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你好,疯子!

你好,疯子!,The Insanity

主演:万茜,周一围,王自健,金士杰,李虹辰,莫小奇,刘亮佐,曹卫宇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6

《你好,疯子!》剧照

《你好,疯子!》剧情介绍

你好,疯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七个互不认识的正常人莫名奇妙被关进了疯人院,为了逃脱这七个人费尽了心思:能把“死人说活”的话唠律师马睿(王自健 饰)、出口成章但性格懦弱的历史老师萧乃恩(金士杰 饰)、“混不吝”的记者李正(周一围 饰)、一心只想回家见女儿的兽医韩沐山(刘亮佐 饰)、脾气暴躁的出租司机杨猛(李虹辰 饰)、貌美圆滑的公关莉莉(莫小棋 饰),外加一个失忆了的奇怪女人安希(万茜 饰)。这七个人想方设法证明自己不是疯子,为了逃出疯人院做出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荒唐事,然而这一切都被疯人院里监控摄像记录下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冒险王卫斯理之蓝血人索命咒怒放的铁甲读书会2:下一章脱欧:无理之战犬神家族猫与电车情报处寻梦琴澳如歌少年乌托邦7日医价之裁不是闹着玩的齿轮第二季危险的女人大叔与棉花糖黑枪古墓凶铃双鞭呼延灼黑魔巫语陷阱同栖生活阿宝的故事美女上错身第三季从同人小说到恋爱旱之时老大不小星光灿烂荣誉榜结城友奈是勇者-鹫尾须美之章-第3章约定

《你好,疯子!》长篇影评

 1 ) 结局反转 细思极恐

事实上,这部电影看到一半,结构已经足够清晰了。

并没有多么悬疑,中间的音效效果还是不错的,听得有点瘆得慌。

后期的感情渲染太快,寥寥数语说出女主心声并且得病的原因,没有感觉太感动,过渡的有点生硬。

就结尾的那个彩蛋来说,因为之前有看过一个国外视频。

结局反转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没有多大的意外,但我宁愿希望结局是完美的。

就演员演技来说,四分绝对是值得的。

人格的分裂是为了保护自己,试想安西的最后人格是一个精神病医生,那么她已经病入膏肓了,电影对于精神病人和医生的治疗埋下伏笔,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认自己有病,到暴力点击,证明正常,承认治疗,主动配合。

期间,可以从点到线上细想,安西当时就是从这些阶段经历过来的。

之后,她应该对治疗百毒不侵了,可以反侦探医生的心理疏导,在遇到刺激以后,又会产生新的人格,再进行自我防护。

 2 ) 导演让一个人的故事变成了所有人的故事

导演饶晓志,一个身上就印刻着“黑色幽默”四个字的人,他的作品总是会让你想要大声哭出来,却又像是同时被十个壮汉狠狠掐住了脖子摁住了四肢。

电影《你好,疯子!

》观影完毕,如鲠在喉。

七个完全陌生的人被毫无缘由的关进了一个密闭的精神病院,他们来自不同行业,有医生、有律师、有记者、有老师、有公关、有司机、有无业游民,他们构成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

是社会就会有集体,是集体就会有阶级,是阶级就会有对立,有对立就会有争端,有争端就会有人性,他们极力证明相爱,却一次又一次的在证明的过程中分崩离析。

在观剧的过程中,导演不会让你“闲着”,他会有节奏的抛出很多疑问:他们是谁?

他们为何会被关在这里?

他们到底是不是疯子?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疯子?

他们能不能出去?

等等…话剧跟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表现形式,出乎我意料的是,导演几乎保留了话剧中80%的剧情,却又完全看不到话剧的痕迹,将一切都揉进了电影的手法中。

艺术之所在,就是人性之所在。

对于我来说,剧中的那些疑问,和可能的答案都变得不再重要,我只是顺着剧情,一步一步的走向一潭死水的最深渊。

毫无疑问,一部电影好还是不好,是在见到观众前就决定了的。

更准确的说,是还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决定了的。

而创作的过程,则是被创作者所决定。

导演也是编剧之一,表面上看,这是一群正常人想要极力证明自己不是疯子的故事,实际上,这是一场探究人性和孤独的过程,他在用人性为人性驱魔,用尖利的矛盾揭开了人性的轻率和隐秘的原罪,冷静又残酷的勾画了梦魇和沉沦的模样。

城市是一张铺好的床,黑夜也是一个太阳,我们走进无限的循环中,我们用着各种称呼上路,以至于我们能够在剧情提供的人性百态里想象我们自身。

谁是疯子,谁是正常人,这根本就是一道残忍至极的认证题,没有人可以真正挖开心脏向世人证明,每个人都有着一副看似正常的皮囊,可孤独的纯度太高了,无数经历将我们包裹,将我们液化,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吐出一张梦编织的网,一切真实的情感都将变得无法表达。

夕阳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让我们拥有了太多太多的来不及。

另外电影久久不能让我平静的另一个地方是剧中万茜的表演,如果演绎者不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再创造,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角色,理解创作者。

