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合家欢剧场的预期走进电影院观看《我和我的父辈》,章子怡导演的《诗》带给我意外惊喜。
细腻诗意,把那个艰苦的年代呈现得温暖动人。
章子怡饰演的妈妈是电影里人物形象最饱满的一位。
郁师傅是航天工程的火药雕刻师,严谨而危险的工作,时常处于生死一线。
为国为家、为妻为母,有艰难的时刻,也有她的闪光之处。
也许因为章子怡是女性导演吧,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家国情怀,有一种别样的诗意。
航天人的爱情黄轩饰演的爸爸施儒宏是卫星制造工程师,他们有共同的理想——祖国的航天梦。
他们是战友也是伴侣,诗篇中所有二人世界的镜头都是在荒漠中一起走过的上下班路,寒来暑往。
他们是初代航天人,风沙中磨砺的爱情,坚韧而浪漫。
同事牺牲后,他们收养了同事的孩子,继续火药雕刻的研发使命;而爸爸牺牲后,妈妈忍着悲痛许下“军令状”,完成火药雕刻的任务。
他们的爱情是为了共同的理想,燃烧自己,薪火相传。
写给儿子的诗整部片子“诗”贯穿全片,开头为了让孩子接受父母危险的职业,爸爸告诉哥哥“我是诗人,在天空中写诗”。
爸爸牺牲后,妈妈一边承受着火药雕刻工作的高压,一边维护着孩子敏感的心。
每天给哥哥带回一首诗,继续编织着诗人这一善意的谎言。
刚开始她选择隐瞒爸爸的死讯,所有的同事也为了保护这个两度失去父亲的孩子,选择一起瞒住死讯。
敏感的哥哥在暴雨夜知道了父亲的死讯,他痛苦他不理解,亲子关系剑拨弩张。
最后她选择坦白,并且言明她和爸爸航天事业的意义与风险。
“妈妈也可能会死”这句话击穿了孩子的心墙,也戳中了我。
我想这是亲子关系中的一次难得的交心吧!
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也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吧!
“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 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 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 而你,我的孩子 是让平凡的我 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这是我听过最浪漫最温情的诗。
“是你那娃?
”“叫个啥?
”“乘风”🤮🤮,终于还是给我逼吐了,观感严重不适。
我想,地球范围内应该再没有比中国电影更离奇、曲折、扯淡的电影了吧。
地球范围内应该也再没有比中国电影人更无耻、庸俗、不堪的电影人了吧。
小学三年级命题作文《我的父亲》征集大赛之赛前官方宣传片《我和我的父辈》?
呸,还不如一支广告!
张艺谋可是拍过电影的呢,还不是被忽悠了。
我们暂且将此片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带有强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色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类型片。
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评价体系下的6.5评分,也独特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电影审美。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以后的中国电影市场将继续充斥着此类烂片。
对不起,槽点太多了,我喷不下去了。
🤮🤮单说王菲的《如愿》,十分好评,此片唯一亮点。
说实话,我对这部电影的中文片名并不满意。
明明英文译名是《My Country, My Parents》,不明白为何在中文语境下要将母亲隐去。
有趣的是,整部片子从头到尾表现最出彩的反而是两位母亲,分别是导演章子怡以及献唱片尾曲的王菲。
甚至说这两位女性的参与直接拔高了整部电影的层次也不为过。
章子怡首执导筒,交出的作品就已经足够优秀。
哭麻了,后劲非常大。
在其它单元故事中,相比父亲,母亲的角色要么从始至终处于缺失状态,要么是非常脸谱化且工具人的存在。
而《诗》别具一格的切入点,为全片注入了一抹独属于女性的温柔细腻。
更为突出的是,章子怡在片中饰演的母亲坚毅独立、乐观积极,是我能想到的女性力量最好的诠释方式之一。
