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真实

Réalité,不真实的荒谬(台),Reality

主演:阿兰·夏巴,乔纳森·朗贝尔,埃洛迪·布歇,凯拉·肯尼迪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4

《真实》剧照

真实 剧照 NO.1真实 剧照 NO.2真实 剧照 NO.3真实 剧照 NO.4真实 剧照 NO.5真实 剧照 NO.6真实 剧照 NO.13真实 剧照 NO.14真实 剧照 NO.15真实 剧照 NO.16真实 剧照 NO.17真实 剧照 NO.18真实 剧照 NO.19真实 剧照 NO.20

《真实》剧情介绍

《真实》长篇影评

 1 ) 梦境是电影本身

一开始并没有看懂电影,但是现在觉得这是一种对梦境的诠释。

在人的梦境中,时间、空间、逻辑被像帕尼尼一样压缩起来,交织在一起,品之则口味混杂。

这就是做梦的感觉吧?

试想,你是否也在梦里用没有线的电话拨出过号码?

是不是也在被枪击中之后完全没有痛觉?

是不是也能在电视里看到自己的生活?

这些情节都是取材自我们的梦,所有人梦中的真实与不真实。

这部电影或许没有承载那么多虚伪的“真实”,而是让你在清醒之中体验了一把做梦的感觉。

就跟小女孩的录影带结束终结了那个梦境,知道银幕上出现了“Fin”时,我们才从梦中醒来。

 2 ) 我需要奥斯卡级别的呻吟

我需要奥斯卡级别的呻吟——《真实》(昆汀·杜飞)影片一开始我们的好奇心小萝莉和爸爸去打猎,爸爸猎杀一头野猪带回家,给野猪开肠破肚时候小萝莉看到一盘录像带从野猪肚子里掉出来,于是对这盘录像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场景转换来到电视台的摄影棚,幻想自己有皮肤病的节目主持人穿着巨大的老鼠皮毛服装在镜头里浑身抓痒。

我们的主角,想做导演的摄影师提出想让主持人来演出自己的电影,但遭到了拒绝。

于是他去寻求自己原来的老板,脑回路异常的制片人。

而脑回路异常地制片人正在看他投资的一部片子的样片,由一个不会说法语的纪录片导演拍摄。

片子讲的是什么呢?

讲的就是片头出现的小萝莉看到录像带的事情。

进行到现在大家应该觉得片头好奇心超强小萝莉是虚拟的人物,然而接下来幻想自己有皮肤病的节目主持人在路上遇到穿女装的教导主任,穿女装的教导主任开着敞篷吉普车又撞见了好奇心超强小萝莉,现实中的幻想自己有皮肤病的主持人就这么和虚拟中的好奇心超强小萝莉时空重合了。

然而画面一转,穿女装的教导主任出现在时间安排得很满的心理医生家中,上面一幕情景是他在梦中梦到的故事。

时间安排的很满的心理医生是想当导演的摄影师的老婆。

想当导演的摄影师得到了脑回路异常的制片人的许诺,只要找到奥斯卡级别的呻吟声就同意让他拍电影。

就这样几组人物在不同的或虚拟或真实的时空中不断地交叉相遇,以上内容仅仅是整部影片的三分之一。

说烧脑本片似乎又并不想表达什么特别的寓意,有一种很不好的感觉是这似乎就仅仅是导演私人的恶趣味而已。

我看过很多影评按照配乐和非配乐段落来区分真实和虚拟,也有根据英语和法语段落来区分。

其实并不需要很在意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拟的,只要集中享受导演带给你的一波波目瞪口呆就好。

比如录像带里到底是什么内容,比如教导主任那段描述是梦境还是现实,比如摄影师最后自告奋勇地住进了精神病院所以他看到的世界是否可信等等。

这部影片是2014年的威尼斯参展作品,引起广泛讨论。

至于片名为什么叫真实,是因为好奇心超强的小女孩在影片中的名字叫Réalité。

强烈推荐,但千万别太认真。

个人影评公众号:章鱼四宝饭

 3 ) 没看懂,题目就叫没看懂

我没看懂这电影。

这大概不用在前面加个“实话说,”因为我不知道有谁能够看一遍就能看懂。

影评各有解释,大家都是评论家,这句话出自真心。

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经验不尽相同每个人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这又是这样一个雾里看花的片子。

花都一样,你从雾里看到的花和别人一样吗?

何况欧洲人的电影……有谁能不看影评就能直接看出那个《白色上帝》讲的是什么?

至少我长在亚洲。

那么,还是不要再谈每个人的哈姆雷特了。

想象源于作者,于载体传递,终结于读者。

我得到了什么想象了吗?

我没看懂,试着去理解这电影想要传达什么有些困难。

让我看看这电影有什么特质吧——每一个镜头都是“梦”,看似真实发展但总有那个让你发现不合常识的地方,久而久之你就知道这不是一个“真实的电影”。

要说故事概要——这货要拍个电影,投资人说要找尖叫;小女孩想要看那猪肚子里完好无损的磁带;得了“脑内麻疹”的主持人;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真的穿女装做荒诞事的教头;还有那个拍小女孩电影的导演……电影里最为主要的线就是“尖叫”,其余的人物穿插其中,我不想也不会更没有能力去理清什么脉络,但我想大家若是看看电影中的那些重复但不一样的镜头以及那些只有一次的荒诞镜头多少会有些明悟或暗唔。

