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益导演早先在大学时期的专业是美术,在他成为导演之后,美学艺术渗透到电影中去,呈现出细腻的戏剧化影像效果。
李俊益的电影《王的男人》和《郎在远方》皆是如此,两部电影的美学功底可谓如出一辙,电影的主色调都采用了泛黄基调的暖色。
配合故事情节,饱和度不一的复古黄不仅烘托了人物情感的变化,同时也充斥着对电影中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控诉。
两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都置于庞大的历史背景之中;故事中杜撰的人物虽然名不见经传却并不随波逐流。
主、配角都有各自鲜明、独立的个性,特别是主角带有出类拔萃的自我英雄主义色彩。
恰如《王的男人》以长生和孔吉的假面戏开场,《郎在远方》以女主优美的歌声拉开序幕。
假面戏和唱歌表演正是两部电影中贯穿全剧的故事载体。
开局孔吉的回眸一笑和苏茵的闭目吟唱的特写镜头成为两部电影的经典一幕。
细细品味其中深意,原来即使身处不同年代,世人都有对岁月静好的深切渴望,只是乱世又哪能容得下如此安逸的一份平和,戏子也好,贫民也罢,他们的悲剧在乱世之中昭然若揭。
《王的男人》中的主要人物最初走的是一条被动的路线。
长生和孔吉从小地方辗转来到汉阳,再进入皇宫是受生活所迫、被政治操纵,一路走来如履薄冰。
《郎在远方》中的苏茵和郑满也是如此,苏茵在进退两难之际遇到一心想去越南发洋财的郑满,于是千里寻夫的路上历经风霜。
同样在被动中进行的故事本应逆来顺受、波澜不惊,却因人物主观意志的转移和精神层面的上升而变得跌托起伏、激荡人心。
比较两部电影中的人物设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戏班和乐队本身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所处年代不同,呈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远方》中的苏茵正是《王男》中孔吉的缩影,郑满这个角色又类似《王男》中的长生。
苏茵原是温顺的乡村女孩,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而困于有形无实的不幸婚姻中。
面对丈夫的另有所爱和婆婆的求孙心切;苏茵并没有反抗,而是恪守妇道、孝顺婆婆;努力维系这一客观局面。
直到丈夫发配越南从军事件突发打破了苏茵苦心维持的局面,一方面受婆婆逼迫,一方面受父家排斥,无路可退的苏茵又无法放下尊严,最终走上了最不切实际又最合情合理的千里寻夫之路。
战争非儿戏,越战的残酷非常人想象,越接近目的越是困难重重。
一路险山涉水,其中艰辛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经历战争的苏茵在艰辛中成长,褪去青涩,单纯羞涩的少女转变成性感撩人的歌手;面对受伤的同伴,不顾危险奋力搭救;当乐队被越军捕获时又挺身而出用歌声化险为夷.....柔弱的少女终于如蝴蝶飞过沧海,生命的张力在硝烟弥漫中肆意绚烂,穿越千山万水只为心中执着的信念,只为来到这里告诉你“这便是我爱你的方式,这便是我执着的信仰”。
《王男》中的孔吉最初也只是个与同伴长生一起街头卖艺的戏子。
因一起突发事件,孔吉误杀了戏班班主,不得不与长生逃难到汉阳。
本想在汉阳卖艺求得温饱,却被人利用,进入皇宫。
小人物的命运不由自己,被人操纵,戏班的命运也变得岌岌可危。
本是善良柔弱的孔吉在关键时刻急中生智用表演征服了燕山王,赢得了王的宠爱,同时戏班也成为王的杀人工具。
随着宫廷斗争的愈演愈烈,戏班在充满阴谋权术的宫廷中险象环生。
重情重义的孔吉始终没有在是非中迷失自我,最终破茧成蝶,与师兄相视一笑,共赴那场生命的约会。
苏茵和孔吉同是外表柔弱内在坚强的人。
当外界的险恶在他们眼前层层剥离;当生活将他们蹂躏殆尽,内在的执着与坚韧终于迸发出潜在的光芒;人物的精神境界随每一次的险象环生不断拉升,最终人格的力量超越自我,撼动周身。
关于郑满和长生这两个人物在两部电影中也有各自不同的转变。
