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电影在看了之后,都会受到一点刺激。
可是很奇怪的,能记住的并不多,但这部《慌心假期》确实其中之一。
与梅艳芳无关——当年看时甚至不知道主演这部片子的那个一身落寞却异常坚强的女子竟然是她。
整个片子的气氛都很压抑,看这部片子时还是高一,在那种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代却深刻地记得:那个可爱日本女子看到了梅的落落寡欢,跑遍整个城市为梅买一条她看中了却错过的项链,找到朋友心爱之物的明亮心情在发现事实的真相时变得无法置信又带着绝望的神情。
女人之间的感情也许男人永远都不会明白,正如当时我就完全无法了解为何在最初的寻找失败之后,任达华就可以放弃,可以丢下,继续他的生活。
大约很多时候,男人的爱总是一种附加品,太轻易的出现,又太轻易的消失或者放弃。
而女人总是会用尽力气去追寻感情,哪怕仅仅是一点微光。
所以,最后成大事的一般总是男人,因为前进的路上能拦他们脚步的太少。
正如最后,那个帮助阿梅的男子到底没有坚持下去。
我记得,最后两个女人中还是死了一个。
她和你是永远不同的,在地位上,在他的心里。
你只能拥有当下,你只能祈待他非常爱你的那一刻,他才有可能转向你。
而她不同,她只需要一个契机,非常小的契机,这个契机甚至可能只是她抱着他,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不如我们从头开始吧。
“对于一个你曾爱过的女人,你只愿意付出这么多?
”缠绵三年的情妇,情谊竟抵不上才认识的朋友。
虽然梅艳芳并不是单纯因为一起旅游才有的这般情谊,但她说的没错,她是你的情妇,这是你的责任。
可到头来,在摩洛哥苦等,想尽办法救出美纪的人却还是她。
梅艳芳说:我不知道女人在你们男人心里算什么,但是有些事情的发生,我不可能当没发生过一样磨灭掉。
”所以她选择了回到摩洛哥。
男人寡情,说得好听,却根本负不了责任,最多无非是在整理“遗物”时闻到你的香水,眼眶湿润了那么一下。
1.女主角的坚持也许很大程度上源于和丈夫“较劲”,设想如果遇到的这个日本女孩不是她丈夫的情人,她会如此吗?!
她这样做源自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就是用坚持来嘲讽她丈夫的无情。
2.帮助女主角救人的那个男人,人性转变如此迅速,不和情理。
3.经历种种惊吓和不堪且面对女主角死亡的女孩儿,她要怎样才能活下去啊?!
4.多希望她们俩从法国归来就各回各家啊,命运就在日本女孩这“没有玩儿够“的一念之间就改变了。
当然,正是由于这种种偶然注定了命运的必然,哎!
哎!
哎!
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小三”美纪与“原配”Michel一起旅行的故事,而我认为,小三总有点主动勾搭的意味,多少带点贬义的色彩,而对于“小三”,我更愿意用“情人”称呼美纪的角色。
当然,我也必须承认,每一段真挚的爱情里面,不应有第三者的存在。
美纪,她知道他有家室,而她也知道他的婚姻生活过的不如意——就像活在殓房里一样,而他把所有的幽默和温柔给了她,而她喜欢他只是单纯的因为喜欢,因为爱。
她甚至没有想好“如果他离婚,自己是否会嫁给他”这类的问题,这种没有出于任何动机的爱,它的意义不应被否定。
只是他的浪漫、他的温柔、他的幽默对她来说真的是真爱吗?
奋不顾身去爱一个人没有错,但奋不顾身爱一个不值得爱的人是有问题的。
三角关系的另一主人公,Michel,一个怀疑自己丈夫有外遇的女人,即使在看似清晰的事实面前,只要未被拆穿一刻,却依然相信名存实亡的婚姻还有一丝希望。
她说过,对待一件事情,即使知道自己会后悔,但依然不会委曲求全,为了自己感受回选择让步,不强求,当身在局外时,她能够大度地同情、鼓励美纪去坚持、去争取,但当发觉自己身在局内成了当事人时,想到丈夫热情与冷漠对比之间的落差,败落的婚姻既成现实时,却依然会不能自已、妒火顿生,原来感情始终是不理智的,自私的。
她爱得盲目,爱得不甘。
一个爱得单纯,一个爱得盲目,她们都没有错,她们都只是爱情里头的受害者,往往处于被动的位置,一旦陷入感情的漩涡便奋不顾身。
而一个有妻室的男人最终选择找情人,不管是对原配也好,对情人也罢,本身的行为就是对双方的不尊重,对道德的沉沦,是对婚姻契约精神的漠视,爱是不顾一切,爱是奋不顾身,上了枷锁的爱,被污名化的爱,还能称得上是爱吗?
