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剧的片头和片尾曲都是张学友担任演唱的,歌神本身嗓音宏阔,共鸣腔很强,又能在每一个婉转处处理得细腻温柔,的确是唱出李世民心声的不二人选。
据说歌神因为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怀有极大敬意,所以免费为本片演唱了片头和片尾曲。
要说近二十来年,的确也有不少关于唐朝历史或传奇人物的剧作出来,且不说各类细节是否还原史实,单是过于脱线的故事情节和服化极端夸张的造型,本身已经虚浮得观众边看边觉得毫无说服力,要么就是一厢情愿依照现代人对“繁华”的理解去展现所谓“盛唐”,却不自觉地把“盛唐”搞出一股子明清风味。
其实,每个朝代多因其开创者的性格气质及好恶而形成独具的气质,虽然我们对“唐朝”总有一种发乎内心的无意识的亲切和向往,但自盛唐以后时间隔得太久,世事浮沉白云苍狗,整个民族随着阅历激增,对世界的看法、对人性的认知和自我的定位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扭转,对“唐”的情感更多停留在符号层面,极少能还原出实感,更不要说初唐与盛唐又是完完全全的两种气质。
说到初唐的气质,还想插一段小时候被爸爸要求学书法的经历。
记得第一次去练字,老师问我想临谁的字,爸爸几乎是不假思索回答“欧体”,说女孩子还是学欧体,清瘦秀气,顺手就买了本《九成宫醴泉铭》派给我。
我一开始对楷书各家各派毫无了解,自然也就不抵触,练起来还算认头,没多久也能写出几个能看得过去的字来了,甚至还挺有成就感。
可新的障碍很快便出现了,因为我们是几个孩子坐在一起写,每个人临不同的字体,我顺理成章也就接触到了楷书临习另一大宗“颜体”,想想自己写字每被老师提醒“欧体要提着气写完每一个字,因为笔画极细所以任何一处懈怠都会体现在写出来的一笔一划上”,而“颜体”沉郁顿挫的笔势在我一个基本功尚不扎实的孩子眼里,就成了压笔写粗划好掩盖瑕疵的易学代表, 于是心浮气躁如我,很快就犯了练字的大忌——在既没打好基本功也没形成自己的风格时就开始各家笔法掺着练,其结果可想而知。
练字三年,我哪个字体都没练好,有时基本笔画都写不流畅,单字结构排布也一塌糊涂。
如今长大了,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事物理解的变化,我终于能够理解所谓“颜体的沉郁庄重”或是“欧体的清瘦刚劲需要提着一口气写到最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那时真是太无知,白白浪费了三年宝贵练字的机会,只想快点写出看起来不错的字装逼,却辜负了每种曾临摹过的字体的独特精神滋养,也浪费了每一种字体所能带给临习者的从性格到行事的打磨。
十多年过去,现在的我依然懒散且粗心,每每想起都十分后悔,我是的确需要“欧体”谨慎细密的约束和质朴踏实的性格补充啊,可惜现在想要重新提笔从头再来,已经没有时间了。
如果说颜体丰满的筋肉和端庄舒展的字型是“盛唐气象“的缩影,那么欧体的刚劲与秀丽并举恰恰就是初唐气韵的最佳注脚,端持清瘦的骨相,当中包裹着的是基于远虑的审慎和刚健锐气的生长之势——那正是对一个朝代乃至民族来说最健康的时代——《贞观之治》也极为出色地再现出了这份独属于初唐的质朴宏愿与锐意探索——而这些,正是孕育出下一个瑰丽浪漫不拘一格之诗歌盛世的最好土壤。
我想,全剧成功再现的初唐气质也完美地贯穿在片尾曲中,歌词如下:《天机》 作词 : 潘源良烟花 璀璨无比一瞬间归于沉寂飘雪 纯白天地转眼溶化无痕迹流星 闪亮飞驰只留下点滴记忆彩虹 五光十色可惜拥不进怀里我和你在时空的这一点相遇能不能把所有美丽延续下去要坚持(我爱你)不容易(不离不弃)多珍惜 只怕终于会过去情不移(在一起)心不死(但愿不是一个奇迹)是不是一个奇迹我和你在时空的这一点相遇能不能把所有美丽延续下去要坚持(我爱你)不容易(不离不弃)多珍惜 只怕终于会过去情不移(在一起)心不死 但愿不是一个奇迹是不是一个奇迹永恒 从你开始要运气也要勇气时间 证明一切我们不用再怀疑时间 证明一切我们不用再怀疑 现代诗的表达,内中却是满腔的古意。
