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能否永恒?
是否真的存在Xibalba这个生死之门?
一名科学家,致力攻克脑肿瘤的研究,某天,他发现从南美一棵古树上采集的样本对治疗发生神奇作用,而此刻自己的妻子却正处在脑癌的晚期,妻子坚持写小说,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在古西班牙,为了美丽的女王,一名征服者奉命来到玛雅寻找不死古树,当他爬上金字塔顶遇到守护圣地的土著长老的时候,文字在第十章嘎然而止。
电影的画面也切换到空寂美幻的星际,一颗玻璃球宇航器搭载着和男主角一模一样的未来人类,而身边是一棵即将枯死的大树,它正是爱人的化身,它正飞向一颗叫Xibalba的星体,在星体爆炸燃烧殆尽的一瞬间,生命,时间便会永恒,这是挽救妻子的唯一方法。
古代,今生,未来,新颖的故事框架,然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生命,爱情,死亡。
该片在06年威尼斯电影节上备受注目,被称是一部摆脱好莱坞气息的电影。
画面回到玛雅金字塔的祭台,本充满敌意的土著长老惊恐的跪下,他看到了未来的圣人漂浮在眼前,女王的战士看到一道美丽晨光在招手,顺利通过石壁走廊,此情此景平生未见,不死古树,生命源泉,就在眼前,这里也叫Xibalba。
当他凶嗜的喝下树木的汁液时,本以为会得到永生,却从他的身体中长出无数的草木新芽,他最终长眠于此。
死在混沌中新生,生只是死的开始。
飞行器撞向即将毁灭的星体,古树在流光中,化作一颗果实。
丈夫拨开妻子墓碑上的积雪,将它埋下。
“多年后,这里会长出一棵大树,当鸟儿带走树上的果实,她便随风而去。
”妻子拥抱着丈夫如是说。
生命,因爱永恒。
《珍爱源泉》(The Fountain)对我来说太感人了,也太私人。
很可能只是对我或者一部分观众来说。
曾经离鬼门关有点近,所以生死这类的主题一向另我着迷。
生寄死归的东方观念也一直根深蒂固。
The Fountain里,相爱的人处心积虑地互相拯救,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导演Darren Aronofsky都拿捏得特别好。
引申到自我超越,理解死亡既永生的观念也表达得很有魄力。
Rachel Weisz这个演员非常了不起,由她所扮演的感情丰厚的女人几乎每一次都能打动我。
在她身上我能看到一种理想的女人味,她总是能把爱表达得非常高尚,有一种无私的味道。
当然,这部片子里Hugh Jackman也发挥的相当不错。
相当于一人分饰三角:现实中的医生,也是一个心碎的丈夫;神话中的骑士、也是一个忠诚的探秘者;幻境中的神父、也是前两者的映像和一切悬念的终结。
相对于超现实角色和神话角色的平面化,Hugh Jackman扮演现实中痛彻心扉的丈夫更令人印象深刻,几乎是他所有表演中的一次突破。
Darren Aronofsky特别会调动演员情绪,以至于让他们在镜头面前大胆地展示各个角度特写,细入毛发,都逼真可信。
这部电影和当初《梦之安魂曲》一样,表达情绪十分传神,十分到位。
仅仅是表演,最重要的就是表演,足够带动观众投入到剧情中。
欣赏这样的电影,唯一的隔膜是,观众能理解导演多少。
如果理解Darren Aronofsky和合作编剧Ari Handel的大致想法,这就是一部感人而且深刻的电影。
它探讨了爱和永生的不同意义。
如果不做这些理解,这部电影对大多数人来说相当于故弄玄虚,对有些人来说是对牛弹琴。
我只知道这部The Fountain正是我想要的那种电影。
关于生死,给出了很多种解释,但是没有惟一答案。
电影中很多景致和道具都有所指,有很多隐喻,可以做很多理解,这些有兴趣的人尽可以考究下去。
我很赞赏的是剧本里最简单的设置:女主角是一个晚期脑瘤患者,自知生命不久,她惟一牵挂的人是自己的丈夫。
于是,她以研究玛雅文明为引,写了一本关于古西班牙裁判所屠杀异教徒的小说。
书中,女王要求自己最忠实的骑士去寻找圣经中的生命之树,树上的果实会让人获得永生,也会拯救王国。
她向骑士允诺,一旦得到生命之树,他们将永不分离。
故事写了十一章,最后的一章留给男主角。
然后,女主角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最后,骑士有没有找到生命之树?
