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几近成名

Almost Famous,成名在望(台),不日成名(港),成名之路

主演:比利·克鲁德普,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凯特·哈德森,杰森·李,派屈克·福吉特,佐伊·丹斯切尔,迈克尔·安格拉诺,安娜·帕奎因,费尔鲁扎·鲍克,诺亚·泰勒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0

《几近成名》剧照

几近成名 剧照 NO.1几近成名 剧照 NO.2几近成名 剧照 NO.3几近成名 剧照 NO.4几近成名 剧照 NO.5几近成名 剧照 NO.6几近成名 剧照 NO.13几近成名 剧照 NO.14几近成名 剧照 NO.15几近成名 剧照 NO.16几近成名 剧照 NO.17几近成名 剧照 NO.18几近成名 剧照 NO.19几近成名 剧照 NO.20

《几近成名》剧情介绍

几近成名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优秀生威廉(派屈克·福吉特 Patrick Fugit饰)在毕业前争取到为《滚石杂志》写采访稿的机会。他要跟随摇滚乐队的行程,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和报道。妈妈担心摇滚乐队的不良作风,坚决反对威廉的决定。 威廉还是固执地上路了。他的采访对象是“Stillwater”乐队的成员,这群年轻人还没有成名,心中怀揣着梦想前往全国各地开演唱会。他们有着很多其他摇滚歌手具有的特质:放纵、呐喊、喜怒无常,现场煽动着观众的尖叫。同时,他们会沉溺与毒品,有着人性中自私、猜妒的种种弱点。有一个叫潘妮(凯特·哈德森 Kate Hudson饰)的乐迷,与乐队共进退,最后却选择了离开。威廉用心去感受并参与这一切,从中获得宝贵的阅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企业动物余生三十天失去了什么2嫁东宫向着炮火前进椿文具店:镰仓代笔物语精武之拳战江湖人妖打排球2被遗忘的海角潘尼沃斯第一季摸心第六感风雪谷绿色的声音恐惧史神探伽利略禁断的魔术犬夜叉:穿越时空的思念鱼的故事咖啡王子1号店重返孟买文斯小子改车大师:化腐朽为神奇第二季南极之恋华丽计程车行梦中的简英宫恨击战毒枭矮子第二季风起洛阳之双子追凶鬼吹灯之龙岭迷窟

《几近成名》长篇影评

 1 ) 神秘的酷与现实

“酷”与现实同样以摇滚为题材的电影《海盗电台》里有一句台词让我记忆深刻——酷不简单,简简单单就很酷。

在我看来,《几近成名》就是一部借着摇滚讲“酷”这件事。

男主角William是一个很不酷的男孩,成长于单亲家庭,母亲是一个严厉刻板的大学教授,因为跳级而“错过了自己的青春”而总是被身边比自己大两岁的同学们嘲笑。

就在18岁的姐姐成为空姐,离开家门,给他留下一叠厚厚的摇滚唱片的时候,William找到了一个能让自己酷起来的方式——成为一名摇滚记者。

采访摇滚乐队是他酷的开始。

电影中的“主角”摇滚乐队Stillwater,出场时只是一支“只能为黑色安息日做暖场”的二、三流小乐队,他们为成名努力着。

在乐队开始“成名巡演”后,做完某个电台的采访后的一次聚会中,William采访Russell为什么做音乐时,Russell回答,其实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酷。

而影片中的Penny像William的姐姐一样,是摇滚乐的乐迷,她认识各种各样的明星,是Stillwater乐队的忠实粉丝,有一次William问她难道你的朋友都是明星吗,她回答说和明星做朋友更有趣,明星都是有趣的人。

无论是William,乐队还是penny,他们都是在追求“酷”的人,因为在当时被认为“酷”的摇滚乐而结识在一起。

“酷”是什么,要给“酷”下一个定义很难,是你我在青春期时穿一些奇装异服的叛逆,也是对自己的热爱保持单纯的执着。

影片中的人其实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让自己变酷,但是每个人都在这个“变酷”的过程中伤痕累累,“酷”也渐渐开始变质。

因为学业的压力,William多次向吉他手Russell提出采访但都被耽误了,William也表达过自己的愤怒,也向他们表达过自己想要回家的意愿,但是都被penny挽留住了,她对William说和大家在一起你就已经是在家里了,也就是在这时候,William明白自己确实爱上了penny,他跟随乐队做采访,或许更多的是为了能有更多的时候和penny相处吧,William的酷从单纯的“成为摇滚乐记者”梦想里多了份不靠谱的甚至显得虚无缥缈的爱情。

因为penny似乎更奉行“及时行乐”这条准则。

影片中几个姑娘要给William破处的时候,他深情得望着penny,penny先是感到有些惊讶,随后又很快挂上了笑容。

这是镜头给两人的眼睛都进行了特写,William的眼神从开始的欢喜变成了小小的失落,而penny的眼神中透露的更多的是抱歉。

William的爱情注定是一场空。

值得一提的是,William在此之前曾多次偷偷注视着penny的一举一动,这是他第一次如此直视penny,对两者的眼睛特写,让这一次对视更感动人心。

Stillwater就像其他乐队一样充满矛盾,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秘密,虽然如此,他们却始终都在相对纯粹的玩摇滚,始终坐着那辆破旧的大巴。

乐队的变质开始在新的经纪人的加入,当新的经纪人在用更大的舞台、更多的钱对乐队进行说服的时候,画面里出现了William的“伯乐”曾对他说过的话,“摇滚乐已经走到了尽头”。

Stillwater终于还是换了经纪人,也将大巴换成了飞机。

影片中,日落时,飞机飞过那辆大巴的空镜头表达了一种落寞,也象征着这支乐队所追求的“酷”已经开始变质。

这场巡回演出,这次追求酷的旅程,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隐藏着自己,让自己变得“神秘”,所有人都疲惫不堪。

William最后没能完成自己的记者梦,乐队解散,没能登上滚石杂志的封面,penny自杀未遂,独自去了摩洛哥……但其实每个人既是失败者,也是成功者。

William和姐姐一起回家,姐姐与母亲和好,过回了以往简单平静的生活;penny终于去了摩洛哥;Stillwater找回了大巴车,继续玩着自己的摇滚。

简简单单,却很酷。

Penny的悲哀与解脱Penny的真实名字是lady,但是她的生活却与lady相去甚远。

过着放纵的生活,最终也没能得到自己的爱情,这是她的悲哀;而她的幸运在于最后终于解脱,去了计划中的摩洛哥。

Penny与William的姐姐有许多相似之处,William的姐姐是空姐,在一定意义上,penny也是空姐,penny在影片中有两次模仿空姐,说着在飞机上的注意事项,一次是在聚会狂欢时的玩笑,一次是在飞往摩洛哥的飞机上。

