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的人生真的是惨,小时候妈妈就离去了,跟着爸爸生活总是过一点时间就换一个家,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以依赖的玛吉姑姑,也被爸爸拒之门外,接着爸爸因为插足别人的婚姻遭到毒打,最终不幸离世,查理甚至连见爸爸最后一面的机会都没有,没有可以诉说自己苦痛的地方,只有工作时候遇到的赛马皮特愿意聆听,皮特成为了他唯一的朋友,为了阻止皮特被卖往墨西哥屠宰,偷了卡车逃跑,徒步穿过沙漠想要寻找玛吉姑姑,却在途中遭遇车祸赛马被撞死街头。。。
印象最深刻的两个片段一个是查理牵着皮特走在草原上的独白。
“我自己过的不好,但是我也不想向其他人求助,不想让它们直到我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宁愿他们在想起我的时候认为我过的还不错,在打橄榄球或者和爸爸一起出去玩,宁愿他们永远也不要见到我,也不愿意他们看到我现在这副摸样。
”另一个是劳丽被爷爷恶语相向,各种评判自己的肥胖,查理在洗碗的时候问,为什么要忍受别人这样对待你?
劳丽回答“我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了,当你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时,你就像被困住了。
”成长是被逼的,是被各种生活的不幸逼迫得,成长是孤独的,是没有人可以诉说的。
这一个感情线直戳人心,真的引起了心里的那一块共鸣。
想起某一期奇葩说里,辩手马薇薇提出成长是一件坏事,当一个人从最憎恨巧言令色的人,忽然变成了一个马屁精的时候,他会不会是经历了什么事情?
当一个人最讨厌有话不直说的人,变成了一个说话特别委婉了,他是不是受到了什么批评?
当一个特别懒惰的人,整天想着随便找个工作平平淡淡过一生的人,忽然变得非常振奋,外出创业,每天不睡觉的工作,他是不是家庭里出现了什么变故?
每一次成长之中都会有让你委屈,让你不服,让你咬牙切齿的说,呸,老子豁出去了也能做。
全片以查理不幸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示了查理在每个不幸故事背后的一点点的成长,一个16岁小孩的成人礼。
Lean on Pete 月初终于在英国公映了,比起当初一鸣惊人的《周末时光》和早些年突然爆红的《45周年》,《赛马皮特》的安静如鸡,多少有些让人心慌。
自从上一年 9 月 Andrew Haigh 带着它在威尼斯电影节亮相之后,就一直几乎没有任何声响。
在 Telluride 电影节也被同场的《水形物语》、《至爱梵高》、《至暗时刻》等一众后来在奥斯卡呼风唤雨的大热之作碾压得不成样子,今年 3 月在美国的点映好像也反响甚少,甚至 5 月的英国公映也没有捣鼓出什么大动作来。
但 Andrew Haigh 拍电影,观众的掌声和热闹的口碑,好像一直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选择的切入口太小,小到似乎都不值得去认真讨论,从《周末时光》炮友之间对话到《45周年》老年夫妻之间的口角,这样的日常琐事对于纷扰的世界、忙碌的观众来说,太过于寻常而不值得花时间去细细感受。
《春天不是读书天》里的 Ferris有说:Life moves pretty fast, if you don’t stop and look around once for a while, you could miss it.庆幸的是,还是有这么一群人,愿意在快速节奏的生活里稍微停顿一下,听一听这位闷骚的英国导演想要说的东西。
我曾经说过,一旦爱上 Andrew Haigh,你就很难爱上别人了。
他那种独有的沉默的力量,在现在什么都讲求速度和噱头的市场,显得是那样的遗世独立。
从从前的《周末时光》/《45周年》/《寻》到现在的《赛马皮特》,Andrew Haigh 仍然是那个细腻得不能再细腻的闷骚的中年男人。
某种程度上,他和李安的风格很相似,但李安追求的是通过放大小人物之间的情感互动来探讨社会和人文议题,但 Andrew没有那么大野心(可能也不擅于这种方向),他更喜欢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人物情绪的发酵上。