理不顺的情感,剪不清的关系,在三个人的感情里头,注定是个悲剧。
一个香港女子在欧洲旅行,同行的游客中,只有一个日本女孩长着东方人的面孔。
日本女孩吐了,把这个女子大衣弄脏,然后千方百计请求她的原谅……电影在欧洲如画的风景中展开,音乐也是轻柔和优雅的,以为是一部轻松的感情戏。
两人用英语交流,慢慢成为好朋友,香港女子的丈夫有外遇了,感情几乎破裂,打算旅行后就办理离婚手续;日本女孩爱上一位有妇之夫,怀孕了,想旅行后做流产。
在庙宇中,一个祷告保佑离婚,一个祈求结婚……欧洲旅行结束后,二人结伴去摩洛哥。
这时,香港女子无意中发现这个同伴居然就是丈夫的情人,已经好了三年。
她非常恼怒,对蒙在鼓里的情敌非常不客气。
电影从这里开始色调和节奏都发生变化,接下来情节如同大片……我不喜欢电影的后半部,太残酷了,只有压抑和绝望。
梅艳芳和那个日本女孩(纯名里沙饰)的脸庞和表情都令我过目不忘,如果按照前半部的调子探讨感情问题才具有法国风格,后面的戏剧化结局倒像好莱坞片子了。
无论怎样,昨天看过这部电影,一天来脑子里面都是她们的面孔和异域的色彩,从这点看,这部电影也真是打动人心的好片子了。
2006年10月14日伦敦雾
无意中看到这部老电影。
梅艳芳主演。
老电影的灯光昏暗幽深,两个女人的心里满装着心事。
在无尽的幽暗里,铺开一场无尽的沉郁。
故事的设定本就耐人寻味。
遭遇婚姻危机的妻子散心之旅偶遇(表面看)造成这场婚姻危机的情人,两人还成了朋友。
法国之旅轻松愉快,偏偏两人又在摩洛哥再相遇。
她们依旧满怀心事,一个想离婚,一个想结婚。
香水大概是最容易出卖人的物件儿。
因为香水和打火机,Michelle发现Miki就是丈夫的情人。
如果故事继续沿着情感纠葛走下去,或许可以拍成一段女人的史诗。
何去何从,大部分人都想知道如何抉择。
但画风一转,Miki失踪。
Michelle丢了钱包,于是打电话给丈夫唐医师。
三个人的电影,两个人演。
在我看来,全片的高潮在这里出现。
警方找到一具女尸,让Michelle和唐医师确认。
显然这不是Miki。
但唐医师却执意不再找下去了。
因为Miki或许真的死了。
在返程的火车上,Michelle问唐医师:对你爱过的女人,难道你只能付出这么多?
最终,Michelle留下只言片语回到了摩洛哥。
她说:我不知道在你们男人心中,女人是什么。
但有些事发生,就是不可磨灭的。
不用等我。
此时此境,我也很想问一句:在男人心中,女人到底算什么?
自古,男女情爱就是世间歌颂的东西。
痴男怨女和有情人终成眷属总是文艺作品离不开的主题。
有些作品歌颂着有情人的忠贞不渝,有些作品又劝谏着痴男怨女的愚傻痴笨。
情爱啊,总归是不能磨灭的东西。
然而,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段子传得又广又深远。
女子总归易动情,男子终究多冷硬。
爱的时候,大抵是真爱了;不能爱的时候,大抵又可以转身就走。
在男人的心中,女人究竟是什么?
唐医师对Miki说,他与妻子无爱,生活在与妻子的家中像活在殓房。
殓房的生活那么艰难,为何他不能与Michelle离婚?
Michelle已经提出过离婚了,唐医师却总避开这个话题。
因为他并不想离婚的。
但是,他爱Michelle吗?
大抵不爱的吧。
那么唐医师爱Miki吗?
在Miki不想继续与有妇之夫纠缠时,他飞去东京诉衷情;他声称与Miki在一起很快乐;在停止继续寻找Miki后,他拿着当初送给Miki的唇膏哀伤不已……如果,他爱Miki,为什么他不要继续找下去?
为什么他对Michelle说再给他一次机会?
Michelle和Miki对他来说,又算什么呢?
张爱玲说,一个男人至少会爱上两个女子,一个白月光(饭黏子),一个朱砂痣(蚊子血)。
白月光和饭黏子、朱砂痣和蚊子血的距离只是得到与否。
得不到的最珍贵。
哪个男人都想兼得。
若遇鱼与熊掌之难题,便拖之赖之。
但如若两者只余其一,便无论如何也不想放弃这余下的了。
说到底啊,男人爱的只是自己吧。
电影的结尾,Miki被Michelle所救,但Michelle却被杀死。
待Miki带着Michelle的骨灰回来时,唐医师会不会又要Miki给他一次机会呢?
