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今天在CCTV6看到的这部电影,全片色调昏暗,给人一种压抑感,虽然是白天,但是一个人看还是有点害怕,刚开始以为黄晓明演的是个妙手仁心的大夫,很冷静,之后他跟刘青云的对手戏,给刘青云的角色治病时候的歇斯底里让我觉得或许真正得病的是他自己,越来越验证我心里的想法,我就越想知道他能否自救成功,最终他心里二十年的秘密也暴露了出来,原来他母亲有精神病,他害怕自己被遗传,还分裂出来另一个自己(刘青云扮演)不得不说,刘青云真的精神分裂演的厉害啊,气势上压制住了黄晓明,当然这和角色性格设定也有关系,最后黄晓明打败了自己的心魔,也将和他的妻子薛凯琪迎来家庭新成员和更美好的未来,而刘青云因为片头的犯罪行为而入狱,他也和黄晓明见面聊了对彼此的看法,我很同情黄晓明的角色,真的谁能扛住那么重的压力呢,结尾处说精神病就像暴风雨,会落在好人和坏人身上(后面没记住)但是这句话说的很对,不仅仅是精神病,其他任何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重要的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战胜他们!
(PS:因为是第一次看这部,所以角色名字没记全 (好像有个范世明?
),就用演员名代替了,sorry)
本来因为黄晓明的原因,对影片的期待大打折扣,结果在影片中,小明的演技的确有惊艳到我,当然刘青云的演技自然是完美无缺。
废话不多说,回归剧情。
故事里面有很多矛盾,精神病医生与精神病人的矛盾,小明饰演的医生与女朋友的矛盾,还有小明医生与自我的矛盾,康复出院的精神病人与社会大众的矛盾。
当然,影片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反转的剧情,从那个天台无意中被杀死的流浪汉,到小男孩的母亲说孩子有病实际上是自己有病,再到小明医生从一个理智优秀的心理医生变成了精神病人,还有,虽然在很多国外的有关精神分裂的电影中都有类似的反转,到了结尾蓦地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精神病患者的自我分裂斗争,例如《禁闭岛》,《致命ID》,《病院惊魂》,然而,对于国产电影来说,已经算是很优秀了,至少没有把观众当做白痴,留下漏风的逻辑漏洞。
然而,觉得有一点缺憾的是,如果电影能够把康复出院的精神病人与社会大众的矛盾再多加刻画一点,多加深入剖析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的话,我觉得影片的立意会更加高一点,特别是叶璇饰演的妻子的母亲在刘青云饰演的病人出院后的骚扰,觉得影片没有交代清楚,只是在影片结尾出现了她看见小孩子们笑得很平和,不是说要一直缠着他么,什么时候又放下仇恨了。
影片最后黄晓明抖的最后一个包袱,就是对刘青云说其实天台上的那个人是他杀死的时候,刘青云的反应让我觉得很奇怪,尽管他觉得对妻子有愧,尽管他觉得无法去反抗社会偏见,但是,从他配合治疗到自首都能够反映出他有重新开始生活的希望和勇气的,但是最后,只是不咸不淡的说了一句,真相是怎么样其实无所谓。
其实我希望的反而是主角的黑化,就是黄晓明彻底分裂,将天台的事全部推给刘青云,院长的死也是与他有关,但是因为他特别狡猾,所以成功地把黑锅推到刘青云身上,而刘青云因为社会偏见,尽管想要解释,然而社会把他们愿意相信的真相推到刘青云身上,黄晓明则作为刘青云的主治医生诚恳地召开记者会反省自己不该放刘青云出院的,而影片的结尾把画面定格到黄晓明冷笑的脸庞上。
哈哈,脑洞开得太大,觉得比起幸福平和的结局,更喜欢像《黑天鹅》,《爆裂鼓手》那样无结局的黑化更有魅力。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值得去电影院看光凭刘青云出色的演技,再说一下确实看得出小明演技的提升,看的时候,听见朋友激动地说小明好帅啊的时候矢口否认,内心却有点动摇,越来越感觉有黑转粉的趋势了。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稳定、差不多凑合、平静的生活下面很可能有N个不定时炸弹,有可能是强拆,强奸,抢劫等外力侵犯,也有可能自己身上的不可控被激发而不可收拾。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的意识的冰山理论,细想了去,感觉很可怕。
我们正常的,可控的意识不过是冰山一角,下面还有一整座未知的奇崛的冰山。
我是什么样的,我说的准吗?