剧中她的每一个眼神和每一寸呼吸都有着自己的节奏,很难说是她在诠释这个角色,还是这个角色在将她吞噬。

从来没有看过哪部电影的最高潮是由一个人长达8分钟的一镜到底一气呵成的,就凭这点,所有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奖项都应首当其冲的考虑颁奖给她。

最后彩蛋的部分,也就一分钟左右,两个人的场景,只一人开口说话,可带给我的震撼度犹如我开头提到过那“十个壮汉”。

这是一部既有剧情又有人格的作品,你看到的远不止你看到的那样,就像爱丽丝进入镜中,发现那里并非她的世界的倒影一样,野兽也可能变得有人性,人性也可能凶恶如野兽。

一旦上帝将人类的状况普遍化,这是欢乐的象征,而将人类的状况原子化,这便是恐怖的类比。

孤独属于人权,它的最终形式是让一个人和自己的死亡相遇,但伸手却怎么都触碰不到。

正常人就像是杯热水,越喝越冷;而疯子是杯冷水,到了喉咙,才会开始有点温度。

在人类的共同命运衰老、疾病、死亡和销声匿迹的面前,没有谁会成为幸免者,不管你是正常人,还是疯子。

你好,疯子!

我,也是。

 3 ) 享受自我=完善人格?

看似“荒诞离奇”的戏码,诉说的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更是一场修行与自我精神的回归;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安希,曾经都想过要成为自己心中幻想的样子,幻想自己变得如何优秀,如何的不一般,但总有一个“世界”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因为只有在那里我们才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最纯粹的那个自己!

当七个素不相识的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关在了同一家精神病院,当疯人院里意外地发生着啼笑皆非的荒唐事,似乎一切的不可能都在”诉说“着无限可能,然而七个人的不同身份,却成为了这场”意外“的开始,八面玲珑的律师、守旧的历史老师、正义的新闻记者、自卑的司机以及长期思念女儿的外科医生,每个不同身份的人仿佛都在映射着现实社会中的每一类人,而疯人院仿佛就像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牢笼“,时常想要使出浑身解数逃出去,但每当即将要离开时却发现曾经一直想要离开的”地方“,或许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影片从上帝的视角记录下了女主角安希脑海中的定格画面,并选取了第三人称的手法给观众留下悬念;在这个狭小的封闭空间里,每个人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然而为了从精神病院出去,他们必须要证明自己不是”疯子“,因此只能选择放弃自己曾经拥有的”故事“,生活在一个只有‘集体主义”的世界里,做着很多人眼中不伦不类的事情;他们为了证明自己没疯,只有选择慢慢“变疯”从而“麻醉”自己:在房间里集体大合唱,跳肚皮舞,在百般无奈之下甚至想出了打架的主意,从一开始的假装打架,到后来的“以假乱真”,再到最后的完全失去理智;当他们发现任何办法都没有效果时,所有人都开始变得无助与懈怠,于是便开始了恃强凌弱的“生存法则”,他们选择用吃药和电击的方法来“解救”自己,甚至提出“快乐治疗”的方法,然而无论他们如何“改变”,却依然逃不出精神病院的“魔爪”。

面对着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我们在迫于生活、学习、工作的压力时常常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呐喊”与自我调侃,而在影片中这种“呐喊”似乎一直都在被无限放大,甚至于把个体放在集体主义中“演绎着”挣扎与荒谬的故事;当那些“小集体”的美好状态被一点点打破,看似是一种很“残忍”的做法,但却给了每一个角色最好的“状态”;然而有集体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矛盾,正如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江湖”,当集体“坚信”着利益至上的真理,话语权的出现却总是显得尤为重要,而争夺话语权却是“集体主义”中的一个“弊端”,但也是最具有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正如很多细思极恐的事,都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更不会有很多人眼中的“完美结果”。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首《送别》让几个原本没病的人相聚在一起,然而事实上他们并不存在,他们不过只是安希幻想的几个“角色”,她的人格也是因为她的心理需求而诞生,并在她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我们每个人在遇到困难时都习惯于幻想出来一些“伙伴”,从而得到心灵的满足,甚至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伪装自己,在脑海里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完美”的人,害怕他们从自己的视线中离开,于是将他们禁锢在自己的思想和潜意识里,然而当他们完全把你所占据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被吞噬成为了另外一个人,那个曾经的自己却早已不复存在。

当安希勇敢地走出精神病院的大门,看似她已经完全康复,实则却是陷入了自己的一个“梦境”之中,把自己意外地带到了一个脱离现实的情境里;当她最后只剩下与大夫两个人在房间时,才是她真正康复的开始,此时的安希终于吞噬掉了她曾经在脑海中幻想的伙伴,以及自己人格中的“人物”,成为了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而她曾经的伙伴却是她生活中最好的“良药”,在她独立之时,看似是与自己的伙伴告别,实则却是与过去的“自己”告别,并寻找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没有人愿意被关在笼子里,问题是给你一片无边无际的天空,你是不是真的敢要。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栖息地”,在那里可以无拘无束尽情地享受自我,享受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坚定与独特,“无边无际”的天空看似美好,但却并不是适合于所有人,正如“疯子”就应该待在“疯子”该在的地方,正所谓勇敢地面对自我,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便是最大程度上对完美的接近。

很多时候完善自己的人格与享受自我并不矛盾,正如在生活中思考与欢笑对我们都同样重要;而在我看来《你好,疯子!

