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你知道,只是把学术假说搬上银幕。
但是看了这么多老戏骨飙戏,你仍然非常激动。
他们的出发点非常简单,写过30多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的莎士比亚,为什么连一页手稿都没有?
为什么存世的签名,那么粗制滥造?
世人都找影子写手,牛津伯爵找寄生作家,塑造Plonius讽老西塞尔、理查三世讽罗伯特、完美恋人都是老中青三态的伊丽莎白,追忆曾经的惊世之恋。
在戏剧当中,他又把自己活了一遍。
他不需要在政治上搞阴谋诡计。
他也不需要和女王偷情。
他只要把自己的脚伸到泥泞的百姓阶层,来到河畔那头的环球剧院,他的心灵就会得到解放。
事实上,莎翁故意隐藏了自己。
Posing as a cinematic promotion of the Oxfordian theory of Shakespeare’s authorship, which contends that Edward de Vere, 17th Earl of Oxford, wrote the plays and poems traditionally attributed to William Shakespeare, Emmerich’s ANONYMOUS, chasing a victory of its closest cousin 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aims high but lands low. First thing first, ANONYMOUS is a dead-serious business that gives no mirth or whatsoever, as if, as long as everything conceived and fabricated by scribe John Orloff, could be played out in unadulterated dourness, the story would automatically and irrefutably become factual (an influence of Emmerich’s Teutonic extraction?, it is a coproduction with hefty German input). So among a vast ensemble, no smile can be traced save for two, one is from the august Queen Elizabeth I (Redgrave, futilely emulating a success preceded by Judi Dench, with her daughter Joely Richardson playing the sovereign’s younger self), when she is entertained by theatrical divertissement, much to the chagrin of her puritanical adviser William Cecil (Thewlis); and the other is the Bard himself (Spall, an acting job might not make his father Timothy proud ), a mercenary laughing stock and murderer, even, whose smirk is so unsavory, the connotation is in evidence, a barely literate low-class thespian he is, must he be a fraud, perforce he is the scum of the earth type everyone should spit in his eye, that snooty air is difficult, if no less unsavory to dispel.Intricately rounding out this conspiracy theory with a motley of historical personages and events, and playing out the Virgin Queen’s notorious pendant of birthing bastards and tall-tale court intrigue, ANONYMOUS is quite a byzantine edifice to appreciate, for those who are not au fait with Great Britain’s history (myself is guilty as charged), it takes some patience to get a clear picture of the whole interpersonal entanglement (not assuaged by the time-jumping narrative strategy), or even discern who is who in the dim-lit Elizabethan London. One saving grace, apart from its sumptuous production design (those velvety tapestries) - the go-to merit of any moneyed period enterprise, on a modest $30 million, the film still ends up as a financial flop, is the performance of Rhys Ifans as the middle-aged Edward, kohl-titivated in finery, poised, pained or straining a stiff upper lip when he faces a horrific reveal, Ifans’ well-modulated delivery and comportment comes as the nearest thing to merit Shakespeare’s criterion, to which, the rest of the cast, including a slightly perplexed Redgrave, a perpetually agonized Sebastian Armesto, playing poet/playwright Ben Jonson, whose involvement needs a bigger canvas to explicate, and a cardboard cluster of youngsters, Xavier Samuel, as Henry Wirothesley, the Earl of Southampton, Jamie Campbell Bower as the young Edward, Sam Reid as Robert Devereux, 2nd Earl of Essex (the commonality of the trio is appalling), cannot hold a candle. referential entries: John Madden’s 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7.8/10); Emmerich’s WHITE HOUSE DOWN (2013, 5.5/10).
首先必须说一下的就是导演艾默里奇,他拍的片子基本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什么异次元骇客还有独立日,什么后天啊,哥斯拉,这种灾难片特效片之类的,也算是很有才的一个导演,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在拍这些片子之前他竟然也拍过这种宫廷惊悚题材,嘻嘻,刚好是我爱的口味,我喜欢,导演特别钟爱的CG特效,使得在银幕上震撼重建英国宫廷壮美的景观让人大饱眼福,导演的实力外加编剧的脑洞,才会出现这样的一部片子。
再来说一下剧情里面的莎士比亚和牛津伯爵之间的瓜葛,看完这部片子之后,多少有人会去质疑一下历史上莎士比亚的真实性,反正我看完是感受到了深深的质疑,让我有冲动去好好了解一下那段历史,以及相关的资料,毕竟这样狸猫换太子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是有可能出现的,毕竟历史都是人为组成的,现在我看完电影之后,埋在了那段历史当中······不过人物关系真的超级乱,我现在还是混混的,而且同名的人太多,什么一世,二世,生命不止,名字不换啊······但是乱伦这个是还是看的出来的。
最后讲的就是服装的问题了,在电影里面出现的每一套服装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原型,剧组为了这个也是蛮拼的,自己也是完全被这样的衣服给折服,每个女孩都是希望自己可以穿上这样的衣服,关键是衣服从开机到杀青一次都没有清洗过,原因是因为尺寸真的非常大,洗起来真的超级不方便,既然在现代这样的衣服清洗起来都不是非常方便,那在那个时候那些衣服都是多长时间洗一次,很好奇也很想知道。
最后真的是佩服导演和编剧强大的脑洞,
由于长久以来对艺术家天才的尊崇,片中所指莎剧真正的匿名作者——爱德华勋爵痛苦而失败潦倒的人生结局,被认为是天才艺术家如使徒般的奉献。
在今天这种认识十分普遍(尽管去实在经历它还是炼狱),看看影片中爱德华的自我剖白:“那些声音,我平息不了它们,是它们找上我——在我睡梦、醒着、用餐、走在长廊上时……闺中女孩儿甜蜜的期盼,廷臣勃发的野心,谋杀者的诡计,受害者的恳求……只有我在羊皮纸上写下这一切,关于他们的字句,他们的声音时,它们才会得到解放和自由。
也只有在那时,我的内心才能安静,才能平息。
如我没有写下那些声音,我将发疯。
”和影片对爱德华勋爵的同情一样,关于天才牺牲式的救赎,是西方中世纪以后的艺术家——并且尤其是当“崇高”一词逐渐取代上帝后——或真或假的之所必须:并依此划分出艺术的伟大和平庸。
在这儿,电影并非是莎士比亚剧作的究真,虽然历史上的莎士比亚令人怀疑地同时具备惊人的艺术天才和极佳的职业投机能力。
除了吸引观影注意力,这个颇具莎剧味道的传奇翻版里,触及微妙的悬疑:作为天才在世界中的秘密。
秘密自然是暗色的。
暗色的喻体,是勋爵爱德华与伊丽莎白女王令人心惊的宫闱秘事。
事实上秘事并不仅有,而惟在宫廷中发生才有被合法公开憎恨的秘密性;禁忌和神圣,只有在这个层面才被谈论——“莎士比亚”的创造者爱德华勋爵以爱悦的名义,深深进入的爱人既是令他心醉神迷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更是他的生母(当然他并不知情);正如他的生父当年以同样的名义播育了他,他也播育了自己和生母的否伦常的孩子。
同时,在世界中“名义”之为名义的根基就被毁掉了。
这个喻体含有艺术在世界中的秘密,它提示脱离了宗教教义约束的艺术是怎样自我衍生的。
它提示的是:人性的某种超人性的秘密,没有理由地,以“那些声音”的天才式示现传唤了爱德华,而爱德华也没有理由判断,他对“那些声音”的倾听究竟是否如他妻子所说:“你被恶魔附体了”。
“就连希腊戏剧也无法与之相比”——片中癫狂了的观众曾经这样赞美莎士比亚的天才。
秘密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价值,超越了判断。
最后“不再思考文学”的阿尔蒂尔.兰波,曾经就如何成为一个诗人发表意见时说:“他成为超越所有人的伟大病人,伟大的罪犯,伟大的被告——以及最大的知者!
