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所以的电影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有点不知所云。
刚开始也会为女主人公不值,为她不平,明明那么努力地工作了为什么还要被炒,为什么还要去受那些个奇奇怪怪的主播的气。
一开始也觉得迈克简直是个老混蛋,沦落了就是沦落的嘛,干嘛老是提过去的辉煌成就,这不做那不做的。
但我慢慢有些糊涂了。
这部电影到底想讲些什么呢?
怎么什么都扯了点呢?
难道是迈克和贝克丽那次聊天时讲到说不要只顾工作而不顾其他爱你的人?
但我怎么看女主人公的爱情,都实在像个退到次次的串场的片段。
难道是讲怎么样才能融合新闻的严肃性和娱乐性?我觉得到了影片的最后也没能解决“如何做出既有糖分又有糠菜的甜甜圈”这个问题。
难道报了一场州长被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是很喜欢贝克丽讲得一句话:“收视率就是王道。
”诚然没有收视率它们的整个节目组都将不存在(实话说影片中给出的整个节目组齐心象一家人的时候是我最感动的地方),但我仍然觉得还是要有一些底线。
还记得迈克在采访完州长之和和贝克丽的谈心中说道自己已经很久没和家人联系了,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特别是进了象《早间新闻》这样一个完全要他放下过往所有矜持和高贵去搞笑的节目,真的可以理解他的心里有多么的不甘愿和痛苦。
于是他才会对着电视里播报的新闻说:“那是我的位置。
”虽然我可以理解为了生活而放弃自己的某些原则,但我并不喜欢这样。
现在的很多电视节目,我不想说什么名字了,已经不是娱乐而是接近恶俗了。
也许他们会辩解说这个是观众喜欢的。
但作为一个媒体人不仅要迎合观众也要引导观众呀!
不知道是第几次看这部电影了。
故事很简单,美国励志小妞电影,故事本身算不上多惊艳,女主形象很讨喜,配角也都恰到好处,一部很轻松的下饭电影。
就是这样一部算不上惊艳的电影,却陪我度过了很多“低谷”时期。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大学的时候,外景主持坐过山车的镜头,让深夜睡在上铺的我,憋笑到整张床都跟着颤抖。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开心的时候喜欢一个躲起来看老电影。
翻看频率最高的就是这部morning glory失恋的时候会看,失业的时候会看,被同事孤立的时候会看,涨薪失败的时候会看,抑郁的时候也会看,唯独不会在开心的时候看。
电影里,女主经历了诸多的不顺遂,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守得云开。
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艰难,只要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吗?
不,不会的。
生活不是电影,大部分的时候都没有柳暗花明,没有转角奇迹。
真正治愈我的也不是电影里童话般的结局,失业、失恋、不顺遂,人生十之八九。
想起友人说过的一句话:世上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一帆风顺的,这个道理还需要重申吗?
每一次看这部电影,总是能从中看到一些关于生活的真相。
无论你多认真地生活,全心全意热爱着你的工作,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用梦想支撑自己微薄的薪水,你以为会皇天不负有心人,付出总会有回报,升职加薪是水到渠成的事。
得到了同事的预先“恭喜”,当领导点名要谈话时,内心窃喜又有一丝紧张,多年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结果啪啪打脸,你失业了,连赔偿金都没有的那种。
人在受伤的时候,就会想回家,也许回家能寻得一丝的安慰。
你跟父母谈工作,谈同事,谈老板,谈你失业的原因。
父母总是无私的,只有他们会包容你,理解你,支持你。
你以为他们会安慰你,放手让你去追求梦想。
结果又是啪啪打脸,你妈问你,28岁了还谈梦想,丢不丢人?
你开始找工作,一开始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
后来终于有了面试的机会,面试官的问题刁钻又尖锐,明明同事和领导对自己的评价都很高,此刻却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怀着满腔热情,抒发着对工作无限的热爱和向往,承诺将无怨无悔地投入到工作中,不信可以问任何人,如此诚恳,如此低声下气,只为求一个机会。
然而,面试官一句话就把你打回了原形——你这么努力…还混得这么惨?