》就是这样一部在欢笑中引人思考与反思的佳作,或许也是导演想要对每一个“疯子”最好的“告白”!

个人评分:10

 4 ) 你好啊疯子们

看《你好,疯子》之前,对它只有两个基本了解:一是宣传时有评价说“其好得不像处女作”,二是上映后豆瓣评分不错,且稳步上升,在国产片里算得上值得一看。

看前半段的时候,影片塑造的惊悚和阴森氛围成功抓住了观众。

七个人所处的封闭空间,本身就有一种不真实和荒诞感,在这个空间里,权力关系不断变换,从理想主义者手中交接到暴力统治者,再到三人联合的多数统治少数,七个有鲜明特质的角色之间的冲突与联合,非常直接地讽刺着人性,探讨着文明社会中的秩序形成。

但是随着剧情推动和生硬的转折,我开始有了一些不详的预感,这样铺展下去,要如何收尾呢?

“千万不要是多重人格分裂...”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精神分裂和多重人格变成了我最不想在电影里看到的结局,成了悬念最简单的处理方式。

叙事能力不够强大,逻辑不够缜密,就靠这种方式来收场。

就好像国产恐怖片,最后变成,“原来这一切都是主角的幻觉啊”。

而在这个故事里,到中后段揭露出人格分裂的真相,让影片从前面的探讨和不隐秘的隐喻,突然急转直下,变成了展示女主角安希的孤独。

很多人必然在开始的时候就猜到了结局,其实刚开始,我们都抱着这不是人格分裂主题的电影的想法在看,觉得开场十分不错。

影片在开始展现的很多内容也都值得深度挖掘,在外界社会中努力过正常生活的七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被逼展现出什么样疯狂的阴暗面?

如果处理为到最后分不清疯子与正常人的界限,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之前有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有病。

”到底怎样界定正常与不正常,如何分清理性与疯狂,谁能说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我们是不是都可以和别人打声招呼:“你好,疯子”?

在真相大白之后,镜头又回到安希落入水中的画面,如果可以在这里收尾有多好,后面的节奏也不会如此拖沓,把整部电影都撑的很满很满。

安希在镜头面前一人分饰七角的戏份除了让演员过足瘾之外,看不出来对剧情推动和深化有任何的作用,而面对六个分裂出来的人格,一个个解释其出现的原因更是剧情最大的败笔。

我非常不喜欢导演“生怕观众不懂”而非要把每个detail都说得很清楚的做法,其实影片到最后,想展现的是个体在这个世界上的孤独感,本我因为脆弱和孤独所创造出的其他人格,在相处的过程中与之产生了情感纽带,互相的羁绊使得彼此之间感情浓烈,但是统统通过主角的台词说出来,瞬间气氛少了大半,何况还有两三位演技跟不上的演员,不能回应女主角泪流满面的爆发式演技,让人看着颇尴尬。

看的时候难免会联想到人格分裂题材的经典之作《致命ID》,这个也算是我心目当中该类题材完成度最好的电影之一,所幸的是看这部经典之作的时间还算早,充满了被震撼感和“打开新世界”的难忘感,而到现在,越来越多该题材被滥用,经典桥段都被反复模仿,让人很难再有新鲜感。

这种题材也是最不能被剧透的作品,我给人推荐电影的时候,也从来不推荐心理题材,知道搏击俱乐部是精神分裂的我,实在是错过了不少看片的乐趣。

回头再看致命ID,其实里面的群像非常清晰,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也能形成密室悬念中最大程度的冲突。

《你好,疯子》里每位也是形象鲜明,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典型的群体,如果要玩多重人格,其实分裂出的人格彼此之间的联系也会是故事性很强的桥段。

在不同人格轮流控制身体的时候,本我会失去意识和记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分裂出的人格知道彼此的存在,并存意识好的会通过内部沟通来达成平衡,而占有欲强的人格就会彼此厮杀来完成对身体的独占。

电影中都有涉及到,但是也许是设定在女主不被记得的前提下,所以人格们专注的重点都在于如何保全自己,而没有了对一整个团体以及对女主本我的关注,看起来挖掘的还不够深,包括最后结局的反转,其实也是意料之中,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那部名为inside的五分钟短片,基本就是这个剧情的浓缩版。

回去之后,有人问我,为什么今年话剧改编电影的作品这么多,我说,虽然被诟病不够有电影感,台词、风格、场景、调度、转场统统被嫌弃,但是话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扎实的演员演技,这已经足够它们轻松战胜大部分国产电影了。

PS,今天在B站看了盘点2016十大国产烂片,我非常幸运的错过了全部,很满意。

 5 ) 让摧残与拯救并存。

“让正常人证明自己正常,这就TMD不正常!

