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 我是很久之前看《我们不能是朋友》时很关注这类题材,刷到影评才来看的,看到分数不高一度不想看来着,但最终还是看了。
出乎我意料的精彩,还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
所以,人生第一篇影评献给这部电影。
我原本以为会着重描写如何刺激地偷情,用什么手段,然后正房发现之后怎么处理,怎么和小三周旋的烂俗剧情。
但没有!
电影一上来节奏非常快的交代了他们相识相恋,快到我都不知道是如何纠缠到了一起。
然后节奏更快地描写了他们双双离婚。
把整部电影的重心放在描述他们日夜相处,准备结婚的期间。
不得不说《弃妇日记》写的很好,(所以说,网络时代,犯错成本变高了啊)简直是用心理战术来击溃小三,马苏也演的很好,看到马苏说“我一个人带着孩子真的很孤独”而卑微地求陈晓回心转意的时候真的让人恐婚恐育。
“他们有孩子,离了婚还是家人”真是一句甜蜜又残忍的话。
而杜鹃先不说她眼神空洞,表情呆滞。
她的角色就让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明明白白出轨,小三上位后还在意陈晓那些过往鸡皮蒜毛的事?
和她以后的生活是真的过不下去,果然,通过什么途径相识那一刻便知道与对方只能处于什么关系。
他们在彼此眼里永远都是贼。
所以说,小三安安份份做小三不好吗?
潇洒随性,要刺激就不要想安稳,欲望太多的话她只能变成刘娟笔下的那个刘娟。
让我忍不住想,生活琐事就是消磨浪漫爱情的凶手吗?
不过天天见面一起生活,和爸妈的亲情都会被损耗,何况爱情?
所以非常同感杜鹃片中前夫说的话:过日子啊还是要归于平淡的。
看完这部电影后,其实对我的爱情观也有了一定影响,说实话,我一直觉得男人都是渣,不然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小三群体,网上现实也随处可见出轨事件,我不相信爱情,更不相信永恒,一辈子爱一个人都是屁话。
所以我的每一段感情都还蛮短暂的,因为不陷入过深就不会受伤,我也一样潇洒觉得玩玩而已就会让这场博弈游戏很公平,甚至小三我也不觉得有什么错,你离开了我就代表你本不属于我。
但另一方面,好像也有专一幸福的婚姻让我动容。
我怎么才能找到一段健康幸福的长期关系呢?
前提是我必须相信这样的人存在,相信这样的关系存在,(眼界永远是阻碍更多可能性的东西),其次我自己也要变成这样的人,修炼好亲密关系这门课。
根据吸引力法则,我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
比起心动,心安更幸福?
没有孩子及时让爱情升华为亲情这段感情就是真的不牢固?
都是让我想探讨的问题。
不过,对于男人永远的铁律是:妻不如妾 妾不如偷。
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它只会带来新的问题。
一直认为,我们可以在结束一段感情以后,再开始一段新的感情。
不应该因为一段新感情而想去结束一段旧感情。
没有哪段感情是十全十美的,现在你眼中完美无缺的ta,迟早也会变成上一个你眼中问题百出的ta。
所以,有些问题,外界是改变不了的,只有我们自己内心才能改变。
人嘛,还是要有担当一些。
写在前面的话:如果只是想花3040块钱在1个半小时内获得捧腹大笑的效果,建议大家不要来。
同时这部电影也承受不起那些全程、半程睡过去或者离场的一星和差评。
一直觉得文艺片受众面是很小的,它不像喜剧片那么喜闻乐见。
所以总觉得看这种片子是要思考的,看完只是第一阶段,思考才是更重要的。
导演要告诉我们的远比镜头传达出来的多,所以如果你看完很沉默我觉得反而是正常的。
之前看过霍建起导演的几部电影,感觉都非常贴近生活,情感特别细腻。
故事很平淡但感情却非常浓烈。
