明,我的神明啊。
”
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一把残酷的小刀。
也可能这把小刀还没来得及丢入海中。
好像是蛮早之前看的试映会来着现在才写个影评【。
才不是主要是炫耀试映会的纸片【。
没错电影好看!
结局拍的真好呜呜呜我重新看了点漫画情节有改动原作是小六的女主【。
改成中学是对的...小松菜奈怎么演小六啊!
就演技来说的话小松菜奈的哭戏让我有点出戏...当然她还是美的【。
苏打的头毛再接近原作就好了【哭电影里很苏!
大家不要怕!
重冈大毅承包了大部分的笑点www特别是粉色小猪的T上面还有super以及方言有点听不懂啊喂!
取景地太棒了想去玩!
明天上映了去二刷!
p.s.就漫改而言比四月是广濑丝丝的谎言好看一百个山崎贤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承受失去挚爱的痛苦。
阿航与夏芽,也眼睁睁看着心爱之人死去——“绮丽”的爱人死去。
最爱的那份骄傲死去,因为自己死去。
所以,他们不可能在一起。
看到彼此,就会想起是如何失去这一切,失去成为神明的资格。
不觉得结尾是个悲剧。
他们在一起,失而复得可以多么幸福。
但不在一起,却带来尘埃落定的满足——爱情停留在最美好的时刻,只如初见。
想起千寻与白龙:你我在回忆相见,你永远是我心中无法被亵渎的神明。
说起来,《溺水》当得起我心目中的青春疼痛版的《千与千寻》。
无论是配乐,还是镜头,都戳在我的审美上。
Nana太美了,苏打太美了。
在这之前,我对金发男生毫无好感。
谁知看完这部片,我心目中的山神会摇身一变成杀马特少年呢?
看他们孩子气地你追我赶,任性弄湿衣裙,跺着脚撒娇,因为二人的天真少年感十足,毫不违和。
Nana的拥抱是全世界最甜的拥抱,她涂脚指甲我都能看一个小时。
苏打身上的仙气,果然只有在动态中才能展现。
我总以为A班是最适合他的造型,看完后,我才发现,他并不需要所谓的“最合适的造型”。
他的魅力在骨不在皮,不管什么造型,都能让人一眼入迷。
下面放截图,原来nana好多的出圈头像都是出自这里。
简直是“壁纸电影”!
first kiss!!!
其实我更喜欢前面的雪碧舔,太欲了!
留着自己舔!
嗯,开车!
nana一举一动皆风情,动也怡人静也怡人。
美人如花倚扶手
少年拈花博一笑
忠犬少年!
多美啊
这一段的歌超喜欢,怎么想到这么绝的哭泣方式!
无处不在的溺水意象:大海好美啊,多么美好的消失方式。
苏打这一套杀我,被袭击那一场看得我好心疼。
nana的拥抱杀!
我要再去看一次渴望!!
爆哭
乍看这部电影的名字,给我一种不觉明厉的感觉。
看完这部电影,明厉的感觉倒是没有,莫名奇妙的感觉倒是多了几分。
一句话总结一下:这部电影跟溺水还有小刀都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不看其实也没什么关系。
但我还是为了nana把它看完了,突然觉得明星的效应还是很可怕的,如果换了别人我是没法忍受这样的漫改。
定义一下这部电影吧,个人看法就是: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漫改青春偶像文艺片,男女主角美好的颜值,青春路线的剧情,极具日本特色的文艺片拍摄手法,每一帧确实都是可以被文艺少男少女们所截屏的风景,有些莫名其妙的台词,和演员略带僵硬的情感宣泄。
但电影中不断出现的三个字却触动到了我——“全能感”这略带中二的三个字却让我想起了离开我有一段时间的青春。
十五十六岁时的我也有这种全能感,我对这种感觉的形容就是迷之自信。
那时候的我没有对物质上特别的欲望,但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去做,自己有着无限的可能,我甚至可以很自信的说出我以后想当科学家。
那时的我有着大把的时间去无所事事,每一秒每一分每个小时每天都是全新的,都是值得期待的,不被期待的只有物理,化学,和数学课。
那时候的我可以肆意的宣泄心中那些稚嫩的情绪,可以歇斯底里,可以一意孤行,可以任性,可以闹,可以装逼,可以哭,可以笑。
那时候的我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平凡的,是自己全知全能的神,不好意思,这句话写的实在是太文艺了,说白了就是我还是中二的。
在偶然的某一天,当自己填写表格上的年纪时,发现我已经23岁。
失去的不仅是我的时间,还有我的全能感。
我开始发现自己的平凡,原来自己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去做,甚至没有任何擅长的事情。
我开始觉得无聊,每天都似乎是一样的,我可以看的到以后的我要过的生活,那种和所有人都一样的生活,我开始不期待第二天的到来,反正都是一样的按部就班,一样的无聊。
我开始隐藏自己的情绪,我开始学着所谓的成熟,我不敢再一意孤行,不敢任性,年纪给了我更多的束缚,困住了我所有所谓天真的想法。
我必须放弃我的独一无二,融入人群,因为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错;我必须学着像一个大人,那种自己内心一直很鄙夷的“大人”。
我忘记自己多久没有真的好好的笑过了,我更没有哭过,因为我不允许我哭,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觉得一个一米九的大老爷们哭太丢人。
我不再是那个主宰我自己的全知全能的神,主宰我的是gpa,房价,工作,还有女朋友。
但是!
