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是好多新事物的元年,虽然有疫情的影响,但也不影响这是崭新的一年。
这不电影很早开始就期待上了,最近才有幸可以看到。
印度电影以往的随时随地都可以跳舞唱歌还是没有变,但也不会让人感到反感,在唱跳中既体现了人们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又使得同性恋这一略显悲伤沉重的话题轻松一点,很值得推荐!
结尾升华主题:我们为了爱而奔跑,爱没有固定的颜色,或是性别,必须消除强加给我们心的限制,和爱的人在一起,在那之前,我们还是会继续奔跑,为了我们的爱。
这也在启示着人们还需继续努力,人权的战役还没有结束。
1.第一个冒出来的想法是,现代印地语口语中的外来语(英语)单词还挺多,就是不知道有没有日韩那么夸张。
这算是官方语言间的互相交融呢,还是对传统印地语的某种侵犯和改造?2.女性人物在男同电影中的单调性(或者说工具人特征)历来被诟病。
妈妈,婶婶,堂妹,假未婚妻,四个女性人物中对最后一位交代仍然很少。
作为脚本推动者,同时也是让男主成为完美受害者的配角,最后男主们因为法律的进步而免于囹圄的同时却被🚓逮捕,无法不令人多想。
3.很多片段被发展中国家中的同性恋群体生存境况的相似度逗笑。
比如说男主老妈哄他结婚说给他在德里买房;又比如老爸把这些问题归咎于男主离开家乡去了大城市;类似形婚的假结婚;棍棒教育和依赖于地方信仰对性取向的改造和重生等等。
也只有中产和婆罗门有这样的底气4.作为一部披上商业喜剧伪装的伪出柜片和普法主旋律电影,讲述同性恋群体于家庭、婚恋矛盾时仍缺少了很多关键视角。
小到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悲伤-接受的简单阶段;中到彩礼嫁妆,婚前性行为,翁婿婆媳关系;大到种姓、阶级、信仰矛盾。
有些蜻蜓点水,有些故意不谈,在暗示中把更多戏份放在父权家长制下兄弟-妯娌间的更为大众接受的家长里短上。
5.作为🇮🇳第一部上映的院线同性恋主线商业电影,取得的成绩很值得鼓掌,同时也很羡慕。
看之前期待度还挺高,但实际上纯粹作为一部电影来讲并不是很高明——当嬉笑怒骂缺少足够可以支撑的精准痛点、严密故事和恰当调度,说教的尴尬溢出屏幕。
当然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有这样的作品,确实相当优秀,包括演员和观众。
6.同性性行为去罪化只是迈出的第一步,离同婚合法化和反歧视反治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目前来看🇮🇳仍然走在有希望的路上,即使同时还有众多尖锐的社会矛盾,沉疴与枷锁。
希望还是在人民。
先说说这出电影,首先这是一出意义大过剧情的电影,特别是在印度这个国家上映。
剧情十分简单,就是男主跟男二回家参加妹妹的婚礼,旅途被迫出柜,面对家庭的压力,最后选择跟从小喜欢自己的女生结婚来结束家庭闹剧,但最终还是大团圆,父母在一番思想斗争后还是选择让自己孩子幸福,承认了男二。
这个剧情跟很多人的经历很像,但是很多人却没办法走到最后一步,相忘于人海,只能年华老去再回忆。
电影是以喜剧形式包裹严肃的话题,中间穿插印度电影惯有的歌舞,形式有点类似三傻。
不过由于剧情的笑点是偏本地,看的时候很难理解,所以就会变得有些尴尬,很多时候会在想刚才那句话到底好笑在哪里。
好的地方就是导演撇除印度一些比较脏兮兮的地方,整体色调都是明亮清澈,歌舞都是活泼鲜艳,加上男二的颜值在线,还是算赏心悦目。
不过由于剧情老套,加上烦人的背景音,很多时候会让人走神甚至看不下去。
人物性格配置到是标准,强势的哥哥,嫂嫂,唯唯诺诺的弟弟,弟媳,独行又善良的妹妹,傻白甜的青梅竹马。
