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永远是残酷的。
看完这部片子,我们能否拍得出我们藏在历史中的那段记忆呢。
第一次的泪点是父亲要去修桥了。
母亲崩溃的哭泣,孩子似乎也似懂非懂的看着父亲哭泣。
那一段,拍得极好。
阳光光芒中的父亲,依旧微笑着,在七彩斑斓的光圈中,似乎是那么美好。
但那就是对于父亲最后的记忆了。
消失在一片森林中的父亲不会再回来的父亲。
他们是幸运的。
他们活下来了。
几个兄弟姐妹最后也都团聚在了一起。
最小留在妈妈身边的妹妹,结局是如何大家都知道了。
曾经去到金边,一个人冒着危险,坐当地人的摩托车,穿过一片又一片的荒野,来到了这个屠杀场。
一进去就感到煞气极重。
硕大的地方,一片死寂。
没有人在里面嬉戏,是沉默。
对历史的沉默,对人性罪恶的沉默,对逝去者哀悼的沉默。
什么叫被鲜血染红的土地,那就是。
地上至今还有遗留的衣物、骨头、牙齿。
血与肉都融进这片大地中了。
电影可能没有演出那一段记忆残忍的地方。
因为太血腥太反人类了。
一座塔里堆满的是头盖骨。
说不定踩的那片土地下面还埋有尸体。
我不相信什么共同理想。
人性的美好之处就是不一样,但是却包容彼此。
那才是世界大同。
说教、潜移默化、洗脑、强迫,背后都是利益。
我看的应该是删减版的。
现实中的红色高棉集中营残忍百倍。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他们会把生下来的婴儿在一颗大树下,抓着婴儿的腿把他们的头撞击大树,活活把婴儿摔死。
大树上仿佛依稀还有婴儿的血迹。
残忍的历史被写下,不是为了仇恨,也不是为了清算,是为了反省与进步。
当我们看到这些残忍的历史,会感到恐惧,感到愤怒,从而发自内心的去避免再次发生悲剧。
掩耳盗铃也只有捂住耳朵的那个人最后的结局最惨痛吧。
一半一半 纪录片一直是我认为的电影高级形式的其中之一 这部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纪录片 拍的很中肯 对于历史事件最好做到的就是还原 其中涉及的情感有疏有密 越南军人的特写镜头透漏的观点做作刻意 亲情的渲染前面咀嚼细致而收场潦草 拍摄技巧过多导致真实感垂直下降 在看征服者佩尔的时候想到过这样一句话 “那个年代的人真的在做事情也有事可做” 或许导演和编导这个专业本身就不该成为专业 艺术成就越高的越是脱离训练有素和复刻 那些所谓的“知识”难道不是真正毒害艺术思考的投机取巧吗?
emm
先致敬充满人文关怀的朱莉天使,远所有疾病远离你,朱莉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动荡年代残暴政府统治下的苦难生活史,,整部剧看下来是压抑的,,总觉得残忍的过了头,什么样的政府会这样迫害自己的民众,,还是孩子的她们被迫种地,却填不饱自己的肚子,,小小年纪就被训练成童子军,打枪,埋雷,承受着这个年龄本不该有的东西,,看完感慨又后怕,,想来我们的父辈也曾经历文革10年那样水深火热,妻离子散,深受其害的人怕是一辈子也去不掉的噩梦了,,愚昧的政府是可怕的,狂热的民众更可怕,,因为他们释放出了心中的魔鬼
柬埔寨历史我不懂,但安吉丽娜朱莉通过镜头以一家人在红色高棉统治时期的遭遇为线索,以小女孩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对于无辜民众的摧残。
观影中会有对ZG的横向联想,作为中国人无可厚非。
安吉丽娜成功地将柬埔寨原本在美援**统治下的历史拍成了与高棉时期反差极大的苦乐对比,这是她站在美国导演立场的叙事。
撇开立场不谈,单单各种政体国家机器间的**利益,倾轧利用,国际形势的牵扯,就很难撇得清楚谁对谁错。
只是这场柬埔寨的共产,真真是叫人觉得愚昧透顶。
相信本片对中国老年人会勾起深深的回忆,以及似曾相识的感觉。
安吉丽娜朱莉是天赋型的导演,《他们先杀了我的父亲》是一部高于历史的艺术影片,虽然里面用了一些隐晦寓意的镜头,但是不影响整个片子的高质量。
全片以柬埔寨小女孩的角度叙述,镜头准确传达出有那么点懵懂和又有那么点清楚的小孩视角。
父母被杀害的镜头安排在小女孩的梦境中,有点噩梦的感觉所以增加了恐怖感,说起恐怖感我觉得这是形容赤柬统治时期的最准确的词,以及当时人民突然对社会形态转变及动荡的无力和不知如何捱过的漫长绝望感,安吉丽娜朱莉把这两种感觉很清晰地拍出来了,并且一点都不哗众取宠,都是扎根于小女孩当时的视角与感受。