他极其善于把人心里最负面的情绪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完美刻画出来,让你纯粹地感受这种情感之余,又轻轻地给你勾勒了一个可以拥抱幸福未来的希望,无论是《周末时光》里最后 Russell 和 Glen 的拥抱,还是《45周年》里 Kate 的坚决甩手,更别提《寻》里小婊砸 Patrick 最终还是重新牵上了 Richie 的手。
他的电影从来不追求高深的哲学或者人文社会主题,每次都把情感小切口放大放大再放大,直到观众完全淹没在这种情绪当中。
《寻》剧照李安的商业化之路走得非常稳健,Andrew在《45周年》之后其实也具有了商业化的能力,但还是选择了在小众电影中继续走下去,不然也不会有《赛马皮特》的诞生。
这样的一部作品无论是场景还是主题都小得不能再小,商业价值和噱头实在有限,全片唯一勉强算是冲突的画面,大概就是 Lean on Pete(马的名字)被车撞倒的那一幕吧。
没有对自己风格的坚持,估计很难拍下去。
《赛马皮特》背后仍然是那个典型的Andrew Haigh,安静深沉但绝不枯燥,同名原作本来就是一个相当松散的流浪小说(在小说的中后期,我一度以为作者要崩了收不了尾),但却为他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舞台来酝酿情绪。
电影长达两小时的剧情很松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冲突和起伏,甚至被 Charley 偷走马和拖车的 Del Montgomery 也没有像一般剧本走向那样,重新出现要让我们的小男主角受到应有的教训。
但仍然,这是不甚无聊的两个小时。
Andrew Haigh借《赛马皮特》成功打造了一个孤独星球,好像这个世界除了 Lean on Pete(马的名字)和 Charley 之外,就再也没有了别人。
他就是这个星球的小王子,也是唯一的居民。
Del 和女骑师 Bonnie,途中 Charley 所遇到的女侍应生、Mike & Dallas,这些人更像是从别的星球来短暂造访一样,离开之后再无印记,和那广渺的沙漠一并融为毫无意义的背景当中。
这种孤独感如此之强烈,让那些散落在两小时之间、完全没有任何关联的人和事都变得合理了起来。
这看似荒谬的逻辑其实就如同被逼和脾气暴躁的爷爷一同生活的胖女孩 Laurie 所处的境遇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一个不成逻辑的即成事实。
When you get no where to go, you are kinda stuck.从某种程度上来说,Charley是幸福的,因为不爱他的人离开了他,爱他的两个人(他爸爸和姑姑)不仅愿意留在他身边,还为如何抚养他而争吵和决裂了。
正如他爸所说的:I ain’t worth shit, but I like being here with you.
能够拥有一个真心愿意留在自己身边的人,不是因为亲情、不是因为责任、不是因为你的外表,就是纯粹因为想要留在自己身边,这种无道德制约的自私是一种多么奢侈、难能可见的决定啊。
这么难得和令人幸福的人,Charley 拥有了两个。
这让我想起了《老友记》里,Ross 和他前妻的现任女友 Susan 在杂物间争吵究竟谁更爱尚未出生的 Ben,他们都觉得自己处于人生天秤被轻放的那一边(Ross 只拥有探望权,Susan 在当时美国同性婚姻未合法时连个名分都没有)。
但在一旁坐着、被生母生父抛弃、养母自杀、养父入狱、和双胞胎姐妹决裂、曾经流浪街头的 Phoebe 却为这个幸福的宝宝而感到高兴,全然没有代入自己的惨境。
Charley就是另外一个版本的 Phoebe,他知道自己的境况是多么的不堪入目,但他选择去抓取他所能抓取的幸福,留在爸爸身边,思念着自己的姑姑。
那个没法留下来的妈妈,他选择了不去多想。
他甚至都不想去求助任何人,不想自己的苦况为任何人徒增烦恼。
不想邀请自己的朋友到家里,不想在父亲意外死去的时候向朋友发出求救的信号,他羡慕一家齐全、友爱温暖的朋友家庭,若他们永不再见,Charley 希望他们记得的,是自己还过得还不错的样子。
Charley 现在可以憧憬的,就是从 Portland 走到 Wyoming,找到那个愿意为自己和父亲争吵的姑姑。
人生就是这样,99% 的时候都是不可抗拒的、不如人愿的改变,你只需要努力奔向那可能的1%。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Charley 对于父亲的突然逝世,好像表现得异常冷漠,又或者是导演在这一块上处理失当,人物情感断裂了。
但这正正是小说/电影有趣的地方。