另外,当你看完后,试着回想剧情,再回去看看,你会发现你想起的某些情节根本不是在一起被讲出来的。

混乱,真实却又不真实,你分不清楚。

哦说真的我不知道我在写什么。

总之,我想,我得到的就是这种不知所谓,这就是它带给我的感觉,还有背后的微微发毛。

哦,我也许看懂了。

 4 ) 【剧透注意】主持人摄影师线的一个思路。不一定对。

主持人摄影师线的一个思路。

不一定对。

1.得湿疹的医生梦到自己是美食主持人。

得了湿疹(挠)。

找医生看病。

得湿疹是医生的真实,主持人是医生的梦。

因为是医生的梦。

所以医生有皮肤症状却感觉不到痒。

2.主持人在节目录制期间休息间内梦到自己是摄影师(摄v1)在影棚拍节目。

【黑人小哥此时红格子衣服。

最后摄影师在工作室醒来黑人小哥也是红格子衣服】。

摄影师(摄v1)在拍摄期间躺在地板上睡着。

梦到自己(摄v2)想拍电影【“特写镜头很棒”后来有主持人的特写镜头。

待定。

】。

并在工作结束后找到主持人让他加入【这里开始是摄影师视角。

这里的主持人是摄影师梦到的主持人。

】拍节目是主持人的真实。

摄影师是主持人的梦。

3.摄影师(摄v2)找投资商投资电影(挠。

证明和主持人同人。

)。

投资商塞烟。

出门谈情节。

然后摄影师在看台睡着。

梦到自己(摄v3)找投资商谈电影。

投资商莫名闻到烟味。

【摄影师说是自己抽的。

摄影师记得投资商不记得抽烟情节因为这是摄影师的梦。

】建议出门谈。

再进门。

抽烟。

谈情节。

提出奥斯卡呻吟。

打翻墨还没搞清楚哪个是“真实”哪个是梦境。

4.摄影师(摄v3)在车里练呻吟。

梦到奥斯卡颁奖开头。

自己(摄v4)醒来。

(梦中梦到自己醒来。

)5.摄影师(摄v4)到工作的地方待机。

拍到砸到自己脚的人呻吟。

主持人打电话来请假。

(主持人没露脸。

因为这是摄影师视角。

)【此时黑人小哥白色条纹衣服。

】6.摄影师(摄v4)到健身房录呻吟。

录到很困(有很困的镜头)。

梦到自己(v5)和老婆拌嘴到车里睡。

车里睡的自己梦到奥斯卡得奖后醒来。

7.摄影师(v5)梦中梦到自己醒来。

变成了(v6)。

摄影师(v6)打电话延长时间。

8.摄影师(v6)老婆去看电影。

在影院睡着。

梦到电影上映了。

自己(v7)跑出来阻止看客。

打电话给投资商说明。

投资商说你做恶梦呢。

摄影师(v7)借枪。

提醒上班迟到。

9.摄影师(摄v7)去上班(挠)。

和摄v1的车停在一起。

v1正在影棚拍节目。

【看第二条。

黑小哥红格衣服。

v1和v7的外套不同。

注意。

】v1晕过去。

(此时因为梦里看到了和自己一摸一样的人主持人惊醒)10.主持人(主v1)梦到自己醒来变成主持人(主v2)。

看到摄影师(摄v1)躺在地上。

【此时黑人小哥衣服回到了开始的红格子。

证明是同一条线。

】摄影师(摄v1)醒来。

主持人(主v2)和摄影师(摄v1)说我们是同一个人。

摄v1开车去精神病院。

11.摄影师(摄v7)看到了自己(摄v1)觉得自己一定是疯了去了精神病院。

碰到了后到的摄v1。

在病床上打电话。

每个梦境的转换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

我们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比如摄影师想要奥斯卡的呻吟。

就会梦到奥斯卡颁奖。

比如摄影师得不到好呻吟就会梦到去录呻吟和延长时间。

每前一个梦都是后一个梦的真实。

另一条小女孩线暂时没有弄清。

小女孩线和摄影师线的交汇点也没弄清。

欢迎大家踊跃开脑洞。

我的一点猜测:摄影师的戏是导演。

【小女孩看的录影带结尾是摄影师用手框出来的视角】。

导演的戏是小女孩。

主持人线还有一条我也没搞清。

最后他扯医生说自己很困扰特写了个镜头。

这里穿的是便服。

10里醒来时是穿着鼠衣。

猜测是“戏”线。

有点乱。

暂时这样吧。

好累。

 5 ) 他是这样弄晕你的

很多人看了这部影片肯定想搞清主线和各条情节是怎样贯穿到一起的,我理了很久的思路,最后发现这部电影是无法理出一条清晰的线路的,不然导演就太失败了。

对于电影中的混淆现实与虚拟的手法,我倒是总结了一下。

1.录像带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相连接。

投资人在影片中和男主通电话的那一段2.第三者同时存在于某人的现实和梦境。

小女孩既和校长的现实在一个层次,也和校长的梦境在一个层次。

3.做梦者和其梦境相连接。

男主1打电话给投资人,此时的投资人却在和另一个男主2对话,男主2告诉投资人他昨晚做了同样的梦。

这时如果投资人把电话给男主2,就会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男主自己和梦里的自己通话。

4.把不同层次的梦中同样的桥段剪辑到一起。

影片后面男主在不同的地方晕倒,一次次醒来,让人感到永远醒不来永远是在梦中的感觉。

5.多角色轮回。

小女孩是投资人看的影片,男主是小女孩看的录像带,而投资人有时候在男主的梦里。

6.其实男主是主持人的梦(男主也觉得自己身上痒),而主持人是医生的梦(医生身上长满湿疹,而他自己却不痒),所以整部影片的基点估计都是在一场梦中,而梦又是可以背逻辑而行的。

最后,放弃你的解梦吧,好好地欣赏这部影片!

 6 ) 投射:打开《真实》的钥匙

如果熟识1400年前慧能“幡动风动心动”的公案,那么你就会欣赏昆汀杜皮约在2014年用电影语言对其进行的有趣阐释。

一个名叫真实的女孩从父亲打来的野猪肚子里看到一盘完整的录像带;一心想成为名导的杰森在电影院看到一部与他策划已久一模一样的电影成片;制片人在审片时接到了正在审看的电影里打来的电话……而这一切都成为了小姑娘从野猪肚子里掏出的录像带里播放的视频内容。

导演把诸多细节构建在一个个嵌套结构中,然后再逐一将其击碎,这种光怪陆离的蒙太奇手法,把观众弄得云里雾里。

然而,对昆汀杜皮约这部电影的不理解,不正是我们对他要表达的观点的理解吗?

