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方选择了2006年马来西亚公开赛决赛,这样一场就连资深羽毛球爱好者都未必熟知的比赛——它太古老了,鲜有人还记得12年前的林李是怎样的竞技状态,就连遗留的比赛录像也非常的残缺、模糊不清。
但另一方面,这也不失为一个出色的考量: 因为这是李宗伟在和林丹多达40次交手中赢得最惊心动魄的一场,同时也堪称21世纪以来、国际大赛男单决赛最惊人的逆转:没有人能在这么大的赛事舞台上,面对决胜盘13:20这样绝望的分数,连得7分,最后逆转、取胜、夺冠。
李宗伟职业生涯拿了69个公开赛冠军,46个超级赛冠军,超过350周世界第一,每一项都是冠绝历史、跨越男女各项的世界纪录。
在这一层面上,他是所有人无法望其项背的绝对王者。
但是,他十多年来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唯独缺少一座世界冠军的奖杯。
世锦赛4亚、奥运会3银。
放眼人类竞技体育历史,实在再也找不出第二位像他这样悲情的人物。
若要唯“世界冠军金牌论”,他的确是败者;但是,他从未停止过追寻胜利的脚步;他倒下了一次又一次,却依然咬紧牙关从废墟中伤痕累累地爬出来,当林丹、谌龙们为了保留体能、保存状态而屡屡在小比赛一轮游,早早出局出工不出力,只有他还拖着36岁早就该退役的疲惫身躯,十多年如一日地奋战在第一线,为国效力争光。
他有一百个理由可以立刻结束职业生涯撒手不干,而且没有任何人有理由指责他远离赛场,去享受他该拥有的天伦之乐和生活休闲的乐趣。
但他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就继续坚持至今:热爱羽毛球不变的初心,为了荣耀坚持拼搏的热血。
不是败者为王,只是,热血难凉。
在我见过的无数体育英雄里,只有他最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NEVER GIVE UP”。
认识李宗伟是通过他与林丹的羽毛球比赛,虽然与林丹的对决基本都已输球告终,但李宗伟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坚韧、坚持、不服输的精神还是很感动。
所以当翻到这个电影的时候就决定看看。
首先这部电影的选角很好,主演的外形、气质 与真人李宗伟的契合度很高,球技也很不错。
通过对本片的观看,了解了运动员要想取得优秀的成绩,就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
其实各行各业都一样。
这部剧的名字叫《败者为王》,所以应该在“败”上多刻画,与林丹多次交锋的描写去展现其成长的心路历程会更精彩。
这演员选得可太像了李宗伟被广大球迷喜爱的原因 最主要两点可能是 全力拼搏和极强实力全力拼搏,永不放弃。
他在退役文中说到: But I know I’ve no regrets as I’ve tried my best. My very best. Try my best. 说出这句话真的不容易 但是李宗伟真的做到了。
羽毛球四大天王,盖德、陶菲克、李宗伟、林丹。
羽球界世界最顶尖的高手。
李宗伟是史上世界第一排名最长记录:376周。
李宗伟的实力和成绩一定是称王的。
幸运和不幸在于,他遇上了对手林丹。
林李对战几十次,林丹获胜居多,而且在重要的大赛上,常常都是林丹获胜,让李宗伟被称上了“千年老二”。
但是不能因此忽视了李宗伟的实力啊。
能让林丹感到威胁的对手。
好的对手成就彼此,用在他俩身上很适合。
在写影评前,把伦敦奥运林李大战又翻出来看了一遍,神仙打架,两个人实力极强,1:1之后,第三局,16:16 16:17 16:18 李宗伟领先两分,接着林丹赶上来,18:18,林丹球没过网,18:19;林丹压界球,李宗伟判断失误,19:19;李宗伟挑球没过网,20:19;最后一球打多拍,李宗伟球出界,林丹判断正确,21:19,林丹赢。
林激动地疯狂跑全场,倒地捂脸哭;李宗伟低头蹲着,教练过来抱他。
神仙打架神仙打架。
明知道比赛结果,看的时候还是会紧张,一分分地拿。
当然是希望林丹赢,但是镜头拍到李宗伟低垂下头,也为他难过。
可能这也是很多球迷的感受。
我是林丹球迷,但也喜欢李宗伟。
最后几球,隔着屏幕可以感受到林丹气势上来了,进攻很拼很用力,李宗伟防守也极强,但总感觉少了一点儿气势和体力。
林李对战中,感觉李宗伟似乎比林丹少了一点点实力、体力、气势和运气。
但这不妨碍李宗伟称王,四大天王之一!