甚至我认为,penny就是William的姐姐,是18岁是离开家的时候,放弃空姐这个工作,而是继续选择摇滚的姐姐。

无论如何,两人最后都有了自己的生活。

总之,还是那句话,想要酷不简单,但是简简单单就很酷。

 2 ) 电影中出现的全部52首歌曲

1. America - Simon and Garfunkel 2. Sparks - The Who 3. It Wouldn't Have Made Any Difference - Todd Rundgren 4. I've Seen All Good People: Your Move - Yes 5. Feel Flows - The Beach Boys 6. Fever Dog - Stillwater 7. Every Picture Tells A Story - Rod Stewart 8. Mr. Farmer - The Seeds 9. One Way Out - The Allman Borthers Band 10. Simple Man - Lynyrd Skynyrd 11. That's The Way - Led Zeppelin 12. Tiny Dancer - Elton John 13. Lucky Trumble - Nancy Wilson 14. I'm Waiting For The Man - David Bowie 15. The Wind - Cat Stevens 16. Slip Away - Clarence Carter 17. Something In The Air - Thunderclap Newman 18. Teacher - Jethro Tull 19. Mona Lisa's and Mad Hatters - Elton John 20. Tangerine - Led Zeppelin 21. Search and Destroy - Iggy Pop 22. Sweet Leaf - Black Sabbath 23. Go All the Way - Eric Carmen & The Raspberries 24. Misty Mountain Hop - Led Zeppelin 25. The Chipmunk Song - The Chipmunks 26. Roundabout - Yes 27. Bron-yr-aur - Led Zeppelin 28. Small Time Blues - Pete Droge 29. Hour of Need - Stillwater 30. Paranoid - Black Sabbath 31. The Rain Song - Led Zeppelin 32. Everbody knows this is nowhere - Neil Young 33. Future Games - Fleetwood Mac 34. Albert Flasher - Guess Who 35. Love Thing - Stillwater 36. Burn - Deep Purple 37. You had to be there - Stillwater 38. Reeling in the Years - Steely Dan 39. Dear Jill - Bloodwyn Pig 40. Love comes and goes - Stillwater 41. Voodoo Child - Jimi Hendrix 42. Slip away - Clarance Carter 43. Wishing well - Free 44. My Cherie Amour - Stevie Wonder 45. Looking at you - MCS 46. Cortez the Killer - Neil Young 47. The Oogum Boogum Song - Brenton Wood 48. River - Joni Mitchell 49. Easy to slip - Little Feat 50. Peggy Sue 51. Cover of the Rolling Stone 52. Colour my World

 3 ) 忠實和不留情面

我想我愛上了Almost Famous,無論戲裡戲外。

导演卡梅伦在其成名大片《花心情圣》后取得巨大的創作空间,拍了半自傳式的《几近成名》,5千万美元的票房雖不至於惨不忍睹,但距离6千万的制作成本仍算是赤字,与接近3億票房的《花心情圣》相比更是栽了一截。

但《几近成名》仍是叫好之作,戲中的主角米威廉也更是卡梅伦的影子。

卡梅伦也是十五歲獲滚石雜誌賞識,跟着Poco, The Allman Brothers Band, Led Zeppelin, The Eagles等名乐隊巡迴演出作報導,那年正是73年也就是《几近成名》戲中的年份。

卡梅伦甚至拿《几近成名》的毛片给Led Zeppelin成員看,並獲Led Zeppelin亲自授权使用部份音乐。

卡梅伦本身就是音乐評論人出身、后才晉身至电影評論人,继而於83年首次参与电影制作,但寫評論是卡梅伦从少就瘋狂愛上的,所以可从米威廉身上窺探卡梅伦对評論人身份的寄望。

我甚至相信《几近成名》用乐与怒作背景,米威廉的故事也可在电影或其他評論界中發生。

不竟只要有群众生活就有評論發生,食評、書評、旅遊、商业報導都是精英文字者对文本的再演绎,筆下見高低。

大众点評、豆瓣、論壇只是應運而生,给处在傳统媒体以外的各路人馬各顯神通。

評論界殘酷之处在於要求寫作的人必須身处其中,但要比别人清醒,所以米威廉永遠是最后才唱、最后才發言的人,在瘋狂演唱会中如此、在鬥争中大巴上如此、在死亡边缘的飞机上也如此。

當Band-Aides女生在大麻中吃喝時,米威廉躲在廁所中用Post-it作筆記;當主音结他手罗素与自己所愛的彭莉寧亲熱時,米威廉在房外等候訪问继而大哭。

即使米威廉不曾成功錄音,他拿着錄音机的鏡頭是不能錯過的,那副小机器使他在迷幻音乐、偶象、毒品与性面前仍有一絲清醒,因为他常有一个观察報導者的身份。

没有異象民就放肆。

任何激動人心的文化現象都有三類人:缔造者、跟从者和文字者。

這三者往往同在一巴士上同行,卻又如此不同。

卡梅伦是深愛文字的,即使他后積極地成为电影缔造者。

米威廉的母亲一直强調他兒子是資優兒童,長大后要當律师,别忘了律师界是出偉大的文字人,基督教新教集大成者加爾文即为律师,她自己也是大学教授。

卡梅伦把米威廉和他的母亲塑造成極开明但绝非对庸俗的妥協者。

主音歌手說他擅长激動情绪所以Stillwater最重要是他、但乐迷更爱智慧型的主音结他手罗素。

但罗素在缔造神話時也必迷失在自我澎脹中,吸食迷幻藥一幕在屋頂上他大声宣告: I am the glory god. 跟从者更不用說了,同一幕在罗素的遺言中没有人喜爱他的音乐宣言,卻大声回答为毒品至死的叫賣。

卡梅伦放在米威廉身上的厚望是如此明显。

在米威廉的發掘者和Mentor, Creem雜誌编輯Bangs的身上,我们看見了卡梅伦自己,忠實和不留情面,這是每位文字从业者的氣質。

米威廉在所有迷失关頭都是Bangs在指引避开犯难。

可說他母亲是代表家庭教育,Bangs則是行业中的啟蒙老師。

米威廉視罗素为偶象、深爱彭莉寧,也天天与他们在演出路上,但决擇時卻是依靠代表誡命的母亲和代表智慧的Bangs,和他们的價值系统。

米威廉是不成熟的文字評論者,卻是真理和盼望的出口。

今天中国没有七十年代的Rock and Roll,卻有同樣瘋狂的商业夢幻缔造者和跟从者。

媒体、律師、教授可成为今天締造者的工具,在同一商业大巴上背書那些可耻的行徑,也可从米威廉這原型中找到文字工作者該有的專业態度:忠實和不留情面。

 4 ) 两条线的交叉点,是一颗不肯媚俗的心

题目起得好老土,姑妄言之吧。

这半年看的几十部片中,难得有笑有泪看完还很舒服的,两部都是卡梅伦·克罗的作品,一是《甜心先生》,一是《几近成名》。

看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它们出自同一人之手,只觉得从叙事线索来说都有种走钢丝走得跳跃又轻巧的感觉。

故事一会儿这样一会儿这样显得很随意,可是又不散,中间大量抒情段落很感人,也没啥叙事功能,放在里面也不会突兀。

跟我们以往所熟悉的剧作方式太不一样,可是段落与段落之间却衔接得很紧密,既有人物,又有故事。

不得不说是剧本上的创新,难怪两部片子都被提名奥斯卡原创剧本奖。

下面说几点对我最有启发的:一,人物前史直接放在开头。

这片的前15分钟,都在讲男主人公童年的经历,跟主要情节关系不大,一般我们做剧本时,会考虑干脆删掉,开场后快速进入主题。

可是《几近成名》却花了不小的篇幅去讲主人公的家庭出身、他奇怪的老妈、他关于成长的渴望、他喜欢摇滚的姐姐。

这些对形成他的性格都有影响。

所以这样一个开头,就很容易往个人传记片上走。

后来也确实证明了,这片从情绪上和主题上,就是一个讲述个人成长的传记片。

尽管后面的主要剧情是以公路片的方式呈现的。

二,从始自终的家庭线。

拿掉可不可以?

