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nt.sina.com.cn/m/f/2016-05-20/doc-ifxsktkp9078784.shtml
(2016年5月19日)新浪娱乐讯 巴西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自从处女作《舍间声响》引起全世界艺术电影圈广泛讨论之后,第二部长片《水瓶座》立刻晋升为戛纳影展竞赛单元的级别,影评人转导演的他在职业生涯初期就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他的影片一直聚焦他的家乡累西腓,他独特的“城市虚无主义”风格令影迷们津津乐道。
新浪娱乐借此机会与他面对面,共同探讨了关于《水瓶座》的方方面面。
门多萨本人看上去大智若愚,语速缓慢,目光深邃,烟一根接一根地抽。
同时他又非常圆滑,八面玲珑,眼神可以照顾到现场的所有人,会提及现场所有人所在的国家,甚至会提及之前曾经刚刚见过的朋友、记者。
他拥有巴西人所少有的冷静。
作为一位影评人转导演,他对电影史了如指掌,访问过程中旁征博引,不失幽默,给他3个小时,他可以把整个影史给你完整地讲一遍。
Q:这是你的第二部电影,你这次的目的和你所感受到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A:我在片场拍戏的时候,有媒体来探班,他们也问我有没有压力。
然而我并没有什么压力,我只是碰巧拍电影,碰巧拍的是我的第二部长片。
拍电影的确是有很多事让我紧张,因为牵涉到太多了,很多人、很多拍摄地点、故事、表演,还有演员之间的化学反应……有趣的是,当一部电影出街之后不受欢迎,导演往往会被强加一种天主教式的罪恶感。
我从不会有这种罪恶感,因为对我来说影片是成功还是失败,这是个谜,我不知道一部电影为什么会成功,看到一部很不错的作品对我来说是神秘的。
我不会为影片不成功而责备我自己,我只要保证我自己和影片的关系处在我所需要的状态就可以了。
我也喜欢看差评,从差评当中我能学到很多。
但是如果影片失败了,我不会为此而惩罚我自己。
Q:你觉得这世界上没有好的艺术电影?
A:有很多啊,有很多作者性的电影。
比如说今年的戛纳影展竞赛单元就很有趣。
艺术电影本身可以很有活力,但我觉得从数量上看还是很可怜。
美国每年上映1000部电影,巴西每年150部,这些影片有很多都很差。
最近刚上映的《蝙蝠侠大战超人》居然收获了广泛的差评。
这些给差评的人真的知道要拍这么大制作的一部电影需要付出多少吗?
那么大的制作,制片人在一旁指手画脚……这是整个影史的谜。
8亿美元的制作,大家说不好就不好了,真是太疯狂了,这对扎克·施耐德来说太不公平了。
我喜欢他的《活死人黎明》。
大家对扎克·施耐德本人的评判有点过头。
Q:所以你觉得影评人实际上是不该存在的?
A:没有啊,应该存在。
电影批评是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自己当了13年影评人,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如果你喜欢电影、喜欢写作,影评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我也知道有些影评人既不喜欢电影也不知道怎么写作。
写影评试着去帮助别人理解电影是特别好的工作。
当然写影评也往往会起到毁掉一部影片的作用,但我想谈论的是电影人是否应该有罪恶感。
扎克·施耐德不应该因为《蝙蝠侠大战超人》不成功而感到自责。
Q:是什么想法促使你写出本片的剧本?
A:我觉得我所在的城市(累西腓)实在太混乱,市政建设和生活质量都很差。
房地产商可以随意盖房子,因此摧毁了不少老建筑,我也听说城市周边很多地方都成了荒地,其实巴西有法律规定避免这些地方被遗弃,但是没人遵守法律。
总有人能钻法律的空子做非法的事。
我觉得这是很好的矛盾冲突……有很多人劝我走。
我生活得不错,但有时也觉得不该留在那里。
在欧洲和中国可能都有类似问题。
巴西相对来说还是个年轻的国家。
Q:你觉得你的电影有政治意义吗?