四大天王都是极具羽毛球天赋,加上训练和练习。
果然: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赋,但百分之一的天赋比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都重要。
羽毛球真的是很有魅力的运动四大天王都超帅的
“李宗伟:败者为王”,非常棒的一部体育励志电影。
名字起的好,“败者为王”,马来西亚人丝毫不避讳在中国林丹前难得一胜的尴尬,只是想体现一种叫做“李宗伟”的精神。
我觉得影片水平超出“绝杀慕尼黑”不止一个档次。
体育电影不是把比赛还原,如果想看比赛,看重播就OK了,看电影干吗?
作为一个篮球狂热者,“绝慕”全片居然没有一幕打动我,跟“卡特教练”“荣誉之路”怎么比。
可能是第一部登上影院的篮球励志,可能是大众没怎么看过体育励志,所以…… 再次证明真正好的东西是你自己觉得好,而不是别人说好就是好,人云亦云真的很可怕,可是。
保险,哈哈。
最喜欢“败者为王”里妈妈的表演,好的电影是能改变人的一生的,用“败者为王”的经典台词结尾:“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只有主动放弃的人”“羽毛球的精神不在于胜负,你一定要回想起梦开始的地方,你一定不能忘记,你要打球的初心”“当你怀疑你自己的时候,不妨想想,那些相信你可以的人”
片名败者为王指的是李宗伟在对阵林丹的40次比赛中绝大多数失败的事实,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李宗伟曾经保持世界羽联排名第一连续825天。
这部李宗伟的传记电影主要着力于描绘马来西亚全民偶像李宗伟的人生成长历程,是一部非常有诚意的电影。
片中少年李宗伟的扮演者曾冠源可以说长得非常像李宗伟本人。
片头片尾还有拿督李宗伟本人的客串出演,真的帅到爆炸。
最后希望拿督的鼻癌能够早日治愈。
如果你不是一个马来西亚人,可能很难理解李宗伟之于这个国家的独特意义。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羽毛球是马来西亚的国球,而李宗伟是他们实力最强的选手,唯一可能在世界级比赛中冲击并问鼎冠军的人。
每当李宗伟的关键比赛,马来西亚不管城市乡村,整个国家万人空巷,无论占主体的马来裔、华裔、印度裔,还是其它少数民族,无论平时有多强烈的政治分歧与利益冲突,都会在那一刻放下成见,共同为李宗伟呐喊加油。
他是拿督,是总理的座上宾,是第一夫人的干儿子,是商业价值极高的富豪。
李宗伟已经完全超越了一个普通运动员的影响力,而成为民族团结、国家进步的象征。
这种影响之于马来西亚,甚至比巅峰时期的中国女排、李宁、刘翔和姚明之于中国更强。
理解这些,再看这样一部由李宗伟家族投资,马来西亚人自编自导的传记电影,或许就会对电影的李宗伟光环多一分理解与共情。
对马来人而言,这不是一部单纯的电影,而是整个国家化身为粉丝,以谦卑的心态对偶像的顶礼膜拜。
电影开篇,伴随着一般只有战争电影才会出现的激昂鼓点与昂扬旋律,李宗伟于黑暗中缓缓现身,身体的每根线条都被精致的光线描出,在灯光环绕下,由本人饰演的运动英雄潇洒做出一个个动作,迎击、挑球、扣杀,用夸张的音效与升格镜头细致勾勒,李宗伟不似在比赛,倒更像是拯救地球的超级英雄。
这写意的一幕几乎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它并不是在讲“败者”,而是在说一个“神”,以及对“神”的崇拜。
当然,电影要有趣,总不能脚踏云端不接地气,即便是“神”,也要讲他人性的一面。
电影分了三个阶段,童年时期、青年时期与职业选手时期。
童年时期充满了特有的市井趣味,小孩子羽球之路的开启与自我成长反而不重要,让人印象深的,是国语、闽南语、马来语、英文混讲的生活环境,是热热闹闹的深夜摊档,是旖旎的槟城海滨风光,是家中张贴的四大天王与特兰克斯海报,是只让好好念书的严父与温柔可亲的慈母,是张灯结彩的老旧街道,是背心短裤人字拖,是写着“客似云来”的茶室……浓郁的生活气息,或字正腔圆或强调怪异的大马国语,熟悉,又新鲜,陌生,又亲切,夹杂着南洋湿热的风扑面而来,却只觉得清新。
青年时期的体院集训则逐渐陷入了某种叙事套路。
