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荒城纪

荒城纪,The Lost Land

主演:李畅,郝星棋,斯琴高娃,褚栓忠,王建国,阎青妤,高军,韩三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荒城纪》剧照

荒城纪 剧照 NO.1荒城纪 剧照 NO.2荒城纪 剧照 NO.3荒城纪 剧照 NO.4荒城纪 剧照 NO.5荒城纪 剧照 NO.6荒城纪 剧照 NO.13荒城纪 剧照 NO.14荒城纪 剧照 NO.15荒城纪 剧照 NO.16荒城纪 剧照 NO.17荒城纪 剧照 NO.18荒城纪 剧照 NO.19荒城纪 剧照 NO.20

《荒城纪》剧情介绍

荒城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民国,山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村里的保长为了趋炎附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县长的儿子,并从女儿口中辗转得知了一条旱涝保收的消息:在村里建个“李忆莲祠堂”,就可以获得县里拨发的巨额救济粮和银元。虽然不太明白县里的意思,但是贪财的保长立马勾搭了村里的族长,开始筹谋这桩买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国家反抗者弗里茨·鲍尔主播日记堕落花在深灰色的箱子中二次人生今晚打丧尸冰雪奇缘2特务追杀令回声潮世代我爱男保姆桃花源怪谈莎德莱克战地:异种浩劫生活大爆炸第六季义道花谢花飞花满天法庭之龙赌博默示录:破戒录篇惩恶少女联盟:叛逆啦啦队我的单板女孩第一季特殊保镖达尔文奖春色漾荡舞影随行醇美人生杀戮游戏兵荒马乱的爱情恋曲尘封KSEVENSTORIESGIVER复仇的赠与人

《荒城纪》长篇影评

 1 ) 一场无知、迷信而单纯的悲剧

作为土生土长的黄土高坡原住民,影片看着很真实。

小的时候村里没有祠堂,不过有庙。

每年大年初一的时候,全村人抢着上早香,要说人们有多虔诚?

也不见得。

只不过像是片中的抢黄饼,自以为先到便能得到更多。

村里也有风言风语,小学的时候孩子们经常骂一个同学,说他妈妈跟另一个光棍有染,还时不时的传出某某人老婆的偷人事件。

当然那时候也没在意,现在想来那是何等的无知。

说什么民风淳朴,不过时愚昧无知罢了;说什么大好河山,不过是雪后的两三天;说什么宗法,不过是掌权者愚弄人的手段。

村里人很无知,甚至不识字。

村里人很迷信,甚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村里人有时候很单纯,中国人大多单纯。

这本没有什么,但是无知➕迷信➕单纯,演绎出的是惨不忍睹的悲剧。

因为无知,他们可以不敬畏生命,一个人说烧死就烧死;因为迷信,他们可以忽略人情,一片地一家人,说散就散;因为单纯,他们可以看着那个人被烧死,看着那家人被拆散,脸上并无同情反而似乎很有趣。

鲁迅很多年前就写了一群中国人看另一群中国人被杀头的故事,那时候这些事情到处都在发生,在战场上,在庙堂里,在村庄。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从破棉袄过渡到了阿迪达斯外套,从白馒头升级到了小龙虾。

物质生活的提升似乎使人们忘记了精神的疲乏,中国人难道不无知了吗?

难道不迷信了吗?

难道不单纯了吗?

这时候有人会大声疾呼:依然无知,依然迷信,依然单纯。

我太同意了!

也有人会说:慢慢来嘛。

五四运动过去这么久,甚至变成北大校庆日也有十几或几十年了。

五四到底有没有留下什么?

还是说后来的我们又失去了什么。

片中的底层人在小小的族长面前无能为力,族长与保长又在那什么管家面前无能为力,不知管家是不是也在县长面前无能为力?

我倒希望如此。

那么我们是否在小小的主任面前无能为力过呢?