终于开始了充满挑战的工作,难搞的同事,变态的老板,即使偶尔抓狂,有梦想支撑着,这都不是事儿,生活开始变得充实而有干劲,一不小心还邂逅了爱情。
步履匆匆地走在上班的路上,脸上洋溢着平凡而幸福的笑容,你以为你已经走出了人生低谷,一切都渐渐好了起来。
你猜怎么着,刚走出低谷,你可能就要葬身悬崖了。
明明已经够努力了,项目不仅没有起色,还面临彻底失败的结局,所有人的努力都可能会付之一炬。
当初的面试官,如今的上司把你骂得狗血淋头,多看你一眼都觉得闹心。
工作的压力把你压得喘不过气,你也无心好好经营爱情。
既不想把压力和负能量转移给对方,也不想以一个失败者的姿态站在优秀的对方面前,又或者,这一切实在太多了,你根本无从说起,似乎也没这个必要。
绕了一个大圈,你好像又回到了原点。
丧吗?
丧。
然而,这就是生活。
无情无耻无理取闹的生活。
电影里的那些沮丧,失落,郁闷,崩溃,每一天都在真实的生活里上演着。
这些也曾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那些似曾相识的画面,感同身受的镜头,透过屏幕,我仿佛能清晰地触碰到。
为什么电影里的这些丧,能一次又一次的治愈我,是因为电影里的美好结局能激励到我,重新唤起我对生活的希望吗?
不,那只是电影,结局总会是美好的。
而真实的生活不是拍电影,我也没有主角光环。
如果一定要说理由,大概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明白,生活本就是一个无赖,朝气蓬勃又丧气满满,不断给你希望也让你不断失望,这一刻能让你乐上天,分分钟又能把你虐哭。
对待他的正确态度是认清他的本质后,依然坚持,尽管艰难,还是要努力热爱。
可能有一天,我的生活也会再次陷入低谷;可能有一天,事情也会慢慢好起来;可能有一天,我又会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只要存在可能,一切就都值得。
ps:后来看外景主持坐过山车那段戏,也笑不出来了。
你看,大家都在被生活玩弄,又都乐在其中。
“诺丁山”的导演+“穿普拉达的女王”的编剧,就像“纤维加蜜糖,粗粮做的甜甜圈”一样合我口味!
不论身边的朋友们说我天真也好,幼稚也罢,每次看到这类轻松又励志,欢乐又温情的chick flick影片,依然会把我感动;正如无论多大岁数的我,依然在心底葆有最初的愿望,依然深信友情的坚固!
影片中这个涉世尚浅情窦未开的工作狂,言谈举止夸张搞笑的天然呆,却能让人情不自禁受到她生机勃勃的正面影响!
坚韧不屈又上进的精神不仅凝聚了她所爱的工作团队,也鼓舞着观看此片的我!
她有释怀的胸襟来面对人生的挫折,也有坚强的心灵独自承担工作上的重压,更有坚定的信心去实现属于自己的辉煌!
这类朝气蓬勃的女孩最美好,她像晨间的第一缕阳光,温煦低调又给人希望;像广场上展翅的白鸽,自由热情又心怀梦想!
她们不需要爱情或依靠,孤单委屈都不能阻挡她们追梦的脚步;而谁又能预料究竟是在哪个瞬间,她们性格中微茫的细细光辉吸引了“王子”的注意,成为某个人眼中熠熠闪耀的那颗最特别的星星,爱情往往在不知不觉间悄然降临!
影片中的配角虽不如“诺丁山”中大放异彩的绿叶们令人印象深刻,却也各司其职基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就我个人而言,很是喜欢哈爷爷扮演的这个古怪刻板,固执又不尽人情的老头,刚好与直言快语絮絮不休的女主角动静配合的相得益彰!
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当这位“世界人品倒数第三”的怪爷爷对女主推心置腹,道出人生中那些风吹梦落的缺失时,我也禁不住湿润了双眼!
其余配角的幽默笑料也铺排的错落有致,让人可以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欢快地结束这部电影!
