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激荡》、《在远方》以后对改开的电视剧上了瘾,找来更好的《鸡毛飞上天》看,看到后半部分又失去了兴趣,想起了《温州一家人》。
现在看到十三集,还有兴趣看下去。
这一家人都很能干、能吃苦,在周万顺的带领下走出了山村,迈向了新世界。
回顾改开之初,我们这边裁缝、修鞋匠都是温州人。
有一位裁缝,一家三口住在不足十平米的平房里,操作台下面是地铺,刚开始做得差强人意,过了五六年,俨然成为一个有名的裁缝。
还有一家裁缝师傅早就开了高级服装定制店,在我们这里扎下了根。
现在温州人很少了,莆田人来了。
我认识一个莆田人,他说:走了很多地方,就觉得这里强。
晕,医院好赚钱吗?
第十三集里周万顺跑陕西,妻子去巴黎拍扣子,一家人都是温州人的代表。
他们就像“鲶鱼”,搅动着、推动着人们不断追求。
相比起他们,我们这边的人,要面子,穷且知礼,出门做事,必须有很大的利益,否则守在家里更好——这是我们的主流思想。
周万顺开第二口油井,把家底都拿出来投进去,弹幕评价“赌徒”二字很贴切。
这让我想到了《项链》,为什么一件小事就改变了夫妻两个人的命运?
周万顺不给自己留退路,把身家性命都赌上去,真是能置于死地而后生吗?
是什么让他这么不顾亲情不留后路地赚钱?
周万顺的偏执绑架了家人,他的妻子、女儿、儿子都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从这点上看,他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因为周万顺这部剧才吸引我,同时在他身上看到了现实和务实,没有一点儿浪漫、理想、情怀。
从家乡出来后他拣过破烂,卖过鞋,开过工厂,到陕北打油井。
所有这些行当对于他来说只是赚钱的工具,谈不上“干一行爱一行”,什么有利可图,他就做什么。
他没有娱乐、没有休息、没有享受,牺牲了连带妻子儿女在内的生活,活着的唯一的内容就是赚钱。
到了第28集,儿子倒插门和村长的千金结了婚,有了“老婆”和“热炕头”。
周万顺成功地“离开”了儿子,只剩下老婆在身边。
他打井不断失败,面对失败的坚持让这个故事得以继续下去,设想一下,如果他跟着老婆回温州,会是另外一个“雷东宝”一样的故事。
但是温州人还有一面,他们去各个领域投资,力图让资本实现最大价值。
他们有黯然撤退的故事,应该比周万顺更“精彩”。
有谁会记下这个“族群”的故事?
在他们不断向前的时候,我们这些“小镇上”的人还延续着万年不变的传统。
那些走出去的年轻人有的回来了,让他们的父母头疼不已。
“温州人不安分”、“温州人要自己做老板”。
周阿雨在意大利先是作为未成年人打工,后来又非法雇佣黑工、剽窃他人作品,落得破产的地步。
什么叫不择手段?
改开的作品塑造的人物大多立体、丰满,在他们身上有先行者的无所畏惧,他们像哥伦布探索新大陆那样带着对欲望的追求不断向更远的未知方向冲过去。
只是他们面对的不是前工业社会的印第安人,而是经历几次“革命”的成熟的 money 社会。
这就注定了周阿雨只有遵守别人的游戏规则才能生存发展的道路。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让我如此喜欢,因为我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珍贵的东西,闪烁着人性光华和信念火花的东西。
比如周万顺对儿女的培养近乎变态,对女儿周阿雨的做法更是有点残忍。
但正是在这种方式锻炼之下,周万顺的一双儿女都拥有了健全的人格,不屈的性格、勤劳的品性,谦恭的礼节。
剧中,周麦狗经营得风生水起的眼镜城,被周万顺不小心化为灰烬,麦狗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奋起继续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虽然,他最后选择在荒凉的黄土高坡上,和妻子儿子一起过清贫的日子,但他洋溢的笑容却是满满的幸福,真诚的惬意,他在那苍茫的黄土高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实在不明白这个剧为什么在豆瓣评分这么高,像这种披着纪实外衣的主旋律肥皂剧,本来不是我的菜,只因家里有老人喜欢看,一旁“陪读”了十几集,真心感觉,神一样的编剧,把人物完全当作了自己手中的提线木偶,以巧合的故事、传奇的情节制造种种表面化的戏剧性,基本无视人物的真实性和情节的合理性。
所谓温州一家人,不过都是些概念化的、标签式的人物——周万顺:励志鸟叔到无敌扫把星。
刚出场的周万顺挺励志的,一个没多少文化的山村农民,一进温州城,居然处处显示出过人的才智和诙谐,而且一路遇贵人、善人,一帆风顺得让人羡慕嫉妒恨;等到老婆银花经营钮扣生意有了起色后,却如扫把星附体,一路霉运不断,干啥啥不成,谁遇谁倒霉,卖一次假货烧了一个厂,修一个插座烧了儿子的眼镜城,钻石油搞成了乞丐还害得四眼跳楼,一家人的资产也几乎被败光,莫非上帝存心要跟他过不去?