反复刷了多遍 一句喜欢已经不能概括最喜欢初唐的故事 有传奇有英雄 能人辈出 仿佛一段时代潮流中的神话 我承认我在其中寄托了太多的主观感情 但这也是因为它太过优秀 万朝来贺 何其盛景贞观时期寄托了我对古代的所有美好想象 那个朝代、那段历史 让人惊艳、向往然而以唐朝为背景的影视作品那么多 这部作品却是唯一能拍出初唐风貌的 诚然它的不足也很明显 戏剧冲突不够 导致好多观众看不进去 但作为一个唐朝迷 它就像献给我们的狂欢 如果你也喜欢那段历史 你会认同我的
马跃很帅,声音好听,片头片尾曲好听,单曲循环n遍了。
李渊好傲娇,在李世民登基那天吃橘子,不愿去参加,感觉略萌。
卫青版李建成,看脸就很有好感。
但李元吉太老。
张婕妤翻出大浪,一路作死。
李承乾太差劲。
李泰心机太深,一点没有兄弟之情,还有青雀变青鸟。
总之史实错误挺多的。
还有杨妃人设也有问题,而且整部电视剧给李世民洗得太白了,魏征人设让李世民弱智,魏征对李世民简直像管儿子,魏征引用重耳怀公怀赢的关系劝阻李世民立杨妃为后,李世民觉得太复杂听不懂,魏征用棋子摆棋盘上给他解释才明白——李世民弱智成这样?
还有李靖带兵打仗,满口“坏小子们,冲啊”——一股国语配音版外国片即视感。
历史剧一直以来都是剧迷比较青睐的剧种,因为好的历史剧会使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从而让观众对历史的想象有了更具象的载体。
但是对于电视剧的主创来说,历史剧又是比较吃力不讨好的剧种,特别是历史正剧,一不留神就扑街了,而且拍的好也不一定会成为热门爆款。
纵观国内多年来的那些历史剧,成为爆款的其实并不多。
最常被观众的提起的也就《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等为数不多的佳作,而这些剧里还有一些在播出时并没有受到重视,收视平平。
今天要说的《贞观之治》则更为落寞。
《贞观之治》首播于2006年,由张建亚执导,阿城、孟宪实编剧,马跃、金士杰、马少骅、苗圃等主演。
在播出后好多年都寂寂无名,直到后来许多自来粉把它翻出来并推上了神坛,豆瓣评分高达9.2,这才变得小有名气。
“贞观就要有贞观的样子”《贞观之治》的剧情并不复杂,讲述的是李世民励精图治的一生,了解过一些隋唐历史的朋友,哪怕没看过剧,只要按照记载的史料复述就能把剧情讲出七八分。
故事从隋炀帝离世李渊称帝讲起,李世民先是受命平定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后面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储位之争中大获全胜并使李渊退位。
李世民把年号定为“贞观”,自此贞观之治的主题就铺开了。
剧中更多的是展现李世民的文治,他遇到的问题是历史上许多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普遍都会遇到的,如削藩、平突厥、选继承人等。
《贞观之治》在细节上考究是它最受观众称道的地方,我们无法知道历史上盛唐的真实模样到底是怎样的,《贞观之治》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最为接近的标准答案。
不论剧情,还是服化道,亦或是唐朝礼仪制度等,都高度还原历史。
虽然认真细究起来还是会有一些和真实历史有出入之处,但已经极具诚意了,至少在许多剧迷都将剧里的唐朝带入了想象中的模样。
在创作之初,主创们翻阅贞观政要、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大量史料,为的就是给观众呈现一个最接近历史记载的唐朝。
《贞观之治》的投资高达3000万元,剧组不仅搭建了长安皇宫实景,还在特技上花了不少钱。
剧中特效在现在看来或许有些粗糙,可是在当时用的已经是最新的技术了。
这些特技不是用在给角色抠图上,而是为了再现长安城盛景,包括观众看到的许多大场面。
大场面够宏大,小场景的细节也丝毫不让。
