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无名小辈

A Complete Unknown,摇滚诗人:未知的传奇(港),巴布狄伦:摇滚诗人(台),要插电,完全未知,Going Electric

主演:提莫西·查拉梅,艾丽·范宁,波伊德·霍布鲁克,爱德华·诺顿,莫妮卡·巴巴罗,斯科特·麦克纳里,丹·福勒,查理·塔汉,P·J·伯恩,乔·蒂皮特,迈克尔·切鲁斯,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无名小辈》剧照

无名小辈 剧照 NO.1无名小辈 剧照 NO.2无名小辈 剧照 NO.3无名小辈 剧照 NO.4无名小辈 剧照 NO.5无名小辈 剧照 NO.6无名小辈 剧照 NO.13无名小辈 剧照 NO.14无名小辈 剧照 NO.15无名小辈 剧照 NO.16无名小辈 剧照 NO.17无名小辈 剧照 NO.18无名小辈 剧照 NO.19无名小辈 剧照 NO.20

《无名小辈》剧情介绍

《无名小辈》长篇影评

 1 ) 无名小辈

以前慕名听过迪伦的歌,试了几次都没听进去,也就不勉强了。

对他的印象就是他很酷,从年轻酷到年迈。

虽然也搞不清是哪里酷了,但信息时代听过就忘的各种耳语让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因为甜茶和范宁才去看的这部电影,对剧情没抱太多期待,因为完全不知道谁是谁,开头部分看得我云里雾里。

直到琼贝斯和希尔薇出现,才把电影带回到了“故事”的范畴,给了我这种小白观众一个情绪上的指引。

然后是音乐。

影片中的音乐应该就是我曾听过的那些,依然不是我喜欢的调调,但迪伦的歌词却自带氛围和故事,好像一种很自我的娓娓道来。

很多歌我也不确定他在唱什么,却让我想去了解写出这些歌词的人。

迪伦就是文艺版的龙傲天,才华横溢,对音乐执着的人琴合一了。

他是个渣男,但我觉得但很难用普通人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把人形乐器,虽然不情愿,现实就是,你都没法用这样的标准去说嘴有流量的人形立牌,对于高出几重天的迪伦,就别往这方面较劲了。

我很喜欢范宁演的希尔薇,让人怜惜,又让人感受到她坚实的内核。

她对于迪伦的断舍离了,让她拥有了和迪伦平等的自我。

不是很清楚民谣音乐的渊源,所以不太明白为什么民谣界会因为迪伦插电演奏而感到冒犯。

是否如同素菜馆突然开始卖叉烧的意思?

但是就凭着那些民谣人士的固步自封,我理解了为什么迪伦要突破民谣的局限,去探求新的风格。

以他的才华,不管素鸡还是素鲍,做的再好也只是题中应有之意。

于是,他做了一碗叉烧饭。

可能冒犯了,甚至背叛,但香喷喷的。

 2 ) 《无名小辈》短评

作为一部以鲍勃·迪伦为主角的传记片,本片绝对可以用平庸至极来形容,这部电影有着平淡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情节,以及流水账式的叙事,从头至尾都看不出任何可以归功于导演的精雕细琢之处,如果不是因为传主是鲍勃·迪伦,这部电影恐怕将会变得更加平庸。

身为一名曾经参观过鲍勃·迪伦艺术展的电影爱好者,我对曾经拍出过《马戏之王》和《极速车王》的詹姆斯·曼高德导演深感失望。

不过,本片或许也算不上是鲍勃·迪伦的传记片,因为本片仅仅讲述了鲍勃·迪伦在青年时期(1961年至1965年)的人生经历,主要内容就是鲍勃·迪伦从无人知晓到声名鹊起的过程,以及鲍勃·迪伦年轻时的恋爱经历,顺带附赠鲍勃·迪伦的歌曲串烧。

