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看,就从第一季开始了,不知道第三季很火。
第一季是eva的故事,我看完只觉得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羞耻的事,无论他or她有多完美,总该成长的,skam让我感受到众生平等,sana也真的给了我很多指导。
我看第一季的时候很痛苦,拍得太真实,感觉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但是我看得云里雾里,差不多到最后才觉得好看起来
今天抱柱子想给大家讲讲《SKAM》,它拍的哪里只是挪威少年的18岁,明明是是我们每个人的18岁。
1羞耻你我他skam是挪威语,“羞耻”之意。
这部网剧从15年播到17年,一共四季,同一群人,换着当主角,讲的是挪威某高中男男女女的成长故事。
剧的主角基本就是“挪威五美”、“小天使” Isak和他们的男朋友们。
这同一拨人,每一季会换一个重点人物的视角来展开。
大概再说,每个人都是别人故事里的配角,却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
2Eva:天大的黑历史,直面解决后它就只是个逗号第一季的女主,Eva,是四季主角里暴露弱点最多的女孩,但我很爱她。
她的弱点首先来自于狗血黑历史——曾经和闺蜜男朋友相爱,和闺蜜老死不相往来:
她一直厌恶这段过去,讨厌自己毁掉了和闺蜜的感情,但又真的很爱自己的男朋友。
且因为这段过去,始终对男友和闺蜜的关系心存怀疑:
最严重的一次,闺蜜暗示她男友真的出轨,Eva自我印证了一直以来的不安,当即自我放弃,和趁虚而入的一个学校风流人物接吻了。
——当时她迅速终止了这个吻,可世上无不漏风的墙,男生的女朋友听说了这事,事情闹大。
接下来,Eva开始收到学姐寄来的恐吓信、传言学姐都把她拉进了黑名单、甚至连累她的朋友一起进了黑名单,曾经的闺蜜同时开始爆她黑料。
五美里最在意别人目光的一个,小V,最先崩溃,差点退出五人组。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觉得自己搞砸了一切、无路可退的时候,总之Eva崩溃了,她只想逃。
可她没逃成,被小天使激将了:
孤立无援时唯一的办法是什么?
直面问题,然后自救。
Eva鼓起勇气找了学姐,请求她们,怪我可以,我的姐妹很无辜:
结果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 恐吓信不是学姐寄的,没那么多人会费劲儿去惩罚一个和自己人生无关的人。
Eva开始面对另一个长久的心结,找闺蜜道歉:
整个第一季结束,她失去了一直让她不安的男朋友,但自己撕开了所有之前随便遮起来的伤口 ——你不解决问题,问题是不会解决自己的。
3Noora:爱逼人学会理解第二季的主角,第一季里主动和Eva做好朋友的Noora,天使长相,超模身材,人人都羡慕她。
而且人人都爱她——第一季Eva被骂被孤立,小V想离开她时,Noora是这么说的:
因为原生家庭原因,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她也对恋爱充满恐惧。
怕什么来什么,偏偏那么巧,她被一个完全不符合她三观的男人纠缠。
Willliam,一个狂野富二代,街头经常看到的坏男孩。
打架成性、开豪车住豪宅,日常混迹各大party,偏偏还长得好看又义气——学校一大批女生都想做他浪子的最后一站。
五美里的小V就是其中之一。
他一见钟情于Noora的当众辱骂,当时是为了喜欢他的小V:
Willliam撩她,她就退缩,不停找借口拒绝。
她其实对他有好感,但越是有好感,就越是会对他做的事失望。
比如,她气Whilliam当众打击小V,认为这很自我:
拿这攻击Whilliam很多次。
而按照Whilliam的视角,他从没说过自己喜欢小V,是小V一直在主动接近他,并且笃定他是喜欢她的,所以Whilliam想让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意,避免更长久的误会。
再比如,她气Whilliam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
在一起之前介意这个,在一起之后依然介意,有一次她亲眼目睹了Whilliam拿酒瓶子砸了一个人的后脑勺:
她气到没有办法听他解释,下一次俩人见面时她说,我们冷静一阵子。
当时她明明已经难过到没办法正常上课、生活、和朋友过日常生活,但她就是硬撑着,觉得两人三观不合,陷在对爱的人的失望,和对自己爱上坏人的痛苦里。
直到朋友Sana出现,点醒她:
—— 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为什么做这件事。
误解会让人产生恐惧,而消灭恐惧的办法是:试着去理解。
