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当同人来看吧。
心疼郭采洁。
我看到将近3/4的时候豆瓣已经释出影评说郭采洁已经演的很刻意。
确实,导演最大的功德就是通过一系列对郭采洁的脸部特写(也有可能是为了规避廉价的场景拍摄)暗示观众她真的可以凭相当有特色的颜值(褒义)吃饭。
全片郭采洁真的尽力了,每一个除了勖存姿以外的人都演的如此地漫不经心。
而她,作为整个人物关系的唯一推动点,必须强迫自己演出这个情绪,我可以说,如果我来演我可能会笑完全场。
因为我真的看得很开心啊,布景和情节真的很出戏。
但你仔细看郭采洁全片中的憔悴样,你会觉得她在组里过的一点都不开心,她真的尽力在没有任何人帮助她理解这个角色的情况下去理解这个角色,但是呈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真的觉得好心疼又觉得没必要,毕竟她的能力没有那么大。
她是最努力展现情绪的,但她会被喷演得最用力。
唉~~本来是路人的,生生被虐成了颜粉。
不要骂郭采洁了,她也是被骗的。
她一定是想着能和大前辈(张震他爹)合作,小说原著不错,题材蛮有教育意义的,搞不好可以捞个影后提名,开开心心签了合同。
结果进组之后,才发现布景(全片一大槽点)走高级会所风,隐隐约约感觉不妙。
最后才发现导演只是想拍一部《顾里落难记》。
太可惜了。
说句实话,这电影如果经费不够,大可只请郭采洁、张国柱两位演员演完全片。
其他角色一律不露脸,张震客串个宋先生或者大儿子。
其他的经费省下来好好做一下服化道。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猜测喜宝到底生活在哪个年代,布景真的相当让人出戏。
郭采洁的眼睛有种难以言喻的天真感,如果这种感觉不被浪费,她真的可以成为一个很有特色的好演员。
少女是荧幕上的永生花,悲剧是它的养料。
故事讲得好,这朵花就好看,可惜《喜宝》是朵假花。
到底该怎么讲少女悲情?上一次看到烂的这么全方位的片子可能好几年前,那时看到烂片都懒得坐到结束,或马上写长文讨伐。
这么久了,坐电影院看完一整部这样的电影却让我有种亲切感。
我没读过原著,所以可能评价得更"一般观众"。
喜宝据说是一个唾弃自己的、桀骜、脆弱的少女,反正我看郭采洁时还以为她演喜宝妈,不过选角失败是其次。
这片最烂的地方是服化道和剪辑(是说这两点烂得比较突出)。
通篇下来,我完全get不到故事究竟发生在哪个时代。
故事开场就是现代化的大别墅、飞机舱--结果郭采洁给你换上旧时代的洋装,连口红的涂法也是老派的少女,好那我就暂定为80年代吧,比较接近了--结果最后大小姐在2020年的写字楼上班,黑人问号,搞半天这是架空背景吗。
至于场景布置就更别提了,两场跨度可能有十年的订婚宴连布置、乐队都不变一下,美术当观众是傻逼吗(还真是)故事的冲突设定,连大二的戏文学生都可能比这好,又是心脏病自杀、又是枪击情敌,悲剧一定要靠悲剧的情节才能凸显吗?我不喜欢蒋方舟,但她很久之前提出一个观点,放在这用一用"真正的悲剧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原话我给忘了,但我觉得是这个意思),刻意制造出来让人物不幸的悲剧是编剧的悲剧。
何况,你画面那么丰富,台词却包含信息量太少,难免苍白。
可能为了衬托姜喜宝的悲,导演也是冥思苦想很久,最后决定让她手中时刻不离酒杯,那么大一个杯子是想让郭采洁戴顶安全帽吗,没必要时时刻刻喝酒,真的。
把酒杯比喻成贫富差距的界限未免也太幼稚了,和《寄生虫》里用气味有的一比。
至于人物台词、行事动机、转场的处理,我无力说了,可能导演是想早点和投资方交差吧,辛苦他,也辛苦我。