我们常规理解的真实,应该符合外在世界的时间逻辑、空间逻辑和事理逻辑,但常常忽略了内心与外在世界的投射逻辑,正是因为这种违背常规逻辑的存在,我们就会用幻觉或梦境去解释(掩盖)。

从苏轼和佛印之间的“粪心与佛心”之辩,到荣格的“我们的外部境遇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乃至物理学关于人类对世界认知都是电磁波在大脑皮层构建的共识,人类的认知主体正逐渐成为了客体世界的主宰。

 7 ) Personal Critics-UKeham

看完电影又仔细看了豆瓣和IMDb评论,豆瓣的评论貌似都有点过高,但是又没有人能把故事情节说透,有点意思,我们国人盲目推崇的思维模式已经很无底线了。

本片没有那么神乎其神,只是昆汀延续他以往风格,拿观众当实验,用意识和潜意识的方式挑战我们大脑精神状态正常范围的极限程度而已。

没看懂的朋友不用担心,这只能说明你是正常人。

本片用多处重复却在不同的场景来解释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导演的艰辛之路,例如(1)主持人先拒绝了他拍片的邀请;(2)然后制片人想拒绝投资他拍片就用借口让他去找能获奥斯卡的呻吟,这对于一个重未拍过片的导演是天方夜谭;(3)再例如他拍的片子被另一个自己提前拍了并在电影院上映了,这其实是现实中很多不知名小导演的共同经历,他们想拍个片子,但是很快发现市场上已经有了和他们想法一样的片子,该想法有可能是其他导演冥冥之中产生同样的想法,也有可能是制片人偷袭后给别人投资拍了,因此该片用意识和潜意识嵌套的方式展示了导演看到电影院已经上映的自己想拍的片子后给制片人打电话,但是制片人却在深林里和另一个自己在重复之前谈话的场景。

该片还讽刺制片人是个反复无常没有人性的商人,例如他让导演抽烟又制止的行为;他无故用枪射杀海岸冲浪人的行为;重复导演三次从制片人家里高兴的出来的场景,其实是制片人用同样的手法对待每一个无名小导演的讽刺。

片中小女孩的名字叫现实,其实她代表观众,她一直想搞清楚录像带里的内容其实侧面反映观众总是像孩子一样对即将上映的电影有各种好奇和期待,但看完之后毫无感激并予以弃之,就有了小女孩最后把录像带丢弃到垃圾桶一幕。

片中主持人神经兮兮,总觉得自己皮肤有湿疹,于是看病反而碰到一个满脸湿疹的大夫。

其实主持人和大夫分别代表导演(因为主持人跑到导演车旁告诉他梦里是一个人)和观众,他们之间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因为片尾满脸湿疹的大夫又变成主持人解释说其实湿疹是在内心),意在讽刺观众对电影和电视的要求和期待像湿疹一样已经达到了病态,导演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也是内心像起了湿疹一样不断的在追求极致。

片中另一个角色就是有异装癖的校长,他也同样代表了观众,讽刺有些观众其实是表里不一,我个人觉得导演可能意在用校长代表一些权威影评人来加以讽刺。

本片从头至尾乃至各个细节还都用尽手法去讽刺电视和电影等现代影视产业,譬如导演要拍的片子是电视发出电波使人脑爆炸。

片中用各种梦境、意识和潜意识嵌套方式其实是用一人来分担多种角色,代表不同的维度和角度,只不过是用了梦里有梦中梦的手法。

 8 ) 如何评价真实这部电影——导演x炸天!

这是写给《真实》这部电影观看者的分享影评,没有看过的朋友请跳过。

如果不小心被影评剧透了,您的生命中又少了一部可以带来奇妙体验的上好电影了。

--剧透警告的分割线首先说个结论,对于看惯了各种奇妙电影的笔者而言,《真实》真是一部屌炸天的佳作。

读到这篇影评的朋友也请放心,容我罗嗦几句后,您会读明白《真实》究竟用了什么手法,想表达什么东西。

我也是昨天晚上在b站看的《真实》,而且动机很明确,就是想找一部烧脑的好电影看看。

原因是昨天白天陪老婆去看了下票房爆表的《捉妖记》。

这部戏前阵子的宣传相当没节操,搭大圣归来的便车,说自己比人家更良心更优秀云云,还有许多网友附和。

去电影院看发现,这部戏的节奏比瑕不掩瑜的《大圣归来》混乱多了,角色性格转变也缺乏适当过渡。

关键的桥段低龄化,而一些搞笑的场景又成人化,许多笑点是挠人胳肢窝的。

总之看完了各种失望。

意识到当今的电影市场已毫无疑问被青年女性所主宰,包括英雄气十足的《大圣归来》,自来水们宣传的焦点也居然是腐、基、虐、萌、傻。

甚至于可以罔顾逻辑,情理和智商。

于是我决定找一部真正优秀的烧脑电影,给自己的大脑找一次电疗,来拯救一下那被废萌文化所污染的心灵。

简单扫了几部打着烧脑标签的垃圾之后,终于找到了《真实》。

凌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沉浸在电影带来的“疹”(eczematous)体验中,同时意识到这一天是多么的幸运,当我想要看一部烧脑的好电影时,就真的遇到了一部屌炸天的极品。

然而大多数朋友虽然有相同的感受,却无法理解这部电影。

为了与大家分享我的愉悦感受,决定还是要写这篇影评。

在这篇分析中,我会努力说明白三件事,第一: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第二:导演是如何实现他的目的的?

