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是一个很容易被感动的人,所以看这个总共哭了三次,很离谱,比《祖国》还多1.冲着“童年”去的,实际上拍得只能算“还行”,如果评分精确到半颗星我会给2.5颗。
内核看出来了,说教意味很重,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真的很想离场。。。
忍住了2.特效做得“还行”,有些地方很违和,有些地方又很自然——结尾拍摄花絮才知道那些自然的地方不是特效而是大号道具🚬3.小演员们台词都不太行,田雨老师太像老师不像父亲,妈妈的角色演绎得过分歇斯底里了,全程台词基本都是呐喊式的。
全片最好的一句台词我觉得是火场上校长喊的“消防车怎么还没来”,很有感染力。
4.最好的地方在于拍出了现实,甚至有些讽刺,鲁西西从火场中获救那一幕,所有人在鼓掌在欢呼,只有她自己哭喊“上尉”,很有感觉;另外结尾父母的“反省”我个人觉得没到位,不知道是编剧笔力不足还是导演故意设计(好像是一个人?
),明明有很多可以深发的点,最后就来一句“孩子需要的除了成绩还要爱”,很无语,很浅薄,浪费了前面的好镜头。
5.很多地方其实脱离实际,怀疑编剧/导演只是了解了一个小学生的大致生活,小细节不伦不类。
这电影刚看完时感觉很感动,因为我小时候好喜欢的一个故事竟然能够影视化,而且我已经不太记得小说细节内容,所以一时觉得还不错,因此萌生了重新再看一遍这部小时候很喜欢的作品。
不看想不起,一看才发现电影和原著简直云泥之别。
小说比这部电影精彩100倍。
以下内容不但包含了电影的剧透也包含了小说的剧透,如果有想看小说的朋友们,请谨慎阅读。
---分割线---一,电影里的皮皮鲁没有小说里机灵。
先说福尔摩斯被锁起来那场戏,小说写的是妈妈以为鲁西西养狗了,所以把鲁西西的卧室锁了,就坐在那里等鲁西西回来质问她。
而皮皮鲁这时正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根本没有暴露,因为他不能让妈妈知道是他的狗,别看皮皮鲁躲着没出来,但其实他也想好了要是妈妈要伤害福尔摩斯,他再跳出来保护它。
电影里演的是皮皮鲁刷一下冲出来挡住妈妈,真是生动演绎什么叫此地无银,妈妈一下子就认为是皮皮鲁养了狗。
在小说里确实是罐头小人放福尔摩斯从窗子出去,但是提议放走福尔摩斯的是艺术家而不是歌唱家,而且最重要的是!
说到这我就要说了,电影里的歌唱家简直是没什么作用,小说里好歹还做了首《落后生之歌》来点缀一下,结果电影里也没有这首歌。
其次罐头小人做事也很严谨,他们不但救了狗而且还把窗子也关起来了,后来妈妈打开门没看到狗时,看到狗不翼而飞的瞠目结舌,比电影里罐头小人还没来及关窗子妈妈就闯进门有趣多了。
在小说里,鲁西西回家后妈妈还质问了鲁西西养没养狗,鲁西西说没养,打开房间看到狗影子都没有的时候她还反过来质问妈妈,狗呢?