原作者Willy Vlautin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非常独特和微妙的少年角色,沉默寡言的Charley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保留对生活、对他人的热爱。
这份热爱,又与他的冷漠形成了一个毫无逻辑可言的矛盾关系。
他不能不冷漠,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改变现实中哪怕一点点的生活,他改变不了父亲去睡已婚妇女、改变不了父亲和姑姑的决裂、改变不了赛马被强制卖往墨西哥的命运、改变不了父亲的并发症……如果他在用心地去感知这些困境并做出反应,毒品或死亡会是他最有可能选择的回应,但这并不是他所希望的生活走向,他在用蛰伏的形式去等待一个可以真正成长的环境。
由于电影时长有限,有很多关于Charley的细节并未能完完全全地刻画出来,书中关于这种静止式抗争生活的矛盾心理给出了更多的描述。
比如他多次的从便利店、超市偷食物,之前是因为爸爸并未能及时回家给生活费,后来在逃亡过程中就更是成为了生存的必然选择。
Charley对这些偷窃行为没有任何“感觉”,并没有觉得这是不可原谅的行为,也不觉得理所当然,对他来说,这只是他为了生存必然要采取的一个行为,这和他用口去吸别人的车油是一个性质(这个在电影里有拍到),他不觉得生活亏欠了他,也不对被偷者产生过多的愧疚。
冷漠面对,就是他的生存法则。
他从家里把自己的电视搬走被警察发现,在逃跑的过程中把自己大腿划了一道长长的伤口,带着这个发炎的伤口在黑暗中奔跑了长长的一段路,最后也是自己默默地在便利店买了消毒水等东西包扎好,第二天如常上班去了,因为他需要钱去生活。
在逃亡过程中,他从 Mike 和 Dallas 家里偷走了一大罐水和一些三文治,但他给他们留了个字条,说以后会还给他们。
Charley 贫穷得一无所有,穷得除了跑步,觉得身边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甚至在自己的新家里喝杯水都要问老爸的新情人许可。
对家和归属完全没有概念的人,又怎么会有所有权的意识呢。
最后,不得不佩服 Andrew 选演员的眼光,他倒没有只选籍籍无名新人的偏向,一切都是为剧情和角色出发。
有《周末时光》里完全没有知名度的 Tom Cullen 和 Chris New,也敢在《45周年》起用资深演技派的 Charlotte Rampling,和 HBO 合作的《寻》让 Jonathan Groff 和 Russell Tovey 全裸出镜更是完全没有问题,每一次都总能让演员和角色产生非常和谐的化学反应。
这次起用 Charlie Plummer 同样也是如此,之前单纯看剧照觉得 Plummer 实在太过路人,而且表情相当呆滞,总觉得整个电影要不就崩坏要不就无聊透顶。
但没有想到在电影里,他将 Charley 这个角色所独有的那种超然脱离感演得刚刚好,而且整个人动起来之后(剧里真的很多奔跑的戏份),全身都散发着令人疼惜的好感。
观众对角色对演员的好感,对于这种剧情松散的公路片来说,真的是太重要的。
一个不讨好的演员,绝对是会影响整个电影的完成度。
Plummer 拿下威尼斯电影节的新锐演员奖,也实在是实至名归了。
男孩Charley半夜醒来,离开半路上收留他的游戏迷农舍,牵着心爱的赛马皮特,继续往东,朝着荒蛮而开阔的草原,决绝前行,“这不是我们的家,走吧”。
英国导演安德鲁.海格(《周末时光》、《45周年》)新作《赛马皮特》,改编自作家Willy Vlautin2010年同名小说,置景美国人烟稀少的大西北,烘托出一位15岁少年与其心爱赛马的艰辛流浪历程。
这是一个不断摸索“家之定义”的男孩成长故事。
最初,Charley和单身老爸Rey搬到俄勒冈最大城市波特兰郊区,准备开始一段新的生活。
从开场第一镜,Charley沿着乏味社区跑步,导演就大概给出男主角的大概性格形象,与躁动青春有些不相符的沉默安静和乖巧,却搞不准心底蕴藏着随时可点爆的巨大能量。
学校同龄人在全片中彻底缺席,唯一可提供给观众的一点信息是,Charley曾在校橄榄球队训练,但个头偏小。
他所坚持长跑的乏味街区,至少有一座马棚,这让少年邂逅了老马皮特和他那脏话不离口的主人Del(史蒂夫.布西密 饰)。
马厩主给少年提供了一份帮忙牵马的临时工作,这时从Charley口中说出的年龄是16岁。
为了给少年建立一种新的兴趣和热爱,电影给予养马、驯马、喂马、买马、赛马等产业一条龙相当长时间,起初那个沉默乖巧的Charley也变得激动雀跃,老马皮特成了他离不开的新朋友。
而与Del一次次的公路旅行和露营,也让观众隐约嗅到一丝精神父子的关系可能性。
