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杀了我妈妈

J'ai tué ma mère,杀死我阿妈(港),听妈妈的话(台),弑母,我杀了我母亲,I Killed My Mother

主演:泽维尔·多兰,安娜·多尔瓦尔,弗朗索瓦·阿诺德,苏珊娜·克莱蒙,帕翠西卡·图拉斯内,尼尔斯·施内德,Monique Spaziani,皮埃尔·查侬,Benoît Gouin,雨果林·什维特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法语,英语,拉丁语年份:2009

《我杀了我妈妈》剧照

我杀了我妈妈 剧照 NO.1我杀了我妈妈 剧照 NO.2我杀了我妈妈 剧照 NO.3我杀了我妈妈 剧照 NO.4我杀了我妈妈 剧照 NO.5我杀了我妈妈 剧照 NO.6我杀了我妈妈 剧照 NO.13我杀了我妈妈 剧照 NO.14我杀了我妈妈 剧照 NO.15我杀了我妈妈 剧照 NO.16我杀了我妈妈 剧照 NO.17我杀了我妈妈 剧照 NO.18我杀了我妈妈 剧照 NO.19我杀了我妈妈 剧照 NO.20

《我杀了我妈妈》剧情介绍

我杀了我妈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不幸的童年经历让十六岁的少年于贝尔(泽维尔·多兰 Xavier Dolan 饰)早早过上了同母亲(安妮·杜尔瓦勒 Anne Dorval 饰)相依为命的生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叛逆期的到来,于贝尔渐渐发现,自己和母亲之间开始变得越来越难以沟通,两人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 。 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矛盾,于贝尔开始了艰难的尝试,企图重塑他和母亲之间破裂的亲情与信任,可是,就在于贝尔的努力逐渐产生成效之时,他和同性男友安东尼(弗朗柯斯·阿诺德 François Arnaud 饰)之间的关系曝光了,这让他同母亲之间的关系再次回归了冰点之下。在安东尼的帮助下,于贝尔从寄宿学校出逃,偌大的天地之间,他能够寻找到一片得以藏身其中的小小天地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七剑下天山之七情花夏小姐的先婚后爱布尔萨的夜莺心碎四兄弟地缚少年花子君恋爱部屋强风吹拂废柴兄弟3世界奇妙物语21世纪第21年的特别篇死亡约定2抗战:和平荣耀,胜利70海啸客从何处来第一季中国骑兵黑帮老妈远大前程换子疑云世界奇妙物语2013年秋之特别篇夺宝黑狐岭杰弗里·爱泼斯坦:肮脏的财富金钱追杀令仙剑客栈船到桥头不会直血色侦程:1983新入史官丘海昤原钻恶魔蛙男亡国的阿基德第1章:翼龙降临浓情酒乡我的亲爹和后爸

《我杀了我妈妈》长篇影评

 1 ) 『我杀了我妈妈』也许我天生不适合有母亲

少年的梦境中,母亲躺在铺满鲜花的棺材里他对着镜头说:我是真的希望我妈死了,我的确爱她没错,但不是儿子对母亲的爱,要是有人伤害她,我一定会宰了那个家伙,但我随便也想得出一百个更爱的人我们与父母究竟是什么关系?

好像有爱,但却常常恨得牙痒。

这是一种先天形成的无法选择的关系,也是一种容易厌倦却无法摆脱的爱。

电影《我杀了我妈妈》导演:哈维尔·多兰上映时间:2009壹·少年少年于贝尔今年十六岁,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

父亲拒绝抚养他,只有逢年过节才见面。

他喜欢艺术,很有品位。

还爱上了同校的另一个美少年。

他很有个性,同时也敏感脆弱。

可他的母亲是香塔儿,一个神经大条的中年妇女。

于贝尔讨厌自己的母亲他觉得母亲很没品位:喜欢在墙上装饰诡异的蝴蝶喜欢穿丑到爆的花衣服喜欢听低俗的车载节目喜欢开车的时候涂口红

他觉得母亲像个老年痴呆:食物吃得满嘴都是闯红灯还对着过路司机大吼大叫

他最讨厌母亲强调自己的功绩:哪个孩子的家长会这样接送孩子,哪个孩子的家长会陪孩子去录像店…这些话后面都仿佛跟着一句:你就知足吧!