男主角有没有完成这部小说?
生命之树的秘密是什么?
有的时候,缘起不重要;有的时候,谜底不重要。
象这部The Fountain,如果有明确的结局,要不是一部无厘头就是烂到了极致。
好在导演没有去分析终极答案,而是把故事重点放在过程中。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任务,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寻求解脱的过程。
最终结果只能问自己。
实际上就是,面对生命和死亡,另你获得解脱的那一刻就是你的答案。
Hugh Jackman的三个角色相当于三个层次的解答:骑士渴望永生,忘记了承诺,最终死于“重生”,是自私者的结局;男主角把戒指纹进手指,把果实埋进坟墓,等于给了小说一个结局,他始终没有背叛承诺,得到了安慰,是一个怀有爱的人的结局;“神父”是传说中真正获得了永生的人,他用身体和灵魂滋养了天地,化身为星云,是无私者的结束。
每一种都有永恒和重生的双重意义。
永恒的死亡,永恒的爱,永恒的存在......也是Darren Aronofsky理解生命的三种境界。
仅仅作为观众,我对这种理解不做评价,但是对电影中表达这种想法的方式很欣赏。
所以,理解The Fountain并不困难。
这部片子还有一点做得不错,就是形式看起来玄奥,但是毫不说教,一切尽在表演中。
The Fountain大部分时间在现实与传说中切换,所有代表思考和有象征意义的心态都是通过绚丽的视觉效果来表现。
场景美轮美奂(据说不是CG效果?!
那个化学星云,服了),色彩耀眼,音乐沉厚纯净,镜头衔接得别有意味(尤其是在星云和细菌,宇宙和地板间的过度...)。
这是一部信任观众的影片,理解力正是导演和观众间一种美妙的互动。
The Fountain里还有一个关于死亡的解读,就是女人留给爱人的使命。
不管是女王要求骑士寻找生命之树还是女主角要求丈夫完成最后一章,实际上都是用自己的方法留给爱人希望,使他们免于失去自己的悲哀。
使命,让男人忙于拯救的同时自己也被拯救。
比死亡更恐怖的是绝望,女主角深知这一点,她用西班牙女王象征自己,只要能给爱人留下获得解脱的希望,就不畏惧死亡。
她也得到了安慰,和男主角一样,是心怀有爱的人的结局。
如果你即将离开,一定要为真正牵挂你的人安排时间摆脱绝望,这是一件最有意义的遗物。
很高兴看到Darren Aronofsky抓住了这种感觉。
对我而言,这种剧情太感同身受了。
当然,这属于非常私人的感受了。
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questions/blog/305940/很想把它称为一部概念电影,导演阿罗诺夫斯基利用充满隐喻和象征的视觉语言以及交错穿插的迷幻蒙太奇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文本。
玛雅神话的神秘基调,《2001:太空漫游》似的宇宙思维,尘世生活的爱与痛楚,还有那些关于死亡、永恒、重生、轮回、救赎、信仰、意义等诸多内容的哲学思考,使得电影中每一个画面背后似乎都暗藏着某种启示和冥想。
彷佛是一个奇妙的魔方,尽管电影本身只有一种结构,但它却能够让你通过不同的途径去理解隐藏在结构背后的那些错综复杂的隐含讯息,而这里仅仅是多种真实或者虚幻的可能性中的一个。
(一)叙事电影通过平行交叉的叙事方式,将西班牙征服者、药理科学家、太空行者这三个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故事以共同的主题爱与死亡融合在一起,形成某种科幻式的影像风格。
我认为,药理学家汤米并没有经历一场跨越千年的奥德赛之旅,而征服者托马斯和太空行者汤姆也并非都是伊兹书中以丈夫为原型虚构的角色。
影片真正要讲述的是汤米在面对妻子将要离开人世时所表现出的从痛苦、恐惧、迷狂到最终领悟的过程。
在这里,征服者是伊兹书中描写的故事情节,而太空行者则象征着汤米的精神世界。
故事的正真基点是2001年,深爱着自己妻子的汤米因为害怕失去已经处于脑癌晚期的伊兹,而带领自己的科研小组近乎疯狂地进行着药物实验,渴望能够靠奇迹挽救妻子的生命。
但是,现实中变幻无常的病情以及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使汤米变得越来越焦急、越来越恐惧。
他一心想着自己的实验而忽略了对伊兹最后的陪伴与关爱。
当然,所有的这些表现完全是出于对妻子的爱,出于那种希望永远在一起的强烈感情。