--“如果你的情人死了,那就是一尸两命”妻子michael(梅艳芳)冷冷地对丈夫任达华说--“我给你双倍的钱,麻烦你在赌博的同时,多打听点消息”michael带着近乎哀求的口吻希望得到小混混mike的帮助。
而在次之前michael曾因为老板不愿降价而未买下自己心爱的手镯,美纪(情人)天真追问原因,michel笑言自己就是这个脾气,如果要求人宁愿不要,爱面子是她最大的问题。
舞台剧需要极大的矛盾冲突才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家的兴趣,并且达到预想的舞台效果,但是电影却不能这样堂而皇之的这么做,那样的电影人们不会认同,不会感动,因为这源于生活的艺术不能用这么强烈的方式表示,不然又怎一个“假”字了得呢。
导演怎样说服观众去相信“妻子去解救情人”这样一个看似荒唐的故事呢,看似平淡无味的开头一点点带出了越来越揪心的情节,以至于看到michael用尽全身力气想去解救失踪的美纪,我由衷得觉得michael人格的高贵,一个对生命赋予最高意义女人,有什么比生命更崇高呢,在鲜活的生命面前,女人的骄傲、尊严都可以放下,心里只有那在汶川地震时被无数次提起的哪句话,不管你在哪里,我要找到你。
一部经典的女人戏,男人在里面毫无光彩可言,不由地想起美国的经典女性电影《末路狂花》,那部戏的结尾让人在泪水夺眶而出时还体验到了一种悲壮,而《慌心假期》的结尾似乎太灰色了,就是那种“叫天天不灵,喊地地不应”的无助和绝望。
其实,仔细看影片,丈夫也并非一无是处(有点前后矛盾,忽然想起的)。
丈夫当然爱过情人,但他更现实,他已经失去了情人,所以妻子就是他现在的唯一,是他绝对不能失去的。
当他看到曾经送给情人的唇膏时,也会有那么一刻的忘情,让淡淡的泪湿润了双眼;当火车中途停下他去买水时,他会找一个无人的角落狠狠发泄自己痛失爱侣的情绪。
但毕竟都已经过去了,他现在要做的就是面对现在的生活。
梅艳芳在片中是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人,个性独立,可这次所谓的“假期”和一次放逐自己的寂寞之旅有什么区别?
这样一走了之当然可以暂时抚平纷乱的心,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丈夫之间的矛盾,而且他的斗争目标似乎也是模糊的,所以在他最无助的时候,她只能求助于自己的丈夫(有点搞不清楚是否编剧、导演的刻意为之),而后那个摩洛哥华裔男子在她拒绝了自己丈夫后渐渐成为了她的另一个支柱,仿佛对女权的淡淡嘲弄。
影片只是摆出了问题,但却并没有给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种超越一切的女性之间的友爱让所有的男人都黯然失色,令人动容,但她们依然无法独自去面对现实的残酷,只能在苍黄的天地间无助的哭号,然后身体和心慢慢地变冷······
2021新年伊始,看了这么一部压抑的电影,真是...。
看到梅姑进来的,2020的最后一个季度,听着梅姑的歌,看着她的电影,想着从前不喜欢梅艳芳,有了一些经历后,才觉得她是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件艺术品的艺术家。
从年轻时深情不移的如花演到男人四十的普通妻子,坚强的梅姑,活成了女性的榜样。
没怎么看过张之亮的电影,也不大了解他的风格。
这部电影的色调压抑,观感并不太好,加之主题沉重,作为女性观众,也只能一声叹息,无论你多么自立自强,多么努力,终究在这个社会里还是弱势。
电影只是反映了这个问题,并没有给你什么希望,当然,给希望也是不切实际。
那么既然电影不是纪录片,何必让人看了这么揪心呢...还是去看看许鞍华的电影吧,女性导演,还是比男性导演多些柔和... 百度了一下女配,纯名理沙,原来是宝冢TOP娘,据说唱功了得,不知道和梅姑一起拍电影有没有互相唱个歌...很多粉丝都觉得梅姑如果生在日本,是很适合去宝冢当TOP的,果然梅姑就搭档了一把宝冢TOP娘。
宝冢本身就是个神奇的存在,反串男角的TOP地位都要高于TOP娘,这也是...该说意识形态上在讨好男性呢还是讨好女性呢...总之,为人熟知的日本女星里很多出身宝冢,很多是以硬朗的形象深得女性观众喜爱的,像天海佑希,这已经是连她本人都厌烦提出身于宝冢这件事了。