其实不影响主线。

但是放在这里,这条线索可以看作是男主内心线的外化,他的成长,体现为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从懵懂听话,到有了自己的主意,最后和解,这么一个过程。

另外一个作用,是和主题有关的,我们能感觉出,这个主题绝不是单纯讲摇滚精神的,而是以一个既懂摇滚又是圈外人的视角,去“单纯地”体验。

母亲代表的无疑是对摇滚有偏见的那些传统保守者,深受母亲影响的男主,绝对不会做出“嗑药”这些出离主流价值观之外的事,对人(友情、爱情)怀有纯真的情感,也就是俗话说的“老实孩子”。

家庭线对塑造这个老实孩子太重要了,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三,貌似开放的结尾。

在看此片时,我数次被迫中断去干别的事,在干别的事时又忍不住一直挂念此片的故事,猜测会以怎样的方式结尾。

如果是以公路片的方式,那就是摇滚乐队在结尾大获全胜,男主写的报道助乐队一跃成名,男主与女主有情人终成眷属。

如果以传记片方式结尾,那就是男主通过这段经历体会了人情冷暖、见识了世间百态,然后靠着友情、爱情,突破自我,实现梦想。

这两个结尾其实都挺烂俗的,属于可预期的高潮。

我就好奇编剧会把这片的结尾编成啥样。

就是这个好奇让我一次次摆脱中断带来的困扰看到最后。

坦白地说没有特别的惊喜,但目前的处理确实比上面两种猜测来得高级和脱俗。

它切断了公路片的进程,在临门一脚时收了回来,回归个人传记片的脉络,又保留了公路片的情节线索。

也就是说,这个结尾用成长片传记片的方式,去完成了公路片的结尾功能,而且高级的是,每个人(每一个主要人物!

)都因此有了人物弧度!

我们没有看到大获全胜般的“成名”,但看到了人物的成长,使得他们都各得其所、“几近成名”,这实在是太棒了!

四,类型的混搭和主题的有效阐释。

采取这种混搭类型的方式,难点在于如何将两种叙事揉在一起,而非各是面和心不和的两张皮bia在一起。

编剧的牛逼之处,就是我们老生常谈地follow your heart!

他没有被类型操控,没有被套路局限,而是紧随心声,紧扣主题,采取一切手段来表达一个核心思想。

这个思想,不仅仅是成长,也不仅仅是摇滚,而是关于摇滚的人生,与人生的摇滚。

我为之起名:两条线的交叉点,是一颗不肯媚俗的心。

 5 ) 马不停蹄的青春啊

青春的,总是好的。

应该说这是一部让我比较喜欢的美国影片,我能体会到导演曾经真真切切地活过这一段时光。

不同于《猜火车》《发条橙》等片的颓废叛逆,《成名之路》的主角其实是一个有些木讷的乖孩子,对于毒品、性爱他不在行,也不感兴趣,他坚持他自己的想法。

同时,他也不是《坏孩子的天空》《莉莉周》或《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人物,因为他还是开朗与乐观的。

影片主角的这种定位也决定了影片理智平和的轻喜剧叙事方式。

当然片子是关于70年代摇滚乐的故事,因此当时的一些激进的思潮也难免要涉及到,只是导演在叙事的时候是以一种回顾的理性态度进行的,因此纵观整部影片,总能感觉到叙事者温情的目光。

就是这种不稳不火的中性化叙述,才往往能更深入地折射出青春时代的那份隽永和回顾时的淡淡哀愁。

又想到了另一部法国影片《野芦苇》,也是把青春往事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中,喜怒哀乐,娓娓道来,在趋向不安的大环境中描写平淡的生活细部,在表面的动荡中求本质的沉稳,平静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张力。

这里可以听原声,我的电台http://www.lifepop.com/myradio.aspx?castid=85996

 6 ) it's all happening

“What do you love about music?

”“To begin with, everything…”这就是一个摇滚记者和一个摇滚乐手的最真实对话!

对于他们音乐都是不可替代的,在所有人都在呼喊摇滚乐已经完蛋的1973年,一个未成年的小伙子跟随一个二三流的乐队(stillwater)进行了一次奇妙的巡演旅行。

不能说在这次旅行中谁教会了谁什么,虽然在他们眼中William只是一个未成年的毛孩子,但他对音乐却有着惊人的理解力和独到的看法,甚至他可以佯装一个有妻儿的老成写手。

他母亲是一位古板的大学教授,而姐姐却是一个不为母亲理解的“叛逆少年”,在她18岁时(1969年),她离开母亲和弟弟去寻找自己的美国梦了,William的印象中她会去旧金山,因为那是自由和嬉皮的圣地,我们不知道她是不是对了那里,但她留给弟弟最好的礼物“One day you will be cool! Look under your bed, it will set you free...Listen to Tommy(who乐队的一张专辑)with a candle burning and you will see your entire future...”,然后William像参加一次神圣的仪式一样,放上唱盘,放上唱针,点燃蜡烛,一切随着音乐开始旋转起来,William的生活从此不再一样了,这些唱片仿佛为他指明了方向,但当他真正踏上这条道路时仍然是一位未成年的孩子,从11岁时,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年龄,16岁时他也只是一个痴迷于摇滚的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摇滚乐的阴暗面,当他面对Groupies和drugs时,他也会困惑,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是个很有定力的孩子(也许是导演故意让他有定力的吧,电影毕竟是电影嘛…),他抵制住了一切诱惑,认真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虽然这样还是会让他的妈妈担心,但是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为音乐和蜡烛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和方向,他克服一切困难去采访,对融入乐队的生活……虽然在巡演结束时,他的文章还是被乐队给否定掉了,但是他尽了自己的努力,问题已经不是他的了,当他拯救的心爱女孩子Penny Lane(用Beatles一首歌曲作为自己的名字,虽然是个乐迷,但是过着Groupie的生活)还是帮他与Russell(Stillwater的吉他手)重归于好,他最终在滚石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Stillwater的文章,而且登上了杂志的封面……电影永远是夸张的,但不可否认它是生活的表现,当摇滚处于蛰伏时期(woodstock刚刚结束,新的势力正在形成的时期),一个孩子与一个三流的乐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新生力量(当时是新生力量呵呵)必将意味着摇滚的复兴!

导演对摇滚的理解超过了所有人,相信他如果生活在这个故事里,可能是电影中的任何热爱音乐的角色,可能是Russell,可能是William,甚至可能是Penny Lane,当然也可能是在台下的任何一个狂热者!

生活在摇滚中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它的魅力,因为那是他们的生活,有得有失,有起有伏,但音乐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都是他们热爱的,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也正是为此才会有传奇吧……于已,只是一个摇滚的爱好者,没有人在我11岁时给我听摇滚唱片,没有蜡烛引导我的未来方向,只是半路出家,什么也创作不出来,永远是个outsider,不过it's all happening,可能有一天我也会投入进去,也许不会太晚,一切都在发生,为什么我不能像William一样把握自己的未来呢?

是因为没有那只蜡烛么?

谁会给我点燃这支蜡烛呢?

为什么不能是自己呢?

成名才是摇滚生活么?

能不是过着一种自己的生活呢?

摇滚不摇滚不要紧,只要是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吧!

能够在生活过程中有所悟,有所得,那么失去的将会更有意义!