说回电影,除了音乐其他都好。

醒醒吧,村里人上门,哪有那么摇滚。

都是不干着我就随便起哄,一干着我就立马撤退的人。

哎,城市套路深,农村套路是不多,但是招招致命。

关于贞洁牌坊,片中也说了:都是假的!

呵,女人!

呵,男人!

贞洁牌坊都是男人立起来的,牌坊作假却是女人搞出来的。

说白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人,却都要每天尽量展示君子的一面。

很可笑?

但这就是人啊。

 2 ) 《荒城纪》:反思大于娱乐的文艺电影

《荒城纪》这部电影,在当下的电影市场里别具匠心。

它将背景设定在民国,却不像许多电影那样描述文人雅士的风花雪月,而是无情地展现了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民的愚昧无知。

整个故事就是因为某偏远小山村保长将“礼义廉耻堂”听成了“李忆莲祠堂”,为一个原本想要私定终身的寡妇建了个贞洁祠堂,由此引发的悲剧。

在我看来,《荒城纪》的“荒”,不只是饥荒,更是荒唐、荒诞。

这是一部文艺电影,导演借助影片想要传达很多思想。

我个人有这么几点思考,简单聊一聊:1.对封建思想的讽刺和批判民国新生活运动的出发点和提倡的内容多少是有一些进步意义的,但其本身是一场混乱的运动,就在于观点不统一、形式主义居多,就在于“用封建的伦理纲常来控制人民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用对民众生活细节的要求来转移人民对政治腐败、军事无能、财政危机、思想文化钳制的不满”。

这种封建思想是对五四运动“人的发现”的背离,在影片中突出体现在扼杀个人情感尤其是女性情感的自由追求上。

族长他们所提倡的“贞洁烈女”其实就是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体现。

2.对宗族思想文化的批判影片中,因为所谓的宗族思想和祭祀文化,族长、保长和村民们可以把一个普通的外姓村民李忆莲任意宰割,先将她神化,为她建祠堂,再因为她“大逆不道”对不起祖宗和神灵而残忍地烧死她,因为“祠堂本来就不需要活人”。

这成了村民集体杀人的正当理由,而丝毫没有内疚感和罪恶感。

3.对所谓“国民性”的批判这部电影就如同看鲁迅先生的小说一样,把村民的那种“愚昧”“麻木”“无知”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我要在“国民性”前加“所谓”二字呢,因为我倒不认为这种特点是中国人独有的,或许可以说是人性的阴暗面,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很容易被激发。

具体到影片,当族长宣布为李忆莲建祠堂时,有些村民起初还开玩笑般质疑说,祖宗还管谈恋爱这事吗?

随后不知道哪个村民幸灾乐祸地来了一句,“林硭娶不到李忆莲喽!

”村民们好似恍然大悟一般,都开始起哄、叫好。

这种心态其实很好理解,李忆莲是个漂亮的女人,喜欢她的村民一定不在少数,所谓自己得不到便希望别人也得不到,看到林硭不能娶李忆莲了,他们便觉得心理平衡了。

后来对李忆莲实施种种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没有一个村民制止这种行为。

4.思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影片中的村民,恐怕体现的不只是“国民劣根性”,因为他们已经从“旁观者”走向了“参与者”。

他们认为只要牺牲两位主人翁,村里的救济粮就能发的多一些,因此这是村子的整体利益,是正义的事业,于是站在了一起。

这就引申到一个问题,是否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随意牺牲个人的基本权利。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村民和保长、族长,到底在乎的是集体利益还是个人利益呢?

保长、族长,显然存在贪污行为,林硭也对村民说过,大意是政府发了多少粮食,你们拿到手的又有多少,不去想想剩下的被谁占去了吗?