因为他深入到不可知的事物,即使他发狂到最终失去了对他想象力的理解,可他令人满意地看到了它们!
当他跃入从未听说过的和叫不出名字的事物中时,让他毁灭吧:其他的可怕的劳动者们将从那儿走出来;他们将在别人毁灭的地方开始。
”世界对待天才的态度与天才耸人听闻的表白相当匹配。
比如片中王朝重臣塞西尔对引起欢呼的戏剧(乃至艺术)一直怀有戒惕之心,尽其所能地,他以上帝的名义驱逐并消灭戏剧。
塞西尔的理由是,戏剧拥有一种难以引导的激发人心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轻则造成偶像僭替,使人们忘记上帝和上帝交给他们的事务陷于狂思;重则被人利用诱发现实变乱。
神权的秩序,王国的稳定及其利益大于一切。
故事起先,爱德华让小有才华的剧作家本.强森署名自己的剧作并将它上演,并非仅因成为剧作者辱失爱德华17代牛津勋爵、英国的掌礼大臣身份,而是本那“小小的喜剧”对伦敦塔而言颇有政治的煽动,爱德华感觉到了某种相似:某种力量行使的契机,突破外在于他内在听觉的恶的现实。
对搞不清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本,爱德华讽刺道:“所有的艺术都具政治性,否则它就是装饰,所有的艺术家都有话要说,否则他不如去制鞋。
”实际上这与勋爵的艺术剖白并不矛盾,既然是“那些声音”绝对的召唤,这样的力量无论如何都要像改变他一样去改变他所面对的世界。
历史中塞西尔们的警惕不是空穴来风,天才艺术家都是暗中的(异教的?
)摩西。
对于塞西尔,具体的俄狄浦斯式的欲望及乱伦并非最大恶(他在影片故事中较合适地处置并掩护了宫廷内所有的乱伦后果),最大恶是以“超人性的秘密”去消禁忌,去消塞西尔们看护的善恶的秘密瓶塞——禁忌着世界中所有匿名力量的秩序之瓶(秩序之瓶甚至宽容不违反秩序的各种恶)。
爱德华企图打开它,通过艺术,“Word”,爱德华勋爵用这个词所赐予他的力量——并向世界释放这种匿名力量——拯救他不可能被世界所标记的后代。
这里可以罗列一大串天才名单,他们大都带着这个世界的道德耻辱印记,世界就是天才与塞西尔们互相仇恨并杀戮的战场。
影片中,群众在爱德华勋爵的既是儿子又是兄弟的“毁灭的”剧场走出来,他们相当确信自己的感动,毫不啻于直接倾听到“那些声音”的爱德华。
他们不顾一切地冲到了街道上。
但是悲剧并不在于他们最终被塞西尔的炮弹炸成肉块飞向天空——莎剧已经写出这一幕(今天学者们确凿地证实了20世纪后的人们就是漫天飞舞的肉块);悲剧在于这些命定的阅读者,以前是上帝的,之后是天才的,再之后是宫闱秘事和炮弹的阅读者,和电影中欺世盗名的其实叫做“威尔”的,不甘于剧场三流演员身份的现实界一流演员莎士比亚一样,他们不会书写。
在后来浪漫主义时期的鼎盛尾声,T.S.艾略特警告浪漫过了头的阅读者说:“(人们)因诗歌的感染力而在心中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误认为是诗。
这种情感的状态仅仅是他本人情感的一种放纵而已。
”他还说:“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自然,只有有个性和感情的人才会知道要逃避这种东西是什么意义。
”天才的艾略特在这儿似乎十分塞西尔,但并不奇怪,没有塞西尔,就没有伊丽莎白44年最强盛的英伦历史,也就没有给它的反面——爱德华的“天才”式的存在可能。
“没有艺术家的时代,有不具名的工匠。
他们的制作必须依附于诸如——教会代表的上帝意志,唯一的具名是神名(在更早的希腊时期,技术工匠的身份是奴隶,他们为城邦为神庙及所有的集体意志服务)。
在制作中手艺人发挥出的“天才”般的自我意识,也要或真或假地以神的名义获取人们和自我的认同,没人可能搞清那些伟大的制作究竟是来自制作者的天才还是神的恩赐。
而《匿名者》所讲述的故事,正好发生在艺术家身份独立,要开始独自聆听属于他自己的上帝的时代,“天才”被具名,神在他身后若隐若现(据说莎士比亚的著作的阅读需求在当时已和《圣经》同等)。
有研究说,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的伟大人性觉醒,某一方面也是由于艺术的资助者身份发生改变,从教会、行会变成新兴经济个体(国王或者贵族或者资产阶级)的资助——想想莎翁的“威尼斯商人”吧,简直叫人又恨又爱。
所以并不难理解,爱德华勋爵的经历在这个脉络中展开之时,电影中的艺术家为什么会由三个部分组成——其实几百年来,每个我们熟知并喜爱的伟大的天才艺术家都具备这三层结构,缺一不可——倾听者,信使以及表演者。
这是“威廉.莎士比亚”三分式的艺术家的在世界中之名,它促成了或完全呼应了不会和不能书写的阅读者迫切的需要。
以下剧情按实际发生时间顺序交代:Queen Elizabeth 风流成性,她有很多私生子。
但是为了维护她的名誉以及巩固她的统治地位,所有私生子都被送给别人养。
这些事情最后都是她的首辅大臣 William Cecil 帮她擦屁股。
这些私生子的去向女王大多都不知情。
即便在一次表演中,她遇到了她扮演精灵的私生子Edward,也不可能认出来。
当然,William也不是吃白饭的。
他一心为自己的家族着想。
他相中了Edward,把他带到自己的家里来,聘请老师,悉心调教。
他的Plan A是让Edward娶自己的女儿,以后生出来的儿子便可以成为英国国王。
(WIKI里并没有提到这样一个计划,但是我清楚的记得电影最后Robert给Edward摊牌的时候告诉了他William是想让他的grandson成为king)William是保守派。
他认为所有的诗歌文学都是魔鬼,不应出现,所以他给Edward聘请的老师里没有教诗歌的。
然而,Edward是个文学天才。
没有什么能阻挡他对诗歌文学的爱好。