从本片的故事内容来看,鲍勃·迪伦在音乐事业上的成名之路实在是太顺利了(尽管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可能就是如此),年轻时的鲍勃·迪伦的最大的烦恼恐怕就是喜欢自己的粉丝太多了,至于鲍勃·迪伦的才华,大概只能归功于天赋了,而在情感生活方面,年轻时的鲍勃·迪伦无疑是一个典型的脚踏两只船的渣男,本片后半部分中的鲍勃·迪伦也确实表现得有点像个混蛋(我在看完本片之后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年轻时的鲍勃·迪伦是一个渣男)。

就演员的表演而言,我认为夹着嗓子说话、努力模仿鲍勃·迪伦弹吉他的样子的“甜茶”演得并不好,而且“甜茶”也无法演出鲍勃·迪伦的巨星气场,相比之下,我倒是觉得饰演皮特·西格的爱德华·诺顿演得更好。

 3 ) 超没想象力的平铺直述+无敌音乐和时代背景的张力=刚好及格

影片后头找到了很有张力的点:乡村和新摇滚的撞击,代表的是那个时代全球文化开始流通,新一代的声音被听见,各种浪潮汹涌而至,但导演只抓住了想法,就是专注于bob的做法和复原故事,没能通过群众或者丰富配角表达更大的意义。

bob的权衡迷茫转变更是一代而过,女性角色也浅白的可怕,摄影更是及格而已,对话,跟随,等等等,没有节奏而说,但不得不说有些布景还不错,纽约的魅力仍在,加上音乐的力量填充了些不足。

 4 ) “我的电影不止是给moma的观众看的”

被joan迷呆了,monica值得一火。

导演和所有除了爱德华诺顿的主演都来了。

一开始因为纽约今天santacon很堵,好多演员迟到了。

主持人暖场问“多少人看过dylan演唱会”现场至少有80%的人举手,然后看过dylan纪录片的可能也有60%。

当时对这个观众群体略惊(这是铺垫后面要考)。

后来嘉宾陆续来了,主持人问了一些很难评的问题,比如问好像现在没有那么多这么有启发意义的歌词了,作为当代artist你们觉得你们有哪些社会责任?

(这问题太红太专了omg)。

台上都沉默了。

monica说“我认为还是有音乐人做有关社会意义问题的音乐的比如kendrick lamar。

”然后又问甜茶,甜茶略尴尬之后说:”我不认为artist有这个责任。

就像每次有人问迪伦他说他是不是想表达xxx,迪伦都说不不不。

就好像每次有光照到他,他就逃出光带区别的地方,光追过去他又变了。

”(从此甜茶非路人!

)此时,导演说了一句醍醐灌顶的,他说我来自一个纽约上州非常保守的地区,我的电影不仅是给你们moma观众看的,no offense,但我觉得我们也需要和那里的人交流。

台下掌声雷动。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么公开的/直言不讳的/统一的zz倾向。

以及我是多么biased地生活在这样的倾向当中。

 5 ) 攒鸡毛凑掸子

每年几部传记片,已成常态。

现如今死人扒不过来是扒活人了。

今年奥斯卡的最佳男演员奖肯定是这部的甜茶与《飞黄腾达》的冬兵之争了。

但是依我看,冬兵的胜算更大一些。

结果如何,尚不可知,但是结果不能全归因演员的功力。

这跟电影本身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

相比之下,《飞黄腾达》要比《无名小辈》刺激的得多。

一个是丧心病狂的奸商政客发家史,一个是个性艺术家反抗舆论和旧经纪人规则。

这内容上就拉开差距了。

总结来说,就是哪个电影本身更有意思 ,演员就跟着占便宜。

我就直接说了吧,不管喜不喜欢伍迪艾伦,这部电影本身在剧作内容上就很水。

想想去年《奥本海默》在获奖这一块那是横扫千军。

今年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同样是人物传记片,一对比,那差距可谓是云泥之别。

《奥本海默》要是放在今年,这两个传记片恐怕是都没有一将之合。

 6 ) 《无名小辈》与《醉乡民谣》的本质差别以及甜茶的“脸谱式表演”

文:野人五/编辑:Mr.Friday/图片:网络星期五言:我们之所以把这两部电影搁在一起对比评论,不止是因为它们都是在同一历史背景下演绎了同一类人,还赖于它们在创作理念、表现形式乃至创作者动机上完全走了反方向。