郑满是苏茵千里寻夫的见证者,与苏茵共同经历风雨之后,本是唯利是图的平凡之人因苏茵的种种而深受感动,最后不惜冒着危险帮助苏茵完成心愿。
长生的转变在与孔吉的相互相惜中潜移默化的表现出来。
最初的挺身而出是不堪孔吉被乡绅凌辱;之后当孔吉陷于宫廷阴谋之中时,出于对孔吉的保护和不甘命运的摆布,毅然独自背负所有罪名。
从两部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和人物的经历来看,《远方》的结构模式更为单一,主线更为明了,自始自终都是围绕苏茵千里寻夫这一主题而发生、发展、结束。
《王男》的故事结构呈现出三段式的模式:第一段中讲述孔吉和长生被总管太监所利用,进入王宫;第二段中这两人又被王利用,成为王惩治奸臣的杀人工具;第三段中孔吉又被王后利用,成为王后向王挑衅、争宠的工具。
随故事的展开、发展,三段式中又派生出孔吉和长生的感情主线,并随着故事的推进,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境界也达到高潮。
因此从电影剧本上看《王男》更为曲折,寓意更为深刻,小人物始终是处于被反复利用的境地,而在这无奈的处境下,小人物所表现的情深意重、生生不息的潜在意志和精神更能感动人心,其人物形象熠熠生辉,生动鲜明。
但结合两部电影的历史背景来看,《远方》的故事背景以越南战争为依托。
正是金钱交易下的战争促使了苏茵千里寻夫这一可笑又可悲的举动。
导演正是借这一件匪夷所思的小事从侧面强烈评击了战争给无辜的贫民带来的巨大伤害。
所以《远方》中虽然有许多不符合实际、强上位的情节,但纵观全剧,《远方》也是一部意义深远的好电影。
看《流感》的时候,觉得女主角很耐看,搜了一下,才知道她叫秀爱,后来又找到了两部片子,一部是《深夜的FM》以及这部《郎在远方》。
女主角幸顺的丈夫喝着闷酒,突然问了一句“你爱我么?
”幸顺低下了头,好像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并没有回答。
也许她也在想,是不是真正爱自己丈夫,也许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爱。
在婆婆担心儿子在远方战死,执意要去越南看儿子时,幸顺也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并不是打仗就一定会死人”。
幸顺也许并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性,她也许真的不爱自己的丈夫,面对远走他乡奔赴战场的丈夫,她没有人们印象中的痛苦流涕,也没有离愁别绪,好像一切都跟平常一样:总之他是不在自己身边的,而我的任务我的使命只是给他生个孩子,那他在哪他是死是活他有没有情人,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分别。
幸顺是那种很典型的乡下女孩儿,会干活,会做饭,很保守。
对婆婆百依百顺,逆来顺受,没有怨言。
其实幸顺根本就没有自我,她都是在为别人而活着,只有在唱歌的时候她或许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影片的开始她一直在唱“快来我的怀抱,如果太晚了我的心就会死去” 她是在呼唤什么呢?
是在呼唤一个想象中的自己吧,在那一个想象中的世界,没有烦恼,不用为了传宗接代躺在自己没什么感觉的男人身下,只有歌声,只有歌声,希望这种生活快些来到,希望现在的日子马上过去吧。
在被婆婆和自己的父亲排斥后,幸顺决定替婆婆踏上旅程,去寻找自己的丈夫。
在这里,幸顺的婆婆是有执念的,因为自己的丈夫在战争中战死,儿子又是家中的独子,所以婆婆一直执念于为朴家延续香火,当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外有情人的时候,也觉得无所谓,只要能有个孩子,自己的半辈子的执念也就会放下了。
幸顺也是有执念的,她是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儿,不忍婆婆经受旅途的困苦,独自启程横渡千山万水,去完成自己的执念:只是单纯的找到自己的丈夫。
但是她为什么要找到她的丈夫,他们之间可以说没有爱,而且就算找到了,又能怎么样呢?