不过保长和族长又确实有为村子整体考虑,甚至保长牺牲自己的女儿,把她嫁给了县长的“傻”儿子,换来全村的平安,当然也许也有为自己攀上高枝的考虑。

村民表面上是为了维护村子集体利益,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自己能多拿些粮食。

所以说,个人和集体是很难完全割裂开的,无限度地削弱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也会受损,反之亦然。

在平衡二者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和人身自由权都是不可剥夺的。

事实证明,保长也好,村民也好,最终没有因为牺牲了两位主人翁来获得根本的好处。

话又说回来,之所以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会如此激烈,有它的时代背景。

如果村里不存在饥荒,如果没有那种封建思想,村民还会闲的没事干对李忆莲、林硭进行“迫害”吗?

5.揭露腐败问题片方号称“展现真实民国”,影片中多处可以体现对国民政府腐败和村民趋炎附势的讽刺:保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县长的“傻”儿子;某妇女为了多拿点粮食,和保长上床;县长的管家来给村里发金条,金条装在箱子里,保长拿出一点放在桌子上作为给管家的好处,没想到管家轻描淡写地说:桌子上的金条给村里留下,箱子抬走带回去。

《荒城纪》这篇电影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不足:故事还是比较简单,稍显单薄;男女主人翁之间的感情刻画不够深入,主要停留在生理欲求方面,甚至最后男主人翁回忆,想的还是那些事。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总体来说,《荒城纪》是一部很难得的反思大于娱乐的文艺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要比看一部《变形金刚》式好莱坞大片心情沉重得多,却也回味得久。

本文首发自文学小溪微信公众号,欢迎热爱电影和文学的朋友关注,感谢

 3 ) “荒”不择路——李忆莲,这跟你到底有什么关系?

我是在火车上完成的看完了这部电影,心中确有一些东西不吐不快。

我惋惜李忆莲这个姑娘,实在不能不为她发声。

故事的大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新生活运动之下的山西小山村内。

大抵知道李仪莲原来的人生是这样的,3岁被卖掉当童养媳,9岁被卖到这个小山村,男人死得早,自己就变成寡妇。

这样一个苦命的女人并没有得到上天的眷恋,仅仅因为只认识一个“李”的保长错将“礼义廉耻堂”听成了“李忆莲祠堂”,就先后赔上了爱情和性命。

“我就是想有一个家,有一个喜欢的男人,我有什么错”。

“林硭,你知道吗,族长要宣布咱俩的婚事哩” 为了自己该有的爱情,李忆莲只准自己的儿子喊自己“姐姐”,这样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却在刚刚有了爱情之后被众人推上了贞洁的神坛,这是“荒”不择路的村民在保长族长的带领下找到的希望,是饥荒的“荒”,人慌的“荒”,更是心荒的“荒”。

我看着这一对俊男靓女手牵手站在祠堂里接受来自祖辈的审批,他们满心愉悦的准备着好事的降临,却不想事情向着毫无预料的方向进行。

林硭和忆莲慌不择路的看着众人,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并没有丝毫的预料,一个全村人都不喜欢的小寡妇竟然变成人人供奉的菩萨,一户一直被认为是外姓人的地方竟然变成全村风水最好的宝地,这样一个荒唐的故事竟然如此的真实可信,这种荒唐在忆莲被架上火架,在全村人的欢呼雀跃中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李忆莲有什么错?错就错在“我叫李忆莲”,原因只有一个,如果她不叫李忆莲,那跟“礼义廉”确实没有任何关系。

尽管保长和族长似乎犯下大错,但我却也无法将剩下的过错全部归于他们,并非完全为了自己,况且他们无知得也很可怜,不是吗??

 4 ) 这部电影的真正用意!

很多人当这是一部普通现实主义荒诞黑色幽默喜剧,有的人还评价表现手法拍摄镜头乱七八糟的,实在是我们的观影人水平太低了!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反党反社会的讽刺剧!

电影一上来的新生活、建祠堂,是为了影射当今政党搞名义搞噱头,实际上对社会没有任何意义的名头。

陶管家、族长和保长代表的是专制政权,陶管家代表了地方官员、保长代表的是社区基层官员书记、族长类似于村长;李忆莲代表的是被专制制度迫害的人;李福代表的是被迫害人士的家人,也是用小孩来代表他们可能是未来的反对人士;李满真代表的是上访人员;林硭代表少数自由派(还特意起个外姓,喻意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大婶和大婶老公代表的是政党下的权利机构人员;村民代表普通愚民。

按照这个对号入座你大概你就了解了这个故事真正的寓意了!