尤其在沾花惹草的亲生父亲Rey引来第一场灾祸,又恰逢Del准备卖了老马皮特之时,怎么从传统电影欣赏惯性看来,都该是Charley与马主Del争吵、化解矛盾,成为新的精神父子之成熟时刻。
可导演安德鲁.海格偏偏不按常理的,让少年Charley独自牵马逃亡流浪,让马场主Del就此离开电影故事。
我说不上这样的剧情处理手法是好是坏,只是得承认它让故事走向有些出乎意料,或许也因为这种有意营建的特殊性,我们可以不去追问真实生活的合理性,譬如为什么Charley不去接受社会救助、马场主为什么不追到偷走皮特的少年,毕竟从古至今,能成为新闻和议事的,从来都是生活日常的例外。
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姨妈Martha都是一个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重要存在,是自幼没见过生母的小Charley之精神母亲。
这个反反复复被少年挂在嘴边的名字,或许也就是他倔强牵马上路的最合理理由。
Charley要徒步穿越美国荒芜的西北部,到怀俄明州找到姨妈,他所能知道的信息非常有限,只有姨妈的名字和最后谋面的城市。
这不免让我想起契诃夫著名短篇小说《万卡》中那个9岁男孩,他被鞋匠欺负和剥削得非常痛苦,十分想念爷爷康司坦丁,终于找时间写了一封情感充沛的信,“把这张纸叠成四折,把它放在昨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来的信封里……他略为想一想,用钢笔蘸一下墨水,写下地址:寄交乡下祖父收“。
幸好,借助着互联互通的信息时代,《赛马皮特》中的15岁Charley没万卡那么悲剧。
几通电话,他能查到姨妈如今工作和生活在怀俄明第三大城市拉勒米的图书馆。
一路上,肚子饿了渴了就进福利社,即便偷盗超市被抓都会获得原谅。
我查了一下,从俄勒冈的波特兰,走路到怀俄明拉勒米,全程1818公里,步履不停(在电影里或该叫做“马不停蹄“)的话,共需375小时。
当然,少年虽然倔强,但也不至于非得自虐地弃绝一切方便的交通工具,非得需要钞票时,就变成18岁的成年人,跟随墨西哥非法移民去大宅做粉刷工作。
整个2小时的电影时间,被两场突如其来的重大事故,切割成驯马、牵马和独自徒步三大个段落。
事故是什么,因涉及剧透,先隐藏不表,但每一场事故都以舞台剧尾声的高光,将少年Charley定格。
无论是窗外的警灯还是公路上的汽车大灯,都清晰无比放大着Charley那张满布雀斑的青春脸蛋,而他成长的重要时刻,似也被这些高亮的光柱定成可以永世铭记的人生相片。
从制造焦虑情绪的手持摄影,到开阔荒野的大全景,再到最后重逢姨妈后平稳眷顾室内的暖色调,导演给予《赛马皮特》的调子是非常温情和慈悲的。
从父亲Rey到赛马皮特再到姨妈Martha,究竟哪里才是少年的家呢?
其实只要有着相濡以沫的温情,对于Charley来说,哪儿都能是温暖的家吧。
他重又迈开了步子,向着回到橄榄球队的梦想,开始在大街上奔跑起来。
来费城过周末,没有带电脑,原本以为是与电影隔绝的三天,还是有了一个意外看电影的行程。
偶然选择了老城区一个路边小型的电影院,社区安静,放映的也都是小众电影,我们与一群老爷爷老奶奶见证了一场令人心痛的冒险。
片名是间接的,赛马皮特只是男孩查理成长礼上的过客。
影片的节奏慢,慢到我们静静看他吃完了一顿早餐,跑完了一场步。
质感真实,荧幕内外的时间与空间连为一体。
慢与真实造成了意外来临的刺激程度,父亲去世,爱马身亡,暴力伤人,三场戏剧冲突转折点都是那么猝不及防,让我想起台湾新浪潮那一系列平淡中突然的惊天波澜。
影片同时也具有吸引人的异域风情,荒野中的马与男孩,相互依存。
导演的眼光细腻温存。
流了不少眼泪。
整个观影过程就是一场陪着让人心疼的孩子一起一路孤独的心路旅程。
很喜欢这个演员。
安静的气质。
让人心疼。
只是一个孩子却承受了太多。
想到自己的遭遇。
漂泊异乡给孩子看病。
每天奔走在陌生的街道,陌生的人群,简陋的出租房。
……看到这个孩子的遭遇想到了自己。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个样子吧。
措手不及,让你像个流浪的孩子。
很不错的小演员。
眼神里流露的是真挚。
好的电影大概无外乎就是你能体会到当事人的感受。
感同身受。
体会到电影中的情感并共鸣。
这已足够。
电影中有一处在辽阔的草原上片段,很有西部片的味道,很喜欢那种意境。
电影的摄影用光也都很美很棒。
喜欢结尾的音乐。
如果你也同样体会了孤独。
那就去认真爱你生命里值得去爱,也同样爱着你的那个人吧。