一日,他发现一个仆人偷他的诗,一怒之下把那个仆人给杀了。
这成为William一个很好的借口,他用这桩命案要挟Edward娶他的女儿Anne,计划正在一步步实行。
可是William不曾想到,女王竟然会和Edward相爱。
当然,她完全不知道Edward是自己的儿子。
女王最后甚至还怀上了他的孩子。
和往常一样,这个孩子必须被送走,最后这个私生子成为了南安普顿公爵。
William不断敦促Edward回到自己女儿的身边,希望他们能尽早有儿子,可是生来生去只有一个女儿。
他只好做另一手准备,Plan B 拥护James,苏格兰女王的儿子继承王位,以达到维护自己权力的目的。
另一方面,他感到Edward与女王的私生子会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地位。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William已经垂垂老矣,他竭力培养自己的儿子Robert,想让他日后承袭自己的位置,从而实际控制朝政。
他自然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诉了Robert,Robert也学会了老爹的老谋深算。
Edward成为了牛津公爵,他仍然没有放弃写作。
一次去剧院看戏的过程让他了解到了戏剧的影响力,他决定把自己的剧本交给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剧作家Ben,让剧本在他的名下上演。
可是没想到却偶然被一个演员William Shakespear抢了风头。
William Shakespear通过跟踪Ben,发现了剧本的真实所属,他便去找Edward要钱,并成功得到一年400磅的资助。
William之后成名,不惜代价维护。
他甚至还杀了一个知情者,Ben知道后大怒跑来找William,最终自个被扔出去了。
随着剧院的影响力不断升级,Edward决定写一些具有煽动性的剧本,控制舆论,从而提高他支持的埃塞克斯公爵的影响力(这里有个疑问,他为什么不支持自己的儿子南安普顿公爵?
),以打败Cecil家族支持的James。
这个剧本便是《亨利五世》。
此后,他又写了《理查德三世》来丑化Robert以及皇室,煽动暴民叛乱。
于此同时,埃塞克斯公爵和南安普顿公爵(两人是铁哥们)将军队开到皇宫,表明自己继承人身份(我觉得这里有Robert的各种煽风点火,才让他们开进皇宫的)。
Ben因为嫉妒William从Edward那里得到种种好处,把Edward的计划像Rboert泄露了,王宫戒备森严,起义失败(这段是Wiki的描述,我表示不记得这个情节)。
Robert向女王进谗言,女王相信了Robert,认为埃塞克斯和南安普顿是想暴力逼她退位,于是她很快逮捕了两个公爵,处于他们死刑。
这时候到了影片的高潮,Rboert像Edward摊牌,告诉他所有真相:他自己其实就是女王的一个私生子,南安普顿公爵是他和女王乱伦而来的私生子,而埃塞克斯公爵也是女王的私生子。
他也同时解释了Cecil家族的Plan A,既让Edward与Anne生个儿子,以继承皇位。
Edward自然跑去跟女王求情,求他放过他们的孩子南安普顿公爵,条件是所有他的剧作都不能署自己的名字,只能冠名“william shakespeare”,最终南安普顿公爵没有没斩首,埃塞克斯公爵命丧黄泉。
Edward临终之前,把自己所有的剧作都交给了Ben,尽管他曾今背叛Edward,但作为懂剧作的人,Ben仍是最可靠的人。
Elizabeth 死后,James顺利登上皇位,但Robert失望的发现新国王很喜欢Shakespeare的剧作。
他于是派人追杀Ben,想把所有的剧作都毁掉。
于是出现了电影开头一幕。
藏剧本的房子确实被付之一炬,但是剧本因为装在一个盒子里,竟然保留了下来,为后人所知。
=====================================我只看懂了70%,对Edward脚上为什么被人砍一刀不理解,对那个暗杀埃塞克斯公爵的人也不理解喜欢英音,本着David Thewlis去看的,尽管他戏份不多。
Rhys Ifans 帅爆了!
开始还心疼William来着,自己的女婿跟女王好上了,他只能苦口婆心的劝女婿改邪归正,哪晓得背后有那么大的阴谋女王这么乱搞,南安普顿公爵不会是弱智么?
看到很多评论说埃塞克斯公爵是女王的情人···我没太明白···因为埃塞克斯公爵显然和南安普顿公爵同辈,牛津公爵Edward比女王小一辈,南安普顿公爵是牛津公爵和女王的儿子···好吧我凌乱了 = = =======================================谢谢大家的回复 也谢谢高人指点已经把清教问题改过来了鄙人英语不是很好,对英音英影只是单纯的热爱,并不能代表英语水平如何,所以看第一遍的时候不是很懂。
弄假成真:评电影《匿名》廖康《匿名》Anonymous上演了,我告诉朋友要去看看他们怎么污蔑莎士比亚。
看了电影才知道,敢情他们不仅污蔑了莎士比亚,还污蔑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
那是谁呀?
那可不是当今江河日下的英国不管事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老莎那前儿,那位可是英国历史上拔头份的君主——伊丽莎白一世。
英国就是从她开始称霸世界的。
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可真敢糟改人呢,借着一宠臣的嘴,把人家英国女王说成是失足少女。
光说她十六岁就生一儿子还不够,还说她跟这私生子相好,又生了一个儿子。
就算无知者无罪吧,那也是天罚呀!
