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Don't F**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猫不可杀不可辱:网络杀手大搜捕(港),别惹喵皇:肉搜网际杀手(台),别惹猫咪:网络杀手大搜捕,Don't F**k with Cats

主演:Deanna Thompson,John Green,Claudette Hamlin,Antonio Paradiso,Anna Yourkin,Benjamin Xu,Marc Lilge,Mike Nadeau,Joe Panz,Joe Warmington,Henri,Romeo Salta,Kadir Anlayisli,Joel Watts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剧照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剧情介绍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一段身穿深绿色连帽衫的神秘人物杀死两只小猫的视频被传到网上时,整个互联网都轰动了。一群业余网络侦探开始联手追踪发布者。在一场危险的猫鼠游戏中,每一次点击都会鼓励令人毛骨悚然的作恶者发布更多令人不安的视频,直到最后一段视频被上传。这一次,受害者是人类。这是一个真实的恐怖故事,由《冒充者》和《丝绸之路》的制片人倾情打造,讲述一个杀手迫切地想要成名,因此打破了互联网上的首要规则:别惹猫咪。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往日情怀错恨超能敢死队羽球青春乜代宗师侧车搭档月八日记功夫乒乓阿菠萝计划太极英雄坡道上的红屋顶与神的约定罗刹劫新生欢迎周:大学恐怖故事合集冰毒三重威胁之跨国大营救魔术师的黄金骷髅亲爱的孩子们藏品Byplayers2:如果名配角在TV东晨间剧里挑战无人岛生活的话重返初遇之夜万鳄巨兽博尼法斯修女探案集第一季全裸导演第二季小鬼当道曲线球猎杀中山狼格林第四季奔向爱情我们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长篇影评

 1 ) 黑暗的另一面

导演巧妙的剧情安排,用看似温柔的标题党手法,和长达1/3的视频来描述十年前网传的虐猫事件,慢慢将更可怕的真相剥露在世人眼前。

曾经轰动世界的加拿大碎尸案浮出水面,每一处细节和凶手戏剧性的精心设计,甚至让我怀疑纪录片的真实性,但事实有时就是比电影还要荒唐。

我不去分析凶手的动机和心理,也不去辩论最终的审判到底公不公平,毕竟这其中的环节和细节不是我们旁观者可以插手的。

影片最后的结尾,叙述者对着镜头的质问才应该是我们这些旁观者应当深思的问题。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法制的建立跟不上科学的速度,让网络成了犯罪者的工具。

暗网的广阔和加密性,媒体新闻传播的便携性,以及人肉搜索、恐吓邮件等等,无不在给我们敲响警钟。

让看客们不再只是看热闹的乌合之众,当你分享每一个链接,传播每一个消息时,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个无辜善良的生命会因为铺天盖地的谩骂而逝去,而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罪的,又没有一片雪花是可以负责的。

难道这就是网络对犯罪者的慈祥?

这个世界不应该这样。

网络成了他们犯罪的垫脚石,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愚昧的网名叽叽喳喳,乌合之众的力量仿佛给了犯罪者应援。

就像剧中那么多万点击量中,如果每一次的点击背后,都是约翰和狄安娜一般的网民,如果当初发给加拿大警官的邮件有被认真对待,最终的悲剧或许就可以避免。

希望每一个可以网上冲浪的人,保持着看客的热情和约翰、狄安娜一般的负责和冷静,也许我们有一天可以救活一条人命。

而不是成为黑暗的另一面。

 2 ) 一些想法

Don’t Fxxk With Cat 网飞原创纪录片 讲述了一群网络爱猫人士 在看到极其残忍的虐猫视频后 通过逐帧分析 试图“人肉”出虐猫者Luka Magnotta 他们坚持追踪了此人两年 终于确定了他现在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 但是时机已晚 Luka逐渐从虐杀动物演变到虐杀人类 他效仿电影Basic Instinct 用冰锥残忍杀害了华裔留学生林俊 将其分尸后把不同的身体部位寄到加国不同政党处 后来这位蒙特利尔屠夫逃到了巴黎 最后于柏林被捕 Luka本人极度自恋 早期从事演员及模特职业 他的每部虐杀视频中都有向经典电影“致敬”的片段 最后被捕后还沉浸在以自己为主角的戏中 假装有人逼迫他做出这类非人类行为 这部纪录片的受访者的身份非常多样 有网络上的爱猫人士 加拿大 法国 德林多国警方 还有Luka本人的妈妈 整体拍摄节奏紧凑 仿佛真的随着他们追踪这位连环杀手了18个月 网飞的纪录片质量一直令人放心 四段虐杀视频的镜头都没有直接放映 也没有刻意营造灵异恐怖的气氛 一共三集 时长都是1h左右 可以直接观看 其实在刚看第一集的时候 站在人肉方的角度上还是有点不舒服 总觉得一旦放松“私刑”的限制 衍生出的后果将无法被控制 今天可以为了你认定的“正义”去辱骂 网暴 甚至人肉别人 明天就可能做出更过激的举动 在没有得到全部信息之前 被情绪牵着走太容易了 更何况和旁人一起行动更容易让人忽略这场“私刑”是否正当 程度又是否合理 所以哪怕是做出分析的是动保人士 哪怕被分析的人是虐猫狂 潜在心理变态 动用“私刑”永远应该是那一条不能迈过的警戒线 话虽然这么说 但资源终究有限 总不能把每一条举报 每一个可疑视频都探查一遍 所以当真正的伤害还没有产生 无法诉诸于正当法律途径时 想要提前降低伤害的人们又应该怎样的边界内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 这是我们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Luka Magnotta是极度自恋的表演性人格 他频繁地在社交网络上发布自己的照片 甚至组建自己的粉丝群 总是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 他渴望通过这种非人类 猎奇的方式得到世界的关注 每一个关注或追踪他的人 是不是也在变相地在为满足他这种变态心理添一份力呢 我在看完纪录片后查了一下他现在的动向 无期徒刑 在四年前于监狱中和另一个杀人狂结了婚 日子过得甚至还很滋润 而在这场虐杀后真正记得被害人林俊和他的家庭的又有几个人呢 总之 看完这部影片后感到的悲伤是真切的 因为这背后是一个鲜活真实的人的逝去 希望能有过多的人记得他 RIP 🙏

 3 ) 正视纪录片:只做好还原事实,不植入是非观念

评论区某些高赞,都有浓烈的攻击欲望。

指责两位业务网侦两年来并无实质性收货,加拿大女演员无能弱势。

什么时候看纪录片也需要站在道德高地职责他人了。

熬夜看完,凌晨五点。

故事讲述流畅,情节紧凑,剪辑手法与前年大火的社交网站探案的那个电影相似。

掠过暴力画面,可直接食用。

这三集是艺术,正义的一方有各自的社会角色,网飞得写实记录居然还能有一群喷子说谁谁谁应该怎样。

什么时候影评成了国剧弹幕了?