课堂上老师要求填写父母的资料,于贝尔说:我的妈妈已经死了

于贝尔是香塔儿一手拉扯大的,他常常怀念小时候。

小时候母亲就是他的全部,他们无话不谈。

但现在他不想做她的儿子了,两个人的饭桌上只剩下尴尬的气氛。

他不愿意了解母亲的工作,也不愿意交流自己的生活。

母亲似乎从不认真,他提出的请求母亲既不愿意听也记不住十六岁的少年想试探着掌握自己的人生,所有的行为却也都笼罩在母亲的控制之下。

于贝尔想和同学共度周末,母亲却要求他陪自己的闺蜜吃饭;于贝尔想要搬出去住,母亲敷衍的答应,然后又强势拒绝;母亲似乎不在任何事上让步,连续争吵的结局往往都是威胁。

“你不要零用钱了吗”“不喜欢就搬去和你爸住”

母亲也从来都不顾及少年情面,因为于贝尔在档案上造假了自己的死讯,就一股子怒气冲到教室对着儿子破口大骂。

于贝尔觉得母亲不爱自己,母亲生育自己不过是遵循了某种社会规律——因为大家都觉得女人必然要结婚生子。

关于爱他这件事,母亲应当是不情不愿的。

上帝说过,我们要爱我们的母亲。

但于贝尔问,如果上帝配错了父母怎么办。

于贝尔其实羡慕着伴侣与母亲的亲密关系,他开始试着沟通。

他尝试夸赞母亲新买的台灯(尽管他对豹纹非常不屑),他用言语表达对母亲的爱意,他清洁卫生、准备精致的早餐,询问母亲的工作生活,热情招待母亲的朋友…

但不巧的是,母亲意外听说了他是同性恋的事实,所有努力都被误解成了老实交代前的铺垫,积极做家务也被描述成“哪个孩子不这么干,你一年才做一次”。

于贝尔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母亲却找来四个月不曾露面的父亲。

一个语重心长,一个暴跳如雷,两个人就这么做了决定,将高二的于贝尔送到乡下读寄宿学校,要让他明白规矩为何物。

临别之前,没有温情的告别,于贝尔在街头对着母亲破口大骂,将这些年所有的不满倾泻而出。

于贝尔是很特别的,就像“一条来自深海的鱼,盲目却又闪闪放光。

”十六岁的他有一颗炽热的心,一个复杂而敏感的灵魂。

他与众不同,教育无法用既定的模式套用在他身上。

但谁不是呢,每个人都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但父母却不约而同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

贰·母亲

儿子不满母亲,母亲不满儿子。

香塔儿有一句全天下母亲的口头禅:注意你的态度!

香塔儿是一个怎么样的母亲?

她觉得自己比哪家父母都做的好,自己的儿子却比哪家的儿子都做的差。

于贝尔在他眼中永远都是一个孩子。

这句话其实既有褒义也有贬义,褒义是于贝尔永远都需要她的照顾,贬义是于贝尔要说的和想做的都是小孩子的戏言,当不了真。

所以于贝尔上午跟她说周末约了同学,下午她就忘记;所以于贝尔提出搬出去住的时候,她一边玩扑克牌游戏,一边点头敷衍,为的是早点去看电视;所以在于贝尔半夜回家跟她互诉衷肠后,毅然决然地把于贝尔再一次送回寄宿学校。

小孩子嘛,知道什么,闹一闹而已,没有父母他们是活不下去的。

她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擅长法文写作,不知道他喜欢的画家是谁。

面对儿子的隐瞒,她只会怒发冲冠,加大控制。

得知儿子的取向,她只会让寄宿学校解决问题 。

于贝尔有时没来由地讨厌母亲,香塔儿则系统性地忽视这些情绪。

她觉得儿子不服从自己,自私自利。

她觉得儿子什么都不告诉自己,却在儿子恳切交谈的时候敷衍了事。

故事一半以上的时间他们都在争吵 。

但香塔儿真的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吗?