继续传宗接代的使命?
找到之后又如何,恐怕此时的幸顺并没有太多的想法。
我曾经看过一个电影,电影里有一句话,说的是:你在任何时候学的任何一种技能都会在某一时刻起到关键性作用。
我们的女主角就是因为会唱歌,终于坐上了前往越南的渡轮。
她所在乐队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想法,然而目的只有两个,赚钱和找人。
当幸顺第一次衣衫暴露的展现在美军面前时,她的心情之复杂可想而知:一个曾经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农村女孩儿,转眼间衣着性感地站在那么多外国人面前,如果不是心中尚存一丝执念,恐怕她早已经崩溃。
但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丈夫,她必须坚持下去,直到来到了韩军的基地,她的表演也越来越放得开。
站在舞台上,她的执念应该是放下的吧,一开始她只敢闭着眼睛给农田里的大妈唱歌,而现在,有这么多人喜欢她的歌声,她会是很享受那一刻吧,什么寻夫什么传宗接代,统统放下,我只想要舞台上的感觉,这一刻幸顺或许真的找到了自己。
然而执念仍在。
下了舞台,她仍在苦苦寻找着自己的丈夫,她唱歌,跳舞,最后甚至牺牲自己的肉体来换取美军军官搜索丈夫的命令。
直到最后一刻,她与丈夫相逢在战场,她毫不犹豫的给了自己苦苦追寻的丈夫几个巴掌。
我想这几个巴掌里面饱含着很多层意思,责怪她有情人,责怪他不辞而别,责怪他没能让自己怀上孩子,责怪他让自己付出了这么多经历了这么多…那么这一刻,她确定自己爱着自己的丈夫吗?
在幸顺坐上前往惠安的飞机时,她唱了一首歌“我在爱着你,如果不是你,我肯定会死去,我早该告诉你,你就是我的白天和夜晚…”马上要抵达惠安,马上要见到自己的丈夫,她唱起了这首歌,是不是就在回答当时丈夫问她的一句“你爱我吗?
”幸顺这个角色全片话不多,秀爱的表演十分到位,演员气质也和角色十分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秀爱对表情的拿捏非常准,那些心里细微的变化,那些眼泪,都在无声地跟观众传达出她的情感,无声胜有声,秀爱也凭借此片,获得了韩国大钟奖的最佳女主角,一年后又凭借《深夜的FM》获得了青龙奖的最佳女主角,离韩国影后大满贯,之差百花大赏一个奖项。
在面对情感的时候,男人逃避,女人面对,男人冲动,女人冷静,男人幼稚,女人成熟。
幸顺的丈夫在对情人和妻子的爱与歉疚当中选择了逃避,这无疑是一种冲动而又幼稚的行为,而幸顺,冷静的选择面对,体现了她内心当中成熟的一面。
男人本质上是个孩子,尤其是面对情感的时候,他们常常不知所措,而这种幼稚似乎不太容易成长。
而女人,成熟的非常快,改变的也快,乐队的经历让幸顺从一个逆来顺受的农家女孩成长到最后敢扇丈夫巴掌的女人,从一个保守至极的女孩儿成长到一个可以贴身性感热舞的女人,这种蜕变都是彻底性的。
女人见了世面就会改变,而男人见了世面就更加念旧,这大概是很多故事的原因或者结局吧!