银花:温州版阿信。
三从四德、温良恭谦让,整个一智慧与美德的化身,卖个扣子一举赚钱开厂,而且一赚就是几十年。
也许上帝觉得自己因为对周万顺太过分了,所以通过银花来找补。
麦狗:打酱油的受气包。
出场不多,剧情需要偶尔露面,不是受老爸的气,就是受老丈人的气,人还好,逆来顺受,就算被气走了,也总是既往不咎。
阿雨:天使在人间,年度感动世界人物。
最值得吐槽的就是这位!
这哪是凡人啊,明明就是落在人间受难的天使,义务充当起拯救世人的任务,救卡乔爷爷,救大卫,去伊拉克寻夫还顺道救了一个洋大兵,胡文跃突发急病时还神一样充当厨师救了巴尔的急,而且好评如潮。
结了婚,又充当起救丈夫的职责,编剧怎么不让她去救外星人?
您放心,俺们不会觉得意外的。
至于阿雨在意大利的童年,活脱脱就是哈利波特童年的翻版,苦逼阿雨,简直就是不会魔法的哈利波特——虽然不会魔法,可人家的神奇也不输给魔法师,又是救卡乔,又是救大卫,还给巴尔当大厨救急。
再至于被救的大兵,在受伤后居然说出狗屁战争,就是为了跟萨达姆争达石油控制权这样一番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话语,令人顿醒,原来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像五毛一样三观正确的好青年。
只能赞叹,编剧太牛叉了,神通不亚于上帝。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世界就有光了。
编剧说,谁要这样,谁要那样,于是一干人物就这样那样了;完了,编剧从茅房出来转了主意,说要换个样,于是人物就像上帝手中的泥团一样换了模样。
我原以为本剧是展现改革开放时期温州一家人经历苦难打拼最后事业家庭双丰收的情景,但是实际上,周万顺第六口井打出仍是资不抵债,银花辛苦半生却还是一场空,麦狗更是离开商界做个乡村教师,阿雨虽然很有天赋,但是干啥啥不行,做啥啥就黄,一屁股债也没解释怎么还,还是靠嫁给一个外国大户缓解了经济难题。
所以编剧的意思是想说温州人跳来跳去终究是一场空吗?
而且这一家人最后都在异地,事业没有,妻离子散。
我还是头一次见温州人说东北话的,这剧是真够扯的,既然是讲温州人,就说几句温州方言也行,连个温州话都没有。。。。。。。。。。。。。。。。。。。。。。。。。。。。。。。。。。。。。。。。。。。。。。。。。。。。。。。。。。。。。。。。。。。。。。。。。。。。。。。。。。。。。。。。。。。。。
温州人在自己家乡基本都是温州话,普通话说的很少,除非离开家乡,只有离开家乡才会说普通话,编剧连这都不知道的吗?