古灵精怪又勇敢的男二,稳重又妥协又纠结的男主。
如果你有一个多小时想了解一下印度的结婚习俗,又刚好对这类题材好奇,喜欢印度歌舞,那可以尝试。
如果只是想看这类题材,表示不值得。
这出电影有很多对话都蛮有趣 两个男主在婚礼当众接吻,被惊恐万分不知道怎么化解尴尬危机的家里人说,他们时在给新人送祝福。
经典对白是:他们在互送豆蔻,象征吉祥如意。
我也想给别人送豆蔻。
快来跟我一起吉祥如意。
男主的叔叔送走男二时候问男二,你时什么时候决定变成这样的。
男二说你这种东西能突然就决定吗,又不是工作说,决定明天要做什么工作。
不是我们决定了如何去爱,是我们骨子里就是这样去爱。
爱不是决定出来的,是本来就存在,只是我们遇到了。
男二得知男主妥协要结婚,问他为什么,男主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家庭,才能在社会中保护好家庭。
男二说你这样,过6个月他们还是接着逼你生孩子的。
还有几个场景也很有趣,男二跟男主的父亲在斗舞,一个breaking一个popping。
男主的青梅竹马对男主说,知道你喜欢男人我很高兴。
男主不明白她高兴什么,她说她也喜欢一个人,喜欢一个小偷,她想要跟男主一样勇敢去爱。
所以她最后卷走男主家的珠宝逃婚了。
还有一个好神奇的,印度真有火车情节,包一个火车去结婚的,真是有趣。
可是怎么不见大家都扒在火车上呢。
真实的社会并不会因为一部法律法规的颁布变得美丽。
我们踮起脚尖起舞,让年华无悔。
男二真好看。
身材也好。
他有一出电影调音师也很好看。
第一次看印度的LGBT电影,宝莱坞的电影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宝莱坞一贯的歌舞竟然觉得很洋气,结婚的交通工具竟然是火车,喜欢在火车上跳舞的画面,也揭开了整个故事发展的序幕。
一部电影探讨了许多问题,同性相爱是不是犯罪,同妻,出柜等。
不过我真的觉得这部电影是在快乐的氛围里开始,又在愉悦的心情里结束。
虽然过程有些坎坷,不过结局是happy ending就很完美了。
Aman的父亲自称是科学家,开篇就拿他研发的黑菜花来搞事情,可他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研发有问题,他的身份是科学家,有知识有文化,不过在后面讲到同性恋结婚也好,相爱也好,都用科学的方法讲述了,也符合了aman父亲的身份与他对儿子身份不认同的执着心态,也是一个讽刺吧,尤其是他想通过一场法事让儿子重生。
科学与封建的对立。
还有同妻的话题。
女生已经有了爱人只因父母的不同意,就想和aman结婚,明面上说是为aman好,其实都是想着自己的利益了。
卡迪克是一个积极浪漫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感情体现出来,他爱aman,他永远直面问题,才得到最后圆满的结局。
看看人家的讨论话题,拍摄手法,思想性,我们相差太远了,最早,伊朗电影胜过我们,后来,眼看着韩国超上来了,泰国也能拍出超级枪手这样的好片子了,现在,印度凭借摔跤吧爸爸,还有这个电影,也把我们摔在后面,我们的电影,若干年后,可能要参加纳米比亚电影节,才能获奖吧,不过,也难说!
目前世界电影界流行一句话,要看电影,看韩国片,中国人不会拍电影!
加油吧,地主家的傻儿子!
·《真雄起》影评(全文约1000字,多图分析)用爱,对抗世界的荒谬——你的荷尔蒙是爱,我的就是病?
(本文并不是一篇正常的评论,仅仅在电影的立意基础上筛选出精华进行描述)(多图警告⚠️) 商业电影的模式,善于用欢快的方式将先进的意识潜移默化的表达出来。
明暗线交织的印度电影【真雄起】,将卡迪克和哈曼的故事,和婚姻平权,以及印度最高法院裁决同性恋的过程详细地普及给观众,以达到科普的目的。
如何让观众接受?