我接受变得平凡。
以上说的话不过是一时文艺内心比较躁动,手痒写下来的,其实现在过的也不错,平凡就不会过的那么累,随大流是没什么特色,但是最起码保证我不会跑偏。
如今所有人崇尚的人文主义,不断的讴歌着人的独特性,无非就是鼓励大家去走一条不一样的路,但是最后的结果无人保证,没人负责。
学着像一个大人这是必须的,不然三十好几还过的跟个十八九岁一样,那不就是弱智了吗?
每天都是无聊的这才是正常的,要是每天过得像过山车那样,估计我也受不了,再说要是真的每天跟过山车一样,你过上一年这样的生活也会无聊,人嘛,适应了就会觉得无聊。
但有一件事我不接受,这部电影在剧情发展方面确实有些突发性,故事节奏并不流畅,看完一遍之后没有再度重温的冲动,没有期待中那么好看,个人给差评。
风景和画面都挺好,情节很不满意,还有男主拽死了真烦自以为是当自己是什么年代的非主流吗,另外世界观的架构也不太行,这个小岛就像是角落中的一隅在自娱自乐,青春式的日系少年风,最好拍成动漫,不然我接受不了这种腻味和缺乏逻辑的煽情。
那些“隐晦的小心思”、“闪躲的眼神”表现地太过直白,以至于电影流露出一种自我感动。
我甚至可以猜测导演根本没有体会到深入到具体的生活经验之中,完全浪费了影片呈现的意境。
同时在互生情愫的两人关系中,夏芽是很明显的有种“迎合”姿态,阿航的塑造是种典型的“男性凝视”,这很明显跟导演自身那种隐含的贬低女性的思想有关,并没有刻画出什么自信、独立的女性气质。
只是以脑海中常见的性格印象模型脸谱化进行创作,虽然并不想以道德评价来打分,但我实在看着恼火。
我无法代入他们是“中学生”的身份,而且影片的受众也很值得反思,拍给谁看,意图表现什么。
如果导演、编剧预设的观众也是中学生,那可能会很有“表现力”,但是这种不适合会让我很反感。
还有神明以及小岛的节日仪式,习惯了一种动漫风,我看着就感觉跳脱。
电影设置的地图是以一种“小岛”和小岛之外的世界(例如东京)出现的,有点缺乏现在这种“共在”的世界观联系。
就流露出一种,你走了,就走了,在这就永远在这的感觉,对比而言,云游式依旧可以回去再相逢的设置我更喜欢。
最后对影片中出现喜欢的风景、色调、构图,大海,岩石,蓝天,白云,阴天这些打五分。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没有看过菅田将暉和小松奈菜以及导演的作品,但看完之后,觉得这部电影的演员以及导演,都已经尽力完成他们的那部分塑造,演员演技,感情处理,逻辑递进或许都不是最好的,但组合在一起,就让我们记住了那些躁动的奔跑,跳动的火焰,少年的背影,以及那之后的,无声的大海。
夏芽和航的相爱很直白和简单,看脸,两个人都是人群中最闪亮的一个,你总会关注到人群的中心,两个人的碰撞在所难免,而相爱就变得理所当然。
其实电影的感情处理很有意思,我追上你的不甘,你追上我的羞赧。
当然如果是你玩你追我我追你的游戏的话,就会很尴尬,都说还是看脸的。
电影的前半段,夏芽和航的主要矛盾就在于:留不留。
两个都是同等骄傲优秀的人,但是优秀的领域却不同,一个应该在遥远的东京发光发亮,一个注定在生养他,以及他所信奉的土地上生活。
而即使是这个矛盾,导演也将其处理得像两个孩子的口角,幼稚的争吵然后笨拙的和好,美的像个童话。
而秉持着美好的东西就是打破给人看的这个原则,悲剧注定要发生。
其实这个悲剧发生的时间点也可设想一下,隐患已经存在,而人们却无知,如果在夏芽遇到航之前发生了,那么她会受挫痛苦并借此成长;而如果在夏芽离开航之后发生了,那么她会痛苦受挫,而记忆里的像神一样的少年会历久尤新,她会历经千帆,但同样有枯木逢春的机会。