*这种背道而驰首先体现在了“主角的定性”上:注意:《醉乡民谣》(Inside Llewyn Davis,2013)里所有出现的人物(民谣艺人)都是没有名气的,是小人物,他们或许都有原型,但你绝对很难在网络上搜到他们的信息,电影中更没有去刻意渲染。

可以说他们的名气甚至还没有格林威治村里那些小酒吧的名字大。

(即便电影结尾出现了鲍勃·迪伦,导演也将其处理的及其模糊与背景化)围绕这些小人物设计的戏份自然也都无足轻重,比如说男主角满大街跑着找猫,比如说男主角在大学教授家做客,比如说男主角跟前女友商量堕胎事宜,再比如说他接录音棚私活当伴唱……这些桥段对那些《波西米亚狂想曲》之类的“传记片”来说简直就是下脚料!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无名小辈》(A Complete Unknown,2024)虽打着“无名”的招牌,却在处处借助“名人”效应提升角色的人气,从电影一开始报纸上“伍迪·格思里”的出场,到皮特·西格民谣夫妇的扶持,再到音乐搭档琼·贝兹、Johnny Cash……所有这些民谣历史人物被当成了电影的情节点,簇拥着把鲍勃·迪伦这个“无名小辈”推上了历史舞台的聚光等下,可谓“此处无名胜有名”!

不止人物在围绕主角一个个出场,连那些历史事件也被牢牢地跟主角的成名捆绑在了一起,比如说人权运动,反战……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提出“大写的历史(即处于历史聚光灯下的那些人或事)”与“小写历史(即被历史埋没掉的升斗小民以及他们的生活琐事)”这一概念,我们可以说,《醉乡民谣》是个小写的历史,而《无名小辈》却在渲染“大历史”与“大人物”。

*其次差异体现在了类型化与反类型化上科恩兄弟(啊,是不是应该说科恩兄妹:)的《醉乡民谣》是“反类型”、“反故事”的。

或者说它是情绪与氛围先行的。

氛围与情绪先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去“戏剧性”与“矛盾冲突”。

这两样东西会让电影落于“故事化”叙事框架,而故事化叙事又会稀释真实性与鲜活性。

因此你会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一种强烈的阴冷、乏味、消极却又回忆感十足的散文式感觉(比如说男主角在雪地里湿透了的鞋子,比如说小酒吧里火炉般的灯光)却很难叙述出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

▲《醉乡民谣》剧照,2013《无名小辈》显然所有段落元素都在围绕“戏剧性”做文章,且不说那些围绕主角出场的历史人物,光是围绕主角鲍勃·迪伦弹奏时切入的“观众表情”之多,也足以把这位名人捧上天了。

▲《无名小辈》剧照,2024我们说这是好莱坞传记片再典型不过的剪辑标志了,从前些年的《猫王》,到《一个明星的诞生》,再到《波西米亚狂想曲》无一例外。

如果你看过《醉乡民谣》,不难发现这种戏剧性的表情反应几乎在片中为零,没有一处构图或镜头语言在突出名人或伟人概念。

*再次体现在了电影的整体基调上《醉乡民谣》整片像一首超长版的MV,歌起歌落,剧中的男主角也似乎转了个大圈回到了生活的原点(前后艺术对称性很强)。

显然那些民谣本身成了这部电影的主角,捎带着那些心酸乏味一成不变的生活感触。

而《无名小辈》里的歌曲单显然是为主角鲍勃·迪伦的“履历表”精心选取的,并按时间线机械排列开来。

所有其它电影戏份、事件乃至情感纠葛连同这些歌曲排列线形成了一个更为庞大的“鲍勃·迪伦豪华履历表”(尽管这个履历表只是截取了这位名人的一个阶段)。

*再再次体现在了演员的表演上(脸谱化与个人化)关于鲍勃·迪伦的纪录片、影像资料以及电影、文学改编作品不计取数,但凡你看过其中的几部,或许会对这一名人产生完全不同的印象(比如说鲍勃·迪伦嬉皮的一面,比如说他于垮掉作家金斯伯格的会面)。