” 电影一开场就带观众进入了一个类似于废弃仓库的场景,七个人物没作任何交代就“空降”在这个场 景里。

这样的开场与其说是横空出世,不如说更接近于话剧的表现形式。

一个大布景,表演凌驾于背景之上,无需作过多解释就可以迅速进入剧情中。

同样的手法呈现在银幕上则显得有些突兀,并不是每个观众都能接受这种突如其来的设置。

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问题。

电影前半部分的主体是七个人物,在他们的相互介绍中得知他们从事七种不同的职业,分别是:记者李正、律师马睿、老师萧乃恩、宠物医生韩沐山、出租车司机杨猛、外企公关以及没有工作的安希。

当这七个人发现他们是被关在了精神病医院后就开始想方设法地逃出那里。

而始终贯穿整部电影的这个密闭空间就是他们口中的“精神病医院”。

精神病患者的特征中有一条是:不会发生集体行为,只在意自我。

所以他们就想到用集体行为去证明他们是正常人。

从大合唱、跳舞、做游戏、假装打架再到集体穿上制服佯装出一副“快乐治疗”的样子…… 说实话,还倒真是把精神病演得像模像样的。

你想,正常人谁会对着摄像头合唱《月亮之上》来证明自己正常?

当然做为一部喜剧悬疑片来讲,这几段群戏也算是电影中喜剧色彩最浓烈的部分。

尽管整部片子喜剧成分并不多,但笑料还是有一些的。

比如王自健每次开口说话,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我都觉得仿佛要脱口而出个段子似的。

这些表演多是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互动,与整个场景和周围环境基本没发生联系。

像是所有的人物只被框在一个画面里而不够立体、生动,场景与人物没能成为一个整体,缺乏电影语言。

一个背景和一群演员就能产生戏剧效果的形式更像是话剧、舞台剧。

演员们的各种表演和情绪都在有意夸大,比如六个人一起拍门大喊“放我出去!

”。

就像是直接对着某一个固定的视角(诸如:观众、摄影机)来完成的行为,而不是真实地置身于某一环境中会做出的自然表现。

七个人展现七种性格,最为突出的是记者李正和司机杨猛。

两个人之间有明确的对峙和相互打伤对方的行为。

只是事件产生的原因和两人暴怒的点看起来其实还挺莫名其妙的,情绪没有缓冲,过渡也比较生硬,非常不自然。

放大的情绪和用力的表演并不能够弥补这个硬伤,这种问题在电影《驴得水》当中也很明显。

电影前一半都在制造假象,想让观众陷入“七个正常人想要从精神病医院逃脱出来”的迷思,到后半部分才明确地抛出“这七个人其实都是安希一个人”的悬念,主体也由七个人变为一个人,实则是在讲述一个多重人格的故事。

剧本为电影搭建出了一个清晰而且稳固的框架,所以整体的完成度还是不错的。

但是对于这样的题材,可能是同类型的电影已经有过太多经典佳作了,譬如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大卫·芬奇《搏击俱乐部》还有讲述黑客与高智商犯罪的《我是谁:没有绝对的安全系统》……所以再看这部《你好,疯子!

》就会觉得差距实在太大。

虽然已经尽可能地做足铺垫和悬念,但是电影放了个开头差不多就已经能猜到结局了。

尤其是每天只送来一盒饭和一份药,实在太明显了!

主要问题除了过于接近戏剧的表达方式以外,在场景调度和各种细节上都处理得不够娴熟,七个人到一个人的转变也不够巧妙。

可能是先前的线索本来就比较简单,所以悬疑的部分逻辑性也不强。

电影还剩下最后30分钟的时候,安希重新出现在那个“牢房”,片中的其他人物一个个出现,那是他们还没相互认识以前。

画面倒退回到了故事最开始的地方,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常规线性叙事被打乱。

也是从这里开始运用到了一些电影技巧。

出现在安希幻觉中的精神病院、主治医生的办公室、病房等多个场景的转换也是只会在电影中出现的手法。

那么,人格分裂是如何表现的呢?

万茜在主治医师面前那段一人分饰七角的长镜头就用来立体化这个安希这个角色。

所谓的多重人格,其实没必要从头到尾都表现出一种分裂的状态,有时候做好了铺垫,再用一场戏来证实就足够了。

再像之前除了安希之外的六个人相互之间发生口角,有人强势有人弱势,有人抢着话语权,有人控制欲强烈……等等这些都在暗示多重人格的状态。

而万茜的这场戏是整部影片的核心,也是最明确的电影语言。

欠缺的地方是这场戏的气氛渲染不够足,所以还没到让我为之一振地步。

还有一个让人比较困惑的地方出现在主治医师给了安希一把枪,这设定放在国外电影里还合乎情理,但在国内哪个医生会给病人一把枪?

这编排是不是有点太敷衍了?