 7 ) 几近成名

15岁的William家里,父亲早逝,母亲是大学教授,十分严厉,就连说话口语化也不准,更不准听摇滚乐队,认为就是一群吸毒、滥交者。

姐姐Anita为此与母闹翻,于18岁离家结婚、做空姐。

William被隐瞒跳级三年的事情,一直因为太小被嘲笑,Anita临走前留下一堆摇滚乐唱片,让从小想要当律师、志向正确而远大的William爱上摇滚。

他去找著名摇滚乐评Lester,他欣赏他的才华,让他为Creem写稿黑色安息日,但也告诫他不要和摇滚明星交朋友、靠太近,只是利用你。

他似乎没有听进去,结果采访时候进不了门,结识了Penny Lane一伙Band Aids,然后想让Stillwater乐队带进去被拒绝,结果一夸就带进去了,交了朋友。

而Band Aids的名人Penny Lane也再次和Russell相逢,Russell想再和她谈,于是约定在riot house见,她带着William去见他们,本来想骗骗Russell跟他分了,退休了,不跟着追星了,结果忍不住又在一起了。

因为写稿不错,竟然被滚石约稿,他决定写Stillwater。

他看着粉丝疯狂,女Band Aids和他们疯玩,而母亲却因为他缺少联系而担心。

在第一次采访创作者Russell,他说他们的音乐只是为了cool,一开始可能有音乐的思想和内容在,后面成员就变成了结交一堆女人,赚钱买大房子,堕落了。

但没有多说,不能刊登。

Russell巡演触电,不顾合约离开,他们去下一站,母亲更伤心了。

再一次采访,Russell嫌采访太professional,结果因为乐队T恤只强调Russell其他人不清楚,主唱Jeff不满意,闹翻了,说恨Russell自我中心,Russell愤然离去,和一帮粉丝走了,去他们家里嗨,磕药,嗨了爬上屋顶说自己是golden god,粉丝怂恿他跳进游泳池,想要他的遗言是“I'm on drugs”而不是“I dig music”,并不真正关心他,结果他跳了没反应才跳下去救他,只有William关心他安全。

母亲因为William还不回很伤心,而他去往下一站。

乐队专属巴士Doris上采访Jeff,他说自己是大脑,Russell是直觉,相辅相成。

可是采访还写不好,结果在酒店他跟Penny说担心你这样跟去Cleveland被利用,几个女粉丝给他deflower。

他搪塞滚石主编说很深奥,结果竟然要给他争取封面故事。

其他成员采访,啥也说不出来。

他被抓着去克利夫兰,而Russell则想要嘲笑他的母亲,结果被他母亲严肃吓了一跳。

公司换了能干的经纪人,想让他们赚大钱,但是他们不在意,只要音乐。

结果还是换了,以后坐飞机。

结果在波士顿打赌之中,Russell打赌把Penny当筹码输了给另一个乐队,飞去纽约Penny也没飞机位置跟了,William偷偷告诉她Russell把你当筹码赌,别跟了。

可她忍不住去了,Russell却瞒着纽约的女友Leslie,不管跟来的Penny了。

Penny伤心地吃大量安眠酮自杀,幸好William跟着她叫医生救了她。

此时,他错过了毕业。

Penny醒悟,走了。

乐队成员坐飞机离开,结果遇上暴风雨要迫降,有死亡危险,全部说出真心话,多么恨Russell,Jeff和Leslie搞过,大家都搞过经纪人Dick的前女友,鼓手出柜。

而William在矛盾之中大喊他们辜负了真心粉丝Penny,利用她,抛弃她,纠缠不清。

他回家了,Russell这样一折腾说,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他啥也没有,滚石编辑很生气,他说争取一晚上把全部事情写出来,结果经纪人和乐队成员说毁了我们名誉,必须矢口否认,Russell同意了。

他不能刊登,郁闷地遇到姐姐,却只想带她回家和解,在了解到摇滚乐队的矛盾、虚伪,不能交朋友,爱他们而反叛亲人是可笑的之后他带姐姐回家。

Jeff在第一次采访说摇滚能拯救世界,口口声声chicks,多么可笑。

而摇滚乐队成员也和解了,虽然恨彼此,还是和谐地继续。

Russell放不下Penny,主动要找她,结果她给了William地址,让他们相遇,去和解。

Russell继续被采访,而他在之前也想清楚承认了报道,让报道刊登。

总之,过度追星不可取。

神化摇滚,到处追随歌星,而他们有的只想赚大钱,磕药,泡一大堆女人,利用你们,用完不爱了就抛弃,并不能代表你的未来,还是家里好。

而Russell对音乐和感情比其他人诚实一些,才让最后和解成为可能,也才继续访谈他。

 8 ) 我找不出不给5星的理由

不好意思,不给5星的朋友, 只能说明我无法企及你们对电影的要求。

我无法不给这个电影5星,她包括来太多的事情,太多的感情。

初看一次, 大家以为这是一部关于摇滚音乐的电影,其实反复观摩,这部电影包括了太多的感情,儿女与父母,朋友与朋友,女人与男人,粉丝和明星,情敌与情敌,敌人与敌人。

包含这么多感情的电影在2小时40分钟结束了,不需要任何经典的对白,任何夸张的表演,一个人走入另一群人的生活,他的孤僻,敏感,与自我否认都烟消云散。

对我来说,好电影并不希望有结局,我希望一直陪伴主角的生活走下去,但是这部,作为一个男孩成为男人的过程,结局已经不重要了,他的过程,他的感情,他的感情已经让他得到了升华。

作为一个生活在国外喜欢音乐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已经诠释了所有。

 9 ) 优质骨肉皮

这部片子与其他摇滚题材类电影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部受良好正统教育的写字的人拍的他眼中的乐队和骨肉皮,所以整体偏聪明和理智,相比,叙述者始终停留在欣赏和喜爱的层次,没有迷乱,保持着清醒,不时还要跳出道德焦虑和罗素之类来烦人.导演第一人称的痕迹太重了,我不仅要想一下这部片子是不是为了纪念那个对他那么重要的巴士旅行.前空姐潘尼莲小姐,哦,我真是喜欢凯特哈德森的长相.始终是清甜的微笑,做一个优质的骨肉皮,始终坚持自己爱的纯净,装做自己好像不是骨肉皮一样.

 10 ) Almost Famous:一曲摇滚时代的挽歌

电影名称:《几近成名》Almost Famous电影时长:2:41:29导演:卡梅伦·克罗主演: 派屈克·福吉特、凯特·哈德森、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等观影理由:喜欢音乐喜欢摇滚,且在曾经的奥斯卡获奖名单中有所耳闻Almost Famous:一曲摇滚时代的挽歌电影名称:《几近成名》Almost Famous电影时长:2:41:29导演:卡梅伦·克罗主演: 派屈克·福吉特、凯特·哈德森、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等观影理由:喜欢音乐喜欢摇滚,且在曾经的奥斯卡获奖名单中有所耳闻阅读注意事项:篇幅较长,有剧透,慎点一部长达一百六十余分钟的关于摇滚的电影。

我一直认为上世纪鲜活的摇滚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所谓摇滚绝不仅仅是才华与艺术、呐喊与理想,更包含着深厚的属于那一代迷惘的人破碎过后对摇滚二字托付灵魂的信任,而这是我在现在愈发商业化的摇滚中所不曾感受到的。

我很高兴看到这样一部不以欣赏音乐或展现个人成长为目的的电影,更多地,自导自演的导演卡梅伦·克罗在追忆重塑自己的往昔的同时,真正探索着那复杂的“摇滚精神”,以及最重要的,留下了热爱摇滚的人们最真实的“疯”。

《几近成名》海报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呢?