现在的正午阳光剧组在服化道一直被剧迷津津乐道,2019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呈现的长安景致也深受观众喜爱,可是和《贞观之治》的细节比起来,还不够绝。
《贞观之治》里的刀、枪、弓箭等兵器都是实打实的,连用的器物都是按文物仿制的。
比如“李世民”马跃穿的重达14公斤的盔甲就真的是采用皮革和金属制作的,长孙皇后戴的头饰也是用真金做的。
剧中出现冕服、冕旒、鹖冠、步辇、节杖、唐刀、髯套、玉笏等服饰器物,有些还是第一次听说,更别提知晓真实样貌和正确用法了,而这些大部分都是在《贞观之治》之后看了专业人士科普才知道的。
再比如皇帝每次坐朝听政的监礼官、在屏风后面奋笔疾书的史官以及番上制度(府兵守卫的轮番值勤)等小细节,在许多相关历史剧中都很少有体现。
连昆仑奴(唐代来自南洋地区的“黑人”奴隶)都这么还原。
顺便提一下“人衔枚,马裹蹄”这一古人常用的技巧,也是在许多古装剧中被忽略的。
何为“人衔枚,马裹蹄”?
就是打仗的时候要发动夜袭又怕惊动敌军,于是人含着铜钱,马蹄裹起来,防止发出声响。
更绝的是,连群演用的矛都做的一丝不苟,古代的矛为了不容易被刀剑砍断且握起来更舒适,矛杆外面都会缠绕布或者皮革。
不得不说,道具组真的是狼灭啊。
其实如果没有这些细节,也不会影响观剧体验,可是有了之后,增添了不少惊喜。
“贞观就要有贞观的样子”这句话用在《贞观之治》的主创团队上,再合适不过了。
成也还原,败也还原按理来说,这么考究的神剧,不应该蛰伏这么久才对。
可这种境况还是出现了,为何?
《贞观之治》在剧情上太过还原应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并非说真实还原历史不好,而是大多数普通观众刷剧主要是为了娱乐放松,《贞观之治》基本上就是把历史照搬到荧幕上,如果没有仔细深究就很难发现充足的“看点”。
一方面,《贞观之治》为了进入央视播出,生生从把80集的原片剪成50集,使得很多精彩片段被删除,尤其是剧中的一些高潮情节,可惜最后还是没有在央视播出。
另一反面,《贞观之治》为了原汁原味,把感情线和权谋都弱化了。
这使得明面上的戏剧冲突较少,缺乏张力,同时也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人物感性塑造。
就拿李世民来说,一出场就是极具王霸之气,气场十足,较少体现一代君王的心路历程。
而他身边的那些主要角色也都塑造的如历史原型一般“刻板”,人物之间的情感互动如史书一般“平淡”,不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相比之下,《汉武大帝》在这点上就完成的很好。
《贞观之治》是收,《汉武大帝》是放,汉武帝和身边的卫子夫、霍去病、卫青等人都有很饱满的情感输出,单独拿出来都很有看点。
同样是讲述一代雄才伟略的君王,看《汉武大帝》就很有一击就中的爽感,观众接受起来就很快,这是如温水一般的《贞观之治》所欠缺的。
迟到的高分和剧粉就如张爱玲所说“出名要趁早”,这一点在娱乐圈尤为重要,因为许多演员吃的就是青春饭,黄金期并不长。
即使是实力派演员,大器晚成的也是少数,过了最巅峰的年纪,大多都淹没在滚滚红尘中。
《贞观之治》的高口碑迟了十多年,哪怕是到现在,看过这部剧的人其实也不多。
从演员阵容来说,《贞观之治》丝毫不逊色于其他的历史大剧,有不少演员都是久经大剧考验的老戏骨,诸如马精武(饰李渊)、马少骅(饰长孙无忌)、陆剑民(饰李建成)、金士杰(饰魏徵)等。
同时也不乏当时还很年轻的演员,而且演技出众,很有潜力。
观众刷完剧之后,都不免被剧中演员的颜值和表现折服。
对于一些观众来说,马跃这个名字还是比较陌生,他演的李世民可以说非常传神,举手投足间自有君王气度。
李世民算是马跃职业生涯里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可惜这个角色一点浪花都没有激起。
之后马跃就少有拍古装剧了,转而拍了不少主旋律电视剧,不过大多名声不显。
苗圃出演长孙皇后一角时还不到30岁,相比后来她塑造的许多敢恨敢爱的刚烈荧幕形象,一些观众反而更偏爱她在《贞观之治》里的演绎,大气温婉的苗圃比大开大合的苗圃更为迷人。