影片的最后,幸顺终于见到了丈夫,她走到他的面前给了他一巴掌再一巴掌再一巴掌。
而他的丈夫跪在她的面前失声痛哭。
画面就一直持续在这一个远景上,只是画面的颜色慢慢变为黑白。
很多人将这个电影解读为一个为爱千里寻夫的故事,但是在我看来,这对夫妻之间的关系用爱情、亲情来界定都不合适。
其实诱发幸顺寻夫的契机本身就很荒唐。
如果解读为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也不全面。
我倒觉得,这是一个视角独特,对战争意义探讨的片子如果说幸顺的一个个巴掌是对战争意义的荒唐进行的控诉,那么丈夫的痛哭,则是对战争结果的哀叹。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岳母在得知儿子已经奔赴朝鲜战场的消息之后,将这一切的责任归咎在了幸顺的身上。
而我们也许可以简单的将丈夫参军的理由,归结为逃避与妻子之间的包办婚姻。
为了心中的所谓的爱情,为了在汉城的情人。
所以才有了酒后的那一句问话“你懂得什么叫做爱吗?
”然而,在二人经历了越南的种种之后,在亲眼见证了战争之后,两人再次相遇。
那一个个巴掌,就好像在说,“你为了爱,结果却参与到了这么一个荒唐的战事之中来,这就是你心中所谓的懂得爱吗?
”
影中有咬牙切齿的现实,有隐晦的艺术,有催人泪下的煽情。
在耳光声中结束全剧,后面是我最爱的歌。
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听到你浅浅的吟唱。
想起我爸也因为逃离家里的相亲而去参军,虽然不是全为了逃避,更多还有逃离那个小山村的渴望。
如今有了我和姐姐,在遇到我妈之后的这个家庭也算幸福美满。
我前半生都在追寻你,只为了后半生永远停留在你的身旁。
祝有情人终成眷属,也祝你爱终有所得。
爱,可以是幸顺面对丈夫时的低眉;亦可以是桑妮无惧纷飞战火的勇敢。
70年代的南朝鲜社会平和,经济开始进入增长阶段,百姓生活自是安然自在。
幸顺生活在宁静的乡村,平日的生活就是劳作,侍奉婆婆。
人如其名,面对长辈只有唯唯诺诺的顺从,不被婆婆、丈夫、父亲放在眼里心里。
唯一的爱好是唱歌。
每月奉婆命面见丈夫,尽管丈夫眼里心里没有她,但她却知道丈夫的一切。
幸顺自得地在大婶面前歌唱。
从幸顺转变为桑妮,影片告诉我们这个过程相当艰难。
桑妮自在地在半米果的南韩战士中歌舞中间是漂洋过海来看他,是穿越纷飞的战火寻找他,是打破内心的藩篱平视他。
他是有情郎吗?
不,他是负心郎。
70年代越南经历了一场很严酷的战争,相信豆油们多少耳闻。
从踏上轮船舷梯那一刻开始,幸顺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
学歌舞,睡通铺,舍钱财,穿性感演出服,这些怎比得上炸弹在身边爆炸的震撼?
怎比得上被枪指着头的恐惧?
即使为让美军搜索失踪的丈夫而献出肉体也可以。
只是为了见到他。
我爱你,只是来不及告诉你。
现在,不顾一切只为让你知道我爱你。
爱,让我一往无前,无惧生死。
影片写实的重现战争。
战火的残酷更凸显可贵的爱情、友情、温情。
战争场面让人紧张,桑妮的歌声让人愉悦,幸顺的歌声让人宁静。
穿越战火,幸顺成为了桑妮,自信成熟爱自己。
他,是否爱我又有什么关系?
是喜欢这张电影海报才看这部片子的。
不过二个小时看完觉得之后,幸好我没有因为片名而弃。
所以我决定写一大段字来纪念。
你是如此遥远,我的爱人。
幸顺,一个朴素的农村妇女?
长直发简单的箍着。
一脸逆来顺受的小媳妇样。
在生活中唯一的乐趣就是对着劳作一天的妇女唱歌。
而婆婆唯一的信念就是要幸顺早日怀孕生子,继香火。
于是幸顺每个月都会按照婆婆的吩咐去兵营找当兵的丈夫。
只是她的丈夫朴尚吉似乎对她非常的厌倦,当自己的情人来信要和他断绝关系时,和私拆他信件的士兵大大出手。
在长官让他在关禁闭和去越南选择,他选择了后者。
“你爱我吗?