特别喜欢片中最后女主飞奔穿越洛克菲勒中心的镜头,她从事业的一端走向了另一端,经历了很多曲折与艰难的磨合,现在等待自己迎接自己的不仅是荣光,还有亲如家人的朋友与伙伴;相较于名利的追逐,听从心的声音选择自己想要的未来,并持之以恒地为之付出努力,才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
认真的女人最美 专注的女人最美 坚持信念到底的女人最美 即使她傻乎乎地 咋咋呼呼的 看起来手忙脚乱 手舞足蹈地夸张肢体语言丰富无比 可是 终究 大家接受了 时间证明 那样的女人 很可爱喜欢她 不知道为什么看着她从TODAY的面试大厅奔跑到MORNING BREAK播音室的路上 感动地挤出了泪 嗯 同时想起烘培的种种 我想 我是想成为那样的女子了 当我还在为一些小事情迟疑犹豫的时候 这样的一些连贯而顺其自然的影片 将我的现在和未来拉地很近很近 我预感的那个梦想不是梦想 因为我已经认真地开始了 虽然我的手指还没有粘连面粉 我的围裙还没有浸泡奶油的香气 可是 我的味蕾 已经为之打开 我的心思 已经从最初走马观花的菜谱到系统而专一的烘培知识 当你明确了要去哪里 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如此的话 总有一天我会看到 泪流满面吧 曾经年轻时候追逐的梦想 就那样的在未来的一天实现了 我似乎可以看的见那份清晰 在这样一个三月初的西子湖畔 外面淅沥沥地雨滴 将窗户拉开一道缝隙 暖风和脸庞边的凉爽结合在一起 一如晚上去山下小店选择的3+2 抹茶蜜豆 多好 蜜豆原来就是红豆 那么喜欢的组合 咖啡和牛奶 相信自己的影响力 相信专注和努力总有一天会带来的奇迹 相信那些曾经批判你指责你的长者过来人其实并不如你 相信曾经你的黯然只是因为潮湿阴暗角落而滋长 相信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你的错 相信 幸福 有一天不知不觉就到来了 这样一部关于新闻主播的电影 却真的触动了心 毫不犹豫地放进favourite movie文件夹中 突然间又想起 原来这个世界 不是仅仅底层的服务员 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忙碌 3。
5 Morning.Glory.早晨的荣誉 属于曾经拉萨的ELEVN 还有 未来的车干轩
主播剧、影视业的女强人日剧一抓一大把,快节奏的清新电影倒是不常见,总感觉这片就是凸显女主角魅力可人而存在的,两大老戏骨连戏都不抢,少见。
实话中段有些无聊,从过山车那段开始,有点意思了,不过这种清新喜剧总是讨喜,推啦,消磨时间刚刚好!
1,一总编辑两个主要主播,365天播新闻,是撑不下来的。
总编辑是傻逼才插手具体工作,你插手了是让主编辞职不,中层还有什么威信干活?
底下人还能服主编管吗?
最后所有的事儿都会回来找总编辑,那这位就不用睡觉和回家了,那么电视台需要准备大笔丧葬费,合不上。
2,我不信总编辑可以上班第一天开男主播,分管你的领导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回让你先把男主请回来,自己再滚犊子。
且不说主播一般都越着锅台和上级领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单就工作本身而言,男主对于收视率的影响非常大,说口(脱口秀)的新闻,最后甚至和往往新闻本身都已经没什么关系了,早间新闻那部分丢了遥控器和得了偏瘫观众大部分是来看人的。
3,哈里森福特最后也没能融入到这个节目当中去,早间节目最大的作用就是伴随感和扯犊子,一个只会说严肃新闻选题的人是充满理想受人崇敬的。
但也是不适合早间新闻的,不信你可以自己想象一下:90分钟的节目他想说的新闻内容只有5分钟,剩下85分钟是广告和老女人一个人在喷,你烦不烦?
你换不换台?
4,你要是猎头公司想挖人,你会不会问对方公司手里的员工和合约什么时候到期?
5,栏目加入要被砍掉了,一般来说下一档节目的投入也就开始了,回光返照的收视率什么也说明不了,你难道让前期投入的钱花白?
收拾市场往往会分几个层级来评估节目,早间的新闻都下决心要砍掉了,岂是十五天的收视率就能拉回来的?
在所有的新闻节目中,早间新闻,是最不可能用激情完成的一类节目。
为了能在六点多钟开始播出,全世界这么多的早间新闻人被迫过着几个时区之外的作息时间,女同事集体月经不调,男同事集体神经衰弱。
仅仅是为了能在凌晨三四点钟准时起床,换来的却往往是观众,乃至同行和领导漠视的眼神。
鬓角斑白的你,播着拾人牙慧的新闻,慢慢的耗费着自己的青春。
这就是早直播。
一点都不励志。
是不是?