首先是上面中央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新生活运动概念,下面的地方官员开始无条件执行,到了基层已经理解错误并基本执行变样,于是导致了李忆莲被迫害致死,李满真上访“失踪”,林硭自由派的刚开始的无助到最后的反抗与反对。

陶管家贪污受贿,族长与保长狼狈为奸为了私利戕害百姓,霸占村民林硭家土地(寓意拆迁),建祠堂(搞公建),阻挠上访者,还有上层拨款层层克扣,到百姓手里几乎没有了,老百姓不明事理只会跟着起哄和看热闹啥都不敢反抗,而唯一的自由派反抗人士到最后打响了革命的一枪。

这样一部极具反动性的题材也不知道是怎么审核通过的,虽然我也支持反讽和揭露社会恶现象的题材,但这个电影的性质是不同的,带有对当今政党和社会的极大的讽刺,类似于当前一堆公知和所谓的自由民主派的杰作,类似于“方方”妖婆。

艺术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恶一面,但不应带着这种节奏感,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过程中肯定是有不少弯路,但总体大家还是要看到的是一直在变好,这需要一个很强大很稳定的力量一直维持,并不是看到美国的现在就要义无反顾的人去学人家,他们的所谓民主自由就没有弊端了吗,答案肯定是更多,看看现在的美国,完全的民主和自由就是完全对的吗?