”丈夫最后一次见幸顺的时候问。
幸顺低着头没有回答。
“你以后不要再来看我了”于是幸顺在下一个月探访时,才得知了丈夫去越南的消息。
“我的丈夫就是死在越南”婆婆知道这个消息执意要去找儿子,幸顺制止了她。
“我会去找他”这次的回答似乎不只是顺从,而是坚定。
去越南并不是想去就去,原本想自己会唱歌,也许可以跟着去越南的慰问表演团。
在面试受挫时,她遇到了痞子一样的团长。
欠债,出卖团员,在团长的眼中似乎只有钱。
幸顺拿出了她的钱买到了许可证,于是团长带着她和另外二个成员一起去越南。
在船上,他让团员教幸顺唱歌——Susie-Q。
只会唱乡土民谣的幸顺变扭的学着英文歌。
团长也改了幸顺的名字。
幸顺变成了“桑妮”到了越南西贡并不顺利,反而是靠着被团长曾经出卖的团员找到了表演的机会,到美军军营。
第一次的表演不出意外的被搞砸了。
想了半天他们决定去为韩国的军队表演,当然桑妮付出的就是露出她的大腿。
表演在韩国军队里大获成功,甚至在不同的军营里,桑妮已经是坐着长官的直升机。
在不同的军营往来,桑妮却一直坚持要去惠安,因为在去越南的船上,她打听到丈夫所在的29队就是在惠安前线。
在和团长约定的最后一次表演时却出了意外,军营遭袭。
团长趁乱偷拿了武器想要运到西贡买个好价钱。
桑妮看穿了团长只是要挣钱,她执意一人要往北去惠安。
可惜他们都被越南人抓住了。
因为有武器,在危机关头。
桑妮对着越南军队的长官说,我是来找我的丈夫,她唱起家乡的歌。
也许是被伤感的旋律打动。
他们奇迹般的幸存下来。
可是不久,越南军队的人被美军抓到枪决了。
他们也被俘虏了,团长可能是受桑妮上次的影响,他唱起了美国的国歌。
看来音乐无国界是有道理的,他们再次获救。
“朴尚吉在一次任务中失踪了,惠安已经是美军的基地,韩国军队已经投降”美军的长官冷冷的说着“把他们送回西贡。
”这一路团长或许是被桑妮坚定的信念感动,他拦住了美军的长官,请求他给一次表演的机会。
这次桑妮还是唱Susie Q,只是不在忸怩,她要抓住这个机会。
面对塞进胸衣里的美金,她拿出来抛在地上,她对着美军的长官摇摆着身体。
一脸微笑,满眼泪水。
那些士兵叫嚣着。
身后的团员和团长都无声了。
为了去找到自己的丈夫,桑妮把团员关在门外,而那些桑妮屏住眼泪挣来的钱最后被团员烧掉了。
美军的长官终于答应让人护送她去惠安前线。
而她的丈夫在战场上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死去。
好不容易和身边最后一个受了伤的战友获救,很快又被派到战壕里。
那个受伤的战友还是死在身边,他感到精神恍惚,只是还是不断射击着。
被寻找他的士兵架出战壕,他看见了妻子,他似乎终于回过神来。
而幸顺走到他的面前给了他一巴掌再一巴掌再一巴掌。
最后他跪在幸顺的面前哭了。
你爱我吗?
曾经的问话,妻子以行动来回答。
是的,我爱你。
所以我那么远那么远的来找你。
丈夫是从阳刚满满到贪生怕死,珊妮是被动如水到向死而生。
丈夫从力量满满到无能为力,心如灰死,丢货落魄。
结局上,珊妮人格独立了,而丈夫者只是醒悟了一点。
阴阳互转,以后两人的强势方变成了珊妮。
就和之前珊妮每月去探望丈夫时,丈夫酒后问她的那句问话一样。
珊妮现在可以问他丈夫:你知道什么叫做爱吗?