《如影随心》也不例外,看的过程中就觉得:哇,这些行为、场景、想法不就是我们身边正在或者已经发生的吗。
这看起来狗血的剧情不正是好多人狗血的人生,陆松不就是我们身边所谓的渣男,文罂我们都讨厌的小三,刘娟那个在家庭中无私奉献失去自我的女人。
但是如果我们都作为旁观者来看这些,如果我们能稍微思考一下下,是不是会觉得不太一样。
有的时候,意会到的东西比言传要来的更深刻。
男人和女人真的是有很大不同的。
男人贪婪却务实理性。
我敢说在文罂离婚之前陆松从来没想过要离婚,或者陆松从来没想过要和文罂结婚。
是啊,他爱文罂,但是他有家庭有老婆有孩子。
回家有老婆的关爱,工作之余还能有文罂,刺激又充实。
就像《我的前半生》里,陈俊生在凌玲离婚之前也从没想过和罗子君离婚一样。
但是男人又是理性的。
和刘娟离婚之后,陆松的意识就很快转变了,他和文罂不再是有十分钟都要抓紧见面的关系了,他们之间是要开始生活了,而不是单单谈情说爱。
说到这里,女人呢,感性,缺乏安全感,易猜忌爱攀比。
作为一个女生,我仍然觉得这是大多数女人的通病,当然不排除少数可爱的女孩。
所以当陆松已经要生活的时候,文罂还在抓着爱情不放。
其实,生活不是只有爱情的,这时候我忽然明白了导演为什么选杜鹃。
如果这是一张有烟火气的脸,她一味的追求爱情或许会觉得不搭,但这一张厌世冷漠的脸(可能形容不准确哈😂)这时她追求那纯洁的爱情,一切好像都说的通了。
所以我在想,或许生活中情侣夫妻之间的争吵很大程度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他们在意的东西不一样了。
可能对于男人,他们认为拼事业给老婆孩子一个好的生活,但是对于女人,还在傻傻的不放弃爱情。
这时候我们就该思考了,都是为了爱,为何最后却互相伤害。
或许文艺片就像一杯美酒,需要慢慢品慢慢悟。
至于能通过它得到多少就要看米思考多少,愿不愿意思考。
我觉得能让人思考的东西就不会太差,特别是在当下社会,愿意花时间思考的人太少了。
当然,我觉得这部片也还是有不足的,确实会给人枯燥的感觉。
但是为了杜鹃来的朋友一定不会失望😄还有有的网友说陈晓有点油腻,额,或许是头发有点油?
哈哈哈头发是有点油🌚自己的一些小感受,终于写完能安心睡觉了💤这是一条分割线😄😄今天又想起一些,昨天没有写完。
对于男人我确实不懂,不知道他们的脑回路是怎么样的。
但对于女人我觉得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发言权😅也算是看完这个电影我觉得女同胞应该慢慢改变的吧首先,已经结婚的女性。
说实话,收起恋爱至上浪漫至上的观念吧,我觉得大部分结婚后这两项都不是重要项的。
而且生活不是只有爱情的,虽然不如意人之常情,但除了爱情还是有很多可爱浪漫的事。
当然,我们要变成只知柴米油盐房车孩子的中年妇女吗?
No!
该有的小惊喜和小浪漫还有仪式感我认为还是要有的,只不过在结婚后我们要对优先项进行重新排序!
其次,没有结婚的女性。
都说婚姻是恋爱的坟墓,所以如果追求极致的爱情,那我建议不要步入婚姻。
但是我认为更可怕的是,时间才是杀死爱情的真正毒药。
人们总是会发现激情过后生活一起鸡毛。
所以会有现在的人总是在不同的恋爱中穿梭,或许他们害怕了激情过后的沉寂。
所以啊,也许我们所有人应该学习的是:将激情缓释,让它走的慢一些。
最好能慢到它走了我们都可以长久的爱下去!
这部电影是在家里看的,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并没有评论所说的那么坏。
首先电影给人的视听效果就很好,杜鹃气质到位,陈晓风情万种,电影的服装、画面、音乐都挺好,整个电影看下来并没觉得有太大的问题或者看不下去的尴尬。
其次,剧情和三观的问题。
剧情除了结尾有点莫名其妙马苏那么想挽回陈晓并且成功让陈晓和杜鹃分手之后,却和另一个陌生男人结了婚,放弃了孩子的原配爸比,其他也没什么太奇怪的,我觉得我能感受到陈晓和杜鹃的爱情以及后来被现实折磨的痛苦和分离。
再说说三观,这部电影的三观有问题么?