如果能讲好、讲完这个故事,其实就可以达到悲剧的目的了。
男女之事的底色本就足够悲凉。
描述贫苦少女的选题在影史里一直挺多的,不缺借鉴。
这个贫苦不仅仅是经济上窘困,也可以是少女伤痕累累(或渴望受伤)、等待被爱救赎(或再也不期待爱),甚至是乳房的贫瘠,总之有很多种形式。
“我不介意出卖我的青春。
青春不卖也是会过的。
“ 姜喜宝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是姜喜宝。
她是爱勖存姿的,却没奢望自己会被珍惜。
少女面对大自己很多的男人时往往有种自以为通透的觉悟"我不是他第一个女人,也不是最后一个,或许我正和另一个不知名的女孩分享他的爱,或许。
"本就是无需徘徊的事实,非要以漫不经心的口吻对新情人道来,那就是少女对旧爱的陈述和自欺欺人。
她太年轻,经历太少,没有预知未来的魄力,觉得自己的爱已经用得差不多了。
爱的能力需要休整,其实勖存姿才不是她最后一个男人,或许也不是第一个,但她知道这点也开心不起来。
您说,又不是马拉松,非要争个先来后到干嘛呢。
勖存姿也没必要总强调自己很老,这种台词多了只是烦,就为了告诉观众"别走开,憋下尿,因为我快死了。
"少女的灵气也不需要硬靠文邹邹的台词来交代。
《白色婚礼》里的女主都不堪成那样、没读几本书,也没阻止人家灵气、慧心逼人。
退一万步,光是美,站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也比这好,郭采洁在这点上其实是可以符合气质的,但导演没用上。
勖存姿对她唯一的要求也很迷惑"我只想要你多爱我一点,别离开我。
"他已经预判少女会不爱他、离开他,这是他活这么久清醒的认知,因为这些事发生的概率太大。
他已经失去了小伙子的心气外貌,所以似乎没有被更稚嫩的眼睛爱上的理由,勖存姿们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们会拿钱当借口"我没什么好让你爱的,但我可以跟你做交易。
"交易可以有很多,不一定是金钱,女方没有的东西通通可以是流通货。
可一旦勖存姿说出来,只会让这些事加速提上进程。
男人表现自卑,是会让爱自己的女人害怕的,尤其是刚成为女人不久的女人。
即使姜喜宝一开始是真喜欢他,也会因为这般唐突后退几步,打击美女自信的最好方式就是只夸她美。
给钱就是这个性质--她也预判勖存姿不爱她。
她深信他与他的判断,她从不轻易怀疑,所以你说,如果他俩分道扬镳,是不是情理之中?双方都觉得自己够不到,才是这段关系悲剧的来源。
告别都是告自己。
如果编剧能把这些掰开讲,讲细一点,人物会立体很多,不然也不至于影院里气氛总是那么欢乐。
"我想要很多很多爱,如果没有,很多很多钱也是好的。
"这句话本身没什么好评价的,少女的梦呓而已,尤其是匮乏的少女。
《情人》里的少女比较好,爱和钱都有,名和利也都不缺,除了她,我真没见过结局更友好一点的类似角色,好像少女天生应该成为羔羊,这一符号已经上百年。
希望未来有破除的一天。
人固有一死,那又怎样;人逃不过爱,那就这样。
一分为了郭采洁的颜值和穿搭,0.5分为了漂亮的古董道具车,0.5分为了我70块电影票价格和浪费的两个小时。
下面说这部片子的问题。
1.剧组请问是请不起人吗?
为什么要把汉斯和宋家明的角色合成一个人。
人物立不住不说吧,还让人看不懂前因后果。
2.一个香港富商背景的片子,愣是拍出了江浙沪暴发户的气质。
拍有钱人的生活最起码也要有小时代的水准吧?
这简直是淘宝级别的审美+暴发户式的有钱。
3.勖家祖籍北京这种。。。
我无力吐槽。
聪慧在北京给人996做秘书离谱,但胡同寻找"祖宅"就更离谱。
4.为了正能量直接把勖先生的夫人写死这我委实有些哭笑不得。
合着情人翻身成女主人了呗?