 5 ) 一句方言的误听引发寡妇的离奇故事,荒诞中透露着悲哀

这个荒诞的故事发生在李寡妇身上。

李寡妇名叫李忆莲,丈夫在外跑买卖被土匪杀死后,一直守寡。

有一个儿子,但为了能够找到好男人,将儿子当作弟弟来养。

寡妇门前是非多,李寡妇年轻漂亮,用村里李氏宗族族长的话说,“这女的长的确实像神仙,那皮肤白得,馍馍也白不过她。

看人一眼,勾人心魂。

“咱做女人的,那味道没尝过也还好。

要是尝过了,这辈子又不给碰了,还真不如死了算了”。

这是片中一个村妇说过的话。

李忆莲自然也受不了这种寂寞,于是跟村里名叫林硭的男人搞上了。

林硭也是个老实人,喜欢打猎。

两人彼此相爱,已经到了准备结婚的地步了。

只是两人的爱情遇上了阻碍。

村里的保长将自己的女儿翠翠嫁给了县长的傻儿子,也算攀上了县长这个贵亲。

有了这个关系,保长可以为村里领到足够的经济粮,也可以得到一些小道消息。

1934年,为了启民智,展教育,倡有序,蒋介石在全国开展新生活运动。

“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为了响应号召,全国各地开始宣扬“礼义廉耻”。

翠翠告诉父亲,建立“礼义廉耻堂”,可以得到县政府的三十万银元。

但因为山西方言的口音存在偏差,保长听成了“李忆莲祠堂”,于是一场误会引发了一段黑色幽默的悲剧故事。

给一个外村人,还是寡妇,并且还在人世的人建祠堂,这绝对是一件荒诞的事情。

但在巨大利益面前,一切不合理都可以变为合理。

族长和保长决定力排众议,为李忆莲建立祠堂。

他们在的村庄是个偏远村子,村里人没有一个识字的,对外面的时事更是知之甚少。

不知道当前是什么朝代,不知道领导人是谁。

在他们眼里太原已经是很大地方了,听说南京是首府还能管着太原,已经感觉匪夷所思来了。

族长在听说领导人叫“蒋中正”后,根据谐音“讲忠贞”,更加找到了为李忆莲修祠堂的理由。

为寡妇修建“忠贞”牌坊,这是多么正当官方的理由啊。

片中族长在想到这一点时的表情真是亮了。

根据村里算命先生的考量,祠堂决定修在林硭家里。

在开宗族大会时,斯琴高娃饰演林硭的母亲李满真,大声斥责族长忘恩负义,自己丈夫曾替族长住过班房,而今却要被族长如此欺负。

仇恨可以被铭记,恩情却极易被忘记。

不得不收斯琴高娃老师的演技实在太棒了,将一个农村妇女的泼辣与率真拿捏的非常到位。

之后李忆莲和林硭被请上大会,本来以为是给自己主持婚事的两人,却被告知两人不得结婚。

李忆莲要被当做神供起来,然后被保长安排人控制起来。

而对林硭的打击最大,爱情与家都要被抢走。

为了守护家,李满真决定要去南京告发,可惜死在了路上,连山西都没走出去。

林硭日夜不眠拿枪守护家,跟全村人对抗。

李忆莲趁乱套了出来,带着弟弟李福找到了林硭。

李福自告奋勇拿枪守夜,却悄悄拿着枪逃走了。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有了枪后的李福得到了孩子们大王一般的待遇,有小女孩帮着按摩,还有小女孩为玉米。

这个画面非常搞笑,却让人感叹,本该天真无邪的孩童也耳濡目染成年人变得势利。

没有了枪,保长和族长带人重进了林硭的房子,正好抓到两人炕上激情。

在这个社会下,一个寡妇嫩个生存已经很艰难了,贞洁早已不值一提。

李忆莲哭诉,自己只想找个疼自己的男人。

族长决定烧死李忆莲,这样更加将建祠堂变得合理了,毕竟祠堂是给死人的。

于是,一个大活人,就被活活的烧死了。

烧人时,一个个带着狰狞面具,手舞足蹈。

其实,在封建礼教下,这些固守者就是一个个魔鬼,杀人的魔鬼。

祠堂也开始风风火火的修了起来,为了筹集工钱,族长与保长甚至把神像上的金元宝买了。

县政府的陶总管带着三十万银元来了村子,而保长才知道自己理解错了,根本就不是为李忆莲建祠堂。

但为了钱,众人假装不点明这一切。

陶总管在带着养人观摩拍照后,竟拿着三十万银元走了,这个钱竟只是个过场。

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场闹剧后剩下一地鸡毛。

而神像上的大金元宝也只能换成了小元宝。

在最后,林硭逃出禁锢,拿着枪追杀族长,将其钉在了棺材里。

而后在与保长带着一群人的对峙中,枪火起,影片结束。

这便是2018年上映的《荒城纪》讲述的故事。

影片通过一个方言的误会,引出了一个荒诞的的黑色幽默故事。

但其实仔细想想,里面没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坏人。

保长,虽然霸道,甚至通过救济粮跟其他村妇有不正当关系,但是在大局上,他还是为了村子考虑;族长,色厉内荏,更多是随着保长的步伐走,总体而言也是为了宗族。

只是他们都是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人,无知的他们,只知守候祖辈传下来的思想与规矩。

这是社会的悲哀!

礼化杀人,本片更多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只有从根源上消除,才能解放人心。

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6 ) 宗族社会培养下的国民小农心理?

这部剧狠狠的讽刺了中国的族系社会。

曾经的宗族社会,一切是非判断标准均由族长及其年长或有学问者来定,也就出了电影中的一幕,每个人好像都是对的,实则是他们愚昧无知造成的结果,而且其混乱国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说白了社会百废待兴,在国家都没有稳定健全的情况下,何来抛弃小我实现大我去大搞"新生活运动",当时老百姓其实就想吃饱穿暖。

还有个启发人心的是,寡妇偷汉的行为到底是对是错,我竟然有一刻觉得应该受到族里教育但是绝没有上升到焚人的必要,为了剧情这里导演是不是艺术化了我不知道。

电影中的音乐比较奇怪,整个像是在讽刺旧社会一样,比如众人大干建设祠堂的那一段,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感觉,但是音乐里我听出了荒诞讽刺的味道,我反正是听出了这种效果。