给你挚爱的人一个拥抱。
别让他孤独。
本文公号地址:这片让我想起20年前和兄弟分道扬镳,钱包被偷然后卖唱的夜晚少年查理,16岁。
母亲在他很小时候就抛夫弃子而去,按照他爹的说法:你妈太爱party了。
查理一看就是属于少年老成,小小年纪挑大梁的那种孩儿。
他不是不想依赖,而是无人可依赖。
老爸靠不上,在他十岁不到的时候就会为了约炮,把查理一个人扔家里好几天不管不顾,姑姑想让查理跟她过,但老爸不让,声称我们靠自己,就此唯一可以依赖的姑姑也被老爸屏蔽了,多年杳无音信。
然而老爸嘴中的靠自己=查理你要靠自己,而不是:我查理,我来照顾你。
这也行吧,自己养自己也可以,只要有“爸爸”这个存在,好歹给人一种家里有个人的幻觉。
查理找了个活儿,给一个赛马的老板干杂活,养马。
查理跟其中一匹叫皮特的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皮特跑不快,比赛中腿也受了伤,老板随时准备把皮特卖到墨西哥——美国这边好多州不让杀马,墨西哥可以杀。
在这之间,查理他爹因为偷人家老婆,被正主打伤了,本来只是被玻璃划伤肚子,结果医生漏了一个X片上的伤口,败血症迸发,老爸就这么走了。
无法接受这事实的查理,带着即将被卖去墨西哥的皮特逃亡,去寻找他的姑姑。
皮特已然成了查理在这世界上最亲近的生物。
皮特跟它一路讲述着他的心里话。
在路上,查理去“蹭饭”的一个地方,查理问一个姑娘,为什么她爷爷对她那么态度恶劣,她却不离开。
姑娘说:因为我没地方可去,无处可去那种感觉,就是感觉被困住了。
因为我没地方可去,无处可去那种感觉,就是感觉被困住了。
因为我没地方可去,无处可去那种感觉,就是感觉被困住了。
然后...赛马皮特也出意外死了。
他变成了孤身寡人,姑姑不知道找不找得到,他无处可去,身无分文...后面就不剧透了这片在我看来,是讲:渴望依赖而不得——让别人依赖——依赖和被依赖都丧失——独自面对这世界——分叉 A 死 B活 (死活不是指肉身)。
皮特是渴望有人可以依赖的,然而妈妈跑路,爸爸依赖不上,于是他转而成为被依赖者,去保护,照顾一匹马,在这种被依赖的关系中,感觉到有“人”需要他来保护和照顾的感觉中,找到自己强大的感觉——“别怕,有我呢”这种被依赖关系中,往往有时候能给人强大的理由。
皮特这个人是围绕“依赖”来展开的,也就是说,不管是通过自己需要依赖,还是让别人来依赖,让他找到存在感——强大的理由,必须有“依赖”这个支点。
当跟依赖有关系的对象都消失后,他面对的路径只有跟“依赖”割裂,真真正正自己面对这个世界,没人再可以给他依赖,也没人再需要依赖他。
成长,都是逼出来的。
20年前,那是一个只有BP机,大哥大还罕见的时代。
某天,在陌生的城市街头,和出发前一起仗剑走天涯的兄弟,分道扬镳。
当时,我刚辞掉一个金饭碗,决绝地离开,准备和兄弟一起去走另一条全新的路。
在那天晚上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胆子大的人,别人也这么觉得,想干什么就马上去干,很有不管不顾的势头。
那天晚上的前半夜,我发现我的胆大是因为,有朋友们在,有兄弟可同行,而当一切都消失,需要我独自面对的时候,慌了。
我的慌来自于,只是有人同行,有人计划,我不必担心这些事,然而,突然,依赖消失了,我不知道付出巨大代价后,要往何处去,我能否独自面对。
半小时后,更大的慌来自于我穿过一个天桥下熙熙攘攘的地摊群后,钱包没了。
我站在陌生的城市街头,不知道往哪儿去,接下来要干嘛,能找谁,明天吃什么,这个城市我一个人都不认识。
在巨大的恐慌轮番侵袭过我大脑后,我稍微镇定了点,开始想辙,我身上唯一能让我挣到钱的物件就是随身带的吉他,好在那时候我狠下心来装文艺嗓音,弹唱《恋恋风尘》《往事随风》《灰姑娘》什么的,还是挺唬人的,好在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到处都有背吉他弹唱的产业,好在那时候我长发飘飘,颜值还行。
于是我回到天桥下,占了一片地方拿出吉他开始唱歌,不知道偷我钱的人有没有也丢了钱过来,总之那天晚上我挣到了比我想象要多的多的钱。
最重点的是,那天晚上那个节点,我才真的一个人上路了。
附:(公号地址有音频可听, 公号地址见文首)《路过》词曲.唱:陈哈路过鲜花 鲜花在枯萎路过湖泊 湖泊在干涸路过空气 空气在腐烂不做沧浪水不为淡水河只做你杯中水路过诗歌 诗歌被干掉路过远方 远方被屏蔽路过时光 时光被遗忘不做沧浪水不为淡水河只做你杯中水
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在短暂的时间内经历了两次死亡,这是怎样的体验?