同样深爱着丈夫的伊兹完全明了汤米此时此刻的心情,她不忍心也无力去阻止丈夫去追求那最后的一点希望。
但是她知道自己终将要离开人世,为了帮助汤米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勇敢的生活,她采用了一种类似于哲学启迪的方式,就是将自己的期望或者说遗愿通过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
她为汤米准备的笔和墨水,希望他帮自己完成故事的最后结局。
当汤米说“可我不知道结局是什么”的时候,她告诉他,“你知道的。
你会知道的”。
汤米一开始显然因为偏执于自己的恐惧和逃避而无法领会妻子的意图,但经过一段艰难的心灵奥德赛之旅,他最终还是领悟了伊兹的一片苦心以及她一直向他讲述的关于生死的感受。
可以看到,影片对于三个故事的交叉叙述,表面上看似混乱但实际上却是有逻辑的。
在第一次讲述汤米的故事之后,有关征服者和太空行者的叙述是和汤米的现实境遇紧密相连的。
从现实画面到西班牙场景的转化通过阅读书本这个情节来过渡,从镜头中快速闪过并逐渐淡出的文字内容向我们表明在西班牙发生的故事是汤米和伊兹个人间哲学对话的一组阐释符码,征服者托马斯是现实中沉迷于实验的汤米的象征体,他和汤米一样为了拯救爱人,为了能够和心中的女王永远在一起而冒险。
托马斯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而杀死了反叛的部下,指引他通向生命之树结伴同行的牧师也因为叛乱而丧生;而现实中的汤米则不顾药品协议的规定将一种得自于神秘之树的配方实验在猕猴的身上。
他们都遇到了来自周围的种种阻力,同时也都不顾一切的奔向自己的目标。
而猕猴作为一个事实上的协助者也和牧师一样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但是西班牙故事中的女王却不是伊兹以自己为原型构建的,她是汤米(托马斯)心目中想象的女皇,美丽高贵同时脆弱无助、需要人来拯救,实际上是伊兹在他眼中的一个心像,因为汤米始终认为一旦他接受了那枚代表真爱的戒指,他就有责任去守护她、保卫她,而当外敌(病毒)入侵威胁到她的生命时,寻找那棵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生命之树是唯一的办法。
与西班牙的情节相比,远在银河深处的故事与汤米心境的联系更为紧密。
汤姆总是静静地守护在大树的身边,感受她的生命力,不停地告诉她“不用担心,我们会好起来的”,“我会永远呆在你身边”。
导演多次通过象征性的连续蒙太奇将现实和太空世界的场景贯穿起来,比如通过光影的闪烁变化,镜头中轻抚的树干变成了伊兹光滑的身体;树干上的木须变成了她皮肤上的汗毛;金黄色的流动星云变成了医院地面上的圆形图纹;而汤米和汤姆相似的身体动作,如回头、仰望、悲嚎等也经常被并置于镜头的转换中。
一开始,大树的生命力“还很强”;当伊兹在博物馆晕倒后,大树的毛须开始向下倾垂;最后伊兹因抢救无效而死去时,大树也最终萎缩枯败。
很显然这儿的大树是伊兹身体状况的隐喻,而这个玻璃球一样的星体则是汤米心态及思想的隐喻。
在这里,伊兹似乎总是在汤姆身边,却又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
汤姆害怕面对伊兹的幻影,害怕她一再地提醒自己去完成小说的结局,而他一直以来所做的都是在研究星云,研究怎样让大树活下去。
当现实中的伊兹死后,星云开始聚拢,汤姆身边的幻象变成了伊莎贝拉女王,她像伊兹一样告诉汤姆,“你能够让新的西班牙摆脱奴役,你能够做到。
”这一次,汤姆听从了伊兹的话语,“让我们来完成它”,他终于离开了那个守候多年的球体为妻子的小说补完了最后的结尾。
而汤姆也随着星云的大爆炸消失在宇宙之中。
这样看来,影片以西班牙和太空情节作为开始采用的是一种倒叙的手法,但是却又不仅仅是一种叙事方式。
事实上,影片开头所描写的托马斯和汤姆的境遇正是现实中汤米所面临的困境。
托马斯在历经磨难之后尽管找到了通往生命之树的道路,却为守卫在路上的玛雅勇士刺伤,命悬一线。
这是伊兹小说中最后的情节,也是她为丈夫设置的一个谜样符码,结局如何,是就此终止,还是带着伤痛继续寻找,或者其它,一切都由汤米来完成。
而汤姆的世界里则存在着几种声音,一种是汤姆自己发出的,他对着大树说“你能做到,我不想让你死”;另一种是记忆中妻子发出的,她说“陪我出去走走吧”,“下了第一场雪”;第三种则是那个围绕在身边的妻子的幻影发出的,她说“完成它!
