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loe》一開始就擺明改編自《Nathalie》.老實說,我比較喜歡原著低調的演出,最後才和盤托出的意外轉折.法國人的道德觀和女性情誼與說英語的加拿大人真是截然不同,《Nathalie》是惺惺相惜的女性同盟,《Chloe》的女女情誼就扭曲得有點自我作賤.既然如此,我把看《Chloe》的樂趣全放在拆解它的改編觀點.Atom Egoyan處理情慾場面一向大膽,再加上這次的改編劇本是Erin Cressida Wilson,兩人真是一拍即合.Wilson女士曾寫過《Secretary 怪ㄎㄚ情緣》(又譯:風流老闆俏秘書),這是我所看過主流影片中最奇異的S.M.故事,讓我開啟全新的眼界.因為劇作家這部前作,我發現她改編《Nathalie》,最具關鍵的部份是翻轉所有角色的權力結構.《Chloe》裡的Catherine變成徹頭徹尾失去主控權的慾望師奶,克洛伊的悲劇成因之一是她超越交易的界線,過度推展她的支配慾.角色重組新舊版人物的動機和態度有如天南地北之差距.《Nathalie》中的丈夫柏納是商人,他真的出軌過,丈夫承認不忠卻迴避溝通,不願提及逢場作戲的情事,凱莎琳想找人引誘丈夫,了解他如何面對誘惑.優雅的她雖然心中感到氣憤和報負,但絕無自憐.冷靜的凱莎琳掌控所有的主動權.她並不覺得自己年老色衰沒人愛,全身充滿自信.甚至勾搭上一個年輕酒保,用外遇還治丈夫的不忠.當丈夫數度在床上暗示求歡的意思,凱莎琳故意優雅地轉身而去.她有個正值青春期的兒子,也沒看她擔心兒子和女友在家上床的問題.倒是柏納有次忍不住抱怨兒子的亂髮.凱莎琳選上瑪麗蓮之前,兩人從未見過面,才更顯得結果大出意外.她是娜塔莉的造物者,為她命名,指揮她的行動,還為她租了房子.雖然結局是個大反諷,凱莎琳看似一路導演全局,背地裡卻是瑪麗蓮自創劇本。
我一直認為凱莎琳在肉體上是標準的異性戀,精神上卻不自覺地受到瑪麗蓮的強烈吸引.她們鬧過二次彆扭,都是凱莎琳主動回頭找瑪麗蓮言歸於好.兩個女人從分享柏納的密秘變成分享彼此生活的盟友.凱莎琳漸漸了解瑪麗蓮白天在美妝店上班,一心想要脫離性工作的夢想.瑪麗蓮還被邀請到凱莎琳母親的家中作客.她們的關係不只是地下交易而已.當柏納反過來懷疑凱莎琳有外遇,她回答:「可以這麼說,已經好將個星期了.」導演暗藏瑪麗蓮的性傾向,比美Sarah Waters寫作Affinity的方式.最接近謎底揭曉的時刻是她帶凱莎琳到Gay Bar作樂,她表示沒有男友,而店裡每個人都認識這位常客.瑪麗蓮沒有明顯的喜怒哀樂,總是壓抑感情.要不是東窗事發,觀眾才得以聽到瑪麗蓮的表白.但回頭細細品味片中的上下文,在她冷漠的表情下,原來那些凝視全是無奈的渴望.《Chloe》裡的丈夫大衛變成教授,喜歡和年輕女子多說幾句.他並沒有實質不忠,但有嫌疑不輕的精神出軌.他或許仍然愛著妻子,但一遇肌膚之親,他便藉口工作主動閃避,搞得凱莎琳疑神疑鬼,自以為年老色衰.凱莎琳找人引誘丈夫,一方面在於證實自己的推測,另一方面更想了解到底那些女人是用什麼招數吸引了老公的注意力。
我真不能接受凱莎琳最後向丈夫坦言,一切出於缺乏安全感的中年危機.《Nathalie》 的女主人對於老公的外遇日誌顯得雲淡風輕,《Chloe》就變成一位棄婦,對丈夫在外的色相難過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凱莎琳還是家中沒有地位的老媽子,兒子只會對她甩門,不給好臉色.夫妻倆吵架時,兒子還對她抗議,妳沒有權力叫我躲進房間.不只是他,拿錢辦事的克洛伊也在反抗,那有叫人說走就走的道理. 編劇一開始就讓凱莎琳從高高的診所注意到克洛伊,還讓克洛伊在洗手間對凱莎琳表示好感.等到凱莎琳進入酒店,克洛伊過來坐台,我們大概都猜到兩人會發展不尋常的關係,只納悶原因為何?
