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学生,90后或者80后或者是老师我都觉得必看,如果你想看一部青春热血的 关于学生 家庭 社会 好剧情的电影那么是必看的!虽然没有大制作大成本。
也清晰的说明了学生青年时期发生的故事所能影响 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将来与未来!此片讲述的很真实,情感的表达很实在很完美,很社会,很美好的结局。
在很多地方看到感人的电影 ,比如悲伤逆流成河, 会痛的十七岁 ,七号房的礼物等等。
刚开始对电影没太多的期待,直到我戴上耳机,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床上看时,真的是用心去感受内容。
好像是自己的真实写照,谁还没有个会痛的青春呢?
❤ 感动于奶奶与远远的亲情,不管她做什么她都会支持,真的很像我奶奶,有什么好的总给自己,极力想融入我们的世界,参与我们的成长,却又不求回报,只要我们开心她就很开心。
教我们怎么学会做人,教我们追求自己想要的。
奶奶去世的那一刻我真的心很痛,眼泪也不由自主的就出来,真的很难过。
她用奄奄一息的口气说“我要去另一个次元了,你要回去读书,不要把自己关在一个屋子里了,走出世界,你会教到真心的朋友”我的奶奶还在我身边 从小也把我带长大 但是岁数大了 病痛很多 也经常住院 是啊 我寒暑假确实应该多陪陪她 每次说带她去玩 都没时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所以这次回家我一定要多带奶奶去一些她没去过的地方看看,让她看看我的生活,让她感觉到不再那么孤单。
❤关于远远身边的男生,我只想说,对于爱情,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爱着对方,但是希望也尊重对方的想法,做到真“爱”。
我也经历过一段刻苦铭心的爱情,同样是刻苦铭心的高三,却败给了大学的距离和新鲜感。
但是,我现在也不懂为什么忘不了那段感情。
也许是太深刻了吧!
所以想告诉大家,多听听对方的想法,有什么想法要沟通,做到相互理解,千万别憋着。
好好珍惜你拥有的,不要等失去才后悔。
也不要羡慕别人有的,因为你也有别人没有的东西。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关于友情,正如剧中老师所说你们现在的年纪,一定要珍惜这段友谊。
是啊,因为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这么纯真的岁月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用真心对别人,别人也会用真心对你🌾时刻保持一颗感恩,善良的心❤有人说,编剧太烂,然后我觉得这正捕捉了心灵脆弱的那一面,用平凡的手法,表达故事背后的感情与现实。
每个人的泪点都不同,好像真的戳到我泪点了,很难受,感触很多,希望大家都要珍惜身边人。
❤每个年纪都会痛,只是青春的痛比较深刻,而其他年纪的痛也许更多都是对于生活的苦楚吧!
无论如何,陌生人,要努力,要向上,要感恩,要善良。
你终会得到你想要的!
🌻
被一个第一眼觉得很low的电影给整哭了,会痛的十七岁,一个被演技耽误的好电影,没有备胎没有车祸没有怀孕的十七岁,失去痛觉的女主角,电影镜头之下是对当下教育体制的一种叫板,包裹在恶毒话语里的爱而不得,放浪形骸外表下的坦率的心灵。
在该玩闹的年纪里被迫去学习,在该学习的大学里过分的放纵自己,这就是当下的自己啊在一味吐槽二次元的时候,不防去想一想她们为何会去二次元,在学渣的背后总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伤疤,在学霸的光环下是无尽的黑夜挣扎,做自己爱他人,不要用自己的无知去伤害那些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的人
“原来比起肉体的麻木,心灵的麻木才是更可怕的。
”——百度百科呵呵预告里看到劈天盖地的二次元情节,本以为会很智障。
看完感叹一句,居然还行.....隔壁妹子竟然哭了,我也不是泪点高,仅仅觉得看电影哭有点丢人(被人知道泪点低,以后还怎么装逼)。
先天性失痛症,又称僵尸病,患上失痛症会使人无法感知任何疼痛,虽然听起来很诱人,多么中二的体质啊!
(MDZZ)“我跟别人不一样,上天一定是派我来拯救世界的!