就算人家是精神病人也不能这样玩吧。

安希一个人的身体里住着七个人,另外的六种人格伤害她,但也救了她。

电影用人格分裂的精神症状来阐述一个人的孤独,用“杀了”另外六个人格的方式来获得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痊愈,七种人格让摧残与拯救并存。

虽然在技巧的运用上、情绪的转变和转场的处理上都显得比较稚嫩,没能完全驾驭住这个题材,也没有做出能让观众百分百信服的效果,另外六个人格也有种智商比较低的感觉……不过电影至少在表达上还是清楚的,思路和条理还算清晰。

 6 ) 个人很喜欢《你好,疯子!》,但它先天畸形

原来好演员真的可以救烂片

不好意思,虽然个人很喜欢《你好,疯子!

》,但这不是一部合格的电影。

虽然同《驴得水》一样是脱胎自话剧,但《疯子》的母胎话剧或许正是它成为一个畸形电影的主因之一,嗯,是之一。

《疯子》的剧本先天就是畸形的,他的编剧想往葫芦里放的东西太多了。

结果倒出来的药有多种口味却又没做好协调,结果弄出了个四不像的的东西,虽然初尝一下会略感新鲜,精彩,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冲突。

好在本片的演员个顶个都是好样的,特别是后半段万茜的爆发,带起了整个片子的情绪。

这也是我会喜欢这个先天不足的电影的原因。

一开始就是冲着演员去的。

金士杰,传说当年在兰陵剧坊是台湾没拿过影帝的最佳男演员,本人因为年纪小,只听过江湖传闻,但是,偶尔在台湾电影里也能看到他的出现。

刘亮佐,喜欢台湾话剧的人应该都知道他,他和金士杰合作的《暗恋桃花源》是一部不错的话剧。

周一围,在《盲人电影院》中他就已经开始和金士杰搭档,到了《绣春刀》周一围邪魅狂生,演个反派魅力反而略压主角。

万茜在《柳如是》里清雅恬静,美人如兰,而在《疯子》,万茜的表现则几乎是拯救了这部有先天缺陷的电影。

看完《疯子》我才真的相信之前一个学编剧的朋友和我说的,有些时候好演员是可以拯救一部烂片的,不单是票房上,更是影片质量上的提升。

《疯子》的先天缺陷在哪里?

《疯子》故事大概如此,七个人被关在一个怎么看都不像精神病院的工厂仓库里,七个人无端端被判定为精神病患者,为了出去他们做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后来为了出院甚至大打出手。

最后发现,一切都是虚幻的,影片的全部过程都是人格分裂患者安希的内心世界。

这个悬案在片子看到一半就揭晓了,本部电影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有戏的。

片中角色除了安希自己之外全都是她幻想出来的。

《疯子》的关键虽然全于安希,她应该牵引着电影的主题和情绪,可《疯子》在后半部分才让她真正发挥能量。

前半部分呢?

安希的爆发之前和之后几乎是两个故事,爆发前的《疯子》更像是一个不流血的《电锯惊魂》,在那里探讨着人性的嗔念,自卑,贪婪,愤怒和知识分子(医生,教师,律师)的伪善,甚至某些镜头还表现基督元素让人以为这是向《七宗罪》致敬。

结果,安希的人格分裂爆发之后,变成了探讨孤独。

这样的剧情安排,让这部电影产生了断裂,很像是两个不同的故事,都从中间腰斩了,然后把他们的开头和结尾缝合成了现在这个四不像的样子。

《疯子》这片子就是一个小姑娘因为自身性格缺陷,从小孤独无助,只能通过幻想出的亲人,朋友,闺蜜来自我安慰。

这样的IDEA很有潜力再挖掘的更深一些,完全可以攒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不需要前面很多多余的内容。

畸形源自于母胎

其实编剧可以直接从开篇就先从安希的视角开始编排。

不要局限于安希的内心世界,去编排一些内心之外的戏份。

先去表现安希独处的孤独,再接连的编排安希与每个幻想人格之间的亲密关系,那些人格之间依旧可以互不认识,在引到被迫“治疗”阶段,让所有人格都互相面对,产生冲突,然后再引到安希“自救”环节。

这样就不用导演最后加一个看上去是画蛇添足的彩蛋。

因为,如果所的人格都是安希幻想出来的,那拿个主治医生也可能是幻想出来的,不然整个精神病院为什么只有院长一个医生,并且可以这么深入的进入安希的内心世界。

片子拍成这样,能提导演想到的答案是,本片改自同名话剧。

如果是话剧,它所能使用的场地只有一个舞台,要在话剧舞台上编排这样一个故事,所能用的场景就不会太多,自然也无法考虑太多外景戏份。

编剧在编排的时候更多的心思就花在了各个幻想人格之间的冲突上,以至于前半部分冗长像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开始后又没它什么事儿了。