没问题,我认为很多卫视天天黄金档播的狗血偶像剧和古装狗血爱情剧才是三观有问题。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现实,电影情节中展现的很多行为、心理是生活中常见的,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反思我们的生活,从中汲取精华,吸收营养。
总的下来,我想表达的就是,我认为电影或电视剧等文化作品的意义并不是传递所谓绝对正确的价值观,而是反映生活吧,因为我不认为有谁能掌握绝对正确的价值观,也没有谁有权利去向别人灌输他认为对的价值观,毕竟我们处于生活这摊泥淖中,有时候可能并看不清生活,也看不清自己,文化作品只要是反映现实、或是折射现实,就有它存在的意义。
先说此片最大的问题:表达方式。
台词有很大的表演性,简单来说就是——他们讲的台词我一听就不是在说给对方听,而是在说给作为观众的我听。
这让我很不适。
还有一些下定义的旁白,完全可以留白的,结尾拖沓,又故作文艺。
(再说一句,主题曲和片尾曲也不咋滴)感觉如果后期和审美不拉胯这个片完全可以上一个档次,但现在有点杂草包黄金,看上去很烂。
但是,为什么我还是打了五星。
首先,此片评分太低了,我想打高一点拉高一下平均分……真实评价8分左右。
笑死我了,之前还听说过很多人是不看豆瓣七分以下片子的,没想到我运气这么好。
我承认我最开始只是想看陈晓卷毛有胡子的造型才看这电影的……但后来我很开心并且以虔诚的心态对待了,有一些点,我认为比《花束般的恋爱》拍得还好。
这两部有相似之处,所以忍不住比较了。
关于爱情、婚姻的理解,看完又深了许多,非常感谢。
//编辑一下本片与《花束般的恋爱》所呈现出来的关系——它们是世俗认为失败的两种可能性。
首先,电影拍的非常唯美,色彩,画面,杜鹃每次拍全身走出来的镜头看起来真的太享受,还有把陈晓也拍的非常帅,很欲。
男女主角的爱情,看起来太美好了,一个画家的和一个小提琴家,一拍即合,也非常契合,但是毕竟是讲了一个出轨的故事,可能千人千面每个人看法不一样。
但是我觉得男女主角还是真正的爱情,不然为什么一个人要生下孩子以纪念这份爱情,一个要去巴黎重温所有的美好。
陈晓和杜鹃都演的超级棒!
其次,电影还有很多搞笑的桥段,电影院笑了好几次,特别是船戏的时候。
马苏不得不说演技还是相当可以的。
很喜欢这位大佬的评价,转自知乎的作者:水泵和合本圣经 《 歌林多前书》13:4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
爱是不自夸。
不张狂。
13:5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处。
不轻易发怒。
不计算人的恶 。
13:6不喜欢不义。
只喜欢真理。
13:7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
如影随心恐怕是最近被误解最大的一部片子,本来看过之后懂的人自然懂,不懂得无需多说,然而这个豆瓣分数把我炸了出来,可能我还年轻气盛,所以忍不住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谈谈三个主要人物。
一、 刘娟——复仇者刘娟在这个故事中存在感很强烈,因为她占据了地理优势,大婆手撕小三,彩蛋中又有了新的婚姻开启新的生活。
人们乐见被伤害的女人成为人生赢家、渣男小三黯淡收场这样的爽文剧情,然而也惋惜她低声下气的挽回陆松,最后撕下强势的面具哭成一个泪人。
如果我说她一开始就只为报复,对陆松的感情不剩几分,甚至连着最后的感情都拿来利用,你信吗?