第三:导演达到这种效果,背后是什么原理。

第一: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我看了许多朋友的短评和长评,多在纠结导演想讲一个怎样的故事,或陈述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部电影应该讲述一个故事,或应该要寄寓一个道理”,这种想法本来就是错误的。

恰恰是这种错误的定势思维作为前提存在,阻碍了许多观众理解这部电影。

因为,《真实》真正想要营造的,是一种由观看电影带来的精神体验。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这种体验的话,就是“eczematous”——湿疹。

当然,如导演在片尾用医生之口所说,这个体验真的(indeed)就是一次eczematous attack(湿疹发作),但不是长在皮肤上的,而是“inside in your head”,是脑海深处的湿疹发作。

不过eczematous这个词对我们而言还是太生僻。

回到本土语境中才能真正理解。

那在中文的语境中,要用什么词翻译eczematous attack比较好呢?

——“毛骨悚然”。

对的,导演整部电影并非想要讲一个故事,或宣传某个道理,他真正的目的,是用电影的表现手法,让观众强烈地感受一次“头皮发麻”、“汗毛倒竖”、“背脊发冷”、“毛骨悚然”的体验,半痒半麻的感觉如同电流一样冲击着观众的督脉,就像急性过敏一样,甚至能在皮肤上感受到痒。

而我昨天看电影时,就被这种eczematous attack击中了。

看过《真实》的观众绝对知道是哪个场景带来的这种体验。

最近一次看电影有类似的感受,也都是好几年前。

或许是《阳光小美女》这种级别的佳作才能带来的惊诧与满足。

对于我这样看电影多的观众而言,因剧情而惊讶早就特别困难。

然而《真实》带给我的“毛骨悚然”体验,居然长达一个多小时,别提多么酸爽了。

更重要的是,带来这种毛骨悚然体验的并非惊声尖叫,血浆四溅或黑暗角落中扑出的鬼怪——而是仅仅用极为巧妙的手法,不断地给观众内心营造奇异感。

这种奇异感经过一定积累后,在某一个画面(看过的都知道)迸发出来,就造成了浑身上下汗毛倒竖的eczematous attack。

用更加时髦而通俗的词语来表达,观众在被导演mind rape的过程中产生快感了!

导演排这部电影,并非让一般的观众去好评它,而是挑战所有因观影较多,而自以为淡定的影迷。

导演非常自负地在电影中一次次宣告(借电影中导演角色之口)我要让你们感到mind fxxk,用超乎寻常的自信主导着剧情走向,极其精心(并非某些观众以为的随意)地设计每一个环节,最后毫发不差地实现了他的目标。

对于导演这种牛逼的魄力,我只能说你赢了,你屌炸天了。

我想,认真欣赏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我所说的屌炸天的一幕在哪儿。

我不用再细细描述这个情节,只需要向观众朋友们强调这一点就行了:当你看到这一幕,口中飙出“what the Fxxx”的,感到浑身毛骨悚然的那一瞬间,导演的目标已经实现了。

不要再纠结导演有啥故事想讲,有啥道理想描述,你此时此刻的eczematous attack,就是他最主要的目标。

也只有在我们能专注于这份eczematous attack的体验,看到结局画面的那个“reality”大标题时,才能明白导演的深意。

他借这部电影,无非是重复一个千百年来各种哲学与心理学实验所探索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真实”。

眼睛见到的是真实吗?

耳朵听到的是真实吗?

逻辑所思考的是真实吗?

或者归根到底——我们人类真的有能力辨别真实吗?

抑或是人类天生在辨别真实上,就是有缺陷的?

接下来,我要向大家说明导演营造这种eczematous attack,所用的各种手法。

我们需要知道一个关键,这些颠三倒四的情节,并非是导演任意涂抹真契自得,而是高度复杂,精心设计,控制力达到顶点的艺术成果。

首先,导演自己在电影里已经表达了他是如何做的。

在片尾,那个穿着毛鼠服装满脸湿疹的医生(导演自问自答的提问者),问旁边的厨师(代表导演的回答者):“你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吗?

” 厨师答道:“我有特殊的技巧,我把草莓包在湿布里,轻轻地挤压,每一次都如此轻柔,这样你不会损坏它的表皮”。

导演这个自白太屌了,容我缓缓再次发作的eczematous attack先……将厨子的话翻译成导演的真心所想,他是用了和做草莓那啥饼一样的技巧。

他把草莓一样的剧情片段,包裹在湿布(画面声音交汇而成的电影语言)里,轻轻地挤压每一段剧情的逻辑,由于每一次挤压都如此轻柔,以致于电影声光语言所构成的表象(像草莓一样柔然轻薄)居然没有崩塌,而内部的逻辑已经被挤压得一团浆糊,或者说积累了无数的奇异感。

以致于可以产生那么强的eczematous attack体验。

导演太尼玛自负了,以致于忍不住在片尾还要让厨子替自己来赞赏自己。

不仅如此,当医生跟厨子说,你不妨演示一下?

厨子说好。

厨子说好,就是导演自己说好。

他立刻自负地向我们演示了一遍他挤草莓的手法:痒痒男(代表着头皮发麻,毛骨悚然,却又一头雾水的观众)从屏幕左边出现,问医生我这究竟是怎么了。

他问的,就是观众此时此刻的毛骨悚然,究竟是怎么了?

然后医生告诉他,你这真是湿疹发作。

镜头切回第一人称的特写,让医生代表导演说了,这就是湿疹发作的感觉,不过是在你们脑海深处的发作。

现在读者您明白了吗?