 4 ) 写给待观影的朋友们 及 完整观影后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自己是因为看了部分评论并对其持怀疑态度才在网上看完了整部剧集。

尽量在不剧透的前提下帮助点进来的朋友们了解这部剧,并说说我对其他负面评论的一些看法,从而打消一些待观影朋友们的顾虑。

其次,如何在有限的180分钟内合理的平衡“案件还原”和“探讨人性”并不容易,希望大家不要跟风看到一些负面评价后就错过了这么一部优秀的网飞式纪录片。

需要说明的是,影片本身拍摄出来是为了让大多没有深度了解过这件事甚至都没听说过林俊的路人而拍,需要一定的普适性,导致不可能出现太多的血腥镜头,也可以避免人们过多的关注事件的猎奇部分从而再次消费死者经历。

影片起一个不相干的名字也正是为了防止知道这件事情的人抱着猎奇的心态点进来,将探讨的主体“生命”换成了同样能引起人类强烈情感共鸣的“宠物”作为切入点,并引出影片主题“互联网犯罪”。

在看了该剧下的大多数评论,针对一些负面评论我也想简单地发表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我能理解所有对剧集少量细节还原问题的指责,但我认为剧组并没有犯颠倒黑白的原则性错误,对于“人命”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三观有问题网飞内部就会Cut掉。

但对于“性”方面,我们必须承认东西方的认知是有差别的。

死者和凶手如何相识或者谁主动并不是重点也并不影响到本案的性质,影片的一笔带过也算是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死者的隐私。

相反,剧里所展现的一部分细节及内容是我们在互联网上找不到的,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及所谓的”真相“。

以上是我用不一样的出发点去看待这些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理解部分事情。

关于剧集本身的节奏,影片用第一集的时长去引导观众的观影思维也算是用心良苦。

在之后引出杀人案后,大部分的影片时长都分布在了案件追捕、探讨作案心理及凶手成长环境上。

重点着墨在凶手身上并不是不无道理,需要在有限时长内尽可能将所有的客观因素事无巨细地一一罗列出来,把“凶手”的周遭环境一层一层地剥开,让观众看到看到什么是“恶”,什么是“曼尼”。

理解凶手究竟是为什么犯下了这起骇人听闻的案件。

少量的移情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事件本身,影片并没有刻意去渲染什么氛围诱导观众去同情凶手。

相反,正因为剧集本身的三观正常,才能反衬出凶手母亲接受采访时话里的愚昧和一厢情愿。

并在影片最后通过事情经历者的口提出了终极疑问:“互联网究竟对于现代人类意味着什么?

”“究竟是不是我们我们喂食了这只凶猛野兽?

” 黑屏、沉思。

影片本身探讨的问题及深度远超在我们在互联网上可以查到的血腥视频或新闻通稿等内容。

如果大家真的想较真,在意死者及其家属是否得到尊重或者其他所谓的”真相“,我想问下你们了解到的”真相“会比影片中出境的死者父母及朋友还要”真“吗?

如果死者家人们觉得被冒犯到了是否需要网民们替其发声?

我们是否是在向另一只看不见的”猛兽“投食?

影片既没有拍成好莱坞式的爽片大吃人血馒头,也没有拍成国内CCTV12的走马观花。

当看完后我们再回过来思考影片是否是像当初某些评论说的“没有尊重受害者 ”或是凶手母亲的说辞是在“帮凶手儿子洗白”,答案昭然若揭。

我觉得只要是连贯完整地看完该剧,阅读理解正常的朋友都不会断章取义。

影片真正地做到了在探讨”互联网犯罪“及”罪恶“本身之外,最大程度地尊重了死者及家属的感受。

用不一样的视角提醒周遭世人警惕挑战人类底线的人。

最后,我相信时间会给这部影片正名,就像去年同期的”切尔诺贝利“一样,网飞式纪录片越发让我期待。

 5 ) 要小心那些会虐待动物的人

最近才补了这个2019年的纪录片,看完真的难受,久久无法平静。

我在2012年没有注意到加拿大这个死去的华人学生的新闻,也许因为没有发生在美国。

但现在看起来他真的与章莹颖一样,都是在海外十分不幸地遇到了变态,就这样被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本片不像是去年的《寻找章莹颖》那样以死者为核心,而是以犯罪者为核心的纪录片,因此对死者林俊的描述比较少,可是还是能看到他是一个很英俊的男生,父母来自中国,在葬礼和法庭上也是泣不成声。

林俊死得与章莹颖一样惨,虽然尸体找到,却被残忍分尸,还挨了55刀。

而他并没有做错什么,真的是无辜地成为一个变态杀手的虐待和发泄对象。

这个纪录片的切入点是凶手是从虐杀猫并录影放到网上开始,被一群动物保护组织网友在网上追踪了两年,可是就算他们找到了他的身份,却因为无法引起警方的关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从杀猫变成杀人,甚至还把杀人过程录影再次放到网上。

这位凶手很喜欢获得注意,总是不断地给别人留下蛛丝马迹,达到被关注的目的。

他甚至在网上给自己建立了很多假新闻和粉丝群,并有很多不同的账号,常常把自己幻想成电影里的角色,真的是看了令人毛骨悚然。

想象一下搜一个人发现他是大明星,结果仔细研究才发现,图片都是P的,粉丝群都是他一个人做的,连各种留言都是他一个人写的。

这是不是很可怕?