5.很多戏剧矛盾强行安在不对的角色身上,愣是把一个佳作拍出了狗血伦理剧的风格。
6.想拍出复古的戏剧叙事,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一会儿曲解原著的台词胡编乱造,一会儿原著台词不看场景乱搬。
7.台词被魔改到完全没品,勖先生会掐着喜宝的脖子说你是我的女人?
我特么写小说这么写都会被人骂吧。
8.没有看到喜宝的最初傲骨和后期的沉沦。
只看到了一个"假清高"的贪婪女人。
甚至有那么些情节让我质疑这真的是圣三一学院的高材生喜宝还是没读过书的土包子。
9.违背原著的叙事时间线和视角,将故事生拉硬扯随意剪裁拼接,以至于没读过原著的观众可能压根看不懂讲了什么。
10.时代感错乱。
整个故事叙事背景游离在70年代,90年代,和现在。
让本就支离破碎的叙事更加混乱。
还原不了原著的七八十年代就干脆拍现代,这么四不像有什么意义?
11.喜宝原著是拿着支票去珠宝店买戒指,不是在珠宝店被勖先生牵着手堂而皇之的拉出来。
勖先生是因为生意忙而经常不在喜宝身边,不是生病!
诸如此类的魔改数不胜数。
最后,感谢这部电影的编剧导演,让我体会了一次什么叫原著党的噩梦。
其实《喜宝》这个故事,放在2020年的当下,无论用什么样的导演、什么样的演员,几乎都没有被拍好的可能……这个故事要搬上银幕,注定不可能得到完整的阐述,也更谈不上完好的理解。
一来原著虽然不算太长,但信息点其实是非常密集、环环相扣、起伏巨大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喜宝》是亦舒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
彼时她不过二十出头,远未修得师太的资历,手头是有些作品,却被前辈诟病还是写的不够给力。
然后她老人家的脾气你们也知道……一气之下就写了个长篇要打对方的脸。
这个长篇就是《喜宝》。
按她自己的说法,这里面有人死了,有人疯了,有人被杀了,有人失踪了,有人当和尚了……总之把她能想到的种种戏剧冲突,都尽可能地浓缩写进去了。
所以你会看到喜宝一生跌宕起伏,转场比翻书还快:从香港破烂小公寓到逼格吓死人的古堡;从唐人街油腻餐馆到剑桥圣三一学院;从纸醉金迷的豪宅酒会到森林深处的凶杀现场……也会看到围绕她的一系列角色——都不用提勖家那一大串活宝——剩下的也都不是普通人:年老色衰有故事的妈,带着妈移民澳洲的白人后爸,翻脸不认人后来又跑来要钱的亲爸,又矜持又怂包的英国老阿姨管家,高学历一表人才的的德国情人,被废了的艺术系美女情敌,上蹿下跳到处找存在感的炮友……这里面既有暴发户的气焰嚣张,又有读书人的扪心自问。
既有鹤发红颜的真情流露,又有杀人诛心的阴谋算计。
每一个环节都自有其存在价值,少了谁好像都缺点意思,这个故事,这个女主角,都丰满不起来(非要说谁多余的话我选择那个莫名其妙的炮友)。
而亦舒笔法又自有精炼之处,很多地方只作简练白描;你要让晋江起点那帮人来写,全文字数估计翻十倍也没问题。
这个作为通俗小说读起来非常爽。
但要改编成一个只有两三个小时的电影,就很难搞……信息量太大,压缩太狠了。
所以别看现阶段好像大家都很怀念黎燕珊演的喜宝,完全是个假象……各位有兴趣去搜搜豆瓣评分,就知道三十几年前的改编一样是不受待见的。
但这个其实不是重点。
更重要的,也即第二个原因,是它根本找不到对口的受众。
《喜宝》所讲述的一切,离现阶段的,我国主流的审美趣味、道德观念、生活现状,都差太远了。
前面很多剖析原著的答案都提到,《喜宝》从头到尾都贯穿一种自甘堕落的意思。
这是大实话。
读过书的人都能看出来。
而所谓堕落,必然是本身站在高处,才好堕落。
真正生活在底层的人,没得选择的人,压根不存在堕落的资格。
(何况喜宝最后的结局真的算堕落成功么?