导演贯穿整部电影的技法,简单来说就是不断地塑造奇异体验,却把这种奇异体验压制在连贯的剧情之下,小心翼翼地不碰破像挂在小马面前的胡萝卜一样、牵着观众鼻子走的叙事逻辑。

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手法。

许许多多的导演都擅长使用。

但我到昨天才知道有个昆汀·杜飞,他在宣告“我才是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中最牛逼的导演”。

为了让观众能真正搞明白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内在原理,我举几个例子。

首先我们国内玩玩艺术搞魔幻现实主义的小导演很多,但大多数太嫩,炫技有余效果不足。

这方面唯有姜文才是一流的。

他在《一步之遥》中用了很多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而且都是和叙事和情绪高度结合的。

最让我感到精妙的是男主角在书房见到五六,回想之前经历的一幕:<图片1>想想看:为啥姜文回忆和五六对话时,抬着头看着天上说话?

<图片2>想想看:沙滩上进行的对话,这个沙滩怎么可能在一艘船里?

<图片3>想想看:两个人前一个镜头还在船尾看海,后一个镜头怎么在沙滩上踹脚?

想想看:这一幕最精彩,姜文听到身后五六的叫唤,从想象回到现实,在书房中回头的一刹那,为何背后居然是船尾的大海?

每一个镜头细细来看,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但这些奇异点被非常紧凑的回忆逻辑所掩盖了,观众还没来得及意识到画面的不可思议所在,下一个内容丰富的剧情段落已经扑面袭来,一点思索的时间也没有。

这就是经典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恐怕是姜文最近几部作品中最有想象力的场景之一。

它和所有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一样,故意拼凑了空间上不连续的画面,拼凑了时间上不连续的画面,把各种不连续的空间线和时间线交错在一起,唯一连续的是叙事和角色的情感。

由于角色的情感是唯一合乎逻辑的,因此这个情绪被极大地凸显出来,灌入了观众的感受中。

而之前错乱的空间和时间,恰恰营造了一种亦幻亦真的梦境感。

在所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中,所有的角色在进入这种梦幻感时,没有任何人会提出质疑来打破这种奇幻感,他们都对不可思议的情形无动于衷,也让带入他们感受的观众无法跳出来思考。

多说两句,如果角色质疑了这个场景,就不是魔幻现实主义,而是一种荒诞手法了,让世界的荒诞来承托角色的独特体验,这个就是周星驰擅长的了。

话说回来,《真实》的导演杜飞,不停地用鲜明的光影,直白的画面,连续的对话来营造一个现实主义的光影声音氛围,这就是他小心翼翼不去碰破的草莓皮。

也正是这张皮的存在,诱导着观众一直在一种现实主义的预设心态下,在不断接触到不可思议的剧情时,总在拼命消化剧情时绞尽脑汁寻找一个合乎情理或逻辑的解释(谁谁在做梦,谁在谁的梦中,谁和谁可能是一个人等等)。

而这种合理化的努力,促使那层草莓皮始终不破,才会酝酿出后面的eczematous attack体验的爆发力。

导演在电影中塑造了哪些不可思议的奇异点呢?

这我就不多说了,细心的观众可以再看一遍电影,一个一个地数。

我就举一个点,小女孩想用学校的录像机放录像带,被老师抓住了。

女孩和那个去看过心理医生诊梦的主任对话,当主任表示要拿走录像带否则就告诉她服务时,小女孩威胁主任说“你这么做,我就告诉所有人你穿着女人裙子开军用吉普”。

这是电影前期一个特别大的逻辑奇异点,观众不禁喊出“what the fxxx?

” 该主任不是梦中穿着女人装见到小女孩么?

怎么现实中小女孩居然拿这点威胁他??

为什么这个点值得举例子呢?

因为导演在塑造种种奇异感时,不仅用了常用的拼凑了不同的时间线,拼凑了不同的空间线来营造奇异感,还大量把梦境和现实混在一起,营造梦幻和现实的奇异感。

这就是他的目的,这部电影本来最终要探讨的就是“什么是真实”。

而这个奇异点的出现,已经稍稍地用力大,险些打破了叙事的连贯性。

然而这是导演故意的,在这个点他就是要用力挤压剧情下面的逻辑结构,即猛力又轻柔,于是在破裂之前戛然而止。

尔后又让主任再次出场偷偷更换女装,给观众一种他之前说做梦是在说谎的“暗示”,安抚了观众的情绪。

让观众们又自作聪明地回到思考整部电影的“合理解释”节奏上。

诸如此类的奇异点,时间线的奇异点,空间线的奇异点,梦幻和真实交汇的奇异点,贯穿整个电影。

但哪个奇异点的“奇异感“,都没破坏叙事和角色情绪的连贯性。

只要这两个连贯性没被打破,观众就始终被剧情牵着鼻子走。

而且奇异点越多,就越没有时间思考任何一个点的内在因果。

这个草莓的表皮还是完好的,但内部的逻辑架构已经踏缩成一团浆糊了。

观众没有看到这团浆糊有多乱。

直到电影的那一幕出现,在流畅的剧情下把所有的不合理集中到一个时间点、一个画面中爆发出来时,观众高呼what the fxxx,才发现自己已经被mind fxxx爆了!

我们这些受虐狂不仅高呼,导演太尼玛天才了,太牛了……可这种惊呼居然也被导演完全考虑到了,他让电影中的制片人替我们惊呼,替我们夸赞他,更显得我们是如此的predictable,如此被他掌控。

所以说,导演从头到尾都在精心设计,极其精巧地炫技,无所不在地营造奇幻感,却又小心翼翼不破坏叙事和声光的连续性。

他自己倒是嚣张地不行,在电影一开头就说了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还是那个厨师,在第一次接受痒痒男采访的时候说,”这道菜就是一个甜点,草莓夏洛特“——它是一部非常简单的甜点(甜点般的电影),非常容易制作(表演和拍摄没什么复杂性),而且这个甜点(电影)的成本非常低。

更重要的是,”not so gross to touch“——作为一部魔幻手法如此多的电影,由于它剧情简单,围绕着生活的现实感铺陈开,并不会像别的魔幻主义电影那样令人不适(例如我之前评论过的《一步之遥》和《鸟人》,就多少令人不适)……我还能说什么呢?

