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很本土,要是想凸显他们法兰西的电影,早就出现那个那个塔了。
”我话音刚落,埃菲尔铁塔就闪着塔顶的灯出现了几秒。
就像女主的名字在影片进行到一半才出现一样,影片从一个女人已经进行了一半的人生开始。
五个男人与她分别交织的故事,也不知道女主的心为谁停留过得更久,好像每一个男人都对她有着吸引力。
没有喝咖啡的桥段,但似乎整部电影都笼罩在咖啡的香醇气息下,轻松但不欢快,平静又不平淡,嗯 很法国。
女人与各个人物对话的场景对接了一个小时20分钟,对话、交流、反驳、请求……这必须让我想起洪尚秀的电影,不停的talk,never stop。
总会有两个人快要打起来的时候,又总会有情绪稳定的时候,有如正常人的心电图,虽然波动,但范围有限。
看欧洲的文艺片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欧洲人的生活方式,穿衣打扮,以及与我们截然不同的街景。
当然,最重要的是猎奇他们的价值观。
离婚了还可以偶尔回来上床打个炮,与有妻子的男人偷情可以明目张胆,男女关系都不强加道德去探讨。
我又想起了那句话“什么是道德?
我和他熟悉的时候,我和他身体熟悉的时候,我对他放心。
”表面看这是一个离婚女人孤独生活求爱的过程,但是也就是选取了不典型环境中的不典型人物的一段啊,而已啊。
中年小清新,感觉有点类似“大龄剩女”嫁不出,有时候不是自己找不到合适的人在一起,而是自己本身出现了问题,太过于执着于自己所谓的那些要求了,还有个最重要的是自己本身就是个问题,没有认识到,要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中年时期难免多多少少会比平常敏感,多疑一些。
整个电影带着法式幽默感。
朱丽叶·比诺什,法国的文艺片女神。
《布拉格之恋》《英国病人》《烈火情人》《浓情巧克力》都是她留给世界影史的经典作品。
忧郁深邃的眼神,成熟的魅力,娴熟的演技,让朱丽叶·比诺什在国际有着不少的影迷。
文艺片女神,从来不会缺少贡献尺度。
在《布拉格之恋》《烈火情人》《屋顶上的轻骑兵》等作品中,朱丽叶·比诺什都有为艺术献身的片段。
在2017年上映的《心灵暖阳》中,已经53岁的朱丽叶·比诺什依然不惧尺度,在影片中宽衣解带。
本片是在探索中年人对爱的追求,故事情节简单,更多是人物的说话画面。
导演希望从一个中年失婚女遇到的各种各样男人,来揭露真正中年人士的爱情观。
伊莎贝尔(朱丽叶·比诺什)是一名画家,年至中年。
性格直爽,敢爱敢恨,渴望一份真正的爱!
在车站,在路上,她常常处于思考的状态。
会跟陌生的司机交流,也会跟熟络的朋友探讨。
而对真爱的不可得,又常常使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时时哽咽无法自已。
伊莎贝尔跟丈夫离婚,但还保持着x关系。
当发现丈夫在尝试新姿势时,伊莎贝尔忽然感到厌恶。
渴望真爱的她感到有被冒犯,这不是她希望的自然状态。
一段感情开始有了做作表演的成分时,就变得无味了。
一个长得不错的离婚女人,身边永远不乏追求者,更何况伊莎贝尔也在主动追求真爱,于是她遇上了各种类型的中年男。
银行家属于主动派,他追求的只是情人,而这种类型也是中年人感情中最常见的一种。
无论是什么,总会有新鲜期。
时间久了,即使曾经多么喜欢,也会开始产生疲倦。
所以爱人若是不能用亲情与法律维系,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分开。
情人,更多是追求的一份刺激。
可以不用承担丈夫的责任,却可以享受作为丈夫的乐趣。
银行家喜欢这种乐趣,更何况伊莎贝尔还是一名艺术家。
他在伊莎贝尔身上只是寻求着刺激,所以他会在床上询问伊莎贝尔与前夫的对比。
伊莎贝尔有被冒犯到,之后也发现银行家只会将自己当作小三,终于果断跟银行家划清了界限。