这段时间反复听到一句话,叫“人能做的了自己的主吗?
”乐观的时候,总觉得可以,自己的人生,拼了也得自己做主啊!
或者说一切隐忍、奋斗都是为了有一天能自己做主。
不过现在看来,人哪里真就做的了自己的主了。
生活中的偶然,加上未知的自己,再来根火柴,恐怕人都会变得“不像”自己和身不由己。
以前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些受访者哪里像精神病患者,应该称呼为“另类天才”才对。
以外部人的眼光看,在精神病院里呆过的人,永远是“精神有问题“,当判断病人是否有病的医生成了精神病患者时,他的病人才被其承认没病。
结果就是,没有人会相信。
这分明是二十二条军规。
说自己没病的精神病患者一定是有病的,说自己有病的精神病患者也是有病的,所以精神病人无论说什么都是有病。
“精神病就像暴风雨,会落在好人和坏人的头上,谁也无法躲避,虽然是永远的不幸,但不比其他疾病来的更罪恶和丢人”暴风雨会席卷每一个人,波及每一个家庭,没人愿意受伤,但为什么就是有人会被歧视?
刘影帝和黄内增的对戏本身就是个卖点,比起看演技,看热闹的心态会更多一些。
然而一部《暴风雨》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神经病。
“你的大脑会失去正确的判断,你认为对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
一个人的经验和阅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有可能就是病根。
机缘巧合,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就跟个朋友在水池边谈论起“人生”这种走不出俗套的话题。
四周黑幽幽,依稀泛着灯光,远处是一栋写字楼,某个楼层亮着灯,里面的某些人为了理想或者生存在继续坚守着。
眼前的水面很清澈,点点的光亮无法照亮视野,却在水底的另一个世界里投影出相同的光景。
她说我是个偏执的人,会以过去的伤痛来揣度现在的人生,终究是在给自己找苦恼。
我认为我不是这样的人,想说服她不是这个样子的,却突然止住了。
影片里妈妈带着儿子去看心理医生,“我儿子最近老是一个人说话,他说他周围有好多人,我不敢让他上学了,怕他吓到其他的孩子们,也有人建议我去找大仙看看,但我不相信这些邪门的东西,医生你一定要帮帮我儿子”,医生说我要单独跟你儿子谈谈,请你回避一下。
妈妈走出病房,医生对儿子说“你妈妈病了你知道吗,你要好好照顾好妈妈”。
到此处就突然心里一颤,到底谁是患者,如果没有医生,就永远不知道结果。
所以我打消了说服朋友的念头,也许本就是我病了,只是自己看不清罢了。
影片最后来了个大翻转,一切都是虚构。
黄内增想治好的刘影帝本身就不存在,他内心深处想要治好的是自己,一个人上演了复杂的内心戏。
到了这一步,作为观众我也坐不住了。
如此说来这些年我是否也是虚构,虚构的如此真实却又记不住细节。
我其实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没有过客,没有开心的往事也没有忘不掉的阴影而只是坐在这里一篇又一篇的记录根本不存在的生活。
猛一抬头,灯光略刺眼。
唯一能看清的就是右下角的时间,也许明天早上就能用事实证明,晚睡真的会让人精神恍惚。
清明刚过,吃好,喝好,走好。
晚安
刚看好过来评价一下。
之前看了一丢丢简介,看到黄晓明最后变成精神病,我就果断关评论了。
我瞬间明白这是一部悬疑推理剧,各种反转。
这样的剧情决定了观影前绝对不能先看剧透,否则一点意思都没有。
于是立刻购票进影院看片。
总体说来,刘青云、方中信的演技可圈可点,无奈方中信的发挥空间太少了,强烈要求编剧其实可以给“雷医生”多加戏份,其实这里面他真的“可有可无”啊,原本以为老院长一句“你要多帮助他。
”会为后面小明哥深陷精神困扰,雷医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伏笔,哪料到根本没有。
另外,有点不明白,既然老院长知道小明哥是有精神病的,那怎么能在他病还没完全康复的情况下把医院交给他呢?
这不是儿戏么?
之前还猜想,这里头是不是伏笔?