这部纪录片本身拍得很全面的,大部分案件相关人都采访到了,包括受害者林俊的朋友,可惜没有林俊的父母。

我们可以了解到林俊与凶手之前不认识,只是在craiglist上看到凶手发的帖子就见面并跟着他回家,确实有点掉以轻心。

这也再次提醒大家千万不要随便跟一个才第一次见面的网上认识的人回家或去任何只有两个人的地方。

一定要小心警惕。

我比较喜欢的是片中对那些网友如何追踪凶手的详细描述,真的是令人大开眼界,介绍了很多人肉和在网上查询线索的技巧。

不得不说,这些网友真的跟侦探有一拼。

此外,纪录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位凶手深深受到了很多犯罪类型电影的影响,比如《本能》、《Catch me if you can》、《美国精神病者》等,并试图模仿片中的凶手,甚至在作案时使用片中的音乐,平时也常常会用到电影角色的名字来伪装。

他还因为喜欢《卡萨布兰卡》而一度逃亡巴黎,真是生活在电影里的人物。

这让人不得不再次怀疑,电影究竟会不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

其实很多犯罪类型纪录片中,都常会提到凶手或某个精神病患者的行为是受到某部电影的影响或启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分得清现实和虚幻世界的。

另一方面,这个凶手的背景又是家庭残缺、从小遭到校园暴力,并且可能在生活中也常常被虐待的人,而他自己也成为了一名虐待者。

虐猫是凶手暴力倾向的最先表现。

任何在生活中会虐待动物的人,真的都是有暴力倾向的人,绝对不可以轻视。

如果你周围有人虐待动物,哪怕他只是一个孩子,也一定要警惕和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防范和引导,不然真的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凶手。

观看这部纪录片时,很多凶手曾发布的视频镜头我都不敢看,一直抬着右手挡住银幕,最后看完手臂都酸死了,但就算听案件描述,都觉得胆战心惊,睡不着觉。

希望林俊和章莹颖的惨剧不会再继续发生。

 6 ) 从虐猫到肢解中国留学生,这部口碑新片,看得我后背发凉

随着撸猫成为当代生活新风尚,网络世界的潜规则又多了一条大写加粗的“别惹猫咪”。

在这种舆论语境下,虐猫无异于找死,绝对会被大众谴责到体无完肤。

但说来你也许不信,有人故意把这事儿做给所有人看,还真就是为了“找死”——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Don't F**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导演:马克·刘易斯主演:Deanna Thompson / John Green / Claudette Hamlin上映日期:2019-12-18(英国)集数:3片长:60分钟

这部纪录片剧集由《冒充者》、《丝绸之路》制片人倾情打造,Netflix出品。

豆瓣评分8.6,超乎想象的神展开绝对让人瞠目结舌。

一切风波源于2010年YouTube上疯转的一则视频。

发布者,不详;标题,“一个男孩,两只猫咪”。

听上去是不是很可爱的亚子?

但点下播放键,映入眼帘的却是令人发指的一幕—— 男人把两只神态楚楚可怜的小猫放进吸尘器的真空压缩袋,一点一点地抽干了里面的空气。

猫咪在痛苦和挣扎中死去了。

这则视频激怒了无数正义网友,一个人肉变态虐猫狂的Facebook群组应声成立。

网名“摇摆女神”(Baudi Moovan)的猫奴兼网虫狄安娜也加入了。

群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人肉搜索揪出杀猫凶手,让他吃点教训。

但多数人的“贡献”止于语言攻击,真正干实事儿的少之又少。

狄安娜和约翰·格林就是其中难得理性的两个。

他们逐帧分析视频的细节,发挥各自的才能,尝试定位凶手的所在地。

可事与愿违。

每每有所进展,他们总会失望地发现,所谓的“重大线索”不过是对方设下的又一个烟雾弹而已。

屡次释出信息而不留痕迹,把热心群众耍得团团转,这个凶手显然够聪明、够机警。

至于群组这边,连人肉对象身处哪个大洲都无从知晓,想扒出他姓甚名谁则更是难上加难。

调查似乎彻底陷入僵局了。

可就在狄安娜等人因他的误导而离真相越来越远的时候,就在屏幕前的你也以为,还要耗上好几集的工夫才能一窥此人真容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正主居然亲自下场,把自己的姓名——卢卡·马尼奥塔——大大方方地公之于众了。

不管是真是假,先别急着下定论,查查再说。

抱着这样的想法,狄安娜和约翰在网上搜了一圈,震惊地发现此人来头不小。

非但足迹遍布全球各地,还坐拥千万粉丝。

网友对他的溢美之词更是夸张至极。

从“瑞凡·菲尼克斯失散已久的表弟”到“小弗雷迪·普林兹的表弟”,从“玛丽莲·梦露的儿子”到“麦当娜的秘密前男友”……

简直是天方夜谭,一派胡言。

但荒谬归荒谬,狄安娜和约翰还是敏锐地觉察到了个中蹊跷:如果你的人气真有那么高,为什么我们这些资深网民从来都没听说过呢?