值得期待的是,马跃和苗圃在多年后再一次携手,在还未开播的《大唐儿女行》中重新演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这对经典CP,剧照看起来还是很有感觉。
剧中还有几位女演员也颇为出彩,诸如陶飞霏(饰高阳公主)、赵恺依(红拂女)、孙艺菲(饰文成公主)、张镝(饰武才人)、刘真(饰琵琶女)等,可惜她们在后来在影视方面的发展都比较一般。
最知名的应是陶飞霏了,她还演过《杀虎口 》、《雪豹》等热剧。
她演的高阳公主当真是美如画,在某些角度下神似周迅。
后来她成为中戏表演老师后,就少有拍戏了。
最为遗憾的是刘真,后来她一直在台湾发展,舞蹈方面颇有建树。
她在今年3月不幸因病离世,年仅44岁。
如果《贞观之治》放到现在播出,在当今的网络传播度下,估计会是一部爆款剧。
而剧中的演员们也很有可能延续古装剧的成功,有持续不断的好剧出品。
只能说这部剧生不逢时。
刷这部剧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最大遗憾,那就是画质实在不够高清。
如果配上现在的画质,看这部剧的体验应该会再提升一个层级。
在现在中国内地泛滥的“历史剧”中,《贞观之治》可以说是绝对的良心之作,其考究程度丝毫不亚于《汉武大帝》、《成吉思汗》、《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以及《长征》、《延安颂》、《解放》、《东方》等系列革命历史题材剧。
要论到对历史的忠实程度,那么可以说《贞观之治》比起上述电视剧都要高很多很多。
无论是服饰、对白、场景设计、道具还是剧情、人物形象,《贞观之治》都达到了对历史还原的最高水准,可以说非常接近真实的历史(当然,所谓“真实的历史”其实也是“第二历史”,是历史文献记载和历史学家研究、考证出来的历史)。
全剧几乎每一个情节、每一句重要对白、每一个角色的性格设定都有《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作为依据。
导演张建亚、编剧阿城和孟宪实都是彻底的理想主义者,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我不得不向他们致敬。
在市场化、商业化如此严重的中国内地,居然还有一些理想主义者不考虑市场反响,愿意拍这种忠实于历史的电视剧,这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可惜这部电视剧还是太过于理想主义了,和吴子牛导演的《贞观长歌》相比,这部电视剧缺少剧情的跌宕起伏,没有明显的高潮出现,也几乎没有扣人心弦的各种情感(爱情、亲情、友情等)纠葛(惟一例外是本作中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夫妻之情)。
总的来说《贞观之治》太过于考究,太符合历史真实,在作为一部电视剧必要的想象和虚构方面做得不够。
和另外个人认为演员的演技不够到位,尤其是两位主演马跃和苗圃的表演实在不够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剧情的发挥。
实事求是地说,《贞观之治》的剧情在中国大陆拍的众多历史剧中,与史实贴近程度数一数二,但确实没有《贞观长歌》精彩。
如果拿《贞观长歌》来和本剧相比的话,我认为二者各有千秋但也各有不足之处。
如果你想了解贞观时期真实的历史和一个真实的李世民形象,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你看《贞观之治》;如果你不是真正热爱历史,看电视剧是为了追求情节的精彩刺激,那么我还是推荐你看《贞观长歌》。
《贞观之治》几乎可以当作一部纪录片来看,而且是一部极其优秀的历史纪录片,但从商业角度来看,本剧作为一部电视剧在娱乐性上是失败的。
说实话,我是看大明王朝1566心痛到想歇口气才来看的贞观之治,却怎么也料不到居然有人能把隋末唐初这段谋士猛将如云的历史拍得如此无趣,连央视纪录片玄武门之变都比它波澜壮阔!