” 但患上该病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我们经常忘记,是疼痛感让我们保持警惕,并及时察觉身体疾病,无法感知疼痛的人,将无法察觉到内脏器官的受损或是所受外伤的严重程度。
再者,感觉不到疼痛的人呢可能会擦伤自己或咬断舌头,甚至骨折了还在走路等等就好像行走的僵尸一般。
所以导演一开始埋了伏笔,奶奶看到远远的洗脸盆里是滚烫的开水时,立马制止并加了冷水,还检查了她的手指。
当夏远远说,“反正这些衣服是我这个怪物一针一线缝制的,也该被我这个怪物烧掉。
”我竟眼眶有些湿润,就是因为没有痛觉,所以她的一针一线在其他人眼里似乎变得没有价值。
没有痛觉并不代表你捅她一刀她不会流血。
反而你捅她一刀,很有可能她却并不知道,直至自己血液流尽。
当学校为了百分百的升学率,给予她退学处分时,一切都如电影外的现实世界,残酷无情。
学校就是这样,它能让梦想中的某一些成真,同时将其余的碾得粉碎。
顾明耀家门口的大字,在同学眼里是夏远远的混混男朋友干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夏远远学习成绩这么差,一定也是个品德低劣的人。
被带上有色眼镜看的人生是很糟糕的人生,在有罪推断的前提下,别人看你干什么都是人品低劣的佐证。
当罗涛为了洗清冤屈,他从高处撒下的真相,却没有分量。
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真相在这偌大的学校,几千几百的学生,竟然只有在顾明耀的心里有那么点存在感。
唯有他去责问了林薇的所作所为,或许是因为喜欢,或许是因为他明白林薇对夏远远的偏见放大到歧视与霸凌,都与他脱不了关系。
而其他人的无动于衷,打脸了罗涛,白整了这么大的一出,因为在他们眼里真相根本不重要,他们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真相。
当下他们眼中,重要的反而是不属于这个学校的“混混”竟然入侵了他们神圣不可侵犯的学子之家。
这个社会没有人关心你的挣扎、你的痛苦,人生变成了一个个苍白的结果。
远远救老师不一定是出于本能或爱,她站在那里思考了很久,或许更多是出于不甘心,她需要向所有人证明,打脸所有给她贴过标签的人--“骂我学渣怀疑我人品,说我家境差没教养的人们看好了,你们根本不能像我一样。
”这是一个中二的小僵尸。
她在被抢救时,梦境中与王力宏相见。
开始我以为,后面是梦醒了的现实世界,她的事迹被传了出去,电视里网络上,所有人都在看,包括顾明耀的父母和她的偶像王力宏。
但隐隐觉得画风跟前面变了,变得荒诞,一下子出来的巨大的主角光环。
“梦都是绝对以自我为中心的,梦中满足了的欲望毫无例外地都是自我的欲望,如果一个梦似乎是为利他主义而生,那便需要挖掘其隐意下的真正欲望了。
”弗洛伊德是这样解释梦的本质就是“欲望的满足”的。
直到看到那些被烧掉的衣服和被打叉的画重现了以后,我才意识到刚刚那些恍如隔世的黄色落叶根本不属于高考的那个季节。
不是高考后一个月的夏至,那柔和的恍如隔世的青青操场,是她还未醒来的梦境。
《个体心理学杂志》充斥着这方面的个案,自卑的孩子虽长大成人,才智能力仍沉睡未醒。
他们绝对是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自我主义者。
他们中的一些人回避现实和客观事实,为自己构筑了一个全新的幻想世界。
他们做着白日梦,沉溺于幻想世界之中,似乎幻想世界就是现实世界。
于是,他们终于成功地获得了心灵的安宁。
而实际上,他们只是虚构出另一种现实,借以达到心灵和现实的和解。
电影至此,伴着呼吸声和抢救声音,从那一刻起,她又躲回了她的世界。
她的人生便是这样既中二又平凡着。
是否真的会有蔡老师说的那样,“夏远远没有办法和我们一起参加高考了,我们等她一起....”这就好像高考前我们无数次的讨论过高考后我们要去痛痛快快的完成自己的愿望,说了几百遍几千遍,每一次都觉得好过瘾。
但当高考真的结束了,一切都尘埃落定后,这些曾经热烈的讨论也便是去了温度,变成了冷冰冰的话语砸在虚空的过往里。
她不停地暗示自己,我的青春如此温暖,奶奶我走出了二次元,现在班上的同学都是我的好朋友,没有歧视和偏见。
而真实的事情会怎样发展,她并不知晓。
是否在那些人的眼里,洗白了对自己的误解与偏见?
