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三段割裂的时间在同学的mp4上看完了《八月迷情》。
如果我是在自家电脑上完整地欣赏它,没准我会感动得泪花四溅,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我无法阻止一种无厘头的想法。
原来,两个音乐家搞一夜情就能生出一个天赋异禀的音乐神童啊!
而且两个音乐家一个是搞古典音乐一个搞流行音乐,因此神童既能演奏吉他还能指挥纽约爱乐乐团!
优生理论果然科学,高素质的父母能生出天才儿童,而且就算走失了还不要紧,神童还会跟着音乐回家。
这让我想起杰瑞吸着香气身体悬空飘浮到冰箱怀抱的情景。
神童的扮演者是《查理与巧克力工厂》里那个冷静的小男孩,他已经长大许多,笑起来嘴歪歪的,有酒窝,很可爱。
哈利波特长大了就不可爱了,我对这个家伙未来的长相还比较有信心。
神童从小有幻听,在福利院里极不安分,老想找爸爸妈妈。
好不容易跑出来又让一个疯狂的怪叔叔逮着了。
怪叔叔起先还表现得像个落魄的音乐人,我们可称之为“一个有音乐理想的丐帮帮主”,后来他就变成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又可称之为“打着音乐幌子招摇撞骗的经纪人”。
神童自然不甘受这种人摆布,就算他不是神童,也应知道指挥爱乐乐团比到处跑场子好多了。
于是他跑了,在跑不掉时又有俗套的重物砸向追捕者的后脑勺。
最后,他不知道是不是从下水道钻出来,去指挥了最后一个节目,并见到了梦寐以求的爸妈。
影片虽然是想突出音乐的力量,但片中音乐制作得不怎么样。
除了那段震憾了怪叔叔的疯狂吉他演奏,其他音乐实在没什么感染力。
最后那场音乐本应是本片的高潮,但演奏的音乐却软弱无力不知所云莫名其妙。
神童只是机械地画着三角形,不时用诱人的微笑蛊惑观众以掩盖他的不足。
哪有天才指挥家是这样的啊?!
看看人家舟舟,一站上指挥台,整个人就从一个智障儿童变成一个深沉的艺术家,艺术就是他的生命之火,他燃烧着,激越着,享受着。
这个冷静的外国孩子,哪里能够体会这样的感情?
对音乐的理解不够深刻是这部电影的致命伤。
我可以忍受你灰白的色调、冗长拖沓的情节、肤浅却还要假装深沉的感情,但无法忍受你说要拍音乐却如此糟蹋音乐。
这是对音乐的欺骗和侮辱。
没有力度啊!
神童爸爸的扮演者,无论他是演《黄石的孩子》里面那个理想主义的战地记者,还是《我爱贝克汉姆》里爱炫腿上伤疤的足球教练,我都觉得他是个懦弱得很欠扁的男人。
而神童妈妈,那女人看起来也挺眼熟。
一份相思忍十年,最后关头见到自己儿子居然还能那么冷静,强忍出一个微笑。
完了,没有爆发力啊!
套用诸葛城武一句话:“我需要冷静一下。
”冷静了十年,搞阴谋都能搞出大case啦!
导演,你要翻拍《赤壁》吗?
很怀疑我看的版本是不是删节版。
我在迅雷找不到这部片,通常在迅雷找不到的东西都是比较黄的,可是我在片子里没看到什么儿童不宜的啊。
一定是剪过了。
节奏混乱得很。
演员没有惊艳的表演,故事情节老套,电影音乐失败,情感刻画不够细腻,还剩下些什么?