她要的是真爱,不是小三。
演员,属于暧昧被动派。
拘束于规则中,想要出轨追求刺激,但内心却有着负罪感。
他厌倦了与妻子的感情,已经产生离开的念头,但这个想法只有他自己知道,因为这种类型的人,只敢想,却不会主动付出行动。
伊莎贝尔遇到演员后,被他的气质深深吸引住了,伊莎贝尔以为他会是自己的真爱。
在第一次约会后,不敢主动的演员让伊莎贝尔很急躁,她愤怒的在车上表达了情绪,然后邀请演员回到家中。
而演员依然恐惧于规则,喝酒依然无法让他打破禁忌,几乎他都要开门离开。
不过在欲望的驱使下,他还是回头跟伊莎贝尔发生了关系。
但这次关系却让他有了负罪感,之后他主动说明后悔这段关系,并表示只想跟伊莎贝尔保持暧昧,而没有其他关系。
虽然伊莎贝尔很爱这个男人,但也清楚他不会是自己的真爱,于是果断选择了分开。
流浪汉属于无为派,在中年人的感情中,顺其自然,而又互不打扰。
在舞会中,当流浪汉站在伊莎贝尔身后,两人款款而舞,流浪汉的浪漫打动了伊莎贝尔。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其实伊莎贝尔身边也不乏优秀者追求,但太熟悉反而没了神秘感。
流浪汉给予了伊莎贝尔这份神秘。
但是流浪汉也不过只想跟伊莎贝尔保持这份感情,却并不想彼此融入对方的生活。
伊莎贝尔终于明白流浪汉也不会是他的真爱。
伊莎贝尔身边还有着其他追求者,有一套房子想跟她同住者,经营艺廊的同行,感情细腻却不想破坏自己家庭的黑人。
寻寻觅觅,伊莎贝尔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那份真爱。
伊莎贝尔苦恼极了,最后,伊莎贝尔只好寻求占卜师寻求解脱。
但其实占卜师也不过是一个困惑于感情的普通人。
当他用着所谓的占卜术说着似是而非的道理,在两人的交流中,影片结束。
真爱,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你以为找到的真爱,在满足了一段时间的需求后,就会让你产生另一种需求。
新的需求出现,曾经的真爱就不再是真爱了。
国外总是标榜追求灵魂自由,所以他们的爱情观比较开放而没有拘束。
但真爱本就是一道没有答案的命题,与其借着真爱的名义一次次换伴侣,倒不如踏踏实实一生爱一个人。
人生,其实挺短的。
拍手叫绝,没有制造虚幻,直接老辣,端出真相但并不沉重,反而给人勇气,很高明。
看简介以为惨兮兮,没想到很幽默的轻喜剧,奇形怪状的男人好多,庸俗的银行家,自私的演员,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难民。。。
很尴尬无奈的滑稽感,带点苦涩回味。
女人难免深夜哭泣,没人知道她在想什么,傻乎乎的。
比诺什来演很好,她有双不老的眼睛,形成矛盾感。
演技炉火纯青的她比玉女时有劲多了,有血有肉。
人类所有的困境都差不多。
博物馆的朋友帮她分析,劝阻她和死追她的难民在一起,给了她忠告。
接着占卜师娓娓道来,温柔的乐声响起。
要小心被人当作拐杖或者过渡利用,你不能伤痕累累地从里面走出来,他会将你蚕食殆尽,还非常享受。
好好照顾自己,小心不要陷入陷阱。
你的未来在别处,一生挚爱另有其人,不在过去的人里。
你会遇到更好的人,更有魅力,更有深度。
你需要的是某个不平常的,具有冒险性格的人。
他是值得信赖的,可靠的。
你没披上保护衣,这样更好,你还会经历许多。
顺其自然,寻找内心的暖阳,同时敞开心扉。
最后一个词open重复了几遍。
好的电影具有普遍意义。
关键太好笑了。
看完爸爸说了一句,爱情需要棋逢对手,势均力敌,我觉得没错。
法国女导演德尼致敬偶像洪尚秀的转型之作,朱丽叶·皮诺什絮絮叨叨的爱情话剧,她颤抖着将一把情人一发发压入左轮手枪的弹仓,战战兢兢地瞄准射击,却拼得个弹无不虚发的可悲战局。
整部电影靠皮诺什令人信服的又傻又美和法国人几近幼稚的爱情偏执支撑,才没有跌入老阿姨欲焰焚身的俗套。
爱情万岁!