戀母情結是劇本的最大敗筆.並非女同沒有戀母情結,而是那樣的推託顯得編劇隨便敷衍.小妮子看起來是跑單幫的高級妓女,從頭到尾都使用Chloe宣告她的自我意識。
不要被她開場的獨白所騙,說自己是扮演高手能服務客戶的所有幻想,到頭來她最努力的是滿足自己的願望.她在床第之間是主動者和支配者。
凱莎琳雖然先解開克洛伊的扣子,卻是小妮子接手推動後局。
她是取悅凱莎琳的giver,在與凱莎琳的兒子交媾時,則轉換為在上位的taker,而且不准對方碰觸自己。
電影悲劇奠基克洛伊無法妥協的控制慾,她沒有辦法停住退場,只好用自我毀滅終止。
這個版本的凱莎琳為什會和克洛伊上床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她不像《Nathalie》出現一位酒保當作發洩管道.本片的凱莎琳在精神和肉體上都受到克洛伊吸引,對於親密感、性需求和青春的渴望.但這樣的渴望充滿恐懼,她自己也意識到,所以她貼近克洛伊常常感到不自在.再加上凱莎琳是個弱勢的人,碰到處心積慮的Chloe,只有被撲倒的命運.疏離虛幻的溝通困境除了意識形態令人垢病,我不得不承認它的鏡頭語言細膩,美術設計非常有質感,讓電影維持相當程度的可看性.《Chloe》最凸出的成就是描述人物的溝通困境,不論是科技的虛擬接觸,還是真實世界的斷章取義,都比原版更為精雕細琢.《Chloe》的場景常常出現玻璃和鏡子.凱莎琳家中和診所內大型的透明玻璃把女主角困在裡面.北國冰天雪地裡出現的玻璃溫室,是如夢似幻的最好註腳.導演不斷使用大量反覆反射的鏡像,暗示片面的影像不是真相.科技產品提供多元的虛擬溝通管道,但對凱莎琳而言,卻是人與人之間的隔絕.例如丈夫愉快地在線上聊天,看見太太進門趕緊關掉視窗.兒子在視訊上和女朋友談分手,媽媽也是禁止進入.克洛伊提供了凱莎琳面對面促膝長談的溫暖.不過她使用科技的力量令人心驚,每一通簡訊的畫面代表一次又一次的操控.她表明不愛網路,卻靠凱莎琳兒子的網頁,找到另一條入侵的路徑.克洛伊最後不斷提到真實性.沒錯,她提供真實的感官接觸:聽覺的、味覺的、嗅覺的、觸覺的.但所有的知覺都不在於建立真相,而是加強虛幻.飯店的性愛後現場是最經典的例子.克洛伊擅長用物件代為發散她的影響力,乳霜的香味間接證明她引人注意的本領.但是兩個電影版本的出發點大異其趣.《Nathalie》的凱莎琳愉快地將它變成自己使用的品牌,讓柏納心癢難耐.《Chloe》凱莎琳手上的一點乳霜只讓大衛注意了幾秒鐘,氣得凱莎琳回頭找克洛伊,除了乳霜,到底還要搭配什麼技巧?
再舉幾個差異的例子:克洛伊與凱莎琳肌膚之親的次日,小妮子送了一大把鮮花,希望對方聞著花香,在這裡有點象徵回味昨日.《Nathalie》的詮釋則非常特別.凱莎琳聽到所創造的娜塔莉在任務中得到高潮,她為娜塔莉欣慰還多於氣憤柏納,於是她隔一天自己買了一大把鮮花在家佈置.飯店的房間內有故意剩下的餐點.《Chloe》的凱莎琳自己選了有唇印的杯子喝下餘酒,那是凱莎琳的慾望展現.《Nathalie》則由瑪麗蓮倒了一杯酒給的凱莎琳,「用我的杯子喝吧」,那是瑪麗蓮的慾望展現.《Chloe》片中不斷出現的髮簪,在《Nathalie》並未出現.對克洛伊和凱莎琳各有不同的意義.髮簪既是克洛伊的愛意也是她的恨意.當她喜歡凱莎琳,她奉上圓滑的那一面請求收留,當她怨恨凱莎琳,她倒持銳角傷人.太強烈的感情容易愛恨難分.有人說凱莎琳在片尾戴上髮簪是對克洛伊念念不忘.是有一點這樣的味道,然而補償的心理佔更大部份.但我覺得還暗示著她安定認份.還記得她們夫婦和另一對伴侶聚餐,那個男性友人告訴凱莎琳,束髮顯老,長髮飄逸才有吸引力.凱莎琳當時趕緊去洗手間放下長髮.片尾原本該是兒子歡樂的慶祝畢業宴會卻蒙上一層喪禮的氣味,三個人遠遠對望,臉上強顏歡笑.凱莎琳戴上髮簪,束起長髮.她不必再擔心缺乏吸引力,是因為她找回自信?
還是她再也不敢發散吸引力?