4Sana:完美朋友如果说完美朋友有模板,那一定是Sana。
小V是她的朋友,她傻傻地沉浸于william虚假的爱情,甚至还发了裸照给他。
Sana不会听任她在错的路上继续,会站出来打击她:
小V被人在bus上指指点点。
她会第一个站出来,在party上霸气泼酒还击回去:
Eva也是她的朋友,当时所有人都在指责Eva,亲了有女友的男生。
她知道真相,而且第一反应是要保护自己的朋友:
而Noora为了Whilliam痛苦时,第一个注意到她的痛苦的人,是Sana:
帮Noora理清思路、找到解决办法的人,也是Sana:
5Isak:做自己,不做别人眼中的你第三季主角,小天使Isak,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前两季里,他更像个恶魔。
“破坏”朋友和Eva的感情,派对嗑药,整日和狐朋狗友厮混在一起。
第三季是他的主场,命题是面对自己。
而让他面对自己的导火索和下一站,看剧的你应该知道:
SKAM,羞耻,每一个主角面对的所谓“羞耻”,其实就是接受真实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脆弱的点。
成长,无非是和自己和解,然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谢谢《SKAM》,我们不羞耻。
被7国抢着翻拍的《羞耻SKAM》,到底有啥魔力?
欧美青春片有时傻傻分不清楚,名字还都是一个调调,什么《皮囊》(skin)《亢奋》《性爱自修室》,主打的就是一个冲击力(最近流行的一个句式)。
主角不仅长得成熟,恋爱观也很成熟,值得学习。
在彼此都不够冷静的情况下,他们会说,“我现在说出来的话会让我后悔,所以等彼此都冷静下来再对话”。
而女主面临校园霸凌,一度想要靠转学逃避,最终还是直面问题,才发现事态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要过。
对于恶作剧者,则勇敢予以反击。
Vilde这个角色可能并不讨喜,但是这部剧教会了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斗争,所以不要judge。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battle you know nothing about, be kind, always.
开始几集就想说这部剧虽然讲的是高中生的故事,但真的很老辣,可以反映到很多现实爱情问题,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的应对)或许还不如剧中的主演那般成熟。
一开始Eva就是有秘密的,为何上了高中后与先前的好友Sara与Ingrid决裂,并且还在母亲面前假装仍是好朋友,她是心虚的,这显然不是普通的性情不和可以解释的,这个秘密也推动了全局的高潮,并且也佐证了最后一集Eva的决定。
“偷”了闺蜜的男朋友,Eva与Jonas的爱情或许从一开始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Eva一旦发现Jonas和Ingrid可能还保持联系,无论真假,就那一阵风吹草动,也可以放大心中的猜疑(这里好似一个谋权篡位的臣子,在上位之后,看底下的任何人都想造反,于是猜疑之心愈发严重hhh)。
她为了这段关系放弃了与闺蜜好友的友情,甚至于后来传出与Chris有暧昧,被朋友认为是水性杨花的女生,就类似于她毁了在原先社交网络中的自己,进入一个新社交圈子后,还要背负着这个秘密被发现的压力,像个定时炸弹。
其实最后会发现,嘴巴会说话是很重要的,什么问题都藏着掖着的,用谎言填补另一个谎言,最后还不是都会被发现,还弄得彼此不堪,何苦来哉。
Eva和昔日闹掰的好友Ingrid开诚布公,与Chris的“正牌女友”结成girl power,原谅与释怀都是建立在彼此真诚之上,一笑泯恩仇。
眉哥,真的,是个很好的男生,除了会抽烟和吸大麻之外,感觉在处理与Eva的争吵上面也不冲动,稳重啊这个小伙子。
洗澡的时候想到,眉哥的情绪稳定或许是因为他有一个多样且平衡的社交生态圈子,他认为“和朋友待在一起”与“和女朋友共度时光”是同等重要的。
相对于眉哥,Eva加入五美之前,她的世界里仿佛稳定的社交对象就只有男朋友眉哥一个人,她的妈妈常年在外工作,偶尔回家一次,给的钱比时间要多,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稳定的情感需求,所以她的社交生态是畸形的。
Isak,小动作和小心机太多了哈哈哈,做错了事自己理亏的前提下,还能在与Eva的争论中占上风,要不是看了第三季,知道一物降一物哈哈哈哈。
(btw 女Chris每次看Isak的眼神笑死了,怪不得主角采访中以为他们俩会有条故事线) 鉴于我看的版本翻译有点问题,也不知道Vilde和威廉有没有圈圈叉叉,有点迷。
但Noora和大佬真的很酷!