答案是:于喜剧中见深刻,这是这部电影中最突出的特点。
尽管没有过于深刻的立意,但是能够让印度官方一路开绿灯,已经是相当不错的啦。
卡迪克和哈曼生活在大城市,作为推销员为生。
帮助别人私奔 平日喜欢帮助其他人摆脱包办婚姻的束缚——即私奔。
哈曼的姐姐护目镜要结婚了,于是他们准备回哈曼家中。
但是护目镜的左眼视力有障碍,好不容易有人愿意娶她。
所以她非常看重这次婚姻。
护目镜 趁此大好机会,卡迪克希望哈曼向家人出柜,并一并举办属于自己的婚礼。
哈曼的父亲特里巴蒂是科学家,但是因为强制推广容易长虫的黑花菜而受到当地农民的厌恶。
特里巴蒂和他的妻子已经为哈曼物色了一个妻子,准备大搞包办婚姻。
“妻子”库苏 卡迪克和哈曼在婚姻列车上,热吻的时候被父亲撞上。
由此开始了第一轮矛盾对抗。
哈曼和特里巴蒂之间的父子对抗。
卡迪克鼓励哈曼出柜
父子冲突 开始举办婚礼的时候,开始了卡迪克和特里巴蒂之间的对抗。
撒狗粮系列
卡迪克和特里巴蒂的斗舞
哈曼解救卡迪克
当众热吻 卡迪克被驱逐。
强制送走卡迪克时,查曼逐渐被感化。
(忘记截图了)卡迪克在铁路口遇见了结婚被迫取消,想要自杀的护目镜。
哈曼与父母的争论,这也是本电影中文戏的精华,基本赘述了核心观点。
在哈曼一家回家的时候。
但是特里巴蒂缺回应说:你站哪边?
谷歌还是我们?
在汽车上,库苏表达了自己也是假结婚。
但是她的对象父母不能接受。
哈曼的父母希望做一场法事,令哈曼重生为人。
在重生法事的时候,卡迪克归来。
TA的每一块腹肌都散发这骚气
TA的每一块肱二都散发着骚气
TA的眼神散发着骚气 特里巴蒂打卡迪克。
为了挽救卡迪克,哈曼决定假结婚。
假结婚现场,卡迪克那幽怨的眼神“结婚”的那个晚上,特里巴蒂和妻子的争论。
以及库苏的潜逃。
当然还有妻子的觉醒。
库苏的逃婚卡迪克抓住机会,在护目镜的帮助下假扮库苏为妻。
卡迪克要求教士继续婚礼。
再次与特里巴蒂的对抗。
卡迪克这个发型我爱了库苏被警察抓到,并且发现了卡迪克和哈曼的非法关系。
叔父查曼作为一个法学院准律师,开始现场辩护。
这一段可谓是相当精彩
最后的辩护和法案的胜利✌️最后,父子和解。
Happy ending
最后补充一些没有用到的狗粮图片
全文完。
印度终于出现了一部这样的电影,没有让我失望,而且有惊喜到我。
印度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的矛盾和冲突,宗教,传统,战争,贫穷,这些都是印度现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希望印度能够在未来的几年里真正解决其中的部分问题改善生活。
同性行为不再犯罪居然在18年才通过,可想而知,印度真的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改革。
同时,既然印度出了《真雄起》这样会成为经典的同性电影,那也期待印度🇮🇳能够在将来出现像以色列的《暗之光》等更为政治的电影,我十分期待!