”。
这三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代表了汤米痛苦而矛盾的心情。
他渴望奇迹发生,渴望能够找到治愈癌症的解药。
然而他却清楚那希望是多么的渺茫,他“不知道怎么样去完成它”。
他因为不能陪伴妻子去观雪而懊恼,“我抱歉,是我不好”,他只能不止一次地这样去表示歉意和愧疚。
他也想帮助妻子完成那一遗愿,他看着手指上地刺青,“好吧,我相信你,带我走,指点我”。
可惜伊兹没有留下任何指点就离开了,一切还是需要他自己去领会。
影片最后,汤米放弃了对于永恒的追求,接受了人类必将面对的死亡,因而也最终将自己从对于死亡的恐惧中解放了出来。
(二)主题“于是,他把亚当和夏娃赶出了伊甸园,并在那里安设了基路伯,和四面转动的火焰之剑,要把守通往生命树的道路。
”这是影片开头引用的“圣经”中关于创世纪的话语,它在暗示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影片想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从亚当和夏娃吃下“知识之树”(tree of knowledge , or tree of good and evil)果子的那一刻起,人类便开始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里,生存和死亡、贫穷和富有、悲伤和快乐、善良与邪恶……究竟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
如果他们选择的不是“知识之树”而是“生命之树”,情况有会怎样?
是什么把我们和造物主区分开来,又是什么让我们变得特殊?
或许所有这一切都只是一个从现在到永恒的过程。
影片结尾,汤米最终获得了构想小说结尾的能力。
生命之树的守卫者在动手的一瞬间看到了“人类之父”亚当,他放下了手中的火焰之剑,为自己的罪过甘愿受死。
托马斯如愿以偿地见到了生命之树,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永恒不朽,当他喝下那代表着无限生命力的树脂时,他痛苦的倒在地上,绿草和鲜花从他身体中爆裂而出将其埋葬在大树的旁边。
而汤姆则平静地穿越星云来到Shibalba的中心,随着星体的爆炸而化作宇宙中的一颗尘埃。
从故事和结局来看,《珍爱泉源》主要想探讨的是对于死亡的看法,并由此引申出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汤米终于冲破了那个充满恐惧和逃避的玻璃球体,实现了某种精神上的超脱。
伴随着明亮壮观的画面和快速悠扬的鼓乐,宇宙行者汤姆安详地与Shibalba星云一起爆炸消亡,这种类似于宗教涅磐式的场景实际上表现了从恐惧中永远解脱出来的精神快感。
而帮助汤米实现这种解脱的正是关于爱和生命意义的重新认识。
一开始,汤米的内心是脆弱和敏感的,他不愿意伊兹和他谈论任何涉及到死亡的话题,实际上是害怕失去她。
于是,他向宿命宣战,要“停止衰老,停止死亡”,他认为要摆脱痛苦就要战胜死亡,"死亡是一种疾病, 像其它任何一种疾病一样存在治愈的方法”,他要找到它。
但是,他的这种反抗或者蔑视并非出于西西弗斯般简单的执着与快乐,而是潜意识里的无助和绝望。
就像那个玛雅守护者说的,在他那里,“死亡是通往恐惧的道路”。
与汤米不同,常年受病痛折磨的伊兹对待死亡却有着一种唯美主义注释和认同。
她告诉汤米,那一团金黄色的星云实际上时一些即将消亡的星星汇聚在一起,有一天它们会爆炸消亡孕育出一个新的星球。
而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叫做Shibalba,在那个世界里,那些死去的灵魂可以得到重生。
她还告诉他,根据玛雅人创世纪的神话,生命是人类的祖先亚当用自己的身体创造的,他的躯体变成大树的树干伸向大地,他的灵魂变成树枝展向天空,而Shibalba则是他的孩子们在天堂中创造的。
当然,汤米当时一心想着治疗,并没有在意妻子说的话。