A:电影都是政治的。
我的电影并不是迈克尔·摩尔的那种政治类型,我试图让我的电影看上去不那么政治,但实际上我是在谈政治。
你可以评价我的电影很政治,我喜欢这个评价。
Q:和《舍间声响》比起来,《水瓶座》的剧情更具象了。
《舍间声响》是一部关于累西腓的群戏,而《水瓶座》有一个唯一的女主角索尼娅·布拉加,这是你有意要改变吗?
A:不是有意改变。
我一坐下来写剧本,这个剧本就开始发展了,然后我突然发现这不是一部有关15个人的电影,这就是1个人的电影,这个人可能认识30个人,但这个人是唯一一个要带领电影前进的人。
《舍间声响》是一部更“分散”的电影,《水瓶座》比较直白。
影片互相之间都是不一样的。
我拍《舍间声响》的时候非常担心影片看上去会像保罗·哈吉斯的《撞车》,我不喜欢《撞车》,所以我让故事发生在一条街上,这就让《舍间声响》不那么像《撞车》了。
《舍间声响》成功了,但很多人都不喜欢,觉得看不懂,很无聊,恰恰是这些人觉得《水瓶座》更容易理解。
Q:你很喜欢用推拉镜头,很像布莱恩·德·帕尔玛。
A:对!
我就是想模仿布莱恩·德·帕尔玛。
我的少年和青年时代跨越了70到90年代,那时候有很多好电影,西德尼·吕美特,迈克尔·西米诺和布莱恩·德·帕尔玛,斯皮尔伯格在70年代拍了很好的电影《大白鲨》《第三类接触》,唐·西格尔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了他们早期的电影,还有罗伯特·奥特曼。
他们的电影让我想拍电影,还有约翰·兰迪斯和保罗·范霍文——范霍文居然和我同在今年的竞赛单元,太疯狂了。
我想拍现代题材的电影,但是在风格上很像刚才我说的这几个人。
我叫我的摄影师去找一个裂焦滤镜(split diopter),这个东西可以让两个离镜头不同远的物体都在焦点上。
现在有很多人都不用了,很难找,摄影师找了一个礼拜才找到。
我就想让这种滤镜给我的电影带来神秘的感觉。
推拉也是一样,要产生神秘感。
Q:影片中索尼娅说:如果一样东西受欢迎,我们说它“古董”,如果一样东西不受欢迎,我们说它“过时”。
我在想裂焦滤镜对你来说是不是算“古董”。
A:这也没什么特殊的,这就和我用斯坦尼康一样。
我本来还想用胶片呢,但是现在用胶片拍戏太怪异了。
在中国大家还用胶片拍戏吗?
Q:在中国大家都觉得胶片很贵。
A:对啊。
Q:索尼娅演的女主角让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懂女人的导演。
A:我母亲很强势,她已经去世了,我和生前的她一直是朋友的关系,我觉得我的这种对女性的理解来自于她。
我的一个工作伙伴的老婆也是很强势的女人,我觉得我周围这些强势的女性给了我很多灵感。
我有个朋友是女权主义者,她让我意识到电影作品里的女性仍然在遭受不公正的对待,比如她们的形象总是很脆弱。
她们的性生活总是被抹黑。
我很不喜欢这些东西。
我很喜欢拉斯·冯·特里尔,但是《女性瘾者》我很不能理解这个逻辑,我不理解一个女性不听做爱是为了自我毁灭。
做爱很多次就一定会自我毁灭吗?
我不觉得,有可能也会是非常健康和愉悦的。
如果索尼娅读了剧本说“不想演”,那可能《水瓶座》这部片子就一无是处了。
她看完剧本之后打电话到我家里,然后我不想在累西腓的机场,拿着写有索尼娅·布拉加的纸接机。
所以我专门飞到纽约和她见面,我们在纽约一边散步一边聊天,一共花了3天,索尼娅的苹果手表显示我们一共走了24公里。
很愉快的过程。
Q:我是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影迷,当我看到《巴里林登》的海报挂在女主角的墙上,我觉得你不是随便拿了一张海报就贴在那里吧?
