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观后座谈会纪要/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3年1月19日(星期六)上午10:45—11:10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恒庐艺术影吧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观后现场)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马以乐、王犀灵、高磊、金爱武、陈杏生、陈丁、刘明、徐峰、钮少晴、范大茵(观影者:姬伯庆等)主持人:范达明记 录:钮少晴影片实际展开的两条线索;影片片名的所指与含义范达明: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又名《小麻雀的假期》。
这部影片让人看了悲喜交集,写的是伊朗当代农村最普通平民的生活,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风格。
影片实际上同时展开了两条线索:一条是父亲的线索,从丢失了鸵鸟被开职以及为女儿去城里修理与购买助听器到不经意中变身为城里的摩托车载客车夫来挣钱养家;一条是儿子与其他小伙伴清理蓄水池养鱼,期望积聚资金成为“百万富翁”。
影片很有可看性,导演拍过《小鞋子》等名片。
片名的字眼“麻雀”,指的就是影片里的主人公们,按照《小麻雀的假期》的片名,好像又是指儿子及其同道的那群小朋友,因为只有小朋友才有所谓寒暑假的假期。
下面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看片的感受。
马以乐:影片不复杂。
它告诉我们,天无绝人之路。
路,都是人闯出来的。
影片写人很细腻,说的都是很平凡的东西。
主人公卡林像麻雀一样,一点一点从城里收罗废品,天线,门窗等等,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说明人的贪欲或追求是无限的。
王犀灵:我国在新中国初年公映过一部影片叫《乌鸦与麻雀》,乌鸦指上层人物,麻雀就是指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这部影片说的麻雀,也就是影片的主人公们,包括父亲卡林以及儿子等小孩子们,他们也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本片与阿巴斯的影片感觉相似,影片很淳朴,手法不绚丽花哨,把底层人的生活很细腻地表现出来。
当然比阿巴斯的影片更通俗、更有故事情节。
影片一喜一忧,让情感的冲突很强烈;是真正用了感情来拍这个片子高磊:影片一喜一忧,把两者叠加在一起,让情感的冲突很强烈。
譬如他在帮忙搬运东西的时候把衣服弄破了,而得到了新衣服时又很开心。
鸵鸟的走失与回归,也是一喜一忧,是构成影片基本矛盾的一个大的冲突。
金爱武:影片朴实、自然,反映了社会最基层人们的生活。
大人的行动感动了小孩,小孩的行动也感动了大人。
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显得温馨。
导演是真正用了感情来拍这个片子,充分调动了演员的表情、动作来刻画人物。
譬如小孩子在父亲上了石膏的腿上画上图案,这些生活的细节的发掘,都很有情调。
这部片子我已经看过,这次再看没有看不下去,仍然看得令人感动。
影片的基本思想:对于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陈杏生:影片以很平淡的故事做了很细腻的体现。
片名很贴切,影片中的大人、小孩都是麻雀。
大片看多了,这种电影看了更感温馨。
生活中小小的细节演出了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
应该说,家境尽管艰难,但在男主人公眼光中,生活还是美好的。