)喜宝惨吧?
没了爸,没了妈,没了爱人,到最后众叛亲离,但何尝不是另一个版本的甄嬛——要胸有胸,要脸有脸,要学历有学历,年纪不算太大,还富可敌国。
勖存姿惨吧?
一生夫妻貌合神离,有儿有女却后继无人,也没活到太大年纪就悄无声息死于心脏病。
但人家……人家是真的富可敌国啊。
周围一圈男女配角就更不用说了。
都很秀。
都堪称人生赢家(亦舒早年特别喜欢写这种,《玫瑰的故事》其实也是)。
就没有谁是真的被彻底压榨,被命运全盘抛弃的。
在当下语境里,大众是无法对这样的一群人产生共情的。
所以,好,那我们不谈客观条件,我们谈感情。
但感情观也不对……美女高材生明明除了钱啥都有,只要奋斗没什么不可能,但非要去抱有钱人的大腿当第三者……哪怕你把前因后果所有设定都讲清楚,这样的情感走线又有多少人能喜欢得起来?
事实上别说2020,时光倒流二十年,新时代女性们就已经对《喜宝》所传递的价值观感到不适。
豆瓣原著页面下,许多高赞书评都是在抨击这本书的三观扭曲,「怎么可以靠男人」「怎么可以这么得了便宜还卖乖」……从那时起,关于这个故事的解读就已经存在巨大争议,更不用说对女权和躺赢都如此敏感的今天了。
(当然,在我看来原著并不是那么回事——毕竟在原著里,亦舒从一开始就通过大量的回忆、对白、梦境描述,反复在强调喜宝本身的扭曲,以及她对自身扭曲的清醒认识却又饮鸩止渴的无奈与绝望。
可以说,这个女主角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正面角色存在的。
相比之下一个典型的反例是《甄嬛传》——同样是第一人称描述,也同样在最后被定义为「千古伤心人」,但流潋紫在前面漫长的叙述中对于甄嬛的种种所作所为却并未做足负面铺垫,甚至很多地方还隐约流露出赞许与肯定。
《甄嬛传》原著中,有很长的篇幅,读来会让人觉得扬眉吐气、志在必得;而《喜宝》,读来一直是破碎的、纠结的、阴暗的、绝望的。
)so,这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豪门恩怨,一群人生赢家的求不得,一个喜怒哀乐都太远离群众的故事——又或者说原著中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喜乐」可言,「哀」与「怒」倒是此起彼伏,而这些「哀」「怒」「惨」是几乎找不到主流人群共鸣之落脚点的。
相比之下同样是女性电影,同样是盛名在外的小说改编,《七月与安生》好歹有青涩酸楚的少年情意,而《第一炉香》更是一个隔着纱帘,如陈年月光那般秾丽迷惑的时代叙述——无论改编水平怎样,至少底子都是很好的。
而《喜宝》的底子,从一开始就是不合适的。
这也是为什么2020版的《喜宝》会出现这些叫人膈应的改动——男主角不可以有老婆,否则这段感情更加难以成立,更难为主流道德观所容;情人(汉斯)、炮友(丹尼斯)、女婿(家明)必须合而为一,因为这个年代如果还存在「所有男人都围着女主角转」,那只可能是玛丽苏中最低级的一种;女主角不可以坐在钞票堆上无所事事地终老,因为在我们这些穷人看来,她已经拥有太多人穷极一生都无法获得的好东西,要比惨,她比我们更缺乏资格。
拿掉这些东西,还剩什么?
大约就只有爷孙恋和小时代了。
然后考虑到资金啊周期啊之类的客观条件限制,就更糟……古人说「肯爱千金轻一笑」,其实就是喜宝传奇的最佳诠释;关键是现在「千金」的铺垫也很不足,遂就连「一笑」的分量,看上去也很轻佻了。
但能怎么办呢?