想到这里,两人重新冷静下来,进一步排查海量资讯中的蛛丝马迹。

结果不出所料:照片是P的,粉丝是水军,漫天飞的八卦传闻竟也全都是自导自演的独角戏。

综合种种来看,狄安娜大致摸清了状况:这不是恶作剧也不是诬陷,卢卡就是凶手本人。

看样子,他属于想红想疯了。

对他来说,黑红也是红。

所以,为了吸引关注,虐猫讨人骂亦不失为一种快速博出位的途径。

凶手已经基本锁定,但对于他的实际身份和他具体所处的地理位置,人们依旧一无所知。

不幸仍在延续。

卢卡录制了更多的视频,尝试用更残忍的手段虐杀猫咪。

终于有一天,事态升级了。

像狄安娜和约翰一直以来所担心的那样,他对人下手了。

新视频名为“一个疯子,一把冰锥”。

在这则长达8分钟的视频里,卢卡用镜头纪录了他杀死一名成年男性的全过程。

毫无疑问,疯子是他,“冰锥”是凶器。

只不过,“冰锥”是用喷了灰漆的螺丝起子仿造的,可他这个疯子却是名副其实,童叟无欺。

这回,狄安娜和约翰坐不住了。

他们积极联系警局,希望借由警方的介入阻止情形进一步恶化。

但由于两人没有拿得上台面的真凭实据,关于卢卡的判断全部基于网络上的观察和推理,他们的诉求未能得到任何回应。

直到死者的尸体出现,事件的影响从网络蔓延至现实,警方才着手处理此事。

可怖的是,不止一个人发现了尸体。

也就是说,卢卡不仅杀了那个人,还把他肢解了。

按照卢卡一以贯之的行事作风,分尸的方式自然也很高调,堪称丧心病狂——躯干直接塞进行李箱,丢到公寓楼下的公共垃圾桶。

砍下的两只断脚打包好,一只寄往保守党总部,另一只寄往自由党办事处。

媒体再一报道,举国上下就不可能还有人不认识他了。

至此,卢卡结束了和广大网友的捉迷藏,正式向警方“宣战”。

他优哉游哉地逃往欧洲,展开了一场横跨大西洋的猫鼠游戏。

后面的故事对于许多人而言应该并不陌生.卢卡落网了。

然而,在被媒体团团簇拥的时候,他的脸上却流露出诡谲的笑意。

不是挑衅,也不是威胁,而是如愿以偿的笑意。

相信不少读者在看到“卢卡·马尼奥塔”这个名字的一刻就已然猜到了后面将要发生的惨剧。

因为他所杀害的成年男子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林俊。

几年前,这起案件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水花,人们议论纷纷。

而这部纪录片则提供了一个相当独到且至关重要的网友视角。

既完善了卢克的前史,也补全了整场谋杀最隐秘的一环——虐猫。

尽管只有短短三集,但本片信息量极大。

一方面,从最初躲在屏幕后发布视频到最终被捕、认罪,卢卡为“出道”铺垫的每一步都得到了忠实的还原。

另一方面,制作团队不光用采访与搬演结合的手法重现了案件,也始终在启迪观众思考其成因的复杂性。

这部纪录片难得地没有把重点放在变态杀手的人格养成,或是公安机关的办事不利。

以上两点,片中虽有所涉及,但仅仅作为必要的背景阐述被一笔带过。

因此,它意不在呼唤社会对恶人的同情,也不在控诉政府部门的无能。

而是紧扣片名,反思事件为何会从虐猫演化到杀人。

而互联网作为追踪卢卡的首要媒介,又在其中发挥了多大的正面和负面作用。

以上问题的答案,其实大体上都借狄安娜和约翰之口说出来了。

在刚刚意识到卢卡散布的八卦、奇闻都是假消息的时候,狄安娜就觉得他是想出名。

可为了追求正义,又或是为了发泄怒火、凑热闹、跟风,狄安娜和其他许多许多的网友都没有止步于此。

在隐约摸索到卢卡畸形心理的同时,他们仍然心甘情愿地被他牵着鼻子走,给他玩弄于鼓掌之中。

待到事情一发不可收拾了,卢卡变得不再神秘了,心头那份猎奇的狂热逐渐褪去了,他们才把注意力从搜捕本身转移开来,认真反省一直以来自己的言行。

在所有曾经参与到网络搜查中来的网友里,狄安娜和约翰已经算是相对理智、有分寸的一批了。

但即便是他们,在卢卡入狱很多年后,依然会不时拷问自己的良心:我们是不是共犯,是不是帮凶?

我们该不该为林俊的死而感到惭愧?

我们有没有被卢卡利用到他的阴谋中去?

遗憾的是,直到本片拍摄之时,他们都没能坦然、笃定地给出否定的答案。

因为,作为见证了一切的当事者,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卢卡确实不是唯一的凶手。

早在卢卡将“冰锥”扎向林俊前,数以千计的网友已“杀”人于无形。

那个人叫爱德华·乔丹。

“杀”死他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卢卡的存在。

甚至没等查出他的真实姓名,大家就义愤填膺地给他判了“刑”。

可怜的爱德华,生前患有抑郁症,最终死于网络暴力。

可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在网络世界寻求情感出口的无关人士。

问题在于,他使用了不正确的手段。

他仿照卢卡传播虐猫视频,还特意把头像换成了一名很像卢卡的男妓。

一时间所有的矛头都向他指来,拦也拦不住,连辩解都来不及。

这回,素来严谨的狄安娜和约翰再次从细枝末节出发,找出了詹姆斯实为冒充者的诸多证据。

可当下哪还有人在意这些呢?

抓到真凶的快感将这场网络狂欢推至最高潮。

人们激动地配上烟花的视频,庆祝“胜利”。

殊不知朵朵烟花绽放的同时,在另一片未被照亮的夜空里,有一条鲜活的生命被这烟火的星点灼伤,由此陨落、坠地。

诚然,爱德华不是完全无辜的。

他做错了事,但罪不至死。

人们没有资格审判他,却亲手把他逼上了绞刑架,这叫哪门子正义呢?

在这出闹剧里,卢卡不是唯一的杀人犯,万千网友的手上也鲜血淋淋。

可本案的性质毕竟又和一般的网络暴力不同。

卢卡这个人,太奇特了。

对他来说,追捕等于追捧。

其他变态杀人狂享受的是虐杀猎物的过程。

但他渴求的,单单是其自身作为猎物时,众人虎视眈眈的神情。

因此,没有人身攻击过爱德华且为此案出力颇多的狄安娜和约翰才会自责。

他们或许无愧于爱德华,可却总觉得,杀害林俊的那个卢卡是由他们一手“制造”出来的。

试想,如果在看到第一则视频后,他们没有传播,舆论是不是将根本不具备发酵的空间?

如果在搜捕无果后,他们索性放弃,事情会不会还有挽回的余地?

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到了后来,仍旧是当初那份纯粹的正义感在促使他们继续追击吗?

还是说,拯救猫咪的正义感已畸变成对卢卡本尊的好奇心?

别忘了,他企图从看客那里博取的,为他供应不竭动力的,可正是这份称不上邪恶,却也与良善无关的好奇心啊。

于是,纪录片的最后,狄安娜直面镜头,问出了振聋发聩的一句:观看本片的你,与我何异?

她说得没错。

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条评论,不管出于怎样的心态,都构成了对死者的二次消费,一如狄安娜和约翰在卢卡事件中好心办了坏事。

但面对罪恶,置之不理何尝不是一种漠视?

漠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有些时候,人的目光会催生、助长杀人狂的野心。

但更多的时候,杀戮在我们视线而外的角落里横行,却无人留意。

所以,永远不要试图在对某件事情了解得尚不全面的情况下给它定性、归因。

因为每一起罪案的背后都藏着各种各样的动机,每一丝恶意也总是在大量消极因素的堆叠中建构而起的。

对于卢卡来说,青春期惨遭霸凌的经历和四处碰壁的演艺事业导致他心理扭曲,诸如《本能》《美国精神病人》一类的电影赋予他杀戮的灵感,狄安娜等人的关注则勾动了他更高的期待。