让我们回到电影本身,回到刘娟写的《弃妇日记》这才能找到真相。
《弃妇日记》里面有一句点题的话——你想毫发无损,你想全身而退,没门。
这句话才是她一切行为的动机——复仇。
刘娟看似是一个人畜无害的中文教师,也因为床上念诗这样的行为让人嘲弄又发笑,这样没有情调没有乐趣的女人不禁让人小看她又同情她,但从未看懂她。
刘娟的强大在于她完全看穿了文罂,看穿她的敏感多疑,也看穿她身为第三者身份的心虚与怯懦,弃妇日记的存在就是为了引导文罂去试探陆松,而她作为陆松的前妻又是那样的了解这个男人,知道他的痛点就是讨厌诘问和怀疑,刘娟的行为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目的只有一个,复仇。
为此她利用这些信息在弃妇日记上暗示陆松曾经不回家然后就让她发现了外遇,文罂怕了,她把刘娟的日记当作了解陆松刘娟为何离婚的错题本,却发现自己的名字写满了错题本的每一页,刘娟写陆松藏小金库又小气不愿意付账,文罂看到之后马上去查了钻戒的价格,很贵的一枚,然而依然让她心有戚戚。
很多人看不懂文罂的多疑觉得她作,但我很能理解,因为从她看到《弃妇日记》的那一刻,刘娟从根本上就被操控了她。
刘娟的致命一击,也是文罂崩溃的原因,就是刘娟在旧家挽回陆松,陆松请求她不要再写,刘娟收笔的事件。
文罂崩溃的点是什么?
是刘娟用她优秀的中文系笔触,暧昧化了陆松求她收手的过程,文罂在思索什么叫做“看不得他那个样子求我”,怎么求的?
什么语气?
在哪里?
无数不堪的画面感冲击了她,她彻底被击败了。
而刘娟深知这一点,所以答应收手为假,利用这事击垮文罂为真,这不是真正的收手,这个手收的让陆松怒火中烧。
惊不惊喜?
刘娟居然聪明又深谙他人心理,是个善于心理控制的厉害女人。
二、 文罂——狩猎者很多人讨厌这部电影,说它美化第三者,初看这样说没错。
文罂硬着头皮见刘娟,她眼神无辜中带着无奈“我想你跟我差不多大,对感情的理解应该差不多“,”我没想过拆散你们,但我陷进去了“,”就是第三个人的错“,人们见惯了嚣张跋扈的第三者,没见过这样“勇于承担”的角色,一时下不去嘴去骂,像憋了一只苍蝇在嘴里又要说话,吐又不能吐,吞也不可能吞。
可是文罂真的有她说的那么无辜吗?
首先需要明晰一点,整个电影都是以文罂向安顿的叙述为线索串起来的,注意这都是文罂视角,那么她做了什么呢?
美化自己。
首先初见陆松是在一个拍卖会上,但此时他们没有交集,真正的交集在两人挑碟那里。
文罂却能清晰的记得真正的第一次相遇,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男人的好皮囊给她留下了印象。
记住这一点,然后看她接下来的行为。
她们在巴黎的碟摊再次偶遇,她和陆松看中了同一张碟,四目交汇之下两人吵了起来,她丢下了钱却丢下了碟,然后转身就走。
我噗的笑了起来,这是偶然吗?
这是撒网。
然而陆松落网了。
要知道既然不要碟那么拿回钱就好了,为什么要把钱也落下?
她这是给了这个男人接近她机会。
由于男女教育不同所以社会期望也不一样,人们渴望男性做一个狩猎者,女性被动等待挑选,但天性上女性也渴望去狩猎,这是本能,高明的她们发明了各种看似被动却十分主动的狩猎方式,她们精心构造了网,就等勾住你,这才是文罂的真相。
再转过头看看文罂在激情缠绵后跟陆松说的话“你不要离婚,我会内疚”这时候你还相信她吗?
这个小骗子在刚刚和陆松好上的时候就俏皮的问他“什么时候结婚啊?
”可是,没有离婚哪里来的结婚?
她又说了“我和郑可离婚了”,如果她真的不渴望陆松离婚,她告诉他的动机是什么呢?