我傾向是後者,髮簪就是頭上的「緊箍咒」,時時提醒自己不可冒進.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丝路》的歌词,你一定是我最美的追逐,爱上你的全部放弃我的全部……剧情让我联想起《美国美人》,是不是很多美国的家庭都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年危机中的夫妻互相折磨互相欺骗互相伤害,步入中年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冷漠,一定要经历某些彻底的毁灭事件,才会幡然醒悟其实平淡生活也没什么不好。
每次看到这样的情节,总是在想美国人为什么不能消停一点呢,如果说,不求稳是一种天性,这天性的地域分布也未免太集中了一点。
写到这里,宿舍惊现小强一只,悠闲地从叶子那里踱步到我这里,把宿舍的氛围带进一片热烈的尖叫,惊魂未定的我再次确定,中国人民不喜欢surprise,安定才是硬道理……Chloe松手坠下的一瞬间,我想起小玲给我们讲戏剧的时候经常喜欢讲的一句话:什么是悲剧?
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整个故事的发展是畸形的,不管是Catherine对丈夫的猜疑还是Chloe对Catherine的爱。
爱到疯狂接下来必然是爱到变态,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几个人的悲剧。
像Chloe这样的女孩,虽然不认同她的性向和做法,可还是觉得她勇敢她爱的很纯粹。
不能占有就把它毁灭,如果能够拥有某一个片刻,毁灭自己也无所谓。
可惜,大多数人的人生并不能这样简单。
最后一个镜头,Catherine头上的簪子闪闪发光,不知道意味着什么,是后悔?
是纪念?
我想,她也是爱Chloe的,只不过两个人爱的内容不同,Catherine更像是出于母性的关心,但是这样的关心,足以让Chloe认为那就是她云破日出的光束,Catherine的笑容支撑着她虔诚追求的最初。
所以,才会在Catherine儿子的眼睛里看到Catherine的影子吧,但是,那“微妙的东西”,真的就是她想要的吗?
也许真的像《丝路》唱的,谁是谁的幸福,我从来不在乎,谁是谁的旅途,我只要你记住。
这样的话,Chloe做到了,Catherine一定会记着她,用一辈子的时间也不能遗忘。
越不健康的人格,在情欲里越是迷人。
一个被控制狂虐待,习惯被控制的孩子,长大后也永远对控制狂着迷,习惯沉醉于被控制的快感中;一个小时候常被体罚的孩子,被揍的恐惧让他们害怕又兴奋,会一辈子追随迷恋这种皮肉之苦;一个从小没有建立起安全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对不安全感依依不舍,像女医生一样,没有安全感的婚姻让她痛苦又让她兴奋,光听着老公的出轨经历就能high起来;女主也一样,她恋母,大概因为小时候没得到过充分的母爱,她对中年女人有执念有痴迷……。
健康的爱都是一样的,抽身而退很容易,因为两个人的人格都相对独立,就少有纠缠。
不健康的爱因为各种原因没办法分离,人格都不独立,就只会越陷越深,但这种病态的痴迷执念也造就了最具诱惑力的情欲,性张力满满。
所以说人的本质越脏越丑越乱就越像个人,原始的野性拥有强大吸引力。
但是人向往的确实更整洁更美好更系统更健康,原始的东西丧失了,也让我们了无生趣,无聊至极。
(芷宁写于2010年5月7日)尽管法国女导演安妮·芳汀自己不满意她03年的作品《娜塔莉(Nathalie)》,并对艾琳·克雷斯达·威尔森编剧、阿托姆·伊戈扬执导的翻拍版《克洛伊(Chloe)》充满了期待,但有影迷已先入为主地认为还是旧版好。
比较新旧版后,感觉各有优势,只是所代表的人物心性不同,且新版在探讨两个女人的关系方面做得更大胆一些,如果把《克洛伊》当作一部全新的电影来看,会发觉这是一部整体成色不错的影片,结构清晰,节奏流畅,画面质感,运镜细腻,仿佛每个滑过人物面部的镜头都带有深情的审视,人物塑造真实立体,颇有现代感,两个女主角的对手戏也很有看头。
很凑巧,近期看了两部朱莉安·摩尔的影片,一部《单身男人》、一部《克洛伊》,出演的都是失落的中年妇人,而且一个比一个神经质,当然《克洛伊》的表演空间和塑造余地更大,更适合演技派摩尔发挥。
近期也看了两部阿曼达·塞弗里德出演的影片,一部《分手信》,一部《克洛伊》,就表演提升度而言,自然是《克洛伊》,何况机会难得,和摩尔飚对手戏,如果接的住招的话,便可大大的磨练并提升演技。