鲁西西并不像电影里那样文静懂事的样子,而是有些古灵精怪的,敢于质疑大人的。
小说后面还有她顶撞老师的情节,也很精彩。
再说皮皮鲁和罐头小人的相识。
小说里皮皮鲁是靠着自己几次侦查发现罐头小人的存在,原著写的是他发现了福尔摩斯被刺伤的那根针,还有碎布头,后来有一次他把红房子带到自己房间侦查时又遇到了妈妈,妈妈搜查了红房子可是什么可疑也没发现,皮皮鲁算是保护了罐头小人。
等妈妈走后,他才正式见到罐头小人,原来小人们害怕妈妈搜查红房子,早都躲进皮皮鲁的外套口袋。
而电影里演的是,鲁西西翻窗户的时候和罐头小人说话,这一幕被皮皮鲁撞见了,由此皮皮鲁发现了约翰。
不得不说电影这样一演,皮皮鲁的机灵劲儿都没了。
其实后面还有皮皮鲁和鲁西西一起想主意对抗学校的各种情节,兄妹两就没有闹掰过,而不是电影里演的鲁西西竟然不顾罐头小人危险去考试。
小说里的鲁西西是绝对不会不管罐头小人的。
二,皮威和鲁雁(也就是爸爸妈妈)根本没有电影里演的那么不堪。
电影里的鲁雁总是胃痛,因而以此亲情绑架孩子,让孩子考好试,一定要考第一名,不要气妈妈。
小说里的妈妈根本没有亲情绑架过孩子。
电影还设定了爸爸是因为孩子放弃了最喜欢的工作,小说里没有这样的设定。
电影里演的妈妈和鲁西西说,爸爸为了你,放弃了自己最喜爱的工作,你凭什么不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
说实话这句台词或许很现实,但我不喜欢,这种苦情戏不是郑渊洁的风格。
电影里给人一种那样的感觉,就是爸爸是一个温和的人,而妈妈是一个严厉的人,事实上小说里面不是这样的。
小说里的爸爸,是很威严的爸爸,会严厉的对皮皮鲁和鲁西西说话,而不是像小电影里面演的和蔼。
小说里面爸爸曾经暗暗跟踪鲁西西想要去捉住鲁西西养的狗,但是由于上尉的帮忙,爸爸没有找到福尔摩斯。
而且爸爸发现福尔摩斯的时候,上尉在福尔摩丝的身上爬着。
并且上尉对爸爸喊话,不要再冤枉皮皮鲁和鲁西西。
爸爸还以为是狗会说人话,惊诧了好久。
爸爸对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还不相信,我觉得这个情节特别有趣,但是电影里面也没有演出来。
其实在小说里面,爸爸和妈妈后面也已经察觉到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儿子和女儿周围,但是他们不去戳破,这一点,我觉得非常的难能可贵。
而且小说里的妈妈是一个讲诚信的人。
皮皮鲁有一次和妈妈打赌说只要他能够考试考第一名,妈妈就得答应他,让他养狗。
果然呢,皮皮鲁在博士的帮助之下得了第一名。
所以福尔摩斯就养在家里了,但是电影里面好像没有这个情节。
说到这里就还有一个情节,就是作弊的那场戏。
小说里罐头小人们根本就没有帮助那么多的孩子作弊的。
很多人也说的挺好,这种大范围的作弊,其实我觉得不要这样拍比较好。
在小说里面,只有博士帮助皮皮鲁作弊考了第一名这一次,后来再也没有过。
而且皮皮鲁在接受了博士的帮助以后,就痛下决心要当真正的第一名。
而不是像电影里面演的那样对成绩依然无所谓。
而且小说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就是这次考试当中,鲁西西并不是电影里演的那样,因为打瞌睡而没有考好。
是因为鲁西西自己觉得考好了以后,就不像个差生的样子,所以她故意考不好的。
所以小说里的鲁西西,真的比电影里面的鲁西西要有趣多了,她很有自己的想法,真的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儿。
然后就是在会见外宾这场戏当中,其实爸爸和妈妈都是站在皮皮鲁和鲁西西这一边的。
小说里写的是学校因为皮皮鲁和鲁西西是落后生。
所以不让他们会见外宾。
但是爸爸和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很生气。
这次他们是站在自己的孩子这一边的。
他们非常支持自己的孩子,去做这件为中国人争光的事情。
皮皮鲁和鲁西西会见外宾的那一天,爸爸和妈妈都为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找到了最好看的一身衣服,将他们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去见外宾。
他们走的时候,爸爸妈妈和福尔摩斯还在楼上目送他们出门儿。
小说里会见外宾这件事情结束以后,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学习热情达到了最高点。
他们每天晚上都会刻苦学习,倒是福尔摩斯孤孤单单没有人陪他玩儿。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看着福尔摩斯内心当中做出了一个反思,他们觉得以前扔掉皮皮鲁养的小动物,这种行为实在是太过分了。
他们觉得自己以前是在剥夺孩子对小动物的爱,他们察觉到一个人学会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时候,他们真正的接纳了福尔摩斯,这时候成了他们两个陪福尔摩斯玩耍。
这个情节让人看了,觉得非常感动。
三,就是创造了李小曼这一个反面角色。
我也看了其他人的吐槽,我觉得他们说的挺对的,把一个小孩儿演的那么坏来衬托主角的善良和美好,这种手段也太拙劣了。
学校里面的大火,这也是电影里面原创的情节。
其实我觉得还不如按照原著拍会显得更有趣一些。
总结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刚看下来的时候,觉得还是可以的。
但是看过小说以后,就觉得这部电影拍的真的是不如小说里那么精彩,不但人物刻板,而且把人物的个性也改的不如小说里那么生动有趣,强烈建议大小朋友们都读读皮皮鲁和鲁西西这个系列。
我觉得电影拍的失败之处就在于这部电影是当做儿童片来拍的,如果是把它当做奇幻片来拍,那么应该就不会拍成这样。
其实为什么不能当做奇幻片来拍呢?