对女王来说,这小儿子即是她儿子,又是她孙子。
对大儿子来说,这小儿子即是他儿子,又是他弟弟。
影片愣说这个倒霉的直娘贼是莎士比亚那些伟大作品的真正作者。
也就是污蔑英国吧,反正英美连着亲呢。
要是这么污蔑中国,糟改汉武帝和司马迁,那第三次世界大战还不得爆发了?
可明知道是污蔑,是胡编乱造的故事,看电影的时候,我还真让他们给绕进去了,我知道的漏洞,都让他们给堵上了。
不得不佩服编剧和导演,这假戏,做得跟真的似的。
电影嘛,就是弄假成真的艺术。
本片的导演,前两年不是还导了一部大灾难片《2012》吗?
玛雅人预告的地球末日是真是假,明年我们就可以见分晓了。
可那些话剧是不是莎翁写的?
这档子事儿,年头越久,越弄不清楚。
这话怎么讲?
这么跟您说吧,莎士比亚活着的时候,可没人怀疑那三十七出话剧,一百五十四首商籁诗和两首长诗不是他写的。
不仅如此,他死后一百五十多年也没人怀疑。
等到他成为公认的英国最棒的作家以后,才有人开始提到莎士比亚著作权的问题。
那可真是势利眼才起的疑心呢,您瞧他们那些所谓的理由吧:莎小子没上过什么学,不可能引用那么多典故,不可能知道那么多历史事件;莎青年没见识过王宫贵族,不可能了解他们的谈吐和作派;莎老爷子的签字像鬼画符似的,不像是个大作家的笔迹;莎家丫头不识字,有一个连签名都不会,大作家的女儿不可能那么没教养;莎翁的写作没有任何文件记载,他没有留下手稿,没有留下墨宝,没有写过关于自家的任何事情。
那位说了,那些作品不是莎士比亚写的,是谁呀?
哎哟,那可就众说纷纭了,有七十多个候选人呢,都有各自的理由:有的杀了人,非得隐姓埋名;有的当了间谍,长年旅居国外;还有的身居高位,不能暴露身份。
总之,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主儿,却有难言之隐,不得已,才把版权白白让给了这个洪福齐天的莎小子,遂使竖子成名。
这电影更邪乎,愣把继承王位的勾心斗角跟莎士比亚的戏剧演出搅到一块儿。
一会儿闪回一次,那个乱呢。
您要是不熟悉英国那段历史,可能还真看不明白。
给您提示一下吧,最早出场,被人追捕那位是本•琼生,他后来也成了大作家。
为什么抓他,折磨他?
电影闪回了,倒叙牛津伯爵爱德华把自己写的精彩话剧交给他,让他以他的名义交给剧团上演。
本•琼生还挺正直,这种名利双收的事儿他愣不干。
结果,让一个叫莎士比亚的痞子捡了个便宜,冒充作者。
从那以后,爱德华写的剧都以莎士比亚的名义上演了。
这位牛津伯爵不肯让观众知道自己是剧本作者,不仅是因为不能揭示他的贵族身份,还因为他的话剧在舞台上暗讽女王的宠臣,并企图煽动看戏的民众来清君侧,还利用戏剧追忆他和女王的旧情,更因为他不能让那乱伦的事暴露出来。
这时,女王已经垂垂老矣,王位继承是迫切问题。
老太太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柔情,电影经常闪回到她年轻时与爱德华的交往。
别惊叹老太太和女郎模样如此相似,那不是化妆师的功劳,她们是母女俩演的。
牛津伯爵爱德华的青年和壮年却是同一个人演的,年轻时英姿勃勃,壮年时沉稳内敛。
那贵族风度,那深沉的眼神,真是没得说。
演员的名字怪怪的——Rhys Ifans,我从来没听说过这小子。
他的精湛表演令人叫绝,让人相信,能写出莎士比亚那些杰作的人,就应该是牛津伯爵爱德华那副尊容和派头。
可是您还别不服气,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都一致认为,那些不朽名作就是那么个乡巴佬写的。
依照英国的法律,莎小子当年肯定是上过小学。
他们当地的小学老师可是牛津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那年头,他们不学别的,就学语法、修辞、拉丁语、希腊语和历史。
本•琼生说老莎“拉丁文懂得不多,希腊文更少”,那可得看跟谁比了。
跟同时代的大学才子作家们比,老莎是差点儿,可跟今天的古典文学教授们比,他一点也不差。
最起码人家能读懂古典原著啊。
不过呢,也正是因为他古典文学功夫不到家,他引经据典时才有一些错误,马洛等大学才子是不会犯那类错误的。
可莎士比亚的才华不在于此。
他的语言运用,从粗俗到高雅,包括翻新很多俗语、谚语,那生活,那活泼,那些贵族老爷和大学才子们可写不出来。
莎翁的天才在于他对人生的洞察,对人性的了解,对人事的熟悉,对世道冷静的观察,对历史热心的关切;莎翁的才华在于他编故事的奇妙合理,在于他营造气氛的随心所欲,在于他塑造性格的鬼斧神工,在于他揭示心理的信手拈来。
这一切都不是在课堂里能学来的,而是天才。
他的才能和那些大学才子剧作家们不同,他从不跟在古希腊、古罗马作家后面,循规蹈矩地按照三一律写剧本,而是大胆创新,就像他的商籁诗一样,不是亦步亦趋地学彼特拉克和斯宾塞,而是自创了莎士比亚体。
再说了,莎士比亚的同代人可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整天关在自己家里,关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老死不相往来。
人家可是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讨论艺术和政治。
当时他那帮哥们儿也好,对头也好,没有一个人怀疑是老莎写的那些剧本,反而有很多人提到他的创作。
后来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桂冠诗人的本•琼生,就是电影里那个倒霉蛋,他跟老莎既是对手,又是朋友,经常在野猪头酒馆喝一盅,侃一通,估计老莎买单的时候多点儿。
毕竟人家先出的名,而且是剧院股东,在那帮搞艺术的家伙里也算是大款了。
而且,莎翁死后七年,这位本•琼生手痒痒了——敢情七年之痒是从他哪儿开始的——他写了一首长诗,纪念莎翁。
对了,那句广为引用的说老莎“拉丁文懂得不多,希腊文更少”就是出自那首诗。
可那是托衬呀,您要是读一遍全诗——太长,我引不过来,干脆给您转抄下面吧——就知道他怎么夸赞莎翁了。
哎哟,那简直是古今英外,就数老莎呀!
把他们效仿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大师们都镇了。
我一边看电影,一边琢磨,这编剧和导演,不可能不知道这首长诗吧,那是奠定莎翁文学地位的第一篇文字评论。
你们说本•琼生知道真相,还把他和莎翁说成死对头,我倒要看你们怎么解释他如此动情地写这首诗。
嘿!