豆瓣评分只有7.5,我给8分。
小女孩在爸爸被带走(枪决)以及与妈妈永别时,都没哭,但是却在感觉姐姐也死了的那一刹那哭了,我想那一刻她脑海里想的一定是“从此,我在世界上真的只是孤身一人了”。
很小的时候,可能也就五六岁的时候听父亲和他的朋友聊天,一直在谈过去,我在旁边假装根本就听不懂。
但是我知道,而且我知道中国人的苦难比柬埔寨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我们遗忘了,我们哪怕说一句很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话,平台都会把我们的话删掉。
这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在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我们的电视台在说些什么?
我们的历史书在教我们的学生什么?
我们的专家学者该干些什么?
发生的事情能够掩盖的住吗?
掩盖不住的,这里我不想说细节,因为细节太残酷了,残酷到可以怀疑人生。
只有一个结论,就是,人是世界上最坏的动物,没有之一。
首先,安吉丽娜朱莉导演本片让我不得不另眼相看,看到有些评论说的,能够将战争的残酷以及阶级统治的愚民洗脑教育展示给观众,这已经能够让人心灵震撼,再加上影片情节以一个7岁小女孩的视角展开,虽然没有很多炮火连天的场景,但战争对于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影响以表达的非常细腻,直抵人心!
不在去计较影片的不足,就这样静静地跟着小主角一起胆战心惊一起希望一起幻想和美梦吧!
根据一个柬埔寨女作家的真实经历改编的。
安吉丽娜·朱莉导演。
这位美女演员当导演,以为一定是部《史密斯夫妇2》之类的动作片,看了以后才知道不是。
讲的是红色高棉时期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
红色高棉进入金边之后,和所有的城市人一样,被驱赶到乡下,一家人在士兵的监视下,从事繁重的劳动,后父亲身份暴露被抓走。
母亲被迫让孩子们各自逃生。
几个孩子经历了艰苦的劳作、强制的洗脑、连绵的战火等诸多苦难后,最后才在难民营里安顿下来。
一说到红色高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屠杀。
以前看过的几部片子都是说的这个。
而安吉丽娜·朱莉却另辟蹊径。
选择了另外的一种视角:死亡威胁下的人们的生存状态,饥饿和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
最早了解柬埔寨是从一本书开始的。
法国记者贝却敌的《沿湄公河而上》。
讲述了柬埔寨的历史,富饶的土地,保守懦弱却勤劳的民族,以及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状态的生活,印象里和今天的不丹差不多。
变化发生在1970年,为了继续扩大越南那场打不赢的战争,美国暗地指使朗诺发动军事政变,将这块中立的绿洲变为战场。
投下了几百万吨炸弹。
同时,尽管不是美国人所愿,仍然带来了一个副产品:让红色高棉做大。
早先的红色高棉是个很小的组织,其领导人波尔布特在法国接触了点共产主义理论,觉得足以在文盲遍地的柬埔寨充当知识精英了。
其实对于马列主义,他不过是个二把刀半吊子,脑子里琢磨的还是他那套农民的平均主义。
整个是一个洪秀全2.0。
在国内闹了多年,和者盖寡。
直到美国介入,红色高棉的实力才逐步壮大起来。
这其中的原因,影片中借一个人物的口这样说:“美国这些年一直在轰炸我们,有时候连续几天。
他们毁了我的房子,杀了我的牛。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支持红色高棉革命。
我们都想要一个新的柬埔寨。
”这也是安吉丽娜·朱莉对于那场灾难根源的探索。
我本人很赞同。
影片中提到了一个统计数字,美国在柬埔寨扔下270万吨炸弹。
红色高棉统治三年内共杀死了柬埔寨四分之一的人口。
对于这些数字,人们也有不同的说法和统计。
以我的经历和感觉,我宁愿相信影片中的统计。
红色高棉进入金边之后,得意于自己的成功。
进而开始实行一套极为荒唐的政策,消灭私有财产,消灭除农民之外的其它阶层。