范达明:这也代表了导演赋予影片的基本思想——对于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鸵鸟这样一种动物在影片中的出现,通常很少见,这为影片带来别样的特殊感受,一种视觉的与动态的奇观效应。
影片中贯穿出现的养殖场的鸵鸟以及鸵鸟的走失与回归,实际上也隐喻了导演这个思想,并最终通过直接展示婆娑起舞的鸵鸟的优美舞姿,把这个思想集中传达给了观众。
伊朗人的信仰及其作用,主人公的诚实劳动与“鸵鸟”情结陈丁:伊朗电影中都会讲到信仰。
影片中有男主人公在街头席地礼拜的镜头,此时他挡了巷子口的路,后面汽车里的一家人都能有耐心地等候他,甚至还给他送来了饮料。
可见,宗教信仰在他们国家人们的心目中有着何等的地位,这看了让人很有感触。
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男主人公没有觉得自己这样的工作很辛苦,相反,他是很热爱自己的工作的(不管是在养殖场,还是在城里载客或者送货)。
我们看到他把自己送货带回了家的冰箱,最终没有占为己有,而还是送回了原主,影片在这里让我们看到,触动他良心的是他看到了鸵鸟。
范达明:鸵鸟,是主人公心头难以忘怀的情结。
鸵鸟,其实在这里就是他自己的返照。
冰箱的物归原主,犹如鸵鸟的回归。
主人公有如此的行为,也是因为有这样的信仰。
诚实劳动,既是主人公的信仰,也是他的行为准则。
马以乐:影片有男主人公不想拿多找的钱的镜头,以及把冰箱送回去的情节,都体现了信仰对于人的作用。
生活的沉重与家庭的责任:在与家人对抗性的打骂中流露的是真挚的爱刘明:我的一点体会是,不管生活怎样艰难,主人公都能坦然地接受。
在与自己家人常有的对抗性打骂中,流露的是他真挚的爱。
徐峰:印象很深的是影片主人公脸上的表情。
生活的沉重也刻画在他的脸上了,但更多的还是对家庭的责任。
影片不只是呈现艰难的一面,也会显示黎明前的希望。
主人公卡林还是有点大男子主义范达明:当然,主人公卡林还是有点大男子主义,他觉得这个家还得由他自己来支撑,家里的一切都得听他说了算。
他妻子未经他同意把那扇蓝色的旧门送了别家,他硬是还要要回来。
陈杏生:大男子主义其实也是他们国家的特色、国情。
男主人公总体上表现的还是勤劳、善良,让人喜欢。
两个航拍的俯瞰大远景与主人公的品格与美德范达明:在刻画男主人公这些品格与美德方面,我注意到影片有两个航拍的俯瞰大远景镜头。
一个是在他在翻越到山顶上寻找丢失的鸵鸟出现的,一个是他从邻居家要回那扇蓝色木门的路途出现的。
尤其是后一个航拍镜头,由于是俯瞰大远景,人在整片的耕地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就凸显了主人公作为小人物的处境。
然而在接着的近景镜头中,我们又目睹了他整个人几乎被这扇门压着,背门扇犹如背着一座山。
这里所表现的主人公脚踏实地、勤劳持家的品格,让人油然而生无限感叹。
镜头画面在此组成的电影语言,涵义非常丰富,它表达出了影片的思想立场,更显示了导演精湛的艺术功力。
2013.1.31-2.1整理
吃鸵鸟蛋好补啊。
伊朗街上的车怎么都像90年代的,经济好落后。
伊朗摩的挺火爆,生意还不错,也挺累的.奇怪那个工厂帮那么多电器干吗不用货车用那么多摩的,不安全又麻烦。
好像本片出现的电器大都是LG,三星、海尔、索尼等,中日韩产品好畅销啊。
在一番犹豫要不要把送货的EASTCOOL电冰箱卖掉后终于还是良心占上风还回去,还幸运得到运费四倍的小费以及送货工厂的工作,好人有好报啊。
最后那些孩子们千辛万苦清理水塘,打工买来的鱼却因为塑料桶破了不得不把鱼移到路边水沟。
想要养鱼赚钱的希望落空了,却还是记得保护鱼,多么善良。
原本应该撒娇的童年却过得这么艰难,看了令人心酸。
但是最后逃走的鸵鸟回来了,水塘还有一只鱼、还是有希望的
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了《偷自行车的人》,同样都是描写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
后者关于人内心的描写要更到位一些,但描写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状态方面,就逊色些了。
《麻雀之歌》,很有本土特色的一部电影。
有这么三个细节。
