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朗代克
Клондайк,Klondike
导演:玛丽娜·埃尔·戈尔巴赫
主演:Oksana Cherkashyna,Sergey Shadrin,Oleg Shcherbina,Oleg Shevchuk,Artur Aramyan,Evgeniy Efremov,Nadir Samedov,Anatolij Ohorodnyk,Amdrii Iaroshevskii,Danylo Savchenko,Oleksiy Konovalenkov,Tetiana Misik,S
类型:电影地区:乌克兰,土耳其语言:乌克兰语,俄语,荷兰语年份:2022
简介:2014年7月,准父母Irka和Tolik住在乌克兰东部靠近俄罗斯边境的顿涅茨克地区,这是顿巴斯战争早期有争议的地区。随着MH17航班附近的坠机事件加剧了笼罩他们村庄的令人生畏的紧张气氛,他们对第一个孩子出生的紧张预期被突如其来的事件猛烈地打断了。迫在眉睫的失事客机残骸和即将到来的哀悼者队伍强调了当时超现实的创伤..详细 >
只能说,战争是必然的结果了。
聚焦于战争冲突之下的地区人民的生活日常——基本生存全部成问题,每天与死亡打交道,所拥有的不断被掠夺毁坏,但生活却必须要继续。缓慢平移的镜头冷静而克制,与突然落下的爆炸破坏形成强烈的冲突刺激,也成为这里的人们生活的节奏。后半段的推进有所加快,到结尾一场戏,内部的和解与外部的破坏、生的过程与死的过程同时发生,观众的所有侥幸心理毁于一旦,冲击力之强让人庆幸这只是电影。模糊立场,少有的以战争中的孕期女性作为镜头主体,让人得以一窥战争下女性生存的某些现状。年度反战,3.5.
一年过去了,似乎一切都将继续崩坏,直至耗竭。若干刻意构建的奇观化场面,隐喻显明,但谁说战争不是一场践踏人性的残酷奇观呢。
俄罗斯就是沙雕,怎么样,臭黄鹅。
极为之美丽的电影
无声的抗战,从身怀六甲的孕妇身上延伸对战争的残酷抗争。丈夫与弟弟的种族对立、炸的支离破碎的家、废墟中呱呱落地的新生,这三种元素的加持这就是战争下的日常之一。
这片上映不久俄乌战争就爆发了,挺及时。
最后的婴儿出生可以剪切掉,留个思考空间
说实话没看出啥特别有问题的意识形态,难道该指望乌克兰片子支持俄罗斯?只能说更多是表达对兵燹的痛恨吧,结尾弟弟和丈夫的对峙与“和解”已经足够说明问题。而对女性命运的叙写,甚至好于《正发生》。具有纵深感的场面调度是一大特点,也许也能成就一种美学,不过现在言之过早。
运镜构图高水平
#BFI# #LFF# #Debate# 咋说呢,强作者表达,所以剧情上的很多不合理我选择尽量忽略,隐喻表达的过于直白,男性“内耗”下坚强的女性,土地,牛,汽车,房子,生命也是很直接。镜头和构图非常美,但最不满意的点也恰恰在于此,影片大量采用固定镜头和环绕镜头,镜头运动非常缓慢,这样的镜头运动本来是极其冷酷的,有一种漠视任务的感觉,所以非常期待看到生存的残酷,但导演选择了规避所有残酷(除了一头牛和结尾处),而且我感觉被摄主体并不是人,而更多的是环境,让影片从画面上看带有非常强的诗意,我觉得视觉上背离了影片内核,这也让影片的张力大幅度减小了(即使从画面上看感受到一种人物对于命运(镜头)的不可控)。本来想问问导演镜头运动的问题,实在不好意思…最后一个问题举手没被看到。
总有人不喜欢和平,而喜欢和平的人又不善于使用暴力维护和平。破洞构图别致
#38sundance#冷静克制,有很明显的幕的区分,从一开始的一声声的恐怖巨响,到中间各种固定和慢移推的镜头表达边界人民的精神状态,再到后来对于政治立场的爆发。一切都在一个场景下完成的游刃有余,远景近景的切换也恰到好处,总让我感觉到无依之地的影子诶。女性在这炼狱中显出了比男性更坚强的品质…
构图很教科书,长镜头也不错。虽然拍的是2014年的顿巴斯,指向的却是被战争涂炭的现在。乌克兰这部申奥影片太符合西方叙事了,包括对亲俄势力的脸谱妖魔化。然而老百姓永远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那些冰冷的亲人尸体不是我们作为壁上观者能够评价的...
平平淡淡,对我来说没有吸引力。
Klondike告诉你,被毁的墙、被破坏的婚姻、被意识形态离间的亲情、被炸的山河,都无法修复,或没有时间去修复。战争是失心疯的男人们的春药。他们有着“noble”的借口,各种大义,仿佛这些主义、那些历史纠葛就可以辩护战争。在狂欢者眼中,没有战火下的普通平民,更没有生灵。Irka想要坚守的边境小家是一个单纯的家,而不是某个国下的家。 @2022-03-05 07:09:56
远景之外是当下一切罪恶行为的痛斥,沉痛,好沉痛~
电影背景是14年乌克兰政变,开始东西内战,其实和俄罗斯还没多大关系,只是东部大部分人说俄语支持俄罗斯,要求独立,只是受苦受难的都是老百姓,何必带着这么强烈的政治题材来拍给西方人看?
寓意,隐喻,然后就直白表态,贴上标签了...
最后一个镜头……脐带是可以用手扯断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