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MV出身的中岛哲也给我们带来了一部超长的MV作品,可以说MV式的拍摄风格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告白》的日本年度十佳,纵观整片基调阴暗、残酷、压抑,弥漫着令人不安的绝望和复仇,而这种独特的乖戾或者说是残酷的气质,正是日本电影所擅长的,但告白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这种直观的气质,电影本身题材的深刻和思考才是整部电影最值得去考量的东西。
此类题材多见于日本电影,日本人似乎很擅长于营造“残酷的青春”,而日本此类电影中佳作、名作也颇多,如《梦旅人》、《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大逃杀》、《害虫》、《金丝雀》、《月吟》、《燕尾蝶》、《人生》等等,很多人把其归为日本人的“变态”,与其鲁莽的冠之予“变态”,不如浅浅剖析一下日本人的民族性,岛国寡民、资源匮乏,战败阴影,大和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缺乏安全感的民族,各种因素使得大和民族民族性格中颇具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和安全感的缺失深刻的影响到日本的文学、艺术、思想之中,一个民族如果颇具危机感,它会关注到什么呢?
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说,它应该会关注到民族的下一代,关注到整个民族的未来的希望,所以,对于大和民族新一代成长与发展的危机意识,实为日本人危机感的一个变种,一种深层次危机感的体现。
当然这种民族危机感的变种必然会深刻影响到日本的电影与文学,所以我们作为旁观者会发现日本电影倾向于描写“残酷的青春”的作品颇多,其实归根结底是日本人的民族性决定了此类电影的多产。
回到《告白》,电影通过大量的慢镜头和慢节奏的配乐来营造电影的视觉风格和整体气质,这种MV式的拍摄手法完美的给电影气质贴上一个乖戾的标签,而乖戾渐渐演化出残酷时,《告白》开始把它血腥的一面展现给我们,当深刻的母爱一丝一丝扭曲垒砌成复仇欲时,压抑已久的强烈复仇欲使森口变成了恶魔,伦理逐渐扭曲,强烈的复仇欲让森口变得冷静而残酷,她需要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的把她的学生们推向残酷的深渊。
年轻的孩子们总是无畏无惧,青春期旺盛的荷尔蒙让他们的头脑变得简单,他们容易被人扭曲的利用,他们容易被人左右,他们渴望同龄群体的接纳,也害怕同龄群体的排斥,森口利用了她的学生们,作为一个老师,她深知学生的心理,而这种职业的优势成为了她复仇最为有利的武器。
关于年轻人的群体性无意识,近年来最好的电影莫过于德国的《浪潮》,但是《浪潮》所表达的是极权的形成,而《告白》所表现的是伦理与复仇,群体性的无意识是可怕的恶魔,当它沦为个人或集团的工具时,其破坏力是巨大的。
森口老师给学生们上了深刻的一堂课,她在给学生以巨大心理阴影的同时,也利用学生们的群体性无意识展开她的复仇计划。
修哉显然是个异类,他有比同龄人更为强大的心理力量,但是却是扭曲的。
渴望得到母亲关注使他的行为、心理变得扭曲,母爱的缺失让修哉的人格变得残缺不全,他也有他可怕的计划,拥有比同龄人更为强大的心理让他可以更肆无忌惮,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在被复仇欲沾满内心的森口老师面前,他还是不堪一击的,他注定将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主线看似平淡,实则复杂交错,另外一条线是直树,直树是个缺失友情的普通孩子,他得不到同龄群体的接纳,同为被群体所排斥的孤独者,他却远没有修哉所拥有的强大心理,当被朋友抛弃的痛苦转化为扭曲的自我表现心理时,他却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接受能力去面对后果,于是他只能在痛苦中挣扎,自我屠戮,成为可悲的牺牲品,但当我们去挖掘这个人物时,不禁可以发现,这个人物在整片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他的悲剧是电影整体中极其重要的内核,他是伦理系统中一个不大不小的悖论。
而电影中的伦理体系已经超越了正常的范畴,如果以正常的伦理系统去评论,我们将得到很多悖论。