或者说其实老院长的去世乃至他承接医院都是精神臆想,哪知道根本不是。
唉,这个BUG留的真不应该啊。
ANYWAY,影片算是今年为数不多的诚意之作,小明哥的演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分推荐,值得一看。
有剧透慎入。
本剧主打心里悬疑,有些类似去年同期上映的《催眠大师》,宣传时刘青云说自己负责颜值,黄晓明负责演技,听起来有些玩笑话,但看后倒也没错。
作为老戏骨,刘青云已经做到了“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水准,任何角色他都是手到擒来,很好的融入角色,范国生又为他增加了一个银幕形象。
长期被人只会耍酷犯二的教主还在朝“手中有剑,心中有剑”的努力,从影片上看他确实为本片应该下了不少功夫,也应该是揣摩过角色,琢磨过表演,可惜用力过猛,所以处处强调要体现演技,反倒让人觉得很别扭。
或许本片换成别的同等级的演员,对手戏的精彩程度会更上一个台阶。
回到本剧,似乎一切雨过天晴,黄晓明正视自己的疾病,刘青云在狱中为自己的过往赎罪,但是几个重要配角的去向却让人疑窦重重。
这里开一下脑洞,过度解读一下本片。
1.雷医生(方中信饰)作为老院长很多年的朋友(寄望乌龟可见),他是相当有可能知道周医生的过往,虽然医生要为患者保密,但周医生严格上来说仅算是遗孤。
从头至尾的参与了整个事情,刚开始院长亲自说他是要退休的最后似乎当上了院长,中间他在警察来的时候尚还知道去会议室掩人耳目,以他的身份完全可以私下里去给出建议,而且也没必要带上王恩妮,另外在食堂里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却似乎是在告诉所有人周医生出问题了。
最后连女友都不知道他在哪里,他却能认为周医生在院长留下的物业里,本也说得通,周的女友接了电话后他还说了句“一定在那里”就显得有些欲盖弥彰了。
2.岳母(鲍起静饰)老太太的眼神才是最让人冒冷汗的地方,也是主打惊悚的本片最惊悚的事情。
他一直耐心的观察着范国生和周医生,也一直谋划着报复,无论是装疯送汤,还是没事去敲门,都无疑实在让范国生不能很快融入新生活。
最后坟墓前的自白则直接推动剧情急转直下。
最后痴痴看着小孩,或许她疯了,因为他也有分裂症的第一表现:抗拒,自述自己不会疯。
或许她没疯,否则也不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质问。
反倒是那个吸毒者是谁杀的没那么重要,就像范国生说的,谁会相信,对于范大概是赎罪也是发现自己确实无法再融入社会(类似于片头自杀的老病人),对于官方也是防止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毕竟一个公开的康复者总还是让人不放心,剧中也有所表现,后来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案子都被扣在了范国生头上那么完全有这样的可能,雷医生和岳父里应外合的,故布疑阵,分别除掉各自的目标。
看起来脑洞仅限于此,但是不要忽略了一个小细节,在周医生最意气风发接任院长的时候,一个关于一季度药品有问题全部回收的事情,那么范国生真的病好了吗?
是不是岳母的确早就疯了,其它的东西全是来自他的臆想。
言归正传,隐藏的病人和康复的患者,到底该怎么选择,我们需要怎么样的选择,这是导演抛出来的问题,也是每个人值得深思的地方。
托广电的福,内地上映的片子里不能出现代表虚无的“鬼怪”,催生了大堆的心理惊悚悬疑片。
弄出许多幌子,到最後把责任归咎于人为动机。
所以表面上还有“鬼”的东西,都烂掉了,专攻心理惊悚的,反而还有了成功的可能。
看完《暴疯语》,霎那间很难定义其质量问题。
不能说好,的确没什么亮点。
但也不能说坏,除了一惊一乍的鲍起静,也没有太值得嫌弃的地方。
同样是惊悚心理片,这片子比不过去年的《催眠大师》,名字和宣传都搞得极具阵仗,说是“脑洞大开”,实际上比起诺兰或是《催眠大师》的脑洞,显然都不够格。