在影片的高潮,于贝尔遭受了校园暴力,逃离了寄宿学校。

香塔儿只能将对儿子的愤怒发泄在学校的管理员身上。

香塔儿其实过的很辛苦。

她的母亲有躁郁症,自己又嫁给了一个孬种。

十五年来每天五点起床,一周忍受五天的塞车,一把屎一把尿把于贝尔抚养长大。

她要忍受工作的压力,忍受社会的眼光,甚至是儿子的无理取闹。

所以她最气愤的,是为什么于贝尔不体谅自己,不明白自己的苦心。

但真的是于贝尔幼稚吗?

影片的结尾,母子一起坐在小时候玩耍的大石头上,也许只是暂时地和解了

叁·多兰《我杀了我妈妈》是加拿大天才导演哈维尔·多兰的长片处女作,自编自导自演,也是他的个人传记。

这部作品让他一跃成为了戛纳电影节的宠儿。

电影中穿插了于贝尔大量的内心想象,描写手法细腻琐碎。

多兰镜头下的母子情是复杂的,于贝尔与香塔儿甚至像两个恋人。

影片曾有这样一段幻想中的场景,于贝尔穿着黑色西装,母亲穿着白色婚纱,两人在枫叶地里追逐着,于贝尔却怎么也抓不住母亲。

儿子渴望着自由,却也渴望着母亲时刻的关注;既想要独立的空间,又想与母亲亲密无间;既恨得想要杀死对方,又爱的不能自拔。

多兰在影片中设置了大量餐桌与汽车的戏份,这也是争吵发生的主要地点。

近距离,密闭空间增加了母子二人之间的张力。

汽车是香塔儿送于贝尔上学的工具,也被她屡屡用来证明自己对儿子的“绝对宠爱”。

这是她权威的象征:她可以让儿子上车,也可以让儿子下车。

汽车里,于贝尔处于相对劣势,他总是像蚂蚱一样惊起,想要这辆车送他上学,又想尽量逃离这个难以喘息的空间。

其中一个跳出汽车的画面让我不经联想起2017年的《伯德小姐》,两个主人公似乎也怀有同样的心情。

于贝尔就是多兰自己,离经叛道,渴望自由。

影片的细节处处透露着这份气质。

恋人家中贴着詹姆斯·迪恩的海报

多兰的床头是瑞凡·菲尼克斯的画像

门后是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于贝尔最爱的画家是杰克森·波拉克詹姆斯·迪恩与瑞凡·菲尼克斯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詹姆斯的父亲从小嫌弃他,关系在他临死前才缓和。

瑞凡的父母是嬉皮士,还是邪教组织的成员。

他们都是伟大的演员,他们都代表着当时年轻一代的精神,生命都停留在二十多岁。

不屈服于命运,自我救赎,对抗传统,渴望与社会和解。

而杰克森·波拉克的“滴画法”代表着极端的自由与开放,摆脱一切的束缚。

正因如此,于贝尔才既渴望自由,又希望能与母亲,与自己达成和解。

肆·我们与父母

尽管我爱我的父母,但我必须承认,我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与父母永远不可能做朋友。

因为我们是天生与父母捆绑在一切的,我们无法相互选择;父母生育了我们,他们就被赋予了“教育”我们的责任与权威。

权威也赋予了他们选择“教育方法”的权力。

而矛盾的产生往往源于父母在教育上的“懒”。

“懒”不是指父母没时间管孩子,而是不愿意思考与子女的相处模式。

大部分父母的教育模式都是跟风的,其他人怎么教孩子,自己就怎么教孩子其他父母棍棒教育,自己也跟着棍棒教育很少有家长能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模式化的教育方法很可能造成悲剧。