离乡背井的乡下孩子初入大城市,青涩与不适,懵懂发生的初恋,同伴的霸凌与嘲弄,以及到了中段必然会出现的可以成全主角跨越式成长的挫折。
情节推进上一日千里,伯乐们排着队要来帮忙,女神突然就心意相随,冲突与误会突然和解,主角光环如影随形。
当然,真实中此阶段的李宗伟虽然一样流汗流泪,但年少成名,所获得获得的关爱与照顾,比电影里多得多。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演员与比赛,饰演青年李宗伟的演员不仅形似,羽毛球也打得有模有样,难得的还是都用左手。
羽毛球比赛的拍摄很专业,赏心悦目,极具观赏性。
第三部分则是点题“败者”的关键。
自此,李宗伟遭遇了他一生的对手与劲敌。
虽然电影用了个酷似“郑志”又化名“凌丹”的角色,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并对这种自欺欺人的“技术性处理”会心一笑。
现实中,李宗伟与林丹二人以超长的运动生命周期与竞技状态,在羽毛球的世界之巅搏杀了十八年,为观众奉献了无数场扣人心弦的比赛,留下了无数经典对决。
赛场内,他们是竞争对手,互相激励,共同进步;赛场外,他们互相尊重,从不讳言对对方的欣赏。
林李是历史中的风云际会,是大时代的天之骄子,他们彼此成全,又互为对照。
如果单独只说其中一人,他们的传奇都会顿然失色。
这样的双雄关系,瑜亮之情,让我想起了足球界的梅西与C罗,想起了朗霍华德的赛车电影《极速风流》。
仅此一隅,便足以构建出强大的戏剧张力,拍摄出让人激动无比的故事。
而从败者入题,反常规地以另类视角切入这段历史,也是电影获得突破的一次难得契机。
可惜,电影在叙事处理上仍然保守,林丹被架空成为了一个符号,镜头完全聚焦在李宗伟身上。
林李之间的那种亦敌亦友惺惺相惜的关系不见了,被放大的只有失败,和那些被强行讲出的人生道理。
可是,再怎么高喊“败者为王”,说“人生并不是只有胜负,最重要的是坚守初心”,大家所关心的,依然还是李宗伟能否战胜林丹,且这场胜利,不会是在史诗一般的里约奥运会,而必然要放在某个争夺冠军的决赛里。
电影始终需要一场艰难的胜利作为句号,只有赢球,所有感情才可以坦然释放,激昂的音乐与欢呼的画面才可以如期而至,道理讲了那么多,终归还是不如一场胜利。
其实如果故事完全可以这么写:李宗伟奋力突破,不惜以极为激进的打法,以损耗自己运动生命为代价,终于在世界瞩目的奥运赛场上,倾尽一切,战胜了林丹,也战胜了自我。
却在林李大战因为损耗太打,最后在决赛输给了后起之秀谌龙,依然只拿到银牌,但输球的最后,一直表情冷漠的李宗伟坦然笑了。
他因败而胜,又因胜而败,他是败者,更是胜者,且始终是个王者。
如此真实而伟大的结局,比起万众欢呼与拥戴,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李宗伟:败者为王 失败者的伟大与光荣 电影《李宗伟:败者为王》是一部关于马来西亚运动员李宗伟的个人传记片,影片从他童年时期开始,讲述了他对羽毛球运动从热爱与坚持,从对输赢的在意到运动精神的升华,再现了他伟大又传奇的运动生涯,尤其是屡败屡战的勇气和从不言弃的精神,让人敬佩,值得学习。
整体而言,影片励志中有点煽情,热血中带些温暖。
影片分为三个阶段来讲述李宗伟的运动生涯,一是幼年时期对羽毛球的热爱,二是羽毛球学院时期的怀疑与坚持,三是大赛时期的历练与成长。
第一阶段的他依靠天赋脱颖而出,但年纪尚小,缺乏专业指导,因此处于打野球阶段,接下来他进入羽毛球学院,遭到同学的歧视和自我的怀疑,最终靠努力打出一片天下。
大赛时期的他必须学着接受比赛的结果,如何看待输赢,怎样面对失败,这是他对运动的理解和个人精神的升华。
人常说,胜为王败为寇。
而李宗伟或许是某场比赛的失败者,但是他是人生的赢家,他的努力、坚持、不放弃让许多人为他鼓掌,正如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所说“我们是人生里面有乒乓球,不是乒乓球里有人生”,不把输赢看做最终目的,不要过于计较结果。
那些吃过的苦,流过的汗,经历的过程,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总是想看他与林丹的比赛呈现,影片再现了2006年马来西亚公开赛上林丹与李宗伟的男单总决赛,李宗伟后来居上,一路打到加球赛,最后险胜林丹,然后举国欢庆,喜大普奔。