可艺术的存在本不是为了引人向恶,人肉小组中也不乏纯正、清醒的好人。

本片没有过多地回溯卢卡的成长历程、人生际遇,大概就是不想让大家忘却一个基本的事实:他,才是罪恶本身。

这部纪录片所揭露的有关卢卡一案的网络背景难免让人感到无奈、无力。

仿佛我们苦苦追寻正义,到头来只是给坏人做了嫁衣。

但我想说,不是这样的。

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当对方需要注视,你可以闭上眼睛。

当对方于暗处潜藏,你可以打一束追光。

在一切对策之上,能够真正引领我们不被“恶”所左右、所蛊惑的,实则是保持理智的能力。

是这种能力,给人以绝不沦为乌合之众的底气。

*本文作者:kiwi

 7 ) 迟到的正义?未尽的正义? 从7年后的纪录片,回首林俊案有感

写在前面的话:或许是因为最近武汉疫情期间看了太多愚蠢又无知的群众残害小猫小狗小动物小生命的报道,豆瓣上看到网飞新出的纪录片,名字很应景,下意识进行了搜索和观看。

纪录片观后,才发现纪录片由追捕虐猫者引出当时轰动世界的林俊一案,久久意难平。

难以想象,12年那个暑假,作者刚参加完高考,正期待未来的将来,而大洋彼岸的年轻生命,未来不会再来。

作者和被害人林俊同是武汉人,武大校友,本文章仅作为作者抒发情绪和自身看法。

借由这个纪录片,第一次较详细的接触和了解了这个悲剧。

看完原第一印象是觉得还算客观,种种细节甚至具有一定人文关怀。

思忖良久,才发觉这部剧对于被害人没有起到洗刷冤屈和正名的作用,事实上,基于片中公布的信息,无论是警方还是片方都掌握有证据(凶手引诱被害人见面的帖子),完全可以给林俊正名。

此外这部剧既然出品于19年却没对凶手现状进行跟进和事后采访,全剧几乎全是正方视角,凶手被绳之以法才是被害人家属得以慰藉的存在,就算凶手在7年之后依然厚颜无耻拒不认罪和忏悔,依然有采访和回访的必要,要给其来自灵魂的发问和质询,关进监狱不代表罪行就能原谅,过错就会遗忘。

另一方面这部剧字里行间和最后结题不断表明每一个观众每一个分享和播放凶手视频的人其实都是帮凶,都是在助长凶手的病态心理,参与凶手的猫鼠游戏,但这部剧内容上的避重就轻和标题取名本身就带有消费被害人和“宣传”凶手的嫌疑。

推荐想要客观了解林俊案的国人同胞,浏览以下几个帖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121140?dt_dapp=1http://www.taonanw.com/page/news/id/4806/is_staff/y?dt_dapp=1#437621-tsina-1-97199-29c30dfd97075201e4dda04e36b0d203最后 或许此刻武汉疫情才是全民聚焦的重点 但每个人都值得有人站出来为其发声的权利RIP.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8 ) 一点想法

本来只是想在人人找一部治愈系猫片来看,没想到搜出这部。

关于这部纪录片有2点想法。

第1点是关于成长。

有弹幕提到Luca曾经被校园霸凌是后来虐杀猫咪和人的根源,这是一个诱因,但远远不足以成为直接原因,最终根源在他自身。

谁的童年又是完全温馨和睦无忧无虑的呢?

校园霸凌、家庭破裂、生活贫困等等外因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总有人喜欢归因为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但一个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受到外因和内因的共同影响。

而我认为内因是更主要的因素。

人需要自我教育,顺境逆流虽不是自己可以决定,但始终还是要向积极的方向疏导,而不是期待生活发给你一手好牌,否则就像个懦夫一样抱怨生活给你的暴击。

第2点是关于人肉搜索。

可以说这宗虐杀案最终成功侦破,很大程度归功于一群坚持不懈和机智勇敢的网民。

视频一闪而过的吸尘器、照片角落里的加油站、马甲博客假人名、评论用语习惯的“空格,空格”全部被侦探网友发掘出来,一步步锁定Luca。

过程中有一个被Luca当作烟雾弹抛出来的人被人肉后迫于压力自杀,这个无辜的人成为肉搜的牺牲品。

激愤的网民既是一股正义的力量,也是缺乏理智束缚的洪水猛兽,毕竟像讲述人那样在过程中保持理智的还是占少数。

所以可以鼓励广大网友肉搜提供线索,但要控制诸如电话恐吓快递恐吓之类的“私下审判”行为。

 9 ) 我们为消费真实的人的痛苦而感到更加痛苦

非影评,本文仅试图从纪录片伦理的角度来为自己消费完这部纪录片之后的无限痛苦进行开脱。

Don‘t F**k With My Ethical Boarder!!!每年都要为Netflix的内容来批判这一下这个给观众带来无限guilty pleasure的流媒体巨头。

“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触及了许多纪录片伦理问题,才会令人看完之后抑郁难抒,但是仅限于ethical issue 而不是ethical problem。

为什么说是issue而非problem呢?

因为纪录片毕竟不是新闻报道,并不被所谓的“客观”/“公正”所严格地规范与要求。

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归根结底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向来崇尚框架之外的东西,作者有对于其艺术内容的无限创作空间与阐释的权利。

但观众为什么要选择看纪录片而不是电影,恰恰就是基于对纪录片里的“真实”的期待。

“Audiences value the truthfulness of factual programming. The more fictionalised factual programming becomes, the less the viewers value it.”(Hill 2005)但是我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Netflix的内容,并且对称其内容为“艺术”表示相当的膈应。

尽管Netflix支持了众多诸如《罗马》《爱尔兰人》这样的好电影,但是无可避免其更多的考量还是对于一个作品的商业价值而非艺术价值。

纪录片,作为影视市场供应链里相对“低端”与”弱势“的产品,较之大部分的电影与电视剧来说,其制作周期较长,可控性较低,戏剧冲突较弱,因此商业回报率低。

普通观众对于纪录片的理解也大多落在公益性/猎奇性两个极端里——要么是跟着BBC或者Discovery走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要么跟着众多独立纪录片制作者们孜孜不倦挖掘的一些小偷妓女毒贩子们的“生猛故事”。

但有制片人就致力于挖掘纪录片的商业价值与商业模式,努力的在拍摄上精致唯美,在内容上九曲回环,所以True Crime Documentary成为了纪录片市场里的一朵奇葩。

Netflix在2019年仅自制的真实犯罪记录片都不少于20部,在过去的几年里,《Making a Murder 制作杀人犯》,《伊卡洛斯》这些拍的比悬疑片还要精彩的纪录片,有了“真实的生活比电影还要曲折离奇”的加持,制片人们都觉得用真实犯罪故事做纪录片用来成为大众娱乐的新消遣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毕竟人人都爱看“《今日说法》和《走近科学》”,并且大家还能一边得奥斯卡奖,一边试探纪录片与真实犯罪与大众娱乐的边界。

(前戏的铺垫竟然有点太长了)总之,真实犯罪纪录片是纪录片产业中的商业精英,观众可以获得持续强烈的快感,又不需要像正儿八经的新闻一样面面俱到的还原真相,但容易出现一些伦理问题,会让玻璃心的观众(比如我)感到非常强烈的不适。