《疯子》在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带了那个先天的缺陷。

也许是导演太懒,也许是时间,金钱成本不够,也许是怕改的太多伤害到原话剧粉丝们的感情。

又或许,导演和很多人一样,将人格分裂症当做一个心理学界被影视界夸张过度的一种病症。

毕竟这种病实在太罕见,而且不好诊断,甚至可以听上去很传奇,传奇到有些电视剧为了编故事都会把人格分裂元素用上,但却利用的很低级。

以至于让这种罕见的病症成了一种略假的传说。

总之,这个电影不及格。

人格分裂症确有其事

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被引用到影视剧和文学很经常,精神分析的开创者佛洛依德甚至曾经被提名过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诺贝尔历史上唯一从未写过文学作品却被提名文学奖的心理医生。

因为他的学说对小说影视剧的影响实在太大。

人格分裂症也确有其症,它被称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但是该病症的诊断实在太困难了在1979年以前,在北美,能够查到记录的DID案例都不超过200个。

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小众的病,但是在过去30年总数却激增到3万个以上(Ross,1999)。

但是,心理学界却都不敢确定这个数字的真实性,因为真的有可能有“奥斯卡”级别的人去装DID,所以,别没事干和做演员的当朋友。

对于DID电影有人专门写过一篇《多重人格:电影与现实》的科普文。

基于人格分裂症而出现的电影也有很多,《搏击俱乐部》《禁闭岛》《机械师》《美丽心灵》《致命ID》《黑天鹅》《美国精神病人》《精神病患者》,其中不乏经典。

就算是话剧也有台湾相声瓦舍做的舞台剧《谁杀了罗伯特?

》。

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去比较他们与《你好,疯子!

》的差距,特别是《美丽心灵》《致命ID》对于《你好,疯子!

》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PS,新的编辑器好蛮好用的哦!

 7 ) 好片死于话多

和绝大多数死于电影片名的的电影一样,这也是一部毁在片面上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幽闭的精神病院,冷夜的倾盆大雨,不同身份七个互不相识的陌生人,电影甫一开篇就把观众的胃口吊的死死的,营造出区隔于其他国产电影的诡谲气氛。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攥着一颗七上八下的心跟随渐次展开的情节一一跟进,从战栗的恐惧,到荒唐的嘲讽,再到人心的繁复,最后归于细碎的温情。

影片的整个剧情跌宕起伏,剧情不断反正但是又引人深思,但最后一段的煽情把整部电影的张力彻底打破,这是最大的败笔,女主演万茜的演技当的上出神入化。

这是一部看了绝对不会后悔的电影!

 8 ) 什么才是悬疑片的正确打开方式?

写在前面的话:看这部电影完全是临时决定的巧合,(一般去影院会选择外国大片,没办法,这样踩雷的几率稍微没那么高一点。

)就冲着关键词里的“喜剧”那两个字去的,因为跟一个男生第一次见面想着可以调节下气氛。

结果,额……全程尴尬,说好的喜剧捏?!

为了不太多剧透,所以有关剧情的地方会写的比较笼统模糊一点。

片子一来开始酝酿着悬疑路线,看片名就知道嘛,肯定是有疯子,但至于到底是部分还是全部就需要猜了。

一共7个人,倒也没有夸张到每个人都怀疑一遍,但基本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也能一击即中就猜到的那种。

再来说说演员们,主演里面最出戏的就是王自健,听到他那标志性的嗓音就有一种在看《今晚80后脱口秀》的既视感;最稳的是莫过于老戏骨金世杰,把一个***演的活灵活现,让我想起了以前总爱趴窗户的班主任。

而最惊艳的,要属真正的女主——万茜。

说实话,这部电影开始时只觉得她很眼熟,想不起名字和作品,越看觉得这小妮子眼神很有戏,而到了电影后半段,真心觉得这段是全片里面唯一值得票价的地方,也是个人认为的全片最精彩的地方。

回到正题,这部电影的总基调定的是“悬疑”+“喜剧”的模式,国内类似的似乎《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追凶者也》、《斗牛》等等不乏佳作。

但单凭搞笑这一点来说,《你好,疯子》似乎没有能拿的出的片段可以称之为“喜剧”二字。

那就再来说说重头戏,悬疑。

什么是好的悬疑片,个人观点:刚看的时候一切正常,完事大吉——再看一会儿,MD这是咋回事——等等我缕缕下,发生了啥?

——是他?

不对,是她!

不不,是他们?

啊啊啊——蛤什么?

这样就完了?!

——谁能告诉我我猜的对不?

——找度娘去,结果看评论越看越晕——N刷,每次都有新感受(微笑脸) end以上感受大家可以对号入座《致命IP》(凶手梗棒棒哒)、《万能钥匙》(结局棒棒哒)、《恐怖游轮》(循环梗棒棒哒)、《盗梦空间》(小李子棒棒哒)……还有一部国产的《催眠大师》(悬疑设置棒棒哒)。

可能是我国外悬疑片看多了,在《你好,疯子》里面总有一种看到类似梗的赶脚……《人民日报》客户端前不久批网友为国产影视太过苛刻,打分太低……说的也对,自己家的作品确实应该支持鼓励起来。

但是试问,我看过更好的,现在为什么要将就?