还有,中国的这种宗族社会该不该废掉,或者是去糟粕取精华,因为我们也看到了现代社会,有的人法律约束不了他,但是传统的道德框架里却是反对的,像寡妇偷汉这种到底该不该批评,而且我在想导演为何多次拍这种情节,而不是就是重点描述两人的感情,你第一次还好,嗯,第二次、第三次我就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是想通过女主的做法与电影所描述旧社会整个氛围形成反差么,还是想侧面说明女主压抑过久终于遇到真爱的那种不羁爱自由?

 7 ) 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

细思极恐的一个细节是,女主带着儿子逃出去,跑到男主家中,晚上小男孩说要出去守着报信,结果真的去给人报信了,然后就是男女主就被逮着打的镜头,然后镜头一切,是一群小孩子围着小男孩讨好他……这能说是亲儿子间接害死了亲妈吗?!

影片结尾小男孩还在骂男主不对他负责任……小孩子尚且如此,何况是那帮大人们,真是凉透人心。

 8 ) 为受伤的个体奏一曲挽歌

从影片《荒城纪》的开头十分钟,便能看出导演徐啸力试图完成史诗叙事的勃勃野心。

从一个词句上的小误会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个人悲剧,陈旧观念、宗族体制和现代文明的冲突和交融,在荒谬的喜剧色彩中逐渐弥漫出浓厚的悲情氛围。

叙事的完成度很高,每段故事的推进都建立了充分的铺垫和理由。

其中的调侃和隐喻,为影片赋予了黑色幽默的底色,让人很快联想到之前的《驴得水》和《不成问题的问题》,相似的以小见大,民国时代背景下的贫瘠与荒谬,而《荒城纪》则力求将视野放在更广阔的角度,父女之间的言辞误解,不仅引发了整个村庄的暗潮汹涌,导致了传统宗法机制的内部冲突,家庭和集体之间的利益纠葛,甚至造成了追求情感自由的灵魂个体被集体戕害的惨烈悲剧。

导演用丰富的背景音乐为每段剧情转折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或是长笛二胡婉转奏出的悲音,或是电吉他和密集节奏鼓噪出的朋克,有效烘托了这场闹剧的各种面向。

斯琴高娃、褚栓忠等几位老戏骨更是以极具张力的表演撑起了繁复而宏大的场景。

生动刻画出上层官僚、宗族家长、底层村民和妇女各个层级彼此之间的压制、约束和抗争。

为了迎接新生活运动,无论是思想还是习惯都处于“旧生活”的人们却演绎出种种闹剧,意图通过得到认可,获得利益。

然而,男女主角才真正是新旧文化转换中的先锋者,他们追求个人自由,不把一切阻碍放在眼里。

并且以善意和乐观的心态,面对身旁的喧嚣众人,面带着真诚笑容,却迎来了最沉重的伤害和打击。

因为饥饿和贫穷,村民已经失去了同生活抗争的力量,他们的麻木体现在表情上,渗透在语言中,更深深地铭刻于观念之中。

从贾樟柯电影中走出来的韩三明,演绎出这一类群体的生动代表。

村民们表情淡漠、沉默寡言,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气,日常生活局限于自己的狭隘观念和浅薄认知,但也正是面容模糊的他们,纵容了旧时代宗亲族长们对人性的压制,同时还成为其帮凶,在消灭自由灵魂的过程中推波助澜。

影片由此进入了最为悲情的段落,关于人性的隐喻也在此得到最深刻诠释。

宿命般的悲剧发生,如同《狗镇》中的人性走向,尽管时代、国别等背景全部迥异,但同样毫不留情地呈现了人性的阴暗面,以喜剧的讽刺为线索,最终戳破了人性的愚昧、自私,以及虚假的集体主义对个体灵魂甚至生命的消灭。