“懒”还指教育方式的一成不变教育幼儿与教育青春期的子女怎么能一样香塔儿抱怨儿子不如过去亲近自己。

幼儿期身处单亲家庭的于贝尔将母亲当成自己唯一的依靠,他爱母亲同时也相信并听命于母亲的一切安排。

但青春期的于贝尔,有了相对独立的世界观,变得比过去更加敏感,母亲依然保守着过去的相处方式,就很容易激发矛盾。

即便是于贝尔多次表示出反感,香塔儿依旧没有作出改变。

我很承认,父母做的一切确实是为了我们好,他们的出发点一定是对的。

但他们做的决定却未必是正确的。

近几年来原生家庭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子女与父母相互残杀的新闻甚至屡见不鲜。

子女应该反思,该如何更好地通过沟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父母更应该放下姿态,学会用平等的方式与子女交流 。

影片中的老师,是于贝尔心中的白月光,她扮演的其实是于贝尔渴望的母亲形象。

老师与于贝尔的交流是平等的,她愿意倾听,互诉衷肠,就像朋友一样相处。

老师亦像一位伯乐,总能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

这一切都是母亲香塔儿所没有的。

于贝尔在老师的身上找到了久违的母亲的感觉。

“我杀了我妈妈”,并不是指于贝尔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他只是杀死了自己心里的,自己所爱的那个母亲。