虽然这是一部关于“失败者”的电影,但是最终还是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
此时,胜利的意义不只是某场比赛,更是李宗伟精神的成功。
最后,我忍不住要吐槽一下影片的翻译,作为一名中国观众,实在不能接受把叱咤羽坛的运动员林丹的名字写错,翻译太不走心了。
(๑‾᷅^‾᷅๑) 嫌弃你
片子原名是《lee chong wei : the rise of legend》中文名是《李宗伟:传奇崛起》imdb上其他国家影片名基本用的都是 传奇崛起这层意思,只有中国用“败者为王”李宗伟是没在奥运会赛场上击败林丹拿金牌,但这很明显不是这部电影的主旨。
大可不必以败者为王这个名称作为电影名,有误导观众的嫌疑。
早在2011年底,李宗伟就出版了自己的自传《败者为王》,那时他所经历的大赛失利还没有如今积累的这么多; 而7年后的同名自传电影,我本以为电影会讲述李宗伟连续两届奥运会决赛输给林丹、世锦赛11、13、14、15年四连亚军的遗憾故事,然后最终聚焦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单半决赛2:1险胜林丹的那酣畅淋漓又光辉无比的一刻。
但制作方,却选择了2006年马来西亚公开赛决赛,这样一场就连资深羽毛球爱好者都未必熟知的比赛——它太古老了,鲜有人还记得12年前的林李是怎样的竞技状态,就连遗留的比赛录像也非常的残缺、模糊不清。
但另一方面,这也不失为一个出色的考量: 因为这是李宗伟在和林丹多达40次交手中赢得最惊心动魄的一场,同时也堪称21世纪以来、国际大赛男单决赛最惊人的逆转:没有人能在这么大的赛事舞台上,面对决胜盘13:20这样绝望的分数,连得7分,最后逆转、取胜、夺冠。
电影本身中规中矩,但是我作为一个当了四年多的拿督李宗伟死忠球迷,观影全程难掩激动的心情。
在这里,我希望用我这近十年的羽毛球爱好者,和这四年来被李宗伟那份永不言弃、坚定执着精神所深深感染的经历,来为大家分享一些电影里外有趣的、让我有共鸣的、值得回味的地方……电影开头,讲到李宗伟一家父子都争着去咖啡馆,观看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双决赛的电视直播。
影片中描述这是马来西亚组合拉昔夫和贾兰尼与韩国选手争夺冠军。
而现实的历史上,其实是大马选手在半决赛不敌对手,获得了一枚铜牌。
但这也是马来西亚奥运会历史上首枚奖牌,所以意义依然十分重大,引领了大批青少年开始学习羽毛球的热潮。
而他们输给的对手,正是当时世界最优秀的男双组合韩国选手朴柱奉和金文秀。
朴柱奉至今仍保持着5个双打世锦赛冠军的历史记录。
比赛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小宗伟对爸爸说:“总有一天,我也希望代表马来西亚打球”。
电视中的拉昔夫·西德克,来自马来西亚赫赫有名的西德克家族,排行老二;他作为马来西亚羽毛球历史上的英雄般的名将,的确是李宗伟从小渴望为国争光的动力之源;但在二十多年后的2014年,当那时李宗伟深陷禁药风波的时候,拉昔夫却曾站出来指称“李宗伟的确服用禁药且有一段时间”,而后被证清白的李宗伟更是一度提出要以诽谤控告前者…… 这其中的恩恩怨怨、弯弯绕绕真是令人唏嘘不已而拉昔夫·西德克他的哥哥,西德克家族排名老大,正是米斯本·西德克,后来在国家队执教李宗伟的恩师:
米斯本早已白发苍苍,但他的确在李宗伟成长为世界第一的道路上给了他莫大的帮助、支持与鼓励。
而他们家排行最小的弟弟:拉·西德克,同样也是李宗伟的教练:
相比之下就年轻多啦一头还是黑发,但都留着西德克家标志性的拉碴胡子家境并不富裕的李宗伟,在电影一开始用着捡来的破烂拍子、破球在海边和同伴打球;后来则用家里的平底锅代替球拍对着墙壁练习;看到别人用着高端的球拍非常羡慕,希望借用也不能如愿。