国产影视要是少一点商业化,多几分真诚,一切将会更美好。

 9 ) 活着就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

晚上看了《你好,疯子》,又一部话剧改编电影的影片,剧本很好,就是格局不够大,人物张力有限,看起来还是有“舞台”的影子。

剧情方面劝大家不要看简介,容易误导人,这不是一部喜剧片,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你会跟随着思考,并进入疯子的世界,直到发现八个人格(对,8个人格,看了彩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不是7个)都是疯子的想象,一切都是一个疯子的自我救赎。

精彩并且感人的地方也是自我救赎的过程,前面的铺垫其实挺沉闷的,需要观众有点耐心看下去。

很多疯子之所以疯,是因为陷在自己想象的世界无法自拔,已经无法认清想象与现实的界限,而想象的东西共同点是它必然是疯子曾经经历过的人和事物,这些人和事物在疯子的脑海里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变成关闭自己的囚笼,如果想摆脱只有逃离想象或者消灭想象,让本体得以解脱回归现实世界。

演员方面大家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包括我也有些人不认得,但其实都是有演技的实力演员,比如老戏骨金士杰老师,金马奖最佳女配角万茜(军中乐团饰演妮妮),莫小棋(北京爱情故事饰演伍媚),周一围(绣春刀饰演丁修),王自健相声演员(今晚80后脱口秀主持人),曹卫宇、李虹辰、刘亮佐相对来说不太熟悉。

特别夸一下万茜(女主安希),一人分饰7个人格的时候,演技爆炸。

客观得说,影片讲述的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的,但最终打动我的也倒不是烧脑剧情,而是每个人都懂的孤独感,引用金士杰老师的一句话:“活着就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还很恐惧”。

影片整体我打7分,值得喜欢去尝试不同电影类型和热爱思考脑洞大开的人去看。

(PS:影片结尾有彩蛋,但是喜欢美好结局的朋友请不要看彩蛋。

 10 ) 女孩的成长史,社会的未完史

《你好,疯子》在北大做试映,陈坤说,一开始看时觉得平平无奇、昏昏欲睡,越到后边越叹为观止,直至影片终止,觉出实属当今华语影坛独一无二之杰作。

不管这是真实想法还是说话策略,坤哥道出了本片中一个显而易见的断裂——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在主题内容与运镜基调上都截然不同。

于是难免心生疑惑,这两部分在全片的整体逻辑中如何自洽?

观影之后,大概会对后半段的印象更深一些。

不仅是因为这一部分对前半段的海量信息基本没再提及,也与这一部分的故事更贴近个人生活有关,更离不开演员万茜的精彩表演。

这一部分可被视为女孩安希的个人成长史,成人礼是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

安希与人生不同阶段中幻想出来的不同人格依依不舍地诀别,有父亲、恋人、闺蜜、保护者……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城南旧事》,同样是女孩的成长史,同样以离去作为对过去的告别。

如果说《城南旧事》以浓郁的东方味道揭露了成长的隐秘,《你好,疯子》则借助成熟的类型模式展示了成长的复杂。

按照拉康的镜像理论,主体建构过程正是把自我想象成他人、把他人指认为自我的过程,而主体的最终形成以“我”的出现为标识。

在这一意义上,安希的成长经历获得了普遍意义。

饶晓志导演曾多次谈及《你好,疯子》的灵感来源。

运送精神病人的司机一时疏忽,让三名患者逃脱。

司机诓骗了三个正常人送到精神病院。

一个正常人怎么能够证明自己是正常人呢?

这一问题构成了影片前半部分的推进动因。

但如果把这个问题稍稍调整一下,可能更符合影片的内容也变得更加精准、有趣——一个社会怎么能够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社会?

为此,影片中的七人组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尝试。

第一阶段,文化占据了主动,记者和律师成为这个微型社会的领导核心。

对于绝对权威,他们利用知识和经验采取了一定的策略,但态度无疑是对抗性的。

第二阶段,暴力轻而易举地摧毁了文明,膀大腰圆的出租车司机武力夺权,开启了专制独裁统治。

对于绝对权威,统治者故意视而不见。

而正如第一阶段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第二阶段的暴力统治反被暴力反抗所终结。

到了第三阶段,终于意识到团结合作重要性的七人组中产生了现代民主政治的雏形,对于绝对权威也开始曲意逢迎。

同样的结局再次降临,在一场近乎闹剧的民主投票中,三比三的票数僵持不下,民主对此无能为力而后轰然倒塌。

不经意间,《你好,疯子》的前半部分粗略勾勒出贵族政治-专制政治-民主政治的社会发展史并逐一呈现了其在特定情形下的脆弱。

如此说来,《你好,疯子》的前后两部分确实显得风马牛不相及。

然而细读之下,还是可以从片中找到二者勾连耦合的蛛丝马迹。

首先是《你好,疯子》的“进化论”海报。

海报上的画面并非出自影片的关键场景,对主线情节亦没有多大影响,然而却被如此大张旗鼓地标示出来,意欲着重凸显的自然是“进化”这一统领全片的动作。

影片中,“进化”的主体既是女孩安希,也是人类社会。

其次是延续自剧场版本的彩蛋。

在浓墨重彩的成人礼后,封闭空间陡然变得开阔,压抑了整场的观影情绪刚刚舒展下来,惊喜(或曰惊吓)不期而至,院长竟然是安希的另一重人格。

原来,尘埃并未落定,未完待续的,仍然是女孩的成长和社会的进化,而唯一的阻碍就藏匿在自身之中。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你好,疯子》中的女孩和社会具有高度同一性,影片的前后部分不过是功能不同的同素异形体。