国外的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等等很多小孩子当主角的电影,都不是只面向少年儿童而是面向全年龄段的观众。
那么皮皮鲁和鲁西西为什么不能拍成面向全年龄段的观众呢?
总之,我希望这只是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影视化的一个最低的起点,希望以后还能看到影视化的更好的作品。
童年经典IP啊,和魔方大厦有联动,记得小时还有这个动画片。
拍成真人版确实有点尬,说给孩子看吧,太枯燥,给成人看吧,太隐晦,不直接,浅的太浅,深的太深,演技水平不够院线级,顶多是中小学校会演的小品级演技。
整部片子的内涵很深,当然为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一定还是要回归到正能量主基调,不然就看不到了。
随便说说看电影时的一些感悟点。
1.唯分数论。
学生一切以学习为主,学习一切以分数为据。
只要成绩好就好学生,这其实是一种很落后的论调。
学校要教育孩子的,不应该只是学习成绩,而是真善品德,不论在现实中还是艺术作品中,往往影响一个孩子的发展,并不是教念书考分的老师。
现实中的老师,多数只是作为工作在应付,教出成绩了有绩效多挣钱,比的只是成绩,只是押题,讲的最多的就是分析考卷分析题,完全是应试教育,更有甚者连ABCD的选项和是非题对错的比例都分析一下,堪比彩票精算师。
当现代嘲笑古人只背八股文就算有学问时,未来人也是同样嘲笑现代人的只要有分数就算成功。
2.分数等于钱,钱多就是幸福。
这逻辑是这样的,分数好,就上好学校,好学校就能找好工作,好工作挣钱就多。
可是这其中并没有必然联系。
分数能换钱的职业,只有替考枪手。
另外一个人的幸福快乐与钱多少,也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幸福快乐是主观感受,金钱财富是客观物质,有钱确实可以增加快乐,但不是唯一必要条件。
带着无限金钱生活在无人荒岛会幸福吗?
3.家长为你牺牲的很多。
影片里的爸爸妈妈说出来,爸爸为你舍弃好工作,妈妈得病还照顾你,实在不忍吐糟。
这。。。
不就是道德绑架么。
父母为子女无私的付出很伟大,父母为子女无脑的付出很愚蠢。
4.不拘一格降人才。
360行,行行出状元。
活出自我,才是精彩。
一个稳定的社会,是需要有不同类型的人做不同类型的事。
就像一个球队,前锋很重要,但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当前锋,需要中场,后卫,守门员,教练,队医,场务,解说,保洁,保安,少了谁都会出意外,踢不赢比赛。
5.童话不适合成人,都是反鸡汤的。
影片中,小人们帮孩子作弊的一幕,放到家长们眼里又该举报了,不用联系前后剧情,不用最后觉悟成长改邪归正,中间只要有这情节,就会被举报。
现在的家长们都很玻璃心,一定要让孩子在温室里,远离一切。
正好看这电影前,巧合重温了几部童话,以现在成人的观点来看,还真是可怕。
杰克与魔豆,天上的巨人找谁惹谁了,就被杰克偷家了还丧命。
丑小鸭,天鹅的孩子,终有一天会变天鹅,与努力奋斗无关,与基因血脉有关,反过来如果它和其他鸭子一样,又是不是该庆幸自己和鸭子一样丑呢,环境才是根本,如果它在天鹅群里,就不会感自己的异样了。
白雪公主,红颜自古遭人嫉,长的美就是错,如果她长的平庸点就没那么多灾了。
小红帽,社交不要太牛B,你不知道大灰狼的计划。
皮皮鲁和鲁西西是一对双胞胎兄妹,鲁西西成绩优异,是所有人眼中的好孩子,皮皮鲁调皮贪玩不爱学习,受尽所有人的鄙视与不满。
有一天鲁西西在家里发现一个奇怪罐头,罐头里面出现了五个只有火柴棍高的小人,从此使兄妹俩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
电影改编自郑渊洁的同名童话,截至目前,票房5779万,豆瓣评分6.6。
客观来说,票房与评分是相对及格的,可能原因就是皮皮鲁是个大ip,在少年儿童心目中极具分量,另一个原因是影片本身探讨的教育话题,是众多家长所关心的。
但从影片质量和教育话题两方面来说,笔者认为都是失败的,有商量余地的。
关于影片质量,首先故事的热闹与戏剧程度欠缺。
如果对罐头小人的背景与来历充分渲染,使五人小组的超能力得到多的展示,无疑将会使电影更具可看性。
在考场作弊戏中,无端模仿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失去了小孩本该有的纯真与可爱所散发出来的喜剧性。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为了故事有对立有障碍设置了一个小反派,而且反派小姑娘已经坏的没有了底线,着实让人不解。
关于影片探讨的教育话题上,我们都清楚,多年来一方面大讲特讲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处处都是看考试成绩,两者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电影的表现中,徐老师和皮皮鲁妈妈就是典型的成绩论代表,动不动就以开除为要挟恐吓学生,学校可以如此肆意妄为吗?