好了,接下来讲讲这部片子,“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讲的是加拿大最近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犯罪故事之一,也是网上冲浪时代犯罪的代表故事,凶手卢卡·马格诺塔(Luka Magnotta)极度渴望关注,于是在网上上传了一个极为残忍的虐猫视频,Facebook上的爱猫人士于是成立了一个小组试图人肉出这个杀猫凶手,但这反而给了Luka更多的热情,他先后再次上传两个虐猫视频,并私信小组管理员,借此来进行他们的“猫鼠游戏”。

形势逐渐升级,小组成员担心他会从虐猫上升到杀人,结果也的确如此。

纪录片创作伦理的第一要义就是MINIMISING RISK OF HARM而本片没有做到(在我看来)。

以下几点是我认为为什么圣母+玻璃心如我“被消费完”这个片子之后痛苦了的一些ethical issues(欢迎探讨,求异存同):1.凶手是用来赞颂的VS.观众是用来背锅的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打造这个行凶者的。

从影片的塑造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从小被校园霸凌的可怜儿,一个忠实的影迷,热爱电影,醉心于经典电影桥段,并且梦想成为演员。

然而尽管有着姣好的面容,演员梦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在为了自己的理想孜孜不倦北漂好多年之后迫于生计走上了一条不归路...Luka的背景这么一还原竟然有些楚楚可怜并且情有可原了起来,谁不怜惜一个情感脆弱逐梦失败的大男孩?

而对于所有的真实犯罪纪录片,尤其是连环变态杀人狂来说,如何准确的讲述这个故事并且描绘这个人格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因为如果在智商情商或者任何一项人类指标上没有一点天赋秉异的地方是很难成为一个series killer的,那如何不被Luka的“迷人的魅力”所催眠,如何不将他打造成一个“汉尼拔式”的犯罪精英从而进一步满足了他的极度自恋呢?

本片的作者似乎没有经过太多的挣扎就直接放弃了。

作者为Luka量身打造的这一部影片,无论从运镜,打光还是调色配乐,都是一部精致到几乎无可挑剔的献礼片。

无数次将他与一些经典电影互文,《Basic Instinct》《American Psycho》,再将他与里面的经典角色做比较,无一不是冷酷无情的天才杀手。

再通过包括警察,他的其他的情人的话语来表达“他的行为举止彬彬有礼,并不像是一个杀人犯。

”(呵呵,看到这里都差一点要忘了之前他虐猫和杀人的时候有多么的残忍了呢。

)而这不就恰恰是他所梦寐以求的东西吗,他渴望获得关注,渴望人们对他的恶心且令人愤怒的罪行(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进行偷窥。

这部片子里Luka Magnotta是绝对第一位的男主角。

而每一个观众都在给他他想要的东西,聚光灯目光,更多的的目光,无数的目光,无论这种注视是正面还是负面他都不在乎,他只渴望更多的关注。

而真实的罪犯并不是像明星一般闪耀的存在的,链接是英文,里面有讲更多关于这个所谓的犯罪天才的其他故事,退却电影滤镜光环的这个人,并没有那么的“神”化。

https://screenrant.com/dont-f-with-cats-true-story-magnotta-case-missing/应该如何处理这个人物的描绘而不将其打造成为凶手自己会满意的梦幻人设从而进一步的feed his ego,是本片完全没有处理好的问题,然而更惊人的是,导演甚至将这个锅甩给了观众。

在影片的最后,导演打破了第四面墙,迫使观众直接与影片对话,并从根本上归咎观众对Luka的犯罪行为给予了如此多的观众,作为共犯之一帮他赢得了他梦寐以求的名声。

导演在试图撕开真实犯罪纪录片内在的窥探,迫使观众审视自己的窥探欲望。

但这个问题是,谁该承担这个伦理负担?

到底是影片的制作者还是影片的观看者?

为什么要在影片的最后将这个无法承受之重转嫁给观众?

我非常怀疑导演和剪辑在这个ending的逻辑,作为创作者你要做的是帮助观众梳理混乱,minimising the harm,而不是将叙事责任推脱给观众,将观众带入一个更大的错误的混乱中。

导演似乎真的相信它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我甚至都能看见他兴奋的击掌并沾沾自喜于天才的结尾的表情,仿佛已经看见了电脑屏幕的另一头有多少人在奋笔疾书对于这种“看”与“被看”的希区柯克后窗式的社会心理进行剖析并大呼高明。

但我们真正应该要反思的是这个吗?

是我们何以至此吗?

难道不应该是他何以至此吗?

Luka Magnotta何以至此?

病态的媒介生态,互联网文化的发展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digital media与流行文化的环境如何催生出了这样的惨案?

2.对于消费真实的痛苦的痛苦血腥暴力镜头(真实的)是剥削观众的恐惧感与创伤感作为普世的情感,博取观众的眼球,抓住观众的呼吸,一种guilty pleasure.观看这一场真实的犯罪会带给观众一种参与感,而这个犯罪越残暴,参与感越强烈,为观众带来道德上的困惑也就越多。

任何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一部纪录片的时候都要面临着多重挑战,其中不仅包括一系列过程中固有的道德问题, 如何描绘电影的主题?

拍摄什么,不拍摄什么?

如何进行编辑以使影片忠实于主题,同时又能为观众带来引人入胜的故事?

如果在国外或文化(或亚文化)工作,那么如何表现出对那个地方的经历与文化一种尊重与理解?

纪录片制作的核心是导演与拍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是导演占上风。

纪录片观赏的核心是观众与被拍摄主体之间的关系了,而在这种关系里,往往观众是被动的那一个。

仅仅给观众一些心惊肉跳的感官刺激,却在最应该讲清楚的真相上潦草带过。

一方面你可以在片子里反复的看见死去的小猫,小猫逐渐死去的声音,包括一系列将猫帮在扫帚上淹死在浴缸中的画面,导演可能觉得他必须放出这些画面,否则观众无法感同身受Luka做的有多过分。

对于虐猫视频以及Jun Lin残忍遇害的视频的展示,尽管这些镜头给予了本片更多的credibility,同时也给予了观众伦理的困惑。

另一方面在犯罪的手法上运用各种天花乱坠的剪辑手法,反而掩盖了最基本的一些事实包括,Luka究竟是怎样将Jun Lin骗到家中杀害的,使用的是何种手法?