我当然也想过自导自演戏份自然吃重,短片时间不够难免限制发挥。
但《诗》里黄轩塑造的研究员父亲一角依旧生动立体有魅力,并没有出现上述问题。
几个细节片段又将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的相处模式在不经意间展现出来,真实平淡而又美好。
同样,当四个故事都不约而同谈到“传承”时,《诗》也是唯一一个由女儿完成这一过程的。
父亲和母亲造出的火箭,点燃了女儿心中的孔明灯,载着宇航员的梦想,飞向了浩瀚的宇宙。
不得不提的是,《诗》的画面和构图也很美。
荒野上的昏暗光影,太阳升起前的破晓黎明,雨夜中无助的手电筒,房间里缓缓展开的孔明灯。
平原上哥哥捂住妹妹耳朵的呐喊让人深深触动,这是国产电影中少见的对于死亡的探讨。
最后,附上非常打动我的《诗》原文:/我的孩子 如果可以我想告诉你世间的一切奥秘告诉你 山川大河 日升月落光荣和梦想 挫折与悲伤/告诉你燃料是点燃自己 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梦想 抛弃自己的东西/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而你 我的孩子是让平凡的我们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可以结束了,不要再拍了。
从《我和我的祖国》一直到这一部《我和我的父辈》把观众的情怀和耐心都快彻底的消耗光了。
我没有对这些电影工作者不敬的意思,相反我认为这些电影中的一些桥段还是拍得很精彩的,比如说这部《我和我的父辈》,4个段落当中至少有两个拍的是相当优秀的。
我想要说的,是一种重复过程中的疲劳。
不是说这种方式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就可以无限制的循环去套用,这样做会把一种原本比较好的形式做到破做到难,因为重复的最大缺点是会让观众失去耐心,尤其是主旋律电影,它的立意和主题本身就比较僵硬,想把这些僵硬的理想化的一些思维转变成艺术形式。
靠的当然是很厉害的功力和一种把画面和故事浓缩到精致的手腕,能够用20分钟的时间把一个故事讲清楚,都已经很不容易了。
更何况把4个毫不相干的故事串在一起,除了发生的时间上有一个大致的顺序外,其他的谁都不挨着谁。
从第1个桥段中出来,观众还没有来得及去消化,第2个故事扑面而来了。
看完了这部电影,再和其他相类似的几部电影的剧情串在一起,同样煽情的情节,同一个导演差不多的表现风格,最后不舒服的感觉就会油然而出。
所以我觉得还是用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时间,认认真真的把一个故事讲透讲到位,才是重要的。
《我和我的父辈》航天人写给孩子的诗 1小时12分“我的孩子啊 如果可以我想告诉你世间的一切奥秘告诉你 山川大河 日升月落光荣和梦想 挫折与悲伤告诉你燃料是 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 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生命是 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 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 让死亡渺小的东西渺小的尘埃 是宇宙的开始平凡的渺小 是伟大的开始而你 我的孩子是让平凡的我们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我和我的”系列中,这部可能是最弱的一部。
《乘风》主旨是好,但情节、表演、剪辑、特效水准都不高,只是和抗日神剧比起来,电影中的先辈流了更多血,做了更多牺牲。
故事没讲好,煽情戏却安排的多;这边有牺牲,那边必然有新生;为了凸显“父辈”两字,艺术加工部分过于牵强,故事编排很主旋律很俗套。
吴京的长相很吃亏,即便娃娃已经挂上皱纹,但还是缺少风霜雕蚀的岁月感;演技也永远的四平八稳,激情不够,温情油腻;借主旋律和“国难财”在票房上把持着话语权。
《诗》非常不错,苍茫的戈壁在夕阳余晖下发出金色的光芒,信仰和温情让这片土地成为共和国的脊梁之一,国之不保,何以安家!
故事很流畅,讲述的方式也很适当,章某人的表演挑起大梁,几乎用独角戏的方式完成了对自己、丈夫、整个技术团队群像的英雄描述。
值得一看,值得学习,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对这些历史要有记忆有传承!