不需要那么多场面话,直击问题核心。
这部剧的神奇之处在于,你不仅会在看剧的时候,回跳去看某一句话或某一段情节,在看完之后,还想再刷一遍!
我为什么在2022年才入坑啊!
第一季:我得先找到我自己,才能去爱别人,而且这个找寻自己的过程,别人的评价与想法都没有用,我必须是自己的。
“全球心态是走向世界自由贸易和不断增加的市场自由。
一个梦想能够成真的世界总是充满机遇。
这一切听上去精彩绝伦,对于占人类少部分的我们而言,现实也的确如此。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没有那么幸运的人来说,资本主义制度只意味着一件事:死亡和痛苦。
穷人们在工厂里苦苦挣扎,工资被迫降到最低,而工作时间一直在增加。
非法工会,以及让人难以忍受的工作环境是他们的全部世界。
在我们为自由喝彩之前,我们必须记住一件事:我们现在完善的社会是践踏在来自秘鲁的咖啡豆上;我们狼吞虎咽的廉价食品是由薪水极低的印度童工的双手制作的。
”
这是「skam」第一季开头第一段话,出自Eva男朋友Jonas的高中作文。
「skam」每一季的开头都异常精彩,第一季开头轻而易举地将它与一般青春剧拉开了一个教育片的距离。
这样冠冕堂皇,悲天悯人的话由Jonas毫无起伏的冷漠声音念出,再配上青少年们糜烂,荒唐,纵欲的的生活画面,简直不能再讽刺了。
而再结合剧中大部分人物的所作所为来看,这段话实在是很违和。
大概这就是skam的寓意。
shame.以下涉及剧透。
这一季的主线是Eva与Jonas的爱情。
结局是两个人分手了。
感情上,在一起的原因都是相似的,分开的原因则各有不同。
上面这一句显然是废话。
虽然这样说,其实要概括起来分开的原因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尽管表面上大不相同,但深层次来说就两种:这个关系让其中一个人不开心;和,两个人都不开心。
咦,bullshit,hhh.
Eva和Jonas分开的原因是Eva不开心。
撇开之前Jonas背着她抽大麻,撇开Eva鬼迷心窍对Chris一瞬间的动情,撇开Isak的告密,这些只是加速感情明了的外界推动因素,真正的原因其实很无聊:Eva当初把Jonas从闺蜜手里抢过来的时候感性战胜了理性,后来她慢慢发现自己终究是个理性的人。
一个理性的人怎么可能不会看不出来,在这段感情里,自己的收支明显不平衡。
只要理性开始主导,人就开始变得冷酷,开始变得自私。
如果感情并不能让自己更开心,那分开是最好的选择。
看明白这一点的人还迟迟不愿意放手不叫痴情,叫拖延。
啊,不得不说第一季的主线略显无聊。
但是第一季胜在不落俗套,没有纠缠不清的废话情节,干净利落。
像个成年人应该谈的恋爱故事。
比如Jonas在得知Eva和Chris的乌龙之后的处理方法:
以及Eva决定分开的时候两个人平静的谈话:
还有一些特别出彩的其他人和情节。
北欧的阳光永远像冬天下午两点的太阳光,暖融融的,仿若透明无物。
剧组的户外场景连打光都免了。
阳光照在有着古希腊雕塑般明晰脸庞的男主角脸上,炫酷的BGM响起,少女心炸裂。
(比起某偶像剧脑残般迷妹的杀猪尖叫,真的是高下立判)
Noora女神太美了。
作为一个教育片的尊严:当Vilde得知Jonas曾经是Ingrid的男朋友,还和Chris纠缠之后,人云亦云指责Eva水性杨花,Noora当即反驳她:
Jonas得知Chris和Eva的事情之后,能够冷静地和Eva谈话:
以及恰到好处的梗:Isak背叛了Eva,把Chris和Eva的事情全部告诉了Jonas和Chris的女朋友,最后面对Eva的愤怒,Isak辩解,自己因为喜欢Eva才没办法忍受她和好兄弟Jonas在一起。
然鹅,Noora女神一针见血地对Eva说:
第一季最后一个镜头是女神和Eva一脸WTF看着Isak宠溺的看着Jonas。
开头我选的歌是Eva和Jonas分手的BGM——《Take Me to Church》这是爱尔兰艺人赫齐尔在2013年创作的一支单曲,也是他同名专辑《赫齐尔》的第一首歌。
谈及歌词,赫齐尔曾经说:“我发现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和死亡一样,一种一切都死去的感觉。
就像你看着自己以一种体面的方式死去,你会体会到最短暂的一刻——以别人的眼睛看到自己——所以你曾相信的都已经消逝。
一种死亡与重生的场景。
”
See you next time.