宿命的悲剧性高潮过后,导演也许不想情绪过于低落。

影片最后仍然回归到讽刺。

通过种种争夺和伪饰,甚至付出了炸毁民房、情感破裂和害死人命的代价。

最后族长和保长却不得不面对更上层官僚的压榨欺骗,换回可怜的几包大洋。

在1930年旧军阀统治下的山西乡村,这场因为物质和观念的双重落后导致的悲剧,以一个讽刺谐音开头,经历了激烈的冲突和荒谬的演绎,最终制造了自由灵魂的终结,以及更多人的哀叹与悲伤。

影片呈现出这些人性的弱点,却并没有提出合适的解决之道。

它发人深省,成为观影后继续思考的深刻话题。

发表于《普洱》杂志。

 9 ) 这只不过是一场“法律”判决!

题外话,很像《驴得水》《村戏》吗?

个人感觉更像《杀生》。

《荒城纪》这部剧,我们不必去感叹去批判思想的愚昧,迂腐,封建;人性的自私,贪婪,麻木。

族长,保长,林硭,李忆莲全都有,一应俱全,那只是剧中的设定,无法改变。

而这些“恶”,我们每个人同样一应俱全,只是或多或少而已。

既然大家知道这些是“恶”,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大不必讨论这些。

而导演只是用另一种形式为我们演绎了“电车难题”,让我们陷入社会经典实验难题,陷入无休止的悖论罗生门。

是杀死一个无辜人就回五个无辜人还是杀死五个无辜人救回一个无辜人;是牺牲一个李忆莲换取全村的救济粮和大洋,还是成全一个李忆莲放弃全村的救济粮和大洋,这才是我们要讨论的争论的。

当然《荒城纪》也是更真实更凄惨,李家村的每一个人都成了嫁衣或悲剧,反倒是成全了一个何管家。

我们不禁要反思是什么造就了“电车难题”?

是利益!

是公平的利益还是最大数人的利益?

我们不禁更要反省,什么才能代表最大数人的利益?

所谓的法律!

每个国家的法律不都相同。

在一个国家就是该国的法说了算,该国的人民们说了算,违背了他们衡量利益的标准,那就是触犯了法律;身为李家村的人也是李家村的法(传统)说了算,李家村的村民们说了算,而李忆莲有错吗?!

李忆莲没有反抗的余地,也仅仅当李忆莲不是一个人而是有千千万万个“李忆莲”爆发时,也许才有可能是下一场革命下一场《V字仇杀队》!

如果有一天,你的极不情愿的牺牲和奉献是最大数人的利益时,“法律”不会化身为你的超级英雄来救你,而是让你在无助与绝望中化身为烈火中的李忆莲(就像烈火中的伽利略),这不才是我们最痛苦、最细思极恐的吗?!

 10 ) 我感觉这不是荒野,却看不见这地已干裂

可圈可点。

配乐时而惊艳时而WTF?

哈哈哈,有时候感觉还挺土摇。

有时候起止会比较突兀。

很喜欢拍的黄土高原景,林硭和李忆莲蒙着双眼进祠堂的画面真好看啊!