看到这一幕,笔者自己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当我迷恋上了羽毛球这项运动后,家里积灰多年的铁制拍子很快就被我打断了线、打断了中杆;而后偶然在体育课仓库里捡到一把废弃的铝制球拍,轻便了不少的手感令我欣喜若狂,以为这便是顶级高手使用的“碳素球拍”;再到后来接触到货真价实的碳纤维球拍,那裹得十分舒服的柔软手胶,不再是裸露的木柄的硌手手感,才认清羽毛球这项运动在“装备”上的差距有多么巨大……宗伟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一直没有接受过正统的训练,单纯的一个人练习,“打野球”。
但他天赋很高,加上长时间高度精力投入的刻苦,使得他第一次踏上木制地板面对训练有素的大人时,一样发挥出色。
这也不由得令我想曾经自己因为学业繁重,只得一人抽空在家里对着墙壁练习抽球,大大的白粉墙也被打出了无数个细小的黑色斑点,这也没少让我的家长责备过。
因为条件匮乏,总是一个人在家、或者在校园外的一个经常被附近居民当晾衣场的露天水泥野球场里练习挥拍、跑步法。
尽管多年以后的我早已习惯出入设备齐全的球馆场地,但那段“野球”时光依然是难以割舍的记忆。
小宗伟在去羽毛球店里时,看到墙上贴着1992年汤姆斯杯马来西亚夺冠的庆祝海报。
而在历史上,那一届的汤杯是马来西亚时隔25年再度夺冠,历史上第5次夺冠,意义重大。
同时那也是大马最后一次染指汤姆斯杯。
当后来李宗伟成长为马来西亚第一男单后,他也一直带领着队伍辛苦争战了七届汤杯,每次都是尽心尽力,几乎保持自己的一分必得全胜,但无奈还是带不动一群猪队友,屡屡与冠军擦肩而过,非常可惜。
李宗伟年少时的第一位教练,郑炳发,名字都没有改,他正是李宗伟的启蒙教练。
“郑炳发曾是一名割胶工人,凭着对羽毛球的热爱自己研究羽毛球的打法,无师自通的他从18岁就开始教球。
即使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他所在的槟城大山脚武拉必小学的训练条件仍算不上好,学员们练习用的羽毛球甚至都是旧球翻新后继续使用的(电影后半段有他在收集一大筐旧球重新修剪黏贴羽毛翻新的细节)。
李宗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崭露头角,跟着郑炳发学习才两个月,就取得了槟城小学生男子双打的第二名。
”李宗伟在少年时期比赛出色,但在一次选召的过程中却没能入选国家队。
这里所对应现实的情节是:李宗伟受到了国家羽球学院的邀请,进行两个星期的试训,却最终没有得到录取的消息,失落了很长时间。
而在电影中母亲给与他关怀与安慰,为他长高的目标而尽心尽力地予以帮助的剧情,也让许多观众十分感动。
后来,李宗伟参加了一次全国大赛,尽管因为抽筋输掉了比赛,但也以球技吸引了一位官员的注意;电影中这位欧美模样的官员,极力向马来西亚国家队的高层引荐李宗伟,为他说好话,指出李宗伟身上的潜力。
而这个人在现实世界也有原型,他正是曾经的羽坛四大天王之一,丹麦羽毛球运动员及教练:莫滕·弗罗斯特。
当时,马来西亚国家队以外聘外籍教练将其招募进来。
马来西亚球会理事们总是以各种理由,诸如“打球不按套路出牌”、“过于不一样”等理由拒绝,但弗罗斯特最后以总教练的身份,自始至终的坚持终于让他们松了口,允许李宗伟进入国家羽球学院尝试看看。
在影片的STAFF表里,技术顾问上写着“陈重名”的名字,这同样是位马来西亚的知名选手,曾与邹俊英搭档夺得过2002年英联邦运动会冠军。
影片里描写李宗伟刚进国家队时看到陈重名和黄综翰开着豪车的情景,后者黄综翰则是一位实力更高更资深的选手,他曾杀入2003年世锦赛决赛,最终不敌林丹的教练夏煊泽获得亚军,后来还曾在2008年奥运会爆冷击败了陶菲克。
影片末尾描述黄综翰在2006年汤姆斯杯严重受伤,只得选择修养;这也符合历史的事实,伤病使他远离了赛场半年之久才得以恢复。
影片还虚构了一位高富帅,喜欢欺负新人的形象“杨坤成”,并且花了不少笔墨描述李宗伟与他之间的纠葛。
后来又讲道:米斯本带着8名选拔球员争战全英公开赛,出于照顾李宗伟保护其不受伤的想法而让其落选,且最终队友哈菲兹夺得男单冠军,凯旋归来。
这一段对应现实的历史,则是2003年的全英赛,马来西亚派出了6位选手:黄综翰、李宗伟、李传成、哈菲兹、罗斯林、杨福景参赛。
李宗伟实际是参加了比赛的,只是第一轮就输球出局。
而哈菲兹则一路打进决赛,战胜了头号种子中国选手陈宏夺冠,成为马来西亚37年来第一位全英男单冠军。
影片里的哈菲兹皮肤黝黑,但现实世界的哈菲兹其实是个肤白英俊的美男子,外貌真的应该和影片中的杨坤成对换一下才对!