但伊兹一直用自己宗教式的奇幻方式让汤米了解生命的存在形式不止是一种,我们都只是宇宙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
在伊兹病情加重后,她又给汤米讲述了玛雅导游告诉她的一个故事,说导游的父亲死后,有一颗种子埋到了他的墓穴里并长成了一颗大树,导游说父亲成了树的一部分,他的灵魂则随着觅食的鸟儿一起飞去了远方。
影片没有提到导游的情况以及故事的来源,但是很显然伊兹始终在用一种超越外在形态的宇宙思维在开导汤米,试图让他明白死亡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实际上,汤米最后的领悟和超脱也正是因为参透了这一真谛。
他为托马斯安排了死亡的结局,托马斯的身体变成了花草,实际却是以另一种形式得到了重生。
而汤姆终于来到了Shibalba的中心,那是伊兹所说的自己的位置,在那里星云像之前说的那样聚拢爆炸变幻成另一个星球,而生命之树则重新焕发了生机。
可以说,汤米在思想中接受了伊兹关于生命的观点,因而那个代表着困扰和逃避的汤姆也随着伊兹灵魂的重生消失了。
当然,汤米的领悟仍然是他和伊兹间真爱的结果,在汤姆最终决定冲出那个玻璃球体之前,妻子的影像不断的显现,而那个象征着汤米内心镜像的伊莎贝拉女王也终于和伊兹的镜像站到了一起。
是她(们)的爱和信任,是汤米拥有了“完成它”的勇气和力量。
于是,当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妻子邀请他外出散步的场景再次出现时,他没有走向实验室,而是奔向了那片雪地,奔向了妻子,奔向了Shibalba的“心里”。
在那里,他找到了丢失的结婚戒指,他将其戴在中指上,覆盖了因为伤痛、因为渴望永恒而刻上去的刺青戒指,他不再需要靠吞食大树的树皮来克服心里的恐惧,也不再需要靠在手臂上雕刻年轮来穿越时间的伤痛,因为他知道伊兹并没有真正离开,她会和他永远在一起。
在雪白的墓地上,我们看见汤米埋下了一颗温暖的种子,相信不久以后那里一定会长出一棵茂盛的大树。
“别了,伊兹。
”“我已经帮你完成它了。
”“你还好吗?
”“是的,一切都好。
”(三)视觉语言导演对汤米死亡恐惧的主题展现是通过镜头色彩的变幻来实现的。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镜头中的画面不断在彩色和黑白,阴暗和光亮中转化。
这种色彩的变化是和主人公的遭遇和心境相联系的。
其中,有关汤米、托马斯和汤姆的场景基本上都是在阴暗中拍摄的,直到最后才爆发出明亮的白色。
而每一次镜头从彩色向黑白过渡,主人公几乎都处在一个困惑、焦虑或痛苦的状态,比如当汤米回到家中寻找伊兹时,当神父出现引领托马斯为生命之树而展开冒险时,当伊兹晕倒后汤米从医院走向实验室时,当汤姆感受到大树的活力正在衰退时,当汤姆抱着枯败的大树痛哭时……等等。
与此相反,有关女王、伊兹及其幻影的场景大都比较饱和的光亮中拍摄,而每一次男女主人公同时出现在画面上时,雷切尔·薇姿扮演的角色总是占据着镜头的亮部,其脸部的特写也总是被打上一层柔和的亮光。
这样的安排显然不是随意的,它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状态,一边是乐观坦然、一边是悲伤矛盾;一边是宁静安详、一边是彷徨无助。
最后,当两者共同呈现出炫目的亮色时,实际上也就是代表着他们从幽闭走向开阔、从黯淡走向光明,从幻想走向现实的终极转变。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可是感情应该有多执着呢?
信念应该有多执着呢?
思想应该有多执着呢?
有人戏说这是一部表现中国道家思想的外国片,现在我开始有些相信了。
放开,放开,放开。
很多时候,我们放不开。
苦苦的追寻生命之树,结果却死于生命之树的浆液;执着的进行医学的研究,终究救不了自己最爱的人的性命。
最后的最后,当死星绽放出它一生中最华美的光彩时,还有什么放不开?
还是放不开么?
因为放不开,才最终会成就一种放开了的境界,是么?
要不要放开呢?
感情,要不要呢?