这部电影中唯一正确的就是哈里森福特坐在州长家长椅上说的那几句话,做新闻,最后做的什么都没剩下。
其实他说的不完全对,重点时事的新闻评论(晚黄金时段)让他获得了盛名和整个行业的赞誉。
不过这句话要说是早间新闻,还真的蛮契合。
女主角回家了依旧在沙发上心神不宁的刷着手机找新闻,节目一天没有停息,她的生活就会始终这样惶惶不可终日。
因为早间不生产新闻,他们只是新闻的搬运工。
最盲目的那种。
很喜欢片尾曲,但是没有找到现成的OST。
以下是我根据片尾列表查出来的。
括号里是相应的专辑。
"Free me" by Joss Stone (Colour Me Free!)"Waiting for my real life to begin" by Colin Hoy (Going Somewhere)"Incredible" by Joss Stone (Colour Me Free!)"New shoes" by Potil Nutini (These Streets)"Stuck in the middle with you" by Michael Buble (A taste of Buble)"Don't hold me down" by Colbie Caillat (Breakthrough (Bonus Tracks))"Two sleepy people" by Hoagy Carmichael (这应该是很老很老的歌了)"Same changes" by The Weepies"Candy shop" by 50 cent (The Massacre)"Are you here" by Corinne Bailey Rae (The Sea)"Gone in the morning" by Newton Faulkner (Hand Built By Robots)"Strip me" by Natasha Bedingfield (Strip Me) (片尾曲)如有错误还请指摘!
每个角色都有着他自己的固执。
固执着自己的理想。
固执着自己的原则。
固执着自己的懒散。
固执着自己的不作为。
或者固执着自己的善良。
很喜欢这部片子。
在周六晚上的电影频道邂逅了演过很多好片子的美女瑞秋,还有固执到让人头疼的哈里森福特。
能够忠于自己,并且不给别人添麻烦。
这简直是值得颁诺贝尔的超级优点。
就这么有趣和可爱下去。
为了自己心里的一亩三分地,继续执着。
剧情简单,职场剧,主线清晰,加点儿幽默进去,没有唧唧歪歪的烂事儿,非常inspire。
每个角色刻画都很赞。
尤其喜欢白发的选美冠军。
有趣睿智。
真是太可爱了。
我喜欢这部电影。
喜欢每一个人的固执。
negative or positive能对自己的喜恶负责实在太好了。
电影里所有女主出现的场面都是以高达一分钟讲800个单词的频率在讲话,要不就是挥动着手臂奔跑,真不晓得在忙个什么劲,好想跟她说Relax!
前半段无比专业的电视台镜头过后,后半段终于落入俗套。
女强人真的不可爱,即使由我中意的Rachel McAdams来演。
另外女强人的男友是水果硬糖里面那个pedophile吧?
虽说是早间主播,故事却从一片黑暗而起。
凌晨一点半的闹钟带给女主角从厄运到困惑,一路努力偶尔迷糊,却大方向正确,到达梦想顶端的象征。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这部美国的励志片将这句俗语诠释得青春可人,满眼明媚。
看完后最大的感觉便是影像丰富,风格轻快。
功能性人物设置得极其简单清晰转折明显,并形成了三个角度来完成了对女主角的分层性心理外化,值得学习。
此片有着规整的戏剧模式。
取求+野心+壮举,一路高低起伏行进。
女主角瑞秋被解雇到上任新工作,先后经历了同事的鼓舞与同情、上司的突然打击、老妈对梦想的现实解读和自身求职的碰壁和不懈努力。
注意,这时她“花枝招展的个人动作”(让人总觉得会载歌载舞)已经在投简历和面试中全部展现出来了。
此后,“个人动作”的几次演绎,可以看做是电影情节点前转换的标志。