这个经前的两天用这部电视剧糊弄过的。
这回完整看了一遍第一季,后面几季兴趣不是很大了,看了一些片段回顾了一下。
如果用政治光谱或者人格光谱来扫描一下这四季的四个主角,第一季的主角显然是一个多数派,代表了社会多数,或者说媒体上社会中间层的这个多数,受性亲的儿童,受性相棋士的少年,和宗教少数者。
最后的慕斯林少女真是少数里的少数了。
所以她全剧里是最成熟的,和我们的文化传统里的好学生,好人的人格是最接近的。
不是指总叫上,而是指,为了一个道义或者信念,当然我们的文化里没有总叫了,但是有很类似的儒学的那一套,全身心投入和奉献,自我完全依赖于这种价值体系,剥离出来自我就不存在了。
这个是我们社会的标杆。
人家社会的少数。
第二三季这种掩饰否定自我的人,则是人类整体社会里的绝大多数了,都是向第一季这种完全世俗,以至于要沉沦到基本道德之下的世俗享乐派,和向第四季这种圣人靠拢。
当然我看的时候没有这些理论了,看第一季其实是很爽的,男女谈恋爱,其中一个人不对劲,到底是谁。
导演前大半段都是女主的视角,女主的无法融入集体,女主的恋爱心情,到后面发现,原来女主才是那个有错的人,女主才是那个说谎和偷窃的人。
这个转变很有趣。
这个故事其实很容易就让人明白,为什么出桂这一类行为有一次就有多次。
从最理性的角度考虑,既然已经破坏原则了,为什么还不多破坏几次,来得比较经济。
当然这个青少年的题材导向肯定是让她忏悔,让她背负道德压力,让她最后赎罪,分手寻找自我。
表达得真实,她和男朋友坦白,当时就是没有忍耐住。
如果她成年了,自制力变好了,还是会有忠诚的可能的。
这就算一段歧路了。
成长哪有不犯错的呢。
更常见的可能就是她男朋友惜打码这种,灰色地带,和抽彦其实差别不大,但心理体验肯定完全不同。
他们俩这种迈向成年人尝试的灰色行为,相比后面三季更内心的挣扎和纠结来说,其实已经相当没有危险性。
后面三季的主角团都有犯罪或疾病的考验了。
所以没看第一季看后面的故事,就像是没有文章开头从中间看一样。
第一季一上来就念男朋友写的作文,说资本主义制度下,全球都在发生变化。
第一季质疑道德,这个世俗层面的底线。
第二季质疑平泉。
高举女泉的女主实际上连自己的男朋友的价值差异也不愿意理解。
这个轻微的讽刺适合多数心智不成熟的理论人士。
尤其是网络言论家。
我原来就是这样,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网上书里看到的论断和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具体的关联。
直到开始找工作。
这季慕斯林少女和平泉女孩的这段对话,和第一季抢别人男朋友女生的自白,这两段都非常真实。
成长就是不断愤怒,悲伤,质疑,得到点播,想通了,从自己的局域网里扩了一点点,继续联网,愤怒可能会越来越少,但是就是这个循环。
从外部视角看,就是犯错,认识错误,改错,或者没办法了将错就错,错着错着就对了。
这种无畏的冲击力和暴发力,没有荷尔蒙可真没力气做,也只有真正的荷尔蒙爆发出来,在土壤里成熟后,才得到常识。
第三季继续深入,如果道德和法律边界都无法管辖,同兴练这种存在该怎么在自我里界定。
这个剧在全世界这么火,恰恰说明女性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活得有多压抑,多不能展现真实自我。
整体看下来现在已经没觉得第三季有什么特别了。
第三季其实总叫这个话题已经开始隐现了,每季其实都在为后面铺垫。
男主父亲就是和男主在教糖里见面的。
这里还是完全肯定的。
第四季直接质疑终极信阳了。
很多慕斯林少女和他哥哥,以及他的非焦土男友的谈话,不仅在解构慕斯林一个叫,其它叫也波及了。
但是这里就是这个剧最核心的结尾了。
从头到尾的三观到底是什么。
喊了那么多口号,用中学生的名义念了那么多讲稿,到底评凳,兹有,敏住意味着什么。
显然不是最开头说的,把博学非洲儿童生产廉价食物的资笨主义制度。
也恐怕不是画面里所有人在一起唱披头士的歌。
我可能隔段时间就会来看一下这部剧,像是做心理学测试的量表。
我知道自己还远没有成熟,而成熟显然需要更多的经验甚至错误。
一个土壤。
这部剧让我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回到了自己宅家宅宿舍的那段二十出头。
那个时候我看的是更灰暗,更激烈的东西。