一直觉得东方女性身上有种韧性。
漫长的历史里她们被当成生殖机器、赚钱机器,就是不被当成人。
她们在家族里没有地位,在社会没有地位,甚至同性之间都充满了斗争。
但是她们就是有着承受着这些苦难的力量。
在家庭遭遇变故,在社会遭遇变故的时候,都能默默流着泪,一声不吭地支撑着整个基底。
那支撑着她们这强大韧性的是什么?
对家庭的责任感,对自身价值的探寻,还有对那微弱的不知是否存在的爱的坚持?
幸顺从尚吉这里得到过什么?
一个名分,一个落脚之地,一个在那个年代必须有的身份。
但就为这,她就要坚持跑到遥远的越南,去过那不知死活的生活。
拼了命都要见到他。
东方女性的韧性在这里就展露无遗。
但是那几巴掌,我相信象征着她自我意识的觉醒。
她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个依附品,不再是个机器,她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她是有价值的。
她不需要再在丈夫面前低声下气的卑微,她和他是平等的。
反倒是跪下去的大哭的丈夫,在这样拥有强大韧性的她面前感到自己的弱小和可笑了吗?
经历过生死的他们,应该可以重新开始吧,重新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感受爱情的滋长将彼此羁绊在一起,而不是出于生殖的目的。
希望吧。
正是越战时期,男人参了军。
女人每隔几周都去军营探望,但两人总是相对无言。
男人娶了女人,心里却装着别人。
男人的情人写信到军营说:“你和妻子好好过吧。
”男人伤了心,问女人:“你爱我吗?
”女人不语。
男人背过身,喃喃地说:“你懂什么是爱吗?
”然后,男人随军去了越南。
女人决定去找男人。
为了进入越南,女人加入了一个慰问演出团。
女人穿上热裤短裙,学会了卖弄风情,只为了能一步步接近战区找到男人。
无论遇到韩国军或是越南军,女人都毫不吝惜地唱着、舞着、笑着。
在美国人的军营里,女人任由疯狂的大兵们把钞票粗鲁地塞进自己的内衣。
女人对美军司令说:“请你一定帮我找到丈夫。
”关上房门,女人当晚留了下来。
当女人终于在炮火连天的战场见到男人,什么也没说,只是狠狠甩了他几个耳光,眼泪不停地流。
男人望着千辛万苦奔他而来的女人,也惊讶得说不出话,号啕着哭倒在地。
究竟什么是爱呢?
经历过的人自然会明白。
影片的最后,幸顺终于见到了丈夫,她走到他的面前给了他一巴掌再一巴掌再一巴掌。
而他的丈夫跪在她的面前失声痛哭。
画面就一直持续在这一个远景上,只是画面的颜色慢慢变为黑白。
很多人将这个电影解读为一个为爱千里寻夫的故事,但是在我看来,这对夫妻之间的关系用爱情、亲情来界定都不合适。
其实诱发幸顺寻夫的契机本身就很荒唐。
如果解读为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也不全面。
我倒觉得,这是一个视角独特,对战争意义探讨的片子如果说幸顺的一个个巴掌是对战争意义的荒唐进行的控诉,那么丈夫的痛哭,则是对战争结果的哀叹。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岳母在得知儿子已经奔赴朝鲜战场的消息之后,将这一切的责任归咎在了幸顺的身上。
而我们也许可以简单的将丈夫参军的理由,归结为逃避与妻子之间的包办婚姻。
为了心中的所谓的爱情,为了在汉城的情人。
所以才有了酒后的那一句问话“你懂得什么叫做爱吗?
”然而,在二人经历了越南的种种之后,在亲眼见证了战争之后,两人再次相遇。
那一个个巴掌,就好像在说,“你为了爱,结果却参与到了这么一个荒唐的战事之中来,这就是你心中所谓的懂得爱吗?
”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