在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之后,片尾还表达了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怀,然而精神病患者并非传统意义上主流关心的弱势群体,衔接显然亦多此一举。
直观就是,电影开头非常好,通过代入范国生(刘青云饰)的故事展开另一位主角周明杰(黄晓明饰),新意而精到。
但后面却是走向了平庸,方中信的角色非常多余,他与鲍起静一样,承担的任务就是凸显范国生、周明杰两位角色的心理变迁,尚有作用,而对叶璇的期待,与片中其出场一样,完全是昙花一现了。
但华语电影中这类片子的确是很少,加上刘青云演技精湛,黄晓明帅气依旧,剧情尚有气场可以支撑。
想象下倘若换了新人来出演,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
故事是个简单的故事,乍看刘青云的主角,细看才知主角是黄晓明,如果不是电影看得多,熟悉关系铺垫,这种新意转换多半让人不适。
范国生是一位杀妻犯,在後来的精神鉴定中被认为其精神存在分裂,故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免于被起诉判刑。
周明杰是范国生主治医生,自负地认为自己已经治好了他,同意放他出院回归社会。
前部分一直围绕范国生叙事,直到他再次“杀人”(误杀),周明杰(在心理层面)正式登场,因为自负自傲和害怕,选择了帮范国生掩盖罪恶,最後却落入了自己的心理梦魇。
在周明杰杀害死范国生误伤的吸毒者时,周明杰的正常人格与“心理梦魇”对抗就开始了。
在密室一段的监控中,刘青云的角色实际上并不存在,一直是周明杰自己和自己的较量,导演和编剧給观众幻化的是“范国生”。
当然一如既往之作,导演在最後用了大段“真相”镜头来解读谜团,观众也“恍然大悟”。
但这其中并没有“隐喻”。
最後解答的手法是导演给的,而不是观众代入后可以察觉出来的。
唯一的隐喻只有一处,就是周明杰幻象看到曾经的自己和母亲,他在正常状态下看到了自己的执拗。
因为伤害,固有的遗传病,所以才刻意伪装成正常。
实际上编剧想说的是,不要怕,要正视。
在最後,周明杰“杀死了”自己的潜在负面人格,“负面人格”一直在让他放开(掩灭),最後他給了自己一刀。
在周明杰进入精神病院後与范国生会面,周再次抖出了一个谜底,原来真正杀害吸毒者的是他。
但不知为何,周没有对警察或是其他人说出口。
范国生反而表现正常,觉得横竖人生没意思了,乖乖进监狱吧。
方中信应成为院长,在像医生看病人一样看着周时,周未来的命运如何,到底是没有给出交待。
其实本片还可以给出另一个谜底,那就是方中信。
片子里对他没有过度刻画,但在周明杰的每一步异常行动中,方都参与了其中:警察找周谈话、周在与方吃饭时暴怒,周回医院取药时被方发现……不可能否认,方的种种手段,不是没有目的的。
往深了想,也许方一早知道周有问题了,再一步步策划到上位。
但就片子的长度和内容,这一点明显是过度解读。
李光耀在《暴疯语》之前,只拍过一部低成本惊悚片《恶男事件》,这个作品算是大银幕的首秀。
除了角色设置不够缜密,包袱抖得不够多,宏观化的对抗到自我剖断过度不够自然外,都还值得肯定。
我是在院线电影基本都看过之后没得看了才选择这部的,怎么说呢,虽然不够好,但还是可以有,让电影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影片总体架构拼接得僵硬,就像是一切为拔高主题而故弄玄虚,而不是纯粹从叙事出发体现主题,使得影片没有任何深思的价值。
对于此,这个“锅”得由三方背:一是编剧。
电影剧本不算烂俗但也称不上新颖,情感转折、人物转变、剧情反转十分突兀,人物台词没有内涵。
二是导演。
从影片呈现出的效果来看,节奏编排与细节处理存在很大问题,使得影片很空虚而不实,让观众无法代入。
三是演员。