电影中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是美月,她一直作为旁观者存在,但是当她开始进入修哉的世界以后,她逐渐沦为殉道者。
她是楔入修哉内心的钉子,也是森口复仇计划的工具,当电影开始时客观者的外衣开始剥落时,我们发现,美月也是个异类,她的存在是合理的,但也是伦理上的一个悖论,但我们越走入她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愈发陷入这个万劫不复的悖论陷阱之中,一方面,在我们现实的伦理系统中,我们在内心上是不承认其的,但是在电影之中,当我们逐渐产生对她的道德认同感之后,我们却也陷入了整部电影的绝望之中。
《告白》的配乐和摄影非常精致,配乐以趋向于慢节奏电子后摇和迷幻,镜头显然是MV式的摄影风格,通过慢镜头的处理结合配乐给人予很强烈的迷幻感,很接近电影的气质。
电影中角色的表演也十分的突出,松隆子自然是正常发挥,而电影中其他几个小演员的表现可谓惊人,表演极具爆发力、冲击力,在角色的表现上入木三分,让人惊叹。
本片看似简单,其实要传达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一方面从伦理上表达其深刻的内核,一方面也揭露批判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电影也立足于人,乖戾的表现了一种群体与个人的互动关系,当然这种关系是畸形而残酷的,人格的缺失、群体性的无意识行为,夹杂作者对当代道德、教育上的强烈申述,使得整部电影饱满而深沉,中岛哲也的MV式拍摄风格使得电影极具表现力,省去了许多无关紧要的铺垫,直入电影气质的内核,除了感观上的刺激,也传递给我们足够多的内涵去深思。
懒于用文青们惯用的清新句法来叙述他们对一部电影日记般的感触,于是我决定来说说我在《告白》中撞见的虚无。
我们常说,后现代消解了崇高与价值。
要谈到“活着为了什么?
”“你还有理想吗?
”“你还相信道德吗?
”这样的问题时,答案总是淹没在刺耳的嘲笑里,容不得我们用严肃的反思去对待。
只有一样东西获得了被后现代的句法尖锐讽刺的豁免权,那就是“感觉”。
在如今的社会里,似乎奔向某个特定目标的人生轨迹成为了一种廉价的古董装饰,而大多数人选择寻求各种不同的感官或情绪体验来充实自己如泡沫般会随时“啪叽”一声的人生。
若是有一天,这些体验不再符合他们的预期了,他们也没有理由指望一切会变得更好了,似乎放弃生命的时候就到了。
换句话说,在这个时候,真正被珍视的是快感,而非生命本身。
这种情况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当启蒙思想家们踩灭洞穴中的火堆,尼采张口喊出“上帝已死”,儒家的“家国天下”被视为封建余孽时,人就开始臣服于卡吉娅的魔咒而日夜纵酒不歇。
碎片般的感官堆出一个摇摇欲坠的生命之柱,一切都要经过人的感官的审视才得以合法,于是感官只选择与它亲近的朋党,去构筑那个压制神的使徒的耻辱政权。
最终都大踏步进化为顾影自怜的物种,只盼投水自尽。
而在这样的情境下,《告白》中的森口在黑板上写下的“命”字方才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尽管还是要被一群只想着和杰尼斯结婚的代表性人格们打断和不屑,但终究还是被“尖锐”地提了出来——“究竟何为生命?
生命为何重要?
”以下有剧透。
渡边所代表一方很明显,即是那些工具理性高强的家伙们。
受“母亲”一脉相承的影响,追求科技高度与荣誉。
工具理性的高度膨胀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若成为其思考问题的惯用方式,其他生命在此生命的视野中的在场就很尴尬了。
一切都被当成了工具,去追寻他要的感觉与情绪,人命没有什么大不了,都是工具而已,因而可以随意被牺牲,只为了他重回母亲怀抱的温暖感觉。
泡沫般的感觉袭向他,其“重要的东西”亦是感觉罢了,消失时只是“啪叽”一声。
而答案究非如此。
森口用一声“咚呛”的爆炸让他明白,其所爱的终究应是母亲这个生命本身,直接以其为目的,而非被她关注时的满足感。
无奈为时已晚,重生沦为一场玩笑。
而我们又何时没有活在这种四处寻求感官刺激、情绪刺激,而漠视他人活生生的生命体验的地狱里?
直树则是因为过度被保护而完全迷失的一方。
亦是完全找不到生命价值何在的一方。
比如他告白的第一句“我没有活着的感觉”就揭示了这一点。
关于他的角色形象,有一个经典的范本,就是《香水》的男主角。
与渡边一样,为了寻求关注的“感觉”,而杀害爱美;同时,当错误地认为自己时日无多的日子里,便靠堕落与臭味来确认自己仍然生存。
《香水》的男主角发现自己身上无味时的恐慌,片中也有一个相似的描绘。
关注自己死前“还是处男”之类的事(这应该也是被传媒毒害了吧?