导演编剧对这段历史和人物没任何自己的想法、分析和评价,完全照搬历史书,大小事都流水账走一遍,一到大场面,不是特效就是被总局剪了,作为电视剧这节奏简直烂透了,还不如直接看历史书!
就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在自个府邸设宴给李二凤灌毒酒那段,确实书上是这么写,但可能吗???
李建成本身是太子,在朝堂和老爹那都吃得开,我相信他暗中使了很多绊子把李二搞得灰头土脸,但你要说他铁了心要杀李二,他有这决断力么?
他又需要这么猴急么?
除非李二准备先动用武力,否则用慢刀子磨才是太子首选之策。
退一万步说,假设李建成是阴险小人,他确实怂恿狗急跳墙的李元吉去干掉李二,但他就没想过避嫌?
搞个不在场证明啥的?
他们智商到底要多感人才会这么理所当然光明正大在自个府里毒死自个兄弟?
我是李二同志的真粉丝,我一直相信他才是哥几个当中最能干的,也一直相信他兄弟包括他老爹因为他功高震主都打压整治他了,但参加家宴喝毒酒吐血两升居然没死这种扯淡的事我实在没脸说发生过。。
秦王和太子之争,很多人都提过,是旧贵族和新功臣两个团体之间的权利之争,其实围绕这视角展开会有意思得多。
还有打刘黑闼也是争议点,但你拍出来既不能体现秦王劳苦功高,也不能体现太子仁义或占便宜,纯粹给人一种刘黑闼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之感,那干脆整个都别拍,还节约胶卷了。
这是电视剧,不是新闻纪录片,尊重历史是对的,但导演和编剧还要会说故事和有自己立场,不能书上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拍,那拍出来和历史纪年表有啥区别?
这剧和大明1566之所以没拉开差距其实是因为豆瓣没6星。
导演编剧只值3星,看在演员份上再加一星。
这是一部比较小众,但非常优秀的历史剧。
虽然免不了还是会有一些错误和不足,但论基本剧情和唐代的礼仪、坐姿、执笔方式、服饰造型等等,绝对是历史剧中重考据的佼佼者,没看过的话,强烈推荐。
而且马跃演的是真的太好了啊……台词功底和声线都非常棒!
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就是我心目中唐太宗李世民的样子!
杀气、英气、大气,在合适的时机交替出现,年龄和心态的变化一点点推进,表现得精准恰当,情绪饱满深刻,形象气质贴合度极好。
影视作品里饰演过唐太宗的非常非常多,我看过的十几个版本,没有一版能出其右。
我太喜欢了,真的太喜欢了。
甚至感觉被最后五集要了半条命。
全部看完之后,我对着飞满泡泡的电脑屏保泪流满面沉默无语,久久难以释怀。
太难过了。
弥留之际,随他一同纵横疆场的战马来接他了,仿佛突然卸下了一身的沉珂,他又是那个可以纵马飞驰的天策上将小秦王了。
战马载着他飞驰,越飞越高,跑到了云层之上,他回首低头,最后一次望向大唐的万里河山。
那是他的大唐,是他戎马浴血打下的江山,是他披肝沥胆治下的盛世,是他穷尽一生天分全心全意开创的理想国。
有不舍吧?
有不甘吧?
有得意吧?