朱莉安·摩尔很适合出演那类受到折磨又自我折磨的神经质女人,她善于运用眼神和面部表情的渐变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作为文艺片常客,摩尔总以投入而饱满的内心戏、写满潜台词的举止演绎着一个个令人过目难忘的女性,哪怕是落寞的背影也能突显人物特质,如《木兰花》、《不羁夜》,《时时刻刻》等,此次,她出演的绝望女人凯瑟琳,内心戏依旧丰富,每个表情都值得玩味。
不似旧版中芳妮·阿尔当饰演的强势妻子,摩尔的凯瑟琳很脆弱,而她那看上去成功美满的中产家庭也很脆弱,很容易就被打破和睦的平衡——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丈夫和儿子,这两个她生活的支柱近来都在疏远她,一个花心在飘,一个正当叛逆,凯瑟琳对自身对婚姻对家庭失去了把握,她迷失又迷离,得不到和家人沟通的机会,她选择用一个极端的方式去干预这种失衡。
事实上,新版的凯瑟琳心境更趋复杂,也更真实,对丈夫、对儿子、对她雇来的克洛伊,都充满了复杂多变的心态,猜疑妒忌、失落失意、茫然无助、不甘纠结,特别是对年轻漂亮新鲜娇嫩的克洛伊,不经意的艳羡、对青春美好的留恋、潜意识里的好感……这一切让凯瑟琳渐渐混乱,让她感到筋疲力尽。
而作为一个爱着家庭的女人,新版的凯瑟琳更接近现实中的那些以家为人生目标的女人,那段和丈夫戴维(连姆·尼森饰演)的最终沟通,发自肺腑,声泪俱下,很容易引起现实中有潜在中年危机的女性观众的共鸣。
有人诟病凯瑟琳的痛哭流涕,认为此刻的她像个乞求怜悯的弃妇,然而,那是一个“美人迟暮”的女人、被家人忽视的女人的恐惧、无奈、诉说和力争,这段戏,编剧太有生活了,话说再自信的女人在岁月面前也抵不过它横扫的镰刀。
不同于艾曼纽·贝阿饰演的那个看上去喜怒不行于色的娜塔莉,阿曼达·塞弗里德的克洛伊眼神纯真,对喜爱的人和事有着简单的执念,虽然游走于高级欢场,但她的内心是清澈的,更是执拗的,强烈渴望着爱与被爱。
有场戏,克洛伊摔伤了膝盖,凯瑟琳给清理伤口,克洛伊看向对方的大眼睛里流露出小女孩般天真的迷恋,而旋即嘴角微微的上提,则显示出她内心的诱惑和此刻的情绪波动,作为演艺界的新力量,塞弗里德以这样瞬息流露微妙而繁复心境的演技表明她很有未来。
可以说,该片是一部女人戏,男主角连姆·尼森的出场也仿佛是为了给两个女人搭桥铺路,推动剧情。
片中的两个女人,一个工作生活在有着大玻璃窗的房子里,她的一切仿佛一个标本展示,而另一个,只有职业特征,对其家庭出身都采取了缺省状态,仿佛那类生活在背阴处的娇艳花朵。
一直只用胶片拍片的加拿大导演阿托姆·伊戈扬手法很细致委婉,影片呈现得很有质感,具有相当的观赏性,当然也有惊悚情色的成分,仿佛在触碰女人的极微妙世界。
影片大量采用了镜子、玻璃作为道具,让本体和镜像相互反射、折射或透视,从而引带出多重的镜头语汇,延展了人物心绪,让形象更立体丰满。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9570826_d.html
1. 这部讲述了在爱情与婚姻中关于信任与背叛的情感伦理剧,翻拍自法国女导演安妮·芳婷2003年的成名作《娜塔莎》。
时隔7年,加拿大导演阿托姆·伊戈扬,这位徘徊在商业主流电影之外,始终坚持着个人独立艺术风格的导演,重新翻拍了这个充满着悬疑戏剧色彩的故事。
作为一部优秀电影的翻拍之作,本片自然有着太多来自与原作比较的压力。
诚然,本人没有看过原作,自然也就无法进行详细的比较。
倒是在看过原作的剧情介绍之后,多少了解了这两部影片在剧情上的不同。
本片在剧情上就原作的基础进行了很大的改动,影片关键人物克洛伊的背景与身世不再是原作中的变身为妓女的女私家侦探,而是一个来历不明身世不详的年轻女孩 ,一个混迹于高级酒吧俱乐部中,勾引有钱有势的中年男人的从而获得收入并以此为生的高级妓女。
这个对主要人物的改动,对于本片来说有利有弊,有利之处在于,克洛伊这个人物区别于原作来说,对于本片她成为了一个全新的人物,完全没有背景和身世的交代,则使得她从故事的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奇妙的神秘性,这样的神秘性赋予了这个人物不一样的质感,使得观众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了探索她神秘的情感世界中去,从而使得这个人物在新作中充满了让人扼腕痛心的悲剧性色彩。
敝处在于,对于很多过于缺乏耐心的观众而言,本片从一开始克洛伊的出现直到与妻子凯瑟琳的偶遇和相识,几乎跨越了很多个过程,稍微让人有一些摸不着头脑,如果不是耐心观看到影片的最后,追寻着克洛伊的情感轨迹来回看的话,很多观众不免会对这样跳跃性和高戏剧性的剧情不满。
毕竟,这是一部以两个女人私密情感发展线路主导剧情走向的影片,而情感又是最为细腻细微的一种表达方式,观众稍微的疏忽和对人物情感的不解,就可能导致对这部影片故事最终的不解。