),活脱脱感官奴隶,后现代范本。
生命在此,亦无尊严可言。
其母亲亦如是。
除了自家人的感觉,不知尊重其他生命。
美月在此实则是一个觉醒者/殉教者的身份。
至少在对渡边的爱上,她表现出了与其他人的不同。
作为一位少年杀人魔,她显然撞见过深深的虚无。
一次毒死全家的试验,足够让其身处地狱。
我们可以设想她突然没了所有至亲,其感觉是否如渡边失去了母亲一般呢?
而她更足以在孤独中去体会生命只应为目的本身。
于是她爱上渡边之后,决心拯救渡边。
她看透了渡边的行为意图,因为那和她过去为了追求网络关注的行为如出一辙。
但这种看透亦无法让渡边觉醒,如前所述,渡边只把人当作工具,美月亦只是一个玩偶罢了,同时,渡边的标准亦以其发达的工具理性为标准,用点毒药对他而言算不上聪明的壮举。
于是美月最终被渡边残忍杀害。
中途美月伸出带血的手,希望渡边将其拉起。
渡边拉了,但拉起后又是一击。
(有指出美月非luna sea本人。
这样的话以上关于其身世情况和心理状况的推理就不能成立,那她的心理就要解释为单纯地爱上了渡边了。
这种爱导致了她的牺牲。
)倒是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樱宫这个角色。
电影中提到了他的上帝信仰。
森口说他“临死前还在说教”。
但注意他的设置——出很多书,有狂热崇拜者追随,但读其书的却未必深通他对爱的理念,反而会做一些恶事。
其孩子死于与之相对立又是其想拯救的“后现代人类”之手。
想起什么没?
最后再说说森口。
她其实是以奖善罚恶的高姿态出现的,身份类似神职人员。
她的“告白”中暗示了她将在法律管不到的地方来惩罚恶人,这种手段在渡边和直树身上都有体现。
她是本片最有血有肉的角色并不为过。
一方面冷酷地在法律无力之处惩罚恶人,一方面又因为一颗糖的温暖而哭泣不已。
如果观众对神职人员没有偏见的话,她其实是其代表。
还有,她未必真的炸了渡边他妈。
至此,片中的角色分垒已经明显了:代表理想、以人为目的的一方:森口、樱宫、美月。
类似教会?
美月属于后来投诚,但悲剧结尾的殉教者。
狂热崇拜者:寺田搞不清状况的现代人:渡边、直树、直树母等等。
森口和樱宫被谋害的孩子,不仅仅是爱美一个人,而是全体现代人一方。
在启蒙自以为照亮了一切以后,人类开始为感官而欢欣鼓舞,把自己摆上了神龛而以他人为工具。
不平等以自私的形态比以往更浓烈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中显现。
生命本身的失落,促成了所谓“真正的地狱”的最终发生。
而每个人的“告白”,把这种境遇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森口的行为,无异于一场世界大洪水。
中岛哲也特意选用了一种浮夸和精致过度的腔调,把这样一部立意本身反对以感官与情绪刺激为追求的片子拍得节奏紧凑、美轮美奂,这种反差本身又构成了一场在现代社会匠心独运的“传教活动”。
从这个角度看,结尾的“なんで”又具有了别样的意味。
以上是我的告白。
作为半个栗山千明粉,有次和人开玩笑:“现在看日本电影,一看到清澈镜头抒情音乐纯净无垢的喧闹微笑以及干净的校服,就会做好心理准备:下一秒多半会出现暴力凶杀血迹特写以及孩子们沉静微笑面部特写。
”我对日本校园片儿的观感,差不多如此。
有朋友在京都,偶尔聊起来,大致感觉:日本式的审美,反差鲜明而不留余地。
斑斓华丽到庞杂臃肿,清净枯寂到纤毫不染,至野蛮与至文雅之间打转。
樱花易凋人生无常以及对年轻的浪漫悲剧英雄(义经、坂本龙马)们的热爱基本可以挂钩,老式能剧里大半和鬼与死者有关。
反正:极强烈的对比反差(要么清纯美好到天堂,要么血腥残忍到地狱)、对生存/毁灭的关注,是日本审美中极重要的一环。