显然,《无名小辈》的事件选取以及情节设计是有所保留且有所主题动机的。

在这一主题动机与类型框架束缚下的演员表演一定会落入一定程度的“脸谱化”,哪怕是再优秀的演员。

爱德华·诺顿演的那个老民谣艺人皮特·西格就是个典型例证(毕竟他在此片中的职能就一个,即辅佐与陪衬主角)。

更别说英俊、冷酷、高素养的好莱坞新秀“甜茶”啦,我们与其说他演出了个冷酷的鲍勃迪伦,倒不如说电影借他的脸和鲍勃·迪伦履历表包装出了一个更为大众化的偶像明星。

*最后谈谈两部电影的创作动机《醉乡民谣》以无名化、生活琐碎化以及反戏剧化表现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民谣时代,这个时代或许只是创作者主观印象里的民谣意象,因此它更具备一些电影独立化色彩。

《无名小辈》着实却在渲染一个伟人,一个明星,一个大写的历史。

而这一切,又被紧紧地与创作者乃至发行公司的商业动机、意识形态捆绑在了一起。

再次提醒大家对比两部电影,并拿来其它鲍勃·迪伦相关电影作比较,加以自己的思考,或许能还原出一个更为接近真实的“民谣”。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每当你被生活揣着屁股打转时,总该看看那部《醉乡民谣》《爆裂鼓手》“星期五文艺”独家解读解:《海上钢琴师》那些你没看到的东西谈鲍依:那个用摇滚做婊,赚了钱玩跨界的人恐怖海峡VS白居易:他们只差一把吉他

 7 ) 1961年,被无名的小镇文青彻底改变的音乐

1963-1965年是鲍伯·迪伦从不插电向插电转变的时期,对于美国民歌和摇滚乐来说都是一个历史时刻,因此它被反复书写,先后有马丁·斯科塞斯的《没有方向的家》和《镜子的另一面》纪录片来回忆加反刍。

本片没有死磕迪伦年表,甚至拒绝了传记片的形制,而是放大人物关系,突出和加强戏剧弧线,通过围绕迪伦身边的伯乐、同行、情人及对手的态度来反映他,基本上是一部用反应镜头构成的电影。

电影没有回避初出茅庐的迪伦在诚实和忠诚上所犯的错误,初出茅庐的他的一切几乎都是借来或虚构的,包括他的名字,在明尼苏达的时候他叫罗伯特·齐默尔曼。

他是个天才,天赋、野心和自律一样不少,还有纳博科夫所说的“精彩的虚伪”。

乖巧的甜茶出演纽约初哥迪伦,在年龄与对固有作品类型的逆反上与迪伦构成互文,有点含糊这部电影的目标受众是谁,是鲍伯·迪伦的乐迷还是根本不知道鲍伯·迪伦是谁的甜茶影迷?

爱德华·诺顿扮演了与迪伦性格迥异的正直的民谣纯粹主义者皮特·西格,值得一镜一镜品味的表演,低调内敛,湿润如玉,却能在一众720p的群星中,独放1080P的光彩。

对于19岁的楞头青独闯纽约,且能在三五年内一飞冲天的奇迹编年史,电影表现得很稀薄,剧情也只有鲍伯与琼·贝兹和苏西·罗托洛的三角恋硬撑。

但却是一部货真价实的音乐电影,演唱会占了电影的绝大篇幅,而且没有对嘴,全部都是演员的真唱!

甜茶花4年时间学习了吉他、口琴,在电影中演唱了40首迪伦歌曲,这是本片最大的福利,在弱剧情的电影里听音乐自己诉说,观众得以从这位凭歌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作品中去了解迪伦的本质。

无论怎样,1961年无名的小镇文青迪伦漂到纽约,永远地改变了音乐。

 8 ) 也不是说Nobody should play Bob Dylan...