影片在虚构了一段李宗伟和同队友之间从隔阂摩擦到同为目标奋斗的故事之后,也不忘来了一段其和女友黄妙珠之间的花边故事:
现实世界的黄妙珠也是马来西亚实力女将,曾获得2009年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总决赛冠军、北京奥运会女单8强等佳绩。
和李宗伟在2011年完婚,并且分别在13、15年各生一子电影后段,讲到了2004年汤姆斯杯亚洲预选赛,李宗伟首次碰上林丹,这也的确符合历史:
这是他们的首次交手,当时李宗伟15:3轻取第一局,但很快以13:15、6:15连输两局败下阵来。
而后2005年的香港锦标赛、2006年的全英半决赛,李宗伟两度输给林丹也都有历史依据可寻:
2006年全英,李宗伟和林丹打出一场酣畅淋漓的好球,最终决胜局14:17遗憾落败。
在伦敦街头,李宗伟失落的坐着,米斯本教练接过他的球包,安慰开导他。
“不要忘记你打球的初心”、“低下头,保持谦虚,你就能包容万物”。
但是关于在球场上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到底是“什么都不想”还是“多去想一想”更好,仍然有所争议。
而李宗伟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被称为“过于谦逊、儒雅”,场上“缺乏一份霸气和自信”,这被很多人认为是他在大赛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原因。
自那时起,李宗伟面对林丹已经1胜3负落于下风,而很快就要到来的2006年马来西亚公开赛,外界和内心都给予了李宗伟自己莫大的压力。
电影里在马来西亚球会理事上的争论,米斯本教练声称“李宗伟在技术上没有问题,只是不够自信,输球是心理层面上的”,其他高层则轻蔑的说“那不过就是借口而已,事实就是,他赢不了林丹!
”,不由得觉得,这些对话简直像极了国内微博、羽毛球论坛有关林李之间的差距日夜争论不休的样子呢最后的大马公开赛男单决赛的经典大战,想必大家都看得十分过瘾。
就连我身边从进电影院场就抱着爆米花桶显然是看热闹的心态的几个女生,在电影最后放到22:21的赛点时刻,都纷纷身体前倾,紧握双手,紧张不已的模样,好像是真的在看一场我国选手和外国选手真是进行的比赛现场直播似的——反倒是我这个早已看过比赛原型的录像,熟知最后比分结果的人没有她们那样紧张了。
而制作方也尽心尽力地还原了比赛的细节,比如林丹的服饰花纹和李宗伟的一身蓝衣:
比赛赢下最后一分的李宗伟,欣喜若狂,跪倒在地上半身后仰贴地庆祝的经典画面:
朝向观众席振臂高呼: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李宗伟最后一分不是杀球得分,而是一个非常到位的挑后场球,压了底角,林丹判断失误。
影片为了处理成更具激情的方式,改为了杀球压线的方式。
影片的中间和结尾,都多次讲到李宗伟为了磨练体能,多跑5圈的加练。
而在现实世界,这5圈远远不能概括李宗伟体能训练所付出的汗水;早在2009年,广东体育台的解说杨新芳曾说:李宗伟每天早上都要跑1600米 × 8组!