文罂在自述中美化了自己,其实她和陆松每一步都是她主动,感情有她撒网,结婚的誓言有她逼迫、就连怀疑和诘问都是她起的头。
她出轨了,却接受了严苛的道德教育,背德的快感和痛楚在她身上纠缠,她是婉约的也是主动的更是扭曲的。
三、 陆松——现实者陆松遇到文罂是婚后遇到真爱吗?
很多人借此题发挥,我不是很认同。
很多男人被称为渣男,并不是因为他们主观寻求真爱,恰恰相反,渣男总是一类主观能动性特别差的人,他们总是被动的作出反应,仿佛没有主心骨,文罂一勾陆松就愿者上钩,刘娟一示好陆松就上楼,他的身上存在一种爱欲的纯粹,那就是纯粹的跟随自己的心,永远追随自己,只要有一刻电光火石了,他就会和你摩擦,他是最简单的一个人。
但他也是个最现实的男人,并不是送镯子戒指、爱听音乐、会拉琴、允许你在墙上画画就是理想主义者,他的身上存在着很多现实主义的劣根性。
还记得陆松买了戒指之后搂抱着文罂他说了什么吗?
他“坦诚”的承认这个戒指花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目的是为了“迎合”文罂,然后话回答文罂提问“什么时候结婚”的问题时,他话锋一转说“等你学会烧茄子的那一刻”。
他的话中反复强调的信息是什么呢?
我在为你付出,我在等着你回报。
跟文罂吵架的时候,文罂责怪他有事瞒着自己,陆松的第一反应是反击她——你也有事瞒着我,这个文艺男人迷人优雅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斤斤计较的市侩心。
就像他选择成为小提琴演奏家一样,因为不会别的本领;又比如他自认怀才不遇,演奏却总是跑神。
他爱的恐怕只是首席那个光芒的位置,仅此而已。
陆松总是撒谎,也是因为他这样的性格特点,因为他斤斤计较所以信奉的是互惠互利这一准则,文罂借他这个特点向他撒谎,她假装善良不愿做破坏者,假装是被他所勾引,并且告诉他自己付出了很多,目的是为了逼婚。
陆松诚惶诚恐的陷入无法回报的焦虑,他变得也不能向她真诚的承认自己的懦弱、自己的私心、自己与前妻的藕断丝连,他们的爱变成了他们之间的战场,有多少是演出来的有多少是真的,恐怕他们自己也不明白。
这部电影最深入的讨论在于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
或者说,爱到底是什么?
人们对美丽的女人或者男人产生好感,这是爱吗?
人们互相猜忌互相揭短这是爱吗?
引用圣经的一话13:4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
爱是不自夸。
不张狂。
13:5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处。
不轻易发怒。
不计算人的恶 。
13:6不喜欢不义。
只喜欢真理。
13:7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
这是也是我个人对爱的理解,陆松文罂主陷入的更像是一种crush,字典意“压碎、碾碎、压垮”又作名词“短暂的、热烈的爱恋”。
他们以为自己的爱情独一无二,却逃不过世俗电影中有关围城与坟墓的形容,他们没有经历生死离别、天各一方,他们是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消磨的。
文罂疑惑过,他们的爱像是温度下降了,但是余温尚在,她为他找过借口,却发现他有意无意的转过身去,态度有了微妙的冷淡漠然,像是中间有了结界;陆松也发现与她的肢体接触变得短暂而敷衍,肌肤相亲还是熟悉温暖的,但他望向她却看到了她眼里的猜忌与不耐,最终两人坐在一起像两只斗鸡一样互相啄咬,陆松说承认吧,就是我们自己打败了自己,如此赤裸又诚实。
陆松和文罂的crush我目睹了从发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不过我并不想拥有真爱,这样的感情像是完全作为另外一个人的模具,失去了自我和边界,又有几个人会愿意这样爱人呢?
所以现代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大家宁愿换对象都不愿意去迎合对方。
那么就算没有真爱我们就不去尝试或者期待了吗?
导演告诉我们了他的答案:去他妈的伟大的爱情,去他妈的永恒与专一,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犯错,就不是我们了,人不就是在犯错与纠错中成长吗?