《无名小辈》 的选角是失败的,虽然甜茶外形上和1961-65年的Dylan是有相像之处的,但气质却完全不一样。

Dylan是上帝亲吻过的人,不止是songwriter,更是诗人,是思想家。

在我看来,他的精神世界丰富而深邃到,是没有多少空间留给empathy的,对父母,情人,对泯泯众生。

他唯一关心的只是把那些从天而降到他脑海里的真理通过创作表达出来。

所以他这个人的情感淡泊而冷漠。

像另一部他的biopic的标题形容的那样,He's not there.他总在别处。

他的眼神是那种看着你,却好像没有看着你的彻骨的冷漠。

这可不是甜茶,起码现阶段的甜茶可以说是几乎相反的人。

于是我们看到甜茶做了很多努力,但最终的呈现结果就像一个酷不起来的男孩,拼命在表演cool guy,还是the ultimate cool guy。

这一次的塑造,与几年前Austin Butler对Elvis的塑造相比逊色很多。

这并不是演技上的差距,角色塑造能力的高低,而是反向casting的结果。

这部电影是为成名后的甜茶量身打造的,而Austin是在籍籍无名时完全针对Elvis的人物特质万里挑一的,不仅外形高度相像,更重要的是人物底色与属性,也并没有太大的距离。

So...it's not that nobody should play Bob Dylan, it's just Timothee is not the perfect one. And he's not going to get an Oscar for this performance, well the way I see it. Not for Bob Dylan. Because singing is a craft, which can be mastered, but being is not.

 9 ) 本该伟大的传记电影

历年的奥斯卡奖项上都并不缺少人物传记片的身影,从《波西米亚狂想曲》,《灵魂之王》到《猫王》《音乐大师》描绘音乐大师的电影是奥斯卡奖项上的常客,首先音乐家本身自带的流量,其次其本身就写作了大量歌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肯定比重新创作要简单的多。

于是今年我们迎来的便是鲍勃迪伦,首位以音乐家身份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家,而饰演鲍勃迪伦的则是当下电影流量的担当-甜茶,甜茶的意图也很明显。

传记电影往往在人物塑造上会被人们和艺术家本身做对比,而只要基本还原了艺术家本身的特色和性格在评奖上就能获得极大的优势,冲击最佳男主角似乎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本篇试图去还原鲍勃迪伦在1961年到1965年期间的经历,从无名小卒到《like the rolling stone》这样跨时代的歌曲如何创作和发布。

听说甜茶为了这部电影练习了声乐,口琴,以使得自己更像鲍勃迪伦,同时电影中的歌曲的声线也明显向着鲍勃迪伦的原声做了调整,这点值得肯定。

但甜茶在饰演致敬伍迪的时候的表演着实让我有些出戏,精致的面庞搭配上鲍勃迪伦那沙哑充满故事性的声音,难以让我带入到甜茶所饰演的角色中。

回到电影的剧情,导演并没有像其他传记类电影一样对角色本身的内心世界做进一步的挖掘,很多事情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显得电影相比较于一部传记人物更像是一张金曲唱片,生硬的将鲍勃迪伦各个时期的金曲串烧到了一起,导致人物的刻画既不生动又不深刻,流水账一般的叙事着实让人无法接受,看完电影后满脑子除了鲍勃迪伦的金曲以及甜茶那一副熟视无睹的神情再无亮点,着实可惜。

个人评分:5.7分,流水账般的叙事和简单的拼凑金曲,毁了一部本该伟大的人物传记电影,不及格,仅推荐给想了解鲍勃迪伦金曲的观众。

 10 ) 也确实不用知道什么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在《醉乡民谣》结尾的惊鸿一瞥中,舞台中间氤氲的光雾里,慵懒随性准备弹唱的,正是日后耸立于音乐史乃至世界史的巨匠鲍勃迪伦。

如果说人可以庸俗唯物化,那么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概括《醉乡民谣》的叙事轨迹:一个失败的量的切片,在结尾结出了质变飞跃的前兆。