付出了那么多,拼命的坚持,不一定能成为世界第一;但如果你不去努力,放弃了坚持,不比别人多加练一点,不比别人多付出一些,那就是一定不可能成为世界第一。
电影的海报,采取了和原自传书籍的内侧封底相似的姿势。
有趣的是,而李宗伟的自传书籍名为《败者为王》,英文名却是“Dare to be a champion”,敢于成为冠军。
电影名为《败者为王》,但英文名却是“rising of a legend:一个传奇的诞生。
并且连用了3个never: 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绝不,绝不,绝不放弃)李宗伟职业生涯拿了69个公开赛冠军,46个超级赛冠军,超过350周世界第一,每一项都是冠绝历史、跨越男女各项的世界纪录。
在这一层面上,他是所有人无法望其项背的绝对王者。
但是,他十多年来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唯独缺少一座世界冠军的奖杯。
世锦赛4亚、奥运会3银。
放眼人类竞技体育历史,实在再也找不出第二位像他这样悲情的人物。
若要唯“世界冠军金牌论”,他的确是败者;但是,他从未停止过追寻胜利的脚步;他倒下了一次又一次,却依然咬紧牙关从废墟中伤痕累累地爬出来,当林丹、谌龙们为了保留体能、保存状态而屡屡在小比赛一轮游,早早出局出工不出力,只有他还拖着36岁早就该退役的疲惫身躯,十多年如一日地奋战在第一线,为国效力争光。
他有一百个理由可以立刻结束职业生涯撒手不干,而且没有任何人有理由指责他远离赛场,去享受他该拥有的天伦之乐和生活休闲的乐趣。
但他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就继续坚持至今:热爱羽毛球不变的初心,为了荣耀坚持拼搏的热血。
不是败者为王,只是,热血难凉。
在我见过的无数体育英雄里,只有他最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NEVER GIVE UP”。
对于马来西亚,李宗伟早已超脱“简单的”“民族英雄”的范畴,哪怕他从未拿过一次世界冠军。
借用知乎一个回答:当李宗伟获得比赛第一分时,邻居家、周遭住宅区、外面商店和嘛嘛档传来的欢呼声席卷而来让我听不清自己刚刚的欢呼声。
而李宗伟接下来因为失误而送分时,各方叹息声也如潮水般涌来。
记得在第三句李宗伟先拿到19分时,周遭不知是哪个人突然有节奏地喊起了:李宗伟加油!
李宗伟加油!
.... 然后,整个城市也跟着喊了起来 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整个城市,不,整个国家的呼吸脉搏竟如此一致!
我想这就是体育的力量。
它让本地人民不分种族,不分信仰用最纯粹的方式团结起来。
而李宗伟就是这个代表符号.唯独李宗伟,可以将整个国家团结起来,为同一个目标而心潮起伏澎湃、呐喊助威:
而对于我,对于中国球迷来说,我想说的是:回顾起自己看比赛看视频的经历,从2011年全英赛,全场喧嚣的马来西亚球迷拼命制造刺号的噪音让我心烦意乱,到2015年的中国公开赛场上甚至有国人观众整齐划一地高喊“李宗伟加油”(赛后令李永波异常不满:你们应该多为中国球员加油),再到前不久的2018年马来西亚公开赛决赛,直播间几乎满屏弹幕都在应和着现场数千大马球迷,疯狂地为李宗伟呐喊助威……我就已经知道,李宗伟已经成为我,成为许多中国球迷心中一种无可替代的,弥足珍贵的伟大的象征。
在影片结束的那一刻,我回想起自己在2015年世锦赛决赛前夕、在2016年奥运会决赛前夕那一个个紧张到窒息的时刻为李宗伟加油、祈祷的时刻。
因为他,让我第一次深深知道体育超越国界的魅力。
Thank you, Dato Lee Chong Wei
如果不是打着李宗伟这个IP,这电影可以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烂片。
总开头到结尾整个电影都是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推动下进行。
莫名其妙的打黑球,莫名其妙的在黑球届称霸,莫名其妙的一场父子赛消除隔阂,莫名其妙的进入国家队,莫名其妙的被欺负,莫名其妙的和好,莫名其妙的被教练针对,又莫名其妙的和好,莫名其妙的多了个劲敌,最后莫名其妙的赢了。
简直想给一百二十八颗小星星。绝对是在电影院体验最佳最佳的一部。从一开始系鞋带就已经开始感动了!!//仔细想想羽毛球绝对是可以讲出无数故事的童年回忆了!!