虽说是双男主,但是影片所呈现和表达的都把黄晓明所饰的医生放在首位,(⚠️剧透警告⚠️:影片最开始只是黄晓明所饰医生和刘青云所饰病人这二人的故事,但从中后段起就是医生一人的故事,即医生受刺激精神分裂产生了三个人格,第一个是完美主义压抑工作狂、第二个是严重暴力倾向者、第三个是隐藏很深且能知道其他人格存在的通透者,第二、第三个人格都是由第一人格这个本体分裂出的,第二人格在天台杀了流浪者、在巴士上殴打了真的病人、但在持刀欲杀女友时被第一人格所杀而消灭,第三人格一直在提醒第一人格患病事实、在结尾处也坦白了第二人格的杀人真相、仍悄然存在。
顺便提醒一下影片对此的表现手法,刘青云所饰的病人都是由刘青云一人呈现,但黄晓明所饰的有三重人格的医生却是由黄晓明和刘青云这二人共同呈现的,第一人格只是黄晓明演,第二人格刘青云有演一半、黄晓明也有演一半,第三人格以刘青云演为主、黄晓明演为辅)。
因此黄晓明对于角色的把握与处理就会显得至关重要,这关系到整部影片是否能准确且循序渐进自然地向观众传达意图,然而结果看来并没有做到。
更别提片中演技难点,即在影片后半段,刘青云所饰的病人实际上黄晓明所饰的医生因患了精神分裂而虚构出的另一个人格,明显感觉二人不是在理解上有差异就是配合上有问题,这二人同时出现时的确是能让观众区分出这是独立的两个人或人格,但是也使得这同一个人格自身产生了两个有差异的版本,使得观众对人物等方面产生了误解。
反复看《暴疯语》的缘起【压缩】缘起部分先讲自己简单感受。
后面看情况再分析一些情节细节。
据说导演酝酿五年时间完成这部电影,的确是心血之作,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一看再看,20150405晚上看一次,20150406中午看一次。
幼年时候小周的妈妈精神分裂爆发,小周的母亲后来觉得不堪疾病折磨,跳楼自杀,临别还告诉儿子,“妈妈多孤独,没有人能够明白,儿子,希望你以后能够明白。
”当时的老院长【刘医师】是周妈的主治医师,大约周妈求治已经很迟,没有来得及救治,于是周妈自杀。
妈妈临终时候遗言“儿子,希望以后你能够理解妈妈”小周后来读大学,也恰恰是刘医师做大学老师,刘医师大约出于补偿心理,对于小周非常照顾,小周自己也努力想解开妈妈的病因,他曾经与老院长刘医师讨论精神分裂的遗传几率。
老院长也解释,这仅仅是统计数据,不具有必然性。
小周如何理解自己妈妈,一是意识层面,小周选择努力学习心理学,在老院长栽培下,刻苦用功,他的意识层面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
二是潜意识层面,他自己对母亲形成认同,小孩子会有病态自恋,妈妈之所以不好都是我不好,我应该与妈妈作伴,才能真正理解妈妈的孤独与辛苦,周妈最初带小周去看病,的确先是母亲自己有病,导致母子关系出问题,然后孩子也有某些自恋防御,自恋心理处境下,自说自话,才能避开妈妈有意无意的伤害。
如果要真正治疗周妈,只有深深共情,成为病人本身,但是不要越界付诸行动,小周的共情深深越界,而且付诸行动 。
以往老院长知道小周的家族病史,而且一路关照,我按照心理学的标准推测【尽管电影没有用情节印证我推测】,规范的心理医生,需要督导指导手头病人案例,并同时以个人身份接受另外年长咨询师的“自我体验”,不论是对小周提供督导还是 “自我体验”,都能够及时纠偏,把小周拉回正路。
眼下,老院长退休,谁来给小周督导或者做自我体验?
小周他这么固执,而且继任了院长,权威太高,很难退行接受督导或者体验,这也许是老院长无心的失误,后来只好看上天力量为小周来医治了。
电影的故事当中,小周手上的一个个案阿生虽然病愈出院,但是有太多不可控的状况一再发生,让他背负心理压力,媒体又利用话语暴力问责。
如师如父的老院长突然得癌症,让他接手医院,不久去世,生命当中再度面临重大创伤,再就是女友意外怀孕,他心理上没有做好做父亲的准备。
原生家庭幼年创伤没有清理,事业遇到不可控危机,父亲般的老院长去世,心理干预与情感支持都丧失,新家庭尚未建立就面临破碎瓦解。
这几项事情叠加一起,让其精神分裂急性发作,非常合乎病理逻辑。
编剧还是花费了心思,不是单纯为了猎奇编写医师也生病的故事,而是对他整个人生有共情性的认识。
刘青云扮演的精神病杀人者阿生即将治愈出院之前,如实说起,自己会有梦境,梦见周医生即将放他出医院,周医生指一下旁边第一次见的王医生,那么你会不会梦见她,阿生回答,怎么会?