现在这些压抑已经不积蓄在我的生活里了,我想看这种底色明朗的斑驳小画板,某个角度里世界上最先进郭嘉生产的小要玩。
其实接触现实多了,反而感到如梦似幻,不过这个梦不是看别人做白日梦,而是自己创造自己的梦,活在自己的梦里。
希望这些可爱画面也有机会成为我的素材吧。
我吻你是因为我忍不住。
我并不是因为酷才和你在一起。
不是吗?
不是。
你拿这个指责我,其实让我有点恼火,就好像我必须得放弃一切来和你在一起。
我抛弃了我最好的朋友,所以当你说我只做那些别人觉得很酷的事,而且没有主见时,对我真的很不公平。
因为我是有主见的,因为我选择了你。
虽然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选择,但至少我不是为了变得受欢迎。
非常愚蠢的选择?
对。
一个非常愚蠢的选择,因为它让我感觉自己糟透了。
我开始变得总是会疑神疑鬼,因为我总觉得你们之间有点什么,我觉得如果我们当初那样对宝格丽,那么你也会那样对我。
或许是我活该,所以才变得没有安全感,变得绝望,你的想得变得比我的主见更重要。
不应该这样的。
我得去找回我的主见,我得自己一个人去寻找。
我觉得Eva值得更好的,每个人都值得更好的。
有些剧是值得一看再看的 原因就是它教你一些早该明白却一直不懂的道理 我一个马上30的老阿姨还不如挪威高中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如果这是大家嘴里的教育片,我愿意受它教育。
Skam教会我爱,无论何时都支持我的家人朋友,无论我们是否有争执,无论她做了什么让我觉得伤心的事,我们都应该给彼此一个沟通的机会。
人是复杂的,不可能总是好或总是坏,生活难就难在如何包容这种看起来不合理的矛盾性:爱你的人也会伤害你,承诺过的事也会做不到。
Skam教会我尊重,尊重别人和你的不同,就算是朝夕相处的人也可能与自己大相径庭,在对方对自己的认同感到烦恼的时候,不要表现出大惊小怪,平静的接受他本来的样子,温柔的陪伴对方,告诉他,这世界可以接受你,你也要接受你自己。
不把自己觉得“对”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只要不杀人放火不违反法律伤害他人,没有什么选择是“错”的,不是有个说法吗:存在即合理。
Skam教会我逃跑没用,勇敢有用。
逃开看起来无法收拾的残局只能获得短暂的安宁,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而它就像个定时炸弹,倒计时的滴答声不绝于耳,让你连一个安稳觉都睡不了。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勇敢面对它,你可能怕自己无法妥当的解决这件事,没关系,有失败才能进步,相信我没人能一次做好,但是每一次都会比上一次好。
当你直面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一点也不可怕,甚至比软柿子还软,它就放在那等着你捏,只是你之前连直视它的胆量都没有。
生气的时候更不要做报复性的行为,那样只会让事情变得更无法挽回,冲动时维持理智是降低犯错最大的帮手。
最后做你自己,也给别人做自己的空间这就是爱吧。
[cp]看完《skam》第一季,这季的主线在我理解应该是五个人的友情,即青少年成长期内有关友情的问题,本季完整的介绍了五个人的相识相知过程。
eva的爱情则是另一主线,她是个平凡普通的姑娘,成长期内她有好多困扰,和男朋友互相不信任和最好的朋友绝交,感觉孤独缺少朋友,缺少父母的关爱等。
但是终究她会遇到更好的更合拍的朋友,像自信大方的noora像成熟护短的sana,她也终究会独立勇敢解决生活里大大小小的麻烦。
然后同不合适的男友分手,说到他们俩的分手结局我倒乐见其成。
毕竟joans是她最好朋友的男友,俩人打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稳定的基础,正如eva自己说她为了男友放弃了最好的朋友,她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
圣诞节这晚Ingrid和eva终于冰释前嫌,曾经带一堆姑娘打人的Iben也同eva交好。
这让人觉得又温暖又可爱,少年人的爱恨好像来的快也去得快。
曾经困扰我们的好像在后来都不值一提,但或许这也是成长很有魅力的一个地方吧?