剩下社会主义的口号,飘浮在纽约的上空:“少生优生,幸福一生……”
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点离奇的故事。
围绕着这个天才音乐儿童而展开。
到父母的相遇错过再相遇。
情节简单 内容简单 任务内心简单 画面简单借着高评价来看了 开头真的不怎么吸引我。
看着看着变觉得越来越被这部电影带动情绪。
孩子在弹奏的时候我也会跟着激动,自己也想跟着弹上一曲。
哈哈。
最后他们还是在一起了。
对于结局没有过多的描述,那深情的对望足以说明一切了吧小男孩好帅啊。
他爹也帅。
是和一个印度人一起看这个电影的,她也觉得好看呢哈哈。
爱音乐的人更能体会其中的真谛吧。
1,大约一年前,我开始直觉地不喜欢《August Rush》,原因是在奥斯卡的颁奖礼上,他们表演的电影插曲把一个教堂布置在了舞台上唱颂歌。
我以为那是对我这样的无神论者的冒犯。
例如,虽然我反感基督教,但我不会在公开场合宣扬他们的教义是多么的虚伪,因为我不打算冒犯那些在情感上很依赖宗教的信徒。
最近有人在网络上说,《声梦奇缘》很棒。
我一下没有反应过来那就是《August Rush》,所以就去看了,看了以后还是觉得不喜欢。
2,其实《August Rush》并没有显式地歌颂上帝,但是其中的宗教意味是非常浓重的。
不仅有音乐神童在教堂里演奏,教堂顶部就泻下光辉的镜头,还多次出现这样的场景:某人说他的音乐从何而来呢,然后眼光就向上移动,同时镜头视角也向上倾。
3,既然神童的音乐是来自神,那么当然如何吹嘘都不过分。
所以神童第一次摸到吉他,就能玩出超炫琴技。
可是,我知道电影中抚摸琴弦的那双手一定是替身的手。
我知道那双手的主人一定花了无数的时间心血在练琴上。
那么这电影把这种技艺归于上帝恩赐的神童,难道不是对那真正的琴技高手的侮辱吗?
4,我以为这电影最大的问题是,他的制作者们认为,把一些美好的东西,例如爱情、音乐、相知、友爱等等堆砌在一起,就可以感人了,就可以催人泪下了。
看看那神童的父母是如何相遇的?
他们两个人晚上无聊,离开了聚会,在天台上相遇,然后一见面就觉得对方是自己的另一半。
在天台上过了一夜后,第二天就再也不见。
隔了十一年后,还念着对方。
这不比琼瑶阿姨写的东西还狗屁吗?
制作者把这样的东西拿给人看,还指望观众能被这样明显是谎言的东西打动,其实是非常的没有诚意,非常的投机。
如果我被这种东西打动,我是不会原谅自己的。
5,电影的音乐的确不错,很好听,对我这样一个外行的耳朵来说。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blog/cns!A80F5D17DD9D10BF!7174.entry
我觉得,天才绝不是生来就像个大人,而是一辈子都像个小孩。
把天才理解成这样只能体现成人世界的懦弱和悲哀。
冉冉说看假电影更让人想哭因为我们活得太真实。
嘛叫活得真实?
我真的觉得咱都活得挺假的——这算不算真实?
可能冉冉的意思是现实生活有太多憋屈和残忍,所以美好的东西哪怕很虚幻也值得感动吧。
我承认这片子让我有想哭的冲动,也承认里面宣扬的大多数观点都是对的——至少是有益的——但这种感觉就像被挠胳肢窝时发笑一样让人觉得不舒服。
我相信身边大多数人早已陷入犬儒主义的酱缸并对传统的中国式抒情倍感恶心,而我则开始对这种美国式的煽情与滥情反胃了。
其实我并不难以打动,陈培勋的《我的祖国》、郭文景的《御风万里》跟威廉姆斯的《召唤英雄》和埃尔加的《威风凛凛》一样,都让我头皮发麻激动不已。
音乐是我来看这部颓片的唯一原因。
关键在于,我不偏爱哪种煽情方法,也不偏恨哪种抒情方式,我只是觉得感动不能做成胶囊随水吞服而已。
首先恶搞下江湖中两个不同门派的男女一见钟情并有了激情一夜。
但迫于现实,二人就此分别。
十月后,女侠诞下一子,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父亲偷偷送走,直到他临终前才告诉女儿真想。
十年风云变幻,两人各在天边却都意志消沉退出江湖,殊不知他们的儿子慢慢长大,四处寻找双亲。
更为难得的是此孩童天赋习武奇才,在丐帮一位长老调教下潜能激发,隐姓埋名靠卖艺求生,以此寻找父母。
机缘巧合之下,他又加入另一个门派,并在此间独创一门武功,掌门人大为惊异,遂决定安排本派弟子习此武功,并请来当年此门派一位声名显赫的女侠——也就是孩子的母亲前来捧场。
与此同时,孩子的父亲也奇妙的来到本地,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少年切磋一番。
直到习武大会开始,凭借神奇的心灵感应,三个人终于聚首,最终团圆。
是不是很俗套的情节?