《鸭先知》的观影体验是最好的,因为这是一段轻松明快的喜剧,徐峥延续了上一部《我和我……》的弄堂风格,把上海七八十年代的风貌复现到银幕上,又把上海的商业属性和进取精神浓缩到这几十分钟的段落里,而且是唯一一个不和生死相关的段落。
让人笑过、想过,给观众满满正能量。
小韩同学的演出比起上一部有所下降了,表演有些模式化,希望不要用坏了这颗小苗。
《少年行》有些浮夸了,虽然也是喜剧,但是很尴尬。
从故事到人物到演出,只是一个舞台小品的范畴,然后还要安排生离死别,满满套路,真是无趣。
总之,《诗》≈《鸭先知》>《乘风》>《少年行》
电影的寓意自然是积极正面催人奋进的,但是只讲讲看完故事的感受,不上升。
四个单元小故事,看完以后的感觉是,四位演而优则导的导演,徐峥的《鸭先知》整体比较好。
《鸭先知》的故事结构完整、详略得当,台词的设计加之演员的处理都很出彩。
幽默从很多小细节里生出来,让人似乎猜到了又出了意料之外,比如后半段,被儿子拖着逛了一天的韩婧雅回到家中发现赵平洋背着她在家拍广告,邻居还在疯狂抱怨老公急的连连告饶,原以为她在那一瞬间反应过来之后会先冲老公发火,结果却是替他出了头;看似是在跟邻居认怂,连珍藏的结婚用的毯子都拿出来解决问题,结果紧跟着又来一次理直气壮的轰邻居,这种连续的反差感催生的喜剧效果令人有期待又满足。
沈腾的《少年行》有麻花团队和辣目的加持,搞笑自然是到位的,不过要说是带点科幻色彩吧,又显得勉强,从2050年穿越回来的AI,断手断脚都能自动接好,还能有感情了,但最大的bug是不防水,这上哪儿说理去,而且按照常规设定最后还强行闭环了,那参与AI设计的小小怎么会没想到防水功能,2050很难实现吗,2021我的手表、手机、电动牙刷都生活防水了,2050的AI淋个雨就宕机了多么的不科学……然后,硬上“父子情”就真的很没必要,多少有点生硬。
章子怡的《诗》感性十足,但人物情绪硬伤多,尤其是儿子经历过生父去世,得知养父去世时,以及质问养母为何隐瞒时的情感表达显得格外别扭,尤其在开始,儿子跟其他小朋友打架的原因,是对方说他养父会被炸死,被父母教育的时候他一直是隐忍着情绪,但后面真正发生这个事的时候,他除了闹就是闹,像是得不到玩具就耍赖的孩子,而不像是两次失去父亲的孩子,对照一开始的打架伏笔就显得很违和。
为了切合题意,台词整的过于诗意,夫妻之间的对白、母子之间的交谈都透着一股空泛的味道。
吴京的《乘风》,感动的点在于面对身后为数不少的百姓即将被日寇围困时,马仁兴毅然决然的牺牲儿子乘风以换取百姓的安全转移。
前半段都挺好,后半段交战开始,不太理解的部分是骑兵连突袭日寇的时候为什么用的是刺刀而不是步枪(搜了些文章下看了看,这支骑兵队还是枪骑兵,每人都是配枪的),在一览无余的平原上,尚未近敌人身就已遭狙杀,这个点非常费解,可能是对观众的历史知识储备有要求,也可能是电影里铺垫交代的不充分,最后定格的战马起扬的画面也是符合一贯的主旋律形象,非常艺术化,升华的速度180迈。
陈道明老师和祖峰老师各被占了个“口头便宜”,也算笑点之一吧。
开玩笑的~看了下幕后团队,四位导演只有徐峥参与了剧本创作,多少说明点问题。
国庆档二选一的话,我还是选择长津湖。
连续三年,《我和我的……》系列已经成为了国庆档保留节目。
今年《我和我的父辈》在继承前作风格的基础上,和前两部相比也有了两点变化:第一是四位导演均为演员出身,自导自演,其中吴京、徐峥此前已经有过导演作品,章子怡、沈腾则是首次执导筒;第二是影片的章节数进一步缩减为4个,片长依然是两个半小时,这意味着每个章节的时间更长,故事也更丰满了。
四个章节,四位导演,不同口味的观众必然会有各自的偏好。
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前两个故事,即吴京执导的《乘风》和章子怡执导的《诗》。
整体来看,影片依然按历史时间正序排列四个章节,从抗日战争到近未来,横贯近百年的时间。