同时,看过🇮🇳《真雄起》觉得特别精彩的话,建议去看看越南🇻🇳的《再见妈妈》,以色列🇮🇱的《暗之光》,阿根廷🇦🇷的《夏威夷》,英国🇬🇧的《神父同志》《骄傲》,美国🇺🇸的《断背山》《单身男子》《米尔克》,西班牙🇪🇸的三部曲之一《痛苦与荣耀》,意大利🇮🇹的《以你的名义呼唤我》…… 很出色的电影效果,笑点不断,但金句也层出不穷,有些很感人,有些很真实,有些很批判,有些很温馨……
2月21日,宝莱坞第一部主流同志商业片《真雄起》(Shubh Mangal Zyada Saavdhan)在印度大规模公映,并且以3.27亿卢比(约合3180万人民币)的票房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电影讲述一对同性恋人卡迪克和哈曼回乡参加堂姐的婚礼,浪漫不羁的卡迪克希望男友向家人正式介绍自己,结果在迎亲列车上两人天雷勾动地火的热吻被老父提前发现,差点引发一场心脏病。
老父从此把卡迪克视为眼中钉,想尽办法要棒打鸳鸳,甚至给哈曼安排了一桩包办婚姻。
但想顺顺利利的结婚似乎也没那么容易——几乎在同一时间,印度最高法院正在就同性恋是否是犯罪进行着一场世纪辩论…
无论从何种意义来看,《真雄起》在印度都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同志电影:- 印度此前已经有过《阿里格尔》、《孟买之恋》等反映LGBT生活的剧情片,但这些电影全部是小成本、小卡司的独立制作,只能在海外电影节上映,无法进入有着庞大观影群体的印度主流院线。
- 《真雄起》是印度第三大电影公司T-Series开发制作、面向普通大众的主流商业片。
它拥有宝莱坞电影所有的商业要素,用大量歌舞和喜剧内容来平衡争议较大的平权主题。
- 电影立项在2018年9月后,当时印度最高法院做出历史性判决,废除了实施157年之久的同性恋犯罪法律(即刑法“第377条”),同性性行为在印度正式合法化。
- 敏感题材并没有给《真雄起》带来额外的阻力:2019年9月确定卡司,12月完成拍摄,今年1月发布预告,2月在印度电影审查机构过审,包括男男接吻镜头全部绿灯放行。
- 电影在澳、美、英、法等全球11个国家同步上映,仅部分穆斯林国家对它做出了禁映决定。
它的流媒体发行方是亚马逊影业,这意味着未来数月更多地区观众可以合法的观看它。
“合法看见”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一部同志电影能否盈利,以及业界是否愿意投入更多资金来拍摄同类作品。
为了加强卖座性,宝莱坞这次找来了一线明星、有“印度彭于晏”之称的阿尤斯曼·库拉纳担纲主角(中国影迷更多是通过高分悬疑片《调音师》认识他的)。
而库拉纳也没有辜负人们对他的期待,在《真雄起》中他演活了一个身披彩虹旗、举手投足高喊“我是同性恋我傲娇——啊不、是骄傲”的活动家。
“每块腹肌都散发着骚气”是对他演技的最好评价。
在接受采访时,库拉纳说很高兴能出演这部电影。
他说跟另一位男主吉滕德拉·库马尔的吻戏反复拍了三次:“我没有感到尴尬,只是觉得不同。
作为演员应该做好各种准备,跟一个男人接吻显然是不同的体验。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传达一个信息,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同性之间的接吻是正常的。
这就是我所做的事情,这个吻是必须的,否则就是同性恋在大银幕上的倒退。
”
无须讳言的是,为了取得平权诉求与家庭娱乐之间的平衡,《真雄起》牺牲了很多可以深度展开的艺术创作。
比如每当发生激烈冲突时,会突然从天而降一些搞笑配乐或段子来调解气氛;在争论什么是爱时哈曼用父母并不美满的包办婚姻来举例,一下又把话题带到了父母各自的情史身上,回避了讨论性取向的初衷;全家总动员式的吵架撕逼和一秒切歌舞更是宝莱坞电影的日常操作...但恰恰是这些庸俗的桥段和套路对平权主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洗脑”效果。
电影仿佛每隔几分钟就不忘提醒观众:嘿,我们和一般宝莱坞商业片没什么区别,所以你能接受我们两位男主在一起了吗?
什么,还不能接受吗?
来人啊,给我继续放歌、继续跳舞、继续播段子…嗯嗯,现在你们肯接受了吗?