其实宝冢的男役进入影视圈后光环还是打了很多折扣的,女役也是打折扣的,人们习惯了她们的宝冢风格,影视圈反而并不出彩,像天海这样的,还是演回她“大女人”的风格才又在影视圈里立足的。
这么看来梅姑的舞台还是好于宝冢,但风格居然有很多相似之处。
或许90年代前后,中性风是吹遍了全亚洲吧,迄今为止,大家依然喜欢有点英气的女性,毕竟长期处于弱势,那一点英气是很让女性们崇拜的。
希望社会的进化向更加多元和宽容的方向进行,也希望越来越多的男性能再多展示一下你们作为主导者的大度和宽容,哪怕是装出来的呢,呵呵。
偶然看到这部片子,之前没有任何广告或者人向我推荐过他。
仅仅因为对梅艳芳的一股淡淡的感情打开了dvd,然后,就被深深打动。
曾经推荐给一个和我同样容易因为小事而感伤的女孩,亦和我同样情绪。
作为一个女生,看到两个女主在里面相依为命,真的对于婚姻或者说是男人有一种悲凉到底的无奈。
梅艳芳那种哀怨失望以致绝望的眼神,毅然决然回头解救那个无辜情敌的眼神,与那个自私的背影想比,让我感叹人性的凉薄。
因为知道是事实,所以更加哀伤。
张之亮拍的电影都有一种胶着、黏稠、阴森、潮湿、晦涩的观感,不是很喜欢。
midnightfly
两星半。对不起。本片像是三个张之亮拍出来的,前三分之一是文艺小资的女性治愈,挺好,中段直转急下,成狗血电视剧,但是也就忍了,可日本妹子被卖做妓女后就再也不能忍,最后什么逃追杀,梅姐还被打死了,真脑残啊!
后半部实在是为了吸引眼球才拍的,前半部很好,阿梅都很好。
没有女人可以大度的把自己的老公贡献出去,这从梅艳芳知道美姬是老公情人前后的态度就能看出,但是女人的同情心却可以却可以和谐一切的恩怨。
Midnight Fly 2001 Blu-ray 1080p AVC TrueHD 5.1-MTeam,21.93 GB,1:50:52.875 (h:m:s.ms);令人绝望的片子
題材好,劇本不好我還是不相信男人都像任達華這個角色那麼差
纯名里沙的大眼睛里有戏。学霸risa不只是歌上手。那两枪,其实开与不开,没什么区别的。
这是个什么节奏呢??
感觉翻译成《夜间飞行》要比什么慌心假期强多了,这个片子前面一直是婚姻关系研讨课然后后半程突然变成惊悚片我人傻了,这个片子其实是香港这个绝对男权语境里非常少见的女性觉醒的电影,特别是半场之后才出现的渣男任达华的角色其实加强了这个效果,可惜这个编剧还是过于浮夸了,以至于小三和原配出现在同一个旅行团反而是不那么离谱的地方了
前后风格撕裂的太严重,前半部分原配和小三一同异域旅行,二人相遇相识相知,探讨对婚姻的态度,别有一番滋味。后半分聚焦失踪与营救,则落入一般商业电影的俗套,甚无新意。
一部让我连看了两遍的电影,可我还没想好怎么评论它。。
前半段在法国的时候不故事和天气还有颜色还挺平静但是已经能感到压抑下的不安,不过两个女人从相遇到变成好朋友也挺治愈. 到了摩洛哥以后故事就开始特别野,开头那段在集市的晃动镜头到碰到当地的一个中国rasta 导游特别不真实,然后故事越来越不受控制。 一星给梅艳芳
法国南部的温情,摩洛哥的惊悚~会是一段不错的疗伤旅程,可是导演后半段加入的惊险,感觉有点不伦不类。两人演员都感觉不太入戏,也许是角色设定本就缺乏说服力。
隔了20年看更觉得扯,女性角色像是刘慈欣写出来的,写褒实贬,两个女性的感情递进浮于表面。不懂为什么港片里太太们永远只会shopping,港女就是精装冷脸。在遭受了全球化小三冲击下阴阳怪气甩脸子听人讲自己老公怎么说自己,我真宁可你变成个恐怖片还好看一点。如果确信车上是美纪倒是记下车牌跟警察说啊?看似说女性,但片子里女性除了泛滥的情绪,智商毫不在线,警方组织有效是在老公来了之后,嫖遍摩洛哥也要靠赌徒。看不到靠女性的力量和资源去解决问题,这恐怕是在男性的视角里沉浸太久所致
前半部分挺美的,有人在旅途的味道,后面就很港剧了。
本来还好,但故事越向后延伸,越不知道在讲什么,我猜导演自己到时也懵逼了该怎么结,就稀里糊涂给梅艳芳干死搞了个违悲剧,挺没味的!
是不是最后只有女子最诚心真意?
全靠梅艳芳的御姐气场笼罩这片,谁能想到两年后她就走了呢?
我不会丢下你。因为,那是我自己不能接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