电影愣说牛津伯爵爱德华临终嘱咐他绝对不许揭露这秘密,如果真觉得他的剧写得好,就夸那莎小子吧。
瞧这窟窿堵的,严丝合缝啊。
这个窟窿堵上了,还有其它好多窟窿呢。
认识老莎的可不只本•琼生一个人。
就算他出版那些剧本的时候把莎士比亚杵在前面,替爱德华遮掩了。
但这么大的秘密,天下就没一个人质疑?
兄弟当年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研究的就是莎翁的商籁诗。
前一百二十六首都是献给他的恩主,一位英俊青年。
呵,瞧把他夸的,跟天神似的。
不断劝他结婚,那样才会让他的美貌和才智传宗接代,永世不绝。
作者和他恩主也闹过一点小别扭,因为那位帅哥跟作者的女友调情,后来他们俩又重归于好了。
这种亲密关系让一些评论家认为老莎有断袖之癖,因此大做文章。
如果那些商籁诗的作者是牛津伯爵爱德华,他用得着恩主吗?
他给别人当恩主还差不多。
而且,从1987年到2010年,怀疑莎士比亚著作权的几个学者对他名下的作品用计算机进行了详尽的文体分析,还跟三十七位可能的作者现存的作品进行了比较,这也包括爱德华爵爷的书信。
结果您猜怎么着?
莎翁的文风自成一体,而且爱德华爵爷死后上演的几部莎剧的用语有所变化,那是随着舞台设备改变而产生的变化。
所以那些话剧不可能是爱德华写的。
这些怀疑者终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拜倒在莎翁脚下。
当然,这些事儿,电影里那位讲述者是不会告诉你的。
电影是艺术,是娱乐,不总是表现真相。
只要它能够自圆其说,让你在看片子的时候觉得无懈可击,信以为真,就行了。
解闷儿了,开心了,就齐活儿。
别整天绷着脸,跟柏拉图似的,非要把艺术赶出他的理想国。
也不至于为一个电影抗议啊,还打世界大战什么的。
谁让莎翁和伊丽莎白一世那么有名呢?
让全世界劳动人民开开心还不行吗?
2011年11月5日附本•琼生长诗《纪念莎士比亚》To the Memory of My Beloved the Author, Mr. William Shakespeare and What He Hath Left Usby Ben Jonson in the First Folio, 1623To draw no envy, Shakespeare, on thy name,Am I thus ample to thy book and fame;While I confess thy writings to be suchAs neither man nor Muse can praise too much.’Tis true, and all men’s suffrage. But these waysWere not the paths I meant unto thy praise;For seeliest Ignorance on these may light,Which, when it sounds at best, but echoes right;Or blind Affection, which doth ne’er advanceThe truth, but gropes and urgeth all by chance;Or crafty Malice might pretend this praise,And think to ruin where it seem’d to raise.These are as some infamous bawd or whoreShould praise a matron. What could hurt her more?But thou art proof against them, and, indeed,Above the ill-fortune of them, or the need.I, therefore, will begin. Soul of the age!The applause, delight, the wonder of our stage,My Shakespeare, rise! I will not lodge thee byChaucer, or Spenser, or bid Beaumont lieA little further, to make thee a room:Thou art a monument without a tomb,And art alive still, while thy book doth live,And we have wits to read, and praise to give.That I not mix thee so, my brain excuses;I mean, with great but disproportion’d Muses.For, if I thought my judgment were of years,I should commit thee, surely, with thy peers.And tell how far thou didst our Lyly outshine,Or sporting Kyd, or Marlowe’s mighty line.And though thou hadst small Latin and less Greek,From thence, to honour thee, I would not seekFor names; but call forth thund’ring Aeschylus,Euripides, and Sophocles to us,Paccuvius, Accius, him of Cordova deadTo life again, to hear thy buskin treadAnd shake a stage; or when thy socks were on,Leave thee alone, for the comparisonOf all that insolent Greece or haughty RomeSent forth; or since did from their ashes come.Triumph, my Britain! Thou hast one to showTo whom all scenes of Europe homage owe.He wa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And all the Muses still were in their prime,When, like Apollo, he came forth to warmOur ears, or, like a Mercury, to charm.Nature herself was proud of his designs,And joy’d to wear the dressing of his lines,Which were so richly spun, and woven so fitAs, since, she will vouchsafe no other wit.The merry Greek, tart Aristophanes,Neat Terence, witty Plautus, now not please;But antiquated and deserted lie,As they were not of Nature’s family.Yet must I not give Nature all! Thy art,My gentle Shakespeare, must enjoy a part.For though the Poet’s matter Nature beHis art doth give the fashion. And that heWho casts to write a living line, must sweat(Such as thine are), and strike the second heatUpon the Muses’ anvil, turn the same(And himself with it), that he thinks to frame;Or for the laurel he may gain a scorn!For a good Poet’s made as well as born;And such wert thou! Look how the father’s faceLives in his issue; even so, the raceOf Shakespeare’s mind and manners brightly shinesIn his well-turnèd and true-filèd lines;In each of which he seems to shake a lanceAs brandish’d at the eyes of Ignorance.Sweet Swan of Avon! what a sight it wereTo see thee in our water yet appear,And make those flights upon the banks of ThamesThat so did take Eliza, and our James!But stay, I see thee in the hemisphereAdvanc’d, and made a constellation there!Shine forth, thou star of poets, and with rageOr influence, chide, or cheer the drooping stage;Which since thy flight from hence hath mourn’d like night,And despairs day, but for thy volume’s light.