就算是爱情死亡就算是结局不好,也不要来世上罔活一遭。
电影的结局是开放式的,陆松依然不是首席,刘娟邀请他为自己的婚礼弹奏小提琴,他依然一双深情款款的眼神等你沦陷,无论是刘娟、郑可、还是陆松、文罂都有了新的生活,我特别喜欢这样的结局,因为爱情短暂,生活太长,而我们太过孤寂。
除了相信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我们,别无选择。
最后加一句对导演说的话吧:我能感受到您拍的这部电影的乐趣在于要看每个人有什么行为,行为和言语之间有什么冲突,这些冲突暗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特点。
但是这个豆瓣评分告诉我们导演还是要懂得讨巧,最好把一切表达得东西都放在纸上用荧光笔标好重点,因为我们的观众已经没耐心去自己找寻了。
忍了半小时终于忍无可忍,把这部烂片关掉了。
为了陈晓而来,看完才发现导演是霍建起。
不得不说霍建起用的男演员都是我会反复爱上的类型,尤其是年轻时的潘粤明。
所以这部片子难看成这样,我怀疑是不是导演被绑架了。
陈晓也是惨,完全有实力也有颜值塑造一个浪漫爱情文艺片的,结果出来是这样。
扼腕。
我又仔细想了想,这部电影其实很像我有时候写的稀烂的文章。
如果不是一等一的创作小天才,写出烂文章的几率总是大过写出好的。
行吧,就是可惜了陈晓这造型。
这部电影中文罂的扮演者的杜鹃真的太美了,尤其是一袭红衣撑着红伞的那一幕,清冷的气质搭配浓烈的色彩,往那一站就是故事本身。
电影中的两位主人公感情浓烈而不能自持,他们一直放任这样的感情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乃至长成日后的大树。
人类是这个世间情感最丰盈的动物,我一直觉得情感是没有错的,放任感情才是错。
电影中的陆松和文罂相遇时,都是有家室的人,他们身上肩负着作为别人的丈夫和妻子该担起的责任。
人的一生,每个人要扮演很多的角色,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既然扮起了,就要担起来。
而不能像电影中的男女主一样找各种理由来让自己在这段放任的感情中心安理得,比如:因为爱情
如果想要看简单粗暴的告诉别人失恋过程 ,再写上几句矫情的爱情真理的电影可以出门左拐 。
个人觉得这个不光是说爱情。
更多的是婚姻中的问题一开始的片头只是单纯的感叹电影的色调美到炸裂,陈晓和杜鹃的颜让我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以为只是老套的手法打爱情回忆的煽情牌。
后来发现,它其实是披着爱情的外衣说着婚姻的故事整个电影里面最点睛的一句话差不多就是那句:真爱和真爱没有区别,你给他的我都给过他。
当陆晓的前妻说完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开头陆松和文罂巴黎相遇,机缘巧合进入了热恋 。
热恋的男女很自然的分泌出荷尔蒙。
所以两个人过的一直很有激情爱的很热烈。
因为觉得是真爱所以想到了结婚。
结果因为弃妇日记引出了前妻,慢慢牵出了两人离婚的原因。
开始前妻的神经质一般的入场给人想当然的觉得,这个女人的样子如此邋遢,还有点的神经质的感觉。
再看看文罂。
浪漫,性感,带有独特的高冷艺术气息。
让人一看到就很有征服欲。
插一句嘴。
杜鹃那种厌世的性冷淡的气质喜欢到爆。
好,说正经的,我当然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我要是男人这两个女人给我选。
我肯定选杜鹃啊!!!