少年查理有个不完整的家庭。
母亲离家出走,父亲生活散漫而随意。
但个性温顺随和的查理并不在意这一切,他接受了父亲随意带女友留宿,接受了家庭平淡清苦的状态。
只要天天跑步、上学,能打橄榄球。
查理喜欢赛马,一次偶然的帮忙,让他为赛马场的工人打短工,得到了他人生中第一笔收入。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被情敌打成重伤而不治,查理不愿意被收养,跑到马棚与心爱的赛马皮特呆在一起。
失去父亲的查理与赛马皮特亲密无间,但是皮特由于受伤不能赢得比赛而要被主人卖到墨西哥,查理悄悄开走了运载皮特的车子,他要去怀俄明州,寻找他的姑妈——唯一的亲人。
漫漫长路,查理花光了仅有的一点钱,他只能去骗餐厅服务员,点了一大推食物,准备逃走。
虽然未能如愿,但是善良的服务员还是放走了查理。
一路艰辛,查理带着皮特徒步在漫长的西部荒漠。
他不断地跟皮特絮絮叨叨,似乎只有皮特才能领会查理的内心。
也许只有皮特才能让这段寻家之旅显得不那么寂寞和孤单。
可是不幸还是降临,皮特在公路上受惊脱缰逃跑,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撞到,倒在了查理眼前。
又一次,让查理感受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孤独的查理在城里打短工挣路费,却又被酗酒的流浪汉欺负,忍无可忍的他只能反抗,将流浪汉打伤,抢回了自己的钱,终于踏上了开往怀俄明的旅行车。
在怀俄明州,查理找到了姑妈,独居的姑妈收留了他,并希望跟他一起生活。
夜深了,查理难以入眠,他敲开姑妈的房门,忐忑的询问,如果姑妈不想留他,他可以离开。
他不愿意给姑妈添麻烦。
姑妈肯定地告诉他,他可以长期住在家里,可以继续上学、跑步,继续打橄榄球。
此时此刻,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查理不由得失声痛哭,所有的艰辛和不幸,在这一刻爆发。
……影片舒缓的节奏和少年容忍的个性,一直在平静地叙述这个悲情的故事。
平静的背后,却不断积聚着感情的能量,查理只是要一个家。
而生活却不断在打断查理的愿望,不断逼迫他一次又一次面临绝望的边缘。
生活如此艰难,在十六岁瘦弱的肩膀上施压。
影片的最后,查理又开始晨跑,恢复了原有的生活节奏,只是不知道,未来是否还有更多的不确定?
无意中听到了许巍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这世界,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我们都处于一个无奈的生活状态,唯有倔强和坚持,才能真正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同步个人公众号《非影评》)
皮特和dad对于他来说都是不完美的,但是相互的爱给他力量。
在深夜、沙漠、陌生人的房子里,怀着姑姑还在的信念撑了下去。
Being put through the outside world , He ask his aunt ,Can I go to school again?经历了皮特要送到Mexico ,在酒吧后面留宿、在房车里被喝醉的酒鬼夺去刷墙后的钱,他不敢轻易相信谁。
所以他小心翼翼问了姑姑,Can I live your house a little bite?得到肯定回答睡在沙发上又不安的起身,敲着姑姑的门,I just live one week if you don't like me, I can understand, I would not be angry. 姑姑肯定地回答他,安抚他。
他才放心下来,告诉姑姑,我做噩梦总是遇到皮特溺水我救不了他,也总会梦到爸爸。
就像他对pete说Everything would be okay. It's okay 那样,姑姑抱着他也这样 对他说。
感谢善良的爱,被爱和爱着度过寒夜。
不是赛马片,也不是动物片,而是公路片。
公路片的关键,不是故事,而是人。
无论是旅行的主角还是路上遇到的人,人物精彩了,整个片子就令人难忘了。
这个片子精彩的是旅行的少年。
他和这匹退役而被抛弃的赛马皮特一样,被环境所抛弃,既胆怯又坚韧、既逃避又能吃苦。
同病相怜的少年和马,在烈日下走在茫茫荒野中,就是全片的意象所在。
少年表演克制,而又十分到位。
和青少年演员常见的帅气活力不同,他透着一种非常动人的质朴感。
十几岁能演成这样,一度以为是找了一个德州乡下男孩本色出演。
没想到,生活中的他竟然是个纽约小开。
查了一下也演过纨绔子弟。
天赋异禀,戏路宽广,如果机遇好,前途不可限量。
在少年的路上,遇到了好人,也遇到了不那么好的人。
没有猎奇的抓马,一切折射出的还是男孩自己家庭的残缺和生活的苦难。
在这冷静的镜头下我感到了导演的悲悯之心 。