A:《巴里林登》是很棒的电影。
我觉得可能影片的女主角来到法国,去了一间海报店,买了这张海报,谁知道呢。
这张海报是不是太显眼了?
我不希望它特别显眼。
Q:对于影迷来说很显眼。
A:我只想给这张海报远景,但成片里可能还是有1、2个镜头能清楚地看到它。
《水瓶座》和《巴里林登》没有什么致敬关系,这不过就是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而已。
实际上这张海报是我自己珍藏的。
Q:女主角是一位音乐评论家。
A:说起来,《巴里林登》的配乐非常棒。
Q:的确,你为什么设计女主角是音乐评论家呢?
A:因为她实际上是我作为影评人的形象在影片中的再现。
当然我知道这不是一种很完美的再现。
有些人问我“这个主角是不是你自己呀?
”我就会假装说“不,主角是乐评人,我是影评人。
”当我做影评人的时候,大家最我的看法有点负面,因为我总是让人觉得我啥都不喜欢,这可能是一种反智倾向。
但如果我把角色设置为记者,她的层次可能就比影评人高了。
有人问了我一个很好的问题:片中的建筑工程师和女主角都是精英阶级,但他们互不理解,互相挞伐。
这就和伯尼·桑德斯和唐纳德·特朗普阵营一样,他俩都很有钱,但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互相不服气。
片中的女主角有一张约翰·列侬生前最后的专辑《Double Fantasy》,这其实是我的真实经历,这张唱片是我当时在洛杉矶的Amoeba(美国最大的独立唱片店)买的,我打开唱片之后,里面有三张《洛杉矶时报》,报道的是约翰·列侬谈论他自己的未来计划——而事实上这张唱片出街之后没几个礼拜他就被杀了。
这对我来说是很有冲击力的时刻,所以我把这个时刻放进了影片。
Q:你觉得这个社会对知识分子有普遍的不信任吗?
A:到处都是。
看看美国就知道了。
你们有没有看到我们在卢米埃尔厅红毯上做的事?
Q:我们看到了照片,你们举着标语:巴西已经不再民主了。
A:巴西社会现在已经分裂为极左和极右。
极右翼人士现在想要抵制电影艺术,这反而帮助了我的影片的宣传。
推特上很多极右翼分子都在抵制《水瓶座》。
没有民主思想的巴西社会太令人害怕了,很多人都发现自己已经不再知道这个社会上发生的这些事到底是否正确了。
Q:影片中有很多意料之外的闪回。
A:“意料之外”这个词用得好。
我就想给观众一种WTF的感觉。
我这辈子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是唐·西格尔的《受骗》,伊斯特伍德演一个南北战争期间的北方士兵,他为了能在南方的一所全都是女人的寄宿学校安心养伤,他偷了一个战死的南方士兵的军服,假扮南方人。
每一次他撒谎的时候,我们都能看见很快速的闪回,闪回的画面没有声音,我们听到的音轨仍然是伊斯特伍德撒谎的声音,闪回的画面的内容和他嘴上说的内容都是正好相反的。
这是一种非常有张力的剪辑方式,并且我不记得是否有其他电影用过这种手法,于是我就把这种手法用在了《水瓶座》里。
Q:影片中也经常会把镜头拍向八斗柜,这个柜子也是闪回画面的一部分。
A:对啊,主角看到这个八斗柜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回忆。
我们拍片的时候一直在因为各种原因到处挪动这个八斗柜,这个柜子其实本身很不起眼,就因为我这几个镜头让它变得特别难忘。
《水瓶座》中的八斗柜就好像《2001太空漫游》里的那块黑石板,他本就是一块普通的黑石板,但是每次出现奇怪的事情时,这块黑石板就出现了,很有意思。
原创公众号: 眼睛痛也要看电影http://mp.weixin.qq.com/s/96uOQY45inrX54MIjk-u0w当你听一首歌,产生了一种急切的感受,不传递出去,会腐烂吗?