卡林在还是载客新手时一个顾客问他该给多少钱,他那时总会说看着给点儿吧,于是那人说一千够吗,卡林说够了,但在接过钱之后卡林发现不是一千而是三千。
回去时路过一卖枣的,一斤枣就是一千,卡林先是买了一斤,后来看了看多出来的另外一张一千,于是又多买了一斤。
摩托车急驶着,装枣的口袋破了一个洞,一个又一个的绿色的枣啊源源滚滚地冲出口袋掉到了路上,再翻滚着落进了路旁的水渠,随水而去。
后一个镜头是:卡林的老婆端着一碗枣,这是那剩下的,说真好吃。
卡林在丢了工作的那天,带回了属于那个工作的一个纪念品,鸵鸟蛋。
被搅散了的鸵鸟蛋淋到了红红的在锅里煮着的西红柿上。
一个鸵鸟蛋吧,再大也是有限,除了卡林的一家子,还被额外地匀出了四份,乘在放在托盘上的四个碗里,要送给四个朋友兼邻居。
后来,成天在城里骑车载客的卡林拣回了小山样的垃圾兼废品,他精心地爱护着这些破烂,连妻子擅自给了邻居的一扇蓝色木门——就是海报上的那扇——也给他气急败坏地要了回来。
托负着这扇木门,他走在了黑色的萧条了的土地上。
再后来,他站在那垃圾堆成的小山上,清理着,要把这些垃圾变成他的生活和家庭的一部分,这时,轰地一声巨响,垃圾山倒塌了,卡林被垃圾掩埋了。
被垃圾砸伤了的卡林在邻居兼朋友的祈祷声中苏醒了过来,并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将那些他心爱的垃圾搬运一空,包括那扇蓝色的木门。
卡林的儿子既聪明又精明,如果是在一个资本家的家庭中一定前途无量。
小家伙整日盘算着要养多少多少鱼,成千上万条的鱼,有了这些鱼和鱼的子子孙孙,他就可以变成百万富翁。
他和他的小伙伴好不容易才把地窖里的脏臭水给舀了出去,再换成了清洁的水,又把好不容易才攒起来的钱去买了一口袋的鱼苗子。
但口袋破了——这简直是必然的——在抢救的过程中干脆破得更彻底,更完善,于是一口袋红灿灿的鱼便流泻到了地上,再被放进了水渠中——又是水渠。
小家伙最后只保留了一条鱼,这只是个象征,这个象征性的鱼便被放进了地窖的水里,由于是单性它无法繁衍,自然也完不成发财梦。
至此,可以看出,该你有的自然该你有,不该你有的自然也会失去。
在罪幸福的时刻,不妨悲伤一点儿;在罪完满的生活中,不妨让它缺上一角。
这不会破坏平衡,只会让平衡自己取得平衡。
套用我MOM的一句话就是:越有越狠。
看完电影,想到了一个词,叫讨生活。
男主一家之主的责任感,养活一家人是他最大的心愿。
他也希望更好的生活,所以希望孩子的时间是在学习上,而不是工作上,赚钱就应该是他的工作。
养鸵鸟,本可以周而复始的过一辈子,但意外来的也很快。
打破舒适圈,很多时候都非自愿,但也只有打破舒适圈,才可以看到最真实的能力。
摩的也好,运货也好,捡建筑工地的废料也好,形形色色,有开心也有不开心,但只要能养活家人,担起责任,还是会继续好好奋斗,但是自己喜欢的吗?
或者没那么重要。
男主应该是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吧,结局可以回去养鸵鸟很圆满。
男主的责任心,诚信,善良,温暖很让人感动,这些特质并没有因为自己困难就丢掉。
男主也很真实,贫苦下,只能先顾自己家,舍不得送的门,舍不得给小女孩的钱,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男主多拿的小费多买的果子,回去路上就丢了,是不是也预示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是留不住的。
男主不断的运回免费的建筑材料,最后被砸伤,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不要贪得无厌,只保留自己需要的就好,或者应该学会分享。
电影中金鱼出现过很多次,所以我在想金鱼代表什么,可能是梦想吧。
小男孩为梦想努力。
梦想或者很远很大,但付诸实践,总归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干净的水窖感动了男主,同时努力搬花去賺鱼苗钱,确实也买了,只是可惜在路上鱼散了,这不就是梦想吗,可能不成功,但也不会一无所获。
或者看一遍的我有点肤浅,但导演在内容的设计上,人性表达上确实很厉害。
麻雀是普通人,是你我,平凡而伟大,加油吧!