纵是中年又当如何。
电影第一镜是皮诺什的裸背,这位54岁的女演员保持着和C罗一样紧致的身躯,紧张敏感、骨肉匀停、每寸肌每块斑每条纹都在参演。
同样惊人的还有出演神棍的德帕迪约,一张脸上半点也没有失神,竟保持着和《大鼻子情圣》一样深刻的轮廓……男神女神的惊世之美是因为他们从不肯退守自己身体的圣殿吧。
作为追求浪漫与自由的西方文明之一,法国人天然就有追逐爱的执着与高傲。
无论是花样年华还是人生过半,令人心驰神往的爱情是时时刻刻不能缺失的生活必需品。
一个人到中年的女画家,从婚姻中走出,在追寻中迷乱,每天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情归何处”。
在求而不得的道路上,反复试错,反复寻找,直到迷失方向,直至痛苦不堪的过程。
昔日美丽的容颜徒增皱纹,但是眼睛神采依旧;尽管已不是青春少女,但是衣服的领子始终开于两胸间,自信而美丽。
生活没有过多的经济压力,女儿也暂由前夫抚养,女主伊莎贝拉没有任何除情感问题之外所要面临的窘境。
整部电影在她与无数男人的情感纠葛,和独自哀伤落泪中交织展开。
与不能和妻子离婚的混账油腻银行家,与有妇之夫的帅气舞台剧演员,与在舞会偶遇的没有合法居留身份的平凡人,与画廊的非洲裔合伙人,与还心存留恋的前夫。
她需要来自另一个人的温度,牵手、拥抱、亲吻来驱走内心的孤独,却越来越深陷冰冷黑暗之中。
问题就在于,可能她自己都不知道在期待什么, 找寻什么,前一秒还觉得完美到不行的对象,下一秒钟就分崩离析。
对于不能明确自己的诉求,最后不得不去求助一个心理顾问或是算命大仙,影片最后女主和算命师两个人长达10分钟的交流感觉都是苍白的忽悠。
企图通过别人的指引来确定未来的方向,从而确定在寻找的人是谁,他在哪里,最终的结果可能只可能是没有结果。
朱丽叶比诺什如此大胆的尝试,一把年纪还不惜全裸出镜,也是对艺术的疯狂献身了。
这很崇高但却对必要性不敢苟同。
那几个独处时难过得流泪的镜头,也是朱姐奋力的想要渲染当下孤独的感觉。
除此之外女主伊莎贝拉还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呢?
善变的,情绪易波动的,没有主见的,甚至还带有一点点自私的,这些加起来把这个人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终日沉迷于纠结爱与不爱,得到与失去,最终除了造成混乱,自己和周遭人复杂的状态,其他无一益处。
无论身处何地,与什么人在一起,寻找属于自己的inner peace真的太重要了。
希望每个人都能平和的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给心灵片刻暖阳,不是靠别人,而是靠自己。
偶尔让人莞尔一笑的幽默对白。
这比较接近传统爱情喜剧的套路,尽管到最后女主角依然没能找到真爱。
有点像陈国富的《征婚启事》或洪尚秀的自嘲幽默感,但我觉得更有新浪潮导演侯麦的哲理意味。
德尼致力探讨爱情对于女性的意义所在,将焦点放在挖掘女性在寻找爱情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尤其面对爱情时不知如何付诸行动的女主角,刻画得入木三分,女性观众看的话必然会有更多共鸣。
观影过程中,和朋友交换了一点观感:法国人怎么会把拥有一段浪漫关系看得如此之重?