而始终笼罩在神秘薄莎下的克洛伊与始终笼罩在怀疑与不安中的中年人妻,使得这两个主要人物,一个就像清楚印在白纸上的黑色墨迹(中年人妻凯瑟琳),而一个则像落在白纸上的透明水迹(克洛伊)。
我们能够很快理解人妻凯瑟琳的心理情境,但是却很难从影片一开始进入克洛伊的情感世界。
她们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一个清晰一个模糊,这是本片人物刻画展现方式的一种严重失衡。
说到这里,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样“失衡”的表现方式的,因此非常满意本片对原作故事主要人物的改编,这样的改编赋予了本片不同于原作的情感表现方式,也赋予了克洛伊(原作中的娜塔莎)这个人物不一样的特质,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人物改编使得本片比原作具有更深的悬疑戏剧性,本片的悬疑性不仅仅是像原作中娜塔莎那样的侦探或是妓女的神秘身份所带来的,而是把人物的神秘性更深入了一步,用人物神秘的情感世界作为剧情发展的牵引线,从而用神秘的情感作为整部影片悬疑色彩的主导。
2.观看这部影片是一个抽丝拨茧的过程,不到影片的最后一分钟,你也许永远都会处在一种不解的状态中。
抽丝拨茧的是克洛伊的情感世界,是慢慢抵达她内心深处的过程。
影片的编导聪明的用两个女人的视角,成功地忽悠了观众。
这两个女人,她们一个是事业有成的中年人妻,一个则是能够让男人第一眼就神魂颠倒的美丽性感的高级妓女。
理智来看,她们的世界本身不会有交集,因为像克洛伊这样的女人,他们是已婚男人身边的情人,是带给已婚中年女人关于丈夫偷情出轨可怕梦魇的主角,是中年人妻凯瑟琳最为憎恶的对象。
克洛伊这样年轻女孩的美丽,就像一种透露着新鲜光泽与香泽气息的诱人果子,实则充满着可怕致命的毒性,让年老色衰的中年女人嫉妒,让男人们欲罢不能地想拥有。
影片开头,我们看到凯瑟琳与克洛伊的关系从金钱的雇佣关系开始,凯瑟琳雇佣美丽的克洛伊去诱惑自己的丈夫,从而通过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证实她内心丈夫与年轻女学生偷情的猜想是否是真的。
慢慢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凯瑟琳是一个无助的被欺凌的可怜中年女人,因为丈夫忙于工作因此对她很是疏忽,处在青春期的儿子又对她无缘无故的不满,整个家庭的状态对于凯瑟琳来说就像影片中的寒冬一样冰冷。
她努力想要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希望得到的效果却总是与自己希望的背道而驰。
这个时候,她用克洛伊这样的女孩去满足她那种想要窥视丈夫另一面的心态,克洛伊则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公事公办,甚至是非常得意的表情,述说着与凯瑟琳的丈夫从勾引、调情到发生性关系的全部过程和细节,用凯瑟琳教给她的方式去进行这场妻子谋划的丈夫出轨的行为,凯瑟琳则哽咽地听着这一切。
克洛伊对于凯瑟琳来说是多么的可怕,这两个女人的关系,在影片伊始,是以克洛伊为强者,凯瑟琳为弱者进行表现的。
观众同情凯瑟琳,鄙视克洛伊,但是,当影片故事慢慢地发展下去,当真正抵达真相的内核,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有人都错了。
在这场关于爱情、背叛与人性纠葛的大戏中,真正悲情的人物其实并不是凯瑟琳,她至多有些可悲,而真正悲情真正值得让人同情的人物却恰恰是克洛伊。
虽然我很想就克洛伊的情感世界,做出我自己的分析,但是为了使得看到这篇影评的人不会因为这样的分析看到过多的剧透,我不得已只有作罢。
克洛伊是这样一个你或许永远也猜不透,实则却非常简单的女孩,阿曼达·赛佛里德的饰演更是使得这个人物充满了非凡的魅力——她是那么的美丽和单纯,明媚的双眼瓷白的肌肤纯真的笑脸,在声色场所浓妆艳抹的性感裸露下,在她那一切故作出来的妖娆妩媚动作下,她不过是一个渴望爱需要爱的简单女孩,卸下那一切的伪装,你真的会以为她是降临在人间的美丽天使。
最大的悲剧性来源于,当她穿梭于各种声色场所,当她与各种男人在酒店阴暗的房间里肆意地宣泄着性欲满足着对方的各种欲望,做着各种下流的动作发出着淫荡的呻吟时,这个没有身世来历,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与年龄的女孩,就像一个悲情的洛丽塔,在早熟与纯真的夹缝里,在渴望爱却得不到爱与关怀的情况下,她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期盼爱去得到爱,像飞蛾扑火不管不顾那般极端而让人心痛。