只是,对于女孩如何再经历一轮杀人游戏获得新的成长,我们可想而知;对于社会要再度过怎样漫长的挣扎搏击又复归何种样态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

《你好,疯子!》短评

多重人格的故事,题材虽好,但故事讲的真不咋地,是不是导演看了《二十四个比利》所以依葫芦画样,然后照猫画虎啊?太假!

6分钟前
  • 申由己
  • 还行

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直白的生怕观众看不懂的感觉

7分钟前
  • 影启缘末
  • 还行

前边的逻辑推进感太差,后边的表演也无法弥补。

11分钟前
  • 所有团的团长
  • 还行

吃了11000演技好的营销跑去看。我惊了 就这?!!!!啥都不是

16分钟前
  • 豆友172104308
  • 很差

不同人格可以同时存在,但一个时间内,只能表现出一种人格。那么,第一,出租司机那个人格不可能喜欢公关小姐那个人格;第二,投票安希是疯子的不可能是三个人格,只能有一个人格。另外,结尾的枪声,一共是5声?如果是5声,那最后被暂时埋藏的人格是哪个?

19分钟前
  • William
  • 推荐

……什么鬼,如果能打负分,早就打负分了,一星都不值,说演安希那个是实力派的,你们可能压根儿就没看过精彩出色的演技和真正的好电影

21分钟前
  • 曲奇
  • 很差

最后30分钟万茜的表演捧得了任何奖杯,太出色了!

23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两星半 完全没有电影感 表演也太过夸张 场内哈欠连天 笑点尴尬 这些人格在主角身上的出现感觉也太没说服力了 尤其出租车司机这一作为保护者出现的人格 最后絮絮叨叨还有点矫情

24分钟前
  • 桔柿今
  • 较差

看了快一个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从一开始这个故事就毫无逻辑,全是人为设置的痕迹,然后所有人装疯卖傻来演绎这一切。想打着人性的牌子,也逃不过编导的自我陶醉。

25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较差

人生没有救世主,唯有自己救自己。

29分钟前
  • sonnnnnnnia
  • 力荐

居然还有彩蛋

33分钟前
  • zhang 2nd
  • 还行

还是话剧改编电影的老毛病,有镜头感不代表有镜头语言。万茜从头嘶吼到尾,嗓门好不代表演的好。亮点在于对女主角人格分裂的成因有了交待,这点算是《致命ID》的延伸吧。

35分钟前
  • 喂饭
  • 很差

7个比利;远差于《催眠大师》;话剧表演,不是电影表演;能明白几个人分别代表的内心需要和指向,但剪辑混乱,台词没能达到要心里想表达的东西

36分钟前
  • frozenmoon
  • 较差

个人觉得除了万茜这片子一点可看性都没有,以致于看到一半就快进了。话剧色彩太浓厚,几个演员把演话剧的方式挪移到电影里让人看的特别不舒服,导演毕竟还是话剧舞台剧出身,所以对电影的把控还差的太多。并不是题材无趣,而是拍的实在不精彩,再加上演员整体的演绎层次不齐,片子实在难登大雅之谈。

40分钟前
  • Jonathan
  • 较差

就算不知道它改编自话剧,也会怀疑它改编自话剧。场景、表演的舞台感太重。另外,浅尝辄止的宗教色彩的存在意义是——?

44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不想说有抄袭的嫌疑,女主选的非常成功!那一段长镜头大概5分钟的表演真的绝了!拿奖都是必须的!塑造了人格分裂的世界,最后结尾的彩蛋才是最大惊喜!国产片算不错的了!

47分钟前
  • 鬼 鬼 ™
  • 推荐

导演在结尾处强行给自己加分。从商业角度考虑,导演生怕国内观众看不懂。唯一高明的指教就是,再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孤独。

49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还行

形式大于内涵,缺少逻辑闭环。单纯看高能表演cut即可。

54分钟前
  • 蓝霉沉皮
  • 还行

每次看B站盘点演技这位出现的时候都好尴尬

57分钟前
  • 豆友178824532
  • 较差

作为一个看过话剧版的观众还是被电影版惊艳到了,尤其彩蛋把整体过于戏剧化的夸张的表达方式全部合理化了。彩蛋的内容是不是抄梗某小说??我肯定看过,看见彩蛋的瞬间就猜出隐藏剧情了,结局也果然如此。好像是某多重人格耽美小说?绪慈的《草莓观察日记》?

58分钟前
  • 沉默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