导演开宗明义地表达了他的目的,挑战我这样自认为阅历丰富,不会被悬疑手段忽悠的观众。

他用角色的话做了说明,也是下了战书。

他就是要做一部挤破一切内在逻辑却不挤破皮的电影甜点。

而最后eczematous attack袭来时,看到小女孩录像带画面的那瞬间,我内心中铺垫了很久的高能反应语境,也没有带来一点点防备。

导演还在对观众说,早说了嘛,要耐心,不要急着想知道录像带的内容,还没到时候……就像甜点中最甜的馅儿,要等其它部分的口味都混合后才有最佳的效果。

这份甜点最终的隐喻,是电影中那盒录像带。

和怎么揉都不会破的草莓皮一样,这个录像带是被野猪吃下去也不会咬破的法宝。

它是一切悬念中的核心,是挂在我们额头前、吊着我们胃口的胡萝卜。

是最后引爆脑海中eczematous attack的传染源。

还能说什么呢?

导演你赢了,你太牛逼了,屌炸天啊!

按原计划,我还要在本文最后一个部分介绍这种引发eczematous attack的原理。

这是导演真正的不传之秘。

然而不好意思,哥早就看透了这里面的一切奥秘。

不过现在已经凌晨二点,我明早还要赶着上班,只好简单说两句了。

以后有机会再补完。

1. 为什么会有奇异感的同时,却不会碰破那层草莓皮呢?

2. 为什么奇异感会引发eczematous attack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哲学问题,心理学问题。

只是很多人只把它用在特别具体的一两个问题上,例如导演想探讨的,什么是”真实“。

同类的探索其实太多太多,最直观的是不可思议的图画。

例如:例如:

例如:<图片6>例如:<图片7><图片8><图片9>由于心理学家的杰出贡献,这样的不可思议图片有很多很多例子。

我们常看的魔术,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可思议事件,因此也被称作幻术——不是买鸡小子,而是illusioner。

除了图片和魔术外,还有语言类的不可思议,例如:”我说的这句话是谎话“关于这些没时间深究了。

简单做个结论。

人类的思维境界其实并不高,我们的逻辑思维是由众多单维度(判断大小,和判断轻重,在我们思维中是两个独立环节)的二进制逻辑贯穿成的。

在一个场景下,我们只能用一个维度的逻辑做一个非真即假的判断。

而特别复杂的逻辑,我们只是用很多次单个逻辑的判断拟合出来的二进制串。

如果有远比人类智慧的生物,可能可以在一个判断中,同时处理完多个维度,多个环节的判断。

这个天生不足,意味着人类思考问题,本该遵循层层递归原则。

每加一个环节或一个维度,按道理都该检查之前的每一个维度和每一个环节,于是构成一种九连环或汉诺塔式的思维方式。

否则就会暗藏隐患。

但人类的直观是达不到这样的回归拟合的,常常是单维度,单线程的判断,于是隐藏着错误,当错误无可置疑地呈现出来的时候,就产生了所谓的错觉。

这个错觉可能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冲突,可能是理性和感受的冲突,可能是想象和现实的冲突,诸如此类。

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的奇妙艺术体验,都是有人利用人类的不足,这些错觉营造的。

而人类两个基本的生理功能将会在察觉错觉后迸发,一个功能是因为奇异而警觉(视听变敏锐,注意变集中,乃至于毛骨悚然地警惕),另一个功能则是在察觉奇异感无害后有愉悦的体验(愉悦就是放松身体警戒中的机能)。

我们在不可思议的图片中,在魔术中,在奇妙的语言中,在科学实验中(例如静电让毛发竖起),在种种艺术创作中(例如梵高的星空)都能体会到奇异感给我们带来的各种乐趣。

然而我真的从来没意识到,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带来如此强烈的eczematous attack体验。

为此我感到很爽!!

感谢屌炸天的导演!!

 9 ) 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创作的极简主义音乐和本片的联系

这个文章写于 2024年5月24日 那会我还没有生病 还是贴上来吧Philip Glass - Music With Changing Parts这首歌是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创作的极简主义音乐,在此之前我以前几乎没怎么关注过极简主义音乐。

但在2015年看完昆汀·杜皮约 Quentin Dupieux的电影《真实》之后,我对这首电影中的插曲印象非常深刻,甚至可以说每个看完并且喜欢这个电影的人应该都会对这个BGM产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在多年之后,一直对这部电影念念不忘(这是我最喜欢昆汀的电影),2024年5月24日凌晨2点多,我再次重温了第二遍这个电影(这里想起我的挚友阿孝曾经问过我:你喜欢的电影会看第二遍么?

这个问题对我影响很大,所以我在多年后一直想再看一遍这个电影),这个电影非常烧脑,老实说我在9年之后看完第二遍之后依旧没完全看懂,但还是觉得这是一部构思非常独特,涉及到“到底什么是真实还是梦”的这个经典话题。

包括梦中梦,这个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次梦中梦的感悟:我甚至可以怀疑这个电影就是导演昆汀·杜皮约的一次梦中梦和清醒梦的来的灵感,再稍加一些改编(正如诺兰导演的《盗梦空间》)。

说回这首歌,初听这首歌会觉得非常冗长枯燥,单调乏味,对听习惯传统歌曲结构的乐迷来说会想:这个是什么玩意啊!?而且这首歌网易云上有人提示过这首歌最后10分钟(而且其实最后10分钟有了变化,非常关键)被切掉了,我搜了下,果然spotify上的版本是1小时01分39秒,预计这个才是完整版。

但在2024年的当下,一首歌如果连超过1分钟都会没人耐心听完,更何况这个作品居然有1个小时!

更何况大部分时候你会感觉似乎一直在重复!