最大讽刺在于,作为一个高级妓女,做着为人不齿的事情,在她面对的人群中,有那些厌倦了婚姻的男人和女人,有那些不再懂得纯粹的爱,通过偷情、包养情妇高级妓女来放纵的人面前,她因此显得那么的美好,至少,她还懂得何为爱,至少她还可以为了一个爱的人,炽烈地纯粹地去爱,哪怕最终粉身碎骨也再所不惜。
影片最后的那一幕,才让我们对这个女孩的误解得已烟消云散,从而能够进行反思,这一幕悲剧的上演,难道仅仅只是一个神经质的中年人妻对丈夫的怀疑所引起的吗?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影片结束后,有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反思的方向。
就像影片开头那样,镜中的她,裸露的性感的肉体,现实中的她是简单和纯粹的,那些我们不得而知的现实因素,胁迫着她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在残酷的现实世界里生存下去。
我不知道你会不会和我一样也爱上这个名叫克洛伊的美丽女孩,她的生命犹如昙花一现般,美丽炽烈短暂地存在最后又让人扼腕痛心地香消玉损。
3.在这部以中年女性心理以及婚姻家庭危机作为背景的影片中,编导另辟蹊径用另一种方式与视角去更深地挖掘了家庭情感伦理这一主题。
不再只是单纯地表现婚姻家庭情感问题,而是加入了另一个局外人的视角也是就克洛伊的视角去表现,同时通过两个女主角非正常充满悬疑戏剧色彩的关系和情感去挖掘出主题的更多面。
一开始,观众会以为这是一部类似于《美国美人》那样主要表现和讲述家庭婚姻和中年危机的故事,通过影片故事的发展,观众可以看出本片的故事则是通过对那位插入到婚姻危机中的“美国美人”克洛伊的表现,从另一个侧面去反衬出一个中年已婚女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展现出了爱情婚姻信任危机严重的社会大环境。
总之,克洛伊这种女孩的存在,有她存在的理由和市场,但是她的存在和悲惨的结局却恰恰也是对这个时代是否还有纯粹的爱情和婚姻最有力的诘问,是没有身世背景生活在边缘状态下的年轻妓女,与中产阶级有钱有权家庭的碰撞。
而性在婚姻生活中,以及在情感世界中的重要性,不过只是影片故事矛盾中的一个,它并不是这部影片所要要展现的所有,但是却也是这部影片所要表现出的一个关键内容。
可以说,凯瑟琳通过极端的性爱的方式,在克洛伊身上寻找的是被丈夫轻视之后带来的肉体的绝望,通过这样的出轨方式去求证去满足去寻回婚姻生活中日渐稀少的性爱。
凯瑟琳对丈夫的怀疑也起因于对自己外表和性魅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的消失。
克洛伊则在她的客人们身上,在一次又一次的性交易中,看到了太多已婚男人对妻子的背叛,从而显得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早熟。
凯瑟琳处在青春期的儿子,则在对性的初步尝试中,试图去理解爱情以及父母的婚姻状态,可以这样说,在成人的世界里,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在他长大后所要面对的这一切面前,性不过只是其中的一环,很重要但那并不是全部。
朱莉安·摩尔用她那种独有的优雅的气质,她那苍白的肌肤,瘦削的身材,完美地饰演出了一个人到中年,美丽开始褪色的情感脆弱的妻子,她的神经质,对丈夫的怀疑,使得她完全陷入了由自己导致的一种焦灼的心理状态中,与漂亮年轻的阿曼达·赛佛里德饰演的克洛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如此的相得益彰。
这两个女演员之间擦出了惊人的情感火花,一个老戏骨一个新演员的搭配,两位女演员特有的独特的表演风格以及精湛的演技,使得这部影片没有因为太过于戏剧化而使得人物流于肤浅和俗套。
更加让人敬畏的则是,凯瑟琳丈夫的扮演者连姆·尼森,在拍摄过程中他的妻子不幸因为一场滑雪事故和去世,却还是敬业地坚持演完了所有的戏份,不得不叫人深感佩服啊。
可以说,这部影片的成功离不开三位主演的精湛演技。
我很想当面问一个我总是想念的人,你是否相信人与人之间虚无的联系?
如果相信,你能否感觉到我的想念。
本片给了我一点这样的庆幸。
两个女人在茫茫人海看起来是那么的遥远,一个高级援交和优秀女医生之间,若不是微秒的磁电感应,真的无法解释怎样生拉硬扯的将对方拖入自己的生活。
凯瑟琳的生活被克洛伊弄得一团糟,这是剧情铺设好的视角,谁又能保证克洛伊的世界没有被凯瑟琳彻底颠覆呢?