如果你不看画面,会听见电影里充满了音乐、自言自语式的沉静念白,以及少年们尖锐刺耳的叫声,这是日本式残酷青春电影最经典的特征之一:清纯柔美和尖锐刺耳总是相伴而行,反差。
以清澈画面和幻漫配乐制造MV级别的电影语言,来讲述这个关于死亡、设局、报复的故事,反差。
让两个天真少年(天才少年A对待死亡如儿戏,自卑少年B在把小女孩抛进游泳池那一瞬间的心路历程基本是自卑使然)、一个少女和一个冷静的老师(松隆子在课堂上慢悠悠陈述一切时淡定得仿佛这事与她无关)演出一系列让人呼吸停顿的死亡故事,反差。
用大量几乎带抒情意味的慢镜头描述死亡(松隆子女儿掉进游泳池,女二号被打死时死不瞑目脸上带血的镜头,以及本片经典的末尾爆炸),反差。
让麻木、彼此伤害欺凌、孤单无助这些让人恐惧的姿态出现在两个小男生身上,反差。
让处心积虑、布局精美得有艺术品气息的复仇计划由一个老师实施,而且最后残忍得不留余地居然还加了那么经典的反讽(“开玩笑的……”),反差。
被自卑少年B杀死的那位母亲前后态度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最后歇斯底里的崩溃直到死去,反差。
学生们因为认定天才少年A“你有罪”于是对他进行了百般戏弄,对想保护他的北原采取同样的株连,这种群体意识的“恶”体现在年轻学生们身上,反差。
自卑少年B的枯寂状态以及荡漾他家庭整个氛围的死寂,与不知真相男老师热情的鼓励口号,制造出一种半滑稽半让人发冷的诡异效果,反差。
最后……以电影这么一种大众化媒体,这种大多数时候得尽量宣传光明面、对生活加以理想化,让大家习惯喜剧或较为纯粹温柔的悲剧的媒体,来展开这么一个阴冷到头、毫无宽容、“都死了”充满痛苦的故事,对观影者本身也算一种体验的反差。
所以说,这是部很日本的电影,只有日本人拍得出的电影。
对青少年暴力死亡犯罪的态度(我不知道有谁在看到学生们惊恐万状尖叫时想到了《大逃杀》,反正我是这样);以温柔抒情的方式勾画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对“恶”的不加掩饰甚至渲染,使之对观影者进行各种突破底线的感官和认知刺激……而且不留余地。
看告白是完全因为被豆瓣上一票的五星评价引诱的,看完之后就想:以后还是不要在这种文青聚集地找推理小说或者电影看好了。
其实这根本就不算是一本推理小说,没有谜题,没有诡计,甚至没有凶手——就像当初那本引起轰动的白夜行一样——也许是一本好小说,但作为推理小说而言,它就是个屁。
这样的推理小说,简直就是作为推理小说的悲哀。
不再把关注点放在小说本身,而是去发掘噱头。
什么人性的恶拉,什么有阴影的童年拉,什么整个社会的扭曲拉,什么人的原罪拉——反正就是那种听起来就酷得不行,看起来就会在豆瓣上得到欢迎的那种东西。
谁还在苦思冥想出一个骗局而欢呼不已?
谁还为讲好一个故事而殚精竭虑?
反正不管故事讲得怎么样,总有些装B的人会洋洋自得的跳进来。
他们根本就不是想看书,他们只是想看一本让他们看起来在思考人性,关心社会,与众不同的书而已。
推理的本质是欺骗。
推理的意义不在于谜团有多华丽,不在于诡计有多麻烦,而在于你有没有成功的骗到观众。
所有的推理爱好者其实都是SM爱好者,你把他们骗得越惨,他们越爽。
那些成功的谜题,其实不见得有多复杂,就像刘谦的近景魔术,精致,小巧,简洁又直接,比起那些华丽却笨拙的大型魔术,它更会让人在谜底揭晓的那一霎那,拍着脑袋懊恼的大叫:我他妈怎么就没想到!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
我完全没看到它有为了把观众骗到而作出的努力。
通篇的电影都是营造一种刻意的气氛,什么人心的黑暗,变态的阴影,社会的畸形,它就像一个人不停地在你旁边吼:很变态有没有!!
很畸形有没有!!