有无尽却无言的感慨吧……转眼千年,但时至今日,依然会有很多人被这个伟大的灵魂所折服。
万世不朽的尊崇与敬仰,他值得。
有机会,想去趟昭陵博物馆,想去终南山古观音禅寺里看看那棵银杏树,想隔着近千年的光阴,献上渺小的我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意。
还有那些拥堵在心头,写不出、说不尽的感慨。
历史剧《贞观之治》中的李靖出场不算多,但他出场的戏份必然有老虎的镜头,更甚是特写。
李靖养虎,正史未有提及。
编剧采用的多半是传奇笔记,神话传说的记载。
剧中对于大场景的战争呈现多是特效展示,而出场不算多的李靖身边的老虎却是真实生动。
“老虎”背后的象征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李靖与红拂女、昆仑奴、堂前虎一、31集前五分钟的剧情:李靖与红拂家中对坐而谈。
隔得远,注意入镜角度谈论的内容先是家常:
注意镜头画面的对称性李靖和红拂的谈话,可镜头不管给到李靖还是红拂,偏偏有后面老虎的入镜,且老虎位于画面中轴的位置。
特别注意:开始的话题老虎是游离的状态,好像不太在意他们在聊什么,且此时李靖与红拂的镜头是聚焦的,老虎却是模糊的。
慢慢的,两人的话题深入到朝堂相关时:
老虎是清晰的,说话的李靖是模糊的
注意老虎的坐姿李靖与红拂的话题转成朝堂之事时,老虎的姿势从俯卧在地的侧目变成抬头直面正视,其动作语言明显是审视监听。
此时入镜的人物,身处近景的李靖与红拂是模糊的,而远处且画面居中的老虎却是清晰聚焦的。
可知此段镜头语言的重点在突出老虎的审视监听的内涵,人物谈话只是老虎视角下的背景音。
由此再看两人谈话前给到的对坐镜头:
斜对坐斜对坐且离得远,明显是为了让右侧的老虎入镜,以构成取镜下老虎位于中轴的画面。
二、“玄武门”演了三集,因过审需要删改呈现,无法得知编剧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涵。
但李世民与李靖的谈话,也让老虎的象征意涵跃然纸上。
玄武门前夜,李世民寻求李靖帮忙注意此时两人的坐向,李靖在内,李世民在外,而李世民的后面就是老虎。
李靖表态:中立储君之争已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际,将军李靖表示中立,但此刻的中立某种程度上就是默许,且剧中李靖的情感偏向秦王李世民。
回到“老虎”的形象里,这是剧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了李世民与虎的同框画面,是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夜里。
李世民寻求李靖帮忙,而玄武门之后,李世民即是未来的大唐君主。
此时,“老虎”的象征意义已然明了,是君主的权力与威望,剧中李靖所“圈养”的虎,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他未来君王李世民的象征。
三、征战“草原十八部”前夕的李靖与虎:
一人一虎,对坐而视
李靖与虎,两两相望众所周知,草原十八部对应初唐的东突厥势力。
早在南北朝时,突厥便年年南下骚扰中原王朝,唐太宗李世民是为国家边疆及百姓安全而发动的战争,此战至关重要。
半虎半人,中间行军路线,画面暗藏深意四、李靖结局:《贞观之治》最后几集,跟随李世民的文臣武将也相继离去。
其中,房玄龄、李靖、李世民,三人的去世时间不超过一年,而李靖更是在李世民去世前7、8天时离开人世的。
剧中这也是老虎的最后镜头:
年老的李靖和虎此时的李靖年老羸弱,可哪怕接近生命的尽头,老虎还是审视的目光打量他。
由两唐书的记载可知,李靖戎马一生,战功赫赫。
旧唐书评其和李绩:“功定华夷,志怀忠义;白首平戎,贤哉英卫。
”(英国公李绩;卫国公李靖)史料也曾记载李靖在灭东突厥后被人弹劾一事,唐太宗最后虽然略施小惩,且后面也让李靖“出将入相”接任杜如晦右仆射的位置。
但千百年来也有人推测唐太宗此举是为了“敲打”李靖,使得李靖后来“阖门自守”,避谈政事。
剧中关于李靖“老虎”呈现的镜头语言,私以为无不和这类观点不谋而合,老虎象征着李靖的君主李世民,而老虎在审视监听李靖的言行举止,即是李世民在监视李靖的暗喻。
表面上看是李靖“圈养”了老虎于家中,威风凛凛,气派的很!
实则是李世民在监视着将军李靖的一言一行,直到李靖去世。
究竟是虎在看人,还是人在看虎呢?
别鹤(方源野) 2017-12 撰 以《贞观纪念歌》为书评(歌词仿《国父纪念歌》,歌曲待定)太宗皇帝,文武合一,仗剑废墟起。
荡平了百傀,扫灭了十狄,扭转了旷世陵夷。
炎黄子孙,再造天地,晋宋齐梁陈隋,慰四百载乱离!
塞外突厥,漠北铁勒,雪耻如卷席。
讨高昌吐谷,伐龟兹焉耆,重光了汉图西域。
南震吐蕃,东溃高丽,唐刀天竺再击,四海八荒如砥!