是否自己的英雄事迹真的能传到自己偶像那里?
是否自己能像奶奶说的一样走出二次元?
我伤的有多重,是否我还能醒来?
“是否一颗星星变了心从前的愿望也全都被抛弃最近我无法呼吸连自己的影子都想逃避”别傻了孩子,连为了升学率能把你开除的学校,也会为了评选优秀学校把这件事压下来的。
斯顿培尔:“梦有时将一些被后来的沉淀物深深埋藏的童年经验挖掘了出来,那些特殊的地方、事情和人物仍原封不动,栩栩如生……”沃尔克特:“童年和少年经验是多么容易地进入梦中。
梦不断唤醒我们回想起已经没有去想的那些事情。
”电影最后夏远远脑子中浮现的是,一直以来不愿面对的被父母抛弃的真相。
而这首歌是那时她人生厄运接二连三砸过来的时候,唯一的美好。
诗人诺曼·洛斯滕:“她能够醒来面对现实吗?
而现实又是什么?
在梦之外,还有一个为她准备的人生吗?
””刚看完,不知道是因为这个开放的结局还是天气的关系,竟然现在还是觉得有点压抑的感觉。
“我们手拉着手并肩走向誓师大会的讲台,风一吹,蝉鸣就此起彼伏地响,预示着夏季的到来。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好像就站在青春里。
”
事情是这样的,咱徐娇女士今天在微博转了一篇央视六一要上映的电影节目单,其中有《会痛的十七岁》《长江七号》两部。
看着评论下一片赞歌我由于嘴贱回复了一句大意为【至今依然还在坑老本不如赶紧拍出一部能够转型的电影】,结果半小时后我被拉黑了【自觉脑补黑人问号脸】。
我的天,难道我说错了还是真不了解人家脾气?各位,我这算是肆意指责他人不?还是这女孩儿真只能接受赞美不能看着一点批评,这事儿好尴尬,我现在正在自闭,并且怀疑人生中……
图附上
早起赶的这场电影。
为表示尊重特意选择了较为高端的一家影院。
后来我和基友散场之后在大街上仰天大笑五分钟,都没有平复它带给我们的精神上的负面影响。
剧情基本是把所有烂俗的桥段一锅乱炖,除了没有打胎。
主线居然是女主要看王力宏演唱会(尼玛这不就是单纯的追星和二刺螈扯上毛关系啊)。
支线则是混乱不堪且有始无终。
配角根本没有存在感。
台词 摄影 剪辑 特效 配乐几乎一无是处。
尤其特效和配乐是灾难级的。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是:烧淘宝200块钱包邮的辣鸡c服居然都用假火而且那特效和只学过两天AE的别无二致。
很多硬广告,片尾花絮则几乎全是硬广告。
快动作 慢动作 闪回的使用极为频繁且意义不明。
台词棒读。
强行扣二次元。
事实上除了女主看的漫画 屋里的海报和最后全体出的cos,片子的二次元气息为0。
特别是女主奶奶强行扣题的时候,尬到极点。
反正如果让我做个总结,整场电影最优秀的部分是片头的贴片公益短片《我们的中国梦》。
豆瓣曾经的青春片底线大概是《致青春2》,现在我觉得它的挑战者来了。
我写的影评有剧透,因此推荐看过的人点进来看。
讨厌剧透的可不要点进来哦。
这部片子能够为人所知,在我看来就是因为那个二次元的标签。
这个标签似乎是硬加上去的,因为这部片子中的二次元并没有融入整部片子的故事逻辑,因此把这部片子中所有关于二次元的东西全抹掉都没关系(但是这样一来爱罗就比较难处理了)。
我个人的话是被那个台阶上站满coser的剧照惊艳到了,但是最后看完,发现这其实没什么用,那些人穿着校服站在台阶上也会有一样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二次元在这部片中的存在更像是一种形式的硬广。
这硬广,最多也只能赶上黄磊的老坛酸菜了,毕竟cos服还是需要手作业的。
老坛酸菜上超市买就行了。
这让我这个就冲着二次元来的人,变得有点失望。
并且当我发现二次元的社长是个某种形式上的“流氓”(这不是我说的)时,我连连摆手:二不起二不起。
为了你的青春故事,什么阿猫阿狗都能算进二次元。
徐娇是个学渣也就算了,社长还是个“社会人”?