文案:是Olga君(也就是公众号里的小贼,我身份很多的)喜欢你就关注呗

 2 ) 不如

先看的妈咪再来看的这一部,但是从母子的问题关系到问题母子的关系这样的拍摄走向,亲情关系反倒是更容易理解了,也明白了为什么说前者是导演关于后者对妈妈的忏悔书——在杀了妈妈里恨与厌恶大过爱,但是在妈咪里爱大过污言秽语与暴力不同的父母与子女总有着不同的相处模式,安东尼的母亲自由自在没有管束所以可能某种程度上赢得了儿子更多的信任也给与了儿子更多的独立性与空间;于贝尔的母亲多少是手足无措的,生存挣扎的压力本身已经压得人喘不过气了而儿子却总在逃避冲突与叛逆,然而此时此刻多兰能说的、我能说的也只是站在子女角度有立场说的话而已我和我妈关系其实也算不上多好,时时刻刻我们好像总能触到对方最了不得暴怒的点,我觉得和她有理说不清因为要说清楚不光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我根本无法撼动她的人生经历赋予她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甚至是交际方法,而她觉得我总是不服管教甚至过于独立的,就像于贝尔和他母亲说的“不用你问,有必要说的话我早就和你说了”,她觉得我不向她吐露任何女孩子作为贴心小棉袄应该对于母亲所有的小秘密与小感受,在我看来她一直在寻找或者在追求一个女儿对于母亲单向的亲密与依赖而她也向往母亲对女儿的谆谆教导,然而我从来没有给过她那样的场景和机会,所以大多数时候她的愤怒与生气在我眼里都有些气急败坏的程度,一种即使没有人在看她也觉得丢掉了作为一个母亲的面子在我看来她是很看重面子这个事情的,特别是做子女的为她长脸我小时候学过书法毛笔字,那时候公园里很流行用塑料杆儿海绵头做的毛笔蘸水在地上写字,一个周末我们一家三口经过公园时候,正巧一个小男生拿着一位老头儿的笔在写,周围围了好多人都在看,等小男生写完就在那里夸奖,我爸叫我也去写写,我说不想,我妈也在旁边怂恿我去,我还是说不想,她就一边用手指拧我大腿一边说“你去不去,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就去写一个”,所以我现在都记得我妈是多喜欢众人夸奖艳羡的人,我并无恶意只不过那一刻让我真真切切地记得到现在,所以某种程度上我忤逆她任何想出风头的建议都带着暗暗的爽意,毕竟在所有别的人眼里我从来就不是以我自己的名字单独存在的而是以XX的女儿,如果彼此之间距离超过了五米,或者迎面走过来与她打招呼的人都不会看我一眼,那么她又何须我再来锦上添花呢我觉得我妈一直都是在不太理解我的基础上企图纠正我然后引导我的,我讨厌的事情她还真的就能一件件地做出来放假呆在家,“这么大的人了呆在家里还不懂得帮衬一下像个什么样子,那个XXX…………”是就挂在嘴边的话,这真的是我最讨厌的说话方式了,单纯的批评我倒还可以安心接受然后起身该做什么做什么,但一定要带一个别人家孩子再来压我我就只想回嘴“那你让他来帮你做呗”,可能也是因为周围可比的人太多,说起谁家孩子的本科学校、研究生学校、工作单位、海外实习机会时候看我的眼神、那种期盼中带着些许的不如意的眼神,我都只想回过头去了;我不太懂说这些事情的意图,鼓励就好好鼓励,期盼就好好表达,总用别人来比较是想干嘛,你行你上啊她对于自己的经验积累有着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固执,而我与她的讨论一旦在十五分钟内干涸她就开始“社会眼光论”,女孩子还是要结婚的要生孩子,你不生婆婆怎么想,我是不能接受同性恋的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世俗价值观这个东西的存在就是单一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才称之为世俗,但也并不能因为少数人不这么做就要求他们改变使这个世俗变成进度条100%,所以说到底这件事还是归结到了面子——因为和别人不一样而可能被议论的掉面子,或者说我妈真的是一个社交群体性的人吧,和我爸不太一样,她需要陪伴她需要朋友她也需要热闹,我一直坚信如果她去做居委会可能会给我们小区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然而她现在在党群工作部某种程度上说还是蛮适得其所的因为人生经验的不同,我永远不可能和我妈有一样的看法、观念和价值,我们也不会有一样的交际模式、说话方式和人生展望,16岁的于贝尔在和母亲抗衡中只有少许的时刻能处和母亲达到短暂的祥和,和我现在已经疲倦重复性的冲突了,做被要求的事情然后适时的保持沉默就能给我更多平静独处的时刻了,这不是说为了远离或者为了自私而是在我看来为了我们亲情的发展不被稀释的最佳维护束缚一个人独立行走的因素太多了,最大的就是亲情的补给,可以说初涉世事最怀念的就是家了,因为它曾经给予了太多现在我们需要自己一点点拼凑的东西,而在我们最后拼凑成功的时候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家或者说自己的世界了,那一刻也是和生我助我成长的家正式告别的时候了太多委屈的时候,想着不如离开算了;太多愤怒的时候,想着不如死掉算了;太多无力的时候,想着为什么不如别人家,可是啊,陌上花开的不如后面接着的总是归去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小时候和我妈妈感情很好,我很爱她,很喜欢在她的身边看着她,跟她聊天但是现在我没办法再这样做,我可以对别的任何人这样做,唯独她不行当我说起她或者想到她的时候,其实我还是爱她的,但不是那么由衷的爱奇怪的是,当别人伤害她的时候,我一定会想杀了那个人但同时,我也能想出百八十个比起我妈妈来,我更爱的人

 3 ) 我也想杀了我妈妈

昨晚网络突然断掉,于是连看三部电影才睡。

正好跟我妈是冷战期,我再也不用顾忌她会因为我没睡觉而咆哮,甚至关掉闹钟,让自己睡个天昏地暗,也不再给她做晚饭,不再刷锅刷碗。

谁让她说我什么都不干,哼,难道我真的什么都没干? 看吧,看我以后还会做什么,如果不按你说的"什么都不干"去做,真的太亏。。。

无休止的争吵,从我记事到现在,我甚至不知道母亲大人还有没有一张和善的嘴脸。

对,嘴脸。。

想起她我就烦躁。。

从小就盼望着快点长大,翅膀硬了铁定离开,跟她在一起不管是精神还是肉体对我来说都是折磨,不过长大之后她就很少打我了,因为我已经可以跟她抗衡了,哈哈! 在家待的越久,就越互相厌恶,她总是看我不顺眼,就会拿经济要挟我,而且我讨厌她的咆哮腔,讨厌看到她那恶人一样的嘴脸,我一刻也不想再看到她听到她!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二十多岁了还是这么叛逆,比起青春期的时候有增无减,在她面前满满都是抵处和反抗情绪。