提倡素质教育,就真的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
电影既然要探讨这个内容,就应该凸显出这些所谓的“差生”,虽然学习不好,但他们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卓越发展,以此带来的他们在人格上的更加健全,与所谓成绩好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能达到此目的。
而电影只是点到为止,虽然说了,但完全没有力度。
另外,说个题外话,这个电影要想真的又好看又有教育意义,笔者认为,应该在让皮皮鲁、鲁西西与五个罐头小人形成互文关系。
比如说五个小人也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受到了教育上的不公平所以来到了现在的大人世界,他们是叛逆者,所以看到大人世界中同样有着相同处境的孩子,他们真的从内心联合起来对抗,这样才又好玩又好看又能引人深思。
于飞导演一直坚持拍郑渊洁的东西。
就这一点来说,已经非常值得尊重了。
回头看看,现在已经没有这种真人演的儿童片了。
看着看着,就觉得小时候好像看过。
很多的情节也都很熟悉。
这个电影从各个方面来说,都算不上绝顶的优秀。
特效拉,美术拉,都是平平的水准。
但是这个满分,从其他方面定义,却是实至名归的。
首先,从学术层面讲,是非常有贡献价值的。
因为没有人拍中国本土的童话故事了。
我们应该当推广自己的东西,这一块就是空白。
如同陈佩斯说的:“我前进一步,中国的舞台喜剧就前进一步,我后退一步,中国的舞台喜剧就后退一步。
”这话说得即荒诞又硬气。
因为只有他在做,所以当然是这样。
那投射到这里呢?
郑渊洁退步了,于飞不拍了,可想而知,这个事就绝根了。
郑渊洁写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是独属于我们70-80这一代人的。
我惊喜的发现这个演皮皮鲁的小演员长得很像《魔方大厦》动画片里的来客。
看到彩蛋更是让人兴奋。
在这里做一个意淫般的畅想。
假如有一天,于飞可以拍《魔方大厦》的网剧呢?补完动画片没有的结局。
那真的是活久见了。
要是导演真的去爱奇艺申请网剧经费。
我相信是能筹到启动资金的。
挺适合跟孩子一起看的,跟他说爸爸小时候看过的童话终于拍成电影了,让孩子提前预习一下小学生的生活。
两个小主角还挺符合我心中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形象,圆圆的脸都很可爱。
很欣慰的一点是把时间设定在八九十年代,复古的家具家电看着很亲切。
用了不少绿幕来做后期特效表现出微型小人眼中的世界,算是下了本了。
内容是典型的郑式批判教育制度,看《童话大王》长大的都很熟悉了,也表达了友情和亲情的问题。
上次看了《训兔记》短片也拍的挺不错的。
这部电影应该是继《长江七号》之后最好的国产儿童电影了。
儿童电影很少人拍,可能没有市场吧。
希望以后郑渊洁的经典童话能陆续搬上银幕,打造一个郑渊洁宇宙,他也跟斯坦李一样在每一部电影里客串一个镜头。
小时候看过好多郑渊洁的童话,《罐头小人》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应该觉得蛮有意思。
原著故事有点记不拎清,但大致设定还是记得的,本片想必也遵循了原著的设定吧,这也是改编的起码要求。
但我还是给本片打了三颗星:一颗给郑渊洁,一颗给小演员,还有一颗给不忍卒视的、长大了的孩子们。
至于电影的故事立意、台词腔调、拍摄技巧、故事细节,我觉得存在很大问题。
首要的缺陷就是立意过于明显,不是说成年人看着会觉得过于简单,而是小孩子看过去也觉得过于教条、无趣。
虽然肯定是要歌颂友情、弘扬全面发展新风尚、批判单一教学评价标准,但不应该赤条条地把大道理讲出来,那样不叫童话!