这人设会吓到小孩子的。
你既然想在这部片子里面给二次元做硬广,咋让什么阿猫阿狗都进来了?
这可能有点歧视,但你是在做广告,你就要往正面的方向去做,不能让那些动漫社社员看着像无业游民一样。
顺便说一句,我们大多数人接触到的动漫社都是校内的动漫社,基本就是同好,排练时间从日常学习中挤,根本没有这么社会。
(潜台词:你有本事搞动漫,你有本事把动漫社做成中科院动漫社那样的啊/摔)所以这个硬广起到正效果了吗?
不一定。
剧情的话我觉得一般。
大反派是清华的绿茶婊(清华:mmp),爱罗的话算个小boss。
剧情方面我真的没什么吐槽的,这部影片说实话,连贯性太差,中间有那么几次总给人跳戏的感觉。
这个故事就好像没写完一样。
之后评价人物。
夏远远和顾明耀,说实话这两人相对其他人来说,已经相对合格了。
顾明耀在各段情节中的行为,还算是“符合逻辑”。
这两个人各人自有公明,在此不做评价。
夏远远的奶奶演的最好,因为戏份少啊!
她可不懂什么次元,只是知道二次元这个名词,知道孙女喜欢所以最后临终的时候说“我可能要去另一个次元了”。
老实说按照逻辑她应该不会说这种话,但是我还是接受了。
演职人员中居然还有句号老师。
他饰演的是古老师?
本来长那个样子还姓古,这人的人设一眼就能看出来。
就是那种很传统的老师,管教严格,却极其负责,是训导主任一般的存在。
演技到位,但是说实话,在真实的班级里面,一位这样的老师可能会成天找你麻烦,会给你的家长打小报告,但是专门费心思将一个人树立成为全班的公敌,这种概率是不高的,就古老师干的那个事,一封举报信可能不行,随便发条微博就够他喝一壶的。
李米老师,这老师人设一直是那个样子,四平八稳,不做评价。
就是奇怪一点,在李米老师治下,全班的班级平均分有所提升,而上层在批评李米老师的时候,有意忽略了这些数据。
这个人让我想到了河北涿鹿县原教育局长郝金伦。
罗涛和林薇,说实话这两个人是一类人,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别人到底喜不喜欢你自己心里一点b数没有”的那种。
这种人是可怕的,但万幸,罗涛是个痞子。
罗涛这个人最开始穿着地底人T恤骑着大哈雷的样子其实还算蛮拉风的(古老师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滑稽)。
正因为罗涛是个痞子,所以在酒吧里他才能对夏远远出手相救,才能在高考动员那天搞那么大的事(当然也能因为偏激的误会去搞顾明耀)。
我在我自己高一的时候,就亲身经历过顾明耀经历过的这种事情(没有动武),最后解除误会之后我们是很好的朋友。
说实话,罗涛有势力,所以最后才敢来那么一下子,那可能是全片的高潮了。
至于林薇,我无话可说。
这女孩就跟我小学时候的班长一样,在班里女生群体里面结党营私,刻意孤立某个人。
这个人就是个婊子。
最后讲顾明耀的父母。
他妈性子较软,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女人角色。
顾明耀的父亲,一看就是成功人士,性子严厉,对后代较严,对人怀有成见。
一句话,这两个人就是标准的精英阶层,因此他们与夏远远祖母对质的时候说出那样的话不足为怪,即使他间接害死了夏远远的祖母,他也是没有错的,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阶层说了正确的话(你不能指望高考状元都想熊轩昂那样,精英阶层同理)。
但是顾明耀的父亲,能说出“她会变成他妈那样子”,看到一个背影就立即知道那是夏远远,这怎么解释?