一如姜喜宝的风华正茂只属于那个勖家,《喜宝》这个故事,也只能属于那个一去不复返的香港黄金年代,属于一群手中握满东西,内心却依旧苦闷怅惘的人。
放到现今的大众媒体,已不存在可提供这种理解的出路,它注定要被修改,误读,重定义,自然也就不可能再是原来那个故事了。
P.S. 我个人觉得郭采洁其实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糟……她从顾里身上沿袭的精明、尖锐、外强中干,很大程度确实也是存在于喜宝身上的。
但喜宝的欲,喜宝的忍,喜宝的书卷气,喜宝的既认命又不认命……她是搞不定的。
喜宝的书评下一路吐槽亦舒三观不正的朋友们,电影这次还你们一个感动中国的喜宝了!
这个喜宝洗尽了身上的颓败,虽然是一个图钱的开头,但却是一个真爱的结尾。
哪里像小说,虽然也是玛丽苏,但处处都是计算,真没有多少看不见就相信的有福。
要整这样一个主旋律喜宝,最重要的不是逻辑,而是小时代的气质,然而这部剧让原本想吐槽郭采洁神似顾里的心都软了,毕竟她是长得比勖家所有富二代都洋气的赤贫啊,毕竟她在乡村爱情故事中奋力杀出一条真爱血路啊,毕竟她最终还将财物双手奉还,三观正到原著里的喜宝都要去找宋家明忏悔的地步。
还有些许的平权也是时代的烙印。
小说里勖先生怒儿子不争,但内心是记挂着要接班的。
到了这,儿子神经病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开塑料跑车只为了成为被老爸扇巴掌的工具人。
全片还穿插着两个事业女性的对话,不停的转场PPT石锤,而且喜宝和聪慧两个人宣讲女性觉醒还不忘变化造型,怎么说?
就都是上价值的一把好手,可惜谈及的女性觉醒却是那么古老、呆板的想象。
喜宝完全忘了把的士开回去的眼泪,整日在大草坪上写信收礼物,一时纯情一时妖艳,但骨子里只有真爱至上,要钱就婊这八个字;聪慧就更迷了,杀马特宋家明被自己老爸杀了,以自己每天哭晕几次的深爱程度还能在日后对父亲的财富帝国歌功颂德!
这都是什么样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女性啊。
2020年了各位,在聊真爱的时候,女方还是不能染指金钱,这就很奇怪了有没有,片中喜宝没做任何背弃勖先生的事,是哪里燃起的自觉要在勖先生死后清清白白重启人生的?
所以该片最土的还不是演员,还不是在苏式园林里在一毛一样的红磨坊舞台上演出的外国乐队,还不是富二代们穿得像淘宝价格升序排列的模特,也不是那颗从头到尾都悬于指上的玻璃丑戒指和书架上的空心道具书,而是那种真正乡土味的女性联想,要美要忠贞也要随时愿意扛起生活的大旗。
说亦舒的价值观恶臭的,我理解,但喜宝作为一本言情,喜宝作为一个个人,她是选择笼子还是天空都是私人视角,她挥霍自己还是保留自己都不足为奇,我原本以为小说里的喜宝已经算是善终,毕竟爱本来就稀少又珍贵,得到了很多很多钱也算求仁得仁,但电影里的顾里站上运气巅峰,真爱无敌。
槽多无口,简单概括就是别看,浪费时间也就算了,只是非把这些人说成普世价值里的人中龙凤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幻想。
如果很多很多钱能看见的只是这些垃圾,那龙潭虎穴都还是要去找爱。
ps:我都忘记说了,原著里多次提及喜宝的白胸脯,电影非常叛逆的全然不顾,硬气!
当年看小说 脑子里浮现的勖存姿就是寇世勋的样子 看到电影 不是他演的 😂 瞬间不想看虽然国柱大哥是男神爸爸 但是他在泡沫之夏里的管家形象 太深入人心了 管家代入感太强了郭采洁演喜宝 第一反应就是 嗯 都是台湾省同胞 哈哈哈哈 没有别的相似点了这电影拍出来 太毁青春了
郭采洁台词不行,说话三分凉薄七分不屑的调调是充满生命力的喜宝吗?