童话的魅力不仅体现在整个故事的基本设定,还反映在讲故事的方式。
这一立意上的缺陷,直接体现在了台词上。
孩子们讲的话还是太正式了,没趣味,小孩子是不会这么讲话的;而老师们的发言则像是固有印象的集合,你说他们讨厌吧,确实,但他们的表现就很脸谱化,生活中的糟糕老师必然会有一些更具体的狠话。
拍摄方面我没有什么专业见解,但起码最后那段鲁西西和罐头小人告别那一幕,就非常地莫名其妙:为什么晚霞要用模拟的呀,想说明什么、渲染什么?
直接拍真实的不好吗?
总之就是有种违和感。
与前面几点比起来,故事细节都是小问题了。
既然试图模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环境,那就做好呗:过去学校标语的字号不是宋体;试卷的纸张没那么白;话筒不会那么先进;救护车也不会那么新。
这些本可以克服的。
说来搞笑,做得不错的细节多少跟郑渊洁的其它作品有关,比如《舒克和贝塔历险记》《隐形裁缝》《魔方大厦》,我都怀疑之后是不是要拍系列电影了。
——但是我想,如果拍成这样,如果童话不再是童话,或许还是不拍为妙
特效土土的,剧情尬尬的,转折硬硬的,但作为中国儿童文学首部大IP的影院呈现,多少还是有不自觉原谅这一切的情感[破涕为笑],鲁西西演技很真挚,制片给人强烈的小孩穿西装皮鞋装大人似的笨拙和无奈,于是煽情时陷入一种又想哭又好笑的魔性尴尬中[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小学生们看得很投入,说好惊险好刺激好搞笑[破涕为笑][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说这部电影工业不行的,真是笑死了,你们觉得中国可能有电影公司投资上亿拍一个没有明星都是小孩演的儿童片吗?
电影公司都说了这是一部小成本的片子,有人能拍出来已经很不错了,知道特效是要烧钱的吗?
这种奇幻片在好莱坞都要1亿起的,这1亿是美金!!!
难怪中国儿童电影一直不行,刚有一个好点的儿童电影发了点光,就被喷子们喷灭了!
孩子第一次看到这种小孩演的电影,一口气看了六遍,可惜他们没有网上话语权,不会来评论,近几年最好的儿童电影被这些喷子毁了,以后孩子更难看到这种电影了
原著是一部很常规又有点啰嗦(对儿童来说应该是有价值的)的儿童故事书,感觉还有翻译腔,连幽默方式都像是古老西方的,而且书里对学习的描绘非常悬浮,应该还是郑渊洁结合着家长不让养宠物和老师冤枉同学的经历展开想象,倒是严丝合缝逻辑清晰,只是不怎么精彩。
而电影里选用原著的部分无比简洁,书里一大半的内容他们二十分钟就演完了,原著里解释半天的他们随随便便就糊弄过去了,让原本常规的故事变得随意,那些筹划已久的行动都成了偶然的,另外改编出要对抗学校的错误政策一起作弊被处罚、加上了坏同学强势欺凌(这应该是郑渊洁创作中不会有的形象)、扩充了大战老鼠(老鼠还挺吓人的)这些惨无人道的情节,虽然把80年代的色彩做得还挺明亮的,但其实剧情和表演给人感觉都挺暗的,父母老师的批评都挺有压迫感的,学生也都挺苦的,鲁西西和小人们都没少哭,全片里所有演员都没什么笑模样,作为儿童电影我觉得是挺不喜庆的。
最后闹得这么恶劣实在没法收场了,干脆一场大火,彻底成了灾难片了。
这时候有一点改编还挺有郑渊洁的精神的,就是医生本来不想救上尉,但听了校长的名号之后加急处理。
其实这样的现实主义讽刺幽默我觉得才是郑渊洁童话的精华所在。
片尾的花絮应该全片最欢乐最有意思的部分,其实这些人也挺乐呵的,只是剧情改编没让他们发挥出来。
期待下一部吧,把爸爸妈妈关在罐头里的《魔方大厦》。
前有三体被强行推进并半路夭折,后有郑渊洁的文本被丢尽火坑——虽然势小,但本质一样,都是文学如何转化为影像,影像如何联动文学。诞生刚过百年的电影,在传情递意的载体形式探索上还要拜一拜生根数千年的文学。老郑的核心要素与价值旨向仍在,改编力度很轻,就是制作太拉跨,“载不起许多愁”。后期配音、丢帧、跑焦可谓一个不落,都不必说编导演,单单是打光就考住了本片的制作团队。真人特效电影不比动画电影,能够玩儿一些玄乎的、难以在现实执行的画面。但是既然搞了这么一个真人电影的形式,为何不下足功夫,难道仅仅诉求孩子作为观众么。形式论放一放,再说剧情,我可从未在上美影的任何作品中感受到如此多的尴尬桥段。承托底盘的制作工艺,水得不行,实在让人失望。大环境在呼唤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机会,可给你机会你千万不能不中用啊。
比预想的要好,小演员们都还演技在线。至于剧情,想想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的教育现状似乎还是停留在郑老师的设定范围内(甚至还有所不如),不得不惊叹于作者的脑洞。PS:有没人觉得上尉的演员很像李晨的?