女王虽然终身未婚生活却十分淫乱。
她二十五岁登上王位,却十六岁就私生了Edward(与谁没讲,但显然不是William Cecil)。
William Cecil作为一个精明的政客,瞅准了她当上女王的可能,百般出力。
Edward被William Cecil安排给了Earl of Oxford做儿子。
女王在Edward小时候扮演精灵的时候遇到了他,大加赞赏,还开玩笑说将来会代替William Cecil的位置,但并不知道是自己的儿子。
后来Edward父亲去世,他继承爵位被William Cecil收到自己家里,倒是好好来培养的,不过William是想Edward做将来国王的爹,另外也是贪图他的钱,还被当时的小驼背Robert Cecil讨厌。
后来Edward不小心杀了William Cecil的仆人,就被要挟着娶了William唯一的女儿,也就是Robert Cecil的姐姐。
后来Edward被支出宫又返回的时候,跟女王表白说曾经见过太阳就不会喜欢月亮了,发生关系。
女王怀孕说想要嫁给Edward,不过被William Cecil阻拦说会危及王位,她也就照例服从安排生下了Henry,小孩被William Cecil安排做了Earl of Southampton,并不再见Edward。
Edward以为被抛弃了很生气就跟女王身边的宫女Bessie搞上了使之怀了孕,并且从Bessie那里听说女王生了他的小孩的事。
中间Edward的老婆也就是William Cecil的女儿带着他们的女儿撞见了怀孕的Bessie。
William Cecil则趁机调拨Edward跟女王的关系,女王暴怒下令此后Edward不得参政。
William Cecil要Edward跟女儿好好过日子,作为代价他告诉了Edward那个私生子的身份,于是Edward就找到了他儿子Henry,并一直保护着。
后来女王更老了,王位继承问题更加激烈。
William Cecil私通外国想要苏格兰王James做继承者,毕竟算来算去他也算名正言顺了,而女王因为曾经杀了James的娘,也就是她的表姐,心里却是打定主意怎么都不会让James继承王位的。
另一方面Earl of Essex是女王的情人并且被传是女王的私生子,是很热的候选人。
William Cecil就支开他去平反爱尔兰造反,还跟女王推荐了自己的儿子Robert Cecil进入内阁。
这里Earl of Essex名字也叫Robert(他们的名字好混乱啊,还得我好不容易不弄混),拉了好友Henry一起去战场。
作为父亲,Edward并不想儿子Henry为Essex拼命的,不过Henry觉得Essex将来是王的话他作为子民就得为王效力呀。
这里要说一下,按照另外的影片《伊丽莎白一世》来讲,Essex是上一位Earl of Essex也是Leicester的继子,不过也有人说其实根本就是Leicester的儿子。
而Leicester则是女王的老情人,相当能征善战,他去世之后女王才迷上了比自己小三四十岁的Essex的。
在那部影片里这个小Essex是个有勇无谋的家伙,仗着与女王的私情觊觎王位,结果搞砸了被女王砍了头,跟这片子里的形象倒是吻合了。
Edward被儿子Henry拉去看Ben Johnson的喜剧,觉得很有煽动力可以利用。
当时William Shakespeare不过是那剧中的演员,且完全丑角角色,跟他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相当吻合。
该剧被Ben的同僚Kit告密说不和谐,于是导致编剧Ben也被抓了。
Edward利用岳父的名义释放了Ben,作为交换,要用Ben的名字来公布他写的那些剧本。
本来是大好事啊,结果文人Ben却觉得不能发自己的东西很不甘,跟William Shakespeare发牢骚,却不想被后者一步蹬先抢了名头,从此Edward也就只好属William Shakespeare的名字了。
期间Ben的同僚Kit对他威逼利诱,Ben都没有说出事情,又去勒索William却直接被William干掉了,果然还是流氓厉害些。
William后来跟踪Ben发觉是Edward幕后主笔,勒索要了一大笔钱并盖起了自己的剧院。
Ben羡慕嫉妒恨之余也学Kit向当局告密,揭发了Edward要借住剧本煽动造乱的事情。
Edward的本意是借理查三世这个剧本讽刺Richard Cecil,激发民众对Richard Cecil的不满,要女王按照民意罢免Richard。
他同时写了一本书借宫女之手传到女王手里,掀起了女王对往事的怀念,并含情脉脉无别雀跃的要准备跟他重新见面。
Edward是想接机为Essex说情的,因为Essex从战场上回来后直接冲到女王宫里惹怒了女王。
不幸这一切因为Ben的告密而被Richard Cecil所知并利用,说Essex跟Henry煽动暴乱要篡权。
女王看到就相信了Richard Cecil的话砍掉了Essex的头。
Edward去跟女王求情,说出了Henry是两人儿子的事情,于是女王终于赦免了Henry,却要求Edward永远不得以自己的名字发表任何东西。
Edward去世之前把Ben叫来,要把所有的手稿都托付给他。
Ben非常羞愧的说,我曾经背叛了你。
Edward说:I have made it my life's work to know the character of men. I know you. You may have betrayed me, but you will never betray my words. 这里真是值得拍案呀。
他也终于没看错人。
Edward对于自己的剧本为William Shakespeare这样的垃圾所占领也很无奈,却对Ben说我知道你很讨厌他,谁又不讨厌他呢,但他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的,并把李尔王连同其他剧本一起交给了Ben。
Ben发誓不会说出William Shakespeare剧本后的真相,并且果然不辱使命,在Robert Cecil的严刑拷打下机智的说服了Robert,从而保住了所有手稿。
Robert Cecil在James为王期间实权在握,可没想到James也是个戏迷,所以戏剧就越来越流行。
William后来没的东西再发,就离开伦敦回家做了商人。
Ben则发奋图强成为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后来还为以William Shakespeare的名字发表的作品集写了献词。
The End。
After a theatrical prologue delivered by Derek Jacobi, the film opens with Robert Cecil, Earl of Salisbury, ordering a desperate search for a trove of manuscripts. Ben Jonson, who has the manuscripts, hides them in the Rose theatre, but it is burned down while being searched. Successive flashbacks cast us back five and then forty years, as the film evokes the reputed life of Edward de Vere from childhood through to his entanglement in an insurrection, and later on to his death. The main action takes place towards the end of the Elizabethan era as political intrigue flourishes between the Tudors and the Cecils (father William and son Robert), over the succession to Queen Elizabeth I. In flashbacks, de Vere is portrayed as a prodigious genius, writing at eight or nine years of age (1558/1559)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de Vere acting the role of Puck before the young queen Elizabeth. He is then forced to live in the repressive, puritanical house of William Cecil where, years later, he kills a spying servant lurking behind an arras, much like the death of Polonius in Hamlet. William Cecil uses this murder to blackmail de Vere into a loveless marriage with his daughter, Anne Cecil, compelling him also to renounce literature. De Vere later becomes the Queen's lover, and sires – unknown to him – an illegitimate son; the son is adopted, becoming Henry Wriothesley, 3rd Earl of Southampton, but his true parentage is hidden from all but the Cecils. De Vere must struggle against a taboo that would forbid him to write; against his wife's impatience with his literary work as a dishonour to her family;[8] and against the Queen's counsellors. Foremost among these is his father-in-law William Cecil, who is convinced that theatres are sinful. Cecil's plan to have James, the son of