很黑暗有没有!!
都是因为整个社会有没有!!
——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和唐山大地震很像。
推理小说绝对不是这个样子。
读推理就像一次永远不知道目的地的旅行,乐趣在于未知,在于猜,可以让人永远迫不及待的期待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
为什么这种故事越来越流行?
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想看到杀人。
就像祥林嫂的听众,他们需要祥林嫂的故事,来让他们知道,他们过得很好。
他们也需要祥林嫂,像别人展示一下自己的同情心。
我们也需要这种故事,让自己有个借口,好把自己的错,全部推给社会和人性,让自己有一种道德上的,虚妄的无罪感——说到底,我们都是懦夫。
或者,我们需要这种故事,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我在观察人性啊有没有!!!
是人性啊懂不懂!!!
啊,这个世界怎么这么扭曲啊!!!
啊,这个社会怎么这么肮脏啊!!!
怎么人类都这么肮脏啊!!!
啊!!!
人类都是邪恶啊!!!
”就像郭敬明的小说:残酷青春啊有没有!!!
悲伤逆流成河啊有没有!!!
45度角仰望天空啊有没有!!!
老子很忧伤啊有没有!!!
但是这种难过,青春,忧郁,人性,丑恶——轻得就像一张纸,风一吹就没了——有一个词,叫无病呻吟;还有一个词,叫脑子进水;但是还有这么一个词,叫装B遭雷劈但是究竟是这个社会变态,还是我们变态?
没有我们所有人作出的努力,这个社会为什么会变态?
这些作者把自己(或者主角)归在社会之外,以道貌岸然的上帝身份观察这个世界,自以为是的评价,决定别人的命运,或者,把自己的错误归到整个世界头上,“不是我的错,我是不得以的”“是他们逼我的”“是这个世界的错,这个世界本身就是错的”。
但是,就像告白里面说的那样(这是我觉得唯一一句正确的话):杀人是错的。
不管你因为什么原因杀人,都是错的。
你因为信仰。
复仇。
自由。
公平。
公正。
——不管是什么原因,自以为有权利去剥夺别人生命的人,都是错的。
没有什么迫不得已的事情,路在你脚下,你自己选。
就算你杀人没有任何后果,不用受到任何惩罚,但也改变不了“这是错的”。
就像十月围城里的孙中山,也许他是一个伟大的XX家,但是他在我心里面,首先是一个以自由为幌子,让无数人为之死去的侩子手。
这也是所有推理小说应该遵守的底线——对生命的敬意。
就像那个马尾辫的猥琐侦探说的“杀人不是艺术,杀人是犯罪”但是这,恰恰是现在很多推理小说所缺失的——对于任何人,所作为人的敬意
告白是我喜欢的一个舞蹈小王子推荐的,以为告白是一个美美的故事,是青春那些难以说出的话。
电影开始了,对,如我想象的一样是校园,可是气氛为什么不一样色调也不一样人们的笑容也不一样,难道我看错了???
没有错,这就是告白,是对生命的告白。
电影说恐怖也不是特别恐怖但却给人带来一种生命无视感,有人拼命想得到某些人肯定,于是一个又一个悲剧造成,关键造成了还不知悔改。
不说废话进入正题。
A 之所以这样来源于母亲,母亲从小就对其特别不满意,认为是他耽误了自己的前程,有A 她的梦想就无法进行。
于是对A又打又骂,让他学习各种物理知识,各种各样拆卸组装,然后离婚然后离开然后从此不闻不问消失,留下一堆书和一个小小的身影,而我认为最直接造成a以后行为的是父母没有给予a正常的爱,准确说没有教他爱,让他变得内心扭曲,b渴望友谊渴望认可,同时遭受校园暴力,这些都慢慢形成了一个扭曲的人,然后慢慢回馈他周遭的世界。
青少年杀人受到法律保护,这是好还是坏呢?
我觉得得从不同角度看,比如犯罪的出发点是故意还是计划或是其他,其处罚的轻重缓急也不一样。
a的母亲没有死,因为当时放了包以后就出去了。
之所以这样说也是让a去体会一下失去最爱人的绝望难过,让他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好多想说的,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希望大家在在乎自己生命和爱的人生命的同时,请不要剥夺别人生的权利,对爱的渴望,愿大家珍惜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抬头看一下天空有阳光,有一切美好的东西。
感觉这片子的分镜实在是……来回的特写,来回的慢镜头,来回的定格切换……太2D了吧。
用以下的表情足够概况剧情了!