我很能理解纪录片创作者的dilemma, 纪录片伦理需要满足尊重主体和观看者的尊严和需求,并承认争夺权力和代表不同观点的权利正在受到争议。

Alice Bolin 认为我们应该停止包装与装扮这些真实犯罪故事了,"I’m not saying I’m proud of it, but in its obvious failures, I enjoy this brand of true crime more straightforwardly than its voyeuristic, documentary counterpart, which, in its dignified guise, has maybe only perfected a method of making us feel less gross about consuming real people’s pain for fun."人人都爱犯罪小说和侦探故事,我们从中获得愉悦的感觉因为我们知道这不过是故事而已,但如果将一个真实的事件打扮成一个故事,那么观众是不是能够继续没有负担的获得愉悦的感觉呢?

3.对于受害者的剥削剥削这段杀人故事的同时是对于受害者的再度伤害。

Lin Jun是来自武汉的中国学生,从影片里我们能得到的信息大致是:一个安静好看的同性恋男子,在加拿大留学学习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因为约炮惨遭不测。

Lin是同性恋,他移居加拿大,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

他被Luka杀死, 肢解, 一部分肢体被寄送到保守党,一部分被寄送到自由党。

这大概就是本片对于Jun Lin的所有了,关于他的信息我们是从他的朋友口中极短的篇幅了解的,但完全没有时间讨论林先生在蒙特利尔的爱好,个性,友谊等,他对于观众并没有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

但此时我们对于杀人犯却已经了如指掌了,他最喜欢的电影他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我们仿佛在最短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了“朋友”,而被害者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一些残忍而冰冷的尸块。

有报道称,“玛格诺塔(Magnotta)宣判后,林的家人在通过CBC的一份声明中承认,该罪行‘不仅剥夺了林军,而且使我们能够思考和谈论他而又不感到痛苦和耻辱。

’ 直到今天,要找到与Jun Lin的死亡无关的信息,或者使Magnotta不在叙述中的信息,都非常困难。

”这是纪录片创作伦理的第二要义 Protect The Vulnerable,保护弱者。

到这里我并不是在否定这部片子的做法,正如我在开头提到的如果我们只将其看作一种“艺术”或者一个夺人眼球的商业手段好了,看过就算了。

但是看过之后内心深处的不安实在是想要拿出纪录片伦理来反复论证。

在纪录片里到底什么更加重要,是A.运用奇淫巧技来讲一个故事,将真实犯罪(用视听语言)打扮的漂漂亮亮,让观众一步一步地被“催眠”并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

还是B.捍卫真实,保护弱者?

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在制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阅历来作为参照标准。

-怎么样是违反了道德标准?

(这就牵扯到每个人对于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在哪里,阈值有多高)-谁可以执行呢?

(导演?

制片?

剪辑师?

观众?

市场?

审查部门?

)-制作者有什么义务在伦理上作出完美的选择?

(这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制作者又有什么义务(或许有责任)不扭曲事实不隐藏真实(无论是公开的还是极其微妙的),即使这些行为似乎具有更高的目标,例如“讲故事”或“揭露不公正”?

关于纪录片伦理,上课的时候老师是这么一条一条教我的People are often being interviewed/filmed during times of crisisPower differentials are not absolute (who can sue? who can construct their own mediated image?)Cable companies and other distributors frequently ask for “drama” for the sake of ratingsThere’s a value in relationships, but also a need for boundaries within those relationshipsSituations where filmmakers witnessed something that they deemed unethical on the part of the subjects. (who do we protect? When does a need to intervene outweigh the need to document?)“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无论从拍摄,剪辑,叙事节奏的把握,音乐,对于桌面电影的把玩,各种风格与形式的杂糅,房间的那几个空镜甚至还品出了些《细细的蓝线》的味道,里面多视角反复论证的描摹,场景再现里梦魇般的镜头运动(走廊那一颗低角度的镜头慢慢往前推气氛简直不能更闪灵了。

)都可以说是纪录片中的优中之优。

可...说了这么多,可我还是有种说不上来的难受...唉...感觉要Panic Attack了。

我讨厌这种消费与剥削的感觉。

idk...R.I.P. Jun Lin & Jamsey

 10 ) 有些不足

内容上,可以说是抛给了大家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网络方便大家的交流,扩宽了交流边界,给予了受众更广的监督权的同时,是不是另一方面也滋生了网络暴力。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探讨这个问题了,但真实案例的呈现却可以引起人的足够关注。

我给出自己认为的两点不足,一个是标题起的与实际的不同,这个纪录片整个的重点并不仅仅是猫辱杀,它更多体现的是网络对辱猫案的一系列追查与其中的过程;另外一个就是对那个无辜男孩的自杀,仅一个小小片段轻描淡写地带过网络暴力对他造成的伤害。

我知道他只是纪录片的一个小小的插曲。

但我仍希望的是纪录片能够正视这样的事件出来之后,谩骂的网民之后的发表的态度与所作的一些举动,或者社会对于这一事情的回应。

他也是暴力的受害者之一。

当然,这部纪录片仍有熠熠发光的地方。

它不是传统的电视纪录片,没有足够华丽的镜头语言。

它花了许多的功夫,到了该案件的事发地点,剥茧抽丝地还原了事件过程。

其中用了很多的网页弹出镜头、当事人的受访镜头贯穿其中,十分冷静客观地再现了真相。

另外就是题材的新颖,它没再像往常一样,只是简单地给出了检查官的破案过程,而是让网友的观点与探寻作案者的过程作为这个纪录片的主线,这是极具开创性意义的一次探寻。

它全新地展现,每个网友都是活生生的个体,都是在某一领域的人才,他们的结合能够产生不一样的色彩。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短评

沈迷pop culture的兇手把自己演進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無辜的是所有刀下亡魂,那些動物,那個被透明化和誤讀的中國留學生。

7分钟前
  • 占士鯊
  • 力荐

天啊 多伦多从未被拍得如此好看!抽丝剥茧啊 喜欢这种民间谷歌侦探 从细节找出真相 一开始这群网络卫士自发地通过虐猫视频找出了犯人 但也因此逼死了一个普通网民…… 加拿大警察真的是吃白饭吗 有了驾照有了监控还找不到人?最后靠一个德国网吧老板的机智报警才抓到?? luca真人原来如此孱弱 从小就在学校被霸凌 他和妈妈的关系有点一言难尽 她竟然说对他的追捕是overkill 是disgrace 大姐 谁才是disgrace?你儿子亲手谋杀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亲手毁了一个家庭好吗?!合照让我想到美剧哥谭里的小丑和母亲 父亲则从头到尾压根没出现过 结尾那段《本能》的回放 和现实的重叠 简直一身鸡皮疙瘩 留学生受害者和家人真的太惨了 RIP