脑子里强行循环 一块红布。

剧情不是很出彩,不够直抵人心,平铺的场有的部分感觉要强行搞笑。

景和情节明明够大,感觉总有什么没打开。

虽然在生存得不到保障的时候强行要求道德本就违背天理,但扒开生活的外衣,不只生蛆,还有血淋淋的恶、贪,还是让人汗毛倒竖。

陶管家就是生活中的欲望,不愁衣食,养尊处优,指缝干净,面庞洁净,字正腔圆。

村民才是生活的本质,棉花冒出来的棉袄,剌喉咙的玉米面,洗不干净的手和脸,泪流下来都是横着冲刷皱褶里的黑灰。

没有流量小生小花的这部戏,大家表现都很好,这些演员的方言会跳戏,不过好在也不用听懂,最惊艳的可以说就是这些演员了。

一星给选角儿,一星给配乐,一星给斯琴高娃。

《荒城纪》短评

礼义廉耻?哈哈哈哈

5分钟前
  • 通叔
  • 还行

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导演是想拍好这个片的,但还没到家吧,演员们倒是够味儿

6分钟前
  • 会飞的辉
  • 较差

还以为是喜剧,没想到还有点重口味

7分钟前
  • 避开目光
  • 推荐

礼义廉耻和蒋中正,被听成别个意思,哭笑不得之余,又觉荒诞感开始落地生根。钱眼中的官僚,一脸苦兮兮地委屈,实质都在捞那不该捞的财物,叹的是,总有一群愚民,更叹的是,清醒的勇士会被一层层地剥去皮。比《杀生》要乡土,要锐利,要酣畅。黑得不知如何是好。郝星棋真美。处女作很可以。三星半。

9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方言害死人

11分钟前
  • Eco
  • 还行

就靠一个梗

16分钟前
  • 乔小囧
  • 很差

题材让人眼前一亮,只是功力差点火候

20分钟前
  • 雲無憂
  • 还行

隐喻太多 不好看 野心大 能力差

23分钟前
  • 维以不怀伤
  • 还行

借古讽今玩得很6,很荒诞了不过现实应该更荒诞吧~作为处女作电影质感不错,不过总感觉还是差点火候。

24分钟前
  • 小风一吹
  • 还行

不能细想……

26分钟前
  • 潇潇雨
  • 推荐

故事内核薄弱,剪辑、表演都略显粗糙。倒也还能看。奔着爸妈喜欢的斯琴高娃老师去的。

28分钟前
  • 着迹
  • 还行

剪辑和结尾处理的不好,李忆莲祠堂=无耻,愚民的可怕…

32分钟前
  • zolker
  • 较差

没有将荒诞进行到底,风格有点杂糅,最出戏的就是慢镜头还有煽情音乐

33分钟前
  • 平湘独静
  • 还行

两星半。对这种虚构的反映某个时期人性愚昧的电影,我是很难喜欢起来。一点人性的美好都看不到,我是不相信的。全村一个识字的都没有?“礼义廉耻堂”能修成“李忆莲祠堂”?虽然明白这是种荒诞,但我就像《驴得水》一样接受无能。看不到一丝悲悯,全是类似“你国”一样的嘲笑。

36分钟前
  • 津五渡
  • 还行

以为搞一帮“愚民”,讽刺下上下、传统,就算“国民性”了。看不来这种片了

38分钟前
  • 无鬼斋
  • 较差

李忆莲有了,无耻啊。无论是开化的还是愚昧的,无论是识字的还是不识字的,人性面前都是黑色的。 人脱离动物的标志到底是会制造工具还是有了贪欲。

42分钟前
  • 宁静致美
  • 推荐

没文化,真可怕!

44分钟前
  • 一只影迷
  • 还行

礼义廉耻堂=李忆莲祠堂,蒋中正=讲忠贞,用谐音制造了一出表面喜剧的悲剧。注定了是一个可以展开的好故事,再结合发生在民国时期知识匮乏的农村里的新生活运动,可谓相得益彰。荒诞的黑色幽默确实能更好的展现影片。人性的丑恶表现的太过平白赤裸,导致反而不够尖锐,慢慢变成了一出理所应当的闹剧。配乐和剪辑看的出导演很有想法,可惜太过任性和凌乱,没有把握一个度。作为导演的处女作,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成片如此也值得鼓励!

48分钟前
  • 八爪
  • 推荐

鼓励鼓励。美术抢眼,演员本分,导演有野心。不太喜欢结局,感觉有些潦草,男主拿起枪,依旧有一点孱弱。不过话说回来我一直以为结尾会让男主去参加革命(讪笑脸)。节奏需要加快。

49分钟前
  • 百无一用发小春
  • 还行

故事是好故事,只是导演用力过猛了吧

51分钟前
  • 拽子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