张国柱老师确实年纪大了些,但是拉着喜宝往大宅跑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费云帆和紫菱在法国的画面,汉斯改没了,宋家明没做神父代替他坠了马。
最后结局改成喜宝为了证明真爱放弃遗产真是没有必要,喜宝就是喜宝,没有很多很多的爱,至少要很多很多的钱,孑然一身继续996的奋斗女青年不叫喜宝,叫苦逼
从文学创作来讲,亦舒是成功的。
因为人们只要说起她的名字,就像大家说张爱玲一样,名字同时也是一个符号了。
电影拍的中规中矩,没有矫揉造作。
不过还是很惊讶,在豆瓣上,目前评分会这么低。
不过,大多数人打完3分以后,多半又回到自己3分的生活。
这不是我说的哈,民政局统计的数据不会骗你,离婚率节节攀升,反正50%肯定是超过了。
如果幸福,为什么要离婚?
亦舒所讲的应当不是发生在这个时代的事情。
所以在我眼里,这不是一部什么爱情片,我反而觉得是一部历史片。
当然怎么把电影分类是我的发明,因为我并不专业。
首先,至少从这个富人家里,可以看到他的富并不是今天这种暴富。
再者,故事发生在一个没有移动电话的年代,大家大多数人没有丢掉写信。
我们会经常说起木心的“以前的车马很慢”,不过我们应该很难感同身受。
亦舒小说里,很自然站在女性角度来思考吧。
因为好像没有比女人更懂男权社会下的女人了。
更何况再往前推几十年。
当然我一个糙汉子是不懂。
但是我可以明显从电影里看到亦舒可能是自觉不自觉想说的。
大姐说,一个女人最好的嫁妆就是学历文凭,这句话,放在今天,大概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事。
但是这是多少女孩子从小被潜移默化被影响的观念,找个好老公嫁了。
并不是所有女孩子都读大学了,并不是所有女孩子都在一线,也并不是所有一线的父母都不传统。
所以可以说,亦舒是局限的。
她笔下的女人大多数都生活在城市里,当然可能以她的经验只能写城市里的女人,不过这至少有点精英阶层的味道,打开的窗户至少可以望向天空的。
喜宝的人生境遇当然是作者安排的,不管是改编的还是原著,没有必要为了喜宝的人设和情节安排做对抗。
因为,更重要的是亦舒笔下的女人面对了什么,她怎么做的,后来又怎么样?
亦舒跟张爱玲有一个共同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贯穿女人一生的描写。
我看过一部亦舒的小说,看完以后就有现在抖音快手下面的段子评论,“代入感很强”。
是的,所以作者的风格很强烈。
电影只有2个小时左右,这可能更凸显了“一生”的观感,也是亦舒想说的。
年龄这方面,男孩子是越看越吃香,女孩子完全相反。
一生也好,半生也好,可能多看几部原著,就知道,什么情啊,爱啊,女人一生很快就过去了。
当然到底快不快,这我不知道,女人知道。
亦舒不仅说快,还有满满的沧桑无力感。
喜宝说,他不喜欢公主遇上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的这个故事。
王子有没有,肯定有,但是比男孩子成熟早的女生肯定不期待。
女人似水,女人从生物角度来说就比男人更感性,喜宝的妈就等了半辈子,这说起来好像在看一部民国时期旧社会女人的故事,但是这种事何尝没有发生在今天呢?
亦舒笔下的男人都是杜十娘面对的李甲。
或者说,这些男人都是符号化的。
富豪,豪赌成性欠债不还的丈夫。
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好像也不快乐,但是这不是亦舒的重点。
女人在男人面前,在社会面前没有任何空间。
这在以前,不可想象。
女人再早一点时候,是可以买来卖去的。
不过这不像吃饭,什么都要吃,亦舒如果侧重男人,那也就不是亦舒了。
喜宝一生很快就过去了,她爱的富翁也走了。
我不知道电影院里为什么还有带孩子来看的。
回想喜宝躺在床上叫老头子跟她一起睡的时候,大家都心领神会的笑了。
一个绽放的花朵和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这就是喜宝,一个女人。
如果喜宝最后卷走所有留下来的钱呢?