《真雄起》的商业化模式也许无法放之四海,但它开启了世界同志电影的崭新一页。
在此之前,只有两个国家对同志电影进行了持续的商业化发掘:美国和韩国。
美国的《鸟笼》、《断背山》、《爱你,西蒙》、《波西米亚狂想曲》,韩国的《王的男人》、《霜花店》、《小姐》,都在商业性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我们说到商业票房时,人口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才能保证小众题材也能收获可观票房,才会有主流片商进行持续性的尝试。
而拥有14亿人口的印度一旦加入同志电影商业化的队伍,蕴含的潜能可以说是无限的。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另一个人口大国。
至于为什么同志电影需要商业化——因为只有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LGBT群体才能活在阳光下,我们才能获得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包容,群体权益才能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和尊重,各种污名化才会越发无所遁形!
2018年9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推翻实施已久的《刑法》377条,在印度同性恋性行为不再被认为是犯罪行为。
作为宝莱坞第一部在印度大规模公映的主流同性题材电影,《真雄起》继承了宝莱坞电影一如既往的喜剧和歌舞风格,以一种更加诙谐的方式展现出印度社会的同性恋群体和父母之间的家庭关系状态与出柜的艰辛,与此同时,电影也花了不少笔墨地描写和展示了卡迪克和哈曼两个人真挚的爱情。
在传统观念和现实影响下出柜的艰难卡迪克和哈曼出生的家庭不同,但却有着同样的传统观念,这一点并没有因为卡迪克的父亲是铁匠哈曼的父亲是科学家而有什么不同。
受制于传统观念和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当哈曼回家向父母出柜时,父母并不能理解这种爱,并自然而然地把这种陌生的爱看作是一种“病态”,并试图幻想通过“法术”让哈曼“重获新生”。
而当时印度《刑法》377条的规定,无疑给这样的情况雪上加霜。
一边想要不忤逆父母,一边又想和自己真正爱的人在一起,让哈曼左右为难。
提升自我认同,才能坚持做自己自我认同,是作为一个同性恋非常重要的品质。
正如卡迪克在电影里所说,“我的性取向是我自己的性取向,不是你的性取向。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人正因为差异,才会有感情,才懂得珍惜与包容。
卡迪克是一个自我认同感很强的人,所以他才会为哈曼和自己发声,所以他才勇于去面对非难与质疑。
相比之下,哈曼处于寻找自我认同的阶段,从听从父母准备结婚到最后下定决心和卡迪克在一起,可以看出,只有有了足够的自我认同,才能坚持做自己,才有机会去说服别人。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游戏,叫《生而为同》(A Gay's Life),里面的许多选项都与自我认同有关,你有可能有足够勇气向他人出柜,也有可能因为缺乏自我认同,而被迫承受一次又一次的“矫正治疗”。
别让现在的选择成为终身的遗憾这不是一场游戏,也不是拍电影。
从新婚夜起你就会感到难受,你能够确保假装一辈子吗?
你能演好忠诚的丈夫吗?
……我们没有多少机会能当一次英雄,现在你来决定要成为谁?
在这个故事里,当英雄还是路人?
这是卡迪克在得知哈曼选择结婚后对他说的话。
虽然哈曼认为和库苏只是形婚,但毕竟婚姻是受法律保护的,一旦选择了结婚,一切都有无限变数,结果肯定不会有当初想的那么美好,一切都只会变成遗憾。
所以,面对这样的选择,是坚持做自己,和爱的人在一起,哪怕不能结婚,还是妥协成婚,让双方都成为受害者?