巴西最倔强的女人Clara每晚入睡前,几乎都是在唱片机的燃烧中度过的,以驱赶楼上魔怔的性爱派对、屋外扔进的烟头,庭院里焚烧的床垫,邻居的谴责,以及,她的任何动摇。
和奥丽芙·基特里奇不同,Clara的倔强是模糊又柔情的,她只是沉浸在逝去的回忆再也走不出去,也可以说,她成为了一个身心自由的囚犯。
不完整的“格式塔环”是无法消退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即会产生郁结。
正如Clara的记忆,无法离开她去世的爱人,无法抛下她在这栋公寓度过自己最坚韧、最快乐的时光,虽然没有任何办法能填补记忆的空缺,但她选择用自己的余生来整合。
影片缓缓的,耐心却不乏挑逗,渐渐忘了这是一个布尔乔亚“钉子户”和房地产公司的斗争。
这个“独乳”的绝美女人总是给人惊喜,在你担心她会就此崩溃的时候,她却以各种方式成功脱逃。
60岁的她,住在一栋名叫“水瓶座”的蓝色公寓里,除了拥有成山的古董级唱片,还偶尔与有好感的男士约会;每天熟练而优雅地盘起长发;会给侄子的约会提出建议——“给她放Maria Bethânia的歌,以示你的激情“。
她的外在从没脱离内心而单独存在,是那种不张扬的高度自尊将她的美变得通透。
第一次接触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的作品,延续了我对巴西影片独特色彩的好感,虽然《水瓶座》涉及对社会问题的讨论,但其间透露的仿佛不经意的“跑题”,直接就渗透进了我这类“情感自私”的观众,形式此刻又战胜了内容。
Clara绝不置气于他人的冷漠,而是放首歌淹没它。
正如在面对女儿劝她搬出公寓时开始吟唱Paulinho da Viola的歌词: There are people with nerves of steel with no blood in their veins and with no heart But sometimes, going through what I go through. Lupiscino 影片里的几个片段引发了我对“笑容”的思考
▲酒吧里和同龄的“阿姨们”避开癌症话题聊八卦[/img]
▲一群人躺在彼此的肚子上,由震动"治疗性地"引发群体的哈哈大笑
▲ 三十年前在海滩上,一行人在车里放着Queen的《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扭动着身体
▲偷瞄楼上疯狂的男女,嘴角上扬
▲随后在姨母Lucia的七十岁生日派对上,Lucia夹杂着对于伴侣回忆的微笑 哪种是单纯的笑?
如果所有的都是单纯的笑,那哪种笑是最诚实的?
笑容到底是什么?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2011 Remaster)Queen - Greatest Hits某个瞬间,Clara的脸让我想起了《West World》里的Maeve两人都死了一百遍,再也不知恐惧自私化为无畏的灵魂游荡,游荡
个人碎碎念有些地方,可以是一个凝固的场景,保存了一些遥远记忆;可以是个夜晚永远亮着灯的书房,还有灯下痛苦写作交稿的人;可以是满室阳光绿植的光影,还可以是清晨六点被砸门叫醒送早餐的恼怒回忆,离开这间居所,到哪里心里都是空空的。
是的啊,我此刻想起的就是西一巷。
电影看完就想哭泣。
我已经在这个世界步履不停地走了很久,我也知道未来还要去攀登更高的山峰,去做更好的人。
可是啊,西一巷的那些时光始终在我心底。
如果我也写一本《最美好的回忆》,萨冈赌赢了钱去买了房子,我是在那里度过了纯粹的时光。
这个片子看了有几年了,但想起来什么是好的电影(个人的)。
这算是非常亮眼的一部好电影。
时常会想起那栋海边的房子,这两年也在找一间这样的容纳自己的房间,而这种寻找,这部电影的影像始终在影响我。
回想起来为什么喜欢它,是它娓娓道来的抗争吗?