少年天赋奇才,无父无母,多逢奇遇,最终笑傲江湖,颇有杨过和张无忌的影子。
可这样的情节放在另外一个环境中就完全不同——《八月迷情》,武侠电影的音乐版,带来的是同样的故事模式,却有另一番味道。
音乐不同于武功,每个人都能接触到,都有可能感受到其中的力量,能够给人带来更加直观、更加真切的感受。
电影里不同乐器的完美配合,紧密贴合人物的心境,带来更加震撼的效果。
从电影一开始宏大的麦浪起伏到街头各种声音交相辉映,都深刻表现出“音乐无处不在”的主题,展现的不仅仅是,美。
更是启发我们睁开发现美的眼睛。
电影里少年独创“武功”,正是从平时情景得到启示,正如杨过创立黯然销魂掌一样,心境加上情境,实力加上运气,成功就变得简单到匪夷所思。
整个戏看的我泪眼婆娑,不过细细品味,才算是弄明白了,完全是音乐提升了整部戏的感觉,在代入感十足的音乐中,一部情节离奇的可以的戏也变得温情脉脉,让我愿意相信这是童话,充满爱的童话。
《八月迷情》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它所表达的更是一种坚持的信念和不要放弃的勇气。
教堂里众人所唱的歌便是表达于此,而本片的故事情节也正是一个孩子面对种种困难,可还是坚持心中的梦想和愿望,最终依靠音乐寻到父母。
而电影里从许多人口中所说的“心中的旋律”也许没有那么神奇,可就像《燃情岁月》里崔斯汀能够听到内心声音一样,无论世俗有多少羁绊,只要愿意聆听,我们都能听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坚持做自己而不动摇。
总起来说,电影里巧合很多,而且似乎有一丝魔幻的色彩,少年与父母间的心灵感应强大到不像话。
电影开始,两个人从相遇到到接吻一共没有五分钟,让我感觉连琼瑶阿姨都要汗颜,而随着电影进展,我越发感觉这不是一部琼瑶剧而是一部金庸戏。
既然我们能够容忍武侠世界里主人公奇遇无数,各种高手满天飞,我想我们也就没有理由指责《八月迷情》有何不妥之处。
只要能够从中寻到一丝感动,感受到音乐缠绵却无穷的力量,已经是意外的惊喜了。
偷換的午飯時間完成此次音樂之旅,內心反饋錯綜複雜。
少言寡語或許是August衕學天賦秉異的標記,但我始終難以將瞳孔清澈卻滿口玄機的他和音樂天才聯想到一起。
從開頭獨白的“听”句式開始,就有一種故弄玄虛的嫌疑,至少在我看來是做作了些,不夠真誠,不夠大氣。
老威廉串場倒算是驚喜一個。
Anyway, 看到小毛孩最後手持指揮棒瀟灑揮舞的那一刻,我還是感動的,衹是諸如此類批量生產再統一包裝打價銷售的感動,不知道還能作用多久罷了。
弗莱迪啊弗莱迪,怎么看你也不像是小乔生的孩子,小乔他自己还是孩子呢,看你面相,十年以后,就是休·格兰特,导演怎么不让他演你爹?
你相信巧合吗?