我才第一次见她。
阿生当时能够分清记忆与梦境【能够出现梦境,按照比昂的理论,就是具备心理自我整合功能,精神分裂患者如果仍然患病,不会出现梦境或者记住梦境。
】,能够区分偶尔的幻觉,面对旧的伤痛,有人恶意用妻子去世的事情打骚扰电话,他只是觉得痛苦流泪,没有失控攻击人,这系列测试,都能够说明,他已经痊愈。
不得不说黄晓明不是一个运气好的演员。
年年出现在各种烂片排行榜上面。
要说黄晓明到底有没有演技了,我觉得还是有的,毕竟人家也是拿过金鸡百花奖的。
只不过他的烂片要么票房很高,要么话题度很高。
所以让他这个烂片标记贴得特别牢。
就暴疯语这部片子而言,我觉得黄晓明的表演还是很不错的。
这个片子宣传海报刘青云和黄晓明双男主,甚至,刘青云在前面。
但是看过就知道了,黄晓明才是绝对男主,因为刘青云在这部片子里面大部分的情节都是生活在黄晓明的幻觉中,而这些幻觉也是黄晓明自己经历的事情。
一人分饰两角,一个是精神病医生,一个是精神病患者。
矛盾而冲突。
他知道自己生病了,他把自己当做自己的病人来医治。
整部戏的高潮点就是黄晓明自己与自己的斗争,也是他演技爆发的时候。
所以不得不可惜,这部片子并没有取得好的票房。
故事真的不错,黄晓明的演技也不错。
然而黄晓明就是这种运气,烂片大爆,好片没水花。
哈哈哈哈
不错的题材,黄晓明的表演也还行,不像以前那么装逼耍帅那么烂了,就是这背景音乐怎么这么烂,声音那么低,完全衬托不出影片的氛围和效果。
eason的主题曲
「殺咗人三年後就放啊? → 呢度唔係法庭, 今日喺度唔會討論道德問題. 法院判佢嚟我哋醫院接受治療, 佢就係病人, 好返就應該出院.」「懲教署都唔可以保證釋囚唔會再犯法, 百分之九十九嘅傷人案都係你哋口中嘅“正常人”做. 其實你哋嘅傳媒暴力先至係最恐怖.」
已经很难有电影在精神分裂这个主题上作出什么创新了,剧情就不吐槽了。说一下演员,薛凯琪真係得个靓字,什么角色的神情状态都是原本的自己。教主没啥好说的,还是一根筋的演法,很用力,但是怎么都进不去角色。最喜欢的还是鲍起静的表演。
这是一个人人都有精神病的世界
对于一个新人导演来说,这的确是一部水准制作。有赖两名演员演得不错。可惜小黄没有以此部电影入围。言归正传,此片其实也只是略略的表达精神分裂者的症状,利用各种结构和叙事的手法,让观众看得紧张又刺激。但是,缺少了真正去探讨精神分裂者的情绪,和关怀精神分裂者的内心。
有教主,必烂片。
一星给刘青云,一星给鲍起静,一星给诗雅(偏爱),还有一星给原创剧本。作为目前的香港市场来说,创作出这样的题材,结构,虽难免显得故弄玄虚,但还算中上乘了。不过就是……黄晓明就和范冰冰走红毯去吧,别糟蹋电影狗们了。
對於一部開頭就猜到結尾的電影,導演的腦洞是有點不夠用,需要大開。劉青雲正常發揮,黃教主略有爆發,不過全得歸功於那位出色的配音,每當我自動腦補他原聲的時候,還是覺得,咦。。。為了看這片還vip包場了,真是虧大,可憐我vip都不能按個暫停去下廁所。。。
清明节跑来看了这出真是大吉利是...催眠大师+fight club的扭曲版,可是两部都赶不上的感觉,看到刘青云就想到警匪片的音效乱加滤镜向惊悚片啊。
最开始没空以为看不到首映了,不过好在后来又赶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看到有黄晓明就要无脑喷…其实我觉得还ok呀,故事说圆了,有的地方也要把我吓尿了,然后一直抓着旁边人的手ORZ = = 刘青云前面吓人后面简直呆萌啊
还想多看看叶璇呢,那么早就死了
居然才六分 不科学。
精神病会遗传的
悬疑片拍到这么闷也是够了,真的不可理喻。
0-0我们都有病~我们都该吃药~
简直是恐怖片,又拿精神分裂说事儿,烦不烦。医生自己治疗自己的精神分裂,编剧是多傻逼才能想出这种段子。
神经病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吗
三星以上 四星以下
你清醒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