而悲剧却发生在,夏芽与航在一起的时候,无力感,是少年人浓墨重彩的画卷上的苍白。
事情终于发生了,夏芽的挣扎,航的绝望;小镇流言四起,夏芽的绝望,航的挣扎。
夏芽心中的神倒塌了,航的神同样倒塌了。
其实我很喜欢导演对于事发的处理,祭祀的火焰跳动着,带着面具的人们热烈的舞蹈,而草丛里,无声无息。
而在电影中,并没有提及夏芽是否真的在事发时受侵害,电影不关心,是因为人们不关心。
这正是,两个少年无法挣脱的。
电影里航两次赶夏芽离开,让她去东京发展,一次是在两个人情浓之时,因而碧海蓝天,忧伤但清新隽永;一次是在两人再也无法互相扶持之时,静谧夜色,昏暗的房间,充满了情欲和难堪。
最后的结局处理的很好,在夏芽的想象里,他们踩着自行车,毫无意义的对话,笑声满路满载,“航,你是我的神”戛然而止。
现实世界里soda和nana结婚了,又让我想起了溺水小刀。
唯美的画面、清新的风格加上营销号,大多数的人都觉得这只是一部纯爱,今天翻了翻评论依然如此,个人觉得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没看懂它。
当时看完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也太致郁了……结尾的拍摄手法我很喜欢,那是夏芽的视角,一个美丽的、闪闪发光的乌托邦,但真的是一个这样美好的he吗?
不是,如果你抓住了那些隐喻,如果你看懂了,想象到阿航的视角,完全的致郁和令人心痛,夏芽的视角就显得那么残酷和令人心碎,这个时候给我的感觉就特别像一脚踩空到了溺水的另一面。
他在她眼里依然是有山有海有夏芽的神明,但其实他早就是溺水的神明。
回过头想想一切都交代得好清楚。
她叫他必须杀了他,她说这是我和阿航的最后的最后,阿航跳火把舞的表情,和那把溺水的小刀。
将这些串联起来,一切都不言而喻,导演对这些的处理给了观众极其足够的留白。
这个小镇上的罪与恶,痛苦和绝望,需要一个终结,需要一个救赎,对于当时没能救下夏芽的阿航,年少的少女和少年能想到的救赎或者说终结是什么呢?
——亲手杀了那个强奸犯。
尽管是杀人,但这是最后的最后,他必须杀了他,她也叫他杀了他,他们痛苦地希望得到一个休止符、一场从噩梦中的醒来和救赎。
记得很模糊了但我记得当时的镜头应该是零散的,被包着的衣服,暗示着被处理的凶案现场,投入海中的小刀,就在我想着他是不是把变态杀死的时候,得到了答案。
那个变态,死于自杀。
想要的救赎和终结没能成功,永远也不可能了。
变态的自杀让他如预言般永远待在那个小镇背负所有的阴暗。
这些夏芽统统是不知道的,阿航独自背负着这些,为了他的心上人,他将永远独自在这个小镇守着所有的黑暗和秘密。
溺水小刀是永不见天日的一个秘密,也一如阿航。
他是溺水的神明。
夏芽重新成为闪闪发光的少女成为他喜欢的样子,但他如自己之前所说的为神明献祭灵魂了。
最后那一段乌托邦拍得太美太美了,慢慢画面光调暗了,最后又驶入黑暗,光照在他们脸上。
夏芽的视角,和阿航,他们之间的反差,太让人心碎了。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3.5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摄影很美...但是...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2024北影节第一站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