作为北方方言区的人同觉得讲标准普通话非常奇怪,甚至连老外都上配音(早年北京人在纽约之类还是字幕的呢)。
实际上南方方言本来在生意圈里是有点暗号的味道的,全讲一样的话少了很多梗,大家也只好凭想象去猜想剧中人提到的温州口音了。。。
何况像银花这样的农妇,最初不会讲普通话就闯荡世界,本来是个多好的切入点呢。。。
可惜了而且凡是上央视的剧,似乎都是北方文化的中心视角,比如无法想象一个30年前的温州农民会如前几集万顺、银花一样知道北京并清楚东北在哪里却不晓得上海、苏杭这些地方。。。
而那个小阿雨在国外跟人讲话的腔调和表情,那些从中国学校里生吞活剥来的一套一套的说话方式,总是让人想起一些又红又专的女党棍,让人感觉她随时准备担当海外自干五似的(帮帮忙,温州人要是有这脑子那不跟大荷兰一样了好么),把这个角色弄得居然让人有点生厌也真是不容易。。。
看了爱奇艺里的弹幕,百分之八十的人骂万顺大叔,首先万顺这个人是那个年代背景下产生的,再一个,人无完人,如果你真创过业,成功过,失败过,截止到当前你还是成功的,我想会觉得万顺这个角色设置的没问题,另一个,这就是所有创业者的真实写照,而且很多东西是意会的,一个电视剧骂来骂去就证明这些人一辈子成不了事,因为你的眼里只能看到不好的,而真正的创业成功者是能从任何人身上看到优点,并且把优点,值得学习的刻到脑子里,把不好的也刻到脑子里,不过百分之八十人骂人,也充分证明了二八定律的准确性,看完这部剧,我给满分!
真心不错,学到很多,也有很多同感!
不可思议的重大题材高满堂是当今电视剧创作领域的金牌编剧,他创作的《抉择》、《闯关东》、《北风那个吹》、《钢铁年代》等都获得过巨大的成功。
浙江广电集团准备投拍一部温商的电视剧时就决定请高满堂做编剧,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一流的编剧、一流的团队来做。
作为原籍山东的东北人,高满堂写温州人,听上去很没谱,而做起来,这又是个让很多编剧排斥的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不应该回避,它往往是重大题材!
”高满堂接受采访时掷地有声。
重大题材?
我听了愣了一下,写温州小商贩是重大题材吗?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这三十年是怎么走过来的?
这样题材的电视剧没有!
一打开电视都是什么娱乐呀,宫斗啊,家长里短啊,大家都娱乐去了!
我认为反应改革开放三十年是重大的题材,应该写,作为编剧,碰上这样的题材,责无旁贷。
”《温州一家人》不就是写小商贩吗?
扯到重大题材上吹大了吧?
我在回忆我印象中的温州人。
八十年代,我还是一个小孩,那时候,街上还没有那么多漂亮衣服,服装店里,还卖布匹,我们家楼下有了一个小裁缝,就在过去传达室一样的一个小平房里,大概只有六到八平米,一个小裁缝带着老婆和不满周岁的孩子住在里面,老婆孩子住铺板上面,他住下面,简直像住山洞一样,铺板平时就是做衣服的案子。
我那时的漂亮“时装”,领子不对称的衣服,带一个小尖的六角帽,A字群,在同学们中间都能引来艳羡。
但是我的问题是,这一家人一直住那个小房子里吗?
他们睡在那里不腰疼吗?
不挤吗?
我不记得什么时候这个小裁缝搬走了,很多年过去了,我买衣服的地点变了,北京的大红门附近出了个“浙江村”,什么漂亮衣服都有,我没有见过的样式,没有见过的面料,眼花缭乱。
不久,那里因为治安问题,被平了。
但也就在那个时候,北京的服装厂几乎从普通老百姓的视野中消失了。
浙江村虽然被平了,但是服装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一个一个地建起来,哪一个都是几座大楼连在一起。
到了2000年前后,我的母亲到温州瑞安的一所学校指导教学,那时瑞安的家庭都已经发达了,但是街道很差,公共设施的破败和漂亮的私家住宅形成对比。
给母亲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老师家都特别有钱,每个老师带三、四个孩子,多的五、六个,都是在全国各地做买卖的老板的孩子。
再次听说温州人,是北京来了温州炒房团,炒房团中还有中小学老师,“鸟枪换炮了呀!
”我当时想。
这些小商人是重大题材吗?