所以必须离开! ! ! 看电影的时候简直就是在看自己,他们吵架时我总忍不住笑,而每当他对妈妈说我爱你我又总忍不住想哭。。

我是如此恨她,可心里还爱她,这爱又无法割舍。

其实我想杀死我自己,这样才够泄愤,才够报复。

离开她,再也不想回来说。

而这一切,都是妈逼的。

真想从没来过这世上。

 4 ) 多兰你个小疯子

倒过来看多兰的这部成名作,这是89年出生的小正太拍出来的货吗,多兰你个正太天才小疯子啊。

这是个讲述青少年叛逆期的故事,其实并不新鲜,影片风格也是高冷型的,但却莫民的亲近。

我想我们在叛逆期都有过这样的暴走,莫民的觉得父母和自己格格不入,又爱又恨,情绪跌宕,总想和父母扯着嗓子喊的冲动,所以多兰在片中几次和母亲的大吼大叫完全没有让人觉得违和(也可能因为这是只正太的吼,帅哥吼吼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位小天才用色极其大胆,各种色彩浓烈的背景,想到我看的第一部多兰的作品双面劳伦斯,那里面的用色已经有点成熟的,虽然依旧浓烈。

这部先行作品的色彩虽然未必都那么和谐,缺大胆异常,那些黄色灯泡下的红色墙面,哎呦,谁家真装修成这样估计得疯。

不过配合其青少年那莫民的狂躁还是很相得益彰的。

八一八,好像摸摸小正太那一头卷发,还有锁骨,我猥琐了

 5 ) 16岁 单亲 同性 爱

我看着最初画面里的于贝尔就像在照一面镜子,桀骜不驯的姿态,高扬的头,不屑的言语,微微无助的表情,以及不经意就流露出来的爱意。

只不过镜子里的是男孩,镜子外的是女孩。

黑白画面就是那个再简单不过的年纪,可是眼神里又有太多需要穿透的东西。

我对年幼时身边的母亲印象并不太深,唯一记得的是某天夜里,我因被父亲打肿了屁股而趴着睡觉,母亲一边哭一边给我擦药,泪水一直流。

再后来是15岁那年母亲彻夜彻夜的昏睡,不吃饭,眼泪也未曾看到,但是她的心痛我能感受,因为父亲再也不会回来了,她开始了长时期的低潮。

16岁我有了新的生活,新的学校,新的朋友。

我从来不和任何人说话,我不想让任何人走进我的世界,我甚至都不想尝试沟通。

那时我的依赖性很强,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只是因为她对我好。

分开时痛不欲生。

是的,只是因为,她,对我,好。

这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但是那时的我,需要有人对我好,需要很多的爱。

我不会像喜宝说的那样,没有爱可以有钱,没有钱可以有健康。

我只需要爱,我要父亲的也要母亲,我要有人听我说话,随时随地,最好的是可以陪在我身边。

我没有安全感,到现在都空空如也。

风风火火的过完了高二的叛逆期。

发脾气,摔东西,逃课逃考,老师朋友满世界的找,我还是无动于衷。

那时候母亲常常做的一件事,是敲我的房门问“宝贝 出来吃饭吧”,但是我的回应通常很伤人。

我不知道母亲是怎样度过那段日子的,还陷在父亲离开的悲伤中,却来挽救叛逆的我。

可是全世界,只有母亲知道那时的我哭了多少回,受过多少伤。

高三那年被最爱的人拒绝的一干二净,只有母亲在我高三考试的前夕,躺在我身后抱着哭成一团糟的我说:“宝贝 你要坚强”。

我不喜欢母亲在家里打电话也很大声,常常让我觉得吵。

我不喜欢母亲从小就拿我和别人比,总是对我一点信心都没有。

我不喜欢母亲一直不相信我,认为我做什么都不行。

我不喜欢母亲在我难过的时候来学我说话,那种语调让我受不了。

我不喜欢母亲总在我打电话的时候来问我问题,非让我先回答才能继续打。

我不喜欢母亲明明看到我有事在忙,还要一遍遍的叫我起身去做事。

我不喜欢母亲因为父亲哭,明明我们都知道不该用对方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我不喜欢母亲待在家里,她应该到处走到处玩,她应该比任何人都开心。