说不定是失散多年的父亲之类。
这两处要么就是安排不周,要么就是表演失误。
简而言之,他们在自己的阶层之内做了正确的事情,他们那样排斥夏远远无可厚非。
但是我还是要喷顾明耀的父亲:我都不知道你这个父亲怎么当的,家里出事,墙上被喷了字,只知道说“我们顾家从来都没出过这种事”,只知道骂孩子,你看见孩子自行车散了还说这货是孩子闯的?
孩子是闯了祸还是受了欺负你这当父亲的自己心里就没点b数?
——————补充:说实话,这部片子不是那些乱搞打胎的套路,所以在一星差评基础上多给一星,毕竟是另一种尝试。
并且说实话,我觉得这部片子的主题应该是“帮助别人”,按照这个主题,夏远远应该会给顾明耀一些东西。
写到这里我发现,顾明耀想要自由,这个坑在句末可没有填上。
这两个人不用爱上的,我觉得互相需要的普通朋友就完全可以了,夏远远要学习,顾明耀要自由,这就是以物易物的关系,不用扯上爱情的。
可惜了,最后还是流于爱情。
套用一句佛教用语,这部片子的主题应该是“度人,亦是渡己。
”别再说青春是这部甚至是这类片子的主题了,套用知乎的说法,这容易引起过于宽泛的讨论。
或许,这部电影的重点远不在于 青春校园爱情,而在于,对少数者的尊重与包容。
本电影女主角,夏远远,失痛症患者。
同时,她还是一个二次元少女,cosplay爱好者。
失痛症,Wiki百科上称之为「先天性痛觉不敏感合并无汗症」,百度百科上说“全世界可能也只有不到40位的无痛无汗症的患者”。
二次元,cosplay,囿于相对小众圈子的爱好,这样的标签有时会被不明真相的路人家长误解为 幼稚,玩物丧志,卖肉...(算了,我觉得导演和编剧也不懂)女主角被编剧贴上的这两大标签,与其说是为了凸显女主角性格特征,不如说,她是这个社会中不被理解的少数者的集合体,一个被抽象出来的代表。
她所遭遇的境况,则是这个社会少数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的缩影。
而去除了电影的美化滤镜与主角光环后,现实更为残酷与冷漠。
校园霸凌,影片的另一个着眼点。
非传统意义上的肢体暴力,更多的是冷暴力,语言暴力,然而对于受欺凌对象的伤害并不比肢体暴力要小。
校园霸凌常常是一种群体性事件,由少部分人的欺负发展为大多数的集体欺凌,从众心理在这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连拥有主角光环的顾明耀同学也不能免俗,在同学们相继站起反对后也犹豫着站起。
宛若压垮骆驼最后一根稻草。
影片中女主角因为患有无痛症而被喊为“怪物”,作为观众觉得铺垫不够而略突兀,有强行推动情节发展之嫌。
然而生活中,同样作为社会中“少数派”的跨性别者,同性恋者等性少数者被喊作“怪物”的经历还少吗?
他们所遭遇的就业歧视,语言暴力,肢体凌辱等,无处不在。
因为少数,而不被大众理解,而成为“怪物”。
对此,某部纪录片的豆瓣影评上有过一句评价「无知者有罪」,噜噜以前也在微博上说过“无知即有罪吗?
其实不是。
无知而去歧视,无知而去妄议,这才是「无知者有罪」的围框。
”怪物?
何为怪物?
格格不入是怪物,与众不同是怪物。
那么,在一群坏学生中,好学生顾明耀也会是一种怪物;年轻学生的肆无忌惮和中二病,在我眼里也是怪物;象牙塔的校园和社会对比的话,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怪物。
我们每个人都会是怪物。
再说说从众。
在一个群体中随大流,大部分人遵守的信条即为“常识”,我们清楚知道,遵守这个绝对法则就可以互相交流,小到班级校园,大到国家社会,无一不是这一趋势,趋利避害的本能让人选择从众。
从小被教育“少数服从多数”,却从未被教育考虑“少数者的权益”。
对于少数者,无知?
恐惧?
排斥?