是我期待的中老年的自己那股女性的力量,对人生 生活 自我的洞彻跟接纳的那悄无声息内层却汹涌有力的广阔吗?
这是一场漫长与挣扎而被持续回忆出新意的个人旅程,年华渐逝的女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不断制造出惊艳而旖旎的盛宴涟漪,并投射出了这个看似新兴的年轻城市无数的光影碎片。
看似表面冷酷实则内心炙热的克拉拉,用泛黄而陈旧的回忆点缀出她对家园的依恋与不舍。
优雅而温柔的弦乐时常会在夜间缭绕,当她望向阳台前的大海,温柔的晚风依旧荡漾如初。
就如同晚年的她,即使容颜会衰老、美丽会消褪,但权利的博弈永远会在不断的自我认知中青春动人且昂扬向上。
在“水瓶座”这座无辜而和谐的城池中,我们看到了丰富激情而生气盎然的生活态度,这种由内而外激荡着的丰沛的感情和旺盛的欲望,传递出了那种无可争议的内心不安与无法改变的立场动摇。
通过多彩的音乐语言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到门多萨古典而悠扬却又现代且激情的独特口味,这种不用风格间的激情碰撞,在克拉拉的心灵世界构建了一个摩登无畏而潺潺不绝的音乐王国。
我们的生命随年月流去,随白发老去,随故人离去,随往事淡去,随梦境睡去,随初心远去。
若生命中的悲伤不再流露痕迹,那就是我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快乐。
当回忆和信仰不断交织,面对陌生的入侵,她把自己武装成了一个战士,用自己的方式向外部灌注了一个女人的坚韧而性感的永恒斗争。
在真相的不明所以之前,我们所有人都是暴风雨里的孤舟,络绎不绝的寻找却遗失,丢弃却徘徊。
作为资深影评人出身小克莱伯·门多萨 Kleber Mendonça Filho,显然很清楚电影视听性的重要性,本片也延续了《舍间声响》的美学,如果前作多线性的剧本为创作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尝试可能,这次围绕女主人公克拉拉的经历则做出了更符合叙事的取舍。
之前对居住空间构图的巧思这次则更多的运用了镜头的移动,之前对周围声响的收取这次则更多运用了歌曲音乐,都恰当的辅助了人物的处境以及心境的变化,效果俱佳。
当然影片真正令人欣赏的还是希冀传达出对于生活中每一个小细节的心怀感恩,这体现在克拉拉的坚守也表现在她的为人处世。
巴西国际级女演员索妮亚·布拉加 Sonia Braga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她自身略带骄傲又不失优雅的气质很好的作用到这个有点“作”的人物,如果是一位世俗感更强的演员,影片则会呈现另一番声讨社会的景象,只是对于作者可能将会丧失自己视听追求的同步性。
(芷宁写于2017年1月10日)巴西影片《水瓶座(Aquarius)》的叙事和摄影,均给人随性随意游走的表象,实则形散而神不散,该片导演兼编剧小克莱伯·门多萨,影评人出身,大约因阅片量不少之故,在过去诸多的经典电影中,门多萨找到了适合表达自己作品的拍摄方式,他似乎很喜欢用推拉手法来呈现所要入镜的人与景,他甚至让摄影师去寻觅如今很难找到的裂焦滤镜来拍摄,以试图达到两个离镜头不同远的物体都在焦点上的拍摄效果。
片中的很多画面片段充满了寓意,既点到为止又意味深长,有着作者电影的味道和属性。