就这制作水平,还不如网大。当然,小孩儿们还是可以看看的,还是挺有意思的,仅限13岁以下那种有意思……
不好
拍的真烂 以后别拍了🤢🤮
成人看确实是没劲
不到5岁的儿子看得津津有味,真希望今后多拍一些儿童题材的作品,而不是无休止的网大烂片。
20211001 小时候看过书,这次出电影带孩子去看了,小孩挺喜欢,虽然特效有点五毛钱,也算有自己的全家欢电影,希望做成系列!
虽然人物脸谱化标签化还是过于明显,但作为给孩子看的电影还是足够有趣和合家欢的,一直以来还是很喜欢郑渊洁的童话故事的。
鲁西西演技在线,皮皮鲁就是打酱油,虽然猛烈抨击应试教育,但其实有用吗?
作为皮皮鲁故事的忠实读者,这电影拍的太不合格了,丑化学校丑化教育,故事本身也不够好看。
一群罐头小人帮小学生作弊导致小学生要被开除,关键时刻突发大火,小学生奋勇救人,最终得到老师原谅的故事。完全不知道罐头小人、作弊、老鼠大战、突发大火,这些情节点有什么前后因果关系,主题也很扭曲,小孩子见到小人就一定都想要作弊?那也是挺丑陋的。特效也真的是凑合事。也就看个情怀。剧情如果是小学生和罐头小人的暑期大冒险之类的大概会好很多。
五个罐头小人要是用CG做可能还好点,都2021年了,居然还用五个真人演,纯用实拍+抠像体现空间位置和大小关系,特摄片吗……生怕观众不知道这么原始廉价的手法,片尾还把各种绿幕花絮都放上去了,太土了= = 一股很做作的儿童片腔调,尤其还安排了一个宫斗剧反派一样的坏女孩,求求各位大人别教小孩这么挤眉弄眼地演戏了。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小孩从小玩ipad上网,什么好东西没看过,再拍这种低龄儿童剧一样的东西也没人想看了吧。不要死读书的道理放在郑渊洁那个年代还行,现在不用你们拍个电影来说教了,精英家庭的孩子早就不高考了,底层孩子你让他快乐教育那是在害人。这片对我而言唯一乐趣就是莫名像一些双人成行的游戏场景
tnnd这比长津湖好看多了 除了把罐头小人公之于众之外都很好 鲁西西也好看 价值观也很正 中国需要这样的儿童电影
小时候好喜欢这个故事,基本还原了
这拍的也太邪典了,郑渊洁既然同意把这故事改成这样,想必是他儿子经营不善对整个剧本的前三分之二没什么意见,包括小人第一次帮助差生改成集体作弊,属于欲扬先抑后面定有博士因材施教,证明成绩差不代表孩子差(差生通过考试打唯成绩论的脸才是这个故事的的高潮和根本立意),结果水尿光汤几个镜头也不交待考试咋样一场大火人间有大爱就结束了?差生之歌都不唱算什么狗屁改编
电影学院这些年出来的无论是导演,摄影还是演员都远不能和八九十年代的比
断断续续看了一点,很失望:1、皮皮鲁的孩子表演真是很僵化;2、老师什么的都太脸谱化了;3、考试作弊那个设计真是很傻;4、救火时候用衣服挂在绳索上拽着滑下来的设计难道不危险吗?不怕孩子效仿?
轻松愉快欢乐,虽然已经忘了原著,但看完仍觉得很开心,是九十分钟的独属美好了。几个小演员都还可以,配乐虽有彼此衔接问题,但能做到适时出现烘托氛围。跪求郑亚旗赶紧影视化其他的啊!拿着这么大ip怎么就没啥面向大众市场的动作呢
回望八十年代,儿时没读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