真的是很催眠的一首歌啊!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看过电影《真实》并且很喜欢之后,相信你也会对这首作品重新产生改观,并且对极简主义音乐不再那么排斥,所以这也就是我想推荐这首电影配乐的原因:因为这个音乐和电影紧密结合,并且会让你对一种全新的没接触过的音乐产生兴趣!

好了,以下开始涉及剧透,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可以继续看下去:巧合的是我在搜这首歌的中文资料的时候,我找到了一篇豆瓣上科学宝小魔仙翻译的《摇滚极简主义》,里面提到了几句:1 在梅西·埃里奥特(Missy Elliott)和提姆巴兰(Timbaland)共同创作的反物质主义赞歌《苏醒》(“Wake Up”)中,有一位牧师或是政客在歌中愤怒地大叫“醒过来!

醒过来!

”我突然鸡皮疙瘩,这不就是这个电影《真实》里面最后的片尾么!?

2 声音科学固有一种反复性:声音在空间中通过周期性的波动传播。

waves!

(中文翻译为:波)我靠,这不就是电影中杰森导演的电影片名!?

我就和电影中那个马歇尔角色的感慨一样:我已经无话可说了!

3 学者罗伯特·芬克(Robert Fink)在其关于极简主义运动的文化研究中提出,极简主义音乐是一种对高速、同质、重复的消费文化的模仿,或是一种另类的无休止的电视商业歌谣。

你想到了什么?

没错,就是里面说的电视波会杀死所有地球人!

包括其中主角主动要求进入精神病院,并且进去后就拨电话这段让我非常触动。

(为什么主角主动要求进入精神病院?

为什么精神病院会有电话?

为什么电话是假的?

)说完这些,相信你会对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这首歌,极简主义,昆汀·杜皮约 Quentin Dupieux的电影《真实》都有了进一步感受吧。

此外,这个电影中,没有人能相互理解,哪怕作为夫妻来说,妻子也无法理解丈夫的行为,只有最后马歇尔被震撼到之后才理解了先前一直不满意的这位导演zog。

小女孩名字就叫真实,但没人相信她说的话,当她说出来猪会吃录像带的时候,所有人都笑了。

主角测试了几百遍痛苦的呻吟都没效果,只有一次被马歇尔看到并且真的被伤到发出的真实的痛苦呻吟才被通过,zod必须等名为真实的小女孩真实的睡着之后。

最后我想说的是,昆汀·杜皮约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法国导演之一,而《真实》这部电影又是他所有作品中让我回味最为良久的作品,但相对其他法国导演来说,昆汀和这个电影依旧非常小众。

我曾经在前几天和另外一个好朋友再次提到了这部电影,并且我当时就和他说我很想再温习一次,并且我愿意和他一起再看一遍这个电影,但最终没有看成,当然想再看一次这个电影是我由来已久的想法,我很高兴我终于在多年后终于再次看完了这个电影,并且能记录下以上这些。

附:摇滚极简主义原文:https://www.douban.com/note/680122168/?_i=6490417DEY2sV4Philip Glass - Music With Changing Parts 网易不完整版 https://music.163.com/song?id=426026170&userid=15668948Philip Glass - Music With Changing Parts spotify完整版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09CIQSlQOHUc7Cfqnmvp3d

 10 ) 梦蝶与蝶梦

《庄子~齐物论》中曾记载过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年轻小哥庄生睡午觉,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飞舞的蝴蝶,醒来后开始怀疑人生【到底是蝶梦到自己成了庄生睡午觉还是自己梦到自己是只蝶】 昆汀.杜飞的《真实》=《庄生梦蝶》×233+666这部电影标签是悬疑,同事也是一部很闷的片子,闷到中途需要吃点辣条提神。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部“烧脑闷片”,我把她拆分成六个部分来观赏: Part1.小女孩的父亲猎到了一头野猪,回家后父亲对猎物开始处理,小女孩看到了一盒蓝色的录像带并对此很好奇,然而父亲告诉他录像带不可能存在,因为野猪吞不下那么大的录像带。

并告诉她:所有的动物都一样,内脏都没有用Part2.镜头拉远,小女孩的生活原来是一部电影,导演在与制片人讨论。

同时这个导演还在一档美食节目当摄影师,他想邀请节目的主持人来参演他的电影遭到了拒绝,主持人心里默念:mdzzPart3.在上一个Part中的节目主持人觉得自己得了湿疹eczema,他不得不去看医生。

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个穿着女装戴着红围巾开着军吉普的大叔,画风甚是诡异。

到了医院,医生告诉他:没错你的确得了湿疹,不过是长在了脑子里。

你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当镜头再次拉远,我们会发现,病人没有任何问题,这个医生却是一脸的湿疹!

Part4.在上一个part中那个异装癖大叔在看心理医生,他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到他开着吉普穿着女装,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灯时还看到了part1中的女孩。

女孩在学校午休想看看那盘录像带,异装癖大叔原来是校监,校监说:你如果不告诉我录像带是什么我就通报你的父母!

小女孩反驳:你告诉我的父母,我就揭发你是个异装癖!

(p.s异装癖大叔梦里面见到的小女孩居然现实生活中得知了自己是异装癖)所以目前我们已知:part1的小女孩是part2中导演的电影角色剪头→part2中美食节目主持人在看医生的路上遇到了part3中的异装癖大叔→异装癖大叔是开场那个小女孩的小学校监→part4中的心理医生是part2中的导演的妻子Part5.导演带着妻子去看电影,在影院他发现自己一部还没我拍摄的片子居然已经公映了。

我想这个导演一定是处女座,对于片子还不满意的他试图阻止人们继续看这部片子,经过不屑的努力他终于被赶出了影院。

出了影院他第一时间给制片人打电话,制片人接到电话后一脸吃惊,因为此时此刻导演就坐在他的对面与他一起讨论电影发行。

是的没错!