人生只有一次,你的人生终究是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才是答案。
我们会一直奔跑,为了我们的爱卡迪克对哈曼的爱,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就算是挨哈曼父亲的打,也没有后退。
虽然他曾有所犹豫,但他最终明白,自己的爱要靠自己争取,自己去追。
而哈曼对卡迪克的爱,就算没有那么勇敢,但依然真挚而深沉。
他愿意为了保护卡迪克而选择成婚,用自己的未来换自己所爱之人的生命,也算是一种深沉的爱吧。
两个人为爱情的奔跑,是背后千千万万同性恋群体为爱坚守的缩影。
为了守护他们的爱,为了让他们的爱能见到光明,他们奔跑着,他们努力着。
从历史到现实,为同性群体争取平等权利的每一步都不易印度《刑法》377条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期。
1861年《印度刑法典》通过引入英国的法律体系,在第16章377条中将同性恋性行为列为“违反自然定律的性行为”,违反此条者将被判最高10年的有期徒刑。
2001年,印度国内开始走上了“反刑法377条”的道路,但这条路走得异常艰难。
2009年,德里高等法院曾以“违反人权”为由,判决《刑法》377条无效,同性性行为合法化,同性恋群体曾迎来短暂的曙光。
然而,2013年印度最高法院推翻了德里高等法院的裁决,判定《刑法》377条依然有效。
2016年,“反刑法377条”活动团体向最高法院递交请愿书,希望最高法院重审《刑法》377条。
2018年7月11日,印度政府向最高法院表明对《刑法》377条的立场,表示政府不挑战废除该条文的诉求,而是服从最高法院的判决。
同年9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推翻实施已久的《刑法》377条,在印度同性恋性行为不再被认为是犯罪行为。
印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迪帕克·米斯拉表示:“将同性性行为定为犯罪是不合理、武断且明显违宪的。
”另一法官英杜·马尔霍特拉表示:“历史欠LGBT群体一个道歉。
”与此同时,在这部电影中,卡迪克和哈曼在公共场合时从没有牵过手或者接吻过,而是以兄弟式的拥抱鼓励彼此,这也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人们说,爱不应该越界他们是没有爱过的人就像一群傻瓜不能理解世界的颜色他们以为懂得我们但是不是的我们也许会结束,但激情永远燃烧着爱的灰烬会散发光和热我们朦胧对视到永远那是幸福的憧憬爱不会被扑灭不会被恐惧驱赶灰烬会散发光和热会从痛苦中生根发芽让我们更坚强面对每一场风暴不管刀斧有多么残酷都不会斩断爱的根苗爱是战役也是幸福我们总有办法在一起因为心是无法控制的我不管人们说什么我们为爱奔跑着,就像莱拉去追逐朱丽叶,就像玛吉努去追逐罗密欧。
我们需要解除心中的束缚,才能跟爱人在一起,在那之前,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
因题材被冠以“可入史册”的印度商业喜剧,一贯的宝莱坞特色和可圈可点的原创故事,都值得一看。
但问题在于,该片对于潜移默化地平权宣传是否有积极的作用?
电影本身在手法和操作上是否经得起细品?
这些都有待讨论。
不过至少,该片是一种电影对现实的反映,是一份有历史性意义的邀请。
和过去几部在中国知名的印度电影相比,该片戏剧性更强,这与题材的敏感度也相关。
将家庭背景设定在“精英”和“科学”两个概念下,再将情感的命题分布至家庭三人对自我的思考,是有趣而成功的设定之一。
而将被迫选择爱人的困境摆上台面,是平权的一种基础方式,也是印度的一个现实。
在主流审核机制下,许多镜头被放行,是令人无比欣慰的(结果这篇文章被X就搞笑了)。
在演员的演绎上保留喜剧风格,相对自然。
剧本中人物的性格都有其特性而趋近丰满,只是在深度上再着力会显得更真实。
除了众多可被记忆的主配角色,有一些小人物的设定也是巧妙的,比如一直拿着平板的小哥类似于网络知识分享者,提供了很好的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对抗。
还要提一下结尾的歌舞部分,真的很有特色。