个人对剧情理解,希望对观影后迷惑的朋友有帮助首先,大家都看懂,全剧分为三条线,但是很迷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接下来,我就阐述下三条线的意义(一)2000年,现实线。
现实里狼叔是名医生,正致力于一项研究—拿老年并且患有脑瘤的猴子做手术/实验。
同时,他的妻子也患有脑瘤。
所以狼叔忙于对猴子的手术,希望能从中找到治愈妻子的办法。
随着妻子病情恶化,狼叔希望抓紧一切时间,尽快找到治愈妻子的办法,以至于疏忽对妻子的陪伴、照顾。
狼叔的妻子,敏感且乐天的女性,深爱狼叔。
在得知自己命不久矣的情况后,(可能经过自己多番的心里斗争)反而有一些乐观了,被迫接受即将死去的现实。
弥留之际,希望狼叔能多陪伴自己。
并且把写了一大半的小说留给狼叔,留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就是写到狼叔见到玛雅皇帝,并被刺中腹部,后面没写完),希狼叔能帮她写完。
一起完成这部小说,作为爱情的结晶、留恋。
(二)小说线这条线并不是现实,而是男女主一起写的小说。
1500年西班牙女王面临危机,让狼叔(骑士)去寻找古玛雅的“生命之树”,并许诺,狼叔找到生命之树后嫁给狼叔,作为亚当和夏娃,永世在一起。
传说这棵生命之树,能让人长生不老。
狼叔经历艰难困苦,终于只身到达最后boss,玛雅皇帝的面前。
单挑,腹部中剑。
以上部分是女主的创作。
(因为现实中女主将死,所以把结局和希望留给狼叔。
一方面把故事的可能性、希望留给活人,另一方面希望与最爱的狼叔一起完成这部小说。
)(现实里,狼叔接受不了妻子离去的现实,始终不愿去完成小说,给小说一个结局。
就好像希望他和妻子的故事也没有结束。
在未来线[也叫想象线]中妻子不断叮嘱让狼叔动手吧,一是劝狼叔动手去完成这部小说,二是让狼叔接受现实,给这段感情画上句号,重新开始新生活[想象线中的重生]。
最后,狼叔还是动手去写了小说)接着小说线,小说里狼叔被玛雅皇帝刺中后,玛雅皇帝被神奇的现象迷惑,狼叔反杀了皇帝,来到生命之树面前,尝试并接受了神树树汁。
这段小说剧情其实与现实线有点暗相呼应。
(树汁滴到泥土中盛开了花朵,滴到狼叔腹部的伤口上马上愈合。
对应的是现实线里,给猴子手术实验的两次成功,但是造化弄人,一切希望都是虚幻的,所有努力都是白费,猴子成功的实验并没有帮助治愈女主。
)男主疯狂的吮吸树汁,期待永生,同样是虚幻的、无用的。
他的命运同现实中的女主一样,最终死亡。
但是这种死亡又象征着新生(呼应现实线中女主对古玛雅文明的理解,星云的湮灭象征着新恒星的诞生)死亡是另一种新生。
(象征着现实中男主鼓起勇气,接受现实,完成妻子心愿,写完小说。
并且坚强的活下去。
从大悲中获得活下去的勇气)(三)想象线(未来线)这部分意识流似的内容,抽象的环境,个人觉得并不是未来,也不是主角获得永生。
这个电影里压根没有永生(如果有,那就是死亡会获得另一种永生)。
所以我觉得这部分是狼叔的想象,或者说是导演把狼叔的内心世界具象的表现出来。
(其实有一点点故弄玄虚,在叙述上并没有太多必要。
但是使电影层次显得更多,在男主心里和情绪的表现上,能稍微饱满一些)想象中,狼叔日复一日的冥想,日复一日的吃树皮做研究,还有等等剧情,我并没有看的特别仔细。
大概就是妻子即将死去,和死去后的心里描写,反复冥想、实验,甚至有不断给自己纹身刻印的情节,走不出心门,被困在里面,仿佛经历了几百年。
在妻子反复的劝说“动手吧”,最终狼叔动手去完成小说。
并给了个狼叔吃树汁死去的情节,象征着所有都是徒劳,世间并没有永生,任何手术研究也是徒劳。
小说里狼叔给所有希望画上绝望的句号,同时花开象征别样的新生和未来。
就是说现实中狼叔也释怀,接受了。
对应着想象中,狼叔飞天了,圆满了。
最后,狼叔在妻子的坟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接受了现实,并给予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幻想。
妻子的血肉会成为种子的养分,种子生长成大树,获得新生。
电影情感刻画非常细腻,音乐氛围非常悲伤。
豆瓣上7分多的评价感觉低了点。