10分钟前
  • 沙力兔
  • 力荐

最后一集只看了二十六分钟真的太恶心了凶手的母亲一直说自己儿子的无辜,也在说是被迫才会虐待动物纪录片还污蔑了林俊,凭什么说人家是为了找乐子才死的?两颗星是给坚持不懈的爱猫人士

12分钟前
  • 特工鸦
  • 较差

看完后对他恨得牙痒痒,看到他下飞机嘴角轻蔑的笑,想到闪光灯聚集在他身上时,他心里该有多满足。又聪明又可恶,当年知道这个案件的时候并不知道背后有这么多的故事和细节,电影里才会发生的事真实地呈现在生活中,有点讽刺。还有那些想到猫被虐就哭得稀里哗啦,而描述死者人头被把玩时面不改色的人,我真的服。

14分钟前
  • Mmmmelody
  • 还行

花如此大的手笔去刻画一个罪犯,却基本没有给被害人篇幅。纪录片本身立意不好,更没有揭露真相。很令人失望。1/10

15分钟前
  • 千穂理
  • 很差

8年前身边发生的事情,轰动一时.....原来真相更是可怖!从纪录片角度给四星,但影片的刻意剪辑和传递出的不实信息真的对受害者太不公平了!

20分钟前
  • 从音
  • 很差

林俊案当年真的是我高中时候的阴影……知道了很多当时完全不知道的细节。但看完真的不是个滋味,因为林俊的声音完全被抹杀了。感觉导演对于这个killer以及他的“作品”有一种近乎疯狂的fetish,呈现在那些近乎偏执的细节当中,看过的人都会懂。TA做到了,but I don’t give a shit about this… 我只在乎林俊的故事有没有被合理地呈现。我所能看到的林俊只是凶手、animal activists、凶手母亲等人的注脚,他的生命被放在一部叫Don’t fuck with cats的纪录片里,无数次地被沉默了。太难过了。

22分钟前
  • mythomania0592
  • 较差

看的时候以为是伪纪录片,直呼好假。之后查演员表,看见全是“self”,吓出一身冷汗,遂才知道这是真事。案件本身太惨太恶毒了。警察更是让人咬牙切齿地智障、不作为。

24分钟前
  • Aanohix
  • 还行

当第一集末尾闪过虐杀视频后,脑子嗡的一下,心里的疑惑全部解开:没错,这个反复出现的面孔就是几年前残忍杀害加拿大中国留学生的那个渴望得到关注的变态。当年由于看过流出的虐杀视频而产生的生理不适重新涌现。只是没有想到早就有一群热心网民由一个虐猫视频发现此人的端倪并及时向警方检举,堪称赛博侠士。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犯罪手段和侦破过程都值得令人反思。最后被逮捕的模仿秀令人不寒而栗。网飞这部纪录片在悬念制造实在厉害。

29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最后那一分钟真的没必要。隐约记得这个案件,但一开始没有联系起来,到第二集后段已经有点受不了了,隔着网络真的是毫无回手之力,感谢这几个人从一开始就追踪了他的人,希望未来他们能够消化掉愧疚继续生活

32分钟前
  • =。=
  • 推荐

网络上的人性可怕,现实中又何尝不是亦然,个人不赞同帮凶的说法。回头想想,真正的追捕只是在发现受害者之后,两位网上战友的行为虽然让人钦佩,但其实在整个案件中并没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最让人伤心的是林俊的家人终究也没有得到一个解释,甚至一个道歉,好像他的死只是这个故事的一个高潮,昙花一现也就落幕了。

36分钟前
  • 荆棘
  • 推荐

浮躁夸张立意不成立

40分钟前
  • 核镭HOL
  • 很差

一群网友挖出一个迷影杀手

41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没想到走向会发展到与当年造成极大轰动的林俊案牵扯在一起,导演这个扣做的非常好。网民在线追捕凶手的剧情,任谁看了都大呼过瘾。attention whore 一旦把这个角色变成犯罪者,值得探讨的东西一下子就多了起来。互联网的反馈机制(也就是数据)不止能让普通人迷失自我,也能让有犯罪倾向的人逐渐走向具体和疯狂

44分钟前
  • 草我没有派对
  • 力荐

还是挺震惊的,整个事情太像电影太不真实了,而且凶手的日常和杀人方式也都是在模仿电影。大概明白评论里很多人的愤怒,觉得对受害人的呈现太少了,的确如此,如果像章莹颖的片子那样从受害者角度拍可能更好,但是每部片重点不同吧。另外很多人说林俊并不是因为419而杀但是媒体都在说他们在419和玩sm,但其实否认这一点不就是对419和sm的污名化吗?同样是被残忍杀害,好像章莹颖就更值得被同情?所以要把林俊说成那晚不是去419?哎

46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只能当故事片看看

47分钟前
  • Rosan
  • 还行

会想到犯罪人、受害人、警察、记者、家人、朋友的角度,谁能想到网友群的角度呢?他们是观众,但也可以说是合作者。拍的节奏很好,快慢有致,悬念和真相齐飞,尤其最后那段“我来告诉你谁是曼尼”的推理,仿佛心咣的一下被敲醒了。世界真是危险啊,而,我们是共犯吗?我不知道。20200224

50分钟前
  • 半袖
  • 力荐

切入点非常eye-catching,配合大标题有一定的误导性,通过这种刻意的误导引入正片时方才发现纪录片的绝妙之处。短短三集中极多的人物视角切换和地点转场,网络和现实的蒙太奇交错推进,流畅自然,甚至带有黑色幽默的讽刺感,而把一件近十年的案件拍出了进行时的紧迫感才是本片最大亮点。最后一定要表扬下那些追踪了数年的网络侦探们,这已经是超乎“addiction”的责任感和正义感的驱使了,否则早就和热搜一样退潮了。

53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网飞太会拿捏观众心理了,最后还要升华一下找补

58分钟前
  • 小王八年方八二
  • 还行

不可否认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很高明,请来了追踪凶手18个月的两名网友、参与追捕的警察等人沉浸式还原了整个案件。许多画面精致得仿若大手笔的好莱坞电影。而整体架构完全是悬疑片的路数,甚至为了保持悬疑感把细枝末节注水渲染。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为凶手立了个小传记。部分情节有美化之嫌。比如把凶手的杀人手法及被捕后的举动引导为向《本能》里的莎朗斯通致敬,仿佛他的一切犯罪行为均是一个影迷的行为艺术。我能看出制作方想探讨一个恶魔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可惜挖掘力度不够。 本来只想了解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结果我花了三个小时看了一部精心制作的悬疑大片《本能2》。 纪录片也是经过加工的艺术品,想了解纯正的真相,还是看新闻联播吧。

1小时前
  • 木棉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