如果不是对于女医生有什么自己也说不清的期待,为什么要卷入这场游戏,JUST FOR FUN?
我不太认同。
女人,如果爱上一个人,第一反应通常不是性,而是渴望无限接近。
这个交易的好处,就是可以让看似尤物的纯情女孩无限接近她的爱人,或许此时她并不清楚自己抱有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凭着本能行事,是年轻人的特权。
克洛伊就是可以任意挥霍,只顺着自己的心意走,凯瑟琳就不行,她老了,被中产阶级幸福家庭的牌子压的喘不过气,和丈夫貌合神离,疑心他出轨却忍而不发,没有勇气开诚布公的谈谈;关心孩子,却拒绝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真实状态,实际上是把他推离自己,年轻的孩子们自己想象的情况绝对会更糟,这点我深有体会。
这个故事不是第一次搬上荧幕了。
我认为人物的背景设置很经典,老公是大学教授,有时间和条件和大票美丽的年轻女性打交道,产生点火花也很正常;女主人工作很忙,身心俱疲,工作上如鱼得水,对自己在老公心目中的地位很没有信心。
女医生,年长,刻板的符号化,缺乏激情,年轻的应召女郎恰好在她的对立面。
当她们第一次相遇时,女医生的心中就产生了一丝涟漪,然后她假装是对女孩说,其实对自己说,我得去找我丈夫汇合了。
在她的潜意识里,长久相对的中年丈夫和初期相见的金发少女是极大地矛盾,选择丈夫,结束谈话。
多好的伏笔啊所以克洛伊,你成全爱情的方式,只能去死了。
人生没有如果,电影也是。
办公室的戏不能在孤岛上演,床上发生的和公园里总是不同。
如果丈夫能更体贴一点,如果凯瑟琳不那么多疑,如果克洛伊对于凯瑟琳没有那么扭曲的执着,甚至如果小帅哥和母亲的关系能亲密点,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
没有缘分就没有故事。
人与人之间虚无的联系是存在的,但有时会成为彼此的灾难,人们叫它,孽缘。
影评之外的吐槽:1、摩尔的果体看起来真年轻,完全不像中年妇女。
2、阿曼达涂了油的指甲看起来不太美观。
炎热的中午,坐在空调屋的白沙发上看完这部电影。
影片写满了中产阶级符号,BoConcept风格的HOUSE和家具、Ralph.Lauren式的衣着、医生和教授的职业、金发的学音乐的儿子、镜头语言是干净节制的、甚至男女主角都一贯以中产阶级男女戏路见长,结尾也是中产阶级道德观。
阿曼达在影片中真是美若精灵,把一只误闯进白色玻璃屋的迷途小鹿演得勾人心魄。
反而朱丽安.摩尔和利姆.尼森因演了太多类似角色让人有点审美疲劳。
影片的中段发展有小小的出人意料,但结尾我就觉得太仓促了,把影片打回了西德尼·谢尔顿故事的层次。
但真的好久没看到一部画面这么讲究,取镜这么有心计的影片了。
一部讲述女性中年危机的电影,但是导演究竟是开了多大的脑洞才能拍出如此狗血的剧情。
性感女神阿曼达和扮演的应召女郎,收了影片中妻子的钱,去试探自己的老公有没有出轨,到这就已经不合常理了,男人都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让如此尤物去勾引自己丈夫,不是助纣为虐,逼良为娼嘛。
在剧情各种体现丈夫是大猪蹄子,爱上了应召女郎后,剧情来了各大反转,女郎对妻子竟然一见钟情后,为了能够见她,强行编造出和老公从见面到暧昧到做爱的种种细节。
更狗血的还在后面,出于丈夫的疯怒对女郎年轻貌美的嫉妒,妻子竟然和应召女郎上了床,然后自己爽了之后又用钱打发走了应召女郎,将她人对自己的爱利用的淋漓尽致。
还有更狗血的,不死心的女郎竟然又勾引起的他的儿子,最后还溜到家里在妻子的床上大做特做??
被发现后,我以为要来一场怎样的和解,说出怎样感人肺腑的爱情宣言。
没想到被儿子偷偷发现两人的私情后,情急之下妻子一把推开女郎,力大如牛的她竟然将家里的玻璃撞碎了(???