影片风格也由沉重起步(抗日题材打头阵),逐渐变为轻松活泼(开心麻花压轴),让观众在假日里不会感到过于压抑。
吴京自导自演,吴磊、张天爱等人出演的《乘风》是影片第一个章节,讲的是冀中地区抗日武装的故事,这也是吴京第N次出演军人角色了。
质量自然没的说,热血爆棚,含京量十足,尤其是骑兵团绕后冲击日寇阵地的大场面,马匹撞人的力量感,收割人头的爽快感,准确表现了二战时期骑兵冲锋的威力。
父子情是《乘风》的主线,不过与以往的中国式父子不同,这一次做出牺牲的并不是父亲,但恰恰是父亲一角在两难选择中做出的取舍,更加令观众动容。
对于影迷来说,《乘风》中也出现了不少令人惊喜的小彩蛋,如骑兵冲锋复刻了吴京在《战狼2》的举旗名场面,演员江水与吴磊的最后牺牲复刻了《亮剑》的骑兵连名场面。
而更隐晦的一个彩蛋,可能只有熟悉吴京早期作品“单挑必死”、“兵刃长度必吃亏”的影迷才能get到。
即《杀破狼》《夺帅》等影片中,吴京与甄子丹、洪金宝的精彩对决最终都输在了兵刃过短上。
这一次吴京趁着自导自演的机会,终于过了一把“兵刃占便宜”的瘾,他饰演的战士在决斗前机智地换了一把比刀更长的刺刀步枪,成功将日寇刺落马下。
章子怡自导自演的《诗》一如片名所指,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个章节讲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发射首颗人造卫星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段子广为流传,就是“我国首颗原子弹是前辈们用算盘算出来的”,这个段子虽然夸张,但也生动地说明了当时科研条件的艰苦。
(实际上我国首颗原子弹是用计算机+算盘来完成的,不全是用算盘)《诗》里面也有类似的情节,就是说我国火箭的助推火药是用人工雕出来的,而且一些危险的测试无法用相机捕捉,工作人员就直接在现场用眼看。
试验现场危险频发,不少科研人员就这样献出了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雕刻火药并非过去才有的现象。
据悉,火药雕刻师的工作是雕刻固体燃料,工作性质极其危险,被称为是“炸药堆里的工作”。
作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难题,这一工作暂时无法用机器代替。
目前国内仅有200多人从事这一职业,每一次火箭升空,都离不开这些人背后默默地付出。
平心而论,《诗》的前半部分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苦情戏,黄轩则再次饰演了一名被牺牲的好人。
但是当片尾“诗”的全文终于呈现给观众的时候,优美的文字与今昔对比的画面交相辉映,营造出了一种极度浪漫的意境,让影片的整体质量立即上升了一个层次。
影片前两个章节讲牺牲,讲物资匮乏的时代,后两个章节时间则来到了改开后,并由两位喜剧人自导自演,氛围轻松了不少。
徐峥的《鸭先知》聚焦改开初期,地点选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讲述了国内首支电视广告片诞生的故事,是典型的徐氏喜剧。
影片除了有一个张艺谋客串的大彩蛋,还有各种童年回忆级经典广告的混剪。
有意思的是,虽然现在广告被看做是一种很烦人的东西,但是在一些网友眼里,回顾经典广告已经成为了一种情怀和乐趣,甚至能产生一种近距离接触历史的穿越感,《鸭先知》给观众带来的感觉也是如此。
沈腾的《少年行》将时间定位在当下和近未来的2050年,讲述了一个涉及时空穿越和父子亲情的软科幻喜剧,最大看点自然是沈腾与马丽的再度合作。
虽然同为喜剧,但徐峥和沈腾明显采取了两种不同风格。
徐峥的《鸭先知》将包袱设置在营造尴尬上,如父子俩在公交车厢尬演广告的情节,用时下的流行词形容就是“社交牛B症”(带火该词的网红“马牛B”有几个名场面就发生在公交车厢)。