要是放在中国,绝对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因为所有的爱情都会落脚到成家上,而成家,是为了立业。
如果有谁把爱情当饭吃了,定会遭来群嘲:这人有病吧。
女主偏就是病入膏肓之人,一副说什么都得找到一个理想伴侣才不枉此生的架势。
她焦急地寻找,身心俱疲地从一段关系走出来,再强打精神投入一段新的关系,有时甚至一段关系未了,又身陷另一段关系中。
她的身边似乎从未断过伴侣,但凡失去,哪怕只有一刻,也会让她陷入抓狂和绝望。
获取关系是爱欲的一种展现,倒是顺应这个高呼人性解放的时代,但个人觉得,实在没有必要放大这种关系在生活中的分量,毕竟社会还没有发展到容许个人欲望无限延展的地步。
看她费力脱下那性意味极浓的细高跟长筒靴,卸下凸显女性线条的修身皮夹克,换之以松松垮垮的毛衣,或是肆意露出肩带的小背心,舒舒服服地来个葛优瘫,每次了断,她都会发出“我累了”的感慨。
可以想象,她在这些关系中未尝不带有献媚的成分。
她密切关注男人的一言一行,细细揣度对方的心意,急于求证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预设,踌躇不定,这样的关系难免心累。
然而,放松之后,是更无法承受的空虚。
女主似乎总处在极度缺爱的状态,辗转于一个又一个男人身边,然而女主本性并非水性杨花,她真实的目的其实是追求一段关系的长久。
对此,影片里有段隐喻,一位艺术家绘制了一组天空组图,分别描绘每天同一时刻不同的天空,据她观察,天空那种固定不变的状态大约只能维持40分钟。
正如基于欲望的关系,绚烂炽烈却又变幻莫测,泛化了讲,其实关系场都是流动的,处在关系场中的人也不会恒定不变,借用村上春树的话——“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女主心中的Mr. Right,又何尝不是被不断刷新着定义?
可女主还一心笃定:人对了,关系就能长久了。
关于关系的固化,东方人自有一套智慧,那便是淡化欲望成分,靠伦理维系较为长久的关系。
片中女主的那位黑人伴侣也有类似的见解,他固守着“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理念,只愿留住最初的美好感觉,不过这种节制未免刻意,导致的结果是举步不前。
女主的心结,用佛家术语来讲,是典型的“求而不得”。
她自然不懂得用东方思维来化解,而去求助了一位占卜师(占卜师自己才结束了一段关系呢,不愧是浪漫之都)。
女主的求教始终绕不开“谁才是我的真命天子?
是A,是B,还是C”之类她最迫切关心的问题。
占卜师各种忽悠,努力劝诫她放弃对结果的关注,对未来抱怀一种迎接可能的开放心态,blabla……。
阳光终究不是别人能给予的,女主的恋爱饥渴症也无法依赖所谓对的人来治愈。
回到片中的一个场景,圈内人一道踏青,美景当前,众人赞不绝口,可女主无心赏景,反而借风景的权属问题大肆泄愤。
其实不管你怎么与世界过不去,风景始终在那里,我们缺少的,只是看风景的心态。
p.s.为被删减的7分钟和被掐掉的片尾鸣不平!
😖😖😖
我认识一个女画家,觉得朱丽叶·比诺什演得跟这位女画家的性格简直一模一样,女艺术家难以捉摸、反复多变的心思,敏感善变的脾气,全都在比诺什一颦一笑的细腻演绎里展露无遗。
这恐怕不是克莱尔·德尼一贯风格的电影,观众看不到以往印象派的摄影风格,也没能体会到欲望流淌的氛围,更没能见识到标签式的跳跃性叙事。
取而代之的却是一段接着一段的正反打对话场景,以及偶尔让人莞尔一笑的幽默对白。
这比较接近传统爱情喜剧的套路,尽管到最后女主角依然没能找到真爱。
有点像陈国富的《征婚启事》或洪尚秀的自嘲幽默感,但我觉得更有新浪潮导演侯麦的哲理意味。
德尼致力探讨爱情对于女性的意义所在,将焦点放在挖掘女性在寻找爱情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尤其面对爱情时不知如何付诸行动的女主角,刻画得入木三分,女性观众看的话必然会有更多共鸣。