但再往后看再有激情浪漫的文罂再快进入了婚姻不过过成了第二个前妻的样子。
猜忌,不安,害怕失去直至变得丧失理智当今社会太多人打着婚后遇真爱的旗号去出轨离婚,再把错归结到女人身上。
就像陆松和前妻睡前运动前妻毫无情趣的爱念诗喜欢强势。
但我觉得难道她婚前就不强势了么,婚前不念诗了么。
只不过她的强势因为你的迁就就没那么多计较,念诗成了闺房情趣。
就像前妻说的,真爱和真爱没有区别。
谁还不是因为真爱结的婚,例如爱到极致去把对方的名字嵌入自己的身体去纹了两个L。
例如他们也曾夜夜激情。
区别的是生活的平淡磨平了你们的激情,因为爱所以过度美化了对方去结了婚。
因为腻了生活的枯燥去打着打着真爱的旗号去劈腿 ,然后站在所谓真爱的至高点上抛妻弃子成了理所当然理直气壮。
却一点都没责任感。
一个丈夫的责任一个父亲的责任。
极其自私的只顾及了自己的渣男是当今社会很多出轨人的普遍现状,只考虑好自己丝毫不顾忌家人的感受毫无责任心和担当导演用真爱去嘲讽了真爱。
文罂说她厌倦了做手术台上没有被麻醉的人 ,所以爱上了随性又浪漫的陆松。
但我觉得她老公才是她的真爱 ,看似古板无趣的医生却在用自己跟背医学公式一样方式告诉她,那只是一时冲动让她回家好好过日子。
我是发自内心觉得被戴了绿帽子还得好脾气的去哄老婆回家去挽留婚姻。
明明知道她出轨还求她把孩子生下来两个人好好过日子。
真的太……只有电影里才会有的真爱陆松说他老婆强势,无趣,敏感。
但是电影里面又放了两个人在一起的甜蜜回忆。
看似疯狂的日记不过是爱的太歇斯底里不知道如何面对失去老公的生活。
用这种疯狂的举动引起老公的注意。
但到故事的结局刘娟却用日记威胁他上去坐会,只不过为了挽留她的丈夫。
她坐在那写道他又来求我删了日记 。
可笑的是明明受害者是自己却看见和自己共育孩子的男人一次又一次求着自己就为了保护那个破坏自己家庭的女人。
那时的她又是何等的心碎。
陆松说她前妻不会原谅他回去。
却不知道她的前妻爱他爱到没有了尊严的卑微的乞求他回家,因为他的再三要求而去停止更新了日记,因为爱他为了挽留他而去改变自己的形象。
刘娟和文罂在咖啡厅里的那段看似是无理取闹文罂柔弱有理 。
但她一直都在强调那我的孩子从小就没了父亲怎么办。
试问哪个女人在面对破坏自己婚姻的人面前还能心大到拉家常他们各自的丈夫妻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爱 。
因为爱可以包容另外一方所有的缺点和错误。
无条件的宽容和谅解然而他们的真爱呢,陆松说我是为了保护你才欺骗你。
何其可笑。
建立在谎言中的爱不过是海市蜃楼。
不过是自私的觉得这样自己最方便了自己。
明明知道文罂的担心和害怕,因为缺乏安全感才去查岗。
可他除了责备发脾气还做了什么。
有很静下心的去想办法给文罂安全感么。
有想彻底坦白给她足够的爱去抵抗猜忌和不安么。
没有他只会发脾气说他们两个都是贼。
因为惯犯而去熟悉对方的作案手法。
爱是包容对方一切的不美好。
而他的爱却是苛责和脾气。
这就是出轨了男人口中的真爱心疼文罂最后为了自己所谓的爱情去生孩子 ,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压力成全了自己逝去的爱情婚姻就像是开一条道路上的火车。
同一个风景看腻了总会无趣。
但如果你想跳车去另一辆车上看别的风景肯定会摔的粉身碎骨。
不如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改变方向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希望所有婚姻中的人都会怜取眼前人。
不要侮辱了真爱。
打着爱情的旗号为所欲为。
没有了道德的底线
扎心了