首发于公众号 奇遇电影 (ID:cinematik) 奇遇电影图文版 安德鲁·海格恐怕是当今影坛仅有的出一部电影,CC发一张碟的导演;处女作《周末时光》被誉为2011年最好的LGBT电影,横扫当年各大LGBT电影节,并入围了不少刊物和影评人协会的年度佳作;而他的第二部作品《45周年》更是声名大噪,不仅在柏林电影节同时拿下影帝和影后,更是为夏洛特·兰普林赢得了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而他为HBO执导的两季LGBT话题的剧集《寻》更是圈粉无数。
早在威尼斯开赛之前,他的最新作品《赛马皮特》就被各国媒体视为夺标热门。
而影片出人意料地放弃了海格擅长的对亲密关系的探讨,而是聚焦少年成长,并以一种相当“古典”的方式,触及了现实问题与尊严政治。
按照海格的说法,《赛马皮特》是一部“关于一个男孩寻找家的故事”,16岁的少年查理在暑假找到了一份在马棚工作的兼职,并与一匹名叫“依靠皮特”(Lean on Pete)的赛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因为父亲去世,马棚主人也准备将不再能参加比赛的皮特卖到墨西哥的屠宰场,自小没有母亲的查理决定投靠姑姑,偷了老板的车,带着皮特走上了从俄勒冈到怀俄明的漫漫长路。
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对标的还是肯·洛奇的社会现实主义名作《小孩与鹰》(Kes)——都是贫苦少年的艰难生活,以及他们与动物间的羁绊,那么完全出人意料的是影片的后半部分,从查理偷了老板的拖车上路开始,影片的情节并不是如预想的那样变成了公路片,而是陡然转变成了少年题材的流浪汉小说——是的我说的是《苦儿流浪记》或者《三千里寻母记》这种经典名著。
破碎家庭、出身底层,单纯的主人公,近乎孤儿,缺爱,难于融入社会,甘愿做各种工作以挣扎求生——查理简直是流浪汉小说里的典型主人公。
大概是因为话题相关的缘故,海格在《赛马皮特》里的很多处理手法都有着英国自由电影运动和肯·洛奇乃至达内兄弟这一路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子。
自由电影运动闻名天下的是“厨房水槽现实主义”(尽管实际上也并没几部片子出现厨房水槽,不过《赛马皮特》里面倒是有很多厨房水槽……),《赛马皮特》的前一半堪称“马棚草料现实主义”。
原著小说作者曾经一度不想把改编权卖给海格,因为他认为英国人根本不懂美国的赛马是什么,而海格也是够拼,花了三个月在美国中西部体验生活,把养马、驯马、赛马的细节在影片中拍得十分清晰流畅,又与美国电影中对这些场面处理的风格完全不同。
海格作为新晋“作者导演”,其摄影风格非常容易辨认,这包含了长镜头和自然光,长焦镜头的独特用法,以及某种画面的特殊色调等等。
海格也是偏爱内景中将明亮的门窗置于后景的导演之一(请看侯孝贤,是枝裕和,贾樟柯……)。
这部影片在视觉结构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使用画框中的画框做为构图和表义的重要元素。
具体说来,门框、窗框、马棚的栏杆、车窗等等,都是对查理的规训性、社会性乃至压抑性的元素,与此后的他一人一马走进广阔天地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内景空间通常都极为狭小,并且在构图上有意将并不快乐的查理放置在各种框中框里面。
而与这些场景相伴的是通常不在美国影片中出现的从照料到运输的各种琐碎细节,而在赛马场面的处理上,海格都是采用经过精心调度的长镜头——是的,就是与现场观看经验相同的那种长镜头,而且限于拍摄条件都是“一条过”,(对比可看《奔腾年代》对赛马的渲染和铺排……)。
这在视觉上也符合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
在另一方面,与《小孩与鹰》类似,查理对皮特的感情,确切地说是“羁绊”,主要体现在查理照料皮特的细节和过程之中,正如片中一句蛮点题的台词所言,女骑师邦妮对查理说:“它只是一匹马,你不能把它当做宠物,不要对它产生感情。
”但对查理而言,他只是想要照顾它、保护它,而不是要靠它去挣钱,去成功。
而且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也能看到,平时沉默寡言的查理,把皮特看做了自己的倾诉对象,喋喋不休地对皮特讲述自己的故事。
但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受惊脱缰的皮特狂奔而去,随即被路过的汽车撞死(这一场面又是以一个精致的长镜头完成的),最后的三分之一,一无所有的查理彻底变成了“Homeless”。
所以其实赛马或者皮特并不那么重要,正如《小孩与鹰》里面鹰本身也没那么重要。
皮特的名字实际上也解释了这一点,重要的是“依靠”这种关系,马只是查理需要的一个对象而已,父亲,老板,邦妮,以及最后历经磨难而找到的姑姑——有趣的是查理他拒绝被转到社会福利机构监护,也从来没想过找妈妈,而最后他找到的也是离婚后独自生活的姑姑,并回归了自己的生活秩序(影片开头结尾都是查理练习长跑的场景),——由此其实可以看到某种与主流不太一样的价值观和对家庭/秩序的想象。