而路人纷纷躲到车厢另一侧的反应,也复刻了《疯狂的石头》里道哥一行在地铁上诈骗被众人识破的情景。
沈腾及开心麻花团队在《少年行》抖包袱的手段主要是运用肢体语言,如沈腾降落时的用脸着地,马丽、沈腾等人在小区健身器材上的“花式健身”等等。
总的来说,两种戏剧表现形式各有千秋。
不过徐峥作为导演经验更为丰富的电影人,在节奏把控和整体完成度上明显更胜一筹。
沈腾的《少年行》则略有堆砌元素之嫌,立意放在父子亲情上,也与开篇的《乘风》有些撞车。
当然,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观众也会有自己的口味。
短片集的优势,就在于每个观众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盘菜。
补充:发现很多人抬杠“二战时期骑兵冲锋的威力”这句话。
贴一张美国人拍的阿富汗战争美国骑兵,《12勇士》的海报。
21世纪都有骑兵,抗日战争怎么就不能有了?
中日战场本来就没多少坦克,骑兵的作用依然很大。
山地丛林,没有平整路面的地区,骑兵的机动性比坦克强。
防失联,关注豆瓣/知乎/公众号:大海里的针
海报1……演员们
海报2……主演们
片尾最后的电影标题
片尾字幕1
片尾字幕2
片尾字幕3就个人观影体验来说,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这三部都很感人,在影院看,哭的一塌糊涂“父辈”这部,一共有四个故事,都是“父与子”的故事,亲情的力量,真的会让人哭,父亲母亲,都是有力量的人,都是有力量的称谓,有力量的责任战争的残酷、宇宙的梦想、先知的探索、科幻的畅想。
把《诗》篇中的小诗引用在此爸爸妈妈说:我的孩子如果可以我愿意告诉你世间一切奥秘山川大河日升月落光荣与梦想挫折和悲伤告诉你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而你我的孩子是让平凡的我们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我和我的祖国 (2019)7.6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 陈凯歌 张一白 管虎 薛晓路 徐峥 宁浩 文牧野 / 黄渤 张译喜欢葛优那段和黄渤那段,徐峥那段小演员很惊喜,韩昊霖上线
我和我的家乡 (2020)7.0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宁浩 徐峥 陈思诚 闫非 彭大魔 邓超 俞白眉 / 葛优 黄渤几段都好看!
惊讶地发现,这一次的《我和我的……》系列的导演都是演而优则导的演员,最让人感动和惊喜的是女性导演占了一席位。
不难发现,4个作品的风格和导演的风格高度吻合,《乘风》是战狼风;《诗》是文艺风;《鸭先知》是喜剧风;《少年行》是无厘头的开心麻花风。
用亲子关系做注脚,来诠释一代又一代的人文风貌和时代发展。
看《乘风》的时候就忍不住哭了,吴磊和张天爱那段“死亡与新生”的双线剪辑效果很好,可以说是打中心灵的,按照这样的节奏,我是不能看《长津湖》了。
很爱《诗》最后的那首诗歌——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
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
《鸭先知》的最后卖了一波情怀,那些年陪伴着我们长大的广告,重新看了一遍;《少年行》里的一句台词,是最打动我的,“我们都在努力让机器人自主学习,你却让你的孩子像个机器一样学习”。
最后,对比起《我的我的祖国》,这个系列可以说是质量逐年下降,但可以当“贺岁片”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