看完这部电影,想到了以前看过的【潘神的迷宫】类似的多线叙事,同样的为了逃避巨大的悲伤,把希望寄托想象,编织出的黑暗童话。
也很推荐去看看。
这样的电影,一般会得到两种极端的评价,或者弃之如敝,或者甘之如饴,通俗了说,就是毁誉参半。
对于我无法理解彻底的东西,通常我都会将之供上神坛膜拜之,所以我给了个五星的评价。
电影是以三段平行的故事进行叙事。
现实的部分比较容易理解,作为医生的丈夫拼命试验以求治愈妻子的脑瘤,却阴差阳错的与成功的机会擦肩而过,妻子最终逃不过命运的安排。
西班牙内战时期的故事应该是以妻子的小说为蓝本,丈夫在阅读时不经意将他们代入故事人物中,并且以各种隐喻表现出现实的悲哀,即便在丈夫为完成妻子的意愿为其代笔写完小说的最后一章时,也脱不开原本的悲剧论调——丈夫找到了生命之树却由于贪婪而逃不开死亡。
最后一段属于冥想的故事基本以意识流的形态表现,我看到有人将之理解为来世或者未来,但我觉得这么解释比较牵强,我更倾向于这是丈夫的一个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进行悟道、求索生死的意义,最后他脱离出原本的圆球,自成一体,升向星云。
对于电影的一些片断、细节,我还是无法完全掌握其含义。
比如电影的彩色和黑白转换有何用意,两次汽车驶过以及马匹飞驰而过时为什么以颠倒的影像表现,妻子与丈夫的同一次对话为什么出现过三次,特别费解的部分还是冥想的那一段故事。
电影涉及哲学、禅道的部分对于我来说都太过晦涩,死亡的尽头是什么?
生命的意义为何?
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坚定的认定这是部很牛X的电影,希望有更多的高人一起来解释讨论。
青春泉同时也译作珍爱源泉的片子。
在我看完之后又看了影评之后,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不是很明显,但是我觉得好的电影应该是让人有充分的想像空间的。
简单的看来,这部片的内涵并不混乱,人对生命的贪婪、渴望使生命之树枯竭,当对生命和爱情的珍惜才使的生命永恒。
影片讲述了三个故事:历史、现实、超现实的三个故事,从佛家的理论看来,三个故事是生命的循环(正如导演在影片中给了我们很多圆形的画面一样),以一段爱情为引线。
故事的发生是现实中的男主人为了挽救女主角的生命而不断的探究脑瘤的医治方法(为了生命的延续而忽略了爱情,忽略了枕边人,忽略了现实。
“人的生命其实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过分相信了科学”);现实的这个故事产生了小说里的故事:女王要求征服者去求生命之树,得到永生同时解救国难(而征服者,找到了生命之树,却没有的到夏娃和永生,);这里有一个插曲就是超现实的男主角已经领悟生命的意义的神话的映像帮助了征服者得到生命之树,满足了征服者本身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这样看来第三段故事的内容同时贯穿历史、现实,现实的男主角没有放弃,得到了长生的良药,孤独的存世,但是妻子的离去反而成为了负担,用身体刻画着自己的痛苦。
当我们看完三个故事。
在回想现实的女主角,其实她一直对生命有着真实的态度,她危惧死亡,同时她无畏死亡,同时希望男主角能珍惜眼前,珍惜与他在一起的每段时光。
她对生命的贪婪,产生了小说的故事,要求征服者去求永生,结果征服者死于重生。
她对生命的无惧,一直引领者现实和超现实的男主角接受死亡的来临,当男主角领悟的时候,他现身征服者,实现了他的贪婪,同时摆脱了自责,埋下了生命之树的种子,自己得到了解脱,不再贪婪得连树皮的不放过了。
如果还是危惧死亡,那就珍惜眼前吧!
特别是眼前人
《珍爱源泉》“3+3+3”。
三段故事、三个维度、三层含义彼此独立存在却又相互映射,达伦用无与伦比的想象力诠释了他对生命和爱的理解。
独立导演的第三部作品,敢于挑战如此宏大的主题,看得出他的野心和自信!
影片中充满中、西方的宗教隐喻大大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在讨论形而上的同时并没有枯燥的说教,有着很强的带入感!
实拍化学反应代替电脑特效,让人看到他对细节的把控能力!