张爱玲写《爱》,说一女子生得美,在十五六岁的春天穿着月白的衫子,立在桃花树下,看见对门住的年轻人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所以张写下了那样的名句——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 Lala拉下最后一个音符,Louis唱下最后一个句子,两人的时光开始晃晃悠悠地重叠到了一起。
在音乐的世界里,那一晚的夜色即使是错杂乱弹,也是温柔小夜曲。
她散下如泻的发,看着他着火般的眼神,月色那么好,时间刚刚好,她说她是Lala,他说他是Louis,然后他就吻下去。
深情如此,所爱之人近在眼前。
他们对了对眼神,仿佛说着我也在这里。
空间在月色下显得真实,沉静。
他们的之前,没有惊心动魄的爱情历险,没有惊喜迭出的浪漫故事,一切情绪的展开随着镜头中的温柔静静流淌。
一瞬间的认定彼此,这是巧合,这是命运,这是爱。
可是拱门下的相约变得那么困难重重。
父亲,演出,误会,错过,之后的车祸,失散的孩子……所有的一切酝酿出一场十年的等待。
拿被丢弃到孤儿院的爱情结晶,闪烁着接近透明的蓝色眸子,他秉承了父母天赋异禀的音乐情怀。
他用双耳记录着风声,车声,人声鼎沸,轻易谱写下旋律。
他不会吉他,不会钢琴,但当指尖触碰,马上得心应手。
他是天生的音乐家,带着锋芒毕露,安静地站在街头弹奏演唱。
后来的情节慢慢舒展,水到渠成,他进了茱莉亚音乐学院,有了自己的演奏会,在音乐中与自己的双亲相遇。
她看见他的时候,只是笑了笑。
他也只是牵动了下嘴角。
三个人的生活轨迹终于重叠,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开场,就注定了以下的人生。
这十年中,她的等待,他的回避,他的坚守,如同巴赫在妻子生日之际谱写的那首小步舞曲,悠扬动人,平抚一切浮躁不安。
父亲与孩子的相遇十分有趣。
在熙攘街头,互相交换吉他,然后,各自拨动琴弦,天人之和的演奏,动人的旋律就在眉眼的默契与心灵的相通中自然生成。
血脉相通的两人,在那瞬间,交换着相似的音乐心情。
这是类似童话的故事。
温暖和柔和得令人难以置信。
Lala,Louis以及August的坚守,那么固执,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
当她看见他十年后的脸,他目睹她脸上光泽的变化,淡淡不多语。
可是爱就那样轻易流入身体。
没有形象,默不作声。
这是注定,这是巧合,这是我的相信。
如同前几日看见的句子,看到第一眼便狠狠记下:可我相信爱,就算一切像独白。
每个人有自己的故事。
所以同一个电影,每个人会在各自的心里留下独特的印记。
刚看完,趁心情未过,结尾音乐未停,先写下自己的印记吧。
然后再去看那些或褒或贬的文字。
开头很圣洁。
让我觉得很博大,有点像很老但很经典的音乐之声啊。
后来的音乐很精彩,故事还是讲感情,爱情,和亲情。
永恒的,无论有多少人说情节俗套但还是能感动我的两个主题。
大提琴琴声和男主角的嗓音是最有感染力的。
那么和谐。
像能把你的心脏从身体里拽出来。
就像这两个人,外表看起来完全生活在世界的两层,而其实,心那么近,情感和感知那么像,是上帝造在一起的两个人啊。
在孤独的时候同样渴求对方的出现,在分开的时候同样的痛苦的坚守和寻找,他们那还能再这样爱上别人么。
音乐和孩子,有引领和凝聚的力量。
到男主
Listen!
Can you hear?The music.在去往远方的旅途中,看着在风中起伏的麦浪,你会感觉到什么?
也许,画家会感觉到光影与色彩;音乐家会感觉到旋律与节奏;又或许,什么都感觉不到,你只是感觉到平静。
当我还是一个孩童时,还不知道莫扎特,却已经知道了“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尽管和弦被改掉了,尽管这乐声充满了单薄与稚嫩。
但这音乐里有莫名动人的记忆,有暗中涌动的情感,能让你热泪盈眶,能让你破涕为笑,当这一切的一切交融在一起,你是否能够感觉到某种东西,你能感受它,却触碰不到它。
也许,这就是音乐了。
上帝说:要有音乐。
于是便有了音乐。
上帝说:人类,你将爱音乐,胜过爱食物,胜过爱人生,胜过爱你自己。
于是,我们有了莫扎特、贝多芬。
当你听莫扎特,也许就像August听到风声,这声响这音乐早就存在于宇宙之中,如此纯净,也许你没有听到,只是因为你没有聆听。
也许音乐等待莫扎特,就像August等待他的父母,一直等待着被找到。
当你听到音乐,心情会为之激越吗?