Mary, Queen of Scots crowned king is also threatened by the presence of de Vere's and the Queen's child, who would be an alternative contender for the throne, and also of pure Tudor lineage. Almost four decades after his private première, de Vere visits a public theatre and i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way spectators can be swayed. The play, written by Ben Jonson, is halted mid-perfomance by the royal militia because of its allegedly seditious content. Jonson is arrested and imprisoned. Much taken by the propagandistic power of art, considering that "all art is political ... otherwise it is just decoration," de Vere decides to employ his secretly written plays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Earl of Essex's cause (Essex being another of the Queen's illegitimate sons) over the candidate preferred by the Cecils, writing Henry V and, later, Richard III as propaganda designed to foment revolution. He contacts Jonson, who is confined in the Tower of London until de Vere uses his influence to free him, in order to have his play Henry V staged under Jonson's name. Jonson is unhappy about the plan, assuming that the play will be an amateurish effort that will tarnish his name. Jonson does not claim authorship, allowing an unscrupulous young actor, William Shakespeare, to step up on stage as author. It is this "drunken oaf" who takes on the role as de Vere's front man, while Jonson becomes de Vere's only confidant in the truth. Shakespeare however, having discovered the real author's identity, extorts money from de Vere to build the Globe theatre, and wangles £400 per year for posturing as a front. After Christopher Marlowe stumbles on the truth that Shakespeare's inexplicable talents hide the genius of another hand, he is found with his throat slit. Jonson later confronts Shakespeare and accuses him of the murder. At the climax, de Vere uses the play Richard III as a thinly veiled attack on the hunchbacked Robert Cecil. The plan is to incite a mob to march against Cecil, and thus weaken his position at court. At the same time, Essex is to march with the Earl of Southampton to the Palace, to promote his own claim to the succession. Meanwhile, de Vere writes Venus and Adonis to remind the Queen of their old love. He hopes to see her again in an atmosphere of renewed intimacy, and to persuade her to dismiss Cecil. However the plan fails, as a jealous Jonson betrays the plot to Cecil, who guns down the mob, stopping it from joining Essex. The Queen, swayed by Cecil, thinks that Essex is trying to depose her violently. Cecil easily captures Essex and Southampton, who are condemned for treason. Robert Cecil then tells a broken de Vere that Elizabeth had other bastard sons – one of which was de Vere himself. If true, it would mean that de Vere committed incest with his mother. He has a private audience with Elizabeth, at which the Queen agrees to save Southampton, but insists that de Vere remain anonymous as the true author of 'Shakespeare's' works. After the Queen's death, James succeeds, though Cecil's hopes of a more puritanical regime are shattered when James expresses his wish to see more of Shakespeare's work. Shakespeare retires on his ill-gotten gains to Stratford to become a businessman, and de Vere dies in 1604, having commended his manuscripts to the care of a repentant Ben Jonson. Cecil however still wants the manuscripts destroyed. With the destruction of the Rose, he believes them burnt, but Jonson later discovers they have survived. Nevertheless, the 'truth' that Edward de Vere, not the nearly illiterate Shakespeare, is their real author remains concealed.
没有剧透,没有准备,几乎带着间谍片的概念,打开《匿名者》的剧幕——行色匆匆的老者来到舞台上,幕布拉开,聚光灯下,“时代的灵魂,掌声、愉悦,我们舞台上的奇观,我们的莎士比亚兴起……三十七部剧本的作者,撰写过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以及叙事诗……”此时此刻,依旧没有进入话题,一直到士兵登台,追捕开始,仿佛穿越剧的登场。
影片前三十分钟,一片凌乱,从现代剧场推到17世纪,又从17世纪推到“五年前”,再从“五年前”推到40年前,之后再一次回到17世纪,反反复复层叠回忆。
一直到结尾,方明白原来、果然这是一部关于匿名者Edward的故事,这位牛津勋爵居然就是威廉·莎士比亚。
一头雾水,对这领域白丁一枚,奄然被这段故事感染和说服。
相信这样的劲爆剧情,未必讨好西方文学领域,但有一点值得认同,无论作者究竟是谁,署名就是威廉·莎士比亚,生前究竟享受多少赞美和隐藏多少苦楚,这些文字就是历史的瑰宝,永远留给世人。
因为爱好写作,所以很能理解这样的心态,甚至是膜拜,即这些文字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有人共鸣,就像爱德华期待Ben的掌声般,就很满足,即便不能让世人知道原作者是谁!
为了能够让文字传承下去,他不惜让Ben保守秘密。
他什么都没有,唯一拥有的是文字,即便这些剧作署名并不是他自己。
《匿名者》并不是一部讲述阴谋论,欺世盗名,颠覆性的故事,而是阐述一种观点,即因存在而存在,即便受用者和奉献者之间的差异性境遇。
或者,可以这样形容,爱德华·德·维尔创造了威廉·莎士比亚,他的文字令莎士比亚存在,莎士比亚因这些诗歌、著作而存在。
谁是写手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的存在。
也许是各花入各眼,各取所好,着眼点不同罢了!
父亲曾经讲过,文学和艺术是属于富人的玩意,穷人的奢侈品。
他直接将梦想扼杀在摇篮里,写作和绘画只能成为维持生计之后的业余爱好。
当爱德华弥留之际,他这样概括他自己,从英格兰最富裕的人之一,变成最贫穷的人之一,无政绩无功业,只有文字是他唯一的传承。
也只有这样的背景和决然,他才能够去抒写,不是吗?