一个男孩成为滚石杂志的记者,跟随Stillwater乐队开启了一段有酒有毒、有笑有泪、有生死的交锋与信念的崩塌,从而追寻自我的旅途。

叙事:从叙事上来说,这部电影对观众来说并不能算是非常友好:首先是在于,除非是对摇滚圈有一定了解的观众,否则很难真正感受到这部电影所想表达的种种。

例如当镜头聚焦在那些摇滚歌星面对记者提问时毫无逻辑甚至带有些许所谓“青春疼痛”色彩的言语、他们不符合常人清醒状态的看似幼稚无聊的举动,以及那些歌迷或狂热粉丝以各种方式尝试接近自己喜欢的乐队成员、潘妮作为一个歌迷却始终在强调自己已经“退休”的事实,这种种的剧情细节都会对未接触过摇滚的观众留下完全不知所云的印象。

但如果这一代摇滚人的迷惘与疯狂能够被理解,也许还存在第二个问题:用将近三小时的时间来讲述一个细节众多的故事显得过于冗长。

当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寥寥无几的弹幕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字眼:“无聊”、“节奏太慢了”、“怎么这么长”等等,伴随卡梅伦·克罗对剧情起伏冲突日常化的处理,似乎让那些本该深刻留在关众心中的信息与感觉都在进度条的游走之间慢慢黯淡下去。

对于这一点,我想为《几近成名》正一正名:剧情本身并不琐碎寡淡,而充满丰富的、多角度多角色间的矛盾冲突,包括主角威廉的姐姐与母亲之间存在的现代新观念与旧有刻板价值观的碰撞所激化出的矛盾、威廉对看似因爱而“迷失自我”的歌迷潘妮所产生的不解与迷恋、威廉与Stillwater乐队吉他手罗素之间因对潘妮的感情、被利用的情节与价值观的冲突而产生的隐而未发的矛盾,以及罗素与其余以主唱杰弗里为首的乐队成员之间因思想深度的差距而产生的隔阂,这一点始终贯穿着电影始终,从大大小小的争吵、聊不到一处的话题到最终飞机几近遇难时所有矛盾都在此碰撞,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都是相互交错中兀自有序着并层层推进的。

剧本另一点让我非常欣赏的,是在于它的叙事是有记忆点的——这就帮助这部冗长的电影在处理它碎片化还有些许反复意味的剧情时,能够仍然保持观众观影的兴趣与思绪上可以追寻回味的点。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我认为它的记忆点是那看似不起眼的元素——飞机。

第一次出现这个元素,是在威廉的姐姐与母亲决裂后选择独自远走高飞之后选择的职业:空姐。

离开后的她为威廉埋下了热爱摇滚的种子,于是当十五岁的威廉也踏上自己的旅途后,“飞机”这个元素再次出现了,只是它出现在了那位成熟美丽的摇滚“老粉”口中:机长已经亮起禁止吸烟的告示灯,麻烦请各位熄烟、将椅背竖直、餐桌收好。

”这句话本应该是飞机上乘务员的工作用语,而它现在出现在潘妮带着威廉却以寻找罗素追求所爱为目的的派对上,潘妮一句微醺状态下的打趣的话以得到大家的关注;也就从这句话开始,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潘妮与罗素之间的情愫、威廉深埋的爱、对未来的想象与暗藏的失落与对追寻自我的坚定决心等,也就从潘妮的这句话开始,整个剧情便开始随着远走高飞的威廉的足迹开始“起飞”。

当发生了一系列的精彩、争吵、背叛、利用、崩塌、生死之后,也正是我们好不容易把这个故事的大概啃下来之后,“飞机”这个元素再次适时出现,把混乱的思绪归一——是在返程的遭遇风雨险些坠落的飞机上,所有人都面对生死这样残酷而又猝不及防的事实敞开心扉,除潘妮以外的所有人都在那狭小震荡的空间里大声说着自己生前的遗憾或那些未曾说出口的实话,那些实话包含着错综的人物关系中各种带有锋芒的七嘴八舌的态度,于是所有混乱的矛盾冲突都得到了联结与收束,将剧情推上真正的高潮,展现着在“远走高飞”的行径中掀起的浪潮是如何吞噬或打磨着人内心的坚守的。

最后一次出现飞机的元素,是对于潘妮来说一切真的风平浪静、她可以放下并平静地审视自己的一切后踏上飞机,轻声伴随着广播里空姐的声音玩笑般重复的那句:“机长已经亮起禁止吸烟的告示灯,麻烦请各位熄烟、将椅背竖直、餐桌收好。

”及其收敛的状态与先前这句话出现在她口中的情形形成了强烈反差,却也让这狂野心绪的飞机在出发与返程之际拥有了耐人寻味的张力。

真实与精妙。

这是这长达三小时的剧情在我脑中留下印记后我最为直观的感受,好像摇滚时代末期本该是这样的,好像对于我的热爱来说有一块由我的认知来完成的期待被一种极具美感的方式填满了。

这样一种真实的疯的刻画,真实的丰富的人物的刻画,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以下几个元素:1. 导演:这部电影能够如此真切地展现一个有逻辑、贴近现实的故事,与导演卡梅伦·克罗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自编自导、自传式,与威廉相似的人生轨迹(也曾担任滚石的记者并感受到了摇滚圈逐渐走向虚荣的氛围),这些都成为卡梅伦能够表达自己真切态度决定性的因素。

在整部电影的剧情中,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卡梅伦刻意地做了贴近真实的处理——所谓真实,即还原与保留,没有过多的夸大或掩盖。

他保留了现代人或许会认为毫无意义毫无逻辑的对话,保留了摇滚音乐人染毒的情节与对性的渴望,他保留了无聊的争吵:例如乐队成员因一件定制T恤上各成员的显眼程度而发生的口角。

他不带色彩地保留了很多对剧情推进没有显著作用的细节,却在这些细节一一的呈现与堆积后不动声色地表达了自己对摇滚界初心的改变的深深痛心与讽刺,以及对保持自我的珍视,最后以一个平凡和缓的结局留给人温暖的深思余地。

这样的影子几乎存在于他的每一部作品,例如《伊丽莎白镇》中的主角本身平凡美好的生活中遭遇挫折,险些放弃生命后最终在伊丽莎白镇这个陌生的世界中重新找寻自我,以及《香草天空》中的曾风度翩翩的主角历经毁容与爱情的创伤后对自我的价值产生了深切怀疑、历经曲折后才选择摘下面具探寻真我,我们可以发现在卡梅伦执导的作品中,大量出现着“追寻自我”的主题,而这也是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历程。

也许是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卡梅伦很喜欢聚焦在个人精神层面的蜕变上,选择最贴近生活与角度的故事用最平凡的方式讲述出来,还原一种人人都能有一定程度上共情的真实。