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他们的那种共产主义。
孰不知在马列理论中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物质财富极为丰富。
而在柬埔寨那种穷地方,这套政策的最好结果充其量是退步到原始共产主义中去。
而现实是人民遭受的巨大苦难。
影片的主角是一个六岁的小女孩Loung。
观众追随着她的视角观察着发生的一切,被驱赶出城市,路上遇到的无穷尽的盘问,被迫改了名字,因为饥饿去吃甲虫,看到战争中自己被迫亲手埋下的地雷炸死的难民。
从无知到恐惧,到可悲的成熟。
她并没有看到大规模杀戮的场景,父亲被杀的画面只是她的幻景,然而她知道,父母确实是回不到自己身边了。
和父亲离别时的眼泪,寻找母亲时看到的无人的村落。
此时,人们对他人的死亡已经麻木了。
剩下的只有像狗一样生存下去的欲望和无处不在的恐惧。
那种无助和凄凉的心情,比死还可怕。
Loung在经历着这些苦难的同时,影片还不时的插进来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家庭中曾经有过的欢乐,轻歌曼舞,生日蛋糕和蜡烛。
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对于Loung来说,是那么的珍贵,那么的遥远。
那么的不可得。
Loung兄妹三人在逃难中经过一个路口,那里残留着一尊无头的佛祖。
兄妹们合手膜拜。
绝望的眼神和悲哀的祈祷令人心酸。
在这个一向全民信佛的国度中,现在虔诚的乞求平安的,只剩下这些在苦难中艰难前行的人了。
影片中还展现了一场红色高棉的文艺晚会,在黑灯瞎火中,一群战士身背冲锋枪,在台上威风凛凛,慷慨激昂,舞步铿锵,似曾相识。
闪回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以往的那种婀娜多姿的民族舞蹈。
导演就是用这样的手法告诉我们,从柔弱到凶残的转变用不了多长时间。
还有一场打斗场面。
英姿飒爽的女教官在作示范。
陪斗的是一个满脸苦相的男人。
只见她说时迟那时快,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三下五除二将这个倒霉蛋打翻在地,颇有《古墓丽影》的风范。
影片中有不少风光摄影的镜头,尽管在多灾多难的柬埔寨,仍然有秀美的山河,绿色的田野,苍翠的竹林。
美极了。
影片开始,Loung的父亲和同事们在商讨局势。
我注意到,这几个人都是手提牛皮公文包,没有现在时尚的双肩背。
毕竟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影片结尾,描绘了吴哥窟的壮美画面,残破的吴哥窟下,夕阳在照耀,和尚们三三两两在念经,火红的袈裟分外醒目。
更勾起了我去柬埔寨一游的欲望。
顺便看看郭德纲曾毕业于此的柬大。
本人评分:7.5。
早几年听说版权被买下来以及后面说导演是朱莉的时候,我的心情都实在谈不上积极类别。
首先,我们都知道别想指望国内公映了;其次,这种片子我觉得亚欧或者南美拍可能比较靠谱,毕竟血淋淋的经历;最后,国内包括少数国外“演而优则导”的影星,导出来些什么玩意儿大家心里没点逼数吗?
还用得着再浪费时间伤害感情么?
所以公号推荐的时候,我怀着一种反正有就存上吧的心态,塞进了网盘。
公号推荐里原文大意是:朱莉的导演水平原本大家有经验了不用期待,但是这部片子是个惊喜,处理的很细腻。
我扫完那段介绍的内心宛如灭上山求教文艺男青年的老禅师:你可拉鸡八倒吧。
可是看完之后,我认怂了,我没看过朱莉导过的别的片子,然,这部是值得一看的。
半团圆式样的结局,军队高级官员幸福家庭的开端,没有直接的大肆屠杀上些刀砍枪扫的场景,没有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人海,直接的悲惨也未被渲染,但凡是对那段历史有系统了解的人,都能看到朱莉在影片里冷静的镜头叙述,一种值得尊重的循序渐进。
普通的洋装在出城的关卡里没收,到达集中营地时所有的各式各样各色的衣服被要求扔进浆果击打的液体里浸泡染成无差别的深色/年幼的女主第一次见到因为饥饿在采摘时的偷吃,受到的是严厉的斥责和一个耳光,当饥饿蔓延深化,夜幕里被捉住的偷吃者,则是狠狠的击打,“不打死就没什么”的血流满面/整个大家庭被迫离开城中的住所,被武装者驱赶,路上舅舅赶来也仅能接回村中住几日便再次离开——否则,你想害死村里的人吗?