而匆忙将“少数者”定义为“怪物”,划清界限,或是强行将其变为“多数者”,社会和谐大统一。
然而,世界因为多元才精彩。
社会的多样性,人类的多样性,情感的多样性。
很巧,前几天游识猷刚好也说到了这个话题:「当孩子们因为一个人“不一样”就感到害怕或排斥的时候,恰是大人应该站出来、教孩子们如何去理解和接纳那个“不一样”的人的时候。
我觉得,这是所有教育者们,应该知道的事。
」对于少数者,缺少的是理解而不是妖魔化,缺少的是尊重与包容而不是孤立。
我想,这才是这部电影要传达的观点吧。
疼痛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人类为了生存下来所必须具备的保护机能。
没有疼痛感,所有的现实只不过是视认到的东西,不过是空洞而又抓不住的虚幻,没有生存的实感。
女主角的无痛症,一定程度上隐喻着她本应被受到关爱与保护的成长过程却遭到的破坏。
父母在成长教育中的缺失,不被理解的爱好,遭遇的校园霸凌。
而某种意义上,奶奶,罗涛,顾明耀,他们相继充当着夏远远的这一层保护机制。
影片的最后因为奶奶的离去而感受到内心疼痛的女主角,我有些一厢情愿的认为,她的这一层“自我保护机制”恢复了。
只有这样,才是活着,才会有真实存在的实感,才会有想要抓紧的人生。
“谁都是造物者的光荣”正文完。
下面请让我吐槽一下。
作为影片某主演的迷妹,明知恶俗青春片却还是硬拉着朋友去电影院看了。
俩人,包场。
中途我忍住无数次要冲出影院和吐槽的冲动。
想要吐槽的时候就用喝可乐来堵住自己,很可惜,电影看到一半可乐喝完了。
电影的后半场,我只能用我的超强的迷妹滤镜看看有什么一本正经的切入点可以让我夸一下这部影片。
于是,就有了上文这篇有些胡说八道的(小学生)观后感。
电影本身,槽点太多,特效、立意、情节设置、前后逻辑、镜头转换、配乐等等,槽点太多以至于都轮不到吐槽演技。
我这评分,怕都是掺了水的迷妹评价。
闻说这改编自饶雪漫的小说。
《左耳》改编电影的时候,国产青春片还没有被贴上烂的标签,所以还能骗到不少票房。
16年后,青春片开始走下坡路,靠IP、靠鲜肉失灵了,同样饶雪漫的《秘果》,票房和口碑都扑得不是一般惨。
而这个《会痛》扑得更惨,投资人这会儿心痛得想死吧?
国产青春片得消停一阵子了。
剧情。
很多女孩子在青春期都爱上过一个坏男孩,就是那种学习渣,不听话,运动能力出众,喜欢抽烟喝酒打群架的男生(或者是社会青年)。
反而胡夏这种学霸未必很多人喜欢,当然学霸有时候也配学霸。
剧情比较无聊,情节比较无趣,对白比较无味。
而且电影呈现出来的主题隐然是“爱情的力量帮助一个学渣走向学霸,浪女回头金不换”,这与我们一向宣传的高考不要早恋是背道而驰的。
呵呵,所以就不要标榜什么正能量、励志、阳光了,这跟《垫底辣妹》式的励志完全是两码事。
其实这就是一标准的国产青春片,早恋,打架。
后面大闹高考总动员那场戏简直就是闹剧,笑话。
社会青年闯校园如入无人之境,老师还放任学生一起将他们赶出去,哈哈,拍古惑仔片呢这是。
《我的少女时代》带头来了个“学生革命反抗学校”,然后国产青春片纷纷来学, 上部东施效颦的是《李雷和韩梅梅》。
王力宏和阿Sa都是来打酱油的(导演用来欺骗观众入场而已)。
徐娇同学原来已经20岁了,看着还真像十六十七岁,这是童颜啊,可惜不是巨……预感未来她会是一比林志颖还不容易变成熟的脸蛋,Babyface,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其实25岁甚至30岁还长得跟16岁一样可不是什么好事,尤其连身体发育都是没什么增进。
所以嘛,同样童星出身同样97年的关晓彤、张雪迎这些年都发展得比她顺溜。
甚至00后的张子枫、蒋依依、欧阳娜娜发展都后来居上了。
或许她得赶紧多演演电视剧,不然就要彻底被抛离,过气了。
“当你年轻的时候,一切都像是世界末日,其实这只是开始,我是指你也许会遇上一些混蛋。
但有一天,你会遇上一个真正对你好的男孩,一个你值得拥有的爱人,就像日升日落一样陪伴着你。
”麦克在电影里以十七岁的形态出现,面对女儿的失恋,如是安慰。
那时的麦克,已经深刻地明白了造成自己中年危机的,并不是由于斯嘉而做出的决定,而是一直以来平凡生活中自己的不甘与抱怨。