我还是很怀疑。
高满堂认为:“改革开放有三部曲:深圳打开了国门,温州打破了体制,上海打开了世界的舞台。
”温州小商贩在改革中起了重大地作用,他们不仅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而且打破了旧的经济体制,小小的温商原来有这么大作用。
周万顺是怎样撬动经济改革的《温州一家人》的主人公周万顺这个形象在高满堂创作过的形象中是个突破。
周万顺不要说高大全,简直就是个很不完美的人,没有英雄气,没有高的觉悟,唯利是图,生意开了倒,倒了开,折腾了三十年,没发太大的财,甚至算不上一个成功的温商。
“就是这种草根,一个个的草根,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高满堂说。
1981年,周万顺卖掉祖业,送十三岁的女儿出国,自己带着全家离开家乡,挑着挑子进城,一路蹭吃蹭喝来到了城市的边缘。
虽然周万顺表现得油嘴滑舌,很不实在,但是这个情节仍然非常令人动容,这是改革之初小商贩最初的形成方式。
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开始,上面的政策松了,不等于市场就活了,市场要活,必须有商人经营。
无数个瑞安小山村里的农民就这样成了中国的第一批小商贩,让人瞧不起,看不惯的小商贩。
1983年前后,温州的个体工商企业已占全国总数的1/10。
温州人靠“一双手、两条腿、三分邮票、四小产品”开始了资本积累。
而自由经济就这样从蝼蚁一样的小商贩钻开的小洞中起步了。
周万顺的生意刚刚有起色,遇到了“打击投机倒把”,温州发生了“八大王事件”,周万顺的生意停滞下来,四处躲风。
1982年初,中央下发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以“投机倒把罪”抓了温州的八个民营企业家,他们是: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电器大王郑元忠。
今天看起来抓卖矿灯、螺丝钉的批发商简直是笑话,但是当时,还能引来喝彩。
到1982年底,全国立案各种经济犯罪16.4万件,判刑3万人,追缴款项3.2亿元。
这是私营经济遭遇的一场寒流,也是新体制和旧体制的较量。
1984年,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深感“八大王案不翻,温州经济搞活无望”,组织联合调查组,对全部案卷进行复查,被捕的几个人被取保候审,或无罪释放,而后恢复名誉,归还已经被没收的财产。
1985年,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被正式提出,但一直到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通过修正案,“投机倒把罪”才被取消,体制改革的成果被法律稳定下来。
1987年,周万顺的生意获得成功,几个合伙人分了钱,被以贪污罪起诉,周万顺也进了监狱。
当时,没有民营经济这种概念,几个人合伙开的公司算“集体企业”,集体企业分红算“私分公款”。
那个时代还有私营经济不能超过八个雇员的底线,不然就是“资本主义”。
但是,周万顺他们开始分红了,不仅他的企业分红了,千千万万完成原始积累,开始盈利的温州小企业都开始分红了,旧体制的底线又被突破了。
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不讨论姓社姓资”的重要讲话,1993年,《公司法》在全国人大通过,明确了不分国有、民营的企业组织方式,保障股东权利,确立董事会管理的经营模式,股份制企业,民营公司就这么闯出来了。
剧播出后,也有网友评论说周万顺这个人不好,只认钱,不认亲情。
高满堂认为:“这个批评也是对的。
但是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每个人都有过被利益诱惑得头脑发热的时期,我自己八十年代也倒卖过钢材。
我们叫‘对缝’。
那时候封闭了那么多年,刚看见挣钱的路,一窝蜂地往上扑,我们就是这么过来的。
现在觉得那样不好了,那时候老百姓‘穷疯了,穷怕了,穷出鬼来了’,一有政策就是奔着钱去了。
”高满堂对这个形象的市场反应从来没有担忧过:“我们在塑造一个人物的时候,首先不要去寻找他的优点,而你一定要先放大他的缺点。
放大缺点,你看就到了差异,看到了差异,就会有优点在闪光。
当你塑造一个人物的时候,你放大他的优点,这个人物肯定是一个正常的、普通的,我们司空见惯的人物。
”事实也证明,虽然周万顺有那么多缺点,观众还是觉得这个人挺可爱。
温州商人没有为商业经营权上街游行过,也没有通过组织大型商会参与政治活动对政府施加影响,周万顺一头扎进商海,也能撬动改革。
大题材也要写小故事“我们要从平民老百姓的视角去看温州发展、改革的过程,不是站在政治家的大视角看这个问题,不是居高临下去写那种宏大的东西。
你抓住这个角度创作就自由了。
”在高满堂的印象中,当年的反映农村女孩子到深圳打工的《外来妹》是一个非常好的反映改革开放的作品,但是后来的很多反映经济改革的作品看似叙事宏大,但是假、大、空,不客气地说:“虚而诳之,诳而无道,道而无意,这样的作品永远是宣传品,并没有真实地反应出改革开放的历程。
”高满堂编剧给自己有个要求,就是剧中涉及到的行当,要做到别人说不过你,这个要求是相当高的。
高满堂准备这部剧的时候,温州的七行八作他都去了解,一个工厂一个工厂地泡,到国外采访温州人的时候,看到温州人开的餐馆,就在人家餐馆里住几天,看人家一步一步怎么经营。
有人说高满堂特别能“诹”,都诹到海湾战争去了,但是实际上真实的生活往往超过对它缺乏了解的人的想象力。
高满堂采访中遇到一个女孩,去海湾探望她的男朋友,然后坐军用飞机回法国,一飞机都是法国大兵,就她一个中国女孩。
当时在法国,很多温州人为了获得居留权,报名参军,去了伊拉克,当时伊拉克也危险,但也不是天天打仗,这些人一年以后回到法国,就有了永久居留权。
“这都是真事,当时派往海湾的法国军队里有温州人,他们叫外籍军团!