影片也使用了不少闪回,并以具有张力的剪辑方式来表述女主人公克拉拉的往事情结和心绪变化,而那有着祖传属性的八斗柜的不时入画,仿佛带有某种神秘的含义,具有标识性,那是家族的传承,也是曾经幸福生活的佐证和寻求幸福未来的象征,更是生活已然发生了变化的提醒,毕竟那八斗柜是有着传奇色彩的姑母露西的遗物。
影片借助旧公寓拆迁一事,明里暗里地提点了世事无常、家族变迁及社会症结,还捎带手地鞭挞了无良的房地产开发商。
如今独居的克拉拉,想要守住的不仅仅是属于家庭乃至家族的记忆,还有她生活于此的权力和尊严,然而,她平静有序的生活已然被悄悄入侵,并被啃食了……该片塑造了一个比较强势却不事张扬的女性形象克拉拉,作为一位退休了的著名乐评人,她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生活品质,她住在那栋名为“水瓶座”的老公寓里,拥有着大量有品质又有品位的黑胶碟,面对开发商的各种刁难,如噪音骚扰、楼下焚烧等,克拉拉保持着尊严,试图继续过她的生活。
30年前,她曾罹患癌症,如“断肢求生”般的和死神擦肩而过,这让她的性格更为坚毅,而生命中曾经的人和事对她而言,便具有更为特别的意义。
巴西在拉美乃至世界影坛代表人物之一的索尼娅·布拉加,饰演了克拉拉一角,她的表演十分有力度,随着剧情的推进,她赋予了克拉拉一种融进骨子里的坚定敞亮且通透练达的美,而克拉拉这个人物所具有的魅力,也感染着周遭的人和事。
克拉拉这个角色的成功与否,形象是否饱满生动立得住,对这部影片起着“性命攸关”的作用,请演技深厚的布拉加来演这个角色,实属明智之举,门多萨自己也说:“如果索尼娅读了剧本说‘不想演’,那可能《水瓶座》这部片子就一无是处了。
”影片的最后一场戏,被布拉加发挥得淋漓尽致,眼神、台词、举止均有戏,如此强势的收尾,却并没有损伤这部戏的余韵——这原本是属于克拉拉的生活,开发商却正以龌龊的行为打搅着她,而她的尊严不容侵犯。
(杂志约稿)
《水瓶座》,一部气质独特又神秘莫测的散文式大片。
同是“钉子户”,导演却有着独特和出乎意料的电影深浅。
一边深情的,多变的描摹着一位年老的女性肖像,一边不露声色又不断加力的进行着社会批判。
女主克拉拉不仅是描绘下的一位性感、知性,生动,孤独,同时又强硬的女性,而且被设定为一个乐评人,这使得影片中的音乐充分而和谐地参与到叙事中,电影语言也因之丰富而充满活力,与“物件主义”共同的有机地编织着克拉拉的个人历史。
影片的前两章就是在松散的不疾不徐的描述着克拉拉的日常和过往的回忆。
那些“物件主义”的房屋、家具、照片、碟片,尤其是那个代表着传承反复出现的衣柜,像是围绕着克拉拉的一个空间和时间的符号丛林,她优雅的行进在其中。
同时在日渐老去的现在与青春活力的回忆穿插中形成一种叙事的张力。
而另一面,她作为一个“钉子户”也在为了拯救自己的家,不断与房地产商做着抗争。
这是巴西导演门多萨的第二部作品。
他似乎喜爱把城市和建筑作为电影的角色和力量使用。
他在上部作品《舍间声响》中,横向的描述了一个城市居区的社会形态和多元群像。
这一次则通过克拉拉的个人生活变迁展现一座城市在个体纵向的生命记忆里所延展出的历史厚度。
克拉拉和她的“水瓶座”就像不装断变幻的时空中的一个定点,或是轴心,通过抓住这一个体历史,将来自开发商和社会变革的外部攻击的不安与动摇感传递出来,以此达到导演所要传达的批判之意,诸如在时间,政治,市场,记忆的力量和文化身份中遗失的价值观。
电影的最后在克拉拉与开发商的对抗拉到一个高点,以克拉拉把生满白蚁的腐木摔在房地产商的办公桌上铿锵有力的结束。