显然这类人在威廉·塞西尔爵士,William以及其儿子Robert眼中是愚蠢的废物,William穷极一生布下局面,只为取得最大的利益,却败在Edward全身心的写作之上,原本他可以是英格兰的国王,原本塞西尔家族的子孙可以是荣登权利的制高点。
然而事实往往是如此戏剧性,人生难以掌控,就算机关算尽,就算掌握以为控制局面的谋划者和胜利者,内心深处永远无法比拟他所藐视的人,这是Robert的悲剧。
他一生都试图超越爱德华,可他始终比不上这位已经死去的人,他一生都会活在爱德华的阴影里。
纵观爱德华的一生,宛如莎士比亚悲剧的写照和缩影,综合总结身不由己。
从他出生,到出生那一刻,他就被人安排到牛顿勋爵家,成为继承人,可惜好景不长,尚未成年父亲就亡故(不排除与William有关)。
然后不由自主的被安排William监护,成年后又被威胁娶了William女儿Anne。
一路之上,他都在被人编排命运。
难得一次与Queen Elizabeth擦出爱情火花,结果被蒙蔽放逐。
相信这段感情是真实的,因而在之后他发现其实他们之间育有一子,尤其珍视和关爱那孩子。
爱好写作,却不能发表,唯有借他人的名义公诸于世。
在阴谋和政权面前,天真的认为文字挽救国家、挽救他的孩子,结果功败垂成,血流成河。
虽然南安普顿公爵获得放生,但是他获悉更令人错愕的身世,原来他自己也是Queen Elizabeth的私生子,或者说他是女王十六岁生的长子,而他们之间又有乱伦之恋。
多重打击最终令他郁郁而终,虽然他从未停止写作,因为那是他唯一能够宣泄的渠道。
从年轻时代的无知,到中年时代的觉醒。
写作者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真实的题材和感悟,也许这才能令他的作品充满魅力,令人激愤。
人生若是没有起伏,那笔下的作品只是空想家的浪漫蓝图,空洞而匮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谁也无法按照浪漫的蓝图去构架人生。
无论如何,在爱德华的眼中,一切都是一场悲剧,不是吗?
也许,爱好文学写作的人都很浪漫,浪漫的人都很天真,天真的人都很悲剧,因为他们不懂得去经营和谋算,就算才华横溢,只能招来嫉妒和迫害,最终只能身不由己的被人掌握命运。
枯叶飘然零落而下,秋风中那稚气的脸庞;轻拈都铎玫瑰,优雅仪容后那一抹蔑视;枪声、鲜血、生命的流逝,雨如泪下般,窗后绝望眼神,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沉痛。
也许,一切都悲伤和绝望的。
死亡前,坦然,是否留有遗憾!
后记: 该片是入围84届奥斯卡的影片,但颗粒无收。
也许是过于颠覆性的故事,难以得到好评!
此外,就像《剑雨》一样,很多观众看到的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纵欲和乱伦,而忽略了故事的本质。
他从未停止写作,即便人生是如此的悲剧,即便他是Anonymous,即便走到人生的终点。
匿名者,他是牛顿勋爵,他是爱德华,他是莎士比亚,他谁都不是,他就是他,三十七部剧本的作者,撰写过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以及叙事诗……这只是个故事,而我在其中找到了共鸣,故而写了影评。
此外,该剧让我认识了一位演员瑞斯·伊凡斯(Rhys Ifans),他就像变色龙般在光影世界里游走,这次在Anonymous,他诠释的中年版的Edward,他的眼神、他的神态、他的气质、他每一丝细节中都透出哀伤和渴望,就像剧中手拈都铎玫瑰般,优雅、华丽,而忧郁。
五星给结尾。
电影的结构好啊,但被结尾那几句对白一比就是浮云了呀。
好吧,我就是喜欢煽情,但煽情不是矫情。
当牛津伯爵说出:"I know you,you may have betrayed me,but you will never betray my words."时,我就豁然开朗了。
《红楼梦》是不是曹雪芹写的也有不少人怀疑,但那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时代甚至是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代表。
老塞西尔和他家那挫小子再怎么折腾,也无法抹去它为世人留下的痕迹;再怎样算计,也无法阻止它的征服世界的魅力。
任谁也无法否认那些文字就是那个时代的灵魂。
文字的魔力,语言的崇拜,咒语就是这么来的。
(亲,我在说什么,你去看看《doctor who》和《harry potter》就知道了。
)其实这片子要说黑,真不是黑莎士比亚的,历史人物一个挨一个黑了个遍啊。
幸亏姐对伊丽莎白女王一世那点儿事儿知道的多点儿,不然还真给丫绕进去了。
英国人再搞也搞得含蓄,那些个伯爵啊,大人啊,也只是女王的情儿,还是柏拉图那种的。
美国人就直接多了,都是私生子,要不就是私生子的私生子。
卢爸你脱去秋裤,剪短了棉花糖头发再画上小烟熏比JCB不知美了多少倍啊
莎士比亚这棵树太大,招风也很正常,你大可以不在乎这个故事几分真几分假,但这绝对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好故事,一个莎士比亚式的乱伦悲剧。阴谋论的故事,一场人性的暗斗,除了优秀的剧本,影片在技术上同样优秀,特别是特效制作出来的伦敦外景和泥泞的街道。故事真假无所谓,导演还拍过2012呢!★★★☆
三星是给服装的
阴谋之下,空无一物
狗血剧情,为了致敬而致敬。不过还是喜欢看历史场景。
他妈既是他妈又是他伴侣;他儿子既是他儿子又是他兄弟——好复杂!电脑做出的伦敦街景真是壮观,剧本够吸引人,一个类似于《达芬奇密码》的故事~
扯吧就。
乱伦、颠覆、仇杀、诗与戏剧。
你们真强,连伊丽莎白一世都折进去了
这位老兄的大部分电影都在2小时以上,不过娱乐性都还挺强。上联:莎士比亚小剧场;下联:宫廷纷争大舞台;横批:乱伦皇家。
这事儿应该直接交给方舟子 查查莎翁的底细 故事不错 就是叙事七零八落 显得凌乱
电影里面表现的好啊,所谓暴动就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广大无关群众。话说还真跟冰与火之歌里面描述的一样啊,各种私生子横行,过去的乱伦都弱爆了啊
莎翁知道有人这么阴他会开心吗
看了一半,一点也不喜欢这个文青贵族莎士比亚,还是《新贵》里那个精明市侩又毒舌的剧院小老板可爱多了
电影拍摄本身亮点不多,前后穿插剪辑与演员变化使叙事的连贯性大打折扣,且并未增加故事本身的悬疑色彩。但对莎翁作者论悬案而言,这是一次精彩的视觉论战,尽管过于戏剧化,但疑点与相应推理的展示合乎情理,对语言魅力的刻画也称得上可歌可泣。
最后20分钟一直在飙泪 然后惊讶的发现自己一点不恨驼子了
历史+传记算得上最劝退的类型片组合,但没想到居然被野史化的风格吸进去了。
对结尾感到非常失望说到底还是商业片
咱们也拍部《关汉卿》吧!
片子有一截故事情节太狗血,整体来说多层叙事外加华丽的服装与大气的场面还是非常不错的.更值得称道的是电影的台词充满莎翁的味道,亮点太多了.
以为能揭什么密呢就一杰克苏还是特别糟糕的那种。角色都太可增了以至于小塞西尔爆料的时候都觉得有点爽快感。主角年轻时的演员能把一张俊俏的脸作出那么獐头鼠目的气质也真是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