在戏剧化的创作中,有些情节诙谐幽默,而有些则显得刻意或多余,比如男主角回家的原因是因为被追打,就显得不太成立了。
而在火车上鼓励出柜的沟通、天雷地火地热吻都稍显突兀。
全片大约在半个小时,才开始较稳定的节奏和价值输出,前部分的铺垫显得有些杂乱。
通篇似乎是同性议题在国家法律层面去罪化的宣传片,但对于个体的可参考性而言,该片就缺失了一部分可能性。
毕竟做自己的英雄这个宣言并不见得适用于个体,而和家庭关系处理,又本就是少数群体要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但第一步,喜剧化占据主流电影市场,已属不易。
最后的最后,7.5分。
(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印度routine真的一绝
更多的像兄弟啦,不像爱人
说教意图过强,然而看这样的电影会相信这个国家虽然还是很有多问题,但总会变好的。
本片算是纪念2018年9月6日,印度推翻《刑法》第377条,同性恋性行为不再是犯罪而诞生的影片。阿尤斯曼·库拉纳真挺帅的,除此之外没什么感觉,影片立意并不深刻。但有句台词“你的荷尔蒙是爱,我的荷尔蒙就是病?”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自由的文化环境让人相信印度会越来越好
3.5,印度家族包办婚姻和恋爱自由取向自由的对抗,加上印度法律的修改的事实,又非日常具有现实意义。有些地方吵的像是闹剧,一言不合开跳舞,想和印度人蹦迪~男主真的是太帅了,身材也很好!最近泰国耽美剧,越南同志电影,印度同志合家欢的高密度输出,亚洲各国各地都在超越天朝。
3.5星。本片算是印度真正意义上的同志正面题材,不再以消费同性恋为主题,也不再以刻画同性恋娘的一面来作为笑点,而是非常正面的讨论了同性恋情以及对家庭的影响,甚至还旁击侧打的讨论了形婚。影片中毫不忌讳且克制的展示男男接吻的镜头,作为一部主流宝莱坞商业片,本片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印度同志题材里程碑电影。
大型迷惑现场
立意很棒,在传统礼教迂腐下的印度,原本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同性恋被亲人认可,原本的犯罪行为被视同荷尔蒙迸发下的“爱情”。同比李安的《喜宴》,虽都是插科打诨(印度式歌舞),但一个内敛,更东方,另一个更闹腾,更琐碎。现实主义不能这么拍呀
太闹了,坚持了两天断断续续都没看完,讲话像Rap,加上时不时就跳舞,我脑子都要爆炸了!
纯以喜剧风格在探讨同性之爱的大众接受性,是有其意义在的,不过过于欢乐的气氛下太像摆拍宣传片。Khurrana帅并娇羞着...
印度同性影片已经走上商业化道路了,宝莱坞元素的辨识度很高且富有特色,对于一些能提就提的社会议题也顺带加以刻画,俨然是印度主旋律影片,不过这种主旋律似乎成为了绝大部分世界的主旋律,换个词语也可以叫做普世价值观。祝福印度电影
印度电影其实真心不错,至少这个题材现在是热门,又是轻松愉快的喜剧,适合周末傻傻的看着大笑。在火车上载歌载舞庆祝结婚…这种事不可能在中国看到,情节过于真实,我没办法不笑。
印度基友篇,婚礼那一幕很搞笑。印度男人审美观奇特,都是壮实加胡子拉扎。父亲看到儿子和男性接吻,直接昏倒
6.0 一边尴尬得要死,一边白眼翻到天,一边又感叹印度竟然可以把LGBT题材商业驾驭得如此好人格分裂的观感
宝莱坞爆米花下的平权电影,总体还是很适合所以观众观看的,观看门槛很低
不敢恭维。。。。。
“我们为爱而奔跑着,就像莱拉去追逐朱丽叶,玛吉努追逐着罗密欧,男孩可以爱男孩,女孩可以爱女孩,婚礼有定期,但爱的方式有千百种,它没有固定的肤色或性别,我们需要解除心的束缚,才能跟爱人在一起,在那之前,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印度威武啊。
风格怪异,情感失真,这样的题材还是应该严肃些吧。
不怎么样,主角们一直插科打诨,没个正经,背景来历都懒得刻画,就是突然冒出两个人给你讲一堆平权道理,普法教育。男主角要结婚,而男友反应十分平淡,像是直男好兄弟,而不是情侣。连印度片特色的歌舞都被连累的平庸了。只能考虑这片的平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