从叙述逻辑上看似稍有突兀,而从背后的主题逻辑上看却似恰到好处。
无论是“水瓶座”,还是其它建筑,似乎只是导演的一种框架装置,里面装满了他想要装进的东西。
又是戛纳片。
且142分的超长长度。
看风格极强的戛纳片,总有种消化不良之感。
那种带有地域性或个人主义的表达,总让人在主题性和审美上鲜有亲切感。
不若奥斯卡片有着全球性的“政治正确”和审美层次令人观之舒服愉悦。
但戛纳片的艺术性和突破性又让人充满好奇,于是,说不上喜欢,只是欣赏,或者学习。
说到喜欢,2016年的电影在喜欢一词上是轻描淡写的。
至今没有烟花盛开的降落。
看这部电影时,还想到两个关联。
一是联想到是枝裕和,他的电影是用庭院,公寓这种空间来装载人的情感和生命状态。
是空间为我所用。
水瓶座是用人的形态来应映照物理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以此来溶解出物理变换中的价值观及文化的变化。
二是,女主是有着巴西玛丽莲梦露之称的索尼娅•布拉加演绎的,让人想到两位老一辈的华人优秀女演员陈冲和潘红。
女主克拉拉像是两位的合体,集性感,知性,生动,轫性于一体。
索尼娅·布拉加细致入微的表演将这部近乎单一的戏剧从最后的停滞中拯救出来。
当我说《水瓶座》可以拍成舞台剧时,我无意冒犯,希望巴西电影制片人小克莱伯·门多萨不要介意。
这当然是一种风格的改变,这种喋喋不休,集中,戏剧性(在良好的意义上)近乎单一的戏剧。
门多萨的处女作《舍间声响》(2012)是超电影的,甚至是准实验的:一种对城市生活的听觉幻想拼贴。
《水瓶座》主要发生在累西腓的一套海景公寓里——这是腐败的开发商为了拆迁而购买的街区里唯一一套还在租的公寓——巴西裔美国老兵布拉加上演了一场盛大、有趣、狡猾的恶作剧表演。
克拉拉是一位60多岁的音乐评论家,她从生活中的一个重大影响——乳腺癌中幸存下来,她不会再被另一个影响击倒。
她的家人无论怎么哭闹,怎么哄骗,她都不会卖掉。
而这位老练、风度翩翩的开发商儿子——斗篷下藏着一把刀的微笑者——的魅力攻势也无法打动她。
这些想要驱逐的人用尽了一切办法:噪音、威胁,甚至是在楼上闹哄哄的狂欢。
(作为回应,克拉拉自己当晚租了一个舞男。
)最可怕的攻击出现在“第三幕”。
影片最后一场精彩的复仇戏令人满意,在戛纳电影节上赢得了近乎热烈的掌声。
你可以把这些东西放到百老汇,让剧院爆满。
布拉加的表演使这部电影免于停滞不前,给我们带来了微妙和核心。
还有一种可爱而又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当我们冒险从克拉拉的公寓走到几层楼的时候(我们最终做到了),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更大、更宏伟、更贪婪的“他们vs我们”世界的可怕真相。
By:Nigel Andrews
当初在电影网站下载这部电影,纯粹是为了片名,《水瓶座》,因着我也是水瓶座的关系,先入为主,不得不看才下载了下来。
在PAD上存了很久,今天闲暇,翻出来细看,才发现原来是建筑物的名字叫水瓶座。
影片冗长而缓慢的节奏,导致我看得并不是很认真,中途不时去洗个水果拆个酸奶的,慢慢慢慢的讲述,夹杂着好听的西班牙音乐,像极了朋友聚餐时放松而随意的一场无内容聚会。
故事大概进到一半时我才看明白了剧情,而片尾似乎也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结局,激情成了导演要表达的一种依附,重点是老年女性面对强大阻力的坚持,是啊,活到这个年龄,有过放荡肆意的青春,有过家庭的社会补给,有过很多很多人生的经历,到头来,最重要的,始终是自己。