),而本来女郎还有活下去的可能,但是在爱情面前她竟然选择了绝望的放手,是怎样的经历让其一言不合就轻生,我实在无法理解。
影评都在大张旗鼓的分析真正的爱情,却都忽略了如此狗血的情节,一部故事片情节连自圆其说都做不到,那又怎样能够叫做一部好电影呢。
只能说两位女主美丽的身体让大多数人鬼迷日眼罢了。
与93年的原著相比,真的很喜欢《克洛伊》。
不是因为对法国电影不感冒,而是觉得《克洛伊》无论从画面,角色设计,再到整个思路和观念姿态都比较亲民、低调和诚实。
当你阅尽无数的电影作品之后你会发觉,那种沉闷的,欲言又止的,晦涩的,明明就是人类原始冲动的那点儿事儿却要故作高雅深沉含蓄甚至扑朔迷离的剧情片真是让人反感和抵触。
把一件事用什么顺序和方法叙述给观众听,将其中最关键的情节情愫和人表达的淋漓尽致并且引人入胜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改编过后的《克洛伊》正如其导演和编剧所言,找到了阿曼达便找到了整部作品的灵魂。
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从阿曼达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脸庞和眼神中移开,盯着她的脸时便会不自觉的产生许多幻想,进入另外一个遐想的时空。
而阿曼达和朱丽安的搭配组合简直让人称道,这让两个女人之间的情感冲突道德底线无法自控得以更加丰满和真实,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凯瑟琳一步步走向克洛伊的身边,无论是不是被引诱是不是情愿,那种好像被什么巨大能量吸引的感觉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
我们跟着凯瑟琳一点一点的爱上了克洛伊,当“错误”发生之后,有一方想要全身而退那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尤其牵扯到这样的感情。
于是两个女人在处处展开的追逐报复和拒绝挽留都在最后克洛伊自我毁灭的那一刻结束了。。
大多数时候我们内心的动摇和猜疑会让我们采取行动来试探对那件事情的信任感,而在这个行动之前,其实我们已经走上了无法回头的道路。
自私的利用他人,尤其是他人的感情最终会将自己的灵魂牵扯到罪恶的深渊中,并且只有执行亲手毁灭才能终止这一切。
难道我们刚才的一切都是假的吗?
Chloe用生涩的声音问Cathering,Cathering只能逃避,她有种种理由无法和Chloe在一起,即使真的有爱。
她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她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她还有一大群中产阶级的朋友,她若一旦选择Chloe,就意味着得放弃这一切。
她已步入中年,她失去不起,这也就是御姐控们最悲哀之处。
Chloe的理念是,我爱你就要在你的心里、生命里留下印记,如果无法因为爱,那就因为内疚吧。
而让她的御姐内疚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她却选择了最决绝的一种,在Cathering面前犹如一只午夜蝴蝶飞出窗外,如此的释然的,嘴角带着笑,最终一身支离破碎。
电影的最后一幕,楼下开着派队,Cathering一身优雅的缓步走下楼梯,和老公、儿子相视无言,友人前来祝贺,Cathering转过身去,挽着发髻,叉着那支贯穿始尾的银制发簪,镜头在此定格,电影落下帷幕。
除了演員的大胸脯我看不出什麽東西。情感的昇華與變化實在顯得太牽強太突兀了。
lala一刚
中年危机和美丽危险的Chloe。
Amanda Seyfried啊,精致的面孔绝美的长发,就是手不好看,可惜
一个同性恋装成一个异性恋,碰到一个异性恋因为更年期变成一个双性恋,最后觉得自己还是异性恋~~~~相当之得瑟的剧情,相当之惹火的小女主和小男配加上相当之苍老的julianne moore,在法国竟然是没被贴上限制级,真是奇迹~~~
一个女人和一家三口的故事
唉,一点胜算都没有。适合荧幕,不适合生活
爱欲泛滥啊,胸好大啊
女人,伴随着嫉妒(音乐教师抢走儿子,DVD中有删除片段)与猜疑(丈夫外遇)成长。身为女人,对女人了解的更多,女人才是女人的朋友。疑心病满足了恋母情结兼蕾丝边患者寻找爱的空隙。
2012-143
我觉得囧
摩尔的角色不是很喜欢。但是成熟女性的魅力全部体现出来了(¯﹃¯)阿曼达欠火候~
Julianne Moore這個女人好棒 十分搶眼。總覺得AMANADA當這種角色沒什麼說服力 故事結局超出我的想象。
冲突设置的太生硬了,好像一切转折只为露点
欢乐全家桶
可不可以当做《Nathalie》也看过了~ 这是‘文艺’片还是...什么味道都没尝出啊
。。。真的不好看。
罩在水雾中的人物动机,履于薄冰上的多角关系,模糊的自我审视和强烈的情欲激荡,得益于穿插期间的镜中影像和剔透玻光的多次运用。『克洛伊』矗立情爱的细长鞋跟、耀动恶念的绯红甲油,苍白易碎的朱丽安摩尔、天使魔鬼的阿曼达。她爱你,是水中花,落红不悔梦归处;你待她,是镜中月,皎影却是太匆匆。
剧情走向超诡异,演员也比较镇得住角色
我没有想到的结局吧。虽然我看到Chloe对Catherine的爱,她的脸上满怀喜悦和期待,但是这样的爱已经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