电影,有的让人看到未来的方向,有的让人找到当年的影子……这部电影就属于后者。
作为一个90后生在农村的我来说,看到不少儿时的回忆……贫穷但是快乐!
1.聽力障礙的女兒照顧受傷的爸爸,說:“不要給我買助聽器了,我聽得見。
” 一轉身,爸爸喊她,她沒有回頭,直到爸爸拍她的肩膀。
2.小兒子在小賣部買了橙汁,自己喝了一口,給爸爸,爸爸喝了一口給兒子,兒子又給爸爸,爸爸說我不喝,我已經喝了很多橙汁。
一高一矮,兩個身形,橙汁拿在爸爸手裡顯得非常小盒。
3.爸爸在山坡上扮鴕鳥。
4.爸爸背著藍色木門走莊稼地回家,航拍。
這些細節讓人想到《東京家族》裡的一幕,小兒子帶著爸爸媽媽去吃鰻魚飯,兒子接電話走出餐廳,媽媽邊勸爸爸不要總是對他那麼嚴格,一邊把兒子的飯盒蓋子蓋上⋯⋯真是可以讓你心裡回味很久很久很久的細節,更是功力所在。
默罕默德·阿米尔·纳吉 Mohammad Amir Naji饰演的父亲用自己对家庭的责任、生活的憧憬以及抱着最初纯真的人生态度。
影片剧情所涵盖的社会层面非常广,幸好有着非常自然的转承,不会有混乱的感觉。
城市与乡村、家庭与社会关系、父辈与子代、纯真与迷失……而马基德·马基迪 Majid Majidi仍旧用了非常多象征与比喻,包括主人公的两个职业、频繁出现的各种动物形象、蓝色木门、天线、地窖的转变。
看《麻雀之歌》的卡林在屋顶举着电视发射信号支架的时候猛然发现,不知道在多久之前看过这一幕,好像在脑海中突然闪现。
伊朗著名的导演马基迪的作品,最有名得是那部《小鞋子》,我记得给学生们放映过两回了。
1.温情而细腻的笔法直戳内心,印象最深刻的几场戏:卡林在街头迷茫惆怅于不知如何为女儿买助听器之际,右手边突然有人上了他的车,误打误撞把他当成载客司机,于是开始了他的载客赚钱养家之旅,朴素而又独特充满着奇幻的故事弧光。
遭遇的一个讹诈的乘客,不仅没给钱反而说给了他钱没有找他,接着是吆喝警察,卡林那一刻选择择慌而逃,基于最底层民众忐忑不安稳的谋生手段,又基于惧怕身边那恶魔斜念之人的纠葛。
卡林的摩托车中午出现故障,在最为紧要的时刻,也就是在最为紧要的时刻,他注视着卡车背后那一车的鸵鸟,想起了自己上一份自己亲手走丢的鸵鸟而被开除工作,只是一闪念给了卡林一个特写镜头,接着他没有变卖自己车上拉着的冰箱,也为此因祸得福,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但是如何用镜头去处理人物与文本的关系,以及节奏的把握,是打动观众最有重要的地方。
卡林骑摩托赚到的小费回家路上买的李子,随着袋子破烂,一个个地随着车轱辘掉进溪水中,对应的非常诗意的镜头是孩子们为了自己百万富翁的梦想,因为水桶破裂,所有的鱼儿都摔落一地,孩子们心中的梦想仿佛被一股股巨浪冰水泼洒,极度悲凉地展现了那幼小心灵的种子被无情摧残,通过以小见大,又写实的手法展现孩子的童真和奇幻的爱。
哈尼叶撒谎称自己换了电池,助听器就好了,接着卡林对着背过身的她讲话,卡林发现她根本听不见……2.找到了复原现实弧光极度精妙的镜头:朋友过来探望卡林,没有进门,镜头留在了门沿上方:朋友带来的手信以及朋友告别招手的画面,卡林背过的蓝色门板,麻雀闯进自己家中,惊醒昏睡中的卡林。