画面比较文艺就当一个文艺片吧,剧情就比较莫名其妙,女主有点作了,只讲感情的拉拉扯扯。说是杜鹃的时装秀那位我认证了。
小狼狗陈晓,抓到杜鹃就搞。
“我也不知道 应该从哪里开始说”在大年夜看完了关于男女主双双出轨自己原配,最后有些伤感的文艺爱情片。巴黎、旋转木马、罂粟、小提琴、绘画、设计、中文…用了几乎所有浪漫的元素来粉饰内核狗血的文艺狗血N角抓马。全程主要是看杜鹃女士的气质和高级颜,简直是时装大秀/欧洲旅拍/硬照大赏。几处唯美蒙太奇加读出来的模特演技鸡汤台词太美了。不过,杜娟女士可以去学学怎么演戏了,虽然扑克脸真的很飒。
还是那句话,中国缺编剧,也可能是缺有眼光的导演
陈晓造型和杜鹃的脸就是全部的看点了
终于得偿所愿看到这部电影,改档419真是凸显发行方的鸡贼。有了霍导,影片的色彩和画面超出一般院线电影太多,男女主人公从普通中年人变成两个更感性的艺术家,少了很多现实意义,但初衷本就是为了让电影可以更好地迎合市场,可以接受。遗憾的是杜鹃和陈晓的台词功力太差了,完全对不起镜头中的自己的美貌;杜鹃生生把自己演成了ppt,小伞一打大步一跨就是街拍大片;马苏意外地很出彩,苞米碴子味儿的东北话也规避得很彻底;华少hold住姐基本都是符号化表演,这种本土化的诠释对不了解流行文化的人很不友好。还有就是不知道是资方博弈还是什么原因,高晓攀关晓彤等人只出现在了片花中,连句台词都没有,倒是最后“安老师”现身的彩蛋让人十分意外。身边不乏以真爱为名的出轨,我支持真爱相遇,但不会祝福出轨。
周末看完梦华录刷了陈晓两个电影,发现如影随心根本没有网上说的那么烂。爱情的强烈与短暂、多巴胺褪去的无奈与留恋、背德的自责、生育的羁绊,描写人性而非道德,这才是电影该拍的东西啊。美中不足是意外怀孕太tm下头了,男主成了不避孕的噁男,女主成了滥生滥养的脑残,明明全片都在写婚姻、恋爱、生育捆绑销售所产生的悲剧,到了结尾却还硬要无辜的孩子给母亲的恋爱史收尸。
用力过猛,病态婚姻与病态爱情
想表达什么?
我越来越感觉到,很多低分的电影也没有那么的差!就像这不片子,如果不是用心去看的话,似乎很做作。可是认真看看,品品味道,其实还是不错的。情感的表达比较的细腻!没有过多的炫富夸张情节。杜鹃和陈晓的演技我还是很认可的。
再见……我为什么要去看这个鬼玩意儿
画面也太美了吧 这是什么神仙色调 陈晓太帅了 杜鹃太美了 虽然演技有点尴尬 但是感觉讲的挺真实的
这mv确定是《那山那人那狗》的导演拍的???
如影随心霍建起导演美学方面很有造诣 特别是陈晓的突破点很大 陆松诠释的很好 整个片子色调也好看 杜鹃很漂亮 很有现实意义 当生活一地鸡毛的时候 希望我们还能保持初心 不要相互猜忌
这样一部解读婚外情这种“不伦之恋”的电影能搬上内陆大银幕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参考15年的“三爱”,直接阉割掉的第三者情节。画面、色彩、造型真是没得说,我肯定了陈晓的“电影脸”,他以后一定会有很不错的发展,但两个主演可怕的台词功底会是比较大的制约。电影中间真的有点无聊,像八点档狗血剧,不像一部文艺电影,但是接近结尾在巴黎时的主题曲穿插响起,我有了一丝心痛的虐感,几乎可以打四星,但是最后两个人莫名其妙的分手,让我不太能接受,觉得导演处理的太草率,为了“正确”而“正确”。两星半吧,为了情欲缭绕的美感,为了对自由爱情的勇敢表达,不论“三观”,仅仅是艺术性确实欠缺。
毁三观,女主一如既往的漂亮但是僵硬,和男主没有cp敢,男主也没很好,非常油腻
偷来的东西,又怎会心安理得...
陈晓留了胡子卷发形象气质完全和以前的不一样了。桃花眼,风情万种。。四分因为他。
双出轨之后互相的猜忌,激情退去以后彼此的磨合。一地鸡毛的真实生活带来的折磨和痛楚确实如影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