但从叙事结构上看,《醉乡民谣》的叙事结构,则完全没有把任何人物质化的意趣,是在根本上把循环受挫的失败者也当作人来温情颂扬的表达。

而最合适的叙事意图,其实是两者的结合,一面是失败者,一面是生而为人,他虽然无足轻重,但他也曾来过,所以这样的结尾才充满人文气息令人动容。

而在《音乐大师》中,呈现的是完全另一幅画像。

电影不明就里地尝试从现象中的凡人直接阐述到意义上的大师,妄图跳过马勒、肖斯塔科维奇、莫扎特等古典乐需要艺术灵韵赏析的显形门槛,而尝试直接在感性上利用机械复制时代的技术,创造一个所谓最佳理解问题理解人的切入角度,结果是观众只能得到一个“原来大师不过如此”的排除性结论。

而《无名小辈》在叙事上选择前者的难度极大,因为鲍勃就是那座令人仰止的高山,能做的,就是在他身上刻画出更贴近平常人的切片,或者说缺点的面相,来呈现他立体的各个层面。

所以电影毫不意外地选择了后者。

而从质料上来说,无论是民谣还是插电摇滚抑或只能用迪伦自己来定义的所谓鲍勃迪伦式音乐,都不是那种需要崇高、充满灵韵令人敬畏的古典乐,而是机械复制时代的产物,是每个人唾手可得的黑胶或电子产品,是跳过了鉴别分别的硬性理性门槛,是任何人在感性软性上都可以理解欣赏的歌曲。

但这却引起了两个致命的问题。

那就是后者如果要探究鲍勃迪伦歌曲为何而来的渊源,其追求,在探寻其针砭时弊歌曲的各种“灵感”作为社会中个人记忆的过程,还原曾经“个人在历史现实”的影像逻辑,是在复现社会的另一面,构建往事的过程中,观众的感知虽然是叙事视角的主要承担,但是视角的参考系既社会环境也一直在变化,所以叙事从现象到意义的阐述就不但只是所谓灵感来源的标签,亦是重塑人物一贯始终的戏剧张力,但这样的张力在电影中的处理恰恰是一个“历史在个人之中”的循环论证。

于此同时,其实最不需要探究的就是鲍勃迪伦歌曲的灵感来源,因为其歌曲太过脍炙人口,广为传唱,其歌词适用性可以千变万化而始终适当,其本尊经历太有名、太有代表性,加之历史太为人所知,电影采取的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处理会显得过于理所当然,让不同的切片的所谓灵感来源,成为了某种契和剧情,用来起承转合作用的同人文发展脉络。

在此,所谓变幻的黑箱式“戏剧张力”实在是让人不懂为什么突然之间,鲍勃迪伦为什么在纽波特民谣节上插不插电、是否继续传播民谣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到底在成功和失败什么,又太好懂挨了一拳就去找前女友哭诉为什么我这么有才而其他所有人都是傻逼的桥段处理;而同人文的起承转合也到了既然《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已经开始传唱,所以和艾丽范宁饰演的Sylvie Russo分手去往下一段旅程,成为了用脚趾头就能猜到必须的剧情发展,又让人不明白深夜敲响女歌手Joan Baez的房门,约了一炮然后一起演出再甩脸不配合演出到底是不是因为鲍勃迪伦已经厌倦了其他人的平庸、无聊和保守而恃才傲物,自觉潮流。

所以,《无名小辈》甚至都难以被成为俗套的流水账式传记,它其实是在要求所有懂或不懂鲍勃迪伦的观众自己去构建一个A Complete Unknown but known by everybody automatically的维基百科式神话。

有趣的是,最有对比性的两个桥段,都是由艾丽范宁贡献的,第一次是希尔薇欧洲旅行,鲍勃还没成名前,质问为什么一个不出世拥有天纵奇才的无名小辈连向亲近之人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过往,第二次式希尔薇自己成为了那个无法向任何人倾诉自己处境的可有可无的无名之人。

从不愿诉说,到无法诉说,希尔薇是真正能够诠释 A Complete Unknown 最佳标的的坐标,但傻逼学院甚至不愿意给范宁一个女配提名,而是选了两个蠢货。

就像结尾莫妮卡·巴巴罗饰演的Sylvie Russo和提莫西·查拉梅饰演的Bob Dylan的对话,面对这样一个所谓放下执念,甚至都有些道德运气,但最后居然已经赢得自由,而且作为一座高山一位天才就应该孤高不羁洒脱浪漫的所谓构建神话式传记时,我真的很借前国湿的话来问下:

《无名小辈》短评

非常意外的喜欢,采用了十分传统甚至老套的天才领袖类传记片的演出方式,围绕在传记主角周围的总是一群被其无限魅力与才华所打动和征服的面孔,特别是音乐题材,甚至还会在观众中建立一种自我欣赏式的廉价而虚荣的陶醉,然而对于又一部鲍勃·迪伦的传记片,我们究竟期待再看到点什么,曼高德作为一个流行电影匠人,选择的其实是“完全未知”式的什么也看不到,选角甜茶可谓巧妙,可塑性的讨论无从谈起,形似之外对于迪伦歌曲的演绎还总是会在唱到每一句尾声时滑向偶像粉丝的催情小调,但这大概正是曼高德想要的,无论角色还是观众的目光,在投向迪伦或甜茶之间渐渐重叠,演员“扮演”的辨别意识退场,沦为一场横跨两个时空的纸片icon共演,的确是流于表面的,却又似乎是最没包袱的,一部纯粹的偶像电影,在近乎毫无自尊中泛起最为原始的冲动和波澜。

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看完只想问导演你在干嘛?到底要表现什么讲什么,感觉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片中的音乐家我都有听但全程还是皱眉看完,是不是应该讲讲音乐上的influence,社会的时代的艺术的,一些戏是有这个意图但巨失败,以及三角恋的呈现,真不知道在干什么…甜茶像在上什么百变大咖秀,模仿得有点像只是很假,但歌唱得还可以

9分钟前
  • 阿伦·雷乃
  • 较差

让他写出那些歌的时代背景一笔带过,一到私生活家长里短事无巨细,想到类似的拿破仑也是一样,看来最近流行狗仔式传记片,好像在银幕上看狗血深夜节目。多么可笑的二十一世纪,给曾经直面时代的勇者拍传记片,却顾左右而言他,连再现时代的勇气都没有了。

11分钟前
  • YKNAL
  • 还行

还是喜欢真正unknown的那段时期……后面成名之后整个质感都变了😭甜茶演的不错啊连唱腔都很像!依稀记得二零年刚粉上茶的时候 他就已经在看Bob的传记了!将近五年后终于看上啦 给甜茶打五星🥰前半段我特别喜欢 质感好音乐也好 上世纪纽约的那种vibe也好带感啊 应该会找时间再看一遍?后半段感觉就戴着墨镜走来走去不知道在干嘛(

16分钟前
  • Francesca.L
  • 力荐

可以做得更好,前半程和结尾好,中间拉胯

18分钟前
  • 启真湖千纸鹤
  • 还行

Timothée Chalamet的冲奥尝试值得肯定,可惜即便有James Mangold和Edward Norton这样的阵容护航,Bob Dylan的传记片依然难以带来太多惊喜。

22分钟前
  • Maxthor
  • 还行

伟大的迪伦,平庸的电影。历史本身才是最真实有力的创作。虽然甜茶已经形/神都尽力了🚬anyway,能够一窥当时以迪伦为代表的歌手众生相以及民谣音乐的发展也是好的。

26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大部头的传记类型实在有些乏善可陈,还是剧本上没有构思出更出色形式,歌曲串联和想当然的三角恋都不是能给内容加分的选项。漫长的两个小时又二十分钟,依靠的还是bob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莎乐美弱鸡的小身板几次出戏,都这样了就别裸了吧。莫妮卡这个演员好像是第一次看她演戏,人和角色都如沐春风,提名得下到好处。

30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不知是否因为非鲍勃·迪伦粉且也从未get到其任何一首歌的缘故,总之抱看😔

33分钟前
  • 淼大壮
  • 较差

一直对甜茶不感冒,不知道歌和琴是不是真的。看完了除了几个女友之间的绯闻,没有对BD本人了解多一点。好在歌好听,特别是Joan的声音真的好听。真是羡慕那个年代,有那么多好听的音乐!