但《几近成名》这部电影优于他的另外这两部电影的点便在于,《几近成名》在反思自我及一个环境的基础上,更对一个时代、一种形态、一种变化、一种价值观进行了反思。

另外,卡梅伦的电影中有一个共通的细节,是在于他喜欢在电影的镜头中借助一些打印出的照片来借助他的叙事,这一点在以上提及的卡梅伦的三部电影与他的其他电影中都有所涉及,只是在《香草天空》与《伊丽莎白镇》中,照片更多地作为一个打开回忆的钥匙来展开一种情绪的展现或一段往事的叙述。

而在《几近成名》中,威廉作为记者跟随Stillwater乐队外出演出,沿途拍下了人与事物,照片成为了他对记忆的一种记录、一种对所包含的情感的封锁,从而让这个十五岁的男孩也有了可挖掘之处,成为了一个愈加真实的存在。

《几近成名》中照片的运用2. 表演:饰演已“退休”却仍怀热忱的资深摇滚歌迷潘妮·连恩的女演员凯特·哈德森,让《几近成名》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提名。

如果说这单单是一个美艳魅惑、带着一点狂热与矜持的女性角色,那么我认为仅仅加上一些台词上声调的处理、肢体与整个状态微微的疯癫与不清醒的加成,这对于一个天生丽质的金发演员来说并不算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非常有里程碑意义的角色;但随着剧情深入、对潘妮这一角色更加透彻的理解,我真切体会到了凯特·哈德森的惊艳之处——作为一个金发女郎,她所表现出的,既有Courtney Love那种极度在摇滚中依赖感性宣泄的老成的疯与癫狂,更有如同一位缪斯一般的纯洁与本真。

对于这非常复杂矛盾、很容易被处理成纯戏剧性的两点,凯特·哈德森却非常擅长运用动作与表情,让这个戏剧性的人物变得“真”了起来。

首先是动作,大体上来讲,无论是走路的步伐还是平日的行动,凯特·哈德森都采用了极其活泼灵动的处理,随意的摆臂、轻盈的四处留下足迹的步伐,展现出潘妮本真一面的同时也给人一种捉摸不透、抓不住的感觉。

这一点在大巴上潘妮争夺威廉手中她与罗素合影的那张照片时体现尤为明显,从在座位上躬身去抢,到灵活踩上两边椅子边缘、跳下地奔跑,随即一跃卧在一旁的座位上双腿屈膝,抢过照片看了几秒后立刻用那几根手指将照片弹开,整个环节既需要连贯性又需要情感充沛,可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而这整个过程才构成电影中不足五秒、让人容易忽视却能体现出潘妮角色形象的小细节,也不难看出凯特的构想与处理之精。

凯特·哈德森在每次说出一些期待得到对方回复的话语时都会习惯性地做出背、颈、头以舒服的姿态微微后仰的动作,这同样也可以体现出潘妮这个形象从躯体上的情感表达就极为丰富的那种微微疯癫的状态。

潘妮·连恩争夺照片另一点则是在于表情,这一点的处理让我觉得凯特是个天生的表演艺术家:她能够在短时间内用五官的配合作出各式各样的微表情,并且衔接极为流畅自然,随着话语的改变有或微小或巨大的程度变化。

非常让我惊艳的一个片段是当威廉独自坐在椅子上,而罗素与潘妮将两个脑袋凑近他的眼睛对他进行随行克利夫兰的游说时,镜头聚焦在凯特的面部表情上,她的口中是较为低沉沙哑的嗓音轻轻地对罗素的劝说话语所进行的一些附和与重复。

从她初一现身时那双刻意睁大的双眼眼神中传达出的期待,一个迅速的抿唇的微笑后语速极快且坚定的“来克利夫兰吧”,到看见威廉的不情愿后,几经嘴角与眉毛的变化开始挤眉弄眼、嘴唇十分刻意地微笑或撅圆地第二次一字一字地重复来——克——利——夫——兰——吧——以及第三遍,率先张大的瞳孔,张得夸张的嘴、甚至配合上了魔女施咒一般的手势进行了更进一步“盛情”的邀约。

而当这三遍邀约以威廉的喊叫抗拒告终之后,那热情夸张而带有迷惑性的表情并没有即刻转换成一种截然相反的情绪,而是极其灵活地以一种极其潘妮的近乎耍赖的形式将嘴撮起眉头微蹙,眨了几下眼后才渐渐加深眉头皱起的程度、眼睛眨动的频率以及这种“邀约被拒的苦恼”;而当罗素提到“摇滚圣地”这样的字眼,她先前的表情又慢慢放松到正常的状态,而后露出单纯的笑意,随着最后威廉无奈沉默妥协的样子而轻轻眯起眼睛、嘴唇玩味地一撇一撇。

这一分钟由情感与剧情代入而引发的一连串的细节都绝无法通过精密的设计而完成,但凯特对于这一角色的投入和即兴微表情的表现能力都极其让人敬佩。

凯特·哈德森的微表情最后谈到我最喜欢的一段凯特的演绎:即在威廉与潘妮发生冲突之后潘妮从威廉口中得知了自己被心爱的罗素所利用,凯特的神情由先前眯起眼睛笑着对威廉、满是对他的天真与诚实的感叹与惋惜,一瞬之间在一个回头的转换之后变成了满眼的受伤与单纯的惶恐,垂头之后便留下的轻而无声的眼泪,但单纯的悲伤并没有维持几秒,从抿唇到微笑、咧嘴笑,以及经过数秒后才想起“要问”的问题:是(拿我换了)什么样子的啤酒?

这样一个荒唐而无奈的问题过后却是听似更为释然快乐的笑,而她的眼中则流下控制极好的一滴滴清晰可见缓慢流落的泪珠,将这复杂又执著的潘妮的爱与自嘲刻画得淋漓尽致,且丝毫不觉得生硬不自然。

她真真切切地将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灵住进了这个复杂的女孩的灵魂中。

凯特·哈德森的笑与泪反观其他角色的演绎便没有凯特这样惊艳。

例如威廉·米勒的扮演者屈克·福吉特在表演的过程中便能够明显感觉到他的表演痕迹与动作神情设计的痕迹,但由于他15岁青涩的人物设定让这样略显呆板的处理也显得合理,同样构成了一种十分真实的感官。

3. 摄影:这部电影的摄影师为约翰·托尔,一个与卡梅伦·克罗导演合作过很多次的摄影师。

这部电影本身的摄影算不上是尤其出彩,但有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让电影整体的表达效果大大提高。

首先,仍旧是先前提到的潘妮得知自己被心爱的人利用后流泪时,几个特写镜头:当潘妮尚处在与威廉的争辩状态时,她的面容完全处在一种背光状态下,某种程度上暗示着潘妮被蒙在鼓里、用热忱将世界的复杂包裹起来的事实;直到她以为的“爱”被戳穿是一种廉价的被利用的关系,她的面部及颈部轮廓才微微被阳光勾勒下来,形成侧逆光的效果,而她的面部五官仍然是处在阴影当中的,这样的处理使得她缓慢流下的泪珠得到了一定的掩盖,同凯特对于这一角色的演绎一样,她在用一如既往的随性试图将这悲伤的苦水抑回,如此形式的打光则帮助抒发了这样一种无奈又坚韧的情绪。

并且整个画面的色调以暖光、黄与绿为主,背景虚化的效果,演员金发白裙的装扮,使得画面富有一种被神化的美感。

另一处打光比较惊艳的是在飞机事故中争吵的画面,整个机舱空间内的光线是极为昏暗的,为了表现闪电的效果,摄影时他们选择了冷白色的强光从坐着的演员们的下方与旁侧打出,且一亮一灭、位置略微有所变换和交替,让冷白色的线条或光线闪烁在演员的侧脸、额下、面容及颈部,构造出一个真实的雷电交加的场面,更烘托了危险的氛围,让这一场生死前的争吵在视觉上更有冲击力从而牵动情感上的冲击。