”高满堂采访了一百多个温商以后,他的材料总结在一起还是非常宏观,没有找到叙事的切入口。
“我们再怎么说温商如何如何,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中国的经济,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怎样的贡献,但是你没有一个叙述的视角,一切都是白费。
”高满堂并不认为电视剧主要是虚构的,“像这种题材必须要有大量的采访,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下意识,才能产生你的叙述视角。
”后来,高满堂采访到一个13岁到欧洲的温州女孩,找到了这个题材的切口——写一家人的故事,一个草根的温商家庭从原始积累到淘到第一桶金的故事。
题材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有些剧情太不可思议了,比如:阿雨到伊拉克找她男朋友那一段,让人难以置信,并且拍得就像在写流水账一样,太过拼凑、平淡。
再如:周万顺一家卖掉祖屋举家前往温州讨生,周万顺说的话太书面、太正式了,怎么都不像是从一个80年代初的偏僻农村中年人口中说出的话,剧中还有好多诸如此类的,是导演太缺乏生活经验了吧。
还有,周万顺帮他儿子修电插座,连电都没有断开就开始拆卸、修理,真的缺乏常识,千万不要让小孩看到啊,呵呵。
配音也是一大败笔,这个戏国外的戏份很重,看到个个老外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感觉怪怪的,我们现在国外的影片看得多了,习惯了外国人的语音语调,看到这个电视剧觉得真的很好笑!
应该找外语好的演员来演,用中文字幕,现在这个年代这种演员不难找。
幸好,温州人奋斗、吃苦耐劳、头脑灵活的主题还能吸引人,否则,真的不知道怎样才能坚持把它看完。
口音问题确实会让当地人比较反感,但是这样是为了让全国人民更容易了解温州人。
我是江西人,以前的我并不是很了解温州人,我只知道,温州人都很有钱,喜欢炒房,喜欢创业。。。
但是并没有一些真正的事情让我去了解,可以这么说,之前对温州人、浙江人的映像是死的,这部剧让他们在我心中的映像活了起来。
周万顺确实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有魄力,有眼见,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
他把那么小的女儿送到国外去,知道女儿的性格更能闯出名堂来,儿子比较优柔,比较安生。
可女儿那么小,也不懂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语言。
可能之后阿雨那么坚强也与这个有关吧,小时候都把眼泪哭干了,无助也没钱,所以,长大的她不管走到欧洲哪里,不管条件多恶劣,她都不怕。
这种性格,正是我没有的。
说实话,我不觉得麦狗之后过的日子就一定不好了。
之前看《火蓝刀锋》,里面有句台词我觉得挺经典的:“不是命选择了人,而是人选了命”,每个人过的生活都是自己的选择,麦狗如果和他爸妈和他妹妹一样去拼他也能达到,但是他不喜欢,他经过了很多事情以后更愿意待在乡村里当个老师,那样的日子单纯不累,况且他的老婆儿子也在,他认为那是自己的家,他愿意这样待着放弃功名利禄。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温柔乡即是英雄冢”,但是,每个人都有选择,要尊重。
国家的政策确实有很多很多不足的地方,之前的不让做生意,到后面的不让个人开厂,鼓励个人钻井到后面的收回。。。
国家没钱没底的时候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当人们真的赚到钱了后又收回,人民投资的时候并不知道结果,他们接受的时候有了好结果了,太欺负人了。
找到油田容易嘛,四眼都死了,当年的几百万比现在的几千万还当数啊,为什么有了好处就是国家的,有了困难就是自己的呢,在这些企业家碰到困难的时候国家也没有出面帮助啊,看到的只是些“有权的人”,连小小乡长都如此猖狂,县长更是心机城府深。
这就想到了麦狗是法国的时候,申请难民移民的时候当地人跟他说的话了,但他不肯,他要显示他爱国,但是爱国的同时我认为还是要承认国家政策上的不足,忍气吞声是没有用的,改革还需要更多的有勇气有魄力的人共同推动。
看了这个剧,我大概能明白浙江人温州人为什么能赚钱了,他们从来不满足给人打工,天生要经商当老板。
但是,落魄的时候他们也能忍住,积极的面对,不管多么恶劣,多么累,还是坚持着。
这是个励志片,但留在中国的那些人却不是,一家人那么努力最终还是抵不过女儿一个人在国外,她父母比她差吗?