一个女人的一生,好像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亦舒当然也是个凡人,现实也必然比电影复杂。
最后,还是回到那个把钱堆成小山一样的房子,富翁的女儿坐在巨幅天使油画的一边,喜宝坐在另一边。
富翁的女儿问她,你当初想要的,都得到了,你为什么还这么不开心呢?
问题抛给观众,你们打完3分以后,回到为什么还是不开心的3分生活?
这部电影的导演很神秘,不知道哪冒出来的,是来洗钱还是满足自己把喜欢的书或者令自己喜欢的明星走上大屏幕的愿望,反正肯定不是为了艺术。
因为这部电影一点也不艺术。
哦,这点冤枉编导了,毕竟豪宅还小桥流水苏州园林风格呢,毕竟古堡大书房里成百上千册假书套子呢,还有世界知名大学里青天白日里璀璨的台灯呢?
还有凹造型背景墙上的大幅油画,哪里不艺术了??
这部电影的片酬百分之七十五给了郭采洁吧,剩下张国柱能拿15%左右,再剩下的10%什么不知道从哪个大学的话剧社或业余剧团的台柱子聪慧聪恕家明管家之类的分吧分吧尽够了吧。
郭喜宝的魅力在于那斜昵的眼神、富贵于我如云烟的不屑的嘴角,还有为情所困为钱所伤的苍白憔悴的脸色,还有十来年如少女的童音。
所有男人都被她的并不倾城的容颜所迷惑,被她并不窈窕的身姿所倾倒。
估计编导和那个演员综艺里的某溪芮一样吧,梦想着顾里上身,沾点儿边都激动地泪流满面浑身颤抖。
亦舒从二十岁写到快八十岁,估计从没想到有一天她的大作会在中华大地上掀起翻拍大潮,无数俊男靓女竞折腰。
也好,老人家写了一辈子,临老终于又赶上时代的红利了!
可喜可贺!!
、
我很爱喜宝。
但这是姜顾里,不是喜宝。
看到评分低到这样,看到影评骂声一片,很心痛,为喜宝和《喜宝》痛心。
这是一部很棒的小说,我从少女时期认识《喜宝》,每两三年就会拿出来重新。
至今翻了3,4遍。
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年少时看到喜宝拥有了一抽屉的钱和城堡,羡慕不已,看到与勖先生过夜,非常难受。
成年后看到喜宝,才注意到那段经典台词:我要很多很多的爱。
如果没有爱,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仿佛听到了成年后逐渐独立面对人生的自己,听到了尚未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自己的心声。
更年长些,才能看到经典台词后的健康两字,才能看懂喜宝放弃学位的麻木,才能看懂她半夜妆全脱掉,在街头会有多冷。
看到电影拍成这样真的很痛心。
喜宝这个角色容易有争议,毕竟她的确是一个被老年富豪包养的情妇。
但她的坚强,她的不甘和顽强的生命力,总是能给我一丝力量。
这样的喜宝,不是姜顾里,去书中找她吧。
郭采洁被顾里上身了
破玩意哪儿哪儿都错
看到十克拉钻戒出现,还有郭采洁哭着说带有原罪的肮脏的灵魂就笑得不行了。喜宝从潇洒的时髦年轻女孩变成傻白甜恋爱脑,无需付出就能得到所有最终还放弃所有钱财,到底是什么样的编剧竟然敢这么改。
早知道是烂片,但主要郭采洁还挺好看,哭戏也不错,其他懒得写了,有时间再说吧。总之是一个全家男人都爱我,我傍大款不是我的错,是有钱的姐妹不懂我,是我爹没钱害了我的故事
旷世烂片
没看过小说和以前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外国风光、花花草草、各种车,拍的很赏心悦目。
三星半给喜宝和勖先生的爱情💏导演和编剧用心了
还在厅里坐着,但是已经睡了好几觉了。。各种崩塌,导演根本没明白《喜宝》讲的是什么吧