飞机片段打光4. 声音(原声带音乐):不知道是否有为摇滚乐去标签化的意图,这部电影中出现的许多原声ost都不是传统认知中那种嘶吼的、喧嚣的风格,而是安静的、直击心灵的,甚至比较偏向其他风格或者另类的摇滚。

例如The Beach Boys的《Feel Flows》作为一首迷幻摇滚的插曲,朦胧的蒙在气泡里的温柔的歌声、民谣般的旋律、欢快有序的鼓点、迷离悠扬的管乐加成、和缓的和弦与梦幻的合成器音效,这一系列的音乐元素相结合完全打破了一般人眼中的“摇滚”;而这样的插曲却在极大程度上推进着这个疯狂的故事的走向,只是以一种对浪漫情怀的另样诠释,让迷茫的少年、人性作祟的乐队与那失意或期待着的女人对于未来的向着更多城市的路拥有了更多不确定性与随波逐流的无奈。

其他的一些以摇滚为题材的音乐电影,比如《摇滚学校》,同样以个人成长、自我探索为主题,它的原声带却从始至终展现了同一风格的比较吵闹比较欢快比较大众的摇滚乐(类似于Pop Rock的风格),当然这一定程度上与它是由舞台剧改编这一事实有关,因为现场有带动气氛的需要,但这样的摇滚乐在电影中的呈现就成为了展现个人才能的工具、纯粹是一种才艺。

但在《几近成名》中,风格多样的、轻柔或带有故事情节的摇滚成为了一种思想本身的展现:在摇滚中,我们托付自己的未来;在摇滚中,我们与之共情,拥有迷惘或失落、欣喜或期许;在摇滚中,我们有得有失,最终找到自我,思考着、前进着……从ost插入的技巧来看,这部电影再次达到了令人惊艳的效果。

最有代表性的是潘妮摄入了喹啉险些去世的片段,当她被抬到一旁的台子上、医生将长长的管子伸入她的口腔及以下时,这一段本应极其挣扎痛苦、充满呻吟与喊叫的片段,很快地在医生反复“Swallow!”的台词中衔接上了一段悠扬的曲调,那些嘈杂的声响都成为了音乐背后的一部分、共同协奏着这一故事的乐章。

毫无违和感的转换让这一片段失去了本应满含的痛感与观影上的不适,反倒拥有了一定浪漫的美感,且能够十分自然地转换到下一情感色彩完全不同的情节当中。

这是现今音乐电影中少有的绝妙处理,让插曲成为了叙事的一部分,依靠听觉上的艺术所带来的感性上的愉悦感影响整个片段的色彩、带来一种新的微妙的视听体验。

很多音乐电影都将音乐视为一种独立的元素,它们的存在要么是陪衬要么就是一段故事的主体,例如在《爱乐之城》众多优美的经典曲目都单独地成为了一段故事的讲述者,却忽略了音乐与电影之间可以拥有的更为巧妙的连结,可以让音乐成为那些歌词中的情感或美感本身。

这些种种都牵引着我们感性上的变化,展现出最真实的当下、晕染着最真实的感知。

但是除了能够精彩地呈现真实之外,同样的,在这样以「记录摇滚时代末期人的真实思想与言行」为外壳的电影中,它所存在的问题也极其明显——角色。

角色:作为主角的威廉·米勒这一角色,从小受到极其保守的家庭教育,独自踏上与乐队同行、远走高飞的路途之后历经了被利用、被背叛,看见了摇滚世界中不堪的种种,却始终选择保持诚实、坚守自我,并且他十分在意不能迷失自我这一点。

也许威廉·米勒的塑造,本身便被赋予着一种在人心发生巨大改变、虚荣与利益围剿着的摇滚时代中一种“纯洁”与不变的象征的意图,但反而一味地对这样一种象征的强调让这个角色本身的鲜活之处被淡化了许多许多。

首先,对于一个十一岁的开始步入叛逆期的小男孩,发现自己的母亲因为觉得“五年级学的东西完全没用”而擅自决定让他跳级,对他隐瞒了他真实且偏小的年龄后被一些生理上已经发育的同年级的“哥哥”们以及比较mean的“姐姐们”取笑,这样的一件事对于这个孩子来说,理应对他的自我认知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并且会引导他对自我有更进一步的思考。

但在这部电影中,他的家庭与现实环境的冲突所带来的深厚的影响,在这个角色身上我没有看到——除了十一岁的他对母亲的怒吼,以及十五岁的他决定离开这样的家庭环境随乐队远行。

然后,威廉·米勒面对“不要和乐队里的人成为朋友,他们会利用你”的忠告听而不从,以及他说自己十八岁的谎言,这种种的表现配上周围人用语言强调“你太诚实了”的感叹,更让这种“诚实”与“纯真”变得空虚、生硬、假大空,也让这个角色失去了有血有肉的、历经情感上的崩塌与重塑的鲜活感。

但反观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潘妮·连恩,则比威廉要处理得圆滑很多。

一个世俗却执著的真正热爱摇滚与音乐的美丽歌迷,一个总把“退休”挂在嘴边却仍心怀希望的女孩,她改名换姓流落人间的无奈的随性、她对迷失自我的恐慌和随遇而安的心态、她对摇滚热忱而不含杂秽的痛楚的爱,她是这样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存在。

她本该如毒品一般不干净的,可她的心意总那样深沉又简单,让这位饱经摇滚世界的磨砺、名利锋芒的摧残的女孩拥有了纯洁的本性,拥有了让人想要企及的魔力。

这个角色便是摇滚的缪斯,她带着她独到的“疯”、对摇滚与爱的人托付所有心绪的投入,以及不变的执著的本真的初心处在变了质的世界中,她是每个摇滚的人在这片翻涌的海浪中都想留住的那份平衡。

这个角色成为了整部电影的灵魂,以她为中心交错的纷繁的人物关系都被升华而拥有了更多意义,她更像是一个自由而失意的奔跑的人,以足迹与复杂的笑与泪编写着一曲被名利沾染的摇滚时代的挽歌。

以及以罗素为首的,整个Stillwater乐队中的角色,他们之间因价值观、性格等等的差异而产生的隔阂与矛盾、对女性的迷恋、缺乏逻辑的通俗的交流方式,这些都是很真实地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乐队身上的故事。

他们这些角色作为一个集体所象征的,是那个时代下所有摇滚圈的表演者群体。

并且几个人物都各具特色,各自表现着某种真实——例如其中非常出圈的一段,威廉与贝斯手之间采访问答的片段:“赖瑞法洛,你认为你在静水乐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你对乐队有着什么样的贡献?

”“(点点头愣了几秒后)我是贝斯手。

”“...对。

如果把你从乐队成员中抽出,会对这个乐队有什么影响?

”“嗯...没有贝斯了?