《I WANNA TO GAY BAR》是结尾处歌曲,作为第三季的伏笔此处eva和noora发现isak可能是个gay,而大家都在探讨isak第一季的人设并不讨喜,毕竟是他的所作所为给eva带来了很大伤害,甚至可以说他完全辜负了eva的信任,成长可以付出代价但是这个代价不该是别人买单,isak可以困惑可以迷茫可以犹如困兽但他不该做坏事伤害别人呀。
我们要完全承认第一季的他是浑蛋是不成熟的little boy。
但或许是他拥抱哭泣的eva或许是他鼓励安慰eva,让我觉得他没那么坏只是做错了事会一直虚心的普通人。
正如剧里每一个少年。
[/cp]
花一个寒假看完的挪威剧,共四季,每季集数10到12不等,每季主角不同(但属同一集体)。
会一时兴起看个通宵,也会闲置好几天再突然拾起。
其实寒假看了很多书剧影,但不是每部都能随心所欲地写出一大串东西,所以我只写第一时间能写出来的感受(毕竟豆瓣......),以下属于刚看完后并不专业的个人直观(sui)感(sui)受(nian)。
回归《skam》本身。
看剧初,以为叙述的是大学生的情感与日常,后来剧中说,Hartvig Nissens Skole高中。
哇高中?
每天开趴不时野战随欲同居对眼就啵充斥着毒与性的挪威高中生活?
得,又是一国外放纵式的青春校园片儿,说尽叛逆与潇洒。
讲真,一开始就当很普通的青春片看的,接着看下去全靠颜值(划重点)。
但是后来越看越发现,不简单。
不得不说,《skam》群戏写生的条理是不错的。
从挪威五美的小群体,一集一季地牵扯出一个大集体,看起来不和或是想不到会有关系的,最后竟然也能在同一个趴上通过几个眼神慢慢挖掘出隐藏的故事线,千丝万缕充分体现人与人之间交叉的关系网——“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再者,每一个人设都很丰满。
Eva、Noora、Isak、Even、Sana、Vilde、Chris、Eskild ...... 一般能让我记住名字的外国人都是很好玩很有趣的人,而她们的名字我都差不多能记住(虽然是简称),鉴于此,看剧时几乎能在她们的头上挂个包含名字和个人特征的气泡标签,同时每看一集又深入了解一些。
Eva和William没谈恋爱时随处约炮,遇到对的人时又专一得像只忠犬;口红女神Noora酷美而不食人间烟火,初遇William时又傲娇得不像话(颜值绝了衣品深得我心);Vilde花痴傻气的表面隐藏着极其冷静的内心世界,乐观是想用自我暗示度过艰难生活;Isak起初一副心机很重的病娇模样,后来发现完全是小天使啊小天使连Sana都问他到底是何方神圣(超喜欢);Even笑起来很好看应该是人生圆满的典范,却突然半夜全裸跑上街头原来是躁郁症患者(莫名对精神疾病很感兴趣有解读人物和疾病关系的冲动);Sana的穆斯林角色尤其细腻,遇强时的强势反击与自我信仰危机时的茫然无助着实窝心 ...... 一句两句说不清,毕竟人类是复杂的动物,但我想说的是,她们都太可爱了。
这些人设的丰满让我从一开始的吃瓜看剧变成了切身体会,因为我好像发现,看起来不会有共通点的挪威高中生和中国高中生,其实都是具有同样烦恼的小孩。
其次,剧情的设定走向也没有很落俗套。
说实话,青春校园片儿看多了有时会觉得做作且索然无味,但是《skam》让我觉得,一切撕逼、缠绵、反目与和好,看起来都十分的理所应当。
其实我无法明确定位这部片儿的类型,青春片?