不。
有感动,有感想,有反思。
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说这部片子,我认为这是部好片子。
周万顺的精神真正感动了我。虎父无犬女。这几年第一次打了五分的电视剧。
十八大献礼央视黄金强档。挺好看的家庭剧,但是觉得有点洗白温州人,可能我对浙江人太没好感了。片尾曲很赞
单纯的作为一部温情电视剧来看,不理会其他的方面,确实是部不错的电视剧,剧情方面很不错.
一代人的生意经。
善于发现商机 勤劳 顽强生存 改变了我对温州人的看法 不是一家人不往一处去 这是绝了 这一家人
当年播这剧,靳东脸瘦的刀耕火种,所以伪装者第一集明长官顶着张大胖脸出来忽悠外国小姑娘的时候,我以为湖南卫视播出信号没调好………………
这t么不就个瑙蚕爽剧
想起以前自己摆摊卖鞋,鞋是一个阿姨在网上买的视频学着做的手工针织一类的鞋子。凉鞋棉鞋都有,做的还很漂亮,我也是通过关系好的朋友赠送,朋友发QQ空间晒照给我拉来了三个客户。但是可惜,阿姨因为自己的人生大事不得不进厂上班,因为针织费时,她的家庭情况不足以支撑她把这件事无忧无虑的继续下去。也因此我的计划也就失败了,我的姑姑还埋怨我做的什么费力不讨好的不正经的事业。但是我从这件事学到了,不管做什么,你都要有“核心科技”,可以是生产制造能力,可以是打通渠道连接能力,也可以是销售能力。这三种只要有一个强你就会吃香,三个都强那你就是强中之强。现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各种渠道让你展示你的魅力,运用得当只要你的产品足够出众,这个产品甚至可以是你身材好会穿搭,长得漂亮会化妆,你就总会找到自己的一方水土。
比两家人好看!
看一半看够了 发财 倒霉 发财 倒霉 发财 倒霉。。。。。。
唉 什么也不想说了
还不错
价值观极度有问题。男主这温州一家之长极度自恋自私自大。眼里除了钱和自己的生意成就没别的了,天天就嚷嚷着发大财发大财的。别人的生意还都得让位于自己的。亲情、家人对他算个毛啊?还一家人呢?这是一家人么,哪儿有什么亲情啊。当老子的几年没跟姑娘说过话,打个电话着急十万火急就是要钱。但大约中国一半以上家庭是这样子的吧,感情麻木,各个空心病。这样人有多少钱都贫乏,就是活着而已。演员演的都超级好,就是都让剧本毁了。
应该叫折腾一家人。前一段感觉还有看头,小女孩一人到意大利挺让人同情的,他爸我是从一开始就讨厌,以为背井离乡最后的结局总会是光彩的回到家,但是折腾来折腾去光知道赚钱眼高手低,赔了夫人又折兵!活该,就没看见有这么对孩子的爹!真是为了钱什么都不要了。
怪不得人家有钱,敢闯敢干、勤劳坚持!
轻飘飘的,剧本没落在实处。大篇幅描写10岁孩子在意大利的事情,加上一水的译制片口音,看的跟个儿童剧似的。
如果父母在家饭后没事看个电视剧还整天都是这种苦逼剧真是能让人着急上火睡不成好觉。
。。。
一般,她爹太扯了
阵仗很大..世界外景很多...但是剧情有些夸张的看不下去赞颂过分就会失真了多少有点损了好演员.殷桃没了小演员的朴实感觉,倒不如麦狗哥的感觉到位.意大利的美景还是有加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