尽管这回德尼的风格变得异常平易近人,但影片的配乐依然精彩,在衬托人物心理方面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细心的观众还能在影片里找到Tindersticks的唱片封面,The Something Rain以及《日烦夜烦》原声唱片的野性血腥画作。
克莱尔·德尼的新作《心灵暖阳》与她之前的作品明显不同,这是一部通过对话建构的悲喜剧(我猜测受到了洪尚秀的影响),同样也是一部从女性视角出发探讨爱情的佳作。
虽然据说改编自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但看完觉得似乎并无必然联系。
朱丽叶·比诺什在电影里一如既往地奉献了精湛又细腻的演技,在她所塑造的伊莎贝拉身上,承载着克莱尔·德尼对女性的理解和爱。
朱丽叶·比诺什所饰演的伊莎贝拉浑身上下都让人想发笑,她的穿着打扮、她的言谈举止……与她艺术家的身份形成了鲜明反差,部分幽默就是由此而来的。
照我们惯常的理解,艺术家应该是那些装扮清丽、气定神闲,有自己一处小天地的自在之人。
但电影中的伊莎贝拉似乎与这里列出的任何一点都格格不入——她的发型永远蓬乱着,扎在后面,她的穿着总是一件露胸的v 领毛衣外套皮衣,还有她那些高跟鞋像极了跳舞女郎的日常装备,更不用提她的言谈与举止;我不知道哪位自称历练人生的高人能从中见过一位艺术家的身姿,但也有可能,就是在这种不寻常的装扮反而显露了伊莎贝拉艺术家的身份。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位艺术家竟然会被爱情折磨得声泪俱下,就像一位青春期的小女生一样需要别人安慰,需要他者不断的爱才能生活下去。
后者正是伊莎贝拉不断寻找爱情的原因,但她根本不懂爱,她就一个小女生只是想要被某个人爱,而不是去爱别人。
因此,她不断地流转在不同的男人之间:中年发福的银行家,口口声声说“崇拜她”,却又只想和她维持情人关系;在剧场演出的男演员,原来有一种癖好,只想保持上床前纯粹的关系,一旦上完床关系就变味了;那位在酒吧偶遇的阳刚男子,却因为阶级差异关系被迫宣布告终;以及黑人职员,一直被吸引、却心知不合适……更不用说那些隐身的、未在电影中当作展品展示出来的男人了。
伊莎贝拉是悲剧的,她又一直不放弃找到真爱的那个人,这让她显得更加悲剧。
也许命运早已在她的性格上判定了她找不着命定的人,她不懂得爱是相互之间的一种关系,她只想要男人一味地爱他,只要男人爱她,全身心托付于她了,她就觉得对方是最后的真爱了。
想想,这哪有可能是一位艺术家的爱情观呢?
这只可能是那些单纯的小女生内心的幻想。
伊莎贝拉就如同古希腊悲剧中的英雄形象一面抗拒着她的命运,一面又认识不到根本问题乃是出于自己的性格缺陷。
克莱尔德尼反常又高妙地将这个悲剧故事处理成了喜剧,但这里丝毫没有对伊莎贝拉这个角色半点嘲讽或戏谑的意思,相反整部影片充满了关爱和同情。
德尼理解自己所创作的这个角色,是一部分女人的命运。
而电影最后,伊莎贝拉前往情感咨询师的工作室求诊情感问题时,她面对咨询师给出的建议露出欣喜又快慰的微笑,难道我们不会为她寻找爱情的天真和真挚所打动。
而与此同时,我们又知道,这很可能又是命运向伊莎贝拉开下的一个玩笑。
因为在前一组镜头中,我们还看见这位肥胖的咨询师在车里和女友发生感情问题,如果连他自己都深陷情感困境,难道还能给伊莎贝拉提供爱的建议吗?
对于伊莎贝拉这个角色,我所想到的是出现在费里尼早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大路》中的杰索米娜和《卡比利亚之夜》中的卡比利亚,她们都是寻找爱却又被爱一次次伤害的可怜之人,两个角色都成功地唤起了观众的同情心(想想观众在半个多世纪里为她们洒下的泪水吧)。
我觉得《心灵暖阳》与这两部电影有一种隐秘的联系。
只不过不同的是,杰索米娜和卡比利亚是十足的悲剧角色,但伊莎贝拉身上散发着角色的自主意识,她身上有一种天真的信念,一种对爱情的执迷不悔。
只是她不懂得爱,这是根本的悲剧。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