松隆子:-__-全班同学:=口=班长少女:>__<木村佳乃:@__@少年A:= =+少年B:= =男班主任:^___^少年B:Q_Q松隆子:Orz少年A:TAT松隆子:=__,=(end)
每个人的告白都象刀一样深深地切入人的内心深处,将人性底层最阴暗最脆弱地部份一层一层地切开,让人深陷入莫名震撼的残酷黑暗世界中。
每个人都有一个告白,每个告白都有一个让人瞠目的秘密,有失去幼女而陷入疯狂复仇中的女教师,有从小缺乏母爱而任意践踏生命的疯狂少年A,缺少父爱被母亲宠坏的自卑少年B,有一味溺爱儿子不可自拔的母亲,有品学兼优却渴望死亡的少女,有满腔热血却过于理想化的年轻男教师,这些告白者的故事交叉在了一起,就构成了一部非常震慑人心的故事。
电影以大量的慢镜头与特写,加上沉重压抑的配乐,让观者在观影中慢慢思考复杂、深刻又现实的人性,女教师的复仇计划让杀人者永远记住了“痛”的感觉,但同时又让复仇者痛哭街头,让人性在十字路口徘徊思考,复仇虽然成功,然失去的痛苦谁又能补偿呢
为什么那些问题学生的责任都在母亲?
为什么死的都是女性?
为什么遭到控诉的全部是女人?
这部电影里面那些孩子的父亲在成长中的缺席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
丝毫没有遭到任何的非议。
为了追求事业疏于管教孩子的母亲被炸死了,过度宠溺孩子的母亲被孩子亲手杀死了。
爱上坏男孩的女孩被男孩杀死了,老师的女儿被俩男孩杀死了。
我想到了《水果硬糖》。
恋童癖的人总是责怪小孩:是她主动勾引我的;她实在太可爱了,我实在克制不住。。。
因为小孩太容易被责备了。
把责任推卸给小孩太容易了。
这部电影也是这样,把所有的责任推卸给女性,推卸给母亲。
在孩子的成长中,那些缺席的父亲丝毫不受到任何责难。
没有任何舆论压力。
又让我想到韩寒对他女儿的爱,“我也不负责她睡觉,也不给她换尿布,什么都不管,每天就负责让她滚过来,但她就很听我话,也特别喜欢我。
”看到某豆友的评论:2012-09-27 09:45:43 蛾 谁都知道洗的干净吃的饱饱的胖婴儿很可爱。
象洋娃娃或小猫小狗。
但是陪伴他,给她洗澡哺乳,跟他的脾气斗争,一点一滴的观察教养纠正,这才是爱一个孩子的父母。
看到那些不参与育儿只在孩子洗干净时抱抱然后标榜自己多爱孩子的人都深深厌恶深以为然。
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付出了那么多的无形劳动,能轻易被否定。
而当甩手君子的父亲,却有权利来批判,来指指点点。
那个为了自己的事业追求,在孩子的成长中缺席的母亲在这部电影里面被炸死了(也可能没有),而那个缺席的父亲呢?
连背景都不曾出现。
只是妈妈在照顾孩子,在孩子发疯的时候、在孩子脏乱的时候、在孩子崩溃的时候。
这个妈妈被孩子亲手杀死了,被很多观看电影的人谴责,而那位缺席的父亲呢?
养不教,谁之过?
这部电影看完我非常生气。
因为并没有给书写评,本来电影也不打算说什么的,虽然事前我期待值很高。
电影拍得不错,当然也没有那么多装逼犯说的那么高深。
作为中岛哲也的电影来看,是部佳作。
然而电影对原作最大的改变,就是几乎彻底颠覆了森口的根源。
告白这部东西啊,它原本讲的并非是中岛想要表达的生命那么沉重的东西,仅仅是一个主妇作家眼里看到的教育问题极端化。
就是这么简单。
你们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森口?
是电影里那个恣意地利用他人为女儿复仇,却被小孩子的糖触动一个人跑到无人处痛哭到双肩颤抖的母亲?
一个演完了人性善戏码眼角含泪跑到小鬼面前撂狠话说这是你重生的第一步——逗你玩的变态女?