3.卡林主观的几个窥视镜头:栅栏前的鸵鸟,门框中妻子儿女的交谈。
非常意象的片名,像那只无意闯进的麻雀的呼喊,它想要挣脱出被困的房间,而几经撞上那玻璃,多线性的叙事却非常顺畅的结构,还有那荒漠的西亚风光,以及来自中东的阿拉伯音阶,充满了独特而又充满共情的表达,导演截取的瞬间凝结了人性之光彩。
鸵鸟蛋:鸵鸟蛋作为现存最大的鸟蛋,其坚固性与沉重感在影片中转化为卡林作为父亲所承担的“养家责任”,而丢失鸵鸟导致失业的危机,如同其蛋壳的脆弱,映射着底层人民随时可能崩塌的生计。
麻雀:麻雀虽在片中“存在感渺小”,却是核心隐喻。
导演曾言麻雀象征着“弱小的孩子”,其歌声虽不动听却坚持鸣唱,这指向底层民众未被听见的呐喊。
值得注意的是,麻雀的“弱小”并非被动——强调伊朗穷人“不可剥夺的志气”,麻雀的生存韧性(如熬过寒冬)恰是对苦难的无声反抗。
更微妙的是,影片以“麻雀之歌”命名却淡化其形象,暗示这种抵抗并非轰轰烈烈,而是隐匿于日常琐碎中(如卡林骑摩托谋生的坚持)。
这种“隐匿性”构成了一种诗学:卑微者的尊严不在于改变世界,而在于不被世界改变。
蓝色门:蓝色门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卡林背负门板穿越田野的镜头,既象征他对家庭责任的执着,也暗示这种责任异化为枷锁。
蓝色在伊斯兰文化中常代表神圣与宁静,但门的“移动性”消解了其庇护功能——它不再是稳定的家园象征,反而成为流动的负担。
将门描述为“压在父亲身上的重负”,而卡林抢夺门板的行为则暴露了底层对“体面生活”的焦虑:门作为阶级身份的符号,其失去意味着社会地位的进一步坠落。
然而,门的蓝色又始终保留一丝希望,如同导演对农村“回归本真”的寄托,形成责任与救赎的悖论。
金鱼:金鱼在伊朗文化中通常象征纯净,但本片颠覆了这一意象:鱼苗散落炙热地面的场面,直指孩童梦想的暴力性破碎。
然而,这一场景的悲剧性并非终点——孩子们将金鱼扫入水沟,暗示希望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导演通过金鱼在不同作品中的意义转换(《小鞋子》中代表活力,本片指向脆弱),揭示了纯真的辩证性:幻灭不是终结,而是重构希望的起点。
此外,金鱼与臭水窖的关联进一步隐喻底层生存的荒诞——最肮脏的环境反而孕育最纯粹的渴望,这种反差构成对“贫穷美学”的批判。
上述意象的共同特质是“流动性”:鸵鸟的丢失与找回、麻雀的时隐时现、门的背负行走、金鱼的漂流,均打破了传统叙事的因果逻辑。
道明了影片遵循着探寻、执著、破碎、重拾、回归的顺序,但意象的反复出现(如鸵鸟与麻雀的对照)实际上解构了这种线性,形成环形结构——卡林的困境从未真正解决,而是不断循环。
这种处理暗示底层命运的不可逃脱性,但意象本身的诗意(如蓝色门的色彩、贴画的亮光)又赋予苦难超越性,呼应导演对“人性微光”的信仰。
在美国恶霸的制裁下,伊朗人民的生活非常哭,物资可以看出非常紧缺,但我佩服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相当好看!