这个维度出现了两个导演Part6.所有的镜头看似零碎,实则有许多的前后联系,并在最后的30分钟将他们快速且毫无违和感的串联在一起。

原来所有的剧情段都是相互镶嵌~相互关联的,就好比潘洛斯阶梯和摩比斯环一样。

当片子迎来结尾时,镜头再一次拉远,原来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一部电影的角色,导演在与制片人如同part2一样谈论电影情节。

最让人细思级恐的是~part6的这部电影里小女孩观看了part1中蓝色录像带的情节,在录像带里part2的导演给制片人打了一通电话,然而part6中的制片人接到了电影里角色打开的电话!

就如同源代码中现世收到了虚拟维度的短信一般。

我甚至有一种被入的感觉,生怕下一秒我也出现在这部片子中!

就在这里,片子戛然而止,就下了part3中医生的那句话:你只是脑子里有湿疹。

以上全部是讨论剧情的废话,如果你看到这里,恭喜你看我逼逼叨叨了这么久。

我很想一笔带过,但是这个剧情真的太庞大,朕做不到概括_(:з」∠)_电影是一门融合百家的艺术,我想艺术不同于政治~科学~经济等学问的最大关健在于她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在看完后我脑子里很乱,包括写这篇时也是如此,我很难感受到鬼才昆汀杜飞的脑子里在想什么,但是我却很享受看这部片子的过程。

让你面对看似沉闷的前奏费解,在你放松警惕时用快节奏打你个措手不及,在你还没反映过来时扬长而去,留下一个发呆的你在尘土与大风中独自体会,这或许就是意识流和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吧。

在豆瓣上看到许多的人把重点放在导演真正的思想感情与这部片子的核心价值,我很不理解。

人对艺术的观念与思想不应该是一样的,也不应该有这方面的意见领袖,文化的放松应该是百家争鸣,何必在乎什么真确的价值与思想感情?!

我们曾经在思想的统一上做过太多违反常理的事情,如果硬是要深究《真实》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话,或许她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一次逻辑思维~头脑风暴~脑洞开挖时间,让我们有机会去拜托意见领袖与主流观念,开动自己那越来越不曾思考的大脑,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属于自己答案的机会。

最后送上尼采的名言:“上帝已死!

”人类可以为所欲为了

《真实》短评

你能看懂,这个俄罗斯套娃么?

5分钟前
  • 风尘
  • 还行

杜皮约老哥真的对某些电影很恨,太逗了

7分钟前
  • 路米內
  • 推荐

已经拍好的电影里的人能和看电影的人互通电话 呵呵

10分钟前
  • untery
  • 较差

欧shit!

13分钟前
  • 希尼莫
  • 力荐

我真的……欣赏无能

15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喜剧?倒真有点搞笑,电影拍成这德性,导演要闹哪样呢?你敢好好讲故事么。

17分钟前
  • XWang
  • 较差

真实,看完了。比我想的好太多了,卧槽鬼才啊,这不比查理考夫曼香太多?看完大脑得湿疹了,做了奇怪的梦…5分。不过当然,你可以说这些都是小算计,怎么写都行嘛,毕竟是电影又不是现实,怎么想都能拍出来,怎么说怎么有都可以圆回来,但尽管在思想深度上无限趋近于零,给我的感受也比查理考夫曼表层故事都拍不好要来得强。

19分钟前
  • 祝默
  • 较差

什么鬼....智商完全不够用了

24分钟前
  • 羊毛的灵魂
  • 较差

也许人的内心都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小剧场,觉得事情的发展可以是不同的结果,甚至是愿意生活在那样的平行世界中。真实和虚幻从来都只是一墙之隔,有时候你所看到的并非是绝对的真实,甚至有些时候真实也是不必刻意去追求的。有时候挺想让脑子里真正放空,只去想那些只关乎自己的事情,可以把一切别的事情都抛诸脑后。虽然知道胡思乱想并没有用,但也一直愿意如此,灵感的火花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人类的智慧也是。

25分钟前
  • TimmyConnor
  • 还行

将电影层级作极大丰富如果只为了让叙事本身复杂化(内容/结构),实际上并没有将叙事的边界扩展多少。

27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新手导演想拍片拿奥斯卡最佳呻吟奖,殊不知自己其实生活在小女孩看的录像带里,而女孩与录像带又不过是一个鬼才导演拍摄的场景,而以上这一切也有可能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怪异臆想。导演最后还不忘调侃观众,如果你看的时候觉得不正常,说不定也来自于大脑里的意外,充满达达式的荒诞不经与超现实的幽默。

31分钟前
  • 皖夏
  • 还行

全小心思

3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荒谬的电影,力度不够。

37分钟前
  • 樱桃之远
  • 推荐

what the fuck boring根本看不下去的电影怎么让人尝试去理解

41分钟前
  • 毘沙门
  • 较差

文化人的荒诞喜剧,以简单意识流衔接真实与虚幻。主要情节就是寻找人类好呻吟,确切地说是奥斯卡级别的呻吟

43分钟前
  • 只抓住6个
  • 还行

wtf 我的脑子也长湿疹了

47分钟前
  • 茶糖
  • 较差

M.C.埃舍尔

51分钟前
  • 隐城
  • 还行

困在梦中,循环往复。

56分钟前
  • ofelia11
  • 还行

虚幻、现实、梦境、戏中戏、意识流,层层嵌套,无限循环,太烧脑了,需要二刷才能看懂,或者法国昆汀压根就没讲故事,就是要把观众绕晕。

59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荒诞,讽刺,自嘲。关于电影的电影,关于烂片的烂片。一切不可能在电影里都变成可能,好莱坞是造梦机器,也是垃圾制造厂;所有人都被深度催眠意识模糊,一切现实都是失真,有意思没意义或者说没意思没意义,能不能下咽,要取决于你是不是一头猪。

60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