38分钟前
  • cocojamboo
  • 推荐

其实论造型的话还是觉得Tye Sheridan更像,不过他弹唱水平应该没有蒂莫西出色。艺术绝不能被制作公司和观众定义、绑架。那些骂他叛徒的原教旨主义者多么可笑,在我心中只有被郭嘉机气昭安的人才算叛徒。诺顿演得好慈祥哦加上妆效真像个憨厚的老爹❤️其他真的没多大意思

39分钟前
  • 🌋 in Trieste
  • 还行

甜茶已经尽力去模仿鲍勃·迪伦的唱腔,但说实话电影呈现的迪伦没啥特别的魅力,反而是女性角色,鲜活又清醒。

41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1.虽然久仰 Bob Dylan 大名,但至今为止他的个人专辑我就只完整听过2020年《Rough And Rowdy Ways》、1963年《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1962年《Bob Dylan》这三张,本片的内容刚好涉及后两张专辑,于我的音乐情怀略胜《火箭人》却远不及《波西米亚狂想曲》;2.影片开场是1961年,而我则是此条目的第6001个评价者,目前为止豆瓣6.4分,不及IMDb 5.4万多人评价的7.4分;3.根据 IMDb 的 Box office 栏目的数据来看,《无名小辈》的制作成本高于《火箭人》和《波西米亚狂想曲》,然而时至今日的全球票房却输给《火箭人》更远不如《波西米亚狂想曲》;4.观影过程中时不时联想到电影《醉乡民谣》;…… ★★★☆

4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观影手记# 2617试了两次,看不过半小时。是甜茶唱得太差,还是鲍勃迪伦的歌就这么难听?,而且怎么好像都是对口型,没有真唱?戏精诺顿,开始都没敢认。说句zzbzq的,今年同样拿到提名,男主男配平均水准比女主女配可是高太多。

47分钟前
  • 青山眉黛
  • 很差

对我来说最大的遗憾是几乎没有展现那个时代和他的音乐之间重要的关系,只是在电影中作为背景轻描淡写带过了。电影整体对于他的音乐是展现得很好的,而且真的做到了用音乐讲故事。爱德华诺顿虽然是个xxxx但是演戏确实是非常不错...以及我小时候是不是太傻了点我一点没意识到joan baez和bob dylan之间的关系...*facepalm*

49分钟前
  • Otocolobus
  • 还行

不得不说,甜茶演的bob Dylan很逼真,嗓音已经无限接近了

51分钟前
  • 就路还家
  • 推荐

欣赏不来,音乐、爱情、政治、时代变迁什么都想讲,最后什么都没讲好,还不如从一开始就选择一个点深入

52分钟前
  • 下周也要睡懒觉
  • 较差

Bob Dylan金曲大串烧,了解他的人和不了解他的人看完都沉默了,维基百科一下获取的信息量搞不好比这个片子多,我也并不想知道天才私底下原来也是个花心大渣男。甜茶这表演也能拿SAG我的建议是不然别办了。

56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较差

平铺直叙,感觉啥也没有表达

60分钟前
  • 井口之蛙
  • 还行

看完感觉很一般,除去革命性的电吉他演奏外,没什么记忆点,关于涤纶的成名路和不同时期的表现都是一笔带过,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歌曲创作背景也没有深入涉及到,看的时候就像刷了一堆短视频,对于熟悉涤纶的人来说,看完这部电影,非常失望,因为电影里的很多情节都能通过日常的介绍视频了解到,当然电影里对涤纶的个人性格,独立的创作风格,风流的个人生活都有涉及,都只是蜻蜓点水,可惜没有抓住涤纶主要的方面讨论,感觉没啥出彩的地方,也就是主要拍了六十年代涤纶的舞台表演过程,没把他写歌的心路历程拍出来,还挺可惜,摄影剪辑也没啥特别,要说最打动自己的还是涤纶和西尔维亚分别时引用到那段老电影对白,其他方面真的很平淡,没有大学看《醉乡民谣》的那种兴奋感了,勉强合格的商业电影,传记片拍成这样,怕是“冲奥”还差得远吧。

1小时前
  • 飘零半生丶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