与此同时,黑夜的流畅展现,则担当起了幕结构的转折点。
取求时的夜间辗转;野心段落时,先是与男友的甜蜜后依然看夜新闻的可爱表情,再是节目被砍预告后、夜巡酒吧抓落跑男主播的狼狈,再到决然分手坐出租看华彩夜纽约的坚定眼神;而最后为壮举铺垫个小起伏,也是男友在黑夜中提醒瑞秋不要太相信顽固的男主播。
瑞秋在黑夜中出落得越发水灵,让我边看边笑边得瑟。
在《早间主播》中,几场夜景,倒让我感觉到黑色运用在青春励志系电影中的灵气。
不过呢,要永远相信有人比你更努力。
有人在黑夜傻笑聊天喝酒偷欢发呆偷袭游戏嗑药产生幻觉,可还有人在学习写作设计思考劳动复习安排建设小家庭。
同样是黑色,有人演绎堕落有人绽放灵气。
有灵气也要讲故事。
没得故事,再多灵气也容易滑落至无病呻吟的层次。
早间主播,咱们努力来讲故事,先是谁播,再是播什么。
新官上任三把火,瑞秋的例证性动作便是炒了男主播,请来了哈里森福特。
可这主可不是个听话心齐的励志向上型,这样的设置部分完成了与瑞秋在主播内容上的对抗,使瑞秋不仅仅有节目要被砍的虚拟压力,还有可展现的不合作实质性事件。
只是这部分的缺陷在于,哈里森福特捣乱不够,立功有余。
以致于电影在前面的一大半情节中,哈里森福特更像是个苦瓜脸的老男模,碌碌无为只剩下碍眼。
而瑞秋的几次转折性情节点的爆发都显得突兀(比如,女主播和外景主持亲自上阵,男女主播的互相顶嘴争执,争夺核心新闻的知情人关系网),让我不止一次感觉瑞秋只是在念出编剧写好的台词,并没有主人公融入故事中去思考、发现、得出方向的高度。
不过,这里要鼓掌表扬下导演,他整体运用把事件性台词外化拍出,造成每条新闻滚动播出的效果,用大量信息性的画面去冲击观众视觉神经,使我们忽视了瑞秋无思考的转折点。
外景主持的过山车,女主播的亲吻小动物,这些画面的选择和编排本身就带有起伏感,不仅扣题“早间新闻是个大杂烩”的概念,也淡化了瑞秋在这段落期间出镜不高的缺失感。
女主播黛安•基顿在这部电影中,我最欣赏。
从故事角度来说:她是瑞秋的动作延伸,瑞秋是主编,她就是做事的人,在这个功能下她更强化了瑞秋的点子,亲自上阵玩相扑玩跳舞;她也是哈里森•福特的对立面,比他奇巧比他贴心比他游刃有余,更在最后被哈里森•福特捏了下屁股,完成主播台这一线的高度统一。
这条人物线的设置清晰明快有效率,而从演员表演来说,黛安•基顿的翻白眼和挥手臂,较之瑞秋在转折点的“招牌动作”更融入剧情,虽然夸张但也可爱,把一个老顽童的女主播演绎得轻松滋润。
如果没有她的卖力演出,导演那些台词外化拍出,肯定没有现在这样的冲击效果。
君不见另外那个外景男主持,一张黄瓜脸,只会瞪眼闭眼,动作僵硬。
并且她不抢戏。
临近结尾,她对哈里森•福特说,是你把她气走的。
以及最后,她说,也想要个热带水果拼盘。
那语调是自然生活的,站位是侧位靠后的,并无多的小动作,干净收敛顾大局,深得我心啊。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功能性演员的选择至关重要,比如《黎明之前》的齐佩林,大段的台词,一直推进故事的判断性动作,如果没有好演员的演绎,整体结构都废了。
演齐佩林的演员的确不错。
从中也可以看出,部分影视的叙事结构,并不是主角的行动线至上、引领故事发展的模式。
开始有配角来搭建起结构,主角一一解决问题在小段落中出现,去丰富整体的故事性。
查了下本剧编剧曾写过《时尚女魔头》,那可是个一线名牌大杂烩的片子,以至于让我看完后,只记得梅丽尔•斯特里普一次次朝安妮•海瑟薇扔的包包和大衣,故事情节都忘光了。
不知道是不是编剧也意识到了过花哨服饰的喧宾夺主,于是在此片中,女主角瑞秋的服饰可谓简单,并且爱情段落也不多。
她的男朋友其实充当了她脆弱内心外化的重担。
但是,不知是不是因为编剧是女性的原因,这个男朋友也是不出彩,脸不阳光,身材也一般,在我看来,还点谢顶的感觉,动作一直慢吞吞,眼神也不够专注,比哈里森•福特还显得老态。
连导演都不怎么给他特写,真是选角失败啊,要是保罗•沃克来演,我开始期待了。
咱们回来,继续说男朋友的角色设置。