影片的社会面向在查理和皮特上路之后开始缓缓铺陈,迫于生活查理在超市行窃,从旁边的车里偷汽油,甚至吃霸王餐还不忘打包——最后好心的黑人女招待放他离开(父亲曾告诉他,天下最好的女人都做了女招待)。
弃车步行之后,也曾接受过两个经营农场退役老兵的热情招待(这俩人玩游戏的场面似曾相识,怎么看都是一对儿……导演带的私货其实不止这一处哈哈哈),在一无所有之后还去给墨西哥人打短工刷墙,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被抢后终于爆发,把对方打成重伤(这点也让我想到好几部肯·洛奇……)。
当然这许多都是流浪汉小说的必备桥段(穷人的恶,与穷人的善良),但其中有着清晰的对贫穷的社会结构性的观察,某些段落甚至让人想起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另外可圈可点的就是出现在影片所有场景里的主角查理——导演的这个处理实在是我这种叙事视点焦虑症患者的福音——的扮演者查理·普拉默。
出生于1999年的他成名于著名剧集《大西洋帝国》,把这个小镇少年的角色演绎得十分准确生动。
敏感而脆弱的同时,却又强撑着显得沉稳,尤其眼神堪称清澈(除了表演之外还是要赞一下海格对演员视线方向的调度方法),海格选中查理·普拉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赛马皮特》最终捧得70届威尼斯的最佳新演员奖(马斯特洛亚尼奖),衷心希望这部难得一见的……马棚现实主义电影能在明年的奥斯卡有所收获。
真是很少看到这么古典范儿却又不显得陈旧的叙事了,尤其海格出品,画面必定赏心悦目。
影片版权早在戛纳就销售一空,国内也已经有买家入手,倘若能上个院线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这是个好故事,但也只有故事
No.102 过于执拗的人生某些时候就会显得莫名其妙。
5.2 “我不向任何人求助,只是希望在他们眼里,我还是那个幸福的、会玩橄榄球的小男孩。”演得真好。片名就不应该翻成『赛马皮特』嘛『男孩查理』都好……
6.9
Portland到Wyoming是真的很远啊
【SXSW】【#1】海格的用镜水准真是愈发高超,最爱的就是夜晚的荒原上与皮特同行的那一段,自然、表演、台词、摄影一切都契合得太完美。结尾处感觉略拖,但是总体上来说就一句话:海格出手怎么可能让人失望???
稀松散乱毫无重点,连明确的动作主线都没有,前半程养马流水账,后半程遛马流水账,就吹成这样儿了?还提名?蛤??还什么克制的镜头和表演?吹呢?
孩子是好孩子,马是好马,姑妈是好姑妈,但是好惨。唉,孤独又善良的小孩子,你对他好一点点他都记得。15岁少年孤身穿越荒野,袋里无蚊,后有警察,前途不明,他该有多不安?会有一个人愿意毫无芥蒂的接受他爱他吗?再美的景色也显沉重。最后男主终于哭了出来,观众也终于安心了。
在赛马圈,大家告诉他don’t get attached,父亲去世,和Pete逃亡的日子体会到了失去。最后在姑姑怀里终于哭了出来。电影开始于一个人跑步,结束于一个人跑步。只是在跑步之间,他长大了,因为失去过所以懂了珍惜。平凡如每天的跑步其实就是一种幸福。
15岁骚年和赛马皮特的寻找之旅
质朴感人,能让人心沉静下来的忧伤。没想到一个男孩成长的故事会这么打动我。心疼这个温柔懂事顾家自立善良体贴的好孩子。
不怕狗血,不怕俗气,不怕矫情,就怕无聊。真的也太无聊了吧。
作为一个专注特写人物“情绪”的导演,故事推进居然也紧锣密鼓,很难得,懂得珍惜观众注意力的导演拍出的片子一定不会闷,比如开场两三分钟,看似漫无目的,但随着主人公驻足于窗前,很精确地刻画出人物情绪,就在你快要沉浸在主角的情绪里,人物气质与主角大相径庭的父亲角色出现,引发冲突,迅速推动叙事。可惜这是一个非常讲究叙事逻辑的剧本,适合让达内兄弟这种关注个体之间矛盾的来拍,海格擅长人物塑造,于是结尾就软绵绵地栽了,这个结尾对整部片子的影响之大有如自我否定,导致之前的所有叙事失去了意义
最后,清晨他又开始奔跑。
4.5查理普拉默很灵啊
故事很清水,镜头也很清水,却莫民的舒服。无依无靠的半大男生千里寻亲挺揪心的,身边的人和陪伴都渐渐离去,最后倒在姑姑怀里哭泣说好想他,这个他包含了好多哦。这小男生演技了得,也许也是安德鲁海格特别会拍人,不得了。
中规中矩
查理是个好孩子
是个开头画风治愈,后续剧情展开很残酷的成长故事,好在结尾一切尘埃落定,孤独逃亡的少年再次回归家庭与爱。小男主刚出场羞涩温软,我心想:问题家庭里出来的小孩性格这么好真不容易——事实证明他病得很严重!自闭+偏执极端,有潜在的犯罪基因,姨妈最后将他的灵魂从深渊边缘拉回来,千钧一发。
好平啊,一些行为不是很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