在路上,父亲手腕上的好表被迫解下恭顺地呈给随口索要的武装军人,到路过关卡时,检查行李的人对于得以接机攫取小女孩一双鲜艳的塑料拖鞋窃笑。
这情节似乎反而是变轻微了,然而,索取手表的,是个荷枪实弹的安卡,而借检查之便的是个普通的工作人员。
不用以血色铺盖镜头,他们都是对官僚这个工种所能获取利极为熟练的一只只工蚁,是对集体主义集权体制下该怎样扮演好自己角色最轻车熟路的技师,贪婪的同时,不忘挥霍手中所有的权利,在精神上俯视观赏这人们觳觫不安,竭力避免麻烦时跟自己的交接。
应当具有但内心实则丝毫也无对流氓政权造就这种虚假平等的感激:他们本就是流氓,大不了一死,一朝居然混成人上人,虽则嘴上“消弭了阶级差异”,然而说说而已,奸淫烧杀掳掠的实在好处老子是占得了。
……仅存的真正的富有“革命激情“的,是一些女性安卡们,他们的仇恨不是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激动,奥威尔在《1984》中提示过这种借以替代性+欲,或曰利用性+欲来增加革命热情的行为是极为深刻的洞察,演员们则利用充分的演绎出这种替代的作用,她们歇斯底里的训练幼童们,对枪械的掌握,对越南以及其他”敌对势力“的仇恨,与被解密的世界大战中纳粹女性军警人员们的歇斯底里的革命忠诚都令人悚然。
以上的这些,撑起了两个小时十六分钟长度里的一部分,也撑起了末尾缅语字幕的那一句“本片献给在赤柬统治下丧失性命的人,以及那些幸存者”。
我惯常是讨厌这种献词的,往往作品缺乏感染力的渣喜欢有此拔高之举来掩饰自己既无水平又无虔诚还发人血馒头财,但今天,这个以性感著称的白人女明星确实细腻地讲述了一个邪恶的政权“通过处决/饿死和强迫劳动,有计划地杀害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的,在political correctness大行其道的时代里,值得尊重真相的人们的褒奖。
ps:突然想到,不公映某种程度上反而是好事,看到的版本没有官方的奉命剪辑,不亦快哉!
也就是我看的是125分钟,但全片是136分钟就算有片尾曲也不会十一分钟一定删减了。
我估计删的有这些。
第一几个和尚被军人拉去了不知道后果我估计枪毙了不然女孩为什么会幻想到父亲被杀害场景呢?
第二有个同志的女儿吃了法国的药品被认为私通敌对分子拉去绑起来,我估计也是枪毙。
而我看见评论有个别人士声称影片美化什么美帝。
影片中压根儿就没任何一个美国人的人物出现。
连吃西糕点和游乐园游玩以及妈妈敷面膜这些都被仇富分子认为是罪恶那我真的无语这些仇富人士。
这些人估计和影片中的赤柬军人一样。
红色高棉黑暗历史
电影开场虽然在柬埔寨,但一下就感觉到这质感应该是美国人拍的,用好莱坞那一套去拍亚洲的风味浓厚,结果竟是安吉丽娜朱莉!不过谢谢安吉丽娜朱莉,虚岁26的我竟在之前对这段历史毫不知晓,虽然电影本身我并不太喜欢,但不妨碍我对电影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大为震撼甚至感到害怕。有这样的明星在制作这种题材的电影本身就很有意义吧,因为明星自带的关注度。另外这种恐怖是如此亲切,我们会在不久的将来重逢吗?
冗长,无聊且乏味!大量非必要的黑夜场景严重差评!没有人物塑造,没有故事结构,一盘散沙一样的东西!
热评演而优则导那位可真逗,朱莉的演技目前为止也只有换子疑云拿得出手,导就更别提了,这部又臭又长的电影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天换三个地方睡觉,小女孩一脸呆相毫无演技可言,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的西方人拍出来的垃圾政治洗脑宣传片,除了一味地抹黑就没别的了,我就搞不懂柬埔寨人脑袋是咋想的?战争来了不一致对外,反而把枪口对向人民?可能事实跟影片有所偏差,但看完电影就这感觉,纯纯一部大垃圾,想拍反战是真的一点没拍出来!
影片采用孩子的视角来叙事,对话少,迷惑多。对柬埔寨观众来说,因为了解自己国家的那段历史,会更感同深受。对于其它国家的观众,恐怕也只是个简单得暴政故事。
整部电影毫无高潮,平淡如水
总感觉拍得有点轻,情节太简化了,那种沉痛和巨大的悲伤少了个推力
《一个柬埔寨女儿的回忆录》 柬埔寨这部电影以一个7岁小女孩的视角观看70年代柬埔寨红色高棉时期的群体影像。这部电影跟中国当初那十几年的错误道路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太让人心酸,为何人类要把理想的天堂变成人间炼狱。
一个字一个字的反驳【张咏轩Wayne® 】的短评,该片不仅没有“贩卖悲情”反而无尽的血腥场景都刻意回避了,就连父母的死都以梦境模糊真相,而“流水账”“满屏女孩的面部大特写”是因为本来就是女孩的回忆录啊你这个傻逼不看片名就敢来批判一番,至于”充满哀怨无助”你在那种血腥镇压高压环境下笑一个给大家看看。◕‿◕。
影片聚焦红色高棉政权时期的柬埔寨,其养子马多克斯将出演
有理由相信朱莉是为了她儿子才拍的这部片子,对于赤柬的想象足够刻板当然,既然无法在我朝看到足够多的wg题材,那看看wg的学生作品也算一镜之缘
邪恶的东西无论如何美化,终将暴露本来面目
共产制度≈奴隶制度,不同点:奴隶制有很多奴隶主,共产制:只有一个奴隶主!
看了大家的评论感觉我get的不在一个点上。经历先前这三年,如今时不时就在思考如电影中的可怕场景将来会降临在我们头上。在掌控一切的集体面前,形同蝼蚁的普通个体除了战战兢兢蜷曲在权力之下,还能有什么办法来保护孩子,保护家人,和保护自己?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4617635第一次看安吉丽娜·朱莉自编自导的电影,为什么选这样的题材?以前看过不少她参演的电影。实在听不惯高棉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穿同样的衣服,我们就能摆脱西方的虚荣,培养革命精神。太惨了,这么小的孩子干这么重的农活,还吃不饱。宁可错杀一个无辜的人,也绝不放过一个敌人。不要内讧,你们要彼此关爱。不要告诉任何人你们的真实姓名。不要畏惧敌人。用痛苦与敌人作斗争。绝不向敌人示弱。把枪给小孩有用吗?第一次见人烤蜘蛛、蛇吃。
题材抓人,看得揪心,会有其他“不合时宜”联想,如果配合重温《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等纪录片,俨然冷水浇心,更压抑和难受;演员选得不错,手法有些保守笨拙,导致亮点不多,算是安吉丽娜·朱莉导演最有野心和坚守人道主义立场的一部,四星鼓励。
看的第一部关于柬埔寨的电影
安卡真是颇得其师真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关于高棉和安卡的所作所为,历史早有定论,城市化的拦路虎,四分之一国民的梦魇,文艺工作者的催命判官,平均主义和command economy的忠实拥趸。“敌人越是反对,说明我越是正确”“安卡本意是好的,下面人执行地更好了”安卡凭借自己的“战功赫赫”,和大西黄虎并列成为网络历史避不开的槽点人物。影片仅还原了现实的千分之一,就足够令人胆寒色变了,更不敢直视陈列馆的颗颗头颅。安吉丽娜朱莉导演地很不错,最后有个小小的升华。
「7.0」三星半,以小女孩的视角讲述柬埔寨所发生的事情。用孩子清澈的眼光来看被污染了的人性。看完之后我真的庆幸自己生在了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