职场上可以有朋友,但是同事这个词既然字典上有,就说明它与朋友知己还是有差别的。
男朋友一是可以告诉这个电视台各个人的隐情、秘密习惯等,二是可以让瑞秋只在他面前喷发出对新闻的热爱和对收视率不高的恐慌。
这两个作用都很好的帮助瑞秋采取下一步动作,有私生活有工作,有漂亮丝质衬衫有可爱动物图案的小内裤,瑞秋很好在男友和工作中起伏前进。
并且,注意,男朋友是出现在野心段落中的,对爱情的小小渴望和得到,转移了观众的视线,因为在这里,瑞秋的工作线上,是有动机问题的。
瑞秋如此向上的工作,动机并不是她单纯热爱早间新闻,而是她的节目要被砍了,她又要面临再次失业。
这个壮举,她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说大点,为了周围人的生存在奋斗,是不是很主旋律呢。
也就是说,这部励志片的动力点,着眼的太现实太小气,瑞秋为的是不失业为的是生存,并不是新闻理想。
说实话,这让我失望,因为这样的动力点,不是走人心的,走得是社会问题路线,层次不高,只是技术活。
让我想起了《马利与我》,这部片子也是讲得回归家庭比实现个人理想重要。
是否现在美国乃至全球的主题,都在劝人们好好守着自己的一方土地而不追求心灵的卓越呢。
单从这一点上来说,《搏击俱乐部》和《黑天鹅》的动力点就高,探索心灵的多种可能和追求心理认同的完美,让这两部片子的气质比《早间主播》要挺拔。
当然,编剧还是动了点小聪明的,在片子的最后,哈里森•福特绝地反击,先是挥出一棒严肃新闻,挽救了收视率,再是炒了个鸡蛋,唤回了女总编瑞秋。
前者弥补下严肃新闻,看咱们还是为新闻在斗争的!
后者扣回女主角,毕竟她是主人公啊。
看,咱们就合作吧,你用娱乐换收视率,我这把年纪,全球也跑不动战地新闻了,动不动来个严肃新闻也算是完成任务了吧!
其实挺生活的!
优点呢,比一般的励志片丰富、结尾挺生活的,没有硬往新闻理想上靠。
毕竟这个动机点也靠不上啊。
团队合作比个人理想重要,这样的选择挺美国的。
缺点呢,哈里森•福特炒鸡蛋实在是太缺乏新意,这里没有翻出花来,我蛮失望的。
编剧只是做了个线索勾连,那T恤、那瑞秋的老妈,勾连得让人觉得编剧的编剧手法老练。
可是炒鸡蛋,在第二幕,(瑞秋留宿哈里森家时)你用了那多长时间去铺垫,最后就直接勾连用了,没有翻新,说不过去啊!
好累,写了好多,当做是学习笔记。
最后谈谈瑞秋•麦克亚当斯。
这个女孩子本是林赛•罗韩的配角。
当年《贱女孩》的配角,如今都在大银幕中灵气出演了,可林赛•罗韩落魄到到首饰店偷链子。
一句话,戏里戏外,白天黑夜,要永远相信有人比你更努力。
瑞秋很迷人,我发现我已经过了看这种电影的年龄了。
新闻行业励志类型片。不过男二还是蛮好看的嘛,想起了年轻时的保罗纽曼啊哟喂……
语速这个问题,让我看得总是替瑞秋喘不过气来
现实走不通的路子搬到大屏幕上的绝对是美国梦。
主要是女主很可爱,主要是中间串场的内胖子笑点太大。。。
好看,就喜欢这样轻轻松松,却可带来Sunday Morning Sunshine感觉的电影。OST也很给力!
无趣,也就是女主角好看摄影也不错才支撑我看完的。
挺好玩的
有大笑也有感动,看得很开心~~patric wilson万年酱油男。。。。
我这种喜欢安于现状的人就应该学学人家怎么玩命儿的……
难得看到哈里森福特的烂片
瑞秋的表演简直是整部电影的灵魂!太有灵气太朝气蓬勃了!
应该更有起伏剧情性才才好看。2.6星
励志喜剧,开头尤其出彩,有些地方也很有共鸣,后边就平平了。
看了使人放松的电影。
情节紧凑,歌曲好听到爆。轻松佳片就是这样!!
打一剂鸡血!别懒了!
可以给自己鼓鼓劲~
很烂的片子。也许是我没看过相似类型片子的缘故吧,总感觉超级快的叙事速度,乱七八糟的跳着做一些表演,无法让我有什么感觉,就像跳梁小丑一样。也许是《穿普拉达的女王》之类的片子带起来的风格吧,似乎现在国内的很多片子也很流行这种风格,让人无法接受。影片配的音乐倒是非常不错,中听。
看到这个女主角就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