8分!
ps:好吧,我承认,正式被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圈粉!
生生不息,自然本身就是个有机体。
在自然中,生命是绝对平等的。
之所以会有微不足道和渺小的想法,源于个体生命本身的自大观念。
如果,人能反省所遇见的狂躁和膨胀,会发现世界和生命出奇的光辉。
这部片子,想讲的东西太多,有点像部科教片。
看完了,这是一个讲金刚狼老婆患绝症,金刚狼竭力救她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狼妻生了个肿瘤,老狼费尽心思可还是晚了一步,都怪那老女人医生,有手机不打,偏要走到面前告诉他,时间就是生命,懂不懂啊他老婆生前写了一本书,却故意剩个结尾让老狼完成它,这本书讲的是女王陷入了危险,女王说只要老狼完成一个任务,自己就是老狼的人,甭把她当人。。
老狼一听,热血沸腾,精虫冲脑,立马从西班牙跑到中美洲,书讲到这里的时候,作者不幸逝世,老狼怀着悲痛,意淫了一个结局,就是自己坚信女王的天方夜谭,打败了很多玛雅猛男,到了关底,以为就可以把女王不当人了,没想到突生意外,最后一不小心成了人类始祖,化成了一片小灌木。
再说现实生活里,狼妻死后,老狼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可现实总是残酷的。。
医学没到那水平,只好靠意淫来补偿,于是把自己想成沙加,会打太极拳,把老婆想成树,人在极端状态中果然各种性癖好都显露出来了。。
为了和老婆永远一起,那么只好自己也死了。
可是在现实生活里,他可不愿死,就把一个小松果扔到老婆的坟里,精神自慰下,大概是骗自己骗老婆,这颗小松果可是生命之树上掉下来的,给你了你就永生了影片中的各种剪切,还有那个天上的漩涡就是一些时空转换吧,倒不觉得导演是在卖弄,而是很有必要的好啦,我看不懂啦,在书里那个故事,金刚狼喝树汁怎么显得这么贪婪,而且死掉是很不情愿的,并不是始祖那样是牺牲自己维护世界和平。
还有影片名字,太空中那个生态球里树边是有一滩水的,玛雅中心那颗树边有一条河,我想可能是说这水是生命之源,因为生命之树也靠它来滋润嘛,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这可能是导演最深的用意吧!
看出是爱情了,不过越往深处看就越发的觉得是抽象的意识流了。。。
不很明白,但片还是挺好看的,只不过说作为阿罗的作品,牛逼的个人风格在这儿并不十分突出。另,发现这部和PI都完全是他自己的创意和编剧,都有神秘主义倾向,迷上瘾是小说改编,摔跤手不是编剧
装B文艺青年的大好选择
烂片
各种穿越。。。。影片快结尾处身体里面长出花草太重口了。。。。。
画面不错,特效竟然是用土法拍摄的。3617
佛说,前世500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相遇;我说,昨天,今天和明天,遇见你,三生有幸,珍爱也就是这般感觉,在一起平平淡淡,等到一个人离开了却撕心裂肺,身如枯木。三个穿越时空,变幻莫测的故事,平行叙述,而主题永远因为爱情,何为永生,何为死亡,有爱便永生,无爱便消亡。佛说,不可说,一说即破
没有很强的共鸣 可能我对生死的参透还不够吧
另类,逼格
大炮打蚊子
杰克曼粘在女主嘴边的吐沫星子和生命之树流出的乳白色液体。。。
如果说比起黑天鹅,梦之安魂曲,更喜欢这部会说吗 豆瓣这部看的少,评分还还真不高,剧情不觉得说教装逼,低成本特效剪辑就是散文诗,休叔分分钟都在让人喷鼻血,薇姿也美爆,虽然现在看达伦片子里面的薇姿有点怪怪的,配乐比之黑,梦,两部更神了,together,we Live together forever洗脑
以前或许可以凭技术改变整部电影,现在?恐怕是不可能了……
永恒必得历经死亡的中介方能被圆满实现。对肉体永恒的知性执念只会遮蔽西巴尔巴之重生的命流。梭生三世而灭三世,方得无色之境。
电影矫情的可以,这是达伦的电影吗~~
都不记得了。。。
星云是真漂亮,原声是真出色,电影是真没看明白
我承认我看不懂……
但爱跨越时间生死之后。很深奥,值得推敲。Death Is the Road to Are
受不了 神神道道 拖拖沓沓 一星是给配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