十八学士,二十四勋,凌烟齐努力。
礼运大同篇,又路不拾遗,奔涌出唐诗唐律。
华夏至此,冠冕亚欧,贞观千秋寰宇,同胞万世奋起!
(引用请完整注明)延伸参考:唐太宗李世民——民族英雄、百世师导、千古一帝、万邦北辰 我心中前五位的中华帝王华夏千古民族英雄—古今中外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160条民族底线不可挑战—回击抹黑贞观的十大谣言李世民回忆录——贞观之魂个人公众号扫码关注:
网友制作的视频推荐:【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大唐开国1400年祭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可能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娱乐性不够强。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纪录片似地风格。
刚开始还不太习惯老金演的魏征,觉得老板着脸。
慢慢的觉得他那个犟头筋演得真的蛮像。
历史上的魏征确是直谏闻名,看到他每次把李世民呛的噎不过气,真是I 服了you。
也只有是魏征,也只有是李世民了。
这是历史剧?这对白,简直让人作呕……
开头以为平平,结果越看韵味越足,与传统电视剧塑造的形象不同,同时该剧在服装、台词、灯光等处的细节极为考究实在是难得的佳剧
只看了第一集,片头还不错……但对白实在吓煞我了……编剧能力太弱,无法继续观看。
照着历史记载拍,不能更正的正剧,当真在讲“治”,大量李世民和大臣们的办公开会日常。整剧重史实和年代细节、轻戏剧冲突,气质中正。轻戏剧冲突果然看得慢,看了两个多月。
这才是历史中的太宗嘛,真正的六边形战士,武有一战擒二王,文有贞观之治。不过感觉台词有点太翻译味了,如果能像老三国那样,关键台词直接引用原文,可能会更有味道。
7 台词有点幼齿,戏太平了,作为电视剧来说是失败的
没看进去啊
《贞观长歌》是把应该50-60集电视剧增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搞到82集,特别加了一个公主的戏,搁现在肯定要被骂带资进组,强行加戏。《贞观之治》是把应该80集甚至100级的电视缩短到50级。《贞观长歌》好歹主线明确,就针对几个事件展开,房玄龄演出了宰相肚里能撑船,长孙无忌演出了精明,李靖演出了仁慈,魏征是个铁憨憨。《贞观之治》就是啥都想放进来,连尉迟敬德秦叔宝门神,魏征老婆吃醋都要放进来,50集电视要把什么都放进来,导致好多重要的事都一笔带过。里面的人对于脸盲的人真的很难分清,人物性格不明显,就更难分清谁是谁了。这里是不是对魏征有什么误解,人家规劝李世民,不是到处跟李世民对着干,说话没有方式,天天杠精,一副装B装过头的样子。《贞观长歌》里的魏征就是一副铁憨憨,规劝的都让人觉得很可爱。
光线和阴影的结合营造出端凝肃穆的贞观氛围。
先不说历史不历史,那个唱戏式的动作和论文一样的台词是什么鬼啊?以及开篇李世民李元吉长孙无忌那几个人才十几二十岁,那群一眼望去德高望重的大叔们是谁啊 ?
战争剧情也太敷衍了
当然,你有在说历史上的事儿,这是历史光环,但是编剧写台词的水平真的不敢恭维,剪辑也差,真就很难找到什么优点,第一次觉得演员表演水平能高于剧本塑造的。9.3是打给李世民的吧,这剧完全不值。
大闷片
为啥我觉得这部剧没有塑造人物形象也没有剧情呢?
真的一般
十年前紧张复习考研时,一抬头,电视台正播放。立马端端正正坐等我心目中的贞观之治。此剧是我又心目中排名第一的非辫子历史剧精品!广电、市场、资本三家合谋,让我无剧可看,只有此剧一看十年。因为这部剧去入住西安大唐博相府,去看大唐芙蓉园,去找寻大明宫遗址,去触摸曾经的盛世中华!
6集弃。
三毛特效拉低了效果
看过几集没看下去,可能自己比较流俗,也对历史真相与细节没什么苛求,感觉对这部没什么感觉。还是更喜欢贞观长歌,情感权谋气魄都叹服。
走向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