很可惜,森口并没有这样的软弱和恶意。
森口悠子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她是如此正常。
我一直都是喜欢森口的,那个精密且进退分寸掌控极好,很像人实际又很不像人的森口。
连复仇问题上,她都并非是电影所表达的那么深重的执念,甚至变成了有心利用维特布了局,还对着仰慕她的美月以及死小鬼把恶人演足。
我很怀疑这样的人怎么会爱上什么人然后一起生下了爱美这样一个孩子,但是她对爱美的母爱无疑又是真实的。
在小说原作最后的电话里,森口有这样的一段自白:我本来以为这样一切就结束了。
当然,你们感到死亡的恐惧,或是受到同学怎样的欺负,都并不能让我高兴起来。
老实说报复之后,我对你们的憎恨一点都没有改变。
我想就算亲手拿刀把你们碎尸万段,结果也不会有所不同。
我发现复仇之后就将一切付诸东流是不可能的。
即便如此我还是以为可以强行压抑自己的感情。
因为我虽然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爱美,但我可不打算一辈子都跟你们这种人纠缠不清。
樱宫去了以后,我想从头开始。
在此之前我几乎没有想过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今后我想试着从这个方向着眼。
然而杯具的是,她没能立刻如愿开始新生活。
小说里牛奶里的血并非是樱宫强行换掉而是偷偷换掉直到自己死前才告诉森口真相的。
原以为复仇告一段落的森口不得不观望着找寻新的机会,这个时候,倒霉的维特出现了。
维特此人,不管是学生时代仰慕樱宫也好,还是后来作为老师教导学生也好,都从来没有试图了解过自己所面对的对象,仅仅是纯粹的自我满足(小说里美月为了验证这一点,在维特身上使用了修哉发明的测谎仪)。
然后这厮还主动找上门接触森口,于是,森口顺理成章的利用了这一点。
森口完全无意挫伤美月,甚至因为自己的谋划引发的北原欺负事件感到抱歉。
电影里见面的一节完全就是额外加出来的。
森口一开始甚至没有打算把炸弹移放到渡边娘那边去,这一段原文是这么说的:在那之前,请让我告诉你一件事。
看过你的情书、解除了炸弹之后,我去见了一个人。
或许是因为有点同情你。
或许我想重新考虑樱宫跟我说的话。
或许是因为爱美之死的起点就在这里。
你非常想见非常想见的人,我随时都可以简单地见到。
我先让她看了你的情书。
然后告诉她你对爱美做的事跟下村同学的案子。
你想知道她怎么说吗?
-这里并没有说带着炸弹去,让人不能不能猜想是否是八坂女士关于自己的儿子说了些什么,导致森口做了接下来的事。
原作里修哉在网页的谎言并非是没有见到母亲就离开了,而是——“接下来即将发生的集体谋杀,是对母亲的复仇。
为了确保她一定能知道我犯下的罪行,非这样做不可。
”森口的嘲讽也并非是这是我对你的复仇,只是你这样叫嚣着我的世界里只有深爱的母亲却屡屡用其他人来做牺牲品的人,没有资格如此洋洋得意大放厥词。
“这种我行我素的地方真是母子一模一样。
”有没有觉得,原作小说的森口,是更加COOL的类型?
笑。
已经有很多人表示电影是极致的变态,也有各种装逼色彩浓重的从告白里看出生命之重看到暴力美学的。
那么原作那个完全合乎理性,有效利用了一切可用资源,下手精准却无意做多余伤害,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平常心态的森口,你们感觉如何了?
这,才是我喜欢的森口悠子。
我觉得美月喜欢森口的理由,大概是一样的吧。
另外补充几点小说和电影的显著差异吧。
一个是修哉和美月的关系。
修哉在网络公开的遗书里说是因为美月骂她恋母癖,但是事件的诱因并非于此,而是修哉问美月为何如此憎恨维特,美月回答因为她的初恋是少年B引发了修哉的恼羞成怒。
这两个小孩,说不定是真的相互喜欢着的吧。
(而且似乎做过了?
= =+)一个是关于生命的部分,电影里谈的很多,但是基本都是小说里没有的。
小说里美月写信给森口要问的问题只有一个:老师现在对自己直接制裁两个少年的决定有什么想法呢?