”这个片段后来常被用来打趣乐队中贝斯手的存在感之低,但在这部电影中,这却是一段让我觉得非常痛心的对话。

这样一个跟随乐队表演这么久的角色,并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所做的事情是为了什么、意味着什么、能给自己和大家带来什么,换言之,作为一个摇滚圈的表演者,他完全不理解所谓摇滚是什么,只是知道这样的一个职业可以带给他很酷的外壳与养家的根本,甚至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

卡梅伦给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两句极其简短却深入人心的台词,却将摇滚圈里许多人迷失自我而迷惘的状态刻画了出来,有一定讽刺之余更让人对摇滚时代注定走向衰变这一事实拥有痛彻心扉的惋惜。

他们忘我地在摇滚中疯着,直到那种曾不需要解释的、与生命共同澎湃着的快乐变成了一个值得欣赏与艳羡的符号。

那么,这部电影留住了那个时代的“疯”,它为我们留住了什么呢?

我想,或许它的价值观并不是明确的。

它并不想刻意地留下一个或好或坏的绝对的立意,而是展现一个事实,从而让我们用反省的思想来定义它所想呈现的价值观。

价值观:喝酒、吸毒、十五岁的叛逆,这些在我们的传统伦理观念内都是不曾被接受的。

很多人错将这些事物视作摇滚的代表,认为它们是自我宣泄中酷的代名词,但实则不然,它们并不是属于摇滚的特性,而是如同摇滚一样,它们是一种逃避现实的不堪、重塑自我灵魂的出口。

至于这些酷的标签,只是一种对摇滚最草率又最让人心安理得的误解。

威廉的姐姐留下那些唱片作为改变威廉人生的事物,当我看见那张字条上所写的:“Listen to Tommy with a candle burning and you will see your entire future.”这句话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虔诚,一种愿意把生命的所有时空奉献给那份热情与自由的虔诚。

但威廉与姐姐想要逃离母亲营造的极其刻板压抑的家庭环境、罗素想要逃离青春的平凡与迷惘的痛楚、潘妮想要逃离现有社交圈的世俗与无趣,于是他们将很多很多的自我都倾注在他们耳边的鼓点与旋律中,直到它们为他们开启了新的人生、披上新的皮囊。

他们决定了让摇滚成为他们的人生,却也在不经意间让人生盖过了摇滚,用商业化的谋利思想、人性中种种自私的缺陷让摇滚成为了一个虚荣的工具,这也正是摇滚时代走向末尾最大的原因——摇滚成为了一种借口,他们都走向了新的向往,只有真正热爱的人在守护、在相信、在爱、在等待。

我一直偏执地认为当年的摇滚已经死去了,无论是“热爱音乐”、“追逐梦想”还是更为直白的“想要变酷”、“赖以生存”这些为摇滚寻找的理由,都成为了一种自我的标签化,而没有能够让那份本真的摇滚精神留下来、鲜活在他们的心里。

我曾在想,是否卡梅伦·克罗埋在这部电影的是一种讽刺,但当我看到最后温暖的结尾,我想他更多的是一种惋惜和印刻。

他要让我们记住,那一代摇滚人再也无法找回的生命的疯、那种纯粹的追求鲜活的形式与可以卑微渺小的人生。

他要让我们记住,人是如何张扬的将那些灵魂的声音禁锢在人性的复杂世界中,是如何谱写下一段挽歌、在一个个时代中交替告别的。

《几近成名》短评

Don't wanna get hurt? don't love——Want the love? get hurt!——

6分钟前
  • w2jmoe
  • 还行

出水之鱼治愈所有人心灵的故事 还挺有意思 但最后怎么还能发现这俩可以嗑 一个叫对方the enemy一个想采访追不到手 最后却因为助攻到房间里了?这段掏出来写可以编好几个本了 至于penny lane 她就是groupie 电影里还把她捧那么高我觉得就是上贞节牌坊 没必要 就算在其他所谓“滚人”面前她是缪斯,但没人真的尊重她 不就是想上个床吗说那么好听 她自己爱上有妇之夫还一路追过去 年龄不保真 看着不大但又混迹多年,和家人也不联系,缺爱但又受欢迎所以被利用 可以看到结局

9分钟前
  • 👟
  • 还行

you need drug to appreciate cameron crowe, this one less as much. teenage, growth for all of us.

12分钟前
  • pz0
  • 力荐

william和penny对峙那里尴尬得我实在看不下去了,男主演技差的要死,什么狗屁band aid,retired的说法傻逼的要死,groupie就groupie装什么,还各种柔光慢速打造goddess既视感,呕吐🙃各种意义上的做作和不流畅,that's not the rnr im talking about

13分钟前
  • 牛奶眼修理工
  • 较差

我對不起導演 因為我才看到三分之一就毅然關掉 然後給你3星 節奏演員劇情甚至音樂沒有一點是足以吸引人看下去的 for god's sake 它後面還有那麼雞巴長。。。叫人如何忍受。。。

15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脸这么方方也能当果儿吗?

20分钟前
  • 咂咔森女斡矜持
  • 较差

几近成名的痒。。。。摇滚#¥%#@青春¥#%@

24分钟前
  • 怀山鹿
  • 推荐

尖果儿和乐手们的故事。。。

29分钟前
  • 迷你
  • 还行

跟海盗电台一样的傻逼无聊还带点抹黑滚圈的色彩可以去死了 看到一半果断弃了

30分钟前
  • 蓓蕾女士
  • 很差

卧槽我看到那个娃儿被人催着要交稿但他其实一个字也没写我就要吓哭了……

33分钟前
  • JUNWK1334
  • 推荐

有人说男孩的妈妈很保守,要是她真保守的就不会让他儿子去这趟旅行采访。

34分钟前
  • 目光能聚纳的__
  • 推荐

我們都迷上搖滾樂的時候,those were the days.这电影说的就是你的生活……

35分钟前
  • Anday
  • 力荐

我们总是在家,因为我们不酷

39分钟前
  • lacily
  • 较差

其实我感觉我没看懂!

43分钟前
  • 雷厉风行
  • 还行

听到摇滚 青春 美国 性 毒品这几个词我就阳痿了。。。

44分钟前
  • 大白兔
  • 较差

讨厌里面所有的女的,真是没事干。恩我更不懂摇滚了,什么啊,剧情拖沓,各种果儿,无聊

47分钟前
  • 房歪歪
  • 较差

一般般。。Rock 'n Roll的电影就是和偶没啥共鸣。。男主蛮木讷女主就是早熟金发小女子姐姐也蛮眼熟的。。没有体会到些什么。。就像天鹅绒金矿吧口碑高但不是偶滴菜。。

52分钟前
  • vivien
  • 还行

不是所有的人背着吉他站在舞台上唱了一支你喜欢的歌就值得你撕碎自己的心塞进一个信封里交给他。这个电影还是把摇滚乐当成了一个布置好的剧场,这一类的电影都特让我失望。演的好像貌似看穿了一切,其实你根本不懂什么是重要的。

55分钟前
  • 苏不西
  • 还行

前一小时是白天看,一般般;晚上断了网关了灯看后面才觉得好看。里面的歌都真心好听。russell很萌,还是很不喜欢凯特哈德森

56分钟前
  • 顾蘑菇
  • 推荐

片子里出现了诸多 与摇滚相关的符号化元素 即使对于摇滚知之甚少的我 也能够轻易的识别出。老实说 没有弄明白 在影片中插入的各个人物 其个性的组合 到底是想要宣扬什么 想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片子中给足了戏份 不断烘托的Penny 小姐 她的出现到底是为了说明什么 也没有清晰地感受到。乱

60分钟前
  • 吃掉黑暗的怪兽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