为什么打五星,因为超预期,我想看一个剧情片,结果是个搞笑片,从开头笑到尾,甚至略显高亢的声音也不用担心影响别人,因为大家都在笑,或者在玩手机,没有想好好看电影的,或者说大家都已经没见将这片子放电影了,反正整个现场都是欢乐的气氛,这样的电影,感觉给整个压抑的2020都带来了一抹奇幻的色彩。话说,喜宝的戒指,有点像在手指上带了个风油精小瓶子🙂
多年前看过小说,如今看电影有了不同的感受。人总是可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和选择找出“合理”的理由,比如喜宝说自己的出身不好。但有些事能justify不代表它就是“正确”的,今天能承受后果不代表今后一直能承受。有些决定是会影响自己一生,影响自我的认知,隐形的代价很大。也许你没错,但注定失去了一些东西。改错的第一步是承认错误,一直狡辩终究是过不去坎的自我安慰和麻痹。郭采洁有我想象中喜宝的那股气质,但两人的感情似友情似爱情似爱情,感情可以很多元复杂,难以严格定义,但是真情。
原著看过但忘得差不多了,所以电影看起来也没那么差,就是选角和布景都一股网剧的味道,没什么电影的质感,虽然片尾也在一直强调借到了多么厉害的车,额,但这和电影本身有什么关系吗。。。女主复古穿搭挺好看的,好几次还幻视白富美了
我来了,我看了,我错了,我走了。】说实在,比《第一炉香》还吓人些,注定扑街的节奏。喜宝的美是大气而不驯服的,她一个主心骨那么强的女孩,倨傲、锐利、心比天高、棱棱角角。别看她被包养也是大女人。连最惨的时候,姿态都是不服软的。气质上她是冷的,郭采洁比她温度暖三度。况且郭这种小鼻子小脸小身板,哪里能是喜宝。也只能“演演”喜宝了。
三星给郭采洁的脸,除了舔颜啥也干不了,郭采洁真美啊真美啊真美啊
没看过原著,不过穿着过世母亲的老气衣服参加有钱人的订婚晚会,然后跟守空窗十几年的有钱人老爹发生故事,就这个开始的剧情点展开的可能性想象倒确实有点她崇拜的老哥的感觉了……只是现实只有毫无想象的展开,单纯的假模假式的有钱人想当然烦恼。当然,女演员像塑料花加剧了这样的印象。
单说故事的话,中间那段就很浪漫啊
❶ 年代感错乱。转场叠黑淡出,一言难尽⋯⋯❷“顾里”竟会落魄至此?我不信,郭采洁也没信。此外,她的声音太有标志性,总在一句话末尾透着慵懒的、转瞬即逝的沙哑。全看各人喜好,毕竟,“你可以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允许它存在”嘛;❸想说的都在台词里,直白浅显——·女人最好的嫁妆是一张名牌大学文凭,谁还真指望拿它吃饭?·她有条件可爱:有一个有钱的爸爸、长在宫殿一样的宅子里。·爱(越多越好)+钱(够用就行)+健康。·你不可以这么快买下一个女人。·谁让你父亲不叫勖存姿。·你生来衣食无忧,才有时间审判命运。❹故事呈现一个缺爱的男人和一个更缺爱的女人,用于展现一个闯入者。一反传统的粗暴是非观,是有必要的视角;❺章无佳句,平淡收场;❻聪恕演过《摩天大楼》,难怪眼熟。表演依旧灾难。
喜宝点评才3.3?😂
通过小说改编的电影,总有其特有的深度!再也不会信豆瓣评分了,电影娱乐了大众,也愚化了大众。
喜宝的家庭悲惨如南湘,通过傍大款逆袭成顾里,时不时的说出林萧般文艺的句子,心里可能还住着一个单纯自由的唐宛如……这个集“时代姐妹花”一体的女子,多么适合郭顾里来演绎。勖存姿长得很帅,原配该有多丑,才会三个孩子都不好看。喜宝的服装搭配,还有电影里的车还挺好看的。
顾里番外—重生之我是玛丽苏捞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