我觉得她在想的答案无论如何,都不会是生命的重量这样的东西。
一个是关于直树的母亲。
看电影也许觉得这是一个只会溺爱孩子的混账母亲,但是小说里感觉差异也非常大。
从某种角度来说,她和维特是相似的类型,不愿去了解自己所面对的人,然而理由又完全不同,维特是自我满足,而直树娘则是完全的恪守教条。
小说里有一段关于她自己成长环境的内容,看过大概就能够理解了。
看完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这也能称得上是一种震撼。
就像我所认为的观点,人之初,性本恶。
刚出生下来的小婴孩,在父母眼中是小天使,可并不代表他们真的是。
你看,那些小孩子 就算你什么也不教他 给他两个苹果,一个大 一个小,如果让他选一个,他也准保拿那个大的,如果不说是让他选一个,可能他两个都要。
没有人这么教过他,这是人的天性,就是生下来就会的。
当然,有些人慢慢长大,在接受教育后,可能才会知道,原来那样是不对的,是贪心的表现,让自己不要这么做。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
影片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少年A。
其实在影片中刻画的几个别的人物也都有各自的恶,伪善也好,自私也罢。
当然,其实在影片中没有一人是绝对的恶,也没有一人完全的善。
但是,看到结尾的时候 森口老师的复仇真的很有快感,还有她那句“开玩笑的”也很有深意在。
影片到此结束,也给了观众很多想象空间,足够细细回味。
总之,影片无论是剧情 剪辑 音乐都很给力,值得多刷。
那句给我印象最深的话就是“当罪人无法通过法律将其制裁的时候,唯有以暴制暴”
和想象的不一样,原来这部电影不光在内容上搞黑深残,在形式上还搞花样
这么精彩的小说改编成这副鬼样子劳之也就算了,竟然还尼玛改人物性格和台词!绝对麻痹毁了原著啊!!!!!!
让人体验了一把杀人诛心式的复仇,这么一个残酷的故事在中岛哲也的镜头下变得如此优雅震撼,那种高速摄影下广告式的剪辑方法让这部电影变得耳目一新!★★★★★
玄乎,无爱
从头至尾每一分钟都透着中二。
导演的风格非常鲜明 不过都是日本式的逻辑 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最毒妇人心啊最毒妇人心
一部想当然的意淫片
这部电影的反响是两个极端,独特的叙述方式造成截然相反的评论面,日系电影小说热衷擅长于走的悬疑心理斗争在此部影片中尽致发挥,从《松子》到《告白》,中岛哲也不愧是久经沙场的MV导演,开玩笑的。
这变态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仁慈从来都不是用来宽恕罪恶的理由
重看觉得拍得真做作。
小日本变态也就算了,没想到豆瓣也有这么多变态推荐这种变态电影!!!
反思社会阴暗面也反思得这么中二。
估计是看过的唯一一部比原著小说要强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否被喜欢完全在于观影者的内心黑暗程度。无疑拍摄很美,但是全片都用这种手法也很累。无疑故事很好,但是细节的处理和不少逻辑力的漏洞也瑕瑜互见,而且几位角色分别叙述故事稍有冗长感。而大量的夸张和艺术化处理也让人视觉疲惫。但是,我个人就是喜欢,有点变态没什么,至少人家敢承认。
神作。各种(无趣的)翻转,各种(一般的)扭曲。各种人妻战正太(重点)。竟然还卖腐。而且你们是在拍mtv吗。真是给力啊。
中岛哲也成功炫技,大量使用唯美慢镜和特写,意图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保持独特的观赏性和视听感,但过度形式化的画面表达,刻意渲染人性之恶的人物设定以及十分沉重阴暗的主题,让人难以消受;电影进一步放大了小说故事的不真实感,人物行为逻辑情感动机在他们夸张的举动面前都显单薄。电影想要表达的是,告诫人们警惕未成年人身上的人性之恶,并对倾斜的社会政策冷嘲热讽。无知无畏的罪行最为可怕,因为毫无缘由愚蠢可笑,当司法无法制裁时,唯有以暴制暴。
我看到了大逃杀的影子,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影子……
只有日本人才拍得出这么变态的片子。
由于改编和本身情节以及中岛哲也风格的缘故,对白过多,过于舞台剧化——很容易让人想起《被嫌弃..》,诚然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整体感上并不比松子要强,尽管在摄影、剪辑造成的气氛渲染上,比那一部更加炉火纯青。原著与电影各有优劣,原著更能发掘奇爱,电影却在技法之间宣扬童真与社会的双重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