心情会为之低沉吗?
当August第一次拍打吉他奏出音乐,当August第一次拨动琴弦奏出音乐,当August挥动指挥棒指挥他自己的交响曲,你是否会感觉到激动?
世界与你我渴望音乐,渴望奇迹。
尽管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仍让人为之神往。
而几百年前,在遥远的欧洲,诞生的那个音乐神童,让那个时代的人如此幸运,如此心潮澎湃,也许不只是因为音乐,还因为,他明明只是个孩子,但已经成为了大师。
初听马克西姆时,感觉他的音乐里糅杂着一些浮躁与哗众取宠的东西。
因为古典与电吉他在我眼中是格格不入的。
但时过境迁,我竟然也同时喜欢上了摇滚乐与古典音乐,也许这两者,并不矛盾。
当大提琴与电吉他的变奏次第响起,情感随着旋律统统交织在一起,有时候音乐像是纽带,连接你我,连接世界与你我。
就像是August站在陌生的城市里,却依然能听着汽车的喇叭声悠然的挥动手臂,天地之间,也许早就存在了浑然天成的交响乐。
若我失去了听觉并不意味着失去了音乐若我死了也许仅仅意味着我再也无法听到莫扎特前两句,写给贝多芬,后三句,by爱因斯坦,写给莫扎特。
请永远记住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永远离开了,但也永远留下了。
请永远记住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永远的阖上了双眼,但在黑暗的世界里,仍有音乐。
我会记住这部电影:August rushLet me crush on music in August
有人说,这是连一帘幽梦都不如的东西.。。深刻同意
严格说来 这就是一部典型的三星半电影 美版的雾都孤儿 再加了个还不错的包装 虽然真正的天才永远来自勤奋。。。小朋友长得很像卡卡 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保有精灵事件簿里面的灵气
浪漫是精神鸦片,快速吞下,瞬间奇效。
小乔毁了。一点没有天鹅绒的感觉了。故事好假,顶多渲染得美一些,但不真实的情感还是没法感动我这颗木鱼的心。还有,罗宾威廉姆斯终于正式成为我不喜欢的演员之一。
剧情太牵强了
小男孩的气场令人吃惊,音乐引人入胜。尽管如此,这片子还是过誉了。
感觉像<苦儿流浪记>似得。而且那男孩太做作
挺难看的,不知道是要表达神马,这种片子到底谁爱看,我一直很困惑
11月21日老片新映
迷的是演员自身吧 自我欣赏能力极强
美贤上课放的。
电影儿神神叨叨的,这种程度的天才就是香水里那个嗅觉神的音乐版嘛。小乔啊我哭,丫还是十年前那天鹅绒金矿里的妖艳小基佬么!时光果然磨死人,现在这厮面孔都全肿了。Highmore长相是很有的,但是怎么看他搞音乐就是这么怪这么违和呢!尤其当他指挥之时,超呆……(喂,好歹人家是一代拍琴大师
片中人物自我陶醉的成分比较多。。
总觉得结尾应该再俗一点就皆大欢喜了。比如来个全家大拥抱之类的:)
一部关于音乐的影片,影片的节奏和立意都尚可,但却是人物的感情和细节都没有展开,略显有点走过场的感觉。片子的音乐着实不错,三星吧。
被小乔唱this time的样子秒杀 好么!
音乐真棒!!!但是总感觉没拍出我要的感觉。
9.18我还是喜欢HAPPY ENDING
尼玛一夜之间学会五线谱和吉他指弹,魔幻现实到莫扎特都不敢这么写,很久没有看电影看到如此生气了。
音乐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