这一家人看得我心疼死了,好不容易,特别是小男孩的鱼撒了一地的时候,虽然有被剧透还是呜呜呜呜。真善良的一家人,每个人都真幸福。
原有路子的继续。
Majid Majidi,2008,惊喜的伊朗电影。温情却不造作。生活虽然历经苦难,但只有共经苦难的人、共经苦难的真情才会难忘。摄影带给人美的享受,即充满人情味,又蘸着苦乐幽默,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状态,一是自然的生命,鸵鸟,鱼儿,花朵,二是真实的生命,孩子,亲友,邻居。赞!
4.5。主线是在追梦路途中寻找、迷失、回归的故事。在故事的起伏处,导演用主角的喘息或叹气声过渡,在黑屏幕的时间一个人的呼吸声慢慢响起,这大概是他对生活想说未说的话。其实最打动我的却是次线的儿子,他的精神,对理想坚韧不折的态度,哪怕生活最终报以他一条鱼的回答,他的眼中仍旧充满了希望。
《一次别离》神马的跟马吉迪比起来简直是弱爆了。所谓的伊朗现实主义都是马老玩儿剩下的东西。随便用几个大全景,随便插几首配乐,随便写几个本子,全透着大师范儿。
平实感人,前奏冗长,高潮短促
3.5吧,穷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从投胎开始到再一次投胎,一路上都非常倒霉
感谢电影,让荧幕上小人物们的生活与衣着光鲜的人们同样灿烂
所以为什么不是鸵鸟之歌
时代的伊朗的一幅画,人与自然社会的一支歌,人类普遍情感的一首诗。
1.生活难免发生各种意外,遇到了就想办法解决然后继续生活;2.起初觉得父亲的“摩的”工作太顺利了,后面每每看到他开摩托车行驶在路上,就很害怕他出事,他过马路那段看得我都心跳加速了;3.崩塌事故那段拍得太真实了;4.看到孩子们努力争取才买到的鱼苗“散落一地”,为之心碎,那是他们的梦想啊……-中国电影资料馆
站在现代性门口的万千庶民之歌 创作路数类似此地第四以及第五代早期那批 醇熟使用象征符号来表达麻雀们生动可爱 烂泥臭水窖和出逃鸵鸟等不但能独立成篇 也可以读解出不少含义 3.5
2019-08-10 17:04:31原来小鞋子也是这个导演,现在让我看小鞋子,不知道还会不会喜欢。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太刻意了,所有的都太刻意,情节,镜头,配乐,都能感觉到一种刻意,可能恰恰是那些有人称赞的元素让我感到刻意。以至于感觉到整个风格,都是刻意为之,而不是自然而然出来的。我喜欢的地方是,小男孩们想象成为富翁有点可爱,一条鱼生一百条鱼,一百条鱼能生好多好多鱼。小女儿很可爱,但是完全没有存在感,可能就只是为了凸显孩子多吧。孩子们在马路边卖花挣钱,让男人觉得丢失了尊严。鹫,鸵鸟,这一类样子的动物,我不喜欢,像吃腐肉的动物,带着一种阴森感
厌倦了
鸵鸟跑了,麻雀飞了,金鱼打翻了,但纯真质朴并未消逝,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足以让人感动。
为啥不叫鸵鸟之歌??
2018.11.6 北影标放 马基德导演受邀参加2018吴天明青年电影高峰会大师讲堂
二十年之后拍的力量差很多 但是还有惊艳处 前面三分之二真的和中国农村老少边穷没差 后面终于用小孩带回来点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