一部漂亮的鸡汤宣传片,有几个镜头拍的很好看,演员的神态选得真是神似。我也承认很套路,也认为林李之战值得更出色的改编,但是最后的对决场面还是看得人很感动。你说是李宗伟哥哥投拍给他弟弟著书立传,我也不否认,但我觉得作为一部运动片,它的意义已经达到了。华语运动题材的影片暂时还是片未被开垦的荒原,期待有更多的导演能够挑战这一题材,也挑战自己。
本来是很好的题材,但表现得如此平淡,以至于我看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激动的感觉。陈可辛的夺冠虽然被很多人批评,但是夺冠那种才算是标准的、合格的作品,如果不是有李宗伟这个名头,完全不想看。
给3颗星都非常勉强的电影,但是必须向李宗伟致敬。
除了部分打球的动作看起来不是特别专业,剧情设定基本还是中规中矩的,对于羽毛球爱好者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
又是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金牌没什么重要的了,要不是林丹也没人记得这个悲情运动员。但对于小国来说,一枚金牌带来的荣誉、尊严、骄傲等,远超出大国人民的想象
李宗伟他哥哥投拍的,就是打算在他国立个牌坊而已,搞不懂在本国公映的意义。从电影的角度,也是完全不合格的,运动场面一般,故事完全公式化,失败之后消沉一阵加几句旁白马上满血复活,骗鬼呢,对角色内心和情感的描写一点也没有。看在符合史实和“凌丹”的噱头上,两星不能再多
作为电影本身一般了,但是内核值五星。
对不起,从水准上智能两星半,不及格
无冕之王!
李宗伟的哥哥李宗顺出资拍摄的一部传记片,剧本很工整,近乎纪录片的工整,虽然缺乏惊喜,但也传递出了李宗伟的不服输精神,电影并没有拍到李宗伟长时间霸占世界排名第一的职业生涯巅峰时期,而是结束在第一次战胜林丹,这是很节制的,也是对伟大对手的尊重,拥有足够强的对手,才是林丹成为传奇的基础。情绪把控上乘,我作为中国观众也期待着李宗伟获胜,这也算是一场胜利。选角精准,李宗伟和黄妙珠都很像,剧组还是真诚且用心的。马来西亚人的语音天赋可是真强悍,各说各的语言还能无障碍沟通,佩服。
剧本生硬 乱套 几乎没有铺垫 人物完全没有幅度 一直在光熬鸡汤 有点消费粉丝情节 我不相信李宗伟是这么软弱的人 从来都没有自己的想法吗 而且比赛情节的剪辑和音乐没有跟上 看到一半就想离场 没有火候
心意很好,新意不行,中规中矩。
运动题材电影加一星,李宗伟加一星。电影表现力太差,各种尴尬
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和林丹几十次大战让人记忆深刻,每次都与冠军插肩而过,不放弃不气馁也确实叫人钦佩。是一部很励志的电影,每个运动员都会有一次不服输,以及相当第一的心。P.S.小演员的表现赞一个,妈妈第一眼很像张艾嘉。
李宗伟绝对称得上是伟大的运动员,不过影片拍得实在太过平庸。作为一部励志类体育人物传记,人物的成长过程没有抓住精髓。像是受到了《摔跤吧爸爸》的启示,不过起承转合太过平淡,有几处转折有些过于刻意,比如教练不让李宗伟去全英赛,人物的成长太过依靠嘴遁,少了很多人物内心的刻画。最终的比赛也选取的不好,既然是败者为王,前面可以选取李宗伟不败的战绩,最后的选一场奥运会失败的,但人物不屈不挠的精神更感动人。运动场面也拍得不好,可以参考一下《绝杀慕尼黑》,不是用升格镜头和慢动作就能表现比赛的紧张和精彩的。不过,还是喜欢李宗伟,如果没有他,林丹不会成为超级丹,没有林丹,也不会有败者为王的拿督。
完全是因为喜欢羽毛球才给的三分。李宗伟不错。小朋友演得不错。
李宗伟和林丹合计交手40次,胜12败28,四次重要比赛最终惜败超级丹屈居亚军,从技术上来说他和林丹其实平手,看过几次对决,李宗伟始终面带悲情之色,而林丹是面露杀气,李德教练说得好,他输在自信。是一个值得尊敬又有实力的运动员。
说实话,拍的很一般,适合粉丝看的电影。