我不喜欢母亲省吃俭用都为了我,我希望她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

我不喜欢母亲现在的精神状态,我希望她能抛开所有重新好起来。

有时候母亲的一些行为我真的很难接受,我尝试过但很难,我想不是我们真的抗拒那样的母亲,而是因为我们爱她们,全世界我们最爱的是她们,所以希望她过的比谁的好,比谁都幸福,所以看不得她们做任何一点亏欠自己的事。

可是16岁的我们又怎么会懂得感情需要表达,懵懂的我们才开始有了自己最初萌发的情愫,蒙住的双眼看不见最近的爱。

爱会因为一件事而被发现,也会因为一件事而被忽略,但我们再抗拒再不愿承认自己对母亲那份依赖的爱,它也还是存在的。

也许当我们真的静下来,像于贝尔和母亲那样坐在礁石上回想过去的种种,回想那些争执和不懂事的倔强,爱意也会顿时萌发。

夕阳照在身上永远是暖的,就看你愿不愿意等它的到来。

 6 ) 我再多的色彩,你也只看到了灰白

每个月都会有那么几天失眠,这习惯从我战战兢兢的小学生时代就开始了,害怕每次听写被老师留在教室,惶恐自己39分的语文试卷被妈妈发现,然后挨上几个重重的耳光,虽然那耳光在某段时期如同家常便饭。

我妈那时把生活的矛盾发泄在我身上,我家务活不会干会被挨打,偷家里钱买冰激凌更是被鞭子尺子打,考试不及格会被挨打。

就在小学二年级,我那时已经对她没有爱了吧。

我在房间的墙上用笔刻上诅咒她的话,我在每天的夜晚用空想的世界安慰我的童年,也是在那时,躺在床上习惯想事情,结果现在习惯失眠。

和很多同志一样,我也是一个未能得到完整父爱的孩子,爸爸在远方打工,一年回家几次,我那时最喜欢我父亲,他不打我,给我零花钱,给我买玩具,只是,他在我身边的时候太少了。

这些都不能全怪他们,我母亲是个没能受高等教育的人,在农村妇女那一带的观念中,每天做好饭菜,给孩子织毛衣不让孩子冻着,这就是她们对孩子爱的认知。

今晚失眠,是又想到了过年回去要面对爸妈。

加上室友噼里啪啦打游戏的声音,我索性起床看电影,在深夜流泪失声哭泣。

想爱又爱不来,不想爱又无法不爱,想恨又自我悲哀,不恨却道不明白。

这电影中的母子关系几乎是一代人的缩影。

只是有更多的人,还不如主人公,至少他有爱他的男友,至少他有欣赏他的老师,至少他长得帅。

当然环境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次痛苦是多兰被校园暴力,这我也有过,而更让我痛哭的,是母亲在接到寄宿学校校长的电话后所给的反击,这反击我想中国的很多家长根本无法做到,而是帮着学校为虎作伥,去共同质问自己的孩子。

对,在这些孩子中,我是后者。

你可以想象你痛恨的人连着父母一同质问你时,那种毫无反抗之力的绝望,是经历太多那种绝望,所以自己和爸妈有了永远不会出现的坦白。

我的情感,成了我一个人的狂欢,他们无法参与。

这电影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接下来,他们一定还有争吵,但至少,他们想说的话都会在某个情绪的最高点托盘而出。

我不会有这机会,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人说话含蓄,越是激动,越是把真情往肚子里咽。