女主无论从长相还是着装,都是人群里及抓眼球的,这样的美,却仍然抵不过内心的强大带来的魅力。
我喜欢看到年老的女性直面自己的身体,直面自己的需求,我想要的,不因为许多的否决而放弃掉。
坚持要住的公寓里满是人生的印记,一个舒适而自我的空间需求,打败了所有。
无论我年龄几何,子女几多,容貌衰老,仍然无法阻止我要做的自己。
在所有所有的先决条件之前,我才是最最重要的。
所以,愿我年老时也是这样。
年轻时,更要放浪形骸白眼翻给所有的应该,哈哈。
爱想爱的人,做想做的事,放飞长发,涂着红唇,内心里住个君王,倔强得 像个小朋友,又像个老太太。
CCTV6播的译制版,被名字吸引了,结果是栋建筑。
隐喻真是简单粗暴到好笑,这想当年XXX都没弄死老娘你等新社会蛀虫能奈我何的劲头儿…
做房地产的果然个个黑心。整部电影让人最不爽的就是画面一股业余DV的数码感,所有技术项里面最恨的就是这种数码感,比后制3D还恨。
很无趣,大量无关轻重的人物和情节,结尾看似有力实则苍白
一星给女主精湛演技,非常纯熟
#2016.12.21#b站#6/10#一個釘子戶的奮鬥史?⋯⋯恕我看不懂想傳達什麼⋯⋯這是水瓶座的特性嗎(扶額⋯⋯但是lucia真美真有氣質啊(雖然我以為要說她的事結果她只打了個醬油orz
全片的节奏都很慵懒 苍白没营养 至少可以减掉一个小时 只有最后一场办公室对抗戏才突然显露出锋芒~~
好沉闷,太平稳,故事推进又慢又散。风格介于小津和伯格曼之间,但又缺乏他们的精髓。是一部看得打瞌睡的电影。
3.5;高潮迸发前的大段铺垫,看似闲散随意,却是对社会背景及人物性格的有力铺垫,日常事件叠加出危如累卵的微妙紧张感;一座空楼(城),崩坏的阴影环绕,丧失品德的精英主义价值观正如白蚁一般啃噬海边的水瓶座。
冗长的折磨。
2.5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除了自己作出来给别人看的可怜之外,唯一我真的觉得她可怜的地方就是对于年轻肉体充满报复欲的嫉妒了。
3 导演想通过一个钉子户跟房地产公司对抗的故事展示巴西社会阶层构成的意图很明显,被啃噬的公寓里的故人和回忆是凝结各阶层的核心,而这也是主人公所想要保护的。只可惜导演在素材的取舍和组织上对主题的表达成效不大,有些不明所以。
还是觉得比较隔膜
抗拆和钉子户不过是个幌子 只要还是借助些生活的琐碎还原一个中年生活略不得意但又傲娇得很的一女知识分子的故事 仿佛又看到一个于佩尔
片中铺陈散发出浓浓的不熟悉的味道,很多地方我只看却不见,但老太绝不会认同服装师Bvien对拆哪是福的设计灵感,她是一位头发甩甩何不潇洒走一回的抗癌斗士,在音乐中律动。希望城建“白蚁”与她的斗争能在下一集得到充分展开。
并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啊
看得我浑身发麻,不喜欢
故事不错,但房间没有生命、大楼成为布景,不是加空镜就能解决的。女主角乐评人身份在第三幕消失亦是败笔。
中产阶级钉子户的自我思考和反抗历程 小人物在社会中的挣扎 最后把白蚁晾给房地产商的部分很出气 主线剧情的简单性导致衍生剧情部分相比之下显得拖沓漫长
水瓶座,愿我老去的时候也是如此的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