喜剧片?
情景剧?
太多的元素融合,也并没有显得杂乱,反而让这部剧层次更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很擅于在日常的人物对话中道出易懂的哲理,不突兀也没有说教的抵触感,特别是小天使和Sana的对话让我想了很多,毕竟我有女朋友,我是女生。
最后,《skam》的制作剪辑与bgm让我挺惊喜——很有自己风格的霸屏大黄字(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让我第一眼就喜欢上;体现人物复杂内心的长镜头虽然我觉得有点太长但是再耐心一点能体会的东西又会有不同;bgm不用说了我已经收了好几首而且让我想起了《G&T》。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颜值与价值并存的剧,让我看见挪威的灵性,也让我看见了能产生共鸣的上下皆有触碰的生活。
令人羡慕的友谊与爱情是高中时期独有的礼物,毕竟就算头破血流也是需要一往直前的勇气的。
希望我还有。
弃了。少拿《皮囊》来抬高这部剧,它跟《皮囊》根本没法比。这个是空架子,而《皮囊》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作品。
不安全感,撒谎什么的,血淋淋的真实啊。
哪好看啊?都疯了吗?一季也就说了一集的事,男主更是丑的不行,除了舌吻没有一点正题,分也太高了吧?真的很烂……
E08眉哥的灵魂拷问直抵人心呐,so so related to Eva 患得患失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另外很喜欢早期E,J,I三人的关系
eva和朋友们在一起总是心不在焉的,和第三季对比眉哥是黑了
第一季真的蛮无聊的,除了william向noora告白说的 你他妈真的太漂亮了 有点波澜,其他观感一般
BGM好好听,好喜欢女孩们,但是贵圈真的很乱哈哈哈
可能是过了那个年纪,总感觉差点什么
好喜欢北欧那种清冷的调调!就连高中生drama这种cliche都能拍出如此之温暖清新的感觉!Noora又酷又聪明又漂亮,是个人都会喜欢的好吗!Isak这个小婊砸,暗恋Jonas,暗中破坏人家感情有点极思细恐!尽管我是从第三季看完过来的Evak党,但看第一季最后一幕Isak目不转睛盯着Jonas的眼神还是觉得好诡异!
这剧情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挪威青少年生活好混乱哦,是不是作业太少了,来中国的话保证磨得性趣全无。
总是把一切都串起来了哈!如果这样看的话,再回看之后的局部总让人觉得cp大乱炖…脑子里面闪过很多性爱自修室的片段
日常版挪威小时代迷你剧....
比skins清新多了,这个青春剧是我看过的里面颜值最高的,不过高中生drama还是很meh,还有欧洲年轻人穿得真的比北美年轻人好看得7385438548369504倍。为了noora和sana我会继续看下去的:)
2017.3 沈阳-北京 女主无特点,Vilde三观正傻白甜,绿绿全都知道,Noora白左,结局彰显北欧本色…
如果我们当初那样对待英格丽,你以后也会那样对待我,太爱一个人往往是失去自我的开始
Eva的羞耻是抢了最好朋友的男友(Jonas)。第一季小天使Isak就是Jonas的小跟屁虫啊,整个可爱又无辜。看《羞耻》的顺序是第三季-第四季-第一二季,因为第四季Sana和闺蜜的友谊感人,决定从头煲起。太喜欢Noora在不当主角的第一季里的表现了,理智的女性主义者形象。
意外地好看
友情爱情怎样兼顾
校园剧里的天花板
第一季isak好熊孩子。eva在FB上一次次想加noora,犹豫紧张的样子啊,太懂了。好多人看剧觉得别人的青春特别好,自己没有。实际上都是担忧人际关系,惧怕孤独,家庭关系,爱情……只是形式不同,青春期啊本质没什么差。编剧很厉害,一直在埋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