何况,还有这两代人无法理解的鸿沟呢。

我对家人出柜了,可是完全没用,我妈只当没听见。

是我们互相杀死了对方。

我是个失败的儿子,她是个失败的母亲。

庆幸的是,我们都还在,都还在。

用迂回的方式,爱着对方,尽管常常我们互不知道。

 7 ) I love you mom

看到结尾感觉有点仓促不懂什么意思。

但过一会儿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我妈和小时候的我。

那时家里挺穷的。

想起我咬着一根泡蒜苔然后逼我妈咬另一头一起往中间吃的时候,想起我妈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给我做早饭的时候,想起原来我爸混蛋她是如何一个人辛苦撑着这个家的时候。

可是现在我也受不了我妈,但这部电影告诉我原来真不止我一个人,原来连千里之外的法国小孩在青春期也是和父母这样子的状况。

然后我就想,既然这是不好但普遍的一个现状,我为什么不能打破呢?

我知道我一定是爱着我妈的,每个人都爱着妈妈的,为什么不能在讨厌她的时候试着体谅呢?

这部电影才是真正能够教育青少年的一部影片。

五星力荐。

 8 ) “我们只是两只鸭子,怎么会孵出一头丑小鸭?”

父母与子女之间很难相处,除了林林种种的原因,比如小孩还不知父母的难处,还太自私,还有一个原因:父母希望孩子很优秀——那是假的,他们只希望孩子很普通,普通的好成绩,考个好学校有份好工作组建一个家庭,过普通人的好生活。

“我们只是两只鸭子,怎么会孵出一头丑小鸭?

”南丁格尔的母亲哭诉(是的,与红十字会联系在一起的南丁格尔护士小姐),这才是一些父母与子女难以相处的原因:他们其实忍受不了孩子与他人不同。

 9 ) 近两年最好的魁北克电影

时间:2009年6月1日19:00地点:Imperial影院事件:J'ai tué ma mère媒体首映场本片在刚结束的戛纳上小出了一把风头不是没有理由的-题材沉重敏感,故事却又平实感人。

当然,最能让魁北克人引起共鸣的还是片中使用的魁瓜法语和一个个城市街景、南岸公交等场面。

相信导演今晚获得的掌声胜过戛纳,所以他才会感动地说-对于我,今晚才是最重要的!

个人最欣赏的是片中母子对手戏-场场精彩。

8分推荐,加上导演/编剧/主演Xavier Dolan年仅20,再加1分。

 10 ) 最痛的爱

难以想象多兰20岁就能拍出这样的片子。

主角所说每个人都恨过自己的母亲,不敢承认自己恨过的很虚伪……一下击中了我。

我母亲也不是一个好妈妈。

她没教过我做饭洗衣,也不喜欢带我出去玩。

爱小题大做,永远认为我没出息。

影片里面母亲和儿子的战争,小到开车听的广播,大到出柜、转学。

在恨与爱之间来来回回。

剧中说的恨自己的母亲,却又没办法不爱她、如果有人欺负母亲,恨不得一刀宰了他、爱她,可是随便都能找出更爱的一百个人……这些句子简单,但是真的是孩子对父母感情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最痛的爱,因为爱到极致,便成了痛。

另外让我感到分外惊喜的是,我看到了王家卫的影子。

复古慢谈的背景音乐,扭动身子母亲,不禁联想到《花样年华》。

还有歇斯底里,故意放慢的镜头,背景音乐掩盖摔盘子、争执声的处理,都好像王导哎!

难道多兰也是王导的粉吗!压抑的男孩,压抑的母亲。

一切都好压抑……竟然也笑着流出了眼泪,心里却像压着块石头。

很好的电影!还有,多兰也是同志哦!

最近我喜欢的导演作家画家都是gay,也真是巧了😂

还以为是惊悚片。

是大惊喜!

景框不错,期盼另一个的回应。

男主什么都憋在心里!好难受

《我杀了我妈妈》短评

-

5分钟前
  • R
  • 还行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9分钟前
  • Joyc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