其实,故事很简单。
二十年前,麦克还是大学里前途光明、帅气逼人的风云人物。
可是,为了爱情,他放弃了大好前程。
二十年后,他是个家庭、事业都很失败的发福男人。
他怨天尤人,后悔着当初的决定。
然后,故事展开--老天给他机会重来一次,他又变回了那个翩翩少年……最后也明白他一切的失败,都源于他自己对生活的错误态度。
当然,麦克最终做出了和二十年前一样的选择--丢下了篮球,追随斯嘉而去。
影片的结局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不是回到过去就能改变选择,可能回去了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所以现在就不要再后悔以前的选择,不要以为重新来过就可以有什么不同,这一生的轨迹本就是这样的。
试想如果没有遗憾又哪来的美呢?似乎也可以解释为这一切都是注定的,改变不了,也无需改变。
想到自己,一直以来总是在说当年如果我学了什么,干了什么,现在就有什么不同了;设想自己填志愿时选择了其他的学校,之后就会体验到什么不同的风景;为错过的人和错过的事而懊恼不已。
这样看来,那也许就是注定的,注定我要错过的,注定我要经历的。
那么既然重来可能还会做同样的选择,那么我想,原来的选择应该就是最好的选择吧。
故事所阐述的道理很简单,但同时也是我们经常会犯的错,难以避免,却绝对可以不一错再错。
许多人都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或是为失意找理由。
但我想说生活亦是一种态度,走错的路也是路,没得改,走了就是走了。
所以,做出了决定就不要后悔,只知抱怨的人是永远都不会感到幸福的。
要知道人生只有单程票,而人生也因此回味无穷。
不要埋怨当初没有选择正确,向前看,更好的风景在不远处等你。
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不同选择也会在成各种各样的后果,使每个人的心情也会有所不同,但我觉得,无论我们选择的后果好或是坏,都应该坦然面对,不是为了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后悔!麦克以耐德私生子的身份回到了原来的高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
接触多了才发现,自己对孩子原来是那么的不了解。
儿子天天受人欺负,却从没和他说过,女儿跟一个校园恶霸在一起。
在那时,他选择帮助自己的孩子,让儿子不再受欺负,让女儿认识到真正的爱情是什么。
麦克和儿子成了好朋友后,他发现了儿子的篮球才能,鼓励并帮助他练习和进入校篮球队,帮助他树立信心,去追一个喜欢了很久的很优秀的女孩。
儿子在麦克的帮助下,不再胆小怕事,并且帮助球队取得胜利,同时也赢得了爱情。
麦克以耐德私生子的身份与妻子斯嘉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还深爱着妻子,但是拥有十七岁面孔的他,无法向妻子解释这一切。
他觉得不应该放弃这一切,想要挽回。
所以在法院开庭的那一天,十七岁的麦克赶到现场念了一封并不存在的信,然后离开。
最后,还是那样的一场比赛,麦克看到了斯科离开,再次做出决定,去追赶心爱的人。
把球交给儿子,他追了出去。
在追赶的过程中,他又变回了中年时的样子,并找到了妻子,两个人重新在一起了。
没有后悔,重新做出的选择,还是相同的。
但是那份包邮已经没有了,麦克明白了……原来,即使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那么多年的那么多抱怨,真提多此一举,不值得。
但是奥多尔最终懂得了这个道理,懂得了珍惜。
你呢?珍惜当下珍惜眼前最重要!希望